專題03 為學之道類-【新課標拓展閱讀】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考點解讀及模擬演練_第1頁
專題03 為學之道類-【新課標拓展閱讀】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考點解讀及模擬演練_第2頁
專題03 為學之道類-【新課標拓展閱讀】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考點解讀及模擬演練_第3頁
專題03 為學之道類-【新課標拓展閱讀】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考點解讀及模擬演練_第4頁
專題03 為學之道類-【新課標拓展閱讀】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考點解讀及模擬演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3文言文閱讀-為學之道類

(―)《論語》三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

(選自《論語?學而》)

子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選自《論語?學而》)

葉公④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⑤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

知老之將至云爾⑥。”(選自《論語?述而》)

【注釋】①就:靠近。②有道:指有道德修養的人。③正:匡正。④葉公:姓沈,名諸梁,楚

國的大夫。⑤奚:為什么。⑥云爾:如此罷了。

參考譯文: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適,做事勤勉而且言談謹

慎,靠近有道德修養的人(,向他們學習)來匡正自己(的不足),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孔子說:“不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憂自己不了解別人。”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么不說:他這個人

啊,努力學習時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將要衰老也不知道,

如此罷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君子食無求飽(包)(2)可謂好學也已(愛好)

(3)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囪)(4)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做事勤勉而且言談謹慎。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憂自己不了解別人。

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與課文《〈論語〉十二章》中觀點相近的一句是(旦)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人不知而不慍

C.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說說選文對你的學習有哪些啟示。

示例:①要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②要勤奮學習,樂于學習;③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

學習;④要有年輕、積極的心態,更要有進取心和斗志。

(二)與長子書

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①,不待遠離膝下②。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

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

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

可望。不然,則徒勞費。

(選自《朱子文集》)

【注釋】①義理:指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②膝下:父母身邊。③汩:舌L,搞亂。④聞見:這

里指相互探討,增長見識。

參考譯文:你如果努力學習,在家里就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不一定

要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你既然不能像這樣,就是自己不好學,已經沒

有可寄予期望的道理。但是現在派你(外出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里為俗務所擾亂,不

能專心讀書學習。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你。而且,(在家里也)沒有朋

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師那里,能夠奮發圖強,

有所作為,努力改掉原來的習氣,始終勤勉謹慎,那么我(對你)還是可以抱有希望的。不這

樣的話,我就是白費心思了。

1.“故”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解釋:①所以,因此;②故意;③故舊,老友;④從前,原來

的。選文中“故令汝一行”的“故”,應取第①項解釋;“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

的“故”,應取第④項解釋。(填序號)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已無可望之理(道理)(2)然今道汝者(派遣)

(3)不得專意(熊贅)(4)則吾猶可孥(抱有希望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

你如果努力學習,在家里就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

(2)不然,則徒勞費。

不這樣的話,我就是白費心思了。

4.選文與課文《孫權勸學》有著怎樣的共同點?從寫法上看,又有何不同?

答:兩文都是在規勸別人認真學習,勤奮讀書。課文既有委婉的規勸,又有側面烘托;選文主

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勸說。

(=.)蘇氏遺書

予幼師事先君①,聽其言,觀其行事。今老矣,猶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業,有田一

廛②,無衣食之憂;有書數千卷,手緝③而校之,以遺子孫。曰:“讀是,內以治身,外以治

人,足矣。此孔氏之遺法也。”先君之遺言今猶在耳。其遺書在樓④,將復以遺諸子,有能受

而行之,吾世其庶⑤矣乎!

(選自《藏書室記》)

【注釋】①先君:先父,即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②廛(chan):古代平民一戶人家所占的房

舍和土地。③緝:收集編次。④梗:木匣子。⑤庶:將近,差不多。

參考譯文:我自幼向先父學習、侍奉先父,聽從他言語(的教誨),觀察他做事(的方式)。

現在我年紀大了,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父親平素不經營產業,(幸而家中)有一塊田地,沒

有缺少衣服、糧食的擔憂;有幾千卷書,(父親)親自收集編次、校對它們,把(它們)留給

子孫。(他)說:“讀這些書籍,對內修養身心,對外管理他人,足夠了。這是孔子遺留下來

的方法。“父親留下來的教誨,現在(好像)仍在耳邊(回響)。他遺留下來的書籍(仍)在

木匣子中,(我)要把它們再留給子孫,(如果子孫中)有人能接受這些書并且踐行其中的內

容,我們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予/幼師事先君B.先君/平居不治生業

C.此/孔氏之遺法也D.先君/之遺言今猶在耳

【解析】D正確停頓為:先君之遺言/今猶在耳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理其行事(理察)(2)先君平居不滄生業(經營)

(3)外以泠人(管理)(4)將復以遺諸子(再、又)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T

(1)有書數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I

有幾千卷書,(父親)親自收集編次、校對它們,把(它們)留給子孫。LMt.

⑵先君之遺言今猶在耳。

父親留下來的教誨,現在(好像)仍在耳邊(回響)。芮';"'

4.選文中的蘇氏父子有什么共同特點??

示例:都重視讀書,都重視對子孫的教育。Ek

(四)范縝治學

縝少孤貧,事②母孝謹。年未弱冠③,聞沛國劉琳④聚眾講說,始往從之。卓越不群而勤

學,瀛甚奇之,親為之冠。在琳門下積年,去來歸家,恒芒落⑤布衣,徒行于路。琳門多車馬

貴游,縝在其門,聊無恥愧。既長,博通經術,尤精三《禮》⑥。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

士友所安。唯與外弟蕭琛相善,琛名曰口辯,每服縝簡詣⑦。

(選自《梁書》)

【注釋】①范縝(zhen):南朝哲學家。②事:侍奉。③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

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到壯年,所以叫作“弱冠”。④劉漱(huan):南朝人,通博五經,世

推為大儒。⑤芒履(jue):草鞋。⑥三《禮》:《儀禮》《周禮》《禮記》的合稱,為儒家

經典。⑦簡詣:言語簡單,意思明了。

參考譯文:范縝幼年喪父,家中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謹。他不滿二十歲時,聽說沛國學者劉

麻招聚學生講論學說,開始去跟從他。才能比同時代人高出許多而且勤懇學習,劉璇十分看重

他,親自為他行加冠禮。(范縝)在劉琳門下多年,來去回家始終穿著草鞋和粗布制的衣服,

在路上步行。劉琳門下大多是乘車騎馬的王公貴族子弟,范縝生活在劉琳門下,一點也不感到

羞恥與慚愧。(范縝)成年后,廣博地通曉儒家經典,尤其精通三《禮》。他生性質樸坦率,

喜歡發表正直而又不同凡響的言論,不被讀書的朋友們接受。他只有跟表弟蕭琛合得來,蕭琛

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佩服范縝的言簡意賅。

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

A.事/母孝謹B.聞/沛國劉琳/聚眾講說

C.瑜/甚奇之D.唯與外弟蕭琛/相善

【解析】A正確停頓為:事母/孝謹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般沛國劉琳聚眾講說(聽選)(2)甚穹之(直重)

(3)恒芒屬布衣(始終)(4)唯與外弟蕭琛相善(X)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縝少孤貧,事母孝謹。

范縝幼年喪父,家中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謹。

(2)琛名曰口辯,每服縝簡詣。

蕭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欽佩范縝的言簡意賅。

4.用自己的話說說劉琳親自為范縝舉行冠禮的原因。

答:范縝才能卓越而且勤奮好學,深得劉琳看重。

(五)孔子學琴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①。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

未得其數也。”有間②,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③也。”有間,

日:“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

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選自《史記》)

【注釋】①進:進展,此指學習新曲。下文“益”同此。②有間:過了一段時間。③志:樂曲

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參考譯文: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十天仍沒學習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再學一首新的

曲子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它的演奏技巧。”過了一段

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樂曲的演奏技巧,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說:

“我還沒有領會曲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

了曲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學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不知道作曲者是

什么樣的人。”(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肅然、若有所思,

時而欣然喜悅、登高遠望、志意深遠。

L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彈奏)(2)丘已習其曲矣(熟悉)

(3)丘未得其志也(領會)(4)有所穆然深用焉(思考)

2.下列句中有省略現象的一項是(A)

A.孔子學鼓琴師襄子B.丘已習其曲矣

C.已習其數D.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解析】A“師襄子”前面省略了介詞“于”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它的演奏技巧。

(2)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

孔子說:“我還不知道作曲者是什么樣的人。”

4.孔子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課文《〈論語》十二章》中的哪則語錄?

示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示例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任寫一則即可)

(六)炳燭而學

晉平公①問于師曠②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③不炳燭④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

出之陽;壯⑤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⑥乎?”平

公日:“善哉!”

(選自《說苑》)

【注釋】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的國君。②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大臣,眼睛失明,善

于彈琴,精于辨音。③何:為什么。④炳燭:點燃蠟燭。⑤壯:壯年。⑥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參考譯文:晉平公向師曠問道:“我年紀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

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照明)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主的呢?”師

曠(回答)說:“我這個看不見的臣子怎么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

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時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

燃蠟燭時的光亮。(在)點燃蠟燭的亮光(下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哪個更好呢?”平公說:

“好啊!”

L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盲臣安敢戲君乎(戲弄)(2)臣川之(聽說)

(3)如日出之陽(陽光)(4)普哉(生)

2.下列文言問句中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D)

A.何陋之有(《陋室銘》)B.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戲君乎D.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解析】D項是疑問句,其他三項為反問句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我年紀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2)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主的呢?

4.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答:說明不管什么時候學習都不算晚,都比不學習更好。同時說明越是年輕,學習越是重要,

收獲也會更多,成就更大。

(七)景清借書

景清倜儻①尚大節,領鄉薦②,游國學③。時同舍生有秘書④,清求而不與。固請,約明

旦即還書。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書,亦未假書于汝。”生忿,訟于祭酒⑤。清即持所假

書,往見,曰:“此清燈窗所業書。”即誦輒卷⑥。祭酒問生,生不能誦一詞。祭酒叱生退。

清出,即以書還生,日:“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戲耳。”

(選自《澤山雜記》)

【注釋】①倜儻(titdng):灑脫不拘。②領鄉薦:科舉制度中,在各省舉行的考試叫“鄉

試”,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也叫“領鄉薦”。③游國學:到京城國子監從師求學。④秘

書:少見的、珍貴的書。⑤祭酒:這里指國子監管理教育的官員。⑥即誦輒卷:立即背誦全書。

參考譯文:景清灑脫,崇尚氣節,鄉試中舉,到京城國子監從師求學。當時跟他同住的(一個)

書生有(一本)少見的、珍貴的書,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借。(景清)堅定地(向他)

請求(借書),(并)約定第二天早上就歸還書。(第二天)早上(那個)書生去要(書)。

(景清)說:“我不知道什么書,也沒有向你借書。”(那個)書生很生氣,向祭酒反映情況。

景清就拿著所借的書,去拜見(祭酒),說:“這是我燈下辛苦所學的書。”(說完)立即背

誦全書。祭酒問(那個)書生,他卻一個字都背不出來。(于是)祭酒大聲呵斥將(那個)書

生趕了出來。景清(跟著)出來,立刻把書還給了(那個)書生,說:‘'我因為你太過珍惜(這

本書),(所以)特意用這個方法和你開個玩笑罷了。”

1.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限2處)

清/即持/所假書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景清倜儻曲大節(氈)(2)生耳往索(早晨)

(3)亦未假書于汝(造)(4)祭酒口匕生退(大聲呵斥)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時同舍生有秘書,清求而不與。

當時跟他同住的(一個)書生有(一本)少見的、珍貴的書,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借。

(2)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戲耳。

我因為你太過珍惜(這本書),(所以)特意用這個方法和你開個玩笑罷了。

4.從這則充滿戲劇性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示例:書的價值在于閱讀與使用,而不在于把它當成寶貝一樣珍藏與炫耀。

(八)牛角掛書

(密)以蒲以①乘牛,掛《漢書》一帙②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③躡

④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

之。歸謂子玄感⑤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大業九年,玄感舉兵

黎陽,遣人入關⑥迎密。

(選自《新唐書》)

【注釋】①蒲鞫(jian):用蒲草做成的馬鞍下的墊子。②帙(zhi):量詞。書一函為一鐵。

③轡(pGi):駕馭牲口的韁繩。④躡:追隨,追蹤。這里指跟著。⑤玄感:越國公楊素的兒

子。⑥關:指函谷關。

參考譯文:(李密)騎著墊著蒲草墊的牛,在牛角上掛著一函《漢書》,一邊走一邊閱讀。越

國公楊素恰好在路上看見了(李密),拉緊韁繩(悄悄地)跟在他后面,(詢問)說:“什么

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叩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

回答)說:“《項羽傳》。"(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認為他很奇異。(楊素)回家后對

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氣度,不像你們這些人。”楊玄感于是誠心結交接納(李密)……

大業九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進函谷關迎接李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越國公楊素道見于道(恰好)(2)因與讀(談論,說話)

(3)玄感學傾心結納(于是,就)(4)遭人入關迎密(派遣)

2.下列句子中沒有省略現象的一項是(C)

A.掛《漢書》一帙角上B.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

C.何書生勤如此D.玄感遂傾心結納

【解析】A項,“一帙”前省略了“于”字;B項,“于道”前省略了“李密”;D項,“結

納”后省略了“李密”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密)以蒲鞫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騎著墊著蒲草墊的牛,在牛角上掛著一函《漢書》,一邊走一邊閱讀。

(2)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

(楊素)回家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氣度,不像你們這些人。”

4.楊玄感“舉兵黎陽”,為什么“遣人入關迎密”?

答:一是李密見識不同于常人;二是經過父親楊素的推薦,楊玄感傾心結交李密。

(九)為人須學

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①,不暇讀書。

比來②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

古人云:'學,墻面③,蒞事④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選自《貞觀政要》)

【注釋】①戎事:戰事。②比來:近來。③墻面:面對著墻壁,比喻一無所知。④蒞(11)事:

處理事情。

參考譯文: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

東征西討,親自參與戰事,沒有空閑讀書。近來天下安寧(沒有紛亂),(我)人在宮殿正廳,

不能親自握著書卷(讀書),(就)讓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做父親、做子女的道

理,以及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煬。”

(這)不是一句空話。(我)再回想年輕時的行為處事,覺得很不對。”

1.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每句限1處)

(1)為人N大須學問⑵朕N往為群兇未定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攀親戎事(塞包)(2)不限讀書(空閑)

(3)政教之道(道理)(4)不徒言也(室)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

近來天下安寧(沒有紛亂),(我)人在宮正廳,不能親自握著書卷(讀書),(就)讓別人

讀我聽。

(2)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我)再回想年輕時的行為處事,覺得很不對。

4.請從《孫權勸學》中找出與“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意思最相近的一句。

答:蒙辭以軍中多務。

5.從本文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樣的君主?

答:唐太宗是一個熱愛學習、能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且敢于檢討自己的君主。

(十)李生論學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①乎?”王生不說,曰:“匹

師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③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

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④,不應而還⑤走。

(有刪改)

【注釋】①信:真實,不虛偽。②志:記住。③說(shui):勸說。④慍:生氣。⑤還:旋,

轉身。

參考譯文:王生喜歡學習,但沒有找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有人說你不善于學習,是

真的嗎?”王生(對此感到)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

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學習重在善于思考,你

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憑什么說你善于學習呢?”

王生更加生氣,不回答李生的話,轉身就跑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尊謂君不善學(宜&)(2)王生不說(同“悅”,高興)

(3)軍學貴善思(句首語氣詞)(4)王生旗慍(更加)

2.下列句子中的“之”與文中“其友李生問之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

A.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夫君子之行(《誡子書》)D.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解析】A項中的“之”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中的“之”為音節助詞;C項中的

“之”為結構助詞,的;D項中的“之”與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詞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

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學習嗎?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

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憑什么說你善于學習呢?

4.李生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善學者”?

答:既要重視知識的記憶,更要善于思考,學與思要結合起來。

(—―)百詩苦讀

百詩先生為國朝②經學大師,記誦精博,而其天質實奇鈍。幼受書,讀百遍,始略上口。

性又善病,母禁之讀,遂暗記不復出聲。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覺豁然,再觀舊所研究本,了

無疑滯③,蓋積苦精力之應也。世之以下愚自諉④,或托詞因病廢學者,觀于先生,愧可知已。

(選自《郎潛紀聞》)

【注釋】①百詩:閻若玻,字百詩,清朝著名學者。②國朝:即清朝。③疑滯:疑難之處。④

自諉:自我推托。

參考譯文:閻百詩先生是清朝的經學大師,記憶背誦的內容精深廣博,但是他的天資其實非常

愚鈍。(他)小時候讀書,要讀上百遍,才略微純熟、順口而出。(他的)身體又容易生病,

(他的)母親禁止他讀書,(他)就暗暗記誦不再(張口)讀出聲。像這樣過了十年。一天,

自己覺得豁然開朗,再看以前所讀的書,完全沒有疑難之處了,大概(是他)辛苦堆積精力的

回報吧。世上的人以愚笨為借口而自我推托,或者以自己生病為借口而荒廢學業的人,看到百

詩先生(的事跡),應該對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始略上口(左)(2)如是者十年(這樣)

(3)了無疑滯(定全)(4)蓋積苦精力之應也(堆積)

2.下列句子中“而"與例句中的“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

例句:而其天質實奇鈍

A.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行》)B.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十二章》)

C.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解析】B、C、D三項中的“而”與例句中的“而”均表示轉折:A項中的“而”表示承接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性又善病,母禁之讀,遂暗記不復出聲。

(他的)身體又容易生病,(他的)母親禁止他讀書,(他)就暗暗記誦不再(張口)讀出聲。

(2)世之以下愚自諉,或托詞因病廢學者,觀于先生,愧可知己。

世上的人以愚笨為借口而自我推托,或者以自己生病為借口而荒廢學業的人,看到百詩先生(的

事跡),應該對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了。

4.作者寫世人學習的種種表現,對表現“百詩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形成對比,突出表現“百詩先生”勤學苦讀的精神。

(一二)顧歡勤學

顧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也。家世寒賤,父祖并①為農夫,歡獨好學。年六七歲,知推六

甲②。家貧,父使田中驅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稻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

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③,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然松節④讀書,或然糠⑤自照。

及長,篤志不倦。

(選自《南齊書》)

【注釋】①并:都。②六甲:古代用天干地支記年月日,其中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

辰、甲寅,合稱‘'六甲"。③受業:跟隨老師學習。④然松節:點燃松樹的節心。松樹的節心

含松油較多,可點燃照明。然,同“燃”。⑤糠:碾碎的稻谷外面的硬殼。

參考譯文:顧歡字景怡,是吳郡鹽官人。(他的)家庭世代貧寒卑微,父親和祖父都是(普通)

農民,只有顧歡喜歡學習。(他)年齡六七歲時,就知道推演天干地支。(顧歡的)家里很貧

窮,(他的)父親叫(他)到田中驅趕麻雀,(誰知)顧歡寫了(一篇)《黃雀賦》就回來了,

麻雀將田中稻子吃掉大半。父親氣憤極了,想要打他,看到(他寫的)《黃雀賦》才停手。鄉

里有學館,顧歡(因為)貧困沒有辦法跟隨老師學習,就站在學館墻的后面靠著墻傾聽,(老

師講的內容)沒有遺忘的。晚上(他)就點燃松節(照明來)讀書,有時燒糠來給自己照明。

一直到成年,(他)堅持學習,不知疲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父便田中驅雀(辿)(2)欲愁之(用鞭、杖等打人)

(3)見賦乃比(建止)(4)更然糠自照(有時)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家世寒賤,父祖并為農夫,歡獨好學。

(他的)家庭世代貧寒卑微,父親和祖父都是(普通)農民,只有顧歡喜歡學習。

(2)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

鄉里有學館,顧歡(因為)貧困沒有辦法跟隨老師學習,就站在學館墻的后面靠著墻傾聽,(老

師講的內容)沒有遺忘的。

3.下列句子中均具體表現顧歡“勤學”的一組是(B)

①父祖并為農夫,歡獨好學②年六七歲,知推六甲

③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④夕則然松節讀書,或然糠自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第①句著重介紹顧歡的家庭境況和好學,第②句表現顧歡的聰慧,兩句均未表現出顧

歡的勤學

4.“及長,篤志不倦”表現了顧歡怎樣的學習精神?

答:表現了顧歡學習持之以恒、不知疲倦的精神。

(一三)負薪讀書

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①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

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②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

日:“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選自《漢書》)

【注釋】①艾:同“刈”(yi),害!|。②歌嘔:歌唱,這里指誦讀。

參考譯文:朱買臣,字翁子,是吳地人。(他的)家里貧困,(他)喜愛讀書,沒有置辦財產

家業,常常割草砍柴,賣了來購買糧食,(他經常)擔著一捆柴,邊走邊誦讀文章。他的妻子

也背著、頂著東西跟隨著他,多次阻止朱買臣(,讓他)不要在路上誦讀(文章)。朱買臣更

加大聲地誦讀。妻子對此感到羞愧,要求離開(他)。朱買臣笑著說:“我在五十歲時應該富

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辛苦很久了,等我富貴了報答你的功勞。”

1.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常/艾薪樵C.其/妻亦負戴相隨B.行/且誦書D.買臣/愈益疾歌

【解析】正確停頓為:其妻/亦負戴相隨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不泠產業(量左)(2)買臣愈益殊歌(大,洪亮)

(3)妻拳之(對……感到羞愧)(4)我年五十當富貴(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

他的妻子也背著、頂著東西跟隨著他,多次阻止朱買臣(,讓他)不要在路上誦讀(文章)。

(2)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你辛苦很久了,等我富貴了報答你的功勞。

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

A.朱買臣沒有置辦財產家業,靠割草砍柴賣錢來維持生計,因此很貧窮。

B.朱買臣喜歡讀書,常在勞動時大聲誦讀文章。

C.因為朱買臣不以貧窮為意,仍在路上大聲誦讀文章,他的妻子對此感到羞愧,要求離開他。

D.“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一句體現了朱買臣懂得感恩。

【解析】靠割草砍柴賣錢來維持生計與貧窮不存在因果關系

(一四)廢弈向學

魏甄琛①舉②秀才入都③,頗以弈棋④廢日,至通夜不止。令蒼頭⑤執燭,或時睡頓⑥,

則杖之。奴曰:“郎君辭父母仕宦①,若讀書,執燭即不敢辭,今乃圍棋日夜不息,豈是向京

⑧之意乎?”琛悵然慚感,遂詣赤彪許⑨,假書研習,聞見日優。

(選自《何氏語林》)

【注釋】①甄琛(zhGnche:北魏大臣,字思伯。下文的“赤彪”也是北魏人。②舉:這里指

被舉薦。③都:京城。④弈棋:下圍棋。⑤蒼頭:仆役,仆人。⑥睡頓:倦極打瞌睡。⑦仕宦:

做官。⑧向京:來到京城。⑨許:處所,地方。

參考譯文:北魏的甄琛被舉薦為秀才來到京城,(他)因為很(喜歡)下圍棋浪費了很多時間,

甚至通宵達旦(都)不停止。(甄琛)讓仆人握著蠟燭(照明),(仆人)有時困倦極了,打

起了瞌睡,(甄琛)就用木杖打他。仆人說:“公子辭別父母來到京城做官,如果是讀書,(讓

我替你)握著蠟燭,(我)就不敢推辭,現在(你)竟然白天晚上不停她下圍棋,這難道是(你)

來到京城的目的嗎?”甄琛(聽了)感到很懊惱、慚愧,于是到赤彪的住所,借書研究學習,

(從此)見識一天比一天有長進。

L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至通夜不止(住止)(2)令蒼頭熱燭(持,握)

(3)若讀書(包呈)(4)遂詣赤彪許(到)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今乃圍棋日夜不息,豈是向京之意乎?

現在(你)竟然白天晚上不停地下圍棋,這難道是(你)來到京城的目的嗎?

(2)假書研習,聞見日優。

借書研究學習,(從此)見識一天比一天有長進。

3.甄琛“弈棋廢日”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引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至通夜不止。

4.你如何評價甄琛這個人?

示例:甄琛雖然一度沉迷于下圍棋,荒廢了不少時日,但他能聽取仆人正確的意見,及時改正

錯誤,是一個迷途知返(知錯就改)的人。

(一五)呂蒙①吃誦文

呂蒙入吳,王②勸其學。乃博覽群籍,以《易》為宗③。常在孫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誦《易》

一部,俄而起驚。眾人皆問之。蒙云:“向夢見伏羲、文王、周公,與我言論世祚④興亡之事,

日月廣明之道,莫不窮精極妙;未該玄⑤言,政⑥空誦其文耳。”眾坐皆知蒙吃誦文也。

(選自《太平廣記》)

【注釋】①呂蒙:字子明,三國時東吳大將。②王:指孫權。③宗:主旨,根本。此處引申為

主攻,主修。④世祚(ZU”:指國運。⑤玄:深奧。⑥政:同“正”,只,僅僅。

參考譯文:呂蒙來到東吳,孫權勸他學習。(他)于是廣博地閱讀各種書籍,主攻《易經》。

(他)經常在孫策的座席中喝酒喝得很暢快(然后)醉倒,(一天,他)忽然在睡夢中背誦一

部《易經》,一會兒就驚醒起來了。大家都問他(怎么回事)。呂蒙說:“剛才(我)在夢中

見到了伏羲、文王、周公,(他們)跟我談論國運興亡之事,太陽、月亮廣大明亮之理,(觀

點)無不精辟巧妙到極點;(我)沒有完全理解這深奧的道理,(所以)只有背誦這篇文章罷

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呂蒙說夢話背誦《易經》(這件事)了。

1.“窮”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解釋:①貧困;②處于困境;③極,盡;④止,息。選文中“莫

不窮精極妙”的“窮”,應選擇第③項解釋。(填序號)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乃博覽群籍(典籍,書籍)(2)俄而起驚(不久,一會兒)

(3)典不窮精極妙(無,沒有)(4)政空誦其文耳(罷了)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常在孫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誦《易》一部。

(他)經常在孫策的座席中喝酒喝得很暢快(然后)醉倒,(一天,他)忽然在睡夢中背誦一

部《易經》。

(2)眾坐皆知蒙吃誦文也。

在座的眾人都知道呂蒙說夢話背誦《易經》(這件事)了。

4.選文中呂蒙的好學體現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①博覽群書;②夢中誦書。

(一六)長川蒲草編書

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①,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②,

編用寫書。稍習善,求為獄小吏,因學律令,轉為獄史,縣中疑事皆問焉。太守行縣③,見而

異之,署決曹史。又受《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④,坐法⑤兔,復為郡吏。

(選自《漢書》)

【注釋】①監門:守門人。②牒:簡札,這里指用蒲草編成簡札。③行縣:到縣里巡視。④山

邑丞:山邑縣丞。⑤坐法:犯法判罪。

參考譯文:路溫舒字長君,是巨鹿東里人。(他的)父親是東里的守門人,叫路溫舒去放羊,

路溫舒采集沼澤中的蒲草,(回來后,)割斷蒲草編成簡禮,用來抄書。漸漸地(路溫舒)熟

悉了很多經典,請求擔任監獄里的小官,趁機學習法律條令,(不久)轉任獄史,縣里的人有

疑惑的事都去請教他。太守到縣里巡視,見到(路溫舒,)對他(的才能)感到詫異,(于是)

任命(他)為決曹史。(路溫舒)又學習《春秋》,通曉(其中)大意。(他)被舉薦為孝廉,

擔任山邑縣丞,(因為)犯法獲罪而被免官,又成了郡中的小官員。

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c)

A.父/為里監門B.使/溫舒牧羊C.縣中/疑事皆問焉D.復/為郡吏

【解析】正確停頓為:縣中疑事/皆問焉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像溫舒牧羊(it)(2)學習善(漸漸)

(3)季大義(通曉)(4)復為郡吏(X)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路溫舒采集沼澤中的蒲草,(回來后,)割斷蒲草編成簡禮,用來抄書。

(2)太守行縣,見而異之,署決曹史。

太守到縣里巡視,見到(路溫舒,)對他(的才能)感到詫異,(于是)任命(他)為決曹史。

4.路溫舒成為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從選文來看,其主觀原因有哪些?

答:路溫舒勤奮好學,對法律條令有一定了解。

(一七)高鳳流麥

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

田,曝麥于庭①,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②,不覺潦水③流麥。妻還怪問,鳳方

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鳳年老,執志不倦,名聲著聞。

(選自《后漢書》)

【注釋】①庭:庭院。②經:這里指儒家經典著作。③潦("。)水:雨水。

參考譯文:高鳳,字文通,是南陽葉縣人。(他)年輕時是書生,(他的)家庭以種田為生,

而(高鳳)專注于讀書,白天黑夜不停止。(他的)妻子曾經(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在庭院

里晾曬麥子,讓高鳳看住雞(以防吃麥)。當時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可是高鳳拿著竹竿

誦讀儒家典籍,沒有發覺雨水沖走了麥子。妻子回來后責問(他),高鳳這才醒悟過來。高鳳

后來就成了著名的學者,(他)就在西唐山中教書授業。高鳳年老后,依舊堅持志向、不知疲

倦,聞名(于世)。

1.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每句限2處)

(1)家/以農畝/為業(2)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晝夜不后(停止)(2)時天暴雨(當時)

(3)妻還修問(責怪,埋怨)(4)鳳方情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

可是高鳳拿著竹竿誦讀儒家典籍,沒有發覺雨水沖走了麥子。

(2)鳳年老,執志不倦,名聲著聞。

高鳳年老后,依舊堅持志向、不知疲倦,聞名(于世)。

4.“高鳳流麥”的故事,歷來存有爭議,南朝梁元帝說:“漢人流麥,晉人聚螢。”宋朝的蘇

軾則說:“讀書莫學流麥士,挾策莫比亡羊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高鳳專注于讀書,導致曬在庭院里的麥子被雨水沖走,造成經濟損失,實在可惜,但他

專心致志讀書的精神值得肯定。

(一八)手不釋卷

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③:或與平日

所聞不合,則即④坊肆⑤中發書而對勘⑥之。或徑行⑦平原大野,無足⑧留意,則于鞍上默誦

諸經注疏⑨;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選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釋】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歷。先生,指顧炎武。②厄(6)塞:險要的關口。

③曲折:詳細情況。④即:走近,引申為到。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⑥對勘:核對校正。⑦

徑行:直接行走。⑧足:值得。⑨諸經注疏:各種經典著作的注文和疏解。

參考譯文:凡是顧炎武外出游歷,(都)用兩匹馬、三頭騾子馱著書跟隨著自己。(他)到了

險要的關口,就呼喚年老退伍的士兵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他)

就到街市中的客店里打開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他)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值得留意的,

就在馬背上不出聲地背誦各種經典著作的注文和疏解;偶然有忘記的,(他)就到街市中的客

店里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它們。

L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凡先生之游(匹遑)(2)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里)

(3)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菱墓)(4)或與平日所聞不合(直的)療.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穆會飛今

(他)到了險要的關口,就呼喚年老退伍的士兵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

⑵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偶然有忘記的,(他)就到街市中的客店里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它們。@

3.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句名言的理解。第g

示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說學習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能脫離實踐而死讀書。

顧炎武外出游歷時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實際情況來印證書本上的知識,核對校正書本中的

內容。這正是對這句名言最好的詮釋。

4.顧炎武在《日知錄》里寫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后來這句話演變為哪

句名言?

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