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1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2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3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4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學業水平質量監測高二年級語文試題B卷(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本人的學校、班級、姓名、考試號填在答題卡上。2.將每題的答案或解答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只交答題卡。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論語·雍也》中,我們能看到傳世文獻中最早關于“儒”的講法。孔子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君子求義,小人重利。孔子告誡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義為尚。可見這里的“儒”應該是表示一種職業身份。君子、小人是對從業者道德水平的評價。那么“儒”是一種什么樣的職業呢?《說文解字》中講:“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許慎認為“儒”是術士。所謂“術士”是指法術之士,和鬼神相結交,類似于巫婆、神漢、薩滿、道士、和尚等。事實上“儒”字在殷商時代就已出現,我們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從大從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變成了雨字,演變成“需”,可以理解為沐浴濡身的樣子。沐浴濡身為什么和儒有關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儀式,在與鬼神等結交前必須齋戒沐浴以示尊重。《禮記·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離婁》中也講“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為職業主要的任務是為人襄禮,祭祖事神,辦理喪事。孔子三十歲,以知禮而聞名,曾經從事這種工作。“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幫助別人辦理喪事,從未吃飽過。有人去世,作為襄禮的儒卻大吃大喝,是無德的表現,孔子顯然不會如此,并且他于當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樂素養很高的人,弦樂不斷,但當有人離世,身為襄禮,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詠。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為“子需”,其主要職責是為王室主持賓祭典禮,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屬。根據徐中舒先生的考證,“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為“父辛”,因為從事“儒”這個職業而位高權重,所以職業的稱謂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稱為“子需”。可見當時的“儒”還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時期,儒的地位已經下降了,《禮記·儒行》講到“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人們對從事“儒”這個職業的人輕慢無禮,并諷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館之,不敢以儒為戲”。也就是魯哀公認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們才改變了對儒者的態度。可見,在孔子所處的時代,“儒”還是指處理喪葬等祭祀事務的神職人員,是術士之稱。但至孔子始,儒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成為對孔子所開立學派的特稱。我們現在使用“儒”字,已經不再將它與術士相關聯,而更多意味著詩書禮樂等人文傳統。(摘編自史懷剛《人文的世界·說“儒”釋義》)材料二:在周代社會中,“胥”是極其重要的鄉族基層官吏。《周禮·地官司徒》論閭胥之職稱:“閭胥各掌其閭之政令。以歲時,各數其閭之眾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數,聚眾庶。既比,則讀法,書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見,“胥”乃是在鄉間主持禮樂、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孔子年輕時,正是從“胥”出身。《史記》記孔子幼時“年少好禮”,“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及稍長,又嘗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儐相。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這個階層的確切證據。又孔子一生,以博學多知、誨人不倦著稱于當世,而這又符合“胥”的另一個語義:“胥,有才智之稱也。”《論語·憲問》記孔子言論謂:“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業,所務在“克己復禮”,“唯禮樂之用所先”。儒家之學,獨傳在六經六藝,而重點則在禮樂。胥是商周時的禮官、樂師,兼為傳授六經六藝的教師。由此可見,孔子所創的儒家,所繼承的其實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謂“儒”,實來自“胥”,亦即“需”。“需”在商代乃是一種禮官和祭師。而在周代則是禮官、樂官、祭師,又兼學師。在《周禮》中,“需”以近聲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變遷中,需增“人”旁,又書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與“儒家”的前身。他們在社會中有特殊的地位,及其職業的特殊使他們沿襲有特殊的裝束,亦即所謂“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淺帶,解果其冠”,即寬大恢宏的衣袍與崔嵬高聳的禮帽。同時,“胥”又是周代社會中廣義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識分子的美稱。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諸子百家,凡有道術者,皆可在這一意義上稱為“儒”,即“術士”。但是“儒”的本義則始終是禮樂之師。“儒以道得民”,“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學于六藝之文”,乃是正統意義上的“儒”。孔子所開創的以禮樂為教的儒家,正沿循著“儒”的這一語義發展而來。(摘編自何新《諸子的真相·儒的由來與演變》)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對子夏的告誡以及孔子幫助別人辦理喪事時的表現,說明儒對從業者有道德方面的要求。B.儒在殷商時地位崇高,春秋時成為人們嘲弄的對象,至孔子出現,儒才重新贏得人們的敬重。C.儒因為地位、職業特殊,商周以來,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裝束:衣袍寬大恢宏,禮帽崔嵬高聳。D.儒也曾經是對知識分子的美稱,春秋以后形成的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稱為儒。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通過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來考證解釋“儒”的涵義。B.材料二從“近聲假借”“文字變遷”的角度梳理了“需”“胥”與“懦”的關系。C.從“需”到“胥”再到“儒”的發展變化可見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靈活性。D.“儒”為“術士之稱”,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對“術士”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3.下列孔子的言論中,最能體現材料二中“儒”職業特點的一項是()(3分)A.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B.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C.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D.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兩則材料對“儒”內涵的演變有不同認識,請簡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根據兩則材料,試找出能夠證明這一學說的依據。(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保衛延安杜鵬程無定河兩岸,聽不見往日上燈時光的牛羊叫喚,聽不見孩子們的吵鬧聲,也聽不見成年人高唱“信天游”小調;倒是,吧叭吧叭的槍聲響了個不歇氣!黑夜和戰爭一塊兒來到無定河兩岸!八月十五日夜里十二點鐘前后,在鎮川堡北邊一條山溝中的窯洞里,一位縱隊司令員照著蠟燭注視著作戰地圖。他清楚:我軍在西北戰場上立刻要從防御轉入反攻了,可是在這邁進反攻的第一步的時候,西北戰局演變得格外復雜和艱險。司令員把蠟燭放在身邊的窗臺上,來回輕輕地走著、籌思著。他兩天兩夜沒合眼了,眼里網著紅絲,眼皮有點發皺。他的臉瘦巖巖的越發黃了。司令員身邊的一個參謀靠墻站著,頭微微低著睡熟了。司令員又端起蠟燭,眼睛緊張地在地圖上轉動。旅長陳興允和旅政治委員楊克文走進來,一聲不吭地站在司令員身后。陳旅長推起帽子,用左手輕輕地搔后腦殼。楊克文盯著窯洞的角落在緊張地思量什么。他倆,口干舌燥,又疲勞又焦急。他倆把指戰員激憤和焦灼的情緒全給帶來了。這窯洞剛才還是很清靜的,目下卻充滿著一種捉摸不定的悶氣。原來,胡匪整編三十六師(軍),順長城增援榆林,很快地進了榆林城,而且又馬不停蹄地從榆林南下,準備打擊我軍。西北野戰軍從榆林城郊撤退以后,就準備在榆林城南四十里的歸德堡附近,消滅從榆林南下的三十六師,但是敵人滑得像泥鰍一樣,一溜就鉆入魚河堡,我軍沒有撈住敵人。昨晚間,部隊翻山過嶺又運動了一夜,準備在魚河堡到鎮川堡中間的公路上,消滅西北戰場上驕橫一時的三十六師,可是又沒撈住戰斗的機會。西北野戰軍從八月初向榆林前線開進,到今天整整十五晝夜了。戰士們在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榆林城快要打開了,上級可又決定撤退;現在說是打三十六師,可是屢次不能下手;再加上踏沙窩、冒風雨、饑餓、寒冷、疲勞,因此戰士們急著要打仗,恨不得把敵人抓住撕碎!“今天晚上是非打不可了!”陳興允和楊克文覺著,司令員也在謀慮這個問題。他倆心情緊張,眼里閃著說不清的躁氣,可是怕打斷司令員的思索,所以不聲不吭地站在那里。直到楊克文打了個噴嚏,司令員才注意到他們。司令員親熱地跟他們握手,要警衛員給他們搞水喝。楊克文氣憤的說:“哼,三十六師這樣驕橫!”陳興允咬牙切齒,說:“它驕橫?我們偏要摸摸老虎屁股!”司令員心情沉重。他看看他倆那剛毅而焦急的臉色,說:“很惱火?要不得,同志,我們能把敵人拖到這無定河邊,就是很大的勝利。從全國范圍看,我們吃點子苦把敵人背上,是很有意義的。何況我們還在想辦法整治它哇!”“我們能把敵人拉到這里,就是勝利。這一點我們早就知道,可是……”陳興允、楊克文一邊這樣想,一邊又覺得司令員的話里有話,可是司令員既然不說明,那就是不便說明。他倆按壓住想要探問的心情,可是,不由得又想:也許陳賡兵團從風陵渡渡過黃河向西安……或許劉鄧大軍又有什么出敵意料的……司令員問:“部隊宿營咯?”陳興允說:“宿什么營啊!部隊統統在下邊溝里擺著,準備繼續走!”司令員打開白銅煙盒,陳興允、楊克文各取了一支煙,他也取出一支。他把煙的一頭在煙盒上用力磕著,說:“是的,不但準備走,如果偵察員剛才報告的情況確實的話,我們還要準備打。”他對楊克文說:“你回去掌握部隊。要是情況確實,要是彭總命令打,部隊就立刻出發。趕拂曉也許會干起來。”又對陳興允說:“野戰軍司令部就挨著你們后衛部隊駐,彭總在那里。你去匯報情況,接受任務。情況是這樣的:今天,我們準備在鎮川堡和魚河堡之間消滅敵人,可是敵人不是一直順咸榆公路直撲鎮川堡,而是繞了一個圈子——從魚河堡渡無定河,沿河南岸的黨家岔下來。看樣子,敵人或許是明天拂曉再渡無定河,占領鎮川堡。”陳興允說:“這些情況我清楚。”“不,問題不在這里。”司令員指著地圖,說,“剛才,據偵察員報告:鐘松率三十六師師部又兩個營從無定河北岸向鎮川堡推進,兩個團在河南岸掩護。這情況是不是可靠,還不一定。我已經再次派人去偵察了,不過,你先去向彭總請示,也許彭總那里還有新情況。”他看了一下地圖,又說:“如果偵察員報告的情況是確實的,如果彭總決定打,那我們趕拂曉就在鎮川堡以北,截擊鐘松的師部和他的兩個營。可是,還有問題:假使這一仗可以打,打起來對我們有多大的好處?……”他來回輕輕地走著,思量了很久,又說:“總之,你給彭總把情況報告一下,總部怎么決定,我們就怎樣執行。”陳興允在河槽里下了馬,把馬交給通信員。那匹久歷沙場的駿馬抖了抖身上的汗水,又用一個前蹄在地上刨著。他憐惜地摸了摸馬的透濕的鬃毛,便和參謀一道,回答了哨兵的盤問,上到半山坡上的一個破爛的村莊。他立刻就要看見西北戰場的統帥了。他壓不住自己心里的興奮,感到精神很緊張。他在多次的體驗中,深切地感覺到:彭總善于在艱難困苦的關頭,扭轉一切危機的局面。彭總能預見由于艱難困苦而產生的那種新的力量;那種新的力量是很厲害的制勝武器。(節選自杜鵬程《保衛延安》,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選文開頭通過無定河兩岸聲音的變化,渲染出一種肅殺氛圍,也揭示出戰爭給革命區民眾帶來的影響。B.第四段對縱隊司令員的形象描寫,體現出作家杜鵬程小說語言具有的質樸、平實且有地方色彩的特點。C.小說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敵我雙方的行軍分布、機動路線等內容,使讀者對戰爭發展態勢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D.在縱隊司令員與陳興允的對話描寫中,司令員反復強調要“請示彭總”,這表現了司令員行事謹慎的特點。7.關于文中陳興允去見彭總幾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中采用白描手法,一句“半山坡上的一個破爛的村莊”點出彭總所處環境的險惡,與選文開頭形成收尾呼應。B.作者采用細節描寫,突出駿馬身上的“汗水”、濕透的“鬃毛”,暗示陳興允不畏艱辛、疾駛而來。C.陳興允既興奮又緊張,這看似矛盾的心理描寫卻極為精當地刻畫出其即將見到彭總時的復雜心理。D.陳興允去見彭總的情節內容緊承前面的與縱隊司令員會面的內容,由“向彭總報告”串聯而成,線索清晰。8.彭德懷是《保衛延安》中重點塑造的我黨高級將領形象,但選文中彭總并未出場,而重點塑造了縱隊司令員、陳興允等形象。請簡要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班級舉行“戰爭小說研討會”,計劃把《保衛延安》與茹志鵑的《百合花》放在一起研究。現邀請你從戰爭風格角度發言,請你寫出發言要點。(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選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刪改)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至于龍A吾不能B知C其乘風云D而上天E吾今日見F老子G其猶龍邪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微,指事物細微時候,與《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不同。B.幾,材料一文中指的是接近之意,與《狼》“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的“幾”意思不同。C.“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的“之”意思用法均相同。D.因,表因果關系,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我欲因之夢吳越”的“因”用法不同。12.下列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老子連舉樹木生長、砌筑高臺、千里遠行三個現象,生動揭示出“大小”“高低”“長短”變化,提醒要重視細微和小節處。B.到周請教老子后,孔子以“鳥、魚、獸”都能被世人捕獲、都有自己的用處來評價老子的學說脫離現實,于世無用。C.老子給后人留下的只有五千言道德經,還是在關令尹喜的請求下寫作的。這也證明了老子做學問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D.司馬遷較為詳細地介紹歷史上老子的不同傳說及后代子孫的發展演變,讓讀者對老子有一個更加完整的認識。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結合兩則材料,請簡要概括老子所認為的君子有何特點。(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15-16題。蘇繡唐·羅隱一片絲羅輕似水,洞房西室①女工勞。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蜀錦謾夸聲自貴,越綾虛說價功高。可中用作鴛鴦被,紅葉枝枝不礙刀。注釋:①西室,指舊時帝王宗廟內藏神主之室。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輕似水”形象地描繪了蘇繡的輕柔細膩,手感潤滑,不僅普通人家珍惜,更被王公大臣們愛不釋手。B.頷聯詩人運用“隨、添、逐、長”幾個動詞,勾連鮮花、飛鳥等物,描摹出一幅逼真而充滿生氣的春景畫圖。C.頸聯“蜀錦謾夸聲自貴”寫出蜀錦因受到人們的夸贊而聲名顯赫。與蜀錦相比,越綾價格就顯得虛高一些。D.尾聯寫蘇繡很快就成了家家戶戶都喜愛的鴛鴦被,緞面上圖案精美,仿佛鬼斧神工,正面贊美繡品的價值。16.清代的詩評家洪亮吉曾評說此詩“詩奇而入理”。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論語〉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可見出儒家強調的學習無處不在,且以提高自身修養為要義。(2)國慶節期間,小明同學慕名前往揚州瘦西湖景區觀看夜場“春江花月夜”大型實景演出。看到明月當空,水天一色的情景,他不禁想到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孟子是一個唯心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師心自用;是一個純任意氣的人,所以他的文章意氣風發。他①,道德感極強,所以他對他看不慣的人與事動輒惡言相加,拔刀相向。他無論罵諸侯、罵學者,都毫不留情,連對他極關照、極尊敬的齊宣王,他也絲毫不假以顏色。他只認天理正義、公道良心,不講什么②。所以,他是真君子,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大丈夫”。他對邪惡有③的殺伐心,所以他的文章有殺伐氣,他把這種氣質稱為“浩然之氣”。他可能就是從自身的道德良知與道德勇氣里,找到了人類的希望與信心,發現了墮落人類獲得救贖的途徑。于是,他到處與人辯論,鼓吹自己的救世之道。他可能相信,只要他不停止他的吹噓,這世界的末日就不會到來;他工作一日,這世界的末日就會推后一日,且一息生機會漸漸轉來。所以,當有人批評他“好辯”時,他回答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自信天已將大任降到他的肩上。所以,他的工作,給他崇高感、偉大感、成就感。“平治天下,舍我其誰?!”這樣的人,這樣的性情,怎能沒有這樣的文章?他的人,是天地精華;他的文章,是天地奇觀。18.請在文中空白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19.文中畫橫線的兩句話語序為何不能顛倒?請簡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在描寫和評價孟子時,使用了“師心自用”“惡言相加”“鼓吹”“吹噓”等貶義詞,請分析這樣使用的表達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