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NZ 241-2024 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技術規范_第1頁
T-ZNZ 241-2024 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技術規范_第2頁
T-ZNZ 241-2024 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技術規范_第3頁
T-ZNZ 241-2024 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技術規范_第4頁
T-ZNZ 241-2024 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01CCSB15T/ZNZ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發布IT/ZNZ241—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學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浙江省園林植物與花卉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病蟲防治總站、浙江省植保檢疫與農藥管理總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張娟、黃俊、呂要斌、沈杰、陳蔚詩、陸劍飛、陳理哲、李曉維、李明江、王士臻。1T/ZNZ241—2024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技術規范本文件規定了紅火蟻(SolenopsisinvictaBuren)傳播風險調查的對象、方法、風險分級、記錄和檔案管理、報告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帶土苗木傳帶紅火蟻的風險調查。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7980.149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149部分:殺蟲劑防治紅火蟻GB/T20477紅火蟻檢疫鑒定方法GB/T23626紅火蟻疫情監測規程NY/T3541紅火蟻專業化防控技術規程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風險調查riskinvestigation對傳帶紅火蟻的帶土苗木種類、調出地、途經區域和調入地等相關信息進行調查與收集。3.2誘餌bait對紅火蟻具明顯引誘作用的物質(參見GB/T17980.149中術語和定義3.7關于“誘餌”的表述)3.3誘集trapping通過誘餌引誘并采集紅火蟻的技術。3.4抽樣sampling2T/ZNZ241—2024從一種帶土苗木中按照技術要求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苗木進行調查是否攜帶紅火蟻。4對象在帶土苗木外運前、引進后的1周內,對帶土苗木、容器或包裝材料、擺放苗木的場所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帶土苗木種類見附錄C。對于傳帶紅火蟻的苗木,參照GB/T17980.149和NY/T3541的規定進行處理。確定調查苗木是否有紅火蟻傳播風險以及等級,為在源頭阻截和遏制紅火蟻疫情傳播擴散。需調查內容信息完整,調查方法科學客觀,數據可靠。紅火蟻野外快速識別方法參考附錄A。5方法5.1問詢通過詢問苗木經營戶,記錄苗圃面積、苗木購銷途徑、苗木種類及擺放時間、苗木裝放的容器類型、栽培或擺放環境等基礎信息,并咨詢是否有發生過螞蟻叮蜇或者發現紅色具有較強攻擊性的螞蟻(方法按照GB/T23626的規定)。通過目測觀察的方式判斷有無紅火蟻,具體要求如下:a)觀察苗木裝載容器底部有無隆起的土丘,或是稀疏的土粒堆,并進一步檢查,觀察是否有活體紅火蟻;b)觀察苗木堆放或栽種區域的地表有無隆起的土丘,苗木植株、包裝、容器或輔助運輸材料(如無紡布、木質包裝)、工具周圍有無爬行的疑似紅火蟻;c)觀察苗木裝載容器內表土有無隆起的土丘;d)通過移動或單向抬高容器,進一步觀察容器附近是否有疑似紅火蟻或稀疏土粒堆;e)采用木棍連續敲擊苗木裝載容器的外壁,通過震動方式驚擾容器內的螞蟻,如有,通過觀察螞蟻形態、活動及是否具有較強攻擊性等特征來確定是否為紅火蟻。5.3誘集采用誘餌(如火腿腸、專用監測誘餌等)開展誘集,每批次至少放置4個~6個誘餌,誘餌間距5m~10m,放置30min左右檢查誘餌誘集的情況,如苗木面積較大適當增加誘餌數量。5.4種類鑒定如快速識別未能判斷是否為紅火蟻,則將誘集到的螞蟻帶回室內進行鏡檢,按照GB/T20477的規定進行鑒定。5.5抽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根據總體數量大小進行調查,紅火蟻調查統計表參見附錄B。具體要求如a)50株或盆/缽以內:全部調查;b)51-200株或盆/缽:簡單隨機抽樣法選取30%以上樣本數且不低于50株或盆/缽開展調查;c)201-1000株或盆/缽以上:簡單隨機抽樣法選取15%以上樣本數且不低于60株或盆/缽開展調查;3T/ZNZ241—2024d)1001株或盆/缽以上:簡單隨機抽樣法選取5%以上樣本數且不低于150株或盆/缽開展調查。6風險分級根據苗木的紅火蟻傳帶率進行風險分級,具體標準如下:a)苗木傳帶率介于0-1.0%時,為輕度風險;b)苗木傳帶率介于1.1%-2.0%時,為中度風險;c)苗木傳帶率大于2.1%時,為重度風險。苗木傳帶率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苗木傳帶率(%)=(攜帶紅火蟻的苗木數量/調查苗木的總數)*100%(1)7記錄與檔案管理7.1記錄內容檔案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帶土苗木傳播紅火蟻風險調查的原始資料、過程資料、統計資料以及相關的圖片資料等。7.2檔案管理檔案應由專人管理,按年份收集、整理和保管。8報告根據調查內容和結果,形成風險調查報告,并向主管部門報備,風險調查報告模板見附錄D。4T/ZNZ241—2024紅火蟻野外快速識別方法A.1螞蟻身體顏色與體長常見螞蟻的體色有黑、黃、棕與紅色,通過肉眼即可明顯區分。紅火蟻的工蟻或兵蟻身體顏色呈棕紅色或橘紅色,體長2.5-4.0mm,個體明顯偏小的螞蟻如小家蟻(1.3-1.6mm)和個體明顯偏大的如黑褐弓背蟻(>10mm)、安寧弓背蟻(>6mm)和華夏厚結猛蟻(>4mm)等均可排除。A.2大型工蟻頭部長寬比例及與身體的協調性紅火蟻的大型工蟻頭部略呈方形,其大小與身體比例協調。身體顏色與個體大小與紅火蟻類似的巨首蟻和大頭蟻,其大型工蟻頭部大小與身體明顯不成A.3腹柄結(結節)的數量腹柄結即結節,為螞蟻腹部(包括并胸腹、結節和后腹)的一部分,一般連接在后腹部的前端(圖2)。紅火蟻的腹柄結具有2節,且較為暴露,第1結節呈扁錐狀,第2結節呈圓錐狀(圖1)。布尼氏蟻、狡臭蟻、弓背蟻及厚結猛蟻等均為1個結節。圖A.1紅火蟻與伊大頭蟻大型圖A.2螞蟻后腹及其前端的結節工蟻的頭部形狀(左為華夏厚結猛蟻,右為寬結大頭蟻)A.4工蟻典型特征根據紅火蟻典型特征進行識別:1)攻擊性強,叮咬后有火辣辣的刺痛感;2)工蟻體型大小呈連續性多態型;3)腹柄結數量。A.5蟻丘特征蟻丘為蟻巢突出地面的部分,出口處一般會有10公分以上的泥沙堆積,在地面上形成明顯“蟻丘”。5T/ZNZ241—2024紅火蟻傳播風險調查表紅火蟻傳播風險調查表見表B.1。表B.1紅火蟻傳播風險調查表生描述/123456789):6T/ZNZ241—2024建議調查帶土苗木種類建議調查帶土苗木種類見表C.1。表C.1建議調查帶土苗木種類1紅葉石楠Photiniafraseri2pilgeri3山茶花Camelliajaponica4含笑Micheliafigo桂花Osmanthusfragrans5septentrionale67萬年青Rohdeajaponica8雞爪槭Acerpalmatum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9梔子花Gardeniajasminoides廣玉蘭Magnoliagrandiflora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馬鞭草Verbenaoficinalis合歡Albiziajulibrissin巴西木Dracaenafragrans虎尾蘭Sansevieriatrifasc琴葉榕Ficuspandurataseguinespectabilisgrandiflora絲葵Washingtoniafilifera夏堇Toreniafournieri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7T/ZNZ241—2024(資料性)風險調查報告 (添加項目名稱)帶土苗木傳帶紅火蟻風險調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