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河北省邯鄲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成書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記》記載,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為宗廟,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為社稷,是國家舉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這一布局反映了當時A.“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統治思想B.森嚴的宗法等級關系C.“天人合一,時空一體”的哲學思想D.“君權神授”思想萌芽【答案】A點睛:2.唐代,朝廷有依照詩名而取士的慣例。王維、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詩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詩名鵲起,“為樂工或宮人傳誦而流聞于上”,從而被加官進爵。這說明A.底層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商品經濟推動唐詩世俗化C.市民價值取向影響了政府行為D.科舉制度促進唐詩的繁榮【答案】C【解析】“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詩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詩名鵲起”說明出自民間的詩人可以取得功名,體現出市民價值取向影響了政府行為,C正確;A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只是材料體現出部分信息,排除。3.明中葉,在江南地區的濮院鎮,“機杼為闔鎮恒產,男女賴此養育……余若絲綢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貿易莫不仰給于是”。這說明當時江南一些市鎮A.地域性商人活動比較活躍B.對外絲綢貿易較為興盛C.絲織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D.傳統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動【答案】D【解析】“機杼為闔鎮恒產,男女賴此養育……余若絲綢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貿易莫不仰給于是”說明該地區依靠紡織業貿易獲得生存資本,傳統農業種植不在受到重視,D正確;A屬于商幫,材料沒有體現;對外貿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C中領先地位,材料沒有比較信息,排除C。4.下表是關于中國印刷術的相關記述。據此能夠得出的歷史結論是記述出處“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后晉】劉昫《舊唐書·文宗本紀》“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于四眾,每歲五馱無余”【后唐】馮贄《云仙散錄》“鏤板刻書,意在流傳,然經書史籍,初無版行。而歷日字書,通俗淺陋之書,需之者眾,故先有雕板”【民國】王修《版本述》A.印刷術推動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術順應了社會需求C.文化傳承與創新有賴于印刷術D.政府支持印刷術的技術革新【答案】B【解析】“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說明雕版印刷在市場出現,“通俗淺陋之書,需之者眾,故先有雕板”說明需要眾多,出現雕版印刷,三則史料足以證明雕版印刷術順應了社會需求,B正確;只有材料二可以證明A結論,C和D表格材料難以證明,排除。5.據載,在整個18世紀,西歐從中國輸入的茶葉翻了幾倍,價值達到1.8億兩白銀,其中英國人的消費占據了一半以上。推動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因素是A.中國自然經濟抑制了進口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C.清政府對對外貿易的重視D.西歐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答案】B【解析】18世紀由于殖民擴張推動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促使亞洲商品不斷在歐洲市場出現,B正確;材料論述的是出口,A錯誤;清朝屬于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B錯誤;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時18世紀中期,D錯誤。點睛: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匯合交融,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6.陳獨秀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時,敏銳地意識到“當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與體制是否與現行的社會政治形勢相一致,而是體制層面的價值體系是否符合民眾之心理”。陳獨秀強調的是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務B.民主共和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C.提高國民覺悟是政治變革的前提D.辛亥革命后中國政治生態優化【答案】C【解析】“而是體制層面的價值體系是否符合民眾之心理”屬于民眾思想覺悟問題,說明陳獨秀意識到提高國民覺悟是政治變革的前提,C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A錯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B錯誤;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進程曲折,D錯誤。點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學習為主線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學習。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師夷長技”,處于“器物層面”;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制度,處于“制度層面”;資產階級激進派則掀起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處于“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屢次碰壁,先進的中國人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7.1926年,共產國際指示中共說:“在城市中退卻并收縮工人爭取改善其地位的斗爭的政策是不正確的,必須在農村中展開斗爭,但同時必須利用有利的時機來改善工人的物質生活狀況和法權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爭具有組織性。”這說明共產國際A.忽視中國工人階級領導地位B.關注中共工農聯盟政權的建設C.比較關注中國城市革命戰略D.主張中共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答案】C【解析】“必須在農村中展開斗爭,但同時必須利用有利的時機來改善工人的物質生活狀況和法權地位”說明共產國際對于中國革命新道路進行指導,C正確;A中忽視說法錯誤;B中工農聯盟出來沒有提及;農村根據地此時尚未開始,D錯誤。8.下表反映了我國1961~1962年生產指標變化情況,這說明當時年份鋼產量煤產量基本投資積累率1961年750萬噸2.5億噸59.5億元19.2%1962年600萬噸2.39億噸46億元10.4%A.全國工業產量急劇下滑B.政治斗爭抑制了經濟發展C.國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D.中央對“左”傾錯誤進行了糾正【答案】D【解析】經過1960年開始國民經濟八字方針調整,我國經濟出現緩和機會,表格顯示我國1961~1962年生產指標變化逐漸呈上升趨勢,D正確;A明顯不符合材料信息;此時尚未進行階級斗爭,B錯誤;C中優化不符合事實。9.同樣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羅馬和希臘對待公民權的態度卻大相徑庭。雅典觀念中“公民”的資格是有嚴格限制的,羅馬后期則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權,摒除了血緣紐帶建立的封閉社會,代之以共同守護羅馬意志的公民組成的政治國家。羅馬后期的這種做法A.實現了羅馬疆域內公民的平等B.利于古羅馬統治基礎不斷擴大C.使羅馬公民權利比希臘更廣泛D.削弱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凝聚力【答案】B【解析】“羅馬后期則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權,摒除了血緣紐帶建立的封閉社會,代之以共同守護羅馬意志的公民組成的政治國家”說明對于外邦人也承認羅馬公民權,顯然這一舉措有利于擴大羅馬對外統治,B正確;A中公民平等顯然不符合事實;C中沒有比較希臘廣泛性;D與材料擴大統治相反,排除。10.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一旦公共服務不再成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寧愿掏自己的錢口袋,而不愿本人親自來服務的時候,國家就瀕臨毀滅了。”盧梭意在強調A.政府應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B.公民應將公意作為行事準則C.政治參與是公民實現自我的途徑D.個人利益應以集體利益為重【答案】A【解析】“一旦公共服務不再成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寧愿掏自己的錢口袋,而不愿本人親自來服務的時候,國家就瀕臨毀滅了”說明如果公民不參與國家管理,這個國家愛就要滅亡,顯然盧梭強調政府應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A正確;公民的公意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C中自我途徑不符合材料事實;D中集體利益不符合材料中管理信息。11.巴黎公社委員會在開會的時候,實行臨時推選“會議主席”的做法,每個委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權發號施令。這反映出巴黎公社A.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政權B.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缺乏穩固有力的領導核心D.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每個委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權發號施令”說明巴黎公社沒有統一的領導,隨意性較強,C正確;A屬于巴黎公社性質;B中群眾基礎從來沒有體現;D中民主充分不符合材料內涵。12.1947年,美國商務部報告顯示,當年美國出口總額為145億美元,占GDP約7%。而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要求這一數字為20%。戰時繁榮的美國榮光不再,CDP增長停滯,失業率大幅上升。這反映出戰后的美國A.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霸主B.面臨戰后經濟轉型壓力C.迫切需要輸出剩余資本D.國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答案】B【解析】“戰時繁榮的美國榮光不再,CDP增長停滯,失業率大幅上升”說明二戰后美國經濟下滑,經濟政策和經濟轉型繼續實行,B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比較世界信息,A錯誤;輸出資本不是美國主要任務,C錯誤;材料論述的是美國經濟,不是國內矛盾,D錯誤。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提出一個著名論斷:蒸汽機=水排+風箱。他想用這一公式說明,沒有中國古代技術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臟——蒸汽機是不可能被發明的。從蒸汽機的關鍵結構看,“風箱”解決了雙作式閥門問題,而“水排”則提供了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之間的轉換設備。“風箱”是我國宋代發明,爾后傳到西方,18世紀在歐洲普遍應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國出現,《后漢書·杜詩傳》中有明確記載。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古代先進的技術已經為蒸汽機發明打下了基礎,但最早發明“風箱”和“水排”的中國人卻沒有制造出蒸汽機。——薛依群《誰讓我們與蒸汽機擦肩而過》材料二熟練技術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機的制造和日常維護在人手上顯得捉襟見肘,蒸汽機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也就很難在全行業得到推廣使用。對于那些資本規模較小的工廠主而言,在他們積累足夠資本之前只能推遲或者引進很少的蒸汽機。正如錢乘旦教授所說:“每當蒸汽機發生嚴重故障,瓦特都要親自去用戶那里維修,這樣自然會使許多人望而卻步,不敢貿然購買蒸汽機,這種局面要等到機工成長起來及機械學成為完整科學,機器工業成為新一代工業部門才能轉變,而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時間。”總之,19世紀30年代前的很長時間內,作為新鮮事物的瓦特蒸汽機在傳播過程中并沒有被所有人接受。盧德運動中的手工勞動者將瓦特蒸汽機等機器視為搶奪自己飯碗的“敵人”予以破壞。——摘編自高寧波《19世紀30年代之前蒸汽機推廣使用緩慢原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30年代之前蒸汽機在推廣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響。【答案】(1)特點:長期領先于世界,明清時期逐漸落后;技術零散,未形成邏輯化的、系統的科學體系;未轉化為近代科技;為西方近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借鑒。(2)問題:熱練技術工人匱乏;機器制造業不成熟,生產進程緩慢;維護和修理困難;資本的投入不足;手工勞動者的抵制。影響:都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對世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都對人類文明有著廣泛的影響;都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解析】(1)依據材料一“沒有中國古代技術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臟——蒸汽機是不可能被發明的”“古代先進的技術已經為蒸汽機發明打下了基礎,但最早發明“風箱”和“水排”的中國人卻沒有制造出蒸汽機”的信息并結合古代科技特點歸納回答即可。(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熟練技術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機的制造和日常維護在人手上顯得捉襟見肘”“瓦特都要親自去用戶那里維修”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依據材料和所學從對世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人類文明有著廣泛的影響、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等角度思考回答。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國出口貨物分類比重變化(單位%)。年份生產資料半制成品制成品農產品手工開采機器開采手工機制手工機器1873年2.6—*37.4—58.31.71893年15.6——28.40.153.42.51903年26.80.20.217.214.732.98.01910年39.10.20.513.111.928.36.81920年36.40.92.88.212.331.28.31930年45.10.13.43.512.227.17.4——節選自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從表中提取相關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答案】示例一論題:從1873~1930年,近代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斷加深。闡述:1873年,中國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產品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農產品比重不斷上升,且從1910年以后,成為中國最多的出口商品,這是因為19世紀中期以后,隨著中國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華侵略權益的擴大,中國日益成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這一變化說明近代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斷加深。示例二論題:從1873~1930年,中國近代工業有所發展。闡述:1873年以后.中國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機制產品的比重雖然較小,但是其總體上呈不斷增長的趨勢,這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工業有所發展。這是因為在鴉片戰爭之后,一些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了西方科技的先進,開始向西方學習,洋務運動興起。隨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出現了實業救國的思潮,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增強了中國工業品的國際競爭力,所以這一時期中國出口的機制產品的比重呈上升趨勢,體現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示例”僅供參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給分)【解析】本題屬于典型開放題型,解答此類試題主要明確提供材料的內涵,本題依據材料表格信息圍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可以得出“從1873~1930年,近代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斷加深”“從1873~1930年,中國近代工業有所發展。”;依據所學從1873年,中國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產品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農產品比重不斷上升,且從1910年以后,成為中國最多的出口商品角度分析回答。點睛:開放試題答題方法:解答此類試題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史實的基礎上再對材料中相關系信息進行高度概括,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具體解題方法如下;1.變化、趨勢類:答題要求一般遵循“從……到……”格式答題。這類題在高考試題中是常考題型,值得關注。2.特點、特征類:這類的題目一般要求“從具體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這類題難度較大,需要對材料進行高度的提煉和概括。3.歸納要點類:這類題目主要要求點要全,面要廣,注意問題的角度和層次。1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初宗藩的核心問題是宗藩權力過重,終釀成明初的政治危機和皇權移位。永樂帝及其后來者革除明初宗藩弊端,宗室兵柄盡釋。明中葉以后,藩祿不給,造成宗室貧困,加劇了宗室犯罪。各統治者均對宗藩政策做出了適當調整。弘治年間,王府擇婚由王府官“于本境內揀選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已長成者,就行彼處按察司核實明白,方許具奏”。嘉靖三十一年,規定郡王婚后無子者,可“選妾二人”,如“生有子,則止于二妾”。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朝廷下令核查宗室人口,嚴格宗室新生人口的報生手續。這些調整主要著眼于解決眼前的財政困難,并沒有涉及宗藩問題的根本弊病。伴隨明王朝的結束,宗藩問題才最終畫上了句號。——摘編自雷炳炎、林曉玲《試論明代中后期的宗藩問題與宗藩改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代宗藩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宗藩改革的措施,并進行簡要評價。【答案】(1)背景:明初實行宗室分封制度,宗藩權力過重引發了嚴重的統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明代中后期,政府財政困難重重。(2)措施:明初削弱宗藩軍權;明中葉后,規范宗藩婚姻;限制宗潘納妾數量;核查宗瀋人口,規范宗藩新生人口上報制度。評價:有利于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由宗藩引起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宗藩問題。【解析】(1)依據材料“宗藩權力過重,終釀成明初的政治危機和皇權移位”“藩祿不給,造成宗室貧困,加劇了宗室犯罪”的信息歸納回答。1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33年4月,德國大學校園中開始了一場針對猶太血統知識分子的文化清洗運動。大批科學家被迫流亡他國。但大多數知識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國放在優先選擇的理想接受國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歐國家生活和工作。美國知識精英人物與洛克菲勒基金會等美國私人性資助團體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對外來科學家的恐懼癥”。隨著形勢的變化,德國戰前擴張政策的成功以及戰爭初期“閃電戰”的速勝效應,迫使絕大多數德國流亡科學家徹底放棄了繼續留在歐洲諸國的幻想。歐洲局勢的惡化也迫使美國社會逐步放棄孤立主義政策,接納更多科學家。從德、奧兩國被驅逐的1400名流亡科學家中,有77%被美國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為美國現代新興學科的奠基者。人們能在有關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鮮明的例證,這次高文化素質難民潮對20世紀世界科學、文化中心的洲際轉移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摘編自李工真《納粹德國流亡科學家的洲際移轉》(1)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30年代德國多數科學家最終選擇流亡美國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國科學家流亡美國的影響。【答案】(1)原因:納粹黨上臺,德國推行針對猶太血統知識分子的文化清洗政策;美國知識界和私人資助團體的支持;德國戰前擴張政策的成功以及戰爭初期“閃電戰”的速勝效應,使絕大多數德國流亡科學家徹底放棄了繼續留在歐洲諸國的幻想;美國政府逐步放棄“孤立主義”政策。(2)影響:使德國和西歐喪失了世界科學文化中心地位;推動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美國科技的發展,為戰后美國成為世界科學文化中心創造了條件。【解析】(1)依據材料“德國大學校園中開始了一場針對猶太血統知識分子的文化清洗運動”“德國戰前擴張政策的成功以及戰爭初期“閃電戰”的速勝效應迫使絕大多數德國流亡科學家徹底放棄了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