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最苦與最樂》導學案_第1頁
度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最苦與最樂》導學案_第2頁
度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最苦與最樂》導學案_第3頁
度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最苦與最樂》導學案_第4頁
度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最苦與最樂》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度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6課《最苦與最樂》導學案16.最苦與最樂(后附答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為人處世的態度;識記、積累文中的生字詞。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感。

學習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觀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養思維的嚴密性。

學習難點

體會本文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自主突破

1.下列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達觀(guān)落地(là)包攬(lǎn)悲天憫人(mǐn)

B.卸卻(xiè)監督(dū)契約(qiè)海闊天空(kuò)

C.循環(xún)排解(jiě)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

D.圣賢(xián)大抵(dǐ)失意(yì)任重道遠(chóng)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失意,會使你冷靜地反思自責,使你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從而駕馭生命的帆船,乘風破浪,以求一搏,從失意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達觀,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對不如意的事都能夠看得開,真令人羨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經歷了幾天緊張拼搏的考生們如釋重負,開始設計自己輕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闊天空地暢談之后,他總覺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獨自在異鄉闖蕩。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字卓如,號任公,別號_________________。廣東新會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著名家和學者。本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_____________,人生最大的快樂是_________________。同時告訴我們,必須要對國家、社會、家庭乃至自己勇于_____________,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4.請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2)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3)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我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脫?()

(4)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5.下列對課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B.課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話,孟子的話引作論據,曾子的話引作論點。

C.文中梁啟超的主張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盡責任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盡責任,就會快樂,否則,就會陷入痛苦。

D.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是因為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盡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合作探究

6.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7.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8.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9.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拓展延伸

10.作者認為人生盡到最大的責任就是最大的快樂。你學了這篇課文后,能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補充一個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當堂測試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題目。

良好習慣的養成

胡適

①良好習慣的養成,即普通所謂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說:人品性格是習慣的養成,好的品格是好的習慣養成。中學階段是定型的階段,中學生時期與其注重治學的方法,毋寧提倡良好習慣的養成。個人的壞習慣在中學還可糾正,假使在中學里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學里可能不會是個好學生,在社會里可能不會是個有用的人才。

②我們的國家以前專注重文字教育,讀書人的指甲蓄得很長,手臉都是白白的,行動是文縐縐的,讀書可以從“學而時習之”背誦起,寫文章搖搖擺擺地會寫出許多好聽的詞句來,可是他們不能動手,也不能動腳,連桌凳有一點壞了,也不能拿起斧頭釘子來修理。這種只能背書寫文章的讀書人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動手動腳的習慣。

③良好的習慣怎樣養成呢?我在臺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講到一個故事:宋時有一新進士請教老前輩做官的秘訣,老前輩告訴他四個字:勤謹和緩。這四個字,大家稱為做官的秘訣,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秘訣。

④勤,就是不偷懶,不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腳的用腳。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應該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標本,你就到田野,到樹林里去找。無論在實驗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懶,一點一滴地去做。

⑤謹,就是謹慎,不粗心,不茍且。寫漢字,一點、一橫也不放過;寫外國字,“i"的點、“t”的橫,也一樣不放過;做數學,一個圈、一個小數點都不茍且。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情,做小事關系天下的大事,做學問關系成敗,所以細心謹慎,是必須養成的習慣。

⑥和,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虛心?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來觀察事,不以成見來對待人。就做學問來說,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做化學、數學、歷史、地理,并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無論對事、對人、對物、對問題、對真理,完全是虛心的,這叫做和。

⑦緩,這個字很重要,“緩"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輕易下結論。如果沒有緩的習慣,前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證據,這是很難的工作,不花時間,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證據不夠,不管它了,這樣就不能做到“謹"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當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證據不夠,應當懸而不斷,就是姑且先掛在那里,懸而不斷,并不是叫你擱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謹,要你和。緩,就是南方人說的“涼涼去吧”,緩的意思,是要等著找到了充分的證據,然后根據事實來下判斷。無論作學問、作事、作官,都是一樣的。達爾文寫生物進化論,費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標本,做研究,并與朋友們反復討論。朋友們都勸他發表,他仍然不肯。后來英國皇家學會收到另一位科學家華萊士的論文,其結論與達爾文的一樣,朋友們才逼著達爾文把研究的結論公布,并提出與朋友們討論的信件,來證明他早已獲得結論,于是皇家學會才決定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達爾文這種持重的態度,不是缺點,是美德,這也是科學史上勤謹和緩的實例。值得我們去想想,值得把他作為榜樣,尤其青年學生們要在中學里便養成這種習慣。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

11.從全文看,圍繞“在中學生里提倡良好習慣的養成”這個觀點,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12.本文談良好習慣的養成時,第②段提到“專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第⑦段畫線句子“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能否刪去?為什么?

14.作者認為“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請聯系上下文,結合鏈接材料,談談你從中獲得的有益啟示。

【鏈接材料】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社化自信。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經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而有利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達到學語文的目的。

答案:

16.最苦與最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為人處世的態度;識記、積累文中的生字詞。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感。

學習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觀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養思維的嚴密性。

學習難點

體會本文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自主突破

1.下列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達觀(guān)落地(là)包攬(lǎn)悲天憫人(mǐn)

B.卸卻(xiè)監督(dū)契約(qiè)海闊天空(kuò)

C.循環(xún)排解(jiě)恩惠(huì)如釋重負(shì)

D.圣賢(xián)大抵(dǐ)失意(yì)任重道遠(chóng)

1.C解析:A項“落地”的“落"應讀:luò;B.“契約”的“契"應讀:qì;D.“任重道遠”的“重"應讀:zhòng。

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失意,會使你冷靜地反思自責,使你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從而駕馭生命的帆船,乘風破浪,以求一搏,從失意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達觀,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對不如意的事都能夠看得開,真令人羨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經歷了幾天緊張拼搏的考生們如釋重負,開始設計自己輕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闊天空地暢談之后,他總覺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獨自在異鄉闖蕩。

2.B解析:“達觀”的意思是: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與后邊的語義重復。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字卓如,號任公,別號_________________。廣東新會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著名家和學者。本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_____________,人生最大的快樂是_________________。同時告訴我們,必須要對國家、社會、家庭乃至自己勇于_____________,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3.梁啟超飲冰室主人思想未盡到責任盡到了責任擔負責任

4.請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2)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3)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我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脫?()

(4)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4.(1)設問(2)引用(3)反問(4)對比

5.下列對課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B.課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話,孟子的話引作論據,曾子的話引作論點。

C.文中梁啟超的主張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盡責任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盡責任,就會快樂,否則,就會陷入痛苦。

D.本文以“最苦與最樂”為題,而不以“苦與樂"為題,是因為本文是從“最苦”和“最樂"兩個側面來談“人要盡責任”的道理,“苦與樂"與本文的主要內容“盡責任”關系不大,所以,不以“苦與樂"為題。

5.B解析:孟子和曾子的話都作為論據論述盡了責任是苦中有樂。

合作探究

6.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6.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7.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7.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8.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8.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9.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9.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拓展延伸

10.作者認為人生盡到最大的責任就是最大的快樂。你學了這篇課文后,能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補充一個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10.略。要點:列舉人物事例要真實、具體,并讓事例與觀點相符。

當堂測試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題目。

良好習慣的養成

胡適

①良好習慣的養成,即普通所謂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說:人品性格是習慣的養成,好的品格是好的習慣養成。中學階段是定型的階段,中學生時期與其注重治學的方法,毋寧提倡良好習慣的養成。個人的壞習慣在中學還可糾正,假使在中學里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學里可能不會是個好學生,在社會里可能不會是個有用的人才。

②我們的國家以前專注重文字教育,讀書人的指甲蓄得很長,手臉都是白白的,行動是文縐縐的,讀書可以從“學而時習之"背誦起,寫文章搖搖擺擺地會寫出許多好聽的詞句來,可是他們不能動手,也不能動腳,連桌凳有一點壞了,也不能拿起斧頭釘子來修理。這種只能背書寫文章的讀書人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動手動腳的習慣。

③良好的習慣怎樣養成呢?我在臺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講到一個故事:宋時有一新進士請教老前輩做官的秘訣,老前輩告訴他四個字:勤謹和緩。這四個字,大家稱為做官的秘訣,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秘訣。

④勤,就是不偷懶,不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腳的用腳。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應該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標本,你就到田野,到樹林里去找。無論在實驗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懶,一點一滴地去做。

⑤謹,就是謹慎,不粗心,不茍且。寫漢字,一點、一橫也不放過;寫外國字,“i”的點、“t"的橫,也一樣不放過;做數學,一個圈、一個小數點都不茍且。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情,做小事關系天下的大事,做學問關系成敗,所以細心謹慎,是必須養成的習慣。

⑥和,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虛心?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來觀察事,不以成見來對待人。就做學問來說,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做化學、數學、歷史、地理,并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無論對事、對人、對物、對問題、對真理,完全是虛心的,這叫做和。

⑦緩,這個字很重要,“緩”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輕易下結論。如果沒有緩的習慣,前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證據,這是很難的工作,不花時間,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證據不夠,不管它了,這樣就不能做到“謹”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當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證據不夠,應當懸而不斷,就是姑且先掛在那里,懸而不斷,并不是叫你擱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謹,要你和。緩,就是南方人說的“涼涼去吧”,緩的意思,是要等著找到了充分的證據,然后根據事實來下判斷。無論作學問、作事、作官,都是一樣的。達爾文寫生物進化論,費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標本,做研究,并與朋友們反復討論。朋友們都勸他發表,他仍然不肯。后來英國皇家學會收到另一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