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
科技的發展制作人:陳小軍班級:農學101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科技的發展公元前2070年,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相繼建立了夏、商、周三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時期已進入青銅器時期,人們掌握了天文歷法的知識,重視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并造酒,設置了專管畜牧業的官職,這些為奴隸制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朝時期青銅冶鑄技術達到更成熟地步,農業生產成為決定性的部門,尤其是在后期,以種植業為中心的農業發展更快。周朝是我國奴隸制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周天子每年舉行隆重的“藉田”大禮以及王后“養蠶”儀式,以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夏商周時期的農具钁斧臿鐮刀一、青銅農具的出現銅器在我國原始社會已經出現。最早出現的是紅銅,但在生產中所起作用不大,此后發展出了青銅。青銅器雖不能完全替代石器,但對生產力的提高,無疑起了劃時代的作用。從各個考古一直來看,夏朝時期人們可能開始使用青銅農具;商代時期青銅冶鑄已相當發達,已有部分青銅農具應用于農業生產;西周的農具,雖然仍以木、石、骨、蚌器為主,但青銅農具的使用顯然比商代有所增加。青銅農具的出現,是我國農具材料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開始了金屬農具代替石器農具地位的漫長過程。青銅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對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農具種類的發展夏商周時期,除了繼續沿用原始社會的農具外,又發展了一些新的農具,是農具種類有了很大的發展。耒耜是中國原始社會的重要農具,這一時期仍繼續使用。及至西周時期,耜使用普遍,是耕作的主要農具。钁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耕具,在原始社會后期開始出現石钁,但商周時期被數量較多的青銅钁所代之。夏商西周時期的農具種類與原始社會相比較,其最大區別在于此時出現了中耕農具——錢和镈,說明人們已初步掌握了中耕除草技術。此外,青銅農具铚、艾是從原始社會收獲農具石刀、石鐮發展而來的收獲農具。綜上所述,夏、商、西周時期的農具從材質上雖然仍以木質骨蚌為主,但是已有部分青銅農具用于農業生產,從而發生了以木石為主到銅石并用的演變。從種類來看,創造了青銅犁、钁、錢、镈等新式農具,使墾辟、中耕和收獲等農具配套成龍。農業生產工具上的改進為夏、商、西周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農田溝洫和灌溉
農田水利建設,在中國古代農業生產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夏、商、西周時期的農業與水利事業緊密結合。通過建設水利,是農業生產得到相應的保證和發展。此時期的溝洫水利又與份地制的并田相結合,逐漸形成井田溝洫系統。一、溝洫的起源和發展農田溝洫系統的存在是夏、商、西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顯著特點之一。夏、商、西周時代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業,人們就開始較大規模地對平原低地進行開發。因黃河中下游平原夏秋多暴雨,河流易泛濫,這樣防洪排澇就成為墾田殖谷的前提。大禹治水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疏通河道,二是用溝洫把田野中積水排泄到川澤中去。這是鞏固和發展低地農業的基礎。從田字的形態結構分析,田的周圍有疆界,中間有縱橫的溝洫和小路將其分為四塊、六塊、八塊,構成一個整齊規劃的農田圖形。二、周代井田溝洫系統
西周時期,井田制更加完善,井田制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有國王將全國土地分給層層貴族,按井字形劃分為九區,中央一區為公田,四周八區分授給八夫的私田。奴隸們依附于井田,通過集體勞動進行大規模的土地開墾和種植。農田溝洫的修建,不僅是當時發展農業的基礎,而且深深影響到農業生產技術的各個方面,成為這一時代農業的重要特征。就連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重要制度,也和溝洫制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把握溝洫制度的形成及其發展,成為理解我國上古農業時代以至整個社會歷史的關鍵之一。水田溝洫根據《周禮·稻人》記載,設有蓄水的“潴”、攔水的“防”、放水的“溝”、配水的“遂”、關水的“列”和排水的“澮”等,形成了蓄水工程和排灌渠系相結合的溝洫工程,但當時的規模較小。在河北的一口水井商代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只扁圓形的水桶,這是現存最早的提水木桶。可見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已經知道開始利用地下水了。三、灌溉的出現夏商西周時期,農田水利措施的重點雖然是排除積水,但人工灌溉也已出現。經考古發掘,在殷墟、二里崗、臺西村等幾個重要的商代遺址中,分別發現有水溝、水井、陶水道管以及壕溝等。此外《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為荷》”;《詩經·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這些都反映了西周時期已經存在蓄水、引水和取水的人工灌溉方式,并已掌握了簡單的灌溉技術。第三節、作物構成和耕作方式作物種類是反映農業生產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種類繁多,表明人們馴化植物為人工栽培能力的增強,是農業發達的重要表現。作物構成與耕作制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商周時期種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黍、稷(粟)、稻、來(小麥)、
牟(大麥)、菽(大豆)、麻等,基本為糧食作物,農作制由原始撂荒逐步發展到以輪荒制為主的階段。一、作物種類及其構成黍菽粟大麥稻高粱夏代的農作物構成因無文字記載,已不可考,但其特點
具有連續性,所以我們可從商代作物構成中,窺見夏代作物構成的大致情況。據商代甲骨文記載的甲骨文作物種類主要有;禾、黍、來、稷、麥、菽等。
商周金文中記載的作物種類主要有粟、黍、來、麥、麻、稻、菽等。總的看來,夏商周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種類,不外乎粟、黍、稻、來、牟、菽、麻七種。明代以前,中國的糧食作物種類,大致也如此,這說明中國糧食作物的種類至此基本奠定了基礎。但在夏商周時期,黍和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黍、粟在夏商周時期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自然條件:夏商周活動區域主要在秦嶺淮河一帶,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氣候干旱,對水分需求少的黍和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作物特征:黍和粟抗旱能力強,抗逆能力高,成熟較早,對北方自然條件適應能力強。耕作制度:夏商西周時期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輪荒耕作制的轉變時期,而粟、黍有開荒先鋒的聲譽,對輪荒制有較強的適應性。這三者的結合決定了這個時期的作物構成以黍、稷為主的狀況。
水稻在新石器時期主要分布與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零星見于黃河流域,夏商周時期進一步引向北方。麻在新石器時代被利用或栽培,到夏商西周時期成為一種相當重要的作物。商、周時期,麻是人們普遍利用的制衣原料。由此可見,夏商西周時期黍、稷在糧食生產中仍占主要地位;麻雖也作糧食,但主要還是利用他的纖維;水稻已傳到黃河流域,但被視為糧食的珍品,栽培并未普遍;麥、豆是這時初見記載的作物、栽培也還不多。這便是夏商周時期主要農作物組成的一個輪廓。二、輪荒耕作制
我國夏商周時期的耕作制度,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輪荒耕作制過度的時期。大約在商代和西周前期通行了“菑新畬”耕作制向田萊制和易田制的轉變。菑新畬:經濟家認為,“菑”是墾后第一年的田,“新”是墾后第二年的田,“畬”是墾后第三年的田,即“墾田三階段說”。文字學家則認為,“菑”是不耕田,即撂荒地,“新”是已撂荒兩年,正在復壯的地,“畬”是經過撂荒復壯,準備重新墾耕的地,即“撂荒復壯說”。
夏商周時期人工施肥尚未廣泛實行,仍然大量使用木石等粗制農具,難以深耕細作,耕地要想連續種植而又長期保持肥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土地連續種兩年后,土地費力漸竭或已竭時,就需休閑。但這種輪更耕作制比原始社會的撂荒制已有明顯的進步:
第一,耕地閑置的期限已大大縮短,實行耕播和休閑有計劃的輪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第二,休閑地不像撂荒地那樣拋棄不管,不僅有計劃地利用自然以恢復地力,而且采取諸如“反草”等措施用人工的干預促使地力的恢復。三、壟作和條播的出現耕作是夏商西周農業生產技術的突出特點,他的出現是與溝洫制度密切相關的。我國農田溝洫起源很早,畝的出現也是很早的,不過初期的畝是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的形狀和明確的規格,帶有原始性質西周之后,壟作日漸普及,畝逐漸趨于規格化,出現了以寬六尺、長六百尺為一標準畝的趨向。與壟作相聯系,條播也出現了。禾行通達,是為了通風和容易接受陽光。四、耦耕
夏商周時期,大田耕作中廣泛采取協作勞動的方式。在商代,奴隸主驅使奴隸勞動就是使用這種方式。西周時期則流行耦耕。二物相配對、對比并謂之耦,在農業圣山上的耦耕則是以兩人為一組的勞動方式。從有關材料看,它與使用耒耜和修建溝洫有關。但是,自從牛耕和犁耕代替人耕和耦耕之后,一些經濟學家已經不清楚“耦耕”,在解經時往往妄解擅釋,以至今世學者對耦耕莫衷一是。今人通過證明,兩人各執一耜相并而耕是合理的,從周原故地耦耕遺風的實地調查中,也可證明耦耕是二人二耜相并而耕的耕作方式,這應是西周最為流行的耦耕方法。第四節、栽培技術夏、商、西周時期農作物的栽培技術較原始農業有了明顯的改進,主要表現在農田的墾辟整治、選種的研究、施肥的肇始、中耕的注重和治蟲技術的萌芽等方面。一、整地和選種開墾荒地之后,對土地進行翻耕和整治,是農業進步的重要表現,也是精耕農業的第一步。這個環節,在夏、商時代包括了燒毀樹木雜草,選擇平坦適于耕種之地,沿江掘土聚垅坎構成一定范圍,并在此范圍內橫豎在掘一條或數條溝渠,使之成為垅廂,這樣就成了最初墾辟整治的農田。我國在原始社會時期,農作物的種植常表現為雜合群體的特征。余姚河姆渡、桐鄉羅家角、吳興錢山漾、吳縣草鞋山等遺址都出土了秈粳并存的水稻雜合群體,這種雜合群體既符合原始的原始的粗放栽培技術條件,同時對多變環境有著較大的適應性,反映了種植基因的多樣性,是后世開展選種、培育良種的基礎。
到了夏商周時期,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懂得種子不同,收成早晚、產量和品質也有不同,又由于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對農作物的類型和特性引起了注意,并進行了有意識的選擇,出現了前一段時期沒有的選種效果。作物類型和品種的出現,是人們對作物的特征有了認識并加以選擇的結果。西周時期我國出現不同成熟期、不同播種期、不同色澤、不同籽粒結構的作物類型和品種,這一事實說明,我國的選中技術至少在距今約3000年前已經產生。二、中耕除草
農作物種下后收成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田間管理,原始農業時期的撂荒耕作制就缺少這一環節。夏、商、西周時期,作物的田間管理受到普遍的重視。中耕、除草、治蟲和施肥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西周時期,人們對中耕除草更加重視,并且已在實際生產中普及了這項十分重要的增產措施。當時人們認識到,清除雜草不僅可以防止其危害莊稼,而且可以利用它腐爛肥田,提高地力以促進莊稼繁茂。
在春旱多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中耕除草不但能護苗促長,而且可以防旱保墑,使收獲有所保證。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感覺到了這一點,這是中耕除草備受重視的原因。同時商周時期,我國壟作獲得了發展,它不但便于排水,也適合于實行條播,從而也便于田間除草壅根培土。中耕除草技術之所以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和發展,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三、防治蟲害商周時期,農業上的蟲害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開始有蟲害記載,并且開始采取措施防治蟲害。由于農業害蟲的危害嚴重,引起了人們對防治蟲害的高度重視,并且采取了滅蟲措施。利用火除害蟲,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人們從事農事活動的最早辦法便是火耕,以后開荒種地也是采用火燒方法清除雜草樹木,人們在利用火進行農事活動時,很容易發現害蟲撲向火光的特性,因為這種方法很早就被人們所掌握。另外人們在發現害蟲時,用手去捉也是很自然的。總的來說,當時防治害蟲的方法還是比較原始的。四、施肥的出現相傳商湯建國后就注意到了水肥問題。商人可能已經開始向農田施肥。及至周朝時代,人們開始對農田施肥更加重視。人們已認識到中耕后腐爛在田間的雜草,能使莊稼生長更茂盛。此外,掃除污穢的雜物,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當時常用的肥料。五、收獲和儲藏從墾辟土地、翻耕播種,經過中耕除草、澆水施肥、防治蟲害等一系列的辛勤勞作,眼看著收獲在望,無疑這是農業生產中的大喜事。西周時期,也有收獲作物記載,《詩經·大雅·生民》載:“恒之矩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糧食從田里收獲后的重要工作就是保存儲藏。據考古資料,我國目前發現的糧食儲藏最原始的方式是窯儲在磁山、半坡等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儲藏窰穴。夏商周時期,窯儲仍是主要的儲藏方法,同時有發明了新的技術——倉儲。第五節、畜牧業夏商西周時期,在種植業發展的基礎上,林、牧、漁、蠶各業也都有了相應的發展。林、牧、漁、蠶各業與種植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他們的發展有賴于種植業的發展,而種植業的發展也有賴于林、牧、漁、蠶各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他們作為農業的重要補充,能為人們提供更加廣泛的衣食資源,這是種植業所不可替代的。一、畜牧業的發展夏商時期由于青銅農具的使用,使農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夏代由于材料的缺乏,難考其詳。然而相當于夏文化的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大量家畜遺骨,有牛、羊、馬、豬、狗等,反映了夏代畜牧業的發展。從商代起,馬、牛等大牲畜,也逐漸用于軍事、交通和狩獵的動力。尤其是馬,其地位顯著提高。在畜牧業的經營方式方面,商代已出現了由政府經營的以養馬業為主的畜牧業。周族雖然是一個以農業發跡的民族,但畜牧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西周時期的畜牧業在商代畜牧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周禮》中記載了一整套政府設置的管理官營畜牧業的職官和有關制度。二、飼養技術的進步
商周時期的飼養管理,實行以放牧和圈養相結合的的方式。這一飼養方式在原始社會晚期已經萌發,到了本時期有所發展,并明確記載。圈養家畜在商周時期也很普遍,當時被圈養的家畜種類很多,有馬、牛、羊、豬等。圈養促進了飼料生產的發展,割草作飼料在我國商代已經出現。家畜的繁育技術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為了防止亂交,保護孕畜和便于控制牲畜交配和生育的季節,當時實行牲畜的牡牝分群飼養。商周時期業創始了豬的去勢育肥技術,豬的閹割去勢,有利于豬的肥育,這是牲畜飼養技術的一大進步。三、蠶業的初步發展
我國的蠶業生產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及至夏商周時期已初步發展。這主要表現在蠶業生產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載桑養蠶業已初具規模;絲織技術已有重大進步。商周時期,養蠶受到了高度重視。在商代還常常用玉雕成蠶來陪葬,至西周時情況還是如此,這些說明商周時期人們對蠶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蠶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反應。四、水產捕撈和人工養魚的萌芽
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是靠采集和漁獵來維持生活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以漁獵作為食物來源的重要補充。在自然條件對漁業有利的地方,發展成帶專業性的生產。后是許多的捕魚技術和工具,可以從原始時代找到他的最初形態。進入夏商周時期,人們已將農業作為食物的重要來源,但是仍把漁獵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經過長期漁獵的人們,在漁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商代的捕魚區主要在黃河中下游流域,捕魚工具主要有網具和鉤具。網和鉤仍是當時普遍使用的捕魚方法。
西周時期捕魚業進一步發展,捕魚工具已趨于多樣化。此外還創造了了一種叫林的漁法,成為后世漁樵的雛形。由于捕撈工具的改進,捕撈魚類的能力也有相應的提高。隨著捕撈業的發展,人工養魚在這一歷史時期已發生,池中養魚已普遍,據此,可知中國的人工養魚可能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第六節、物候歷法和農業氣象學的萌發農業是以自然在生產為基礎的經濟再生產,受自然界影響至大,表現為明顯的季節性和緊迫的時間性。這一點,中國古代農業尤為突出。中國古代農民和農學家都有著強烈的農時意識,他們把時的因素放在首要地位,認為從事農業生產首先要知時順天,以事適時。則經歷了從物候指時、星象指時、到二十四節氣、三十時節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天文學逐步創制,農業氣象學業開始萌發。一、物候知識在農事活動中的運用
在農業發明以前,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漁獵生活中,對于草木的開花、結實以至榮枯,蟲魚鳥獸出沒活動的時間,已積累了初步的知識,孕育著物候知識的萌芽,農業產生之后,由于掌握農事季節的需要,對物候的觀察更加深入,物候的知識更加發展,從而成為人類最早掌握農時的一種手段。夏商西周時期人們的物候知識更加豐富。《夏小正》堪稱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物候歷,其經文只有三百六十三字,但講到的物候就有便有六十條,動物的物候三十七條,屬于植物的物候十八條,非生物的物候十五條。這些物候在動物方面涉及十一種獸類,十二類鳥類,十一種蟲類和四種魚類;在植物方面,涉及十二中草本、六種木本;在非生物方面涉及風、雨、旱、凍等氣象現象,可見3000多年前我國積累的物候知識便已相當豐富。一、歷法的出現
掌握農時的需要推動了歷法的發展,中國天文歷產生于原始社會晚期。《尚書·堯典》說:“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則可能已知歲時長度為366日,并以閏月調整陰歷與陽歷。夏代可能已制定或頒布過歷法,相傳夏禹時曾“頒夏時于邦國”,孔子曾主張“行夏之時”但近代多數學者并不認為《夏小正》是夏朝文獻,而認為很可能是一本成于春秋以前的古籍。就其內容而言,則有人認為“仍然保留著夏代歷法的基本面目”。《夏小正>中有一年十二月的明確區分,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有一些顯著的星象出沒來表示物候每個月中都標明一定的農事。
商代歷法,據研究,是以太陰記月、太陽紀年的陰陽合歷。陰陽合歷一方面以朔望月作為歷月的標準,另一方面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即回歸年作為歷年的標準,這有避免歷法和時令差誤的優點,因而更符合農業生產掌握季節的需要。西周時期以掌握用土圭測日影定季節和求一個回歸長度的技術,在《周禮》中有記載,觀察恒星的位置變化來定季節和求取冬至、夏至,僅只是一種近似的方法。由于歲差的緣故,季節和恒星位置的關系是在不斷變化的,只是用土圭觀察太陽圭影在日中時的高度變化,才能較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親人兄弟和解協議書
- 聯誼學校共建協議書
- 中途暗股協議書模板
- 外賣委托協議書模板
- 聘用美術老師協議書
- 物業消防改造協議書
- 簽訂房產分割協議書
- 勞務協作計劃協議書
- 商場設備代管協議書
- 撞車諒解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必考題
- 《經絡與腧穴》課件-手太陰肺經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期中復習:Unit1~4+期中共5套學情調研檢測試卷(含答案)
- 中考化學主題復習(重慶)專題4綜合實驗的探究
- 專題01 富強與創新【考情透視+框架梳理+考點突破+題型歸納】道德與法治上學期期末高效復習資料
- 人力資源管理軟件采購協議
- 電動汽車充電樁項目投資商業計劃書范本
- 中國技能大賽-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水處理技術”項目技術工作文件
- 學校運動會目的
- 講解員禮儀培訓
- 臺風知識簡介(共29張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