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陜西省咸陽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陜西省咸陽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陜西省咸陽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陜西省咸陽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咸陽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10頁,全卷滿分150分,答題時間150分鐘;2.答卷前,考生須準確填寫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3.第I卷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第Ⅱ卷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涂寫要工整、清晰。4.考試結束,監考員將試題卷、答題卡一并收回。第I卷(閱讀題)一、現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文學經典建構的內部要素童慶炳文學經典就是指承載文學之“至道”和“鴻論”的各類文學典籍。不過,文學經典不是被某個時代的人們確定為經典后就永久地成為經典,而是一個不斷的建構過程。在文學經典被建構的時候,意識形態像一只無形的手,影響著文學經典的建構。但我們不能認為文學經典建構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意識形態的變動、文化權力的變動,而與作家、作品的狀況無關。實際上,文學經典建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作品內部要素對于建構文學經典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是建構文學經典的基礎。如果一部完全沒有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它所描繪的世界、所表現的感情,真的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心理共鳴,不能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即使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如何“操控”,最終也不可能成為文學經典。反之,能夠建構為文學經典的作品,總是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和價值,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心理共鳴。清代產生的人情世態、才子佳人小說很多,如《平山冷燕》《玉嬌梨》等,這些作品并沒有成為經典,只有《紅樓夢》被后世建構為文學經典,這難道不是與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密切相關嗎?在作品藝術價值方面,還必須考慮到某些文學經典寫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心理結構”和“共同美”的問題。就是說,某些作品被建構為文學經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體驗寫出了人的情感,這些情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關鍵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鳴。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李煜的詞也被列入文學經典,這與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并無密切的聯系,李澤厚認為:“作者李煜懷著一種悔罪的心情企望著出世的‘徹悟’和‘解脫',但同時卻又戀戀不舍,不能忘情于世間的歡樂與幸福,作者痛苦、煩惱、悔恨,而完全沒有出路。這種相當錯綜復雜的感觸和情緒遠遠超出了狹小的個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圍,而使許多讀者能從其作品形象中聯想和觸及到一些帶有廣泛性質而永遠動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問題,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此言得之。其次,文學作品言說空間的大小,也是文學經典建構的必要條件。文學作品本身描寫世界是否寬闊,作品所蘊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義,對文學經典的建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作品的思想意義比較狹小,就算是一部長期被列為文學經典的作品,也可能經不起意識形態風暴的摧殘而被淘汰出局。反之,如果我們面對的作品思想意義比較開闊,可供挖掘的東西很深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某部作品“說不盡”,那么,雖有意識形態風暴和文化權力的橫行,也可能出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從而在“文學經典”里立穩腳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莎士比亞和中國的曹雪芹。由于《紅樓夢》所描寫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達到極致,藝術表現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所產生的巨大張力等,它成為一部具有廣闊闡釋空間的作品,經得起不同意識形態的沖刷和解釋。總之,我們承認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對于文學經典建建構的巨大作用,但那種認為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決定一切的觀點,由于忽略了作品內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節選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學經典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被建構的過程中。而意識形態就是影響文學經典建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B.除了意識形態與文化權力,作品內部要素也就是藝術價值和言說空間,對文學經典的建構也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C.不能建構為文學經典的作品,往往缺乏藝術水準和價值,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心理共鳴,也不能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D.相比于清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說沒有成為經典,而《紅樓夢》被建構為經典,這證明了意識形態對文學經典的建構不是決定性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作品藝術價值除了藝術水準和引起共鳴等之外,還包括考慮某些作品是否寫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心理結構”和“共同美”B.李煜的詞被列入文學經典,主要得益于詞作觸及一般的人生問題,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與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并無關系。C.文學作品本身思想意義是否開闊,可供挖據的東西是否深厚,這也是影響文學經典建構的作品內部因素。D.《紅樓夢》具有廣闊的言說空間,即使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其進行不同的解釋,也難以影響其經典的地位。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學經典建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從文本節選的論述邏輯看,除了作品內部要素外,應當還有作品外部要素。B.李煜作品中出現痛苦、煩惱、悔恨等個人情感,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寫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心理結構”。C.“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說不盡的《紅樓夢》”等現象的出現,證明了文學經典在思想意義的開闊性以及意蘊的豐厚性。D.從全文看,在文學經典被建構的過程中,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比文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作用更為重大。【答案】1.D2.B3.D【解析】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原文說:“這難道不是與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密切相關嗎”,可見只能證明“藝術價值”與文學經典建構密切相關。2.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B項,結合原文內容“這與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并無密切的聯系”分析可知,但并不說明李煜的詞與意識形態、文化權力沒有任何關系。作者僅僅是想表明李煜詞作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是其成為文學經典的重要因素。3.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后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D項,結合文本內容“我們承認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對于文學經典建構的巨大作用,但那種認為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決定一切的觀點,由于忽略了作品內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分析可知,作者僅僅是反對那種“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決定一切的觀點”,并沒有表明作品的藝術價值比意識形態、文學權力的作用大。(二)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銘①看過徐悲鴻先生的自題聯“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別深刻,每個人都有俠骨柔情的一面,騎白馬馳騁在秋風蕭瑟的遼闊塞上,馬蹄得得,強勁的風刮動鬣鬃一般的頭發,心頭的豪情也隨之獵獵作響。突然馬一聲長嘶,一個陽剛的形象鐫刻在后人矚望的視野。②畫家吳冠中先生把這一句改為“駿馬秋風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則完整保留。畫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畫了一幅水墨畫。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鄉,是心靈的家園,也是感情的寄托。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就這樣寫道:“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③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一種藏在心靈角落的柔情,是長期纏繞在思念之中的情結。我很有興趣地查閱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處,它最早出現在元代詩人虞集《風入松·寄柯敬仲》,畫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寫詞相送:“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流傳遍海內。特別是結拍處“杏花春雨江南”,入畫入書或入印,還被人織成錦帕,為時所貴。由此可見,這句詞曾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寫杏花和江南雨的詩詞非常多。陳與義寫“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曾經得到宋高宗的激賞。詩人客居他鄉,在詩歌的平仄中消磨時光,在淅瀝的雨聲中,杏花突然開放了,粉紅腮頰,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臉龐,那押了韻的思念被雨聲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詩人的心中布滿了水意,那場春雨來自心頭,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著。⑤江南是美麗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江南又是憂傷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或許是因美麗而憂傷,或是因憂傷而美麗?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們會遇上落魄的杜牧,沿著牧童手的指向,我們會在細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滿感傷的酒杯,與他隔著一千多年碰響這水底的火焰。⑥我很奇怪,杏花開放帶來的是熱鬧的春意,宋祁就寫過“紅杏枝頭春意鬧”,但我們想到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開放和飄零的杏花。或許杏花春雨江南是一個纏綿的夢境,或是一種難以愈合的傷痛。或許,人生多苦難,生命的本質就是憂傷的,在我們遠離故鄉,或者感覺光陰悄然遠逝,我們的心頭就有杏花開放,就有江南雨猶如唐詩宋詞一樣,在我們夢的邊緣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濕了我們押韻的心情。⑦生命不可缺少詩意。我們也不難明白,春節晚會上那個《小城雨巷》的舞蹈為什么會引起那么多現代人的情感共鳴。人們并不是真的要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去尋找“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樣的詩意和浪漫在現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沒有隔斷現代人的向往。人們是懷舊的,也向往過上一種詩意的生活,這是日漸豐富的物質生活所無法彌補的心靈空缺。人們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懷戀,也是同樣的情愫。⑧余光中先生說:“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許我們不需要一把油紙傘,嗅著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濕,也不失一種幸福。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它纏繞過落魄的杜牧、客居他鄉的陳與義與寫詞贈友的虞集,也讓現代人十分向往。B.文中大量引用前人的詩句,表現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詩意內涵,典雅雋永,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藝術感染力。C.作者對“杏花”“春雨”等意象的著力描寫,渲染了江南美麗而憂傷的特質,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故土的喜愛和眷戀之情。D.文章的結尾通過對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寫,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被雨淋濕的幸福感,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E.人們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種懷舊的情愫,它既是對古典意蘊的懷戀,又包含著對現代生活失去傳統詩意的感慨。5.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為題,卻在開頭描寫了一幅“白馬秋風塞上”的圖景,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6.作者為什么說“或許杏花春雨江南是一個纏綿的夢境,或是一種難以愈合的傷痛”,聯系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答案】4.CD5.與下文形成對比,引出下文對“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內涵、文化底蘊的挖掘(對“杏花春雨江南”的傳統詩意生活的挖掘),格調上一陽剛一陰柔,相映成趣,共同體現了隱藏在我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意之美。6.①“杏花春雨江南”描寫了江南景象,有一種柔婉之美;②江南是故鄉和心靈家園,它代表著詩意的生活,心靈的柔情和思念;③人生多苦難,當我們遠離故鄉,光陰遠逝,美好的東西難以追尋時,“杏花春雨江南”會引發我們的傷感。【解析】4.試題分析:此題考核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賞析能力。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然后結合文章內容判斷正誤,題中B項考核手法,AD考核情節,CE考核情感,其中C項,“著力描寫”“表達作者對故土的喜愛和眷戀之情”有誤;D項,“對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寫”說法有誤,是間接描寫。5.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的能力的題目,答題時注意答出情節的內容,然后從結構、內容和讀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首先從手法上看文章寫“白馬秋風塞上”和“杏花春雨江南”形成對比,格調上一陽剛一陰柔,又相映成趣,共同體現了隱藏在我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意之美;從結構上看,下文寫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內涵、文化底蘊的挖掘,此情節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點睛:分析文中的某情節的作用題目,首先要簡單的概括該情節,然后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分析作用,內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達上體現,結構上注意前后的照應、情節的推進,還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對比、襯托、抑揚等,此題主要從人物塑造、主旨的表達和情節的照應的角度進行分析。6.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含義的題目,答題是注意句不離段的原則,同時注意句中的詞語,此題注意解釋句中的“纏綿的夢境”“難以愈合的傷痛”所指的內容,結合上下文的句子“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一種藏在心靈角落的柔情,是長期纏繞在思念之中的情結”概括第一點;根據句子“但我們想到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開放和飄零的杏花”概括第二點;根據“或許,人生多苦難,生命的本質就是憂傷的,在我們遠離故鄉,或者感覺光陰悄然遠逝,我們的心頭就有杏花開放,就有江南雨猶如唐詩宋詞一樣,在我們夢的邊緣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濕了我們押韻的心情”概括第三點。(三)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懷念陸蠡陸蠡因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綠記》三本散文集,翻譯了不少外國書籍,而被譽為“絕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愛國主義者。1938年,盧溝橋事變第二年,陸蠡來到已淪為“孤島”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堅持斗爭,出版了大量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抗日書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聯合派人到出版社,拿著陸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這時陸蠡恰好外出,巡捕們便入內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帶走了兩個人和部分書籍。陸蠡回來后,為了營救被抓走的兩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當即被拘捕,不久轉到日本憲兵隊。在日本人面前,陸蠡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據說,有一次日本人提審陸蠡:“你愛不愛國?”陸蠡坦然回答:“愛國。”又問:“你贊不贊成南京政府(指汪精衛偽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贊成!”再問:“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國征服?”他斷然答道:“絕對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氣壯山河。后來,陸蠡沒有了音訊。他的親友四處尋找,多方營救,終屬徒然,他就這樣在世界上永遠地消失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似乎忘記了這位杰出的天臺人。但陸蠡在文學史上留下的業績,不會因時間而消逝。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陸螽,重新認識他那帶著濃郁鄉土味的優美散文和獨具個性的人格魅力。據說,陸蠡從小便顯示出不同凡響的聰慧,有神童之稱。7歲時,縣知事到學堂視察,命陸蠡作文,他面無難色,略作思索,便提筆成文。知事閱后,大為贊賞,當即掏出隨身攜帶的所有銀元,獎勵陸蠡,一時傳為佳話。后來知事升至臺州府任職,便向陸蠡父親提出帶陸蠡到臺州府讀書。陸蠡12歲時,又由耶穌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帶到杭州教會學堂惠蘭中學補習英語。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從此,陸蠡從平橋小鎮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陸蠡相繼進入杭州之江大學、上海國立勞動大學讀書,完成學業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學、上海南翔立迭學園、臨海回浦中學任教,后來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在走南闖北的二十多年里,陸蠡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散文,這些散文表達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樂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陸蠡的散文最是奇麗明朗,清新可誦。他的散文有許多寫到故鄉的山水,是天臺山的神秀山水給了他聰慧和靈氣。故鄉的山水、童年的回憶,一直是他創作的源泉。寫到故鄉,陸螽的筆端總是滿蘸著深情。陸蠡是一個地道的天臺山人,他的血脈中涌動著天臺山人特有的激情,這不僅體現在他的散文中,更體現在他的為人品格上。忠誠善良,講義氣,富有正義感,不趨時媚俗,有一副熱心腸,為朋友可以赴湯蹈火。天臺人所應有的優點,在陸蠡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平時,陸蠡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關鍵時刻,總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詩人柯靈說:“他不趨時,不阿俗,切切實實,閉門勞作,般勤地獻與世人。他是一個淳樸的、地道的山鄉人。這點淳樸使他在品格上顯得高,見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蹤以后的半個多世紀中,許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寫紀念文章,最為敬仰、最為贊道的是他的崇高心靈和無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懷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寫道:“我認識不少人,好的和壞的,強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誠的和虛偽的,我可以舉出許多許多。然而像他這樣有義氣、無私心,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視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卻見得不多。古圣賢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當之無愧。”這樣的評價,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沒有獻給過第二個人了。陸蠡雖然不是一個叱咤風云的偉人,但他是一個真正有骨氣的天臺人,他以自己34歲的生命在天地間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我們的時代需要陸蠡的精神,需要陸蠡那樣的硬氣和實干,需要那種知難而上、百折不撓的信念。陸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絕妙文章,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與陸蠡的成就和歷史地位相比,我們對他了解得太少,宣傳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應該由我們去繼承和發揚。(文章有刪改)7.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日本人審問陸蠡時,陸蠡的表現是“坦然”“毅然”“斷然”,他態度明朗,回答斬釘截鐵,正義凜然。一字一句,可謂氣壯山河。B.陸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轉到日本憲兵隊。后來,親友四處尋找,多方營救,陸蠡終無音訊。他應該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C.巴金對陸蠡有很高的評價,他對比了自己所認識的很多品德、才干各異的人,認為像陸蠡這樣有義氣、無私心的人,再無第二個了。D.在陸蠡34年短暫的一生中,他經歷了從求學、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犧牲獄中的歷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間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8.陸蠡的“硬氣”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9.有人說是陸蠡優美的散文打動了讀者的心,使他名留青史;也有人說他的人格魅力感動讀者,使他成為人們永遠懷念的人。你認為呢?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答案】7.C8.①思想進步,堅持斗爭。②營救同事,挺身而出。③針鋒相對,毫不畏懼。9.觀點一】是陸蠡優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理由:①散文的內容:多為故鄉山水、童年回憶。②散文的情感:字里行間無不涌動著他特有的激情和深摯的眷戀。③散文的主旨:表達了向往光明、追求快樂的美好理想。④散文的風格:奇麗明朗,清新可誦,充滿鄉土氣息。【觀點二】是陸蠡的人格魅力使他成為人們永遠懷念的人。理由:①富有正義感,充滿愛國熱情。面對巡捕,面對日本人,他充滿大無畏的英雄氣概。②忠誠善良、淳樸厚道。他所保有的一個地道山鄉人的本質,是他能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根基。③熱心腸,講義氣。挺身而出,營救同事,不惜犧牲生命。④默默耕耘,注重實干。沉默寡言,不趨時媚俗,“閉門勞作,殷勤地獻與世人”。【觀點三】人們永遠懷念陸蠡,既是因為他的優美散文,又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解析】7.試題分析:此題考核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找準文章的對應位置,然后結合文章內容逐個判斷正誤,題中C項,原文是“這樣的評價,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沒有獻給過第二個人了”。8.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題目,答題時根據題干的要求先篩選主要的信息,然后對篩選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此題注意根據文中的情節“他堅持斗爭,出版了大量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抗日書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概括第一點;根據“陸蠡回來后,為了營救被抓走的兩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當即被拘捕,不久轉到日本憲兵隊”概括第二點;根據“陸蠡坦然回答:‘愛國’;……他毅然回答:‘不贊成!’……他斷然答道:‘絕對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氣壯山河”概括第三點。點睛:這是一道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題目,答題時根據題干的要求先篩選主要的信息,然后對篩選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篩選和整合時注意區分是局部還是綜合信息篩選,然后找到具體的答題區位,摘取關鍵詞語作答,重點注意相關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9.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探究題,探究的內容是陸蠡額哪方面打動讀者的心,首先名曲自己的觀點,然后闡述理由,如是陸蠡優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然后根據文中第四段的內容闡釋理由。主要從散文的內容、情感、主旨、風格的角度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威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馀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10.下列選項中對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組:繩子B.乃以秦王屬吏屬:交付、委托C.沛公又讓不受讓:命令D.沛公然其計然:同意12.下列表述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A.當時項王的兵力有四十萬人,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人,號稱二十萬,實力抵不過項羽。B.項王接到曹無傷的報告后,十分惱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關,范增也勸項王攻打沛公。C.沛公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傳開后,秦人歡欣鼓舞,爭相犒勞沛公的將士。沛公沒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稱王。D.對照《鴻門宴》我們可以知道,項羽最后失敗,固然與他“為人不忍”,放虎歸山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項劉相爭”中,在人心向背上處于下風。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2)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答案】10.C11.C12.B13.(1)可以趕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并且征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急:趕快。內:通“納”,讓……進來。自益:賓語前置,加強自己的實力。益:提高,增強。)(2)恰巧項伯想要張良活下來,在夜晚前往沛公軍營見張良,趁機把劉邦的說辭告訴項羽,項羽才放棄殺劉邦的念頭。【解析】10.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中“苦”的內容是“秦苛法”,不要斷開;“吾與諸侯約”前面是“秦苛法”,陳述對象變化,中間斷開。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的考核,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11.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題中C項,讓:推辭。12.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題中B項,從“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句中得知,項羽是聽聞沛公已定關中,非常惱怒,于是派兵攻打函谷關,是在接到曹無傷的報密之前。13.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此題注意急:趕快。內:通“納”,讓……進來。自益:賓語前置,加強自己的實力。益:提高,增強;會:恰巧。活:使……活,救活。夜:在夜里,名詞作狀語。諭:告訴。參考譯文:漢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系著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璽和符節,在枳道旁投降。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沛公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咸陽。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庫府都封好,然后退回來駐扎在霸上。沛公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里做王,所以我應當當關中王。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總之,我到這里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把軍隊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約罷了。”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人們更加高興,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有人游說沛公說:“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區的十倍,地理形勢又好。現在聽說章邯投降項羽,項羽給他的封號是雍王,在關中稱王。如今要是他來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擁有這個地方了。可以趕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并且征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沛公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計策。十一月中旬,項羽果然率領諸侯軍西進,想要進入函谷關,可是關門閉著。項羽聽說沛公已經平定了關中,非常惱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關。十二月中旬,到達戲水。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發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宮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曹無傷想借此求得項羽的封賞。亞父范增勸說項羽攻打沛公。項羽正在犒勞將士,準備次日和沛公會戰。這時項羽的兵力有四十萬,號稱百萬;沛公的兵力有十萬,號稱二十萬,實力抵不過項羽。恰巧項伯要救張良,在夜晚去見張良,趁機把劉邦的一番說辭告訴了項羽,項羽才作罷。次日沛公帶了百余名隨從騎兵驅馬來到鴻門見項羽,向他道歉。項羽說:“這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么會這樣呢!”沛公因為是帶著樊噲、張良去的,才得以脫身返回。回到軍營,立即殺了曹無傷。(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次韻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見問征途。地大蟠②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遠,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注:①張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國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環繞,盤伏。14.下列對本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兩項是A.此詩題為《次韻唐公三首其三·旅思》與王安石的另一首詩《泊船瓜洲》一樣,都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B.首聯直抒胸臆,詩人奔波南北,韶華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為國征戰攻伐;一個“愁”字突出了詩人的迷茫。C.頷聯寫景,以夸張之手法寫天地的闊大深沉,并為進一步抒懷做了鋪墊:“蟠”“人”二字化靜為動,頗見功底。D.頸聯情景合一,“心共遠”表明自己心志高遠,意欲九天“步月”卻形單影只,可見詩人雖高處不勝寒卻依然積極入世。E.王安石的詩歌“學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穩,好發議論,多用典故,擅長于說理與修辭,風格遒勁;本詩集中體現了這些特點。15.詩的尾聯是怎樣表現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的?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答案】14.BE15.①尾聯即景抒情,詩人借張翰的鱸魚膾的典故委婉表達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②面對秋風,詩人雖然傷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雖然思念家鄉,但為國事不計個人得失,顧大家而舍小家。【解析】14.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對本詩分析不恰當的兩項”,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時,需先理解詩句內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B項,“不想再為國征戰攻伐”“突出了詩人的迷茫”錯,聯系詩歌注釋以及全詩的內容,應是思家之愁和國事之憂;E項,本詩沒體現“擅長說理”這點。15.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詩的尾聯是怎樣表現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的?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詩歌要把情感表達出來,除了注意意象和詞語的選用外,也應該掌握一些簡單的寫作手法。比如直抒胸臆、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對比、襯托、動靜、虛實、點面、正側結合等。要結合具體的詩句來理解試題。尾聯用了典故,張翰的“鱸魚膾”表達了思鄉之情,但作者在“秋風起”時,“慷慨”“悲歌”卻“不為鱸”,表達了作者心憂國事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寫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三歲為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經·氓》)(2)屈原在《離騷》中表明自己即使受挫,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荊軻刺秦王》中,“易水送別”荊軻和樂而歌,隨著音樂聲的變換,送行者的情緒也發生下了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眾人由生離死別的悲涼變為了同仇敵愾的激憤。【答案】(1).(1)靡室勞矣(2).(2)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3).(3)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解析】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識記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題目,此類題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寫和根據上下文填空兩種類型。答題時注意不要出現錯別字,理解性默寫還要注意給出的提示,填準句子。此題屬于理解性默寫,注意根據提示選準句子,同時注意“靡”“瞋”的寫法。第Ⅱ卷(表達題)三、語言文字運用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組是①唐朝是詩的時代,但是唐人也非個個都擅長寫詩,《全唐詩》中有的詩作就粗陋鄙薄,不忍卒讀,雖然多數詩歌清新別致,情韻悠長。②作為金融業較發達的地區,佛山金融人才缺口依然存在,市金融辦正著手推進金融人才招攬工作,“佛山版”金融引才方案已是呼之欲出。③近年來,一些二三線城市出現了奇特的現象:市政設施完善、住宅群落整齊,卻萬人空巷,這是當地政府違背市場規律大搞房產開發的后遺癥。④無論你是否喜歡,無論你是否情愿,每一個學習漢字長大的人,都無法擺脫漢字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以及漢字背后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⑤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這里巧奪天工的自然美景聞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⑥在《絞手指甲是要壞肚子的》一文中,作者照貓畫老虎,以一句“把手指甲都絞出水來了”諷刺一些整日“坐家”閉門造車的作家。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①③⑤【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答題時注意明確詞語的含義,然后比對給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語境,題中不忍卒讀: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望文生義。呼之欲出:形容畫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學作品的人物描寫十分生動。也指某事即將揭曉或出現。萬人空巷:成千上萬的人涌向某處,使里巷空闊冷落。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的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居民的情景。望文生義。根深蒂固:比喻基礎深厚,不容易動搖。巧奪天工: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對象錯配。閉門造車:比喻不管客觀情況如何,只憑主觀愿望辦事。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說實話,當時對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沒抱太大的希望,因為那時經常在該報發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B.國慶長假期間,出行路上車滿為患,車禍頻發,景區也人滿為患,人聲喧雜,因此有人呼吁,將十月定為國慶月,讓各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假期。C.近30年來,驗證突破性科學由于所需時間越來越長,科學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論數十年后才獲得諾貝爾獎認可,部分甚至“等不及”,在獲獎前就去世了。D.隨著網絡技術尋夢發展對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產生了網絡互動這個平臺,開拓了民意表達的公共空間,增強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動。【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確病句的類型,以及典型的錯例,答題時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對照錯例,找到錯誤。題中A項,搭配不當,兩面對一面,可去掉“能否”或“否”。C項,語序不當,應將“由于”提到“驗證突破性科學”的前面。D項,成分殘缺,應刪去“隨著”;“形成的”改為“形成了”。點睛:搭配不當是病句常見的類型,主要有主謂、動賓、主賓搭配不當,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關聯詞語搭配不當,一面對兩面等,較為典型的是一個詞語和后面或前面的兩個詞語配合,和其中的一個搭配不當。此題A項,一面對兩面。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關聯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當你還是一棵幼苗的時候,別人不容易在遠處看到你。___________他們從你身邊走過_______________站在你身邊,也可能視而不見,___________你還不引人注目。而_________你長成一株大樹,哪怕在很遠的地方,別人也會看到你,并且欣賞你。A.雖然甚至因為如果B.雖然或者除非只有C.即使或者除非只有D.即使甚至因為如果【答案】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中國自古不乏愛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因為孟子說過:“君子遠庖廚”,品鑒美食是件風雅事,文人愛好做飯就未免失身份。蘇軾偏不在乎,②________,還極愛下廚房,以大膽的創意和實踐精神,③__________。諸如“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羹”、“東坡豆腐”等,這些名菜和他流傳至今的詩詞文章一樣“膾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東坡肉”。【答案】(1).①但愛好做飯的文人卻并不常見(2).②他不僅愛好美食(3).③做出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菜【解析】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語言運用的綜合考核題,首先應瀏覽語段,把握主要內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銜接和前后的照應。答題時注意語段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語意的銜接,高度關注上下文就能想出答題的辦法。本題重在考查學生對語言邏輯和語意的整體把握能力。根據后文“孟子說過‘君子遠庖廚’,品鑒美食是件風雅事,文人愛好做飯就未免失身份”,第一處應該填“但愛好做飯的文人卻并不常見”。根據后文“還極愛下廚房”,第二處應該是“他不僅愛好美食”。第三處根據后文寫的是蘇軾做出了很多知名的菜品,所以第三處應該填“做出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菜”。點睛:本題與排序題有點小小的區別,那就是要用文字將上下文串聯起來,故難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類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話題要統一:首尾談的是同一話題,中間也不應有所偏離,沒有岔開或暗換話題之處。②注意照應、過渡:首尾要照應,過渡應有過渡性語句作為橋梁。③順序要合理:句間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邏輯順序還體現在關聯詞語的合理使用上。解答這類題目的關鍵在于,要反復研讀橫線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內容之間的關系,借助這種關系以及前后句的內容和形式來確定橫線句子的內容和形式。如本題根據后文“還極愛下廚房”,第二處應該是“他不僅愛好美食”。21.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云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旅游資源系統龐大,只要大力發展旅游,云南的經濟就能得到快速發展。目前,云南尚未開發和發現的潛在的旅游資源還相當豐富,憑借云南得天獨厚的民俗風情,這些資源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