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1頁
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2頁
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3頁
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4頁
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UDC廣西壯族自治區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PDBJ/T45-xxx-XXXX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征求意見稿)Standardforpipelineintourbanutilitytunnel202X-XX-XX發布202X-XX-XX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廣西壯族自治區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StandardforpipelineintourbanutilitytunnelDBJ/T45-XXX-XXXX主編部門: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批準部門: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施行日期:202*年*月*日202*廣西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關于批準發布廣西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市政綜合管廊入廊規范》的通知桂建標[202*]xx號各社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局),各有關單位:由我廳批復立項,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主編的廣西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已獲專家評審通過,現予批準發布。標準編號如下:DBJ/T45-***-2016《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規范》該標準于202*年**月**日發布,自202*年**月**日起實施。該標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2x年x月x日前言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征集2018年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的通知》(桂建標函〔2018〕196號)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精神,科學推進綜合管廊建設,為解決廣西管線入廊遇到的問題,為提高管廊規劃水平、設計和施工質量,便于運營維護,實現綜合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安全性好、環境影響小的目標。編制組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總結了市政綜合管廊入廊管線的實踐經驗,并參考國內相關標準,結合廣西實際,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規程共分14章,主要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給水管道;5.再生水管道;6.雨水管道;7.污水管道;8.天然氣管道;9.熱力管道;10.電力電纜;11.通信電纜;12.管線竣工模型;13.入廊管理;14.維護管理。本標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條文內容解釋。為了提高標準質量,各單位在執行過程中注意積累資料,總結經驗,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至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供以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本標準參編單位:南寧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上海同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南寧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南寧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寧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中建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廣西電網南寧供電局廣西綠城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南寧分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南寧分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劉保東、熊新、周毅、李彪、韋敏生、尹仕友、黎冬來、甘筱英、彭燁、盧希、陸華、謝春盛、譚浩、王建軍、徐斌元、貝德光、羅瑩、唐海英、解威威、楊朔、劉勇、曾曉輝、董欣剛、張金順、李坡、孫會潔、王珂、甘峰瑜、蘇榮、閉勇貴、王銳、沈程林、李振強、劉竑林、盧佳琪、肖偉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xxx目次1總則 12術語 23基本規定 34給水管道 44.1一般規定 44.2入廊標準 44.3基本設計 44.4詳細設計 54.5安裝施工 54.6工程驗收 55再生水管道 75.1一般規定 75.2入廊標準 75.3基本設計 75.4詳細設計 75.5安裝施工 85.6工程驗收 86雨水管道 96.1一般規定 96.2入廊標準 96.3基本設計 96.4詳細設計 96.5安裝施工 106.6工程驗收 107污水管道 117.1一般規定 117.2入廊標準 117.3基本設計 117.4詳細設計 117.5安裝施工 127.6工程驗收 128天然氣管道 138.1一般規定 138.2入廊標準 138.3基本設計 138.4詳細設計 148.5施工 148.6工程驗收 159熱力管道 169.1一般規定 169.2入廊標準 169.3基本設計 169.4詳細設計 169.5安裝施工 179.6工程驗收 1710電力電纜 1810.1一般規定 1810.2入廊標準 1810.3基本設計 1910.4詳細設計 2010.5安裝施工 2210.6工程驗收 2211通信電纜 2311.1一般規定 2311.2入廊標準 2311.3基本設計 2311.4安裝施工 2511.5工程驗收 2512管線竣工模型 2612.1一般規定 2612.2交付物 2613入廊管理 2713.1一般規定 2713.2入廊期間施工管理 2713.3運維期間入廊管理 2713.4入廊費用管理 2813.5入廊責任與義務 2914維護管理 3114.1一般規定 3114.2附屬設施維護 3514.3管線設施維護 4814.4技術管理 48附錄A入廊管線竣工模型深度表 51本標準用詞說明 57引用標準名錄 58條文說明 60Contents1General12terminology23basicprovisions34watersupplypipeline44.1GeneralProvisions44.2corridorstandard44.3basicdesign44.4detaileddesign54.5installationconstruction54.6projectacceptance55regenerationwaterpipe75.1generalprovisions75.2corridorstandard75.3basicdesign75.4detaileddesign75.5installationandconstruction85.6projectacceptance86rainwaterpipe96.1generalprovisions96.2corridorstandard96.3basicdesign96.4detaileddesign96.5installationconstruction106.6projectacceptance107sewagepipe117.1generalprovisions117.2corridorstandard117.3basicdesign117.4detaileddesign127.5installationandconstruction127.6projectacceptance128naturalgaspipeline138.1generalprovisions138.2corridorstandard138.3basicdesign138.4detaileddesign148.5construction148.6projectacceptance159thermalpipeline169.1generalprovisions169.2corridorstandard169.3basicdesign169.4detaileddesign169.5installationconstruction179.6projectacceptance1710powercable1810.1generalprovisions1810.2corridorstandard1810.3basicdesign1910.4detaileddesign2010.5installationandconstruction2210.6projectacceptance2211communicationcable2311.1generalprovisions2311.2corridorstandard2311.3basicdesign2311.4installationconstruction2511.5projectacceptance2512pipelinecompletionModel2612.1generalprovisions2612.2deliverables2613CorridorManagement2713.1generalprovisions2713.2constructionmanagementduringcorridoraccess2713.3CorridorManagementduringoperationandmaintenance2713.4corridorfeemanagement2813.5responsibilitiesandobligationsforcorridoraccess2914maintenancemanagement3114.1generalprovisions3114.2maintenanceofauxiliaryfacilities3514.3maintenanceofpipelinefacilities4814.4technicalmanagement48AppendixAasbuiltmodeldepthtableofpipelineingallery51Descriptionofwordsinthisstandard57Listofcitedstandards58Descriptionofprovisions601總則1.0.1為了規范廣西壯族自治區市政綜合管廊的管線入廊技術標準、管理標準達到技術適用、經濟合理、安全可靠、使用順利、依據檢查、有序安裝,特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內市政綜合管廊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各個管線的入廊管理。1.0.3本標準以“規劃”和“設計文件”以及現行國家、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管線的行業管理文件為依托,以多規合一、設計協同、標準化施工、信息化交付為原則,理清管廊管理單位和入廊管線主管單位的責權利,力求確保管理的科學、可操作和先進性。1.0.4管線入廊的質量標準、移交管理,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定。1.0.5本規范中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1.0.6廣西市政綜合管廊管線入廊,除應遵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對未規定的內容,可參考現行的國家、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個行業標準、規范執行。2術語2.0.1綜合管廊附屬工程subsidiaryfacilityoftheutilitytunnel以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或實木結構為主,且房屋布局密集、防火間距不能滿足消防安全要求的村寨(屯)。。2.0.2通信線纜communicationcable用于傳輸信息數據電信號或光信號的各種導線的總稱,包括通信光纜、通信電纜以及弱電智能化系統的信號傳輸線纜

2.0.3定期維護periodicmaintenance對綜合管廊設施設備按一定時間周期進行保養、維護的養護方法。

2.0.4監控系統supervisionandcontrolsystem使用采集、監視和處理設備,通過收集、處理綜合管廊運行狀態及附屬設施設備的工作狀態等信息,對相應設施的工作狀態進行控制,以保障綜合管廊正常運行的系統。2.0.5視頻監控系統CCTV-closedcircuittelevisionsystem通過攝像機以及附屬設備(鏡頭、云臺等)采集綜合管廊內視頻圖像信息,通過網絡傳輸至監控中心并在監控中心的監視器或顯示屏上顯示的系統。

2.0.6紅外入侵報警系統infraredintrusionalarmsystem采用紅外技術檢測和判斷是否有物體侵入綜合管廊并向監控中心發送相關報警信息的系統。

2.0.7無線通信系統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采用無線通信技術進行數據傳輸,將相關人員定位數據、人員巡檢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中心。

2.0.8有線通信系統wiredcommunicationsystem采用通信技術,通過通信電纜,實現綜合管廊內的通話。2.0.9火災自動報警系統automaticfirealarmsystem用于自動發現和通報火災早期災情,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撲滅火災的系統。

3基本規定3.0.1綜合管廊規劃區內的管線規劃,應當與城鎮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相銜接。已明確納入城鎮地下綜合管廊的管線,不再保留另外規劃的管線位置。管線單位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進行地下管線施工。3.0.2已建設綜合管廊的區域,新建管線應當入廊,既有管線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有序入廊。3.0.3主管部門和有關管線單位應當積極配合做好管線入廊工作。3.0.4綜合管廊管理單位是管廊運營、維護的責任主體,對管廊進行運營和維護,并按約定向入廊管線單位提供管廊使用及維護服務。3.0.5綜合管廊運營單位應當與入廊管線單位簽訂協議,明確入廊管線種類、時間、費用以及各方的權利和義務。3.0.6綜合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入廊管線單位應當向管廊運營單位繳納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具體收費標準根據發展改革委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的指導意見形成的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地下綜合管廊收費標準執行。3.0.7綜合管廊運營單位負責管廊本體及附屬設施的維護管理。3.0.8管廊內敷設的入廊管線由其產權單位負責維護。3.0.9綜合管廊運營單位應當與入廊管線單位實現信息共享,建立聯絡機制。4給水管道一般規定給水管道設計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綜合管廊工程規劃、給水工程專項規劃相協調,管線設計應以綜合管廊總體設計為依據。給水管道設計應符合GB50013的有關規定。給水管線配套檢測設備、控制執行機構的設置應與綜合管廊的信號傳輸接口進行聯通;當管線采用自成體系的專業控制系統時,應通過標準通信接口接入綜合管廊信息管理系統統一管理。入廊標準給水管道入廊前應進行專項管線設計,合理確定管道附件安裝設置要求。宜與管廊主體同步設計,分步實施。給水管道管材的選擇應根據水量、水壓、外部荷載、施工維護等條件,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可選用鋼管、球墨鑄鐵管、塑料管等。鋼管可采用溝槽連接。給水管道根據管廊斷面布置、管徑大小及管道連接方式等一般采用支(吊)架及支墩的安裝方式。基本設計給水管道應考慮水錘的影響,必要時進行水錘分析計算,并對管路系統采取水錘綜合防護設計。給水管道沖洗排水出路宜在管廊外設置排水閥(井);管道的檢修放空宜設置在管廊外,條件不滿足時可利用管廊內排水泵進行放空。給水管道進、出綜合管廊時,應在綜合管廊外部設置閥門井及閥門,宜優先采用具有遠程控制關閉功能的緊急切斷閥。管廊外給水管直埋敷設時,管道基礎應根據管道材質及場地地址情況合理選擇。給水管道支撐的形式、間距、固定方式應根據不同管材特性通過計算確定,應滿足GB50332的有關規定。納入綜合管廊的給水管線應考慮管道伸縮需要,并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給水管道在管廊內的安裝凈距應滿足GB50838的要求。當管徑等于或小于DN400,并采用支架安裝時,在滿足安裝間距的前提下,與管廊側壁的凈距可適當縮小。給水管道的閥門、管材及管件的內防腐材料和承插口處的填充料應符合GB/T17219的有關規定。給水管道采用金屬管道時應考慮防腐措施,并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給水管道與污水管道交叉時,給水管道應敷設在污水管道的上方,且不應有接口重合;無法避免時應采取相應措施。詳細設計管廊內給水管道宜置閥門、排氣閥、泄水閥、測壓、測流以及流量自動控制等裝置。給水管道隆起點上應設自動排氣設施,管道布置平緩時,宜間隔1000米左右設一處自動排氣設施。當給水管道設有市政消火栓時,給水管道應采用閥門分成若干獨立段,每段內室外消火栓的數量不宜超過5個。給水管道閥門、管道附件等選用應充分考慮管廊內預留空間,安裝時不應影響到其他管道的設置。當管廊內輸配水管道系統需要進行壓力(流量)調節,且調壓(流)裝置設置在管廊內時,應滿足管廊內空間及受力要求,必要時設置減震設施。綜合管廊頂板處,應設置供給水管道及附件安裝用的吊鉤、拉環或導軌。吊鉤拉環間距不宜大于6m。飲用水管道系統嚴禁與再生水管道系統連接。給水管道及附屬設施在顯著位置應設置“給水”耐久標識,安裝時應涂上有關標準規定的標志顏色和“給水”字樣。安裝施工從事給水管道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格。給水管道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產品的品種、規格、性能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和設計要求;接觸飲用水的產品必須符合有關衛生要求。嚴禁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禁用的產品。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構(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進行復驗,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驗收入廊給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例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工程。給水管道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的規定。對于采用支、吊架安裝的給水管道的施工及驗收,還應符合GB50242的有關規定。再生水管道一般規定本章節適用于以景觀環境用水、工業用水水源、城市雜用水、綠地灌溉用水、農田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回灌用水等為污水再生利用途徑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的納入城市綜合管廊的污水再生利用管道工程設計。應結合工程近期、遠期規劃,綜合確定納入綜合管廊的輸配水管網的設計水量、水壓和水質保障措施。再生水管道水力計算等應符合GB50335的有關規定。入廊標準入廊管道管徑不宜大于DN1200,大于DN1200的再生水管道若納入綜合管廊應進行經濟技術比較后確定。輸配水管道管材可采用塑料管、鋼管及球墨鑄鐵管等。管材的選擇應根據水量、水壓、外部荷載、施工維護等條件,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基本設計可能產生水錘危害的再生水輸配水管線,應采取水錘保護措施。配水干管宜布置成環狀管網。枝狀管道末端應設置排水閥(井),并應考慮排水出路。排水閥(井)宜布設在管廊外部。再生水管道水力計算、管道敷設及附屬設施設置的要求等,應符合GB50013的有關規定。再生水管道在管廊內的安裝凈距應符合GB50838的有關規定。當再生水管道管徑小于DN500時,并采用支架安裝時,在滿足安裝間距的前提下,與管廊側壁的凈距可適當減小。再生水管道與熱力管道同側布置時,宜布置在熱力管道的下方。管道試驗要求應符合GB50268的有關規定。管道接口宜采用剛性接口連接,鋼管可采用溝槽式連接,球墨鑄鐵管道在管道的彎頭、三通等處,需設置止推或拖拉墩,或采用自錨接口。采用鋼管及球墨鑄鐵管等金屬管材時應進行管道防腐。管道支撐的形式、間距、固定方式應通過計算確定,并應符合GB50332的有關規定。詳細設計輸配水管道中宜設置閥門、排氣閥、泄水閥、測壓、測流等裝置。再生水管道進出管廊時,應在綜合管廊外部設置閥門井或閥門。管廊內再生水管道閥門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主干管上任意兩個相鄰閥門之間不宜超過3條配水管,且閥門設置間距宜為lkm~2km。主干管變徑處設置閥門時,宜設置在小口徑管道上。干管與配水管的連接處閥門宣在配水管起端設置。輸配水管道的起點、終點、分叉點及穿越河道、鐵路、公路處,應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的規定設置閥門。輸配水管道的閥門設置應方便事故檢修隔斷及放空排水的需要。輸配水管道的隆起點及平直段每1000m應設置排氣閥。再生水管道的溫度變形應充分利用管道的轉角管段進行自然補償。若根據計算需要選用管道補償器時,應根據敷設條件采用維修工作量小、工作可靠和價格較低的補償器。輸配水管道宜設自動檢測與控制系統。再生水管道系統嚴禁與飲用水管道系統、自備水源供水系統連接。管廊內再生水管道取水接口和取水龍頭處應配量“再生水不得飲用”的耐久標識。再生水輸配水管網中所有組件和附屬設施的顯著位置應配置“再生水”耐久標識,再生水管道明裝時應采用識別色,并配量“再生水管道”耐久標識。安裝施工從事給水、再生水管道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工程所需的管材、管道附件、構(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進行復檢,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驗收給水、再生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列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施工。給水、再生水管道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GB50268的規定。對于采用支、吊架安裝的給水、再生水管道的施工及驗收,還應符合GB50242的有關規定。雨水管道一般規定綜合管廊中的雨水管渠設計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綜合管廊工程總體規劃、排水防澇專項規劃以及海綿城市規劃相協調。雨水管渠的設計應符合GB50014的有關規定,同時應以綜合管廊總體設計為依據。綜合管廊內雨水管渠的雨水控制和利用工程設計,應符合GB50014和GB50400的有關規定。進入綜合管廊的排水管道應采取分流制,雨水納入綜合管廊可利用結構本體或采用管道方式。在條件允許時進入綜合管廊的雨水管渠系統應以重力流為主,特殊情況下可采用壓力流。當采用壓力流排水管道應考慮水錘影響,并采取消減水錘的措施。入廊標準納入綜合管廊的雨水管渠及附屬設施應保證其嚴密性。重力流雨水管道入廊時,設計綜合管廊的坡度宜結合雨水管道坡度進行同坡設置;當受地形條件限制,綜合管廊坡度無法滿足雨水管道坡度要求時,局部雨水管渠可與管廊呈一定坡度敷設。雨水管道可選用鋼管、球墨鑄鐵管、塑料管等。鋼管可采用溝槽式連接。基本設計雨水管渠的設計宜與海綿城市設計相結合。利用綜合管廊結構本體輸送雨水時,可采用獨立艙室或采用渠道與其他管道共艙,且雨水檢修口應獨立設置,不得與其他艙室共用。當與其他管道共艙室時雨水渠道結構空間應完全獨立和嚴密,并應采取防止雨水倒灌或滲漏的措施。當雨水納入綜合管廊采用管道排水時,宜采用支墩或支架固定。雨水管道支撐形式、間距、固定方式應通過計算確定,并應符合GB50332-2002的有關規定。雨水管渠納入綜合管廊前,宜設置沉泥槽,并應設置檢修閘門或閘槽。詳細設計檢查井在直線管段的最大間距應根據疏通方法等具體情況確定,可參照GB50014中最大的間距,當管渠內部空間能夠滿足檢修要求時可適當放大。檢查及清通設施應滿足如下要求:雨水管渠的檢查及清通設施應滿足管渠安裝、檢修、運行和維護的要求。綜合管廊內排水管渠應根據需要設置密閉的內置檢查井或檢查口。壓力排水管道應設置壓力檢查口。在同一斷面接入綜合管廊內檢查井的支管(接戶管或連接管)數量不宜超過3條。管道設計和布置要求如下:雨水管徑變換時,宜采用管頂平接或水面平接。雨水管道轉彎和交接處水流轉角不應小于90°。采用重力流排水時,應考慮外部排水系統變化、沖擊負荷等對綜合管廊內排水管渠運行安全的影響,可適當提高進入綜合管廊的雨水管渠設計標準,保證管道運行安全。管廊外雨水支管直埋敷設時,管道基礎應根據管道材質及場地地質情況合理選擇。重力流雨水管道在倒虹管、長距離直線輸送后變化段宜設置排氣裝置,重力流雨水管道可通過檢查井及設置排氣管進行排氣。壓力流雨水管道應在管道的高點及每隔一定距離處設置排氣閥。排氣裝置可結合綜合管廊排風口設置,確保氣體順暢排出;當排至綜合管廊以外的大氣中時,其引出位置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避開人流密集或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區域。容納雨水管渠的艙室,應監測環境的溫度、濕度、水位、O2等環境指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監測H2S、CH4等環境指標。檢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盜功能的井蓋。位于路面上的井蓋,宜與路面持平;位于綠化帶內的井蓋,不應低于地面。排水系統檢查井應安裝防墜落裝置。安裝施工從事雨水管渠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格。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構(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進行復驗,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驗收雨水管渠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例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工程。綜合管廊內排水管渠檢查井、檢查口應進行閉水試驗。雨水管渠及附屬構筑物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GB50268和GB50141的有關規定。污水管道一般規定納入綜合管廊的污水管道應為雨污水分流后的城鎮污水管道,不應接納雨水或其他非城鎮污水排水管道。排入管廊內污水管道的水質應符合GB/T31962的相關要求。工業廢水接入管廊內污水管道的水質不應影響管廊內排水管道的正常運行;不應對養護管理人員造成危害。排水管道養護,應采用機械化和自動化設備。污水管道水力計算應符合GB50014的有關規定。根據GB50014的有關規定,需在污水系統設置潮門、閘門、事故排出口或泵站等時,如條件具備,應盡量考慮在管廊外部設置。入廊標準對于采用壓力流方式的污水管道,可參考本規范中再生水管道相關要求執行。入廊的污水管道埋深不宜大于8米,對于埋深大于9米的污水管道納入管廊時,應進行經濟技術比較。污水納入綜合管廊的排水管道應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設置在綜合管廊艙室的底部。當管道管徑大于DN1200時,可采用管廊結構本體,管廊結構本體應采取防腐蝕措施。納入管道的污水管道可采用鋼管、球墨鑄鐵管、塑料管等。基本設計污水管道應按規劃最高日最高時設計流量確定其斷面尺寸,并應按近期流量校核流速。當輸送易造成管渠內沉析的污水時,管渠形式和斷面的確定,必須考慮維護檢修的方便。污水管道系統應嚴格密封,應進行功能性試驗,防止污水外滲。管廊內,污水管道與其他管道的凈距應符合GB50838的有關規定。不同直徑的管道連接,宜采用管頂平接或水面平接。管道轉彎和交接處,其水流轉角不應小于90°,當管徑小于或等于300mm,跌水水頭大于0.3m時,可不受此限制。管道接口宜采用剛性接口連接,鋼管可采用溝槽式連接。采用鋼管及球墨鑄鐵管時應進行管道防腐。污水管道支撐的形式、間距、固定方式應通過計算確定,并應符合GB50332的有關規定。詳細設計污水排水管道進(出)入綜合管廊前(后),應設置檢修閘門或閘槽。污水管道的檢查及清通設施應滿足管道安裝、檢修、運行和維護的要求。重力流管道應考慮外部排水系統水位變化、沖擊負荷等工況對綜合管廊內管道運行安全的影響。檢查井的位置,應設在管道交匯處、轉彎處、管徑或坡度改變處、跌水處以及直線管段上每隔一定距離處。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污水管的檢查井井蓋應有標識。檢查井宜采用成品井,檢查井應進行閉水試驗。檢查井在直線管段的最大間距應根據疏通方法等具體情況確定,可參照GB50014中最大的間距。檢查井各部尺寸以及流槽的設置可參照GB50014的有關系規定執行。位于車行道的檢查井,應采用具有足夠承載力和穩定性良好的井蓋與井座。設置在主干道上的檢查井的井蓋基座宜和井體分離。檢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盜功能的井蓋。位于路面上的井蓋,宜與路面持平;位于綠化帶內的井蓋,不應低于地面。排水系統檢查井應安裝防墜落裝置。在污水干管每隔適當距離的檢查井內,需要時可設置閘槽。管道跌水水頭為1.0m~2.0m時,宜設跌水井;跌水水頭大于2.0m時,應設跌水井。管道轉彎處不宜設跌水井。跌水井的進水管管徑不大于200mm時,一次跌水水頭高度不得大于6m;管徑為300mm~600mm時,一次跌水水頭高度不應大于4m。跌水方式可采用豎管或矩形豎槽。管徑大于600mm時,其一次跌水水頭高度及跌水方式應按水力計算確定。安裝施工從事排水管道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工程所需的管材、管道附件、構(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進行復檢,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驗收污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列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施工。排水管道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GB50268的規定,還應符合GB50141的有關規定。天然氣管道一般規定天然氣管道系統設計應以當地城市燃氣專項規劃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總體設計為依據。容納天然氣管道的艙室尺寸應滿足城市近期及遠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天然氣管道的設計應符合GB50028和GB50838的有關規定。管廊中管輸天然氣質量指標應符合GB18720的一類氣或二類氣的規定,且應為加臭天然氣。入廊標準天然氣管道應在獨立艙室內敷設。天然氣管道的設計壓力級別不應大于1.6MPa。天然氣管道的閥門、附件系統設計壓力應按提高一個壓力等級設計。基本設計天然氣管道的敷設應便于安裝及維護。天然氣調壓裝置不應設置在綜合管廊內。天然氣管道進出綜合管廊時,應設置具有遠程關閉功能的緊急切斷閥。天然氣管道的分段閥應設置在綜合管廊外部,并應在閥門兩側設置地面放散管快速接口。在天然氣支管的起點處,應在管廊外部設置切斷閥門。天然氣管道應設防雷、防靜電接地,并符合下列規定:天然氣管道進出綜合管廊處應在管廊外部設置絕緣接頭;放散管、天然氣設備等應滿足防雷、防靜電接地的要求;天然氣管道的防雷、防靜電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執行。天然氣管道支撐的形式、間距、固定方式應通過計算確定,應符合GB50028的有關規定。天然氣艙室應采用防爆機械進、排風的通風方式,艙室內不應有通風死區,通風口應滿足防淹要求。天然氣艙的附屬設施設計包括消防系統、通風系統、供電系統、照明系統、監控與報警系統、排水系統、標識系統等應符合GB50838的有關規定。天然氣管道艙室的無線通信設備發射功率應符合爆炸危險環境本質安全的有關規定。天然氣管道艙應設置可燃氣體探測報警系統,系統應符合GB50838的有關規定。應對通風設備、排水泵、電氣設備運行狀態信號等進行遠程監測。詳細設計天然氣管道直管段的壁厚應按GB50028的中的鋼質燃氣管道直管段計算壁厚公式計算確定。強度設計系數按F=0.3選取,且管道最小公稱壁厚應符合GB50028的規定。天然氣管道應采用無縫鋼管,且管材技術性能指標不應低于GB/T8163的規定。天然氣管道管件應符合GB/T12459和GB/T13401的規定。天然氣管道敷設宜采用自然補償。當采用不銹鋼波紋補償器時,其設計壓力級別應比管道設計壓力提高一級。天然氣管道應進行防腐設計;當管道采用金屬支撐時,支撐應進行防腐。天然氣管道的連接應采用焊接。焊縫檢測要求應符合表8.4.6的規定。表8.4.6焊縫檢測要求壓力級別(MPa)環焊縫無損檢測比例0.8<P≤1.6100%射線檢驗100%超聲波檢測0.4<P≤0.8100%射線檢驗100%超聲波檢測0.01<P≤0.4100%射線檢驗或100%超聲波檢測P≤0.01100%射線檢驗或100%超聲波檢測注:1射線檢驗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承壓設備無損檢測第2部分:射線檢測》JB/T4730.2規定的Ⅱ級(AB級)為合格。2超聲波檢驗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承壓設備無損檢測第2部分:射線檢測》JB/T4730.3規定的Ⅰ級為合格。天然氣管道的安裝凈距,宜按a≥500mm,b1≥500mm,b2≥800mm數值標準執行。圖8.4.7管道安裝凈距圖示天然氣管道穿過防火隔墻時應符合下列規定:天然氣管道必須敷設于套管中,且宜與套管同軸,套管應預埋于墻體中;套管內的天然氣管道不應有焊接接頭;套管與天然氣管道之間的間隙應采用難燃且密封性能良好的柔性防腐、防水材料填實;套管內徑應比天然氣管道外徑大100mm以上。施工從事天然氣管道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建設單位對工程所需的管材、管道附件、構(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進行抽樣檢驗,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驗收天然氣管道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列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施工。天然氣管道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CJJ33的有關規定。熱力管道一般規定熱力管道設計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當地城市熱力專項規劃和綜合管廊工程規劃相協調,管線設計應以綜合管廊總體設計為依據。熱力管道入廊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驗收、維護管理,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入廊標準納入綜合管廊的熱力管道的設計應符合CJJ34和CJJ105的有關規定。熱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質時應在獨立艙室內敷設。工作人員經常進入的通行管廊應有照明設備和良好的通風,管廊內工作溫度不得超過40℃。基本設計熱力管道的布置應滿足綜合管廊內部空間的統籌布置,滿足管廊空間設計。管道活動支架宜采用滾動支座或使用減摩材料的滑動支座。當管道運行時有垂直位移且對鄰近支座的荷載影響較大時,應采用彈簧支座或彈簧吊架。綜合管廊內宜選用套筒補償器、波紋管補償器、球型補償器和旋轉補償器,應根據敷設條件采用維修工作量小、工作可靠和的補償器,并應充分利用管道的轉角管段進行自然補償。熱力管道支撐的型式、間距、固定方式應通過計算確定。固定管墩(架)應能滿足抵抗推力的要求。熱力管道及支架應進行防腐設計。管道設計時應根據吊裝口長度確定單管長度。詳細設計管廊內熱力管道的管材、附件等應符合CJJ34的有關規定。綜合管廊內敷設供熱管道的許用應力取值、管壁厚度計算、補償值計算及應力驗算應按DL/T5366的規定執行。熱力管道進出管廊時,管道穿墻處應封堵嚴密。熱力網管道的連接應采用焊接,管道與設備、閥門等連接宜采用焊接。熱力管道進出綜合管廊時,應在綜合管廊外部設置閥門,并具有遠程關閉功能。綜合管廊內的熱力管道閥門應采用鋼制閥門及附件。熱水熱力網干線應裝設分段閥門。輸送干線分段閥門的間距不宜超過3000m,輸配干線分段閥門的間距不宜超過1500m,蒸汽熱力網可不安裝分段閥門。熱力網的關斷閥和分段閥均應采用雙向密封閥門。熱水、凝結水管道的低點(包括分段閥門劃分的每個管段的低點)應安裝放水裝置,排出的水宜匯集后排至管廊外部。熱水、凝結水管道的高點(包括分段閥門劃分的每個管段的高點)應安裝放氣裝置。水壓試驗排水宜設臨時管道直接排放至管廊外部;蒸汽的啟動排水宜通過管道匯集后直接排至管廊外部。當熱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質時,排氣管應引至綜合管廊外部的安全空間,并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蒸汽管道的低點和垂直升高的管段前應設啟動疏水和經常疏水裝置。管道及附件保溫結構的表面溫度不得超過50℃。供熱管道及設備的保溫結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的規定外,還應符合GB/T4272,GB/T8175和GB50264的有關規定。熱力管道與其他管線同艙敷設時,當其他管線有正常運行所需環境溫度限制要求時,應按艙內溫度限定條件校核保溫層厚度。熱力管道及配件保溫材料應采用難燃材料或不燃材料。閥門、補償器、法蘭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溫結構。管廊敷設的熱水(或凝結水)管道、季節運行的蒸汽管道及附件、支座、支架等,應涂刷耐熱、耐濕、防腐性能良好的涂料。安裝施工從事熱力管道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建設單位對工程所需的管材、管道附件、構(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進行抽樣檢驗,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驗收熱力管道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列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施工。熱力管道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CJJ28的有關規定。電力電纜一般規定入廊電力電纜設計應符合GB50217及DL/T5228的有關規定。入廊電力電纜設計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綜合管廊工程規劃、電力專項規劃相協調。電力電纜敷設安裝應按支架或梯架形式設計,并應符合GB50217和GB/T50065的有關規定。當需布置電纜接頭時,電纜支架層間間距應能滿足電纜接頭放置和方便安裝的要求。電力電纜入廊時管廊的最小轉彎半徑,應滿足電力電纜最小轉彎半徑要求。電力電纜不應與輸送甲、乙、丙類液體管道及熱力管道同艙敷設。綜合管廊電纜艙斷面應滿足電纜安裝、檢修、維護作業所需要的空間要求,電纜艙內通道寬度單側支架時不小于900mm,雙側時不小于1000mm,配備檢修車的綜合管廊檢修通道寬度不宜小于2200mm。綜合管廊電纜艙出入口應滿足電纜放線、管線進出、人員出入、通風、安裝檢修敷設作業的要求,并應符合DL/T5484-2013第12.3節的有關規定。綜合管廊電纜艙豎井應符合DL/T5484-2013第5.3節的有關規定。綜合管廊電纜艙出入口應有可靠的防洪措施,設防等級應與地區的防洪標準相一致,并應采取防止地面水倒灌及小動物進入的措施。入廊標準入廊電纜電壓等級為330kV及以下電力電纜。電纜選擇原則如下:電纜導體:35kV及以下電纜可選用銅芯或鋁芯;66kV、110kV應選用銅芯。220kV、330kV電纜宜選用銅芯電纜,每回路應選用單芯電纜。地下廊道內高壓電力電纜不應采用自容式沖油電纜,宜采用擠包絕緣干式電纜。管廊內電力電纜應采用阻燃電纜或不燃電纜。高壓電纜金屬套上過電壓保護設置方案、金屬套上正常運行感應電壓允許值均應滿足GB50217及DL/T5228的有關規定。高壓電纜金屬套接地方式采用交叉互聯方式時,可采用分段交叉互聯方式、連續交叉互聯方式或改進型交叉互聯方式。高壓電纜絕緣水平應滿足GB50217及DL/T5228的有關規定。基本設計電力支架、橋架選材及安裝電纜沿管廊內敷設時,應沿全長采用電纜支架、橋架、掛鉤或吊繩等支持固定。直接支持電纜的普通支架(壁式支架)、吊架允許跨距,宜負荷表10.3.1所列值。表10.3.1-1普通支架(壁式支架)、吊架允許跨距電纜特征敷設方式水平(mm)垂直(mm)未含金屬套、鎧裝的全塑小截面電纜400*1000除上述情況外的中、低壓電纜800150035kV以上高壓電纜15003000注:*維持電纜較平直時,該值可增加1倍。電纜支架、梯架或托盤等層間距離,應滿足能方便的敷設電纜及其固定、安置接頭的要求,且在多根電纜同置于一層情況下,可更換或增設任一根電纜及其接頭。在采用電纜截面或接頭外徑尚非很大的情況下,符合上述要求的電纜支架、梯架或托盤的層間距離最小值,可取表3所列值。表10.3.1-2電纜支架、梯架或托盤的層間距離最小值電纜電壓級和類型、敷設特征普通支架、吊架(最小間距)(mm)橋架(最小間距)(mm)支架、橋架(常用間距)(mm)控制電纜明敷120200300350電力電纜明敷6kV以下1502506~10kV交聯聚乙烯20030035kV單芯25030035kV三芯300350110~220kV、每層1根以上400330kV350400600電纜敷設于槽盒中h+80h+100注:h為槽盒外殼高度。電纜支架和橋架,應符合下列規定:表面應光滑無毛刺。應適應使用環境的耐久穩固。應滿足所需的承載能力。應符合工程防火要求。電纜支架除支持工作電流大于1500A的交流系統單芯電纜外,宜選用鍍鋅鋼制支架。在潮濕環境下的普通支架(壁式支架)可選用其他耐腐蝕的剛性材料制。電纜橋架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電纜橋架的組成結構,應滿足強度、剛度及穩定性的要求。電纜橋架組成的梯架、托盤,可選用滿足工程條件阻燃性的玻璃鋼制。經濟技術綜合較優時,可選用鋁合金制電纜橋架。金屬材質電纜橋架應設置可靠的電氣連接并接地。非金屬橋架應沿橋架全長另敷設專用接地線。線纜敷設要求如下:長距離的66kV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纜敷設宜采用蛇形敷設方式。電力電纜在穿越變形縫時,應將電纜敷設成“S”或“Ω”形彎,其彎曲半徑不應小于電纜外徑的6倍。66kV及以上高壓電纜宜設置金屬套泄露電流在線監測、電纜溫度在線監測系統,電纜接頭、終端處宜設置局部放電在線監測系統。高壓電纜的固定、彎曲半徑,與管道或其他電纜的間距、在支架(橋架)上的排列順序等應符合GB50217和GB50168的有關規定。高壓電纜線路的交叉互聯保護箱和接地箱箱體不得采用鐵磁材料,固定方式應牢固可靠,密封滿足長期浸水要求。詳細設計電纜終端的選擇如下:終端的額定電壓及其絕緣水平,不得低于所連接電纜額定電壓及其要求的絕緣水平。終端的外絕緣,必須符合安置處海拔高程、污穢環境條件所需。終端應能承受連接導線的拉力。330kV空氣終端應有防暈罩或屏蔽環。電纜中間接頭的選擇如下:高壓電纜接頭宜選用預制式接頭。電纜接頭外可采用耐火防爆槽盒封閉。電纜中間接頭外殼應對地絕緣,外殼絕緣保護罩的絕緣水平與電纜外護套的絕緣水平一致。絕緣接頭的絕緣隔離板應能承受所連電纜護層絕緣水平2倍的電壓。避雷器的選擇如下:沖擊放電電壓應低于被保護的電纜線路的絕緣水平,并留有一定裕度。沖擊電流通過避雷器時,兩段子間的殘壓值應小于電纜線路的絕緣水平。當雷電過電壓侵襲電纜時,電纜上承受的電壓為沖擊放電電壓和殘壓,兩者之間數值較大者稱為保護水平。避雷器的額定電壓,對于110kV、220kV、330kV中心點直接接地系統,額定電壓取系統最大工作線電壓的80%;對于110kV及以下中心點不接地和經消弧線圈接地的系統,應分別取最大工作線電壓的110%和100%。一般采用無間隙復合外套金屬氧化物避雷器。電纜金屬護層的接地方式如下:一端直接接地:電纜長度不長,且金屬套上任一點的正常感應電壓不超過規定時,應采用一端直接接地方式。兩端直接接地:只有當傳輸容量很小或利用率很低的電纜線路,若一端直接接地不能滿足規定時,才可采用兩端直接接地。交叉互聯接地:電纜線路較長,采用一端直接接地的感應電壓超過規定時,應采用交叉互聯接地方式。電纜金屬套絕緣的過電壓保護要求如下:為降低110kV與220kV電纜線路外套絕緣和保護區所承受的工頻電壓,宜敷設均壓線;均壓線應采用裸導線。為降低220kV及以上電纜外護套絕緣所承受的工頻過電壓,抑制對鄰近弱電線路和設備的電磁干擾,宜沿電纜線路裝設平行的回流線。回流線應采用絕緣電纜,回流線宜采用銅芯電纜,其絕緣等級宜采用10kV電壓級或與電纜金屬套絕緣相匹配。正常運行時電纜金屬套上感應電壓,在不接地端處不應大于50V;超過50V時,應采取安全措施。雷電沖擊波進入電纜時,不論是否有均壓線或回流線,金屬套不接地端都會出現很高的雷電沖擊過電壓,必須裝設金屬套絕緣保護器。電纜金屬套絕緣保護器選擇要求如下:選擇原則如下:當最大雷電沖擊電流通過時,絕緣保護器應能通過最大雷電流20次而不損壞。絕緣保護器在最大工頻過電壓作用下應能耐受5S而不損壞。絕緣保護器通過最大雷電流時,外護套絕緣承受的雷電沖擊過電壓應低于外護套絕緣允許的雷電沖擊耐受電壓值,其安全系數取1.2。絕緣保護器在電纜線路與架空線路的連接端處,通過絕緣保護器的雷電流最大,應按此情況確定絕緣保護器的通流容量。絕緣保護器應選用氧化鋅保護器,并配有動作記錄器。電纜金屬套與絕緣保護器連接的要求如下:連接導線應盡量短,宜采用同軸電纜。連接導線截面應滿足熱穩定要求。連接導線的絕緣水平與電纜外護套絕緣水平相同。安裝施工從事電力電纜的施工安裝單位應具備相應的施工資質,施工人員應具備相應資格。工程所需的管材、構(配)件和原材料等產品進入施工現場時必須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并應檢查相關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使用說明書等,并按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復檢,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電力電纜施工及驗收應符合GB50168的有關規定。電力電纜艙內電氣裝置接地施工和驗收應符合GB50169的有關規定。電纜艙內電力電纜防火封堵施工和驗收應符合GB50168內關于防火封堵的及DLGJ154的有關規定。電纜艙內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施工和驗收應符合GB50166的有關規定。工程驗收電力電纜工程的施工質量控制一般應符合下列規定:各分項工程應按照施工技術標準進行質量控制,每分項工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檢驗。相關各分項工程之間,必須進行交接檢驗,未經檢驗或驗收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施工。電力電纜的施工及驗收應符合GB50168的有關規定。電力電纜交接試驗應符合GB50150電力電纜部分的有關規定。橡塑電纜絕緣宜采用20HZ~300HZ交流耐壓試驗。高壓電纜垂直敷設固定方式按DL/T5221附錄A.4的有關規定執行。通信電纜一般規定通信線纜設計應符合GB51158、YD/T5151、GB50311及其它國家、行業規范及標準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設計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綜合管廊工程規劃、通信專項規劃相協調。通信線纜根據管廊斷面布置,敷設安裝應按橋架形式設計,并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311和《光纜進線室設計規定》YD/T5151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應采用阻燃線纜,通信線纜在穿越變形縫時,應預留補償余量。電纜線路及有金屬構件的光纜線路,當其與高壓電力線路接近時,應考慮強電設施在故障狀態和工作狀態時由電磁感應、地電位升高等因素在金屬線對及金屬構件上產生的影響及其防護。綜合管廊內通信線纜彎曲半徑應大于線纜直徑的15倍,且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范》YD5102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應考慮防雷電保護措施。通信線纜施工、驗收與維護應符合國家、地方、行業現行規范、標準的有關規定。入廊標準入廊光纜選型要求如下:光纜宜采用的最佳使用波長在1310nm區域,并能在1550nm區域使用的單模光纖。光纜結構宜使用松套層絞式、中心管式,也可使用骨架式或其他更為優良的方式。同一條光纜內宜采用同一類型的光纖,不宜混纖。光纜宜采用無金屬線對光纜。根據工程需要,在雷害或強電危害嚴重地段可選用非金屬構件的光纜,在蟻害、鼠害嚴重地段可選用防蟻、防鼠光纜。光纜應采用非延燃材料外護層結構。入廊電纜選型要求如下:入廊電纜應優先采用全塑電纜。入廊電纜宜選用非延燃型電纜。同一條管廊內不宜采用過多的電纜品種型號。基本設計通信線纜設計和布置如下:入廊通信線纜敷設安裝應按橋架形式設計。進、出綜合管廊的各節點通信線纜,其線纜在橋架中的占用位置前后應保持一致,且應本著自上而下,先里側,后外側,按層分配的原則,按統一規定走線位置敷設。布放纜線在橋架內的截面利用率應為30%~50%。遇特殊情況或受條件限制時,通信線纜與35kV及以上電力電纜不能分艙布置時,在同一艙室內,通信線纜應與其分側布置并滿足GB50373的有關規定,同時在艙內設置安全隔離措施。綜合管廊中通信線纜與其他管線同艙敷設時,其他管線與通信線纜間應滿足GB50373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敷設安裝的最小曲率半徑,通信線纜敷設安裝的重疊、增長和預留長度,需符合及參考GB51158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支架、橋架或托盤的層間距離,應滿足GB50217的有關規定。光纜接續要求如下:入廊光纖光纜接頭盒設計應符合GB/T16529、YD/T814及其它相關規范、標準的有關規定。光纜的接續、分歧應使用光纜接頭盒。光纜接頭盒采用密封防水結構,并應具有防腐蝕和一定的抗壓力、張力和沖擊力能力。長途、本地網光纜光纖接續采用熔接法;接入網光纜光纖接續宜采用熔接法,對不具備熔接條件的環境可采用機械式接續法。光纜進局及成端要求如下:室內光纜應采用非延燃外護套光纜;當采用室外光纜直接引入機房時,應采取嚴格的防火處理措施。當具有金屬護層和加強元件的室外光纜進入機房時,應對光纜金屬構件做接地處理。電纜接續要求如下:電纜芯線接續在正常工作條件下電纜全使用壽命內,應保持接頭電阻穩定接續牢固。其接續方式的選擇應符合GB51158的有關規定。電纜芯線接續器材選擇及電纜護套接續的套管選擇應符合GB51158的有關規定。納入綜合管廊的通信線纜,其接頭盒、接頭應安裝在相關弱電接線井內。余留部分的通信線纜,盤成半徑不小于通信線纜直徑15倍的“O”型圈,并用扎線固定在接線井墻壁預埋鐵件上。通信線纜線路防強電危險影響、干擾影響及防護:電纜線路及有金屬構件的光纜線路,當其與高壓電力線路接近時,應主要考慮強電設施在故障狀態和工作狀態時由電磁感應等因素在金屬線對及金屬構件上產生的危險影響。強電線路故障狀態時,通信線纜金屬構件上的感應縱向電動勢不應大于通信線纜絕緣外護層介質強度的60%。強電線路正常運行狀態時,通信線纜金屬構件上的感應縱向電動勢不應大于60V。有金屬線對的光纜線路及音頻雙線電話線路,應考慮強電干擾影響。通信線纜線路對強電危險影響的防護,選用措施應符合GB50217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線路對強電干擾影響的防護,選用措施應符合GB50217的有關規定。通信線纜線路防雷要求如下:年平均雷暴日數大于20天的地區及有雷擊歷史的地段,光(電)線路應采取防雷措施。通信線纜線路防雷保護選用措施應符合GB50217的有關規定。安裝施工進入綜合管廊內的通信線纜應選擇阻燃的線纜。廊內通信線纜敷設完畢后,應將線纜與鋼管間空隙及空閑的管孔,進行可開啟防火封堵。通信線纜敷設完畢后,應采用阻燃扎帶將線纜與托板綁扎固定。通信線纜進、出綜合管廊占用的管孔數量和位置,應根據使用方提出的需求合理安排。通信線纜敷設中,應按照自下而上,先里側,后外側,按層分配的原則,統一規定走線位置和占用電纜支架的層位。進、出綜合管廊的各節點管道,其線纜在管孔中的占用位置前后應保持一致。線纜占用托板的走線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按設計中相關規定做好已敷設線纜的編號和相關標志。施工中應將線纜記憶彎理順調直;敷設完的通信線纜在廊內托板上應排放整齊,不重疊,不交錯,不出現上下穿越或蛇行現象。與管廊銜接的管道,待線纜敷設完成后,應盡快將穿線管孔的縫隙和備用管孔加以封堵(采用多心層可變直徑模塊的魔方堵塞),避免受到廊外水、有害氣體的侵蝕。進入管廊的線纜外護套層應完整,無可見的損傷。工程驗收接入管廊的通信管道驗收,應符合GB50374的有關規定。管廊內通信線纜敷設應符合YD/T5138的有關規定。綜合管廊中通信艙室驗收應符合YD/T5151的有關規定。管線竣工模型一般規定為符合廣西有關BIM政策要求,結合智慧管廊對數據基礎的需求,管線產權單位應向管廊管理單位移交各自管線竣工模型和附屬專業構件資源庫。入廊管線竣工模型,應包含結構工程和附屬工程,深度要求按照附表規定執行。入廊管線竣工模型附屬工程的構件資源庫內容應按照附表規定執行。交付物入廊管線竣工模型交付的數據格式應支持IFC格式。入廊管線竣工模型的驗收須保證交付物的完整性、正確性、數據的有效性和兼容性。驗收形式宜采用包含管廊管理單位、設計單位、管線單位在內的驗收會議形式進行驗收;驗收內容宜按項目不同階段進行分階段驗收;驗收模型的數據格式應符合附表規定的通用格式,保證數據兼容。構件資源庫入庫設備宜按表12.2.3要求執行:表12.2.3構件資源庫入庫設備表序號設備類別設備名稱關聯附件(電子檔)信息1給排水、再生水水泵類、水箱類、空壓機、鼓風機、消火栓箱、消防器材箱、滅火器箱、控制柜、過濾器、水噴頭、窖井類設備1.設備使用說明書;2.維養手冊;3.合格證2燃氣風機類、消聲器、空調機組、靜壓箱、風機盤管、集流罩、冷水機組、泵類、直流水處理器、旁流水處理器、水箱、分水器、集水器、除污器、多聯機、室外機、熱交換器、電采暖3電主要設備:開關柜、整流器、變壓器、閘刀柜、控制柜、觸網閘刀、中央信號屏、交直流充電屏、蓄電池屏、模擬屏4通訊/5其他/模型深度要求宜按附錄A要求執行。入廊管理一般規定規范管理管廊外來人員的出入,維護管廊良好的運行秩序,預防人身和設備等事故的發生。適用于所有進入管廊外來人員的管理,包括外來施工人員、參觀人員、產權單位維修人員等非項目公司在職人員。入廊期間施工管理進入綜合管廊的施工單位,需遞交入廊施工申請,施工申請需注明施工人員數量、工作區段、工作時間、安全措施等。施工單位應遵守管廊管理公司相關規定,接受管廊管理公司管理,只允許在指定施工區域內活動,嚴禁進入非施工區域。施工單位應做好對管廊內所有設施及其它產權單位的成品和半成品保護。在管廊施工時禁止私拆管廊的圍欄、門鎖、安全標識、疏散指示燈等安全設施。施工單位在綜合管廊內涉及焊接等動火工作,應申請辦理施工動火證,經批準后方可在指定區域和時間進行動火作業。施工完畢后,由管廊管理公司會同施工單位對施工地段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施工垃圾的清理,對成品和半成品的保護,所安裝(整改)的設備設施、管線等是否符合綜合管廊的相關要求。運維期間入廊管理進入綜合管廊前,需提前一天向管廊管理公司遞交入廊申請表,申請表需包括入廊人員數量、路線及進出管廊時間。管廊管理公司需確定外來人員的入廊路線,并派專人陪同,嚴禁進入路線以外的其他場所。產權單位巡檢人員應在管廊管理公司相關部門進行備案,并接受管廊公司入廊相關專業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入廊巡檢。產權單位巡檢人員需要進入配電室、監控室等封閉場所,應嚴格執行鑰匙登記制度,鑰匙按照規定借還。產權單位巡檢人員在進入天然氣管道艙室等危險區域巡檢時,應佩戴相應的防護設備。產權單位巡檢人員進入管廊進行相關操作時,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操作完畢后應恢復原狀,并填寫相關記錄。進入管廊內的人員應注意對管廊內設備的保護,嚴禁未經許可操作相關設備。外來人員進入管廊,必須按照要求佩帶無線通訊設備,以確保與外界隨時保持信號暢通。外來人員出管廊時,應再次經管廊管理公司相關部門進行核實,確認無誤后方可離開。入廊費用管理綜合管廊建成后,管線單位需要向管廊運營單位支付費用,主要包括管廊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入廊費主要用于彌補管廊建設成本,由入廊管線單位向管廊運營單位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日常維護費主要用于彌補管廊日常維護、管理支出,由入廊管線單位按確定的計費周期向管廊運營單位逐期支付。入廊費測算辦法根據當地各管線的直埋成本(含管溝的開挖、支護和回填)的標準作為測算基數,乘以工程類別確定的直埋開挖施工相關利潤和國家規定相關稅率,作為管線入廊使用費標準。入廊費構成因素中,需要考慮管廊設計壽命周期內,各管線在不進入管廊情況下所需的重復單獨敷設成本。入廊費構成因素中,需考慮管廊設計壽命周期內,節省的管線破損率以及水、熱、氣等漏損率降低而節省的管線維護和生產經營成本。城市綜合管廊維護費主要用于各類別管線入廊后,管廊本體及附屬設施運行、維護、更新改造等,以及管廊運營單位正常的管理支出。管廊費用標準原則上由管廊建設運營單位與入廊管線單位共同協商確定,由供需雙方按照市場化原則平等協商,簽訂協議,確定管廊有償使用費標準及付費方式、計費周期等有關事項。供需雙方協商不成,由管廊所在城市人民政府組織價格主管部門、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等進行協調,通過開展成本調查、專家論證、委托第三方機構評估等方式,為供需雙方協商確定有償使用費標準提供參考依據。對于暫不具備供需雙方協商定價條件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有償使用費標準可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并應列入地方定價目錄,具體由省級地方人民政府確定。建立費用標準定期調整機制,確定調整周期,根據實際情況變化按期協商調整管廊有償使用費標準。供需雙方可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營服務質量、資金使用效率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協商調整有償使用費標準的參考依據。入廊責任與義務入廊單位責任與義務要求如下:入廊單位在進入綜合管廊前必須提前24小時向管廊管理公司提出申請,填寫入廊申請表,并經過審批合格后方可入廊;配合管廊運營維護單位做好管廊的安全運行,并接受其監督檢查;嚴格遵循管廊運營單位制定的相關制度,制定維護和巡檢計劃,并報管廊運營單位審批,做好維護和巡檢記錄,記錄內容應當包括巡查人員(數)、巡查時間、地點(范圍)、發現問題與處理措施、報告記錄及巡查人員簽名等;進出管廊人員必須接受管廊運營單位相關人員的管理,出示身份證件并配合進行實名登記;進出管廊人員所攜帶的機具設備必須經過管廊運營單位工作人員檢查后方可帶入;入廊單位人員必須隨身佩戴定位跟蹤出入證,出管廊時交還管廊運營單位工作人員;自覺保護管廊內部其他單位管線及管廊附屬設施,不得進行破壞,由于現場維護需要臨時拆除、移動的設施,應報管廊運營單位申請,經得同意后方可實施,施工完畢后立即恢復原狀;管廊內部的機電設備應按照相關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使用;管廊內部文明施工,嚴格遵守管廊運營單位相關規定;發現管廊內現場的安全隱患,及時報告管廊管理公司;出管廊時,應報告管廊運營單位相關部門,進行核實確認無誤后方可離開。管廊運營單位責任與義務:建立值班、檢查、檔案資料等維護管理制度,配備各專業技術人員,落實安全監控和巡查等安全保障措施;負責管廊內的附屬設施養護和維修,保障附屬設施正常運行,保持綜合管廊內的整潔和通風良好,并建立工程維修檔案;統籌安排管線單位日常維護管理,配合和協助管線單位進行巡查、養護和維修;制定并實施相關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發生險情時,采取應急措施并及時通知管線單位進行搶修;對管廊及其安全保護范圍內的施工作業進行安全監測,對影響管廊安全的施工行為予以制止,及時報告監管部門;巡查保護綜合管廊構筑物的安全,及時發現并制止對綜合管廊產生危害的行為;定期對管廊運行狀況進行檢測評定和安全評估。維護管理一般規定I基本規定綜合管廊維護必須保證綜合管廊主體工程安全穩定、附屬工程工作可靠。綜合管廊維護工作應由具備相關專業資質的維護單位承擔,維護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持有相應專業、工種的執業資格證書或上崗證書。綜合管廊宜采用安全、可行的技術手段,實現對主體結構和附屬工程和各個系統和自動檢測,實時掌握其運行狀態。綜合管廊宜建立維護管理信息系統,對設施運行狀態、維護過程信息、系統安全情況等進行動靜態相結合的管理。綜合管廊應實施設施保護區管理。需在設施保護區內開展施工作業等活動的,應與綜合管廊管理單位聯系,經協調同意后方可實施。敷設在綜合管廊內的公用管線的權屬單位應按年度編制維護計劃,報綜合管廊管理單位并經協調平衡后統一安排公用管線的維修時間,公用管線權屬單位應嚴格按照統一安排的維護時間實施所屬管線的維護。在綜合管廊內的公用管線需進行施工作業時,應服從綜合管廊管理單位的管理,并按相應的技術規程要求作業。綜合管廊維護應選用合格、適用的材料與配件,并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不斷提高維護水平和設施性能。凡依法需要計量檢定的儀器儀表,包括附屬工程各系統所屬的儀器儀表和維護使用的儀器儀表,應按有關規定進行定期計量檢定。II維護內容綜合管廊維護包括日常養護、小修工程、應急搶修等內容。綜合管廊應進行預防性、經常性和周期性的常規保養、檢查與檢測等日常養護。為保障綜合管廊正常運行,應定期輪修和重點檢修,對達不到技術要求的設施、設備及部件進行必要的維修、更換等小修工程。綜合管廊設施、設備發生故障時,應快速對設施、設備故障進行應急搶修。III日常養護通過對綜合管廊設施、設備的日常養護,準確掌握綜合管廊運行質量的狀態,及時發現、解決綜合管廊設施、設備運行中的問題,保障綜合管廊正常運行。對綜合管廊設施、設備進行周期性的巡檢、保潔、保養和維修。對綜合管廊設施、設備進行定期的基本技術狀況檢查。對綜合管廊設施、設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項技術狀況檢查、系統性功能試驗和性能測試。在日常養護中應全面做好養護記錄,定期進行養護記錄數據分析,編制綜合管廊設施、設備運行狀態的專項報告和年度報告。常規保養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內容:對各類設施、設備的工作狀態、綜合管廊和環境狀況進行巡視并據實記錄。室內、外環境和設施、設備的保潔。綜合管廊主體工程和附屬設施細微缺損和裂縫的修補修復。金屬構件的除銹、防腐以及連接件的緊固。集水坑、工作井積水和淤泥的清排。計算機和通信系統的日常數據設置。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維護。蓄電池的定期充放電試驗和保養。監控中心機房及機房設備和設施的保養。附屬工程中機械設備和部件的保養。常用設施和備品備件的常規保養。其他的必要常規保養。定期檢查與測試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內容:綜合管廊的基本技術狀況的全面檢查。根據綜合管廊的質量狀況,針對特定部位、技術參數進行應急或專門檢查。機房環境測試和調整。供電和接地設備的測試和調整。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參數與性能的測試和調整。各類現場設備的測試和調整。視頻圖像質量的評判和調整。其他必要的測試和調整。軟件與數據維護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內容:系統軟件維護:及時安裝系統軟件補丁程序或進行軟件升級。應用軟件維護:對應用軟件運行中的缺陷、與實際運行要求不相適應等情況及時進行修改、優化。數據維護:對各種數據和其他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