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池市2024年春季學期高一期末學業水平質量檢測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520年左右,古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伊朗貝希斯敦山上的一塊巨大的巖石上,讓人使用古波斯楔形文字、埃蘭楔形文字和巴比倫楔形文字三種文字刻寫了他的家譜、如何繼承王位,以及在位期間平定的叛亂。該銘文意在()A.尊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B.統一波斯帝國的文字C.頌揚大流士的豐功偉績 D.籠絡各地的上層貴族2.阿茲特克人用蘆葦筏來積聚土壤的底層基地,使耕作的泥土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新建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和果樹。每次播種之前,他們必須挖掘一些新的土壤并將其鋪在水面的耕地上。阿茲特克人的這一做法()A.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B.客觀上擴大了國家疆域C.有利于社會人口的增加 D.是最先進的農業耕作方式3.苜蓿是一種重要的牧草和飼料作物,起源于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地區。18世紀時被引入北美,逐步擴展到整個美國和加拿大。19世紀末時,已在美國農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今.苜蓿在世界各地均有種植。這可以用來說明()A.物種交流全球化的影響 B.文明交流的復雜性C.畜牧業成為各國主要產業 D.戰爭加速文明融合4.1215年,英國大憲章的第1條規定:“教會的自由不受侵犯,我們不得非法地給予或剝奪任何主教、修道院院長、牧師或教士的土地、收入或物品。”國王通過承認教會的權利和自由,贏得了教會和民眾的支持。這表明大憲章()A.使教會獲得了擴張權利 B.為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對于君主具有雙重作用 D.促進了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5.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以其真實還原當時荷蘭市民生活的作品而聞名。他的畫作中常見的元素包括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以及來自美洲的海貍皮和白銀,還有來自非洲的黑奴和來自荷蘭的地圖和地球儀。據此可知,維米爾的畫作()A.反映了文藝復興與思想啟蒙 B.加速了荷蘭對外殖民擴張步伐C.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藝術修養 D.展現了全球化貿易和文化交流6.1778年,伏爾泰回到闊別29年的巴黎,消息一經傳出,整個城市都為之轟動。他的出現,讓巴黎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激發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改革的渴望。這反映了法國當時()A.深受啟蒙思想影響 B.教會勢力受到壓制C工人運動得到發展 D.個人崇拜十分盛行7.在邦聯建立以后近十年時間中,美國有七個州隨意發行雜亂無章的紙幣,有九個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陸軍。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關稅,互設關卡,像對待外國人一樣對待別州的居民。這一局面()A.反映了分權制衡原則存在弊端 B.推動了費城制憲會議召開C.揭示了南北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D.表明地方政府權力被削弱8.下表是18501870年世界貿易情況統計表(單位:億馬克)。據此可知,當時()年份世界貿易總額英國法國德國美國185014533.81521128187037491.8454234A.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變化 B.英國是國際貿易的中心C.殖民地貿易成為主要形式 D.美國的工業化程度最低9.在巴黎公社期間,盡管工人階級掌握了政權,但并沒有得到法國其他城市的廣泛響應,也沒有建立起與外省的有效聯系,使得公社難以獲得必要的物資和軍事支持來抵抗法國政府軍的進攻。這表明,巴黎公社()A.內部存在思想分歧 B.指導思想源自于馬克思主義C.缺乏有利國際環境 D.無產階級專政條件尚未成熟10.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人在非洲殖民地引入身份證制度識別族群歸屬,導致原本文化意義上的族群身份認同轉變為可辨識的政治身份歸屬,進一步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經濟財富差距和政治地位差異。英國人的這一策略()A.意在維持殖民統治的穩定 B.破壞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提高了非洲人的政治地位 D.引發了非洲民族獨立的高潮11.下圖是一戰前期出自德國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反映出()漫畫文字:將戰爭比喻成打牌,德國是大莊家和贏家,其他人一臉沮喪。美國人在一旁觀看,并未參與。德國人應該可以放心了,勝利無論如何都是板上釘釘。A.英法軍事力量遭到遏制 B.美國中立政策縱容了德國侵略野心C德國民眾贊成對外擴張 D.德國通過工業革命提高了國際地位12.19世紀前期,亞非拉的反殖民斗爭僅是打擊外國侵略的舊式群眾運動。到19世紀晚期,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對廣大殖民地和半殖民自然經濟的破壞,殖民地斗爭又出現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介紹啟蒙著作、參照西方政體的新型運動。這一變化()A.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結構 B.表明歐美國家支持殖民地獨立C.加劇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D.體現了亞非拉經濟結構的變動13.美國在1950年拍攝的電影《我們熱愛的家園》,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的法國小鎮,直到獲得美國的援助,兒童才回到了學校,工廠才恢復了生產,小鎮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購買食物。該電影的背景是()A.蘇聯發射人造衛星 B.二戰中法國政府流亡海外C.馬歇爾計劃的實行 D.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14.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當選為英國首相,她推行了一系列以市場導向為核心的經濟改革,包括削減公共開支、削減福利金和削減住房補貼等措施。這些措施()A.造成了英國社會的混亂 B.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影響C.影響了其他國家的政策 D.體現了政府的宏觀調控15.蘇聯經過約70年的發展,農業人口的比重由85%降低到了1985年的12%。而城市中形成了一個以技術和管理人員為主的中間階層,包括知識分子、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辦公室人員等。這表明,蘇聯當時()A.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 B.新技術革命推動中間階層崛起C.國民經濟結構不平衡加劇 D.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顯著16.下面是19922020年主要經濟體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統計圖。該統計圖反映了()——來源:由聯合國UNtrade數據庫計算整理所得A.歐洲發達國家出口穩中有升 B.金磚國家面臨發展困境C.美國農業的出口遭到嚴重沖擊 D.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英國素有“國王自食其力”的觀念,國王必須依靠自己的領地收入,應付和平時期的正常支出,遇有戰爭等例外情況,經國會批準方可征稅。因此.中世紀英國沒有制度化的稅收,也沒有固定化的稅收來源。亨利八世登基初年,連年戰爭造成了財政壓力,促使國家改進其賦稅制度。1512年亨利八世經議會允準征收補助金,但仍未能滿足其財政需要。1534年,克倫威爾整頓財政,從國會獲得了十五分之一稅、什一稅和補助金的保證。同年.實施“教士首年薪俸法”,把原來流入教廷的定期收入截留給國家財政。此外又對英國境內的教士薪俸征收十分之一的所得稅。這些收入與國家關稅收入一起,構筑了都鐸國家制度化稅收的基礎。——摘編自李自更《托馬斯·克倫威爾的政府制度改革與英國近代政治制度基礎的莫定》材料二英國長期奉行的《選舉法》(1429年制定)規定,只有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自由農才有資格作為選民。19世紀初,符合規定的選民只有18萬人左右,占農村總人口的4%、占城鎮總人口的2%不到。對于議員,當選門檻更高,只有年收入20英鎊以上的騎士才有資格當選,直接將等級在“騎士”以下的階層排除在外;17世紀中期頒布的《克拉倫登法典》更是將非國教教徒排斥在各級政府之外。19世紀中后期至一戰爆發前,英國推行了多次改革,一再降低并最終取消了選舉權的財產資格限制,猶太人等少數族裔的政治權利也獲得了法律上的認可——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英國財政收入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中后期,英國選舉權主體發生變化的背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發現新大陸后一段時間內,西班牙對于前往美洲的移民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不僅要求移民必須持有特許證,而且還拒絕除卡斯提亞人以外其他歐洲人移民美洲。直到因持續不斷的殖民征服活動和疾病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使得殖民地人口急劇減少、勞動力短缺,才不得不放寬移民限制,允許西班牙其他地區的人前往美洲。在此過程中,西班牙王室為了保持其對殖民地的統治,避免美洲的金銀外流,對西屬美洲殖民地長期實行嚴格的限制移民措施,致使其殖民地的移民活動一直處在比較低迷的狀態。——自楊慶麟《16世紀西班牙殖民政策對歐洲移民美洲活動的影響研究》材料二18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者學習法國的“開明專制”進行改革。改革并不局限于宗主國內部,兩國也采取了諸多措施以加強對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如擴大殖民地的財政收入,完善殖民地的軍事防務等。這一過程,也間接促進了科學技術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傳播,比如開展對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勘探和考察;加強對金屬類原材料生產的研究;激勵農作物種植技術的創新等。葡萄牙龐巴爾侯爵對科英布拉大學的改革以及西班牙設立的采礦學校對促進殖民地科學知識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尹建龍、沈吳凌《啟蒙運動思想傳入拉丁美洲的過程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移民政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啟蒙思想傳入拉丁美洲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經濟全球化最初雖然表現為資本對外擴張的現象,但實際上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然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首先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世界范圍內的分工所致。美元危機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世界告別了廉價石油時代,這對新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第三次工業革命引發了西方各國的制造業革命,而當時的工業制造業大多是基于廉價石油而打造起來的產業。在能源價格驟升的情況下,美國、歐洲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進行產業轉移,而東西方局勢的緩和及冷戰結束,進一步加快了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產業布局調整和分工。這種情形也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空心化,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進而引發社會的反經濟全球化浪潮。——摘編自胡鍵《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變革》(1)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方國家出現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間力量對比及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戰后國際秩序開始進入調整時期,國際制度改革的趨勢初見端倪。進入70年代以后,隨著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國際秩序改革之聲風起云涌。實際上,正是發展中國家掀起了國際秩序及其制度改革的第一次高潮,并在國際經濟領域取得一定的階段性進展。因此,戰后國際秩序演進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是,改革是戰后國際秩序發展變革的主線,是相關領域國際制度順應國際關系變遷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選擇。——摘編自舒建中《戰后國際秩序的演進與啟示:制度改革的視角》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體,圍繞“戰后國際秩序”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河池市2024年春季學期高一期末學業水平質量檢測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520年左右,古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伊朗貝希斯敦山上的一塊巨大的巖石上,讓人使用古波斯楔形文字、埃蘭楔形文字和巴比倫楔形文字三種文字刻寫了他的家譜、如何繼承王位,以及在位期間平定的叛亂。該銘文意在()A.尊重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B.統一波斯帝國的文字C.頌揚大流士的豐功偉績 D.籠絡各地的上層貴族【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古代西亞。貝希斯敦山上的銘文內容主要圍繞古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記述他的家世和平定叛亂的成就,意在頌揚大流士的豐功偉績,C項正確;銘文使用三個地區的三種文字是因為這三個地區是波斯帝國領土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山上銘文的做法不同尋常,有特殊目的,而非尊重文化的一般性舉措,排除A項;銘文使用三種文字,表明波斯帝國的文字并未統一,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銘文中有保護各地上層貴族利益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2.阿茲特克人用蘆葦筏來積聚土壤的底層基地,使耕作的泥土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新建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和果樹。每次播種之前,他們必須挖掘一些新的土壤并將其鋪在水面的耕地上。阿茲特克人的這一做法()A.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B.客觀上擴大了國家的疆域C.有利于社會人口的增加 D.是最先進的農業耕作方式【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據材料“使耕作的泥土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在新建的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和果樹……挖掘一些新的土壤”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這一做法會增加耕作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加,C項正確;結合所學,阿茲特克人居住地區本來就多水少地,這樣做是為了充分利用土壤,排除A項;阿茲特克人改造的這片地域本來就屬于其疆域,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比較信息,不能得出阿茲特克人的這一做法是否是最先進的農業耕作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3.苜蓿是一種重要的牧草和飼料作物,起源于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地區。18世紀時被引入北美,逐步擴展到整個美國和加拿大。19世紀末時,已在美國農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今.苜蓿在世界各地均有種植。這可以用來說明()A.物種交流全球化的影響 B.文明交流的復雜性C.畜牧業成為各國主要產業 D.戰爭加速文明融合【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苜蓿起源于西亞,在近代以后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是新航路開辟促進全球物種交流的例證,反映了物種交流的全球化,A項正確;材料看不出苜蓿傳播帶來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未體現傳播途徑多樣、過程曲折,不能得出“復雜性”,排除B項;不同國家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不同,并非都以畜牧業為主要產業,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苜蓿通過戰爭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4.1215年,英國大憲章第1條規定:“教會的自由不受侵犯,我們不得非法地給予或剝奪任何主教、修道院院長、牧師或教士的土地、收入或物品。”國王通過承認教會的權利和自由,贏得了教會和民眾的支持。這表明大憲章()A.使教會獲得了擴張權利 B.為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對于君主具有雙重作用 D.促進了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3世紀(英國)。據材料“不得非法地給予或剝奪任何主教、修道院院長、牧師或教士的土地、收入或物品”“國王……贏得了教會和民眾的支持”可知大憲章限制國王非法剝奪教會的權利,同時又使國王贏得了教會支持,對于君主具有限制和支持的雙重作用,C項正確;材料本意是“不得非法地給予或剝奪”教會權利,也即維護教會已有權利,而非賦予新的權利和允許教會擴張,排除A項;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限制君主的權力,材料中提及大憲章使國王得到教會支持,兩者不相符,且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一般而言君主權力的加強和天主教會勢力的削弱有利于民族國家形成,與材料中王權受到限制和教會權利得到保護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5.17世紀,荷蘭畫家維米爾以其真實還原當時荷蘭市民生活的作品而聞名。他的畫作中常見的元素包括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以及來自美洲的海貍皮和白銀,還有來自非洲的黑奴和來自荷蘭的地圖和地球儀。據此可知,維米爾的畫作()A.反映了文藝復興與思想啟蒙 B.加速了荷蘭對外殖民擴張步伐C.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藝術修養 D.展現了全球化貿易和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的歐洲。據題干“荷蘭畫家維米爾的畫作里常見元素……中國的……美洲的……非洲的”等信息,并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引發商業革命,并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等信息”可得出,維米爾的畫作展現了全球化貿易和文化交流,D項正確;美洲的海貍、非洲的黑奴與文藝復興思想啟蒙無必然關系,排除A項;維米爾的畫作不會加速荷蘭對外殖民擴張步伐,排除B項;材料缺乏畫作影響的信息,僅據材料不能得出維米爾畫作對市民文化藝術修養的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6.1778年,伏爾泰回到闊別29年的巴黎,消息一經傳出,整個城市都為之轟動。他的出現,讓巴黎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激發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改革的渴望。這反映了法國當時()A.深受啟蒙思想影響 B.教會勢力受到壓制C.工人運動得到發展 D.個人崇拜十分盛行【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8世紀法國。18世紀的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巴黎人因為伏爾泰的回歸而振奮,體現深受啟蒙思想影響,A項正確;對伏爾泰的推崇主要體現對啟蒙思想的認可,看不出教會勢力情況,排除B項;工人運動得到發展主要是在19世紀工業革命深入發展以后,排除C項;對伏爾泰的推崇主要體現對啟蒙思想的認可,體現進步思想的傳播和思想解放,與盲目的、會帶來不良影響的“個人崇拜”不同,排除D項。故選A項。7.在邦聯建立以后近十年時間中,美國有七個州隨意發行雜亂無章的紙幣,有九個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陸軍。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關稅,互設關卡,像對待外國人一樣對待別州的居民。這一局面()A.反映了分權制衡原則存在弊端 B.推動了費城制憲會議召開C.揭示了南北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D.表明地方政府權力被削弱【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獨立后的美國。據材料“邦聯……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關稅,互設關卡,像對待外國人一樣對待別州的居民”并結合所學,美國獨立后建立了邦聯體制,中央政府無權,國家松散不統一導致了很多問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美國召開了費城制憲會議,變邦聯為聯邦,B項正確;美國在材料所處時期里尚未確立分權制衡原則,分權制衡原則確立于1787年憲法,排除A項;南北戰爭爆發于186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據材料“七個州隨意發行雜亂無章的紙幣,有九個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陸軍”等信息可知地方政府權力很大,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是18501870年世界貿易情況統計表(單位:億馬克)。據此可知,當時()年份世界貿易總額英國法國德國美國185014533.8152112.8187037491.8454234A.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變化 B.英國是國際貿易的中心C.殖民地貿易成為主要形式 D.美國工業化程度最低【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8501870年世界。根據統計表數據可知,18501870年英國貿易額明顯高于法、德、美,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在20%以上,結合所學,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控制了海上貿易,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B項正確;18501870年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格局未發生根本改變,排除A項;材料只提供貿易總額,看不出殖民地貿易的份額,不能斷定殖民地貿易成為主要形式,排除C項;工業化發展水平與世界貿易份額存在關聯,但并不是絕對對應關系,美國是19世紀后半葉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低于英國、法國、德國,不一定意味著工業化水平也最低,排除D項。故選B項。9.在巴黎公社期間,盡管工人階級掌握了政權,但并沒有得到法國其他城市的廣泛響應,也沒有建立起與外省的有效聯系,使得公社難以獲得必要的物資和軍事支持來抵抗法國政府軍的進攻。這表明,巴黎公社()A.內部存在思想分歧 B.指導思想源自于馬克思主義C.缺乏有利國際環境 D.無產階級專政條件尚未成熟【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后半葉法國。據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孤立無援,與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對比力量相差懸殊,最終失敗,結合所學,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時期,還代表著歷史發展的主流,無產階級專政條件尚未成熟,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巴黎公社內部對于政策、路線的爭論,不能體現存在思想分歧,排除A項;巴黎公社沒有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排除B項;“沒有得到法國其他城市的廣泛響應”“沒有建立起與外省的有效聯系”都屬于國內,而非國際環境,排除C項。故選D項。10.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人在非洲殖民地引入身份證制度識別族群歸屬,導致原本文化意義上的族群身份認同轉變為可辨識的政治身份歸屬,進一步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經濟財富差距和政治地位差異。英國人的這一策略()A.意在維持殖民統治的穩定 B.破壞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提高了非洲人的政治地位 D.引發了非洲民族獨立的高潮【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和非洲。據材料“進一步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經濟財富差距和政治地位差異”并結合所學“英非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對立立場”,可得出,英國人的這一策略意在維持殖民統治的穩定,A項正確;破壞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也是為了方便英國對其進行殖民控制,排除B項;據材料“加劇了族群之間的經濟財富差距和政治地位差異”并結合所學,這一措施并未提高非洲人的政治地位,排除C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進入高潮,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1.下圖是一戰前期出自德國的一幅漫畫。該漫畫反映出()漫畫文字:將戰爭比喻成打牌,德國是大莊家和贏家,其他人一臉沮喪。美國人在一旁觀看,并未參與。德國人應該可以放心了,勝利無論如何都是板上釘釘。A.英法軍事力量遭到遏制 B.美國中立政策縱容了德國侵略野心C.德國民眾贊成對外擴張 D.德國通過工業革命提高了國際地位【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一戰前期(歐洲)。據材料“德國是大莊家和贏家”“勝利無論如何都是板上釘釘”可知,漫畫反映一戰前期很多德國人對于德國會在戰爭中獲勝充滿信心,結合所學可知原因是德國在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快速發展,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增強,漫畫把德國畫成大莊家和贏家,是基于德國的實力和地位,D項正確;當時英法實力雖然受到削弱,但為了應對德國威脅一直注意加強軍事力量,“軍事力量遭到遏制”說法不恰當。且漫畫主要反映德國人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排除A項;漫畫中“美國人在一旁觀看,并未參與”與美國中立政策相關,但一戰是帝國主義戰爭,戰爭的雙方都是非正義的。“縱容了德國侵略野心”暗含“只有德國才是非正義一方”、“美國中立是縱容侵略”的含義,是不恰當的,排除B項;德國民眾很多愛好和平,“民眾贊成對外擴張”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故選D項。12.19世紀前期,亞非拉的反殖民斗爭僅是打擊外國侵略的舊式群眾運動。到19世紀晚期,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對廣大殖民地和半殖民自然經濟的破壞,殖民地斗爭又出現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介紹啟蒙著作、參照西方政體的新型運動。這一變化()A.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結構 B.表明歐美國家支持殖民地獨立C.加劇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D.體現了亞非拉經濟結構的變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后半期(世界)。據材料“西方資本主義對……自然經濟的破壞”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晚期,亞非拉地區自然經濟加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他們引進西方技術,學習西方民主思想,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建立是在19世紀末,19世紀晚期殖民體系正在建立過程中,談不上被動搖,排除A項;殖民地獨立不利于歐美殖民國家的利益,故不會支持,排除B項;亞非拉地區學習西方民主科學思想,推動民族民主運動,對本國本地區有積極意義,“加劇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3.美國在1950年拍攝的電影《我們熱愛的家園》,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的法國小鎮,直到獲得美國的援助,兒童才回到了學校,工廠才恢復了生產,小鎮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購買食物。該電影的背景是()A.蘇聯發射人造衛星 B.二戰中法國政府流亡海外C.馬歇爾計劃的實行 D.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950年美國和歐洲。二戰后,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通過提供貸款、贈款和貿易優惠等方式,向歐洲各國提供經濟援助,促進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材料所述美國援助法國小鎮戰后建設,背景是馬歇爾計劃的實行,C項正確;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在1957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二戰結束是在1945年,1950年時法國政府已經結束流亡,排除B項;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拉開冷戰序幕,與材料所述相距較遠,且電影內容直接反映的是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而非美蘇在歐洲的對峙和斗爭,排除D項。故選C項。14.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當選為英國首相,她推行了一系列以市場導向為核心的經濟改革,包括削減公共開支、削減福利金和削減住房補貼等措施。這些措施()A.造成了英國社會的混亂 B.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影響C.影響了其他國家的政策 D.體現了政府的宏觀調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1979年的英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79年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采取的改革措施,如國有企業私有化、控制貨幣、削減公共開支等,其目的是減少國家干預以克服“滯脹”危機,B項正確;撒切爾夫人采取的改革措施使英國經濟情況逐漸好轉,這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經濟改革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197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后,采取貨幣主義政策,對英國的經濟政策作出了改變,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排除D項。故選B項。15.蘇聯經過約70年的發展,農業人口的比重由85%降低到了1985年的12%。而城市中形成了一個以技術和管理人員為主的中間階層,包括知識分子、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辦公室人員等。這表明,蘇聯當時()A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 B.新技術革命推動中間階層崛起C.國民經濟結構不平衡加劇 D.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顯著【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蘇聯。據材料,蘇聯農業人口下降、中間階層壯大,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A項正確;蘇聯中間階層形成主要是因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新技術革命推動中間階層崛起”主要是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特點,排除B項;農業人口下降、中間階層壯大,反映工業化建設的成就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而非國民經濟結構不平衡,排除C項;蘇聯的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面是19922020年主要經濟體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統計圖。該統計圖反映了()——來源:由聯合國UNtrade數據庫計算整理所得A.歐洲發達國家的出口穩中有升 B.金磚國家面臨發展困境C.美國農業的出口遭到嚴重沖擊 D.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92—2020年世界。根據統計圖可知,歐美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中國和金磚國家占比呈上升趨勢,表明中國和金磚國家正逐漸成長為世界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領域的重要力量,歐美國家的傳統優勢地位受到沖擊,反映全球貿易格局發生變化,D項正確;歐洲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占比波動下降,而非穩中有升,排除A項;金磚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占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反映其良好發展勢頭,而非面臨發展困境,排除B項;美國農業的出口仍然占世界的10%左右,優勢仍然存在,“受到嚴重沖擊”說法夸大,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英國素有“國王自食其力”的觀念,國王必須依靠自己的領地收入,應付和平時期的正常支出,遇有戰爭等例外情況,經國會批準方可征稅。因此.中世紀英國沒有制度化的稅收,也沒有固定化的稅收來源。亨利八世登基初年,連年戰爭造成了財政壓力,促使國家改進其賦稅制度。1512年亨利八世經議會允準征收補助金,但仍未能滿足其財政需要。1534年,克倫威爾整頓財政,從國會獲得了十五分之一稅、什一稅和補助金的保證。同年.實施“教士首年薪俸法”,把原來流入教廷的定期收入截留給國家財政。此外又對英國境內的教士薪俸征收十分之一的所得稅。這些收入與國家關稅收入一起,構筑了都鐸國家制度化稅收的基礎。——摘編自李自更《托馬斯·克倫威爾的政府制度改革與英國近代政治制度基礎的莫定》材料二英國長期奉行的《選舉法》(1429年制定)規定,只有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自由農才有資格作為選民。19世紀初,符合規定的選民只有18萬人左右,占農村總人口的4%、占城鎮總人口的2%不到。對于議員,當選門檻更高,只有年收入20英鎊以上的騎士才有資格當選,直接將等級在“騎士”以下的階層排除在外;17世紀中期頒布的《克拉倫登法典》更是將非國教教徒排斥在各級政府之外。19世紀中后期至一戰爆發前,英國推行了多次改革,一再降低并最終取消了選舉權的財產資格限制,猶太人等少數族裔的政治權利也獲得了法律上的認可——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英國財政收入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中后期,英國選舉權主體發生變化的背景。【答案】(1)變化:議會對國王征稅權力進行限制到放松限制;受戰爭影響改革稅制;教會的收稅轉到國家稅收上;形成制度化稅收(2)傳統選舉制度弊端明顯;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崛起;啟蒙思想的傳播;英國民眾開展了一系列的斗爭。【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中世紀英國素有“國王自食其力”的觀念,國王必須依靠自己的領地收入,應付和平時期的正常支出,遇有戰爭等例外情況,經國會批準方可征稅。...1534年,克倫威爾整頓財政,從國會獲得了十五分之一稅、什一稅和補助金的保證。”可知議會對國王征稅權力進行限制到放寬限制;由材料“亨利八世登基初年,連年戰爭造成了財政壓力,促使國家改進其賦稅制度”可知受戰爭影響改革稅制;由材料“實施“教士首年薪俸法”,把原來流入教廷的定期收入截留給國家財政。此外又對英國境內的教士薪俸征收十分之一的所得稅。”可知把教廷的收入轉到國家收入;由材料“這些收入與國家關稅收入一起,構筑了都鐸國家制度化稅收的基礎。”可知形成制度化稅收。【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二“只有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自由農才有資格作為選民”可得出,傳統選舉制度弊端明顯;根據材料二“19世紀中后期至一戰爆發前,英國推行了多次改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崛起;啟蒙思想的傳播;英國民眾的斗爭等角度回答即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發現新大陸后一段時間內,西班牙對于前往美洲的移民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不僅要求移民必須持有特許證,而且還拒絕除卡斯提亞人以外其他歐洲人移民美洲。直到因持續不斷的殖民征服活動和疾病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使得殖民地人口急劇減少、勞動力短缺,才不得不放寬移民限制,允許西班牙其他地區的人前往美洲。在此過程中,西班牙王室為了保持其對殖民地的統治,避免美洲的金銀外流,對西屬美洲殖民地長期實行嚴格的限制移民措施,致使其殖民地的移民活動一直處在比較低迷的狀態。——自楊慶麟《16世紀西班牙殖民政策對歐洲移民美洲活動的影響研究》材料二18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者學習法國的“開明專制”進行改革。改革并不局限于宗主國內部,兩國也采取了諸多措施以加強對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如擴大殖民地的財政收入,完善殖民地的軍事防務等。這一過程,也間接促進了科學技術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傳播,比如開展對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勘探和考察;加強對金屬類原材料生產的研究;激勵農作物種植技術的創新等。葡萄牙龐巴爾侯爵對科英布拉大學的改革以及西班牙設立的采礦學校對促進殖民地科學知識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尹建龍、沈吳凌《啟蒙運動思想傳入拉丁美洲的過程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移民政策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啟蒙思想傳入拉丁美洲的原因。【答案】(1)影響:導致了美洲地區人口構成巨大改變,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種族和文化背景;促進美洲經濟的發展;限制移民政策的出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殖民活動。(2)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者的改革措施,促進科學技術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傳播;學校教育的推動;拉美獨立運動的開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世紀美洲。影響:根據材料“直到因持續不斷的殖民征服活動和疾病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使得殖民地人口急劇減少、勞動力短缺,才不得不放寬移民限制,允許西班牙其他地區的人前往美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了美洲地區人口構成的巨大改變,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種族和文化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美洲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在此過程中,西班牙王室為了保持其對殖民地的統治,避免美洲的金銀外流,對西屬美洲殖民地長期實行嚴格的限制移民措施,致使其殖民地的移民活動一直處在比較低迷的狀態。”可知,限制移民政策的出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殖民活動。【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世紀美洲。原因:根據材料“改革并不局限于宗主國內部,兩國也采取了諸多措施以加強對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如擴大殖民地的財政收入,完善殖民地的軍事防務等。這一過程,也間接促進了科學技術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傳播”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者的改革措施,促進科學技術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傳播;根據材料“葡萄牙龐巴爾侯爵對科英布拉大學的改革以及西班牙設立的采礦學校對促進殖民地科學知識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知,學校教育的推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拉美獨立運動的開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經濟全球化最初雖然表現為資本對外擴張的現象,但實際上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然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首先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世界范圍內的分工所致。美元危機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世界告別了廉價石油時代,這對新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第三次工業革命引發了西方各國的制造業革命,而當時的工業制造業大多是基于廉價石油而打造起來的產業。在能源價格驟升的情況下,美國、歐洲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進行產業轉移,而東西方局勢的緩和及冷戰結束,進一步加快了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產業布局調整和分工。這種情形也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空心化,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進而引發社會的反經濟全球化浪潮。——摘編自胡鍵《經濟全球化的新態勢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變革》(1)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方國家出現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原因。【答案】(1)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2)原因:國家出現治理危機;霸權主義色彩濃厚;產業外移導致社會問題;經濟不平等加劇;發展模式缺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畢業答辯-學前教育
- 組件封裝工藝流程
- 婚慶策劃居間協議模板
- 自助便利店創業計劃書
- 老年護理與老年人安全保護
- 實驗室翻新附加合同范本
- 端子壓接機安全操作規程
- 咖啡連鎖店裝修協議樣本
- 產品銷售合同范本
- 2024清河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5年海南重點項目-300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美國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解讀課件
- 統編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版)第7課-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課件】f
- 2025年河南省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招募1100人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招聘4人歷年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橋梁檢測報告模板
- 現代護理管理新理念
- 2025年浪潮數字企業技術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二維納米材料》課件
- 課時精講14-物質的聚集狀態與晶體的常識(學生版)
- 2025年江西省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