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知識清單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知識清單一、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背景:東漢末年,察舉制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社會動蕩,需要新的選官制度。創立與發展:曹魏時期創立,由中央政府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擔任各地的中正官,負責察訪評定本地區的士人,將其分為九個等級,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根據中正官評定的等級,授予相應的官職。評價積極方面:初期一定程度上為曹魏政權選拔了一些人才,起到了選拔人才、穩定社會的作用。消極方面:后期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中正官評定人才主要看門第出身,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使得社會階層固化,有才能的寒門子弟難以有晉升機會,不利于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2.科舉制背景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九品中正制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隋朝統一全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需要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創立與發展隋朝: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形成。唐朝:唐朝繼承和完善了科舉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進一步擴大了科舉的范圍和影響力;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考試內容唐朝: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時務策,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宋朝:經義、詩賦、論、策等,內容更加注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應用。明清:以八股文取士,題目主要出自四書五經,考生需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套路答題。評價積極方面:1.打破了士族門閥對官場的壟斷,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平等的競爭機會,擴大了統治基礎。2.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3.選拔人才相對公平公正,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治理。4.加強了中央集權,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5.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產生了積極影響。消極方面:1.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2.科舉考試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忽視了其他學科和實用技能的培養,導致人才知識面狹窄。3.科舉制度后期存在著一些舞弊現象,影響了考試的公正性。二、三省六部制1.歷史沿革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體制逐漸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相繼出現,但三省的職權和運行機制尚未完善。隋朝: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為尚書省、內史省(唐朝時改為中書省)、門下省,六部為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后改為戶部)、都官(后改為刑部)、工部。唐朝:唐朝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確了三省的職權和分工,使其運行更加順暢和高效。2.三省的職責與分工中書省:負責決策,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令,是中央決策機構。門下省:負責審議,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令,如有不妥之處,可以駁回重議,是中央審議機構。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中央行政機構。3.六部的職責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禮部:掌管國家的禮儀、祭祀、學校、科舉等事務。兵部:掌管全國的軍事事務,如軍隊的編制、訓練、調遣等。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刑部: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務,負責審核各地的案件和司法審判。工部:掌管全國的工程建設、水利、交通等事務。4.運行機制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均為宰相。三省之間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決策、審議和執行體系。中書省起草詔令后,交門下省審議,通過后再交尚書省執行。如果門下省認為詔令有不妥之處,可以封駁退回中書省,要求重新起草。尚書省執行詔令時,也需要向中書省和門下省匯報執行情況。5.影響政治方面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封建國家的中央政權機構更加完善和嚴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統治。宰相權力一分為三,相互牽制,避免了權臣專權,加強了皇權。經濟方面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調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例如,戶部掌管財政收支,工部掌管工程建設等,能夠更好地組織和實施各項經濟活動。文化方面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科舉制與三省六部制相互配合,選拔了大量有文化素養的人才,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同時,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也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賦稅制度1.租調制背景:魏晉時期,戰亂頻繁,人口流動加劇,土地兼并嚴重,原有的賦稅制度遭到破壞。為了穩定稅收,保障國家財政收入,政府對賦稅制度進行了改革。內容:按戶征收糧和絹帛,稱為“租調”。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頒布均田令,規定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影響租調制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北魏政權的穩定和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礎。但是,租調制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如土地分配不均等問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2.租庸調制背景:唐朝建立后,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對賦稅制度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內容除了征收租調外,還增加了“庸”。“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即成年男子每年要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量的絹或布,以代替服役。如果不想服役,可以納絹或布代役,每天折合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均田制為基礎,國家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農民向國家繳納租庸調。影響以庸代役保證了農民有較充足的生產時間,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可以安心生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鞏固了府兵制,使兵農合一,有利于國家的軍事安全。但是,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逐漸無法維持。3.兩稅法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調制無法繼續實行。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國家財政收入銳減,政府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為了解決財政問題,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唐德宗時期,宰相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量出制入:中央政府根據財政支出的需要,確定全國總稅額,然后分配到各地征收。以資產和田畝為主要征稅標準:不再按照人口征稅,而是根據每戶的資產和田畝數量來確定稅額。資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等,田畝則按照實際耕種的面積計算。統一征收貨幣:以前的賦稅主要以實物形式繳納,兩稅法則規定以貨幣形式繳納稅款,方便了稅收的征收和管理。分夏秋兩季征收:每年夏、秋兩季分別征收一次稅款,夏季征收時間一般在六月,秋季征收時間一般在十一月。影響積極方面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開始以資產和田畝為主要征稅依據,相對公平合理,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緩解了財政危機,為唐朝后期的統治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成為稅收的主要形式,推動了商品交換和市場的繁榮。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生產和生活,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消極方面兩稅法實施過程中,由于地方官吏的腐敗和操作不當,出現了許多問題,如稅外加征、強制征稅等,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長期來看,土地兼并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社會矛盾仍然存在。四、總結1.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的特點繼承與發展相結合:隋唐制度在繼承前代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其更加完善和適應時代的需要。例如,科舉制繼承了察舉制的一些優點,同時又進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門第限制,成為一種更加公平、公正的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則是在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責和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以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核心:無論是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還是賦稅制度的改革,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統治。科舉制使更多的人才為封建政權服務,加強了皇帝對官員的選拔和控制;三省六部制通過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賦稅制度的改革則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增強了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變化,隋唐政府對制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例如,租庸調制的實行與均田制相適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兩稅法的出臺則是為了解決土地兼并和財政危機等問題,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趨勢。2.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的影響對隋唐時期的影響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統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國家政權更加穩定和鞏固。同時,科舉制的實行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封建統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經濟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實施,調整了生產關系,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文化上,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繁榮。科舉制的興起,使得讀書成為社會風尚,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知識的傳播。同時,文化的繁榮也為隋唐時期的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