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 434-2022 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技術標準_第1頁
DBJ04-T 434-2022 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技術標準_第2頁
DBJ04-T 434-2022 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技術標準_第3頁
DBJ04-T 434-2022 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技術標準_第4頁
DBJ04-T 434-2022 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技術標準5根據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2019年山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晉建標字〔2019〕109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標準。本標準共分12章,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材料;5.結構布置與要求;6.8.節點與連接設計;9.構件與零部件制作;10.鋼結構防護設計;11.本標準第8.2.2條、8.2.3條內容涉及專利,涉及專利的具體技術問題,使用者可直接與本標準主編單位及專利所有人協商處理,本標準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標準由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山西省安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反饋給山西省安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山西示范區新化路8號,郵編:030032,郵箱:jsb@)。本標準主編單位:山西省安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本標準參編單位:杭州鐵木辛柯建筑結構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山西瀟河建筑產業有限公司山西二建集團有限公司67 12術語和符號 2 22.2符號 3 7 73.2設計基本規定 9 4.3混凝土 4.4連接材料 4.5涂裝材料 5.1一般規定 6結構分析 236.1一般規定 86.2結構分析 237構件設計 27 7.2壓彎、拉彎構件的計算 28 387.7組合樓板的設計要求 8節點與連接設計 8.2梁與牛腿的連接 8.4柱腳節點 48 9.1一般規定 549.4構件出廠驗收 10鋼結構防護設計 10.1一般規定 910.2防腐保護設計 10.3防火保護設計 10.4鋼構件與防護材料的連接 11.1一般規定 11.2原材料及成品進場 11.3焊接工程 11.4緊固件連接 11.5鋼結構預拼裝 11.7鋼管內混凝土施工 73 75 12.2原材料及成品進場 12.3焊接工程 12.4緊固件連接工程 12.5鋼構件零件及構件加工工程 12.6鋼構件組裝及加工工程 12.7鋼結構預拼裝工程 12.8鋼結構安裝工程 9412.9鋼管內混凝土驗收 12.10鋼結構防腐工程 12.11鋼結構防火工程 附錄A驗收表格 附錄B鋼結構安裝的允許偏差 附錄C建筑鋼結構防腐蝕涂裝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 附錄D露點換算表 附錄E鋼結構防火涂料涂層厚度測定方法 本標準用詞說明 條文說明 1 1 2 2 73.1Generalrequirem 7 93.3Driftlimitandco 23 277.2Calculationofmembersundercombinedcompressi 28 7.4Designrequirementsofbr 347.5Designrequirem 38 7.7Designrequireme 388Designofconnections 39 509Fabricationofme 52 52 549.4Acceptanceofmembers 59 10.2designofCorros 62 68 6811.2ApproachofMateria 11.4ConnectionoffastenerswA 11.5preassemblingof 70 7111.8Constructionof 74 76 76 12.4Connection 12.5Processingo 8312.6Assemblingengin 9012.7preassemblingengineering 9412.8Installatio 9412.9acceptanceofconc 9712.10Corrosionpreventionengineeringofsteelst 9812.11Fire-resistanceengineeringofsteel AppendixAAcceptanceinspectiont AppendixBAllowabledeviationofsteelstructuresinstallation AppendixCAcceptancerecordofcorrosionprev AppendixDDew-pointconvers AppendixEDeterminationmethodoffireprotectionthickness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Listofquotedstandards 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環保1.0.2本標準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6度到8度的隱式框架鋼結構工22.1.1隱式框架鋼結構hiddenframesteelstructure2.1.2隱式框架-鋼板剪力墻體系hiddenframe-steelshearwall側力構件,共同組成應用于高層鋼結構住宅中可2.1.3隱式框架體系hiddenframesystem由寬鋼管混凝土柱、H型鋼梁組成,應用于多層鋼結構住宅中2.1.4寬鋼管混凝土柱wideconcrete-filledsteeltubularcolumn2.1.5管內混凝土concreteinthe2.1.6抗側力結構structureresistinglateralforce2.1.7支撐斜桿diagonalbracing2.1.8延性墻板shearwallwithrefinedductility2.1.9鋼板剪力墻steelplat32.1.10混凝土工作承擔系數percentageofload-carryingcapacity2.1.11鋼-混凝土組合梁ste2.1.12鋼管局部失穩localbucklingofsteeltube2.1.13軸心受壓承載力load—carryingcapacityincomtrussdeck2.1.16壓型鋼板組合樓板compositeslabswithprofiledsteel——節點的受彎承載力設計值;N——軸心壓(拉)力設計值;45tr——構件的設計耐火極限;p鋼材的質量密度。Ae——管內混凝土的截面面積;Aes——結合面混凝土的直剪面積;Ai——局部受壓面積;As——鋼管的凈截面面積;Ash——環梁外側彎起鋼筋的面積;Asv——柱寬或3倍框架梁寬之者之小者范圍內的箍筋面積;ac——鋼管角部的有效焊縫厚度;b,h——矩形鋼管截面的邊長;bche——管內混凝土截面的邊長;bb——鋼梁截面的寬度;bo,bj,b?——分別為弦桿、受壓腹桿和受拉腹桿的截面寬度;d——肪鋼筋直徑,肋鋼板的挑出寬度;dn大管內混凝土受壓區高度;ho——鋼梁截面的高度;ho,h,h?——分別為弦桿、受壓腹桿和受拉腹桿的截面高度;Is——鋼管截面的慣性矩;Ie——管內混凝土截面的慣性矩;l——肋鋼筋、肋鋼板的長度;lo——軸心受壓構件的計算長度;r?——矩形鋼管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截面的當量回轉半徑;t——厚度;t——內、外隔板厚度;673.1一般規定3.1.1本標準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法,采用分項系數設計表達式進行計算。3.1.2設計隱式框架鋼結構時,荷載組合、荷載標準值、荷載分項系數、荷載組合值系數等除本標準有規定者外,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的規定采用;在抗震設防區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3.1.3寬鋼管材料的強度設計值應為材料強度標準值除以抗力分項系數。抗力分項系數,當采用熱軋成型或由熱軋鋼板、型鋼焊接組成的矩形鋼管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規定采用;當采用冷成型或由冷彎型鋼焊接組成的矩形鋼管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的規定采用。3.1.4對冷成型或由冷彎型鋼焊接組成的矩形鋼管,當鋼管截面板件尺寸全截面有效時,可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的規定,選取考慮冷彎效應后的強度設計值。3.1.5隱式框架鋼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3.1.5的規定。對平面和豎向均不規則的結構或IV類場地上的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適當降低。結構體系7度隱式框架隱式框架-83.1.6隱式框架鋼結構民用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寬比,不宜大于表烈度6度、7度7度(0.15g)最大高寬比76注:1計算高寬比的高度從室外地面算起;3.1.7隱式框架鋼結構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值。結構的承載能力應包括構件和連接的強度、結構和構件的穩定承載能力計算應滿足下列公式的要求:當考慮多遇地震作用時(3.1.7-2)用建筑隱式框架鋼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設計使用年限取50年;Se——考慮多遇地震作用時,荷載和地震作用效應組合的9梁柱注:當僅計算豎向地震作用時,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yRE宜取1.0。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應考慮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采用荷設計值的60%,并應滿足強度和穩定性的要求。3.2設計基本規定3.2.1寬鋼管混凝土柱的截面最小邊尺寸不宜小于150mm,鋼管壁厚不宜小于6mm,截面的高寬比h/b不宜大于4。當寬鋼管混凝土柱截面最大邊尺寸不小于800mm時,應采取在柱子內壁上焊接3.2.3寬鋼管混凝土柱鋼管管壁板件的寬厚比b/t,h/t(圖3.2.3),構件類型彎曲構件當1≥y>0時當0≥y>-1時對Q355鋼fy=355N/mm2,對Q390鋼fy=390N/mm2,對420鋼,oj,o?—分別為板件最外邊緣的最大、最小應力3當施工階段驗算時,表3.2.3中的限值應除以1.5,但3.2.4寬鋼管混凝土柱的長細比容許值,可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規定采用。3.3位移限值和舒適度要求3.3.1在正常使用條件下,隱式框架體系、隱式框架-鋼板剪力墻體系應具有足夠的剛度,避免產生過大的位移而影響結構的承載能力、穩定性和使用要求。3.3.2不同類型受彎構件的變形,應符合下列規定:1鋼結構受彎構件的最大撓度計算及其容許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規定。2鋼-混凝土組合梁、壓型鋼板混凝土組合樓板的最大撓度、負彎矩區裂縫寬度計算及其容許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和現行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的規定。3.3.3多、高層隱式框架鋼結構建筑,在風荷載作用下的層間相對位移與層高之比值不宜大于-1400。當采用有較高變形限制的非結構構件和裝飾材料時,層間相對位移與層高之比值宜適當減小;當無隔墻時,則可適當增大。3.3.4多、高層隱式框架鋼結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層間相對位移與層高之比值不宜大于下列數值: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彈性計算)1/300。2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彈塑性計算)1/50。當采用有較高變形限制的非結構構件和裝飾材料時,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層間相對位移與層高之比值宜適當減小。3.3.5隱式框架鋼結構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下列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采用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的建筑結構;2下列結構宜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2)7度Ⅲ、IV類場地和8度時乙類建筑。3.3.6樓蓋結構應具有適宜的舒適度。樓蓋結構的豎向振動頻率不宜小于3Hz,豎向振動加速度峰值不應大于表3.3.6的限值。樓蓋結構豎向振動加速度可按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表3.3.8樓蓋豎向振動加速度限值峰值加速度限值(m/s2)不大于2Hz豎向自振頻率不小于4Hz商場及室內連廊4.1.1本章適用于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主要材料、零(部)件、成4.1.2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的材料及連接件的保護措施應綜合結構特點、連接方式、受力狀態、工作環境、施4.1.4制作與施工單位應制定材料的管理制度,做到訂貨、運輸、4.2.1鋼材的選用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有關規定。4.2.3鋼材的強度設計值f、彈性模量Es和剪變模量Gs應按現行1鋼材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抗拉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大于2鋼材應有明顯的屈服臺階,且伸長率不應小于20%;4.2.5鋼板剪力墻鋼材牌號宜采用Q355鋼,鋼材質量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與《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鋼和Q355GJ鋼,鋼材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4.2.6鋼板剪力墻鋼材質量等級宜選用B級及以上級別。焊接結構不應選用A級鋼。當選用Q235鋼材時,鋼材材質應為鎮靜鋼。4.2.7鋼板剪力墻與框架梁柱相連接的魚尾板的質量和性能要求不4.3.1寬鋼管內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設防烈度9度時不宜超過C60;8度時不宜超過C70。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彈性模4.3.2寬鋼管混凝土構件中宜采用自密實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的4.4.1用于隱式框架鋼構件的焊接材料應符合下列規定:1手工焊接用的焊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非合金鋼及細晶粒2自動焊或半自動焊接用的焊絲和焊機應與被3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接用的焊絲應符合現行國家標50017執行。4.4.3當采用螺栓等緊固件連接隱式框架鋼構件時,連接緊固件應和《六角頭螺栓》GB/T5782的規定。可來用4.6級和4.8級的C級大六角螺母、墊圈技術條件》GB/T1231或《鋼結構用扭剪型高強3普通螺栓連接和高強度螺栓連接的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4圓柱頭焊(栓)釘連接件的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弧10433的規定。4.5.1鋼結構防腐涂料、稀釋劑和固化劑,應按設計文件和相關現鋅底漆》HG/T3668的要求。4.5.3鋼結構防火涂料的品種和技術性能應符合設計文件、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防火涂料》GB14907及其他相關標準的要求。4.5.4鋼結構防火涂料的粘結強度和抗壓強度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規范的要求。3應具有冗余度,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導致整個結構體4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結構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5.1.2建筑的圍護墻、隔墻等非結構構件宜采用輕質板材,構造上應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并應滿足承載力、5.1.3結構布置宜考慮溫度變化、基礎差異沉降、砼收縮、徐變等5.2.1建筑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明確建筑形體的規則5.2.2結構應設計成雙向抗側力體系,兩個方向的側向剛度不宜相5.2.4建筑設計應重視其平面、立面和豎5.3.1在一個獨立結構單元內,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簡單、規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應避免抗側5.3.2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的平面、豎向不規則性,應按下列規不規則類型扭轉不規則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的最大值與平均值的比值大于任一層的偏心率大于0.15或相鄰層質心凹凸不規則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大于該層樓面面積的30%,或有較大的樓層錯層不規則類型側向剛度不規則三個樓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框架體系);該層的架-剪力墻體系);除頂層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進5.3.3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不規則時,應按下列要求進行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1平面不規則而豎向規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扭轉不規則或偏心布置時,應計入扭轉影響,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規定水平力作用下,樓層兩端抗側力構件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的最大值與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當最大層間位移角遠小于本標準規定的限值時,可適當放寬;2)凹凸不規則或樓板局部不連續時,應采用符合樓板平面內實際剛度變化的計算模型;高烈度區或不規則程度較大時,宜計入樓板局部變形的影響;3)平面不對稱且凹凸不規則或局部不連續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塊計算扭轉位移比,對扭轉較大的部位應采用局部的內力增大。2平面規則而豎向不規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側向剛度不規則、樓層承載力突變的樓層,其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應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數,應按本標準有關規定進行薄弱層(部位)彈塑性變形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側向剛度不規則時,相鄰層的側向剛度比應符合本標準2)樓層承載力突變時,薄弱層抗側力結構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65%。3平面不規則且豎向不規則的建筑,應根據不規則類型的數量和程度,有針對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條1、2款要求的各項抗震措施。特別不規則的建筑,應經專門研究,采取更5.3.4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應大于0.9。5.3.5抗震設計時,相鄰樓層的側向剛度變化應符合下1對框架結構,樓層與其相鄰上層的側向剛度比可按式(5.3.5-1)計算,且本層與相鄰上層的比值不宜小于0.7;與相鄰上移(m)按式(5.3.5-2)計算,且本層與其相鄰土層的比值不宜小于0.9;當本層層高大于相鄰上層層高的1.5倍時,該比值不宜小于1.1;對結5.3.6當房屋需要設防震縫時,應根據設防烈度、結構單元的高度的1.5倍。5.3.7結構布置時,主體結構構件之間除個別節點外,不應5.3.8框架柱網、鋼板剪力墻布置、次梁布置應與功能空間布局及5.3.11房屋的樓、屋蓋應符合下列要求26k度房屋高度不超過50m的建筑,尚可采用裝配整體式1墻與主體結構宜采用柔性連接。2避免形成上、下層剛度變化過大。3減少因抗側剛度偏心而造成的結構扭轉。5.3.14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室頂板應避免開設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結構相關范圍的頂板應現澆,其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強度不宜小于C30,應采用雙層雙向配筋,且每層每個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2結構地上一層的側向剛度,不宜大于相關范圍地下一層側向剛度的0.5倍;地下室周邊宜有與其頂板相連的鋼筋混凝土剪力墻。5.3.15地下室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置地下室時,地下室宜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管混凝土柱、鋼板剪力墻應至少延伸至計算嵌固端以下一層。基礎埋深宜一致;2建筑鋼結構與地下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層或鋼筋混凝土基礎之間,宜設置鋼骨混凝土過渡層;3地下室不少于兩層且嵌固端在地下室頂板時,延伸至地下室底板的鋼柱可采用鉸接或剛接;4房屋高度超過50m的建筑宜設置地下室。采用天然地基時,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房屋總高度的1/15;采用樁基時,樁承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房屋總高度的1/20。6結構分析6.1一般規定6.1.1多、高層民用建筑采用隱式框架鋼結構體系時,除特殊規定外,結構分析的方法應遵循《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規定。6.1.2結構整體彈性分析中,柱和梁的截面彈性剛度按組合形式線性疊加計算,詳見下節規定;罕遇地震作用下應進行專項分析。6.2.1在豎向荷載、風荷載以及多遇地震作用下,隱式框架鋼結構的內力和變形可采用彈性方法計算;罕遇地震作用下,隱式框架鋼結構的彈塑性變形可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或靜力彈塑性分析法計算。關于荷載組合和地震作用組合的效應、彈性計算和彈塑性分析可依據現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的規定執行。6.2.2計算結構內力與變形時,可假定樓蓋在其自身平面內為無限剛性,設計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樓蓋平面內的整體剛度。當樓蓋可能產生較明顯的面內變形時,計算時應考慮樓蓋平面內的實際剛度、考慮樓蓋的面內變形影響。6.2.3彈性計算時,宜考慮鋼梁與現澆混凝土樓板的共同作用,同時構造上應保證鋼梁與樓板有可靠連接;可計入鋼筋混凝土樓板對鋼梁慣性矩的增大作用,兩側有樓板的鋼梁其慣性矩可取為[1.5I。;僅一側有樓板的鋼梁其慣性矩可取為1.2I;I為鋼梁截面慣性矩。彈塑性計算時,不應考慮樓板對鋼梁慣性矩的增大作用。6.2.4計算各振型地震影響系數所采用的結構自振周期,應考慮非承重填充墻的剛度影響予以折減。當非承重墻體為填充輕質砌塊、填充輕質墻板或外掛墻板時,自振周期的折減系數可取0.9~1.0。在結構承載力和剛度計算時不應計入非結構構件的有利作用。層間位移的比值;h——第i樓層層高(mm)倍的永久荷載標準值與1.4倍的樓面可變荷載標準可按倒三角形分布荷載作用下結構頂點位移相等的6.2.6隱式框架鋼結構的彈性計算模型應根據結構的實際情況確6.2.8隱式框架鋼結構彈性分析3支撐的彎曲、軸向和扭轉變形;EA=E,As+E.AEI=E?Is+E.I6.2.10隱式框架鋼結構的阻尼比應按以下原則采用:結構類型結構高度(H)隱式框架隱式框架-鋼板剪力墻力構件(支撐、鋼板剪力墻等)組成的雙重結構體系,其框架部分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1.8倍應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數。6.2.14隱式框架鋼結構彈塑性分析時,應考慮梁的彈塑性彎曲變6.2.16采用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變形計算2結構的每個主軸方向宜采用不少于兩種水平力沿高度分布6.2.17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方法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變形計算Nu=A,f+A.f(7.1.1-2)7.1.2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性應滿足下式的要求:7.1.3軸心受壓構件的正則化長細比應按下式計算:λ—軸心受壓構件的長細比;lo軸心受壓構件的計算長度;—軸心受壓構件截面的當量回轉半徑。7.1.4軸心受拉構件的承載力應滿足下式要求:7.2壓彎、拉彎構件的計算7.2.1彎矩作用在一個主平面內的鋼管混凝土壓彎構件,其承載力應滿足下式的要求:同時應滿足下式的要求:Num=Anf+A.fMun=[0.5A,(h-2t-dn)+bt'(t+dn)]fdn——管內混凝土受壓區高度。7.2.2作用在一個主平面內(繞x軸)的寬鋼管混凝土壓彎構件,其彎矩作用平面內的穩定性應滿足下式的要求:Mux=[0.5A(h-2t-dn)+bt(t+dn)]f(7.2.2-2)7.2.5彎矩作用在兩個主面內的雙軸壓彎寬鋼管混凝土構件,其承按式(7.2.1-3)計算。注:當長細比在20-30,30-40,40-50,50-60之間時Nk=Af+Afk7強柱系數,一般取1.0,對于超過6層的框架,8度Mb計算平面內交匯于節點的框架梁的全塑性受彎承載Muk——計算平面內交匯于節點的框架柱的全塑性受彎承載7.3.4寬鋼管混凝土柱的剪力可假定由鋼管管壁承V≤2(b-2tw)f采用中心支撐。位于8度抗震設防地區的抗側力結構宜采用偏心支當首層的彈性抗側承載力為其余各層承載力的1.5倍及以上時,首1對單層或多層隱式框架結構,當柱距和層高較大時,可采用按受拉桿件設計的十字交叉式(圖7.4.1-1a)或二組對稱布置單斜桿式(圖7.4.1-1b)的柔性中心支撐。此時,斜桿的長細比在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3008k;6、7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2008k;8比在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2008k;6、7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1508k;8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1208k。當高層建筑采用中心支撐時,抗震設計應采用剛性斜桿,其長細比在6、7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1208k;8度抗震設計時,不宜大于908k;非抗震設計時,宜采用剛性斜桿,長細比不宜大于1508k。8k為鋼號修正系數,2在8度抗震設防地區的建筑,中心支撐的長細比的限值,在底部加強區宜在上述限值基礎上乘以0.9系數,或抗震應力比不宜3柔性支撐假定只能承受拉力而不能承受壓力;剛性支撐既能4剛性支撐斜桿的板件寬厚比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5支撐斜桿宜采用雙軸對稱截面。當采用單軸對稱截面(包括組合截面或綴板連接的雙肢組合截面)時,應采取防止繞對稱軸屈6住宅類建筑中,支撐的寬度應考慮墻體的厚度的限制,與柱7高層建筑設計中,支撐斜桿的內力應考慮柱在豎向荷載作用8與支撐共同組成支撐系統的橫梁,在與支撐的連考慮支撐支點作用的情況下,簡支架跨中承9除摩擦型高強螺栓連接之外,中心支撐斜n1——桿件計算截面(指垂直于桿件線的最外列螺栓處的截面)上高強度螺栓的數目。計時取1.0;λo——正則化長細比,按式(7.1.3-1)計算;φ——按支撐斜桿長細比確定的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系50011的有關規定執行。7.5抗側力鋼板剪力墻的設計要求7.5.1抗側力鋼板剪力墻,可以根據建筑和結構需要,選用加勁鋼板剪力墻。7.5.2加勁鋼板剪力墻的設計,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和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的有關規定執行。7.6鋼梁的設計要求7.6.1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中,鋼梁優先選用H型鋼梁,根據設計需要,可以采用箱形梁。7.6.2鋼梁的設計應按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和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的有關規定執行。7.7組合樓板的設計要求7.7.1隱式框架鋼結構住宅的樓板宜選用壓型鋼板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鋼筋桁架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或鋼筋混凝土樓板。采用組合樓板時,應符合《組合樓板設計與施工規范》CECS273的要求。7.7.26、7,度房屋高度不超過50m時,可采用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板一應將預制樓板中的預埋件與鋼梁焊接牢固,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證樓板的整體性。7.7.3住宅套內無吊頂區域,宜采用可拆卸底模板的裝配式鋼筋桁架組合樓板;當采用底模板與鋼筋桁架焊接式組合樓板時,混凝土施工完畢需拆除底模板。在其他有吊頂的區域或地下室,可采用壓型鋼板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7.7.4鋼筋混凝土樓板、組合樓板與鋼梁之間應設置抗剪連接件,抗剪連接件的設計應符合《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要求。遇地震作用下內力組合設計值選擇截面;連接1梁與寬鋼管混凝土柱剛性連接時,彎矩由梁翼緣和腹板受彎2梁與柱的連接宜采用翼緣焊接和腹板高強度螺栓連接的形8.1.4連接焊縫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A鋼梁、寬鋼管混凝土柱的相關連接焊縫質量等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和50661的規定,對于高層建筑尚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3非熔透的角焊縫和部分熔透的對接與角接組合焊縫的外觀質8.2.2寬鋼管混凝土柱強軸方向與鋼梁的連接可采用貼板式剛接節(圖8.2.2)兩側貼板的截面高度與厚度分別是h,t長度為a板用雙夾板高強度螺栓摩擦型連接(圖8.2.3)。A計算焊縫時假設:1牛腿翼緣端部與鋼柱壁板連接的焊縫不參與工作,僅牛腿翼緣側面與貼板及插板的焊縫參與工作;2忽略柱內混凝土與插板的粘結力;3插板與柱壁板采用雙面角焊縫,焊縫的計算厚度取插板厚度,焊縫無需計算;4貼板的尺寸參照8.2.2條計算。8.2.4當鋼梁與寬鋼管混凝土柱為鉸接連接時,鋼梁翼緣與柱壁板不焊接,腹板與柱壁板上焊接的連接板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8.2.5抗震設計時,鋼梁與寬鋼管混凝土柱的連接除應按地震組合內力進行強度驗算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第8.2.8條第1款的要求。8.2.6寬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的剛性連接節點,采用第8.2.2條、第1節點抗剪承載力應符合(8.2.6-1)式的要求:βv——剪力放大系數,抗震設計時取1.3,非抗震設計時取Me×節點上、下柱彎矩設計值的平均值,彎矩對節點順Vb——節點左、右梁端剪力設計值的平均值,剪力對節點2節點的抗彎強度應符合式(8.2.6-6)的要求:取1.0;8.2.7節點設計時宜盡量減少現場焊接。當確實需要現場焊接時,50205相應級別的要求。當焊縫用作傳遞拉力時,宜采用全熔透焊鋼板焊接時,鋼管角部的拼接焊縫在框架梁上、下600mm范圍內1不同壁厚寬鋼管的工廠拼接對內壁平齊的對接拼接,當兩鋼管壁厚相差不大于4mm時,對外壁平齊的對接拼接,當較薄鋼管的公稱壁厚不大于5mm時,兩鋼管壁厚相差應小于1.5mm,當較薄鋼管的公稱壁厚大于5mm時,壁厚相差不應大于1mm加公稱壁厚的0.1倍,且不大于3mm;當兩鋼管的壁厚相差較大而不滿足以上規定時,應采用圖8.3.2-1c所示的有厚度差的內襯板,或按圖8.3.2-1d所示將較厚鋼管內壁加工成有一定坡度的過渡段。當采用圖8.3.2-1b、d所示連接方式時,下柱頂端管壁厚度宜與上柱底端管壁厚度相等或相差不大于4mm。內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5mm。由于內襯板只起焊接墊板作用,厚度不需太大。圖8.3.2-1(c)中有高差的內襯板,其較薄部分不宜小于4mm。外壁外壁外壁圖8.3.2-1不同壁厚鋼管的工廠拼接2鋼管的現場焊接鋼管在現場焊接時宜采用圖8.3.2-2所示的連接方式。下節柱的上端應設置開孔隔板或環狀隔板,隔板頂面與柱口平齊或略低。接口應采用坡印全熔透焊接,管內應設襯管或襯板。內襯板內襯板不小于100圖8.3.2-2鋼管的現場焊接25mm,可采用貫穿式橫隔板拼接方式(圖8.3.3-1a)。此時,頂板厚度應滿足下列要求:t≥s-t?+t?,且不小于16mm(8.3.3)式中:t?+t?—貫穿式橫隔板厚度;t,t?—下節柱、上節柱的壁厚,且t≥t?。內襯板貫穿式橫隔板t2當上節柱外壁與下節柱外壁間的差距s大于25mm但不大于50mm時,可采用上節柱外壁加勁拼接方式(圖8.3.3-16X。內襯板貫穿式橫隔板t內襯板內襯板≤25mm貫穿式橫隔板t內襯板貫穿式橫隔板1內襯板斜蓋板貫穿式橫隔板斜蓋板圖8.3.3-1鋼管柱的頂板拼接方式3當上節柱外壁與下節柱外壁間的差距s大于50mm時,鋼管宜采用臺錐形拼接方式(圖8.3.3-2)。變截面位置距鋼梁上翼緣頂部的距離為200mm,變截面段的斜率應小于1/6。AA4當臺錐形拼接鋼管位于梁柱接頭部位時,可采用圖8.3.3-3所示的方式處理,其拼接鋼管兩端宜突出梁翼緣外側各150mm。8.4柱腳節點8.4.1隱式框架高層鋼結構住宅,在主樓范圍內的主要框架柱,柱腳宜采用外包式柱腳、埋入式柱腳等剛接柱腳。輔助的樓梯柱、電梯柱以及低層的裙房柱,柱腳根據設計可以采用鉸接柱腳,可采用外露式平板柱腳。8.4.2當高層建筑設有地下室時,可采用外包式混凝土柱腳。當僅有一層地下室時,柱底板可位于基礎頂面(圖8.4.2);當有多層地下室時,柱至少應向地下室延伸一層,柱底板可位于下層地下室梁的頂面。柱底板采用預埋錨栓連接。地下室中的寬鋼管混凝土柱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外包,在外包部分的柱身上應設置栓釘,保證外包混凝土與柱共同工作。柱腳部位的的軸拉力應由預埋錨栓承受,彎矩應由混凝土承壓部分和錨栓共同承受。8.4.3埋入式柱腳底板埋入基礎的深度宜為柱截面高度的2至3倍。柱腳底板應采用預埋錨栓連接,必要時可在埋入部分的柱身上設置柱腳底板柱腳錨栓柱腳錨栓抗剪鍵寬鋼管柱柱腳錨栓圖8.4.4外露式柱腳8.4.5外包式、埋入式柱腳可按現行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的規定計算。8.5鋼板剪力墻連接節點8.5.1鋼柱上應焊接魚尾板作為鋼板剪力墻的安裝臨時固定,魚尾板與鋼柱的焊縫應能有效傳遞鋼板剪力墻的剪力,應通過計算確定焊縫形式。魚尾板與鋼板剪力墻的安裝宜采用水平槽孔,魚尾板尾部與鋼板剪力墻宜采用角焊縫現場焊接(圖8.5.1)鋼梁加勁鋼梁加勁肪鋼梁加勁肪H型鋼梁焊縫連接豎向加肋8.5.2當設置水平加勁肋時,可以采用橫向加勁肋貫通、鋼板剪力墻水平切斷的形式。水平加勁肋兩端應與鋼柱全熔透焊接,焊縫質量等級三級。8.5.3鋼板剪力墻厚度小于10mm時,與鋼柱、鋼梁、水平加勁肋的焊接方式可采用角焊縫連接,應能保證抗剪等強,焊接質量等級三級;鋼板剪力墻厚度不小于10mm時,與鋼柱、鋼梁、水平加勁肋的焊接方式宜采用坡口熔透焊縫,焊縫質量等級二級。8.5.4鋼板剪力墻跨的鋼梁腹板,其厚度不應小于鋼板剪力墻厚度。其翼緣可采用加勁肋代替,但此處加勁肋的截面,不應小于所需要鋼梁的翼緣截面。加勁肋與鋼柱的焊縫質量等級按梁柱節點的焊縫要求執行。9構件與零部件制作9.1一般規定9.1.1構件與零部件制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通用規范》GB55006、《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和《鋼結構施工規范》GB50755的要求。9.1.2構件與零部件加工前,應熟悉設計文件和施工詳圖,并形成深化設計圖紙、下料圖。9.1.3各生產單位應結合自身加工的實際情況,編制加工工藝文件、生產計劃控制文件、質量檢查記錄等技術質量資料,需要進行焊接工藝評定的應在正式焊接之前完成評定工作。9.1.4構件和零部件生產廠應有專門的生產、技術管理團隊和產業工人,人員資質滿足生產和管理崗位要求。9.1.5構件和零部件生產戶制作設備應能保證構件與零件部件的加工質量,鼓勵采用技術先進、加工效率高的制作設備,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危及生產安全和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9.1.6構件和零部件生產廠應具有相應的鋼結構加工資質,建立質量、技術、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9.2零部件制作9.2.1鋼結構零部件加工前宜采用BIM技術建立鋼結構整體模型加工前應綜合考慮鋼結構的節點與建筑圍護墻體的連接構造、水電通風管線孔洞的預留等,形成完整的深化設計文件,經設計單位各專業審核后進行加工。宜利用數控設備進行零件的下料與切割。9.2.2鋼板剪力墻的制作應符合下列規定:1開縫鋼板剪力墻鋼板上開縫宜采用激光或等離子切割,切割起始位置應在縫高一半處,縫端部應圓弧過渡。3鋼板剪力墻的工廠焊接,宜采用焊接變形和收縮量小且焊接5魚尾板與夾板采用螺栓連接時,夾板可分段8裝卸車及吊裝時,應采用牢固的綁扎方式,吊點設置宜選擇9鋼板剪力墻用的鋼板加工前應進行矯平,1m范圍內平整度2分段拼接時所采用的焊縫質量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3應保證切割部位準確、切口整齊,切割前應將鋼材切割區域4構件應按施工詳圖進行加工,有條件時宜采用計算機輔助制9.2.4窄翼緣H型鋼的制作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焊接H型鋼》2根據設計圖紙,核對所有的待裝配的組件和零件的數量、規3組裝焊接處的連接接觸面沿邊緣30~50mm范圍內的鐵銹、規范》GB50755、《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的2裝配時,應注意零件的方位和相對位置,要防止不同零件互3裝配應先裝焊成組件,再進行裝配,嚴禁以零件形式在梁柱5每一零件或部件的點固焊必須牢固,不得有虛焊、氣孔、夾9.3.4構件后處理工序應符合下列要3構件螺栓連接摩擦面應平整,不得有飛邊、毛刺、焊接飛濺1應根據工藝預先確定端部銑削量、銑削量不宜小于5mm。2應根據設計文件和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正方法和矯正溫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施工規范》GB50755的規定。1拋丸前應根據構件大小看拋丸機進口尺寸能否一次性通過結構件,否則應按圖紙分開拋丸或采用板材預處理等方法進行拋進丸量以及控制行走速度等參數,使構件拋丸除銹效果達到設3對于窄翼緣梁或柱,應根據自身設備條件和工藝要求選擇丸6拋丸工作結束后,應在4小時內進行噴涂作業,如相對濕度大于80%以上時應在1-1.5小時內完成噴涂作業。2對于各層噴涂油漆顏色、品種有變化的構件噴涂作業時,應5構件噴涂應進行過程中的外觀檢查、濕膜厚度檢查和油漆干9.4構件出廠驗收1隱式框架鋼結構工程可按鋼結構制作工程檢驗批的劃分原2隱式框架鋼結構制作和安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3隱式框架鋼結構焊接工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第12章中12.6.2節規定。檢查數量:按鋼板墻數量抽查10%,且不應少于3個單元。允許偏差(mm)定位軸線單層垂直度單層上端水平度(L/1000)+3,且不應大于10.0平面彎曲注:平面彎曲水平方向取鋼板剪力墻的寬度L,豎直方向取鋼板剪力墻的垂直高度h。對接允許偏差(mm)圖例鋼板形式寬度11注:1—拼接縫;L—鋼板剪力墻長度;B—鋼板剪力檢查數量:按鋼構件數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9.5.2鋼板剪力墻進場后,宜集中堆放,且應符合下列9.5.3隱式框架鋼結構之間應加墊進行堆放,包裝應保護少于2個螺栓。9.5.5對包裝有特殊要求時,應按技術文件辦理。9.5.6構件的存放場地應平整堅實,平整通風且具有排水設施。支且剪力墻不允許直接置于地面,要墊高200mm。9.5.9剪力墻間應留有適當空隙,便于吊裝人員操作和查對。10.1.2所有鋼結構構件、節點、零件與焊縫應進行防腐保護設計,10.1.4所有鋼結構構件、節點零件與焊縫應采50016、《建筑鋼結構防火技術規范》GB512410.2.X大氣環境對建筑鋼結構長期作用下的腐蝕性等級可按現行10.2.2鋼結構防腐保護設計壽命宜與建筑結構整體設計使用壽命10.2.4對設計使用年限不小于25年、環境腐蝕性等級大于IV級且低于主材材料;螺栓直徑不應小于12mm。墊圈不應采用彈簧墊圈。4設計使用年限大于或等于50年的建筑物,對不易維修的結6柱腳在地面以下的部分應采用強度等級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室外地面不應小于150mm,室內地面不宜小于50mm,并宜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殘留;當柱腳底面在地面以上時,柱腳底面高出室外地面不應小于100mm,室內地面不宜小于50mm。10.2.7鋼材表面原始銹蝕等級和鋼材除銹等級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涂覆涂料前鋼材表面處理表面清潔度的目視評定》GB/T8923的規定。1表面原始銹蝕等級為D級的鋼材不應用作結構鋼;2拋丸用的磨料等表面處理材料應符合防腐蝕產品對表面清10.2.9在鋼結構設計文件中應注明防腐蝕方案,如采用涂(鍍)層方案,須注明所要求的鋼材除銹等級和所要用的涂料(或鍍層)及涂(鍍)層厚度,并注明使用單位在使用過程中對鋼結構防腐蝕進GB/T8923的要求。工廠制作涂裝前,其表面宜采用噴射或拋射除除銹等級不應低于St3。10.2.13鋼結構在涂裝前的除銹等級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涂裝前鋼材表面銹蝕等級和除銹等級》GB892310.2.14涂層設計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10.2.15涂層涂料宜選用有可靠工程實踐應用經驗的,經證明耐腐蝕性適用于腐蝕性物質成分的產品,并應采用蝕技術規程》JGJ/T251選用。10.2.16鋼結構的防腐蝕保護層最小厚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鋼結構防腐蝕技術規程》JGJ/T251的規定。10.2.17鋼構件的防腐設計及施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10.2.18在長期有高溫、高濕作用的局部環境,應采取隔護、通風、排濕等措施。圍護結構的設計構造應避免鋼構件表面因熱橋影響引起的結露和積潮。10.3.1當鋼構件的耐火時間不能達到規定的設計耐火極限要求時,應進行防火保護設計,建筑鋼結構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鋼結構防火技術規范》GB51249進行抗火性能驗算。10.3.2在鋼結構設計文件中,應注明結構的設計耐火等級,構件的10.3.3鋼結構的防火保護措施應根據鋼結構的結構類型、設計耐火極限和使用環境等因素,按照下列原則確定:1防火保護施工時,不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粉塵或氣體。2鋼構件受火后發生允許變形時,防火保護不發生結構性破壞3施工方便且不影響前續已完工的施工及后續施工。4具有良好的耐久、耐候性能。10.3.4鋼結構的防火保護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或其中幾種的復1噴涂(抹涂)防火涂料。2包覆防火板。3包覆柔性氈狀隔熱材料。4外包混凝土、金屬網抹砂漿或砌筑砌體。10.3.5鋼結構采用噴涂防火涂料保護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室內隱蔽構件,宜選用非膨脹型防火涂料。2設計耐火極限大于1.50h的構件,不宜選用膨脹型防火涂料。3室外、半室外鋼結構采用膨脹型防火涂料時,應選用符合環境對其性能要求的產品。4非膨脹型防火涂料涂層的厚度不應小于15mm。5防火涂料與防腐涂料應相容、匹配。10.3.6鋼結構采用包覆防火板保護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防火板應為不燃材料,且受火時不應出現炸裂和穿透裂縫等2防火板的包覆應根據構件形狀和所處部位進行構造設計,并應采取確保安裝牢固穩定的措施。3固定防火板的龍骨及黏結劑應為不燃材料。龍骨應便于與構件及防火板連接,黏結劑在高溫下應能保持一定的強度,并應能保證防火板的包敷完整。1不應用于易受潮或受水的鋼結構。2在自重作用下,氈狀材料不應發生壓縮不均的現象。10.3.8鋼結構采用外包混凝土、金屬網抹砂漿或砌筑砌體保護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采用外包混凝土時,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2當采用外包金屬網抹砂漿時,砂漿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5;金屬絲網的網格不宜大于20mm,絲徑不宜小于0.6mm;砂漿最小厚度不宜小于25mm。3當采用砌筑砌體時,砌塊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10。10.3.9構件采用防火涂料進行防火保護時,其高強度螺栓連接處的涂層厚度不應小于相鄰構件的涂料厚度。10.3.10鋼結構連接節點處的防火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被連接構件防火保護層厚度的較大值,對連接表面不規則的節點尚應局部加厚。10.3.11鋼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時限可計入混凝土的有利因素,宜按現行國家規范《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GB50936的規定計算,并應在每個樓層的柱設置直徑為20mm的排氣孔,其位置宜位于柱與樓板相交位置上方及下方100mm處,并應沿柱身反對稱布設(圖10.4鋼構件與防護材料的連接10.4.1鋼結構采用噴涂非膨脹型防水涂料保護時,其防火保護構造宜按圖10.4.1選用。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在涂層內設置與鋼構件相連接的鍍鋅鐵絲網或玻璃纖維布:構件承受沖擊、振動荷載。2防火涂料的黏結強度不大于0.05MPa。3構件的腹板高度大于500mm且涂層厚度不小于30mm。4構件的腹板高度大于500mm且涂層長期暴露在室外。(b)加鍍鋅鐵絲網10.4.2鋼結構采用包覆防火板保護時,鋼柱的防火板保護構造宜按圖10.4.2-1選用,鋼梁的防火板保護構造宜按圖10.4.2-2選用。(a)靠墻寬鋼管柱包矩形防火板(b)獨立寬鋼管柱包矩形防火板1—鋼柱;2—防火板;3—墻體;4—墊塊;5—自攻螺釘(射釘);(a)靠墻位置的鋼梁(b)一般位置的鋼梁1—鋼梁;2—防火板;3—鋼龍骨;4—墊塊;5—自攻螺釘(射釘);10.4.3鋼結構采用外包混凝土或砌筑砌體保護時,其防火保護構造宜按圖4.2.4選用,外包混凝土宜配構造鋼筋。10.4.4鋼結構采用復合防火保護時,鋼柱的防火保護構造宜按圖10.4.4-1、10.4.4-2選用,鋼梁的防火保護構造宜按圖10.4.4-3選用。(a)一般位置的寬鋼管柱(b)靠墻的寬鋼管柱6—墊塊;7—自攻螺釘(射釘);8—高溫黏貼劑(a)一般位置的寬鋼管柱(b)靠墻的寬鋼管柱6—自攻螺釘(射釘);7—高溫黏貼劑;8—墻體(a)靠墻的鋼梁(b)一般位置的鋼梁圖10.4.4-3鋼梁采用防火涂料和防火板復合保護的構造圖1—鋼梁;2—防火板;3—鋼龍骨;4—墊塊;5—自攻螺釘(射釘);6—高溫黏貼劑;7—墻體;8牙樓板;9—金屬防火板;10—防火涂料11.1.2鋼結構施工宜采用BIM技術進行模擬建造,應用建筑信息11.1.3鋼結構工程施工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配套的專項施工方11.1.4鋼結構制作、安裝單位應對鋼結構設計文件進行工藝性審11.1.6鋼管柱內混凝土施工時應進行進行混凝土澆筑工況下強度、11.2.1鋼結構工程所用的材料應符合設計文件和國家現行有關標11.3.1鋼結構施工單位應具備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的規定的基本條件和人員資質。11.3.4鋼板剪力墻焊接過程應采取偏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的規定。2安裝螺栓不應少于2個。3沖釘穿入數量不宜多于安裝螺栓數量的30%。11.4.4高強度大六角頭連接副及扭剪型高強螺栓連接副的施擰方11.5.1施工單位宜在構件驗收合格后按照施工工藝和設計文件規11.5.3預拼裝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11.6.隱式框架鋼結構安裝,平面上宜從中間向四周擴展,豎向應11.6.3多層或高層隱式框架鋼結構,每一豎向安裝柱段不宜超過3層。鋼管柱安裝前應清理干凈管內污物,安11.6.10當采用塔式起重機進行鋼結構安裝,對塔式起重機與鋼結1M7.1鋼管內混凝土施工前應根據設計要求進行混凝土配比設計1鋼管內混凝土宜采用自密實混凝土,粗骨料不大于20mm,坍落擴展度宜控制在550mm-655mm;驗收合格后進行,下節鋼管柱內的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50%土澆筑最大傾落高度不宜大于6m,普通混凝土澆筑最大傾落高度5應在鋼管壁適當位置留有足夠排氣孔;孔徑不小于20mm,于500mm,澆筑完畢應臨時封閉管口,防止雨水和雜物掉入。到管端,隨即進行電焊,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50%后,再50%后,用相同等級的水泥砂漿補填至管口,并按上述方法將橫隔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和《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T50107的規定留置標準養護混凝土強度試塊,用于檢查混凝土強度2同一鋼管段,每一工作班、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100m3取樣不得少于一次,不足100m3取樣不得少于1次數。的搭接位置設置在梁面上,設計無明確要求時,搭接長度不小于求時不小于50mm。端部錨固可用點焊、貼腳焊或射釘連接,設置11.8.4安裝封邊板時應與壓型金屬板波距對齊,偏差不大于3mm,定(比較樣塊法)》GB/T13288的有關規定。11.9.6所用防腐涂料應配套使用,相互兼容,并能結合良好。11.9.7鋼結構防腐采用金屬熱噴涂時,噴涂方式及施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755的有關規定。11.10.1選用的防火涂料應符合設計文件和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并與選用的防腐涂料相容、匹配。11.10.2鋼結構防火施工,應按照批準的設計文件及相應的技術標準進行,當需要材料代用或采用新材料,必須征得設計部門的同意,出具設計變更文件。11.10.3防火涂料施工前鋼板表面的除銹及防腐涂裝應符合設計文件及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1.10.4防火涂裝前應清除基層表面的油污、灰塵和泥沙等污物,防腐層應完整無漏涂,構件連接處的縫隙采用防火涂料和其它防火11.10.5防火涂料可用噴涂、抹涂或滾涂的方法分層施工,應在前一道涂層干燥或固化后進行后一道涂層施工。11.10.6采用非膨脹型防火涂料時;宜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施工規范》GB50755的要求在涂層內設置鋼絲網或采取其他措施。11.10.7鋼結構采用包覆防火施工時應滿足以下要求:1包覆防火板施工時,鋼構件、鋼龍骨及防火板應采取牢固穩定的連接措施,防火板接縫應嚴密,包裹完整。防火板分層安裝時,應分層固定,相互壓縫;2包覆柔性氈狀防火材料施工時,氈狀層的固定支撐件與鋼構件均應連接牢固,氈狀防護層應同層錯縫,上下壓縫,鋪平鋪嚴,不得使外層面板或裝飾板產生鼓凸現象;3鋼結構采用外包混凝土、金屬網抹灰砂漿和砌體防火保護施工時,應符合現行相應專業施工規范的要求;4采用復合防火保護施工時,前一種防火保護施工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后一種防火保護施工。評定合格的基礎上,由監理(建設)單位組織驗收。其程序應按國劃分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鋼結構工程施買質量驗收標準》GBI主控項目GB50755第5.2.3條~第5.2.5條的規定進行抽樣復驗,其復驗結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和設計要求。檢驗方法:見證取樣、送樣,檢查復驗報告。12.2.3焊接材料的品種、規格、性能等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和設計要求。且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鋼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755的有關規定進行抽樣復驗,復驗結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和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檢查質量合格證明文件及檢驗報告、見證取樣、送樣,復驗報告。IⅡ一般項目12.2.4鋼板、鋼帶、矩形鋼管的厚度及允許偏差應符合其現行國家產品標準的要求。檢查數量:同一批次、品種、規格的鋼板抽檢10%,且不應少檢驗方法:用游標卡尺或超聲波測厚儀量測。12.2.5矩形鋼管的規格尺寸及允許偏差應符合設計及其產品現行標準的要求。檢查數量:同一品種、規格的矩形鋼管抽查10%,且不應少于3根,每根矩形鋼管檢查5處。檢驗方法:用鋼尺、游標卡尺、超聲波測厚儀量測。12.2.6鋼板、鋼帶及剪切鋼板的長度(寬度)允許偏差應符合現行檢查數量:每一品種、規格的鋼板檢測5處。檢驗方法:鋼尺量測。12.2.7鋼板的不平度應符合其產品標準的要求。檢查數量:每一品種、規格的鋼板抽檢10%,且不少于3張,每張檢測3處。檢驗方法:拉線、鋼尺和游標卡尺。12.2.8鋼材的表面外觀質量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鋼材的表面有銹蝕、麻點或劃痕等缺陷時,其深度不得大于該鋼材厚度負允許偏差值的1/2。2鋼材表面銹蝕等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涂料前鋼材表面銹蝕等級和除銹等級》GB/T8923規定的C級及C級以上。3鋼材端部或斷口處不應有分層、夾渣等缺陷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尺量檢查、觀察檢查。12.2.9焊釘及焊接瓷環的規格、尺寸及偏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圓柱頭焊釘》GB10433的規定。檢查數量:按量抽查1%,且不應少于10套。檢驗方法:用鋼尺和游標卡尺量測。12.2.10焊條外觀不應有藥皮脫落焊、芯生銹等缺陷,焊劑不應受潮結塊。檢查數量:按量抽查1%,且不應少于10包。檢驗方法:觀察檢查。12.3焊接工程F主控項目12.3.1焊接材料與母材的匹配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要求及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的規定。焊接材料在使用前,應按其產品說明書及焊接工藝文件的規定進行烘焙和存放。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檢查質量證明書和烘焙記錄。12.3.2施工單位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相關規定,在隱式框架鋼結構構件制作及安裝施工之前進行焊接工藝評定,確定焊接工藝、編寫焊接工藝規程,并應在焊接工程中遵照執行。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檢查焊接工藝評定報告、焊接工藝規程和焊接記錄。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鋼結構超聲波探傷及質量分級法》JG/T203的有關規定進行內部缺陷檢驗,其焊縫質量等級及缺陷分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和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檢查超聲波或射線探傷記錄。12.3.4T形接頭、十字接頭、角接接頭等要求熔透的對接與角接組合焊縫,其焊腳尺寸不應小于t/4(見焊腳尺寸圖)。檢查數量:資料全數檢查;同類焊縫抽查10%,且不應少于3條。檢驗方法:觀察檢查,用焊縫量規抽查測量。IⅡ一般項目12.3.5對于需要進行焊前預熱或焊后熱處理的焊縫,其預熱溫度或后熱溫度、預熱區、后熱處理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鋼結構焊接規范》GB50661、鋼、低合金鋼焊接構件焊后熱處理方法》JB/T6046的有關規定。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檢查預熱、后熱施工記錄和工藝試驗報告。12.3.6焊縫外觀質量應符合表12.3.8的規定。允許偏差一級二級未焊滿(指不足設計要求)≤0.2+0.02t,且≤1.0≤0.2+0.04t,且≤2.0每100.0焊縫內缺陷總長≤25.0≤0.2+0.02t,且≤1.0咬邊≤0.05t,且≤0.5;連續側咬邊總長≤10%焊縫全長≤0.1t且≤1.0,的弧坑裂紋電弧擦傷接頭不良每1000.0焊縫不應超過1處深≤0.2t,長≤0.5t,檢查數量:每批同類構件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被抽查構件中,每一類型焊縫按條數抽查5%,且不應少于1條;每條抽查1處,總抽查數不應少于10處。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或使用放大鏡、焊縫量規和鋼尺檢查。12.3.7焊縫尺寸的允許偏差應符合《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檢查數量:每批同類構件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被抽查構件中,每一類型焊縫按條數抽查5%,且不應少于1條;每條抽查1處,總抽查數不應少于10處。檢驗方法:焊縫量規檢查。12.3.8焊成凹形的角焊縫,焊縫金屬與母材間應平緩過渡;加工成凹形的角焊縫,不得在其表面留下切痕。檢查數量:每批同類構件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檢驗方法:觀察檢查。12.3.9焊縫感觀應達到:外形均勻、成型較好,焊道與焊道、焊道與基本金屬間過渡較平滑,焊渣和飛濺物基本清除干凈。檢查數量:每批同類構件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被抽查構件中,每種焊縫按數量各抽查5%,總抽查數不應少于5處。檢驗方法:觀察檢查。12.4緊固件連接工程I主控項目12.4.1普通螺栓作為永久性連接螺栓時,當設計有要求或對質量有疑義時,應按照《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的規定,進行螺栓實物最小拉力荷載復驗。其結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緊固件機械性能螺栓螺釘和螺柱》GB3098.1的規定。檢查數量:每一規格螺栓抽查8個。檢驗方法女檢查螺栓實物復驗報告。12.4.2連接薄鋼板采用的自攻釘、拉鉚釘、射釘等其規格尺寸應與被連接鋼板相匹配,其間距、邊距等應符合設計要求。檢查數量:按連接節點數抽查1%,且不應少于3個。檢驗方法:觀察和尺量檢查。12.4.3鋼結構制作和安裝單位均應按照《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規定的檢查數量、檢查方法,進行高強度螺栓連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數試驗和復驗,其結果應符合設計要求。12.4.4高強度大六角頭螺栓連接副終擰扭矩,檢查方法、檢查數量及檢查結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5的有關規定。12.4.5扭剪型高強度螺栓連接副終擰檢查數量、檢查方法及檢查結12.4.6永久性普通螺栓緊固應可靠、牢固,外露絲扣不應少于2檢查數量:按連接節點數抽查10%,且不應少于3個檢查數量:按連接節點數抽查10%,且不應少于3個。12.4.9高強度螺栓連接副終擰后螺栓絲扣外露應為2~3扣,其中允許有10%的螺栓絲扣外露1扣或4扣。檢查數量:按節點數抽查5%且不應少于10個。I主控項目應無裂紋、夾渣、分層和大于1mm的缺棱。12.5.3碳素結構鋼在環境溫度低于-16℃,低合金結構鋼在環境溫螺釘和螺母》GB/T3103.1、《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檢查數量:按鋼構件數量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12.5.5氣割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2.5.5的規定。檢查數量:按切割面數抽查10%,且不應少于3個。允許偏差12.5.6機械剪切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2.5.6的規定。檢查數量:按切割面數抽查10%,且不應少于3個。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或用鋼尺、塞尺檢查。允許偏差型鋼端部垂直度12.5.7邊緣加工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2.5,7的規定。檢查數量:按加工面數抽查10%,且不應少于3件。檢驗方法:觀察檢查和實測檢查。允許偏差相鄰兩邊夾角0.025d,且不應大于0.512.5.8矯正后的鋼材表面,不應有明顯的凹面或損傷,劃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且不應大于該鋼材厚度負允許偏差的1/2。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和實測檢查。12.5.9預埋件尺寸的制作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2.5.9的規定。允許偏差圖例BLBLLL0000①000000允許偏差(mm)圖例節柱長的制造偏差△I支撐面距離1的偏差△l1牛腿的翹曲1/1000且不大于5.0允許偏差(mm)圖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