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實施方案TOC\o"1-2"\h\u28520第1章引言 496361.1項目背景 4309701.2目標與意義 4115961.3技術路線 45129第2章農業技術概述 5267902.1農業技術分類 5216362.1.1生物技術 518482.1.2信息技術 5127722.1.3工程技術 5144592.1.4環境保護技術 5256202.2技術發展趨勢 6270362.2.1精準化 6114512.2.2綠色化 6251332.2.3智能化 660422.2.4集成化 6162472.3技術應用現狀 6212822.3.1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628952.3.2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626672.3.3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升 6211472.3.4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增加 6133632.3.5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 6228第三章技術推廣對象與區域 798763.1推廣對象 7127213.2推廣區域 7321323.3區域差異分析 728028第四章關鍵技術推廣 847174.1節水灌溉技術 8142054.1.1微灌技術:通過微灌設備,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水分蒸發和土壤表面流失,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8300384.1.2噴灌技術:利用噴灌設備將水均勻噴灑在作物表面,降低土壤表面蒸發,提高灌溉均勻度。 8150084.1.3滴灌技術:采用滴灌設備,將水逐滴輸送到作物根部,實現精確供水,減少水資源浪費。 872814.1.4節水灌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節水灌溉管理制度,提高農民節水意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859874.2精準施肥技術 8258714.2.1土壤養分檢測技術:通過土壤養分檢測,了解土壤肥力狀況,為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885604.2.2作物需肥特性研究:研究不同作物生育期的需肥特點,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864764.2.3變量施肥技術:根據土壤養分和作物需肥特性,采用變量施肥設備進行精確施肥。 849064.2.4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推廣有機肥施用,減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 820274.3農業機械化技術 8119154.3.1耕作機械化技術:推廣旋耕、深松、鎮壓等耕作機械化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 8266784.3.2播種機械化技術:采用精密播種機,實現種子定量、定位、定深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9158734.3.3收獲機械化技術:推廣聯合收割機、玉米收獲機等收獲機械化技術,降低收獲損失,提高作物利用率。 9209744.3.4植保機械化技術:采用植保無人機、噴霧器等設備,實現病蟲害防治的精準化和高效化。 915663第五章:技術集成與應用 944805.1技術集成模式 9288635.1.1技術集成理念 989895.1.2技術集成內容 9116825.1.3技術集成策略 9131645.2技術應用案例 9213595.2.1新品種選育技術應用案例 10150855.2.2灌溉技術應用案例 10232485.2.3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案例 10126105.3效益分析 1082045.3.1經濟效益 10327645.3.2社會效益 1049175.3.3生態效益 1022688第6章技術推廣策略與措施 116496.1技術推廣策略 11286716.1.1分層分類推廣策略 1163976.1.2整合資源推廣策略 11289466.1.3創新驅動推廣策略 11148686.1.4持續跟進推廣策略 11194516.2技術推廣措施 11280106.2.1建立健全推廣體系 11271066.2.2開展技術培訓與示范 11244766.2.3加強技術宣傳與普及 11216896.2.4推進產學研合作 11275116.2.5引導企業參與推廣 1167066.3政策支持與保障 11300976.3.1制定優惠政策 12111246.3.2加大投入力度 12301396.3.3完善激勵機制 12182476.3.4加強監督管理 1294516.3.5優化政策環境 1210964第7章培訓與技術服務 12152477.1培訓內容與方式 12258967.1.1培訓內容 12193097.1.2培訓方式 12194887.2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13228997.2.1技術服務團隊建設 13177687.2.2技術服務網絡建設 13161717.2.3技術服務機制建設 13278237.3培訓與技術服務效果評估 13227027.3.1評估指標 13103047.3.2評估方法 13274667.3.3評估結果應用 131951第8章:項目監測與評估 13210458.1監測指標體系 13255698.1.1技術指標:包括農業技術普及率、技術到位率、技術成熟度、技術適應性等,用于評估項目在技術層面的實施效果。 13107598.1.2經濟指標:包括農業產值、農民收入、投資回報率等,用于評估項目在經濟層面的影響。 14142828.1.3社會指標:包括農民滿意度、就業率、社會穩定性等,用于評估項目在社會層面的效益。 14145428.1.4環境指標:包括資源利用率、生態保護、污染減排等,用于評估項目在環境層面的影響。 1456398.1.5政策與管理指標:包括政策支持力度、項目管理效率、合作伙伴滿意度等,用于評估政策與管理層面的效果。 14327628.2評估方法與流程 1456228.2.1評估方法 1437018.2.2評估流程 1450748.3評估結果運用 147324第9章:項目組織與管理 15182529.1組織架構 1523039.1.1項目領導小組 1530269.1.2項目管理辦公室 15174169.1.3技術指導組 15204929.2工作機制 15271339.2.1例會制度 1536809.2.2協調溝通機制 1615349.2.3監督考核機制 16323829.3資金管理 1635559.3.1資金預算 16287259.3.2資金審批 16261579.3.3資金監管 165569.3.4資金審計 16303149.3.5資金公開 1615157第10章項目推廣與展望 162296210.1項目推廣計劃 1684610.1.1推廣策略 162155410.1.2推廣目標 16858810.1.3推廣措施 171583610.2預期成果與貢獻 172010210.2.1預期成果 172142010.2.2貢獻 17998010.3持續發展展望 171131410.3.1技術創新與升級 172682910.3.2產業鏈延伸 171259910.3.3政策支持與引導 182981310.3.4國際合作與交流 18第1章引言1.1項目背景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已成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國家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本項目旨在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針對當前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助力農業產業升級。1.2目標與意義(1)目標本項目旨在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實現以下目標:(1)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3)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增強農業競爭力;(4)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科技素質。(2)意義本項目的實施具有以下意義:(1)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3)提升農民科技素質,增強農民增收致富能力;(4)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3技術路線本項目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篩選關鍵農業技術。針對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篩選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和顯著經濟效益的農業技術。(2)技術研發與集成。對篩選出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發和集成,形成一系列可操作、易推廣的技術方案。(3)試驗示范與推廣。在項目實施地區開展試驗示范,驗證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逐步推廣至廣大農業生產區域。(4)技術培訓與指導。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對關鍵技術的掌握程度,保證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效果。(5)政策支持與保障。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為項目實施提供有力保障。(6)效果評價與優化。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技術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效果。第2章農業技術概述2.1農業技術分類農業技術可分為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兩大類。傳統農業技術主要包括耕作制度、作物輪作、施肥方法等;現代農業技術則涵蓋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多個領域。具體分類如下:2.1.1生物技術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應用于農業領域,可提高作物產量、抗病性和抗逆性,改善農產品品質。2.1.2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包括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物聯網等,在農業領域主要用于作物生長監測、精準農業、農業資源管理等方面。2.1.3工程技術工程技術主要包括農業機械、設施農業、農業水利等,用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1.4環境保護技術環境保護技術主要包括農業廢棄物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農業等,旨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2.2技術發展趨勢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特點:2.2.1精準化精準農業通過集成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作物生長環境、生長發育狀況的實時監測和調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2.2.2綠色化綠色農業技術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發展低碳、環保、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2.2.3智能化農業智能化技術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2.4集成化農業技術集成是將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農業技術體系,發揮協同效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3技術應用現狀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應用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3.1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糧食產量穩定增長,農產品品質不斷改善。2.3.2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技術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了特色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2.3.3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業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3.4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增加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了農業產值,增加了農民收入,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2.3.5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為農業技術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三章技術推廣對象與區域3.1推廣對象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核心在于精準定位推廣對象,以保證技術的有效傳播與實施。本次推廣的主要對象包括:(1)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包括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是農業技術的主要應用者與傳播者。(2)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他們是農業技術的直接傳授者,對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具有關鍵作用。(3)廣大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戶的技術應用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3.2推廣區域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本次技術推廣區域主要包括:(1)糧食主產區:主要包括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糧食主產區,以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為目標。(2)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包括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產區,以提升產品品質和附加值。(3)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區域:主要包括生態脆弱區、資源約束區等,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3.3區域差異分析不同推廣區域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技術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針對這些差異進行具體分析,制定適宜的推廣策略。(1)自然條件差異: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自然條件,選擇適應性強的農業技術進行推廣。(2)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可以推廣投入較高、效益較好的技術;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注重推廣成本較低、易于操作的技術。(3)農業技術水平差異:針對農業技術水平較高和較低的地區,分別采取提升技術水平和普及基本技術的推廣策略。通過以上區域差異分析,為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保證技術推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四章關鍵技術推廣4.1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是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徑。本實施方案重點推廣以下節水灌溉技術:4.1.1微灌技術:通過微灌設備,將水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水分蒸發和土壤表面流失,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4.1.2噴灌技術:利用噴灌設備將水均勻噴灑在作物表面,降低土壤表面蒸發,提高灌溉均勻度。4.1.3滴灌技術:采用滴灌設備,將水逐滴輸送到作物根部,實現精確供水,減少水資源浪費。4.1.4節水灌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節水灌溉管理制度,提高農民節水意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4.2精準施肥技術精準施肥技術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本實施方案重點推廣以下精準施肥技術:4.2.1土壤養分檢測技術:通過土壤養分檢測,了解土壤肥力狀況,為施肥提供科學依據。4.2.2作物需肥特性研究:研究不同作物生育期的需肥特點,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4.2.3變量施肥技術:根據土壤養分和作物需肥特性,采用變量施肥設備進行精確施肥。4.2.4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推廣有機肥施用,減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4.3農業機械化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民勞動強度的重要手段。本實施方案重點推廣以下農業機械化技術:4.3.1耕作機械化技術:推廣旋耕、深松、鎮壓等耕作機械化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4.3.2播種機械化技術:采用精密播種機,實現種子定量、定位、定深播種,提高播種質量。4.3.3收獲機械化技術:推廣聯合收割機、玉米收獲機等收獲機械化技術,降低收獲損失,提高作物利用率。4.3.4植保機械化技術:采用植保無人機、噴霧器等設備,實現病蟲害防治的精準化和高效化。通過以上關鍵技術的推廣,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五章:技術集成與應用5.1技術集成模式本章節主要闡述農業技術集成模式,通過梳理各項農業技術之間的關聯性,實現技術優化組合,提升農業生產力。5.1.1技術集成理念技術集成模式以農業產業鏈為主線,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技術集成體系。該體系遵循高效、環保、可持續的原則,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產品質量為目標。5.1.2技術集成內容技術集成內容包括: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灌溉技術、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等。通過對這些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5.1.3技術集成策略(1)強化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含量;(2)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推動技術成果轉化;(3)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民技術水平;(4)結合地域特點,制定適宜的技術集成方案;(5)加強政策扶持,推動技術集成應用。5.2技術應用案例以下列舉幾個典型的技術應用案例,以展示農業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具體應用。5.2.1新品種選育技術應用案例以我國某地區為例,通過引進、選育適應本地區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例如,選育出高產、抗病、節水的小麥新品種,推廣應用于大面積生產,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5.2.2灌溉技術應用案例以滴灌技術為例,通過改變傳統灌溉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在新疆等地推廣應用滴灌技術,實現了節水、節肥、增產、增效的目標。5.2.3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案例以生物農藥為例,通過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在水稻、蔬菜、水果等作物上應用生物農藥,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5.3效益分析5.3.1經濟效益農業技術集成與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技術應用,預計可實現以下經濟效益:(1)農產品產量提高,增加農民收入;(2)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降低生產成本;(3)農業產業鏈條延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5.3.2社會效益(1)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2)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競爭力;(3)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改善農村民生。5.3.3生態效益(1)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緊張局面;(3)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本章對農業技術集成與應用進行了詳細闡述,通過技術集成模式、應用案例和效益分析,展示了農業技術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第6章技術推廣策略與措施6.1技術推廣策略6.1.1分層分類推廣策略根據不同農業生產區域、作物種類和農戶需求,制定分層分類的技術推廣策略,實現精準推廣和高效應用。6.1.2整合資源推廣策略整合農業科研、推廣、教育等資源,形成引導、企業參與、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化技術推廣體系。6.1.3創新驅動推廣策略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推動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提升農業技術水平。6.1.4持續跟進推廣策略建立長期的技術跟蹤與評價機制,保證技術推廣的持續性、穩定性和有效性。6.2技術推廣措施6.2.1建立健全推廣體系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推廣能力。6.2.2開展技術培訓與示范組織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開展技術示范,讓農民直觀感受技術效果。6.2.3加強技術宣傳與普及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宣傳農業技術知識,提高農民對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6.2.4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農業科研、推廣、教育等部門之間的協作,實現技術研發與推廣的有效銜接。6.2.5引導企業參與推廣鼓勵農業企業參與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發揮企業在技術推廣中的主體作用。6.3政策支持與保障6.3.1制定優惠政策制定農業技術推廣相關政策,給予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6.3.2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保證推廣工作順利進行。6.3.3完善激勵機制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6.3.4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監督管理機制,保證技術推廣政策落實到位。6.3.5優化政策環境營造有利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政策環境,為技術推廣提供有力保障。第7章培訓與技術服務7.1培訓內容與方式7.1.1培訓內容(1)農業技術基礎知識:包括農作物生長習性、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礎知識。(2)農業技術操作技能:針對具體的農業技術,如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業機械化等,進行實際操作培訓。(3)農業產業政策與市場分析:使農民了解我國農業產業政策,提高市場意識,指導農民科學種植。(4)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針對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7.1.2培訓方式(1)現場培訓:組織農民到示范基地進行實地觀摩和操作,提高農民實際操作能力。(2)集中授課:邀請農業專家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進行集中授課。(3)網絡培訓: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平臺,開展遠程在線培訓,拓寬培訓渠道。(4)互動交流:組織農業技術培訓班,鼓勵農民相互交流經驗和做法,促進共同提高。7.2技術服務體系建設7.2.1技術服務團隊建設組建由農業專家、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組成的技術服務團隊,負責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7.2.2技術服務網絡建設構建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保證農業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傳達到農民手中。7.2.3技術服務機制建設建立完善的技術服務機制,包括技術服務需求調查、技術指導、技術反饋等環節,保證技術服務的高效運行。7.3培訓與技術服務效果評估7.3.1評估指標(1)農民滿意度:調查農民對培訓與技術服務內容的滿意度。(2)技術應用率:評估農業技術應用面積和效果。(3)產量和收入提高:分析培訓與技術服務對農作物產量和農民收入的影響。7.3.2評估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調查、數據分析等方法,對培訓與技術服務效果進行客觀、全面的評估。7.3.3評估結果應用根據評估結果,對培訓與技術服務內容、方式、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優化調整,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效果。第8章:項目監測與評估8.1監測指標體系為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的有效實施與運行,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監測指標體系。監測指標體系應包括以下方面:8.1.1技術指標:包括農業技術普及率、技術到位率、技術成熟度、技術適應性等,用于評估項目在技術層面的實施效果。8.1.2經濟指標:包括農業產值、農民收入、投資回報率等,用于評估項目在經濟層面的影響。8.1.3社會指標:包括農民滿意度、就業率、社會穩定性等,用于評估項目在社會層面的效益。8.1.4環境指標:包括資源利用率、生態保護、污染減排等,用于評估項目在環境層面的影響。8.1.5政策與管理指標:包括政策支持力度、項目管理效率、合作伙伴滿意度等,用于評估政策與管理層面的效果。8.2評估方法與流程8.2.1評估方法(1)定量評估:采用統計數據、問卷調查等方法,對項目各項指標進行定量分析,以客觀反映項目實施效果。(2)定性評估:通過訪談、專家評審、案例研究等方法,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經驗教訓等進行深入分析。(3)綜合評估:結合定量與定性評估結果,全面評價項目實施效果,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8.2.2評估流程(1)制定評估方案:明確評估目標、內容、方法、時間等。(2)收集數據與信息:通過監測、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相關數據與信息。(3)分析評估:對收集到的數據與信息進行分析,運用評估方法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評價。(4)撰寫評估報告:整理評估結果,形成評估報告。(5)反饋與改進:將評估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與人員,提出改進措施,促進項目優化。8.3評估結果運用評估結果將作為以下方面的依據:(1)項目決策: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項目策略、目標與計劃。(2)政策制定:為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政策體系的完善。(3)資源配置:優化項目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人力、物力等使用效率。(4)經驗總結與推廣:總結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與教訓,為類似項目提供借鑒。(5)項目管理與改進:持續改進項目管理水平,提高項目實施效果。第9章:項目組織與管理9.1組織架構為保證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的順利實施,本項目設立專門的項目管理機構,負責全面協調、監督和推進項目各項工作。組織架構如下:9.1.1項目領導小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決策,統籌協調各方資源,保證項目順利推進。項目領導小組由以下成員組成:(1)組長:由市分管農業副市長擔任;(2)副組長: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擔任;(3)成員: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扶貧辦等部門負責人。9.1.2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管理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負責項目日常管理工作,具體職責如下:(1)組織編制和實施項目實施方案;(2)協調項目各方參與主體,保證項目進度和質量;(3)監督項目資金的合理使用;(4)定期向上級匯報項目進展情況;(5)組織項目總結評估。9.1.3技術指導組技術指導組由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負責項目技術方案的制定、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等工作。9.2工作機制為保證項目高效推進,本項目建立以下工作機制:9.2.1例會制度項目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例會,研究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項目按計劃推進。9.2.2協調溝通機制項目各方參與主體之間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及時共享項目信息,保證項目協同推進。9.2.3監督考核機制項目管理辦公室對項目實施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變更租賃條款的相關協議
- 《供應鏈管理實務》課件
- 鐵道機車專業教學湖南鐵道左繼紅98課件
- 工程排堿溝施工方案
- 中華酒文化課件
- 《GB 4706.80-201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暖腳器和熱腳墊的特殊要求》(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專職業形象課件模板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個性與職業課件
- 有條件的股東內部股權轉讓合同
- 鐵粉運輸合同協議
- 廣東省珠海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無答案)
- 2024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水網發展研究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第4單元 亮火蟲(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粵教花城版(2024)音樂一年級下冊
- 車間生產材料管理制度
- 2023年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2025年融媒體中心招聘考試筆試試題(60題)附答案
- 湖南省2025屆高三“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二)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 西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期中測試題(含答案)
- 商業地產項目整體經營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