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6詩詞鑒賞-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_第1頁
專題06詩詞鑒賞-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_第2頁
專題06詩詞鑒賞-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_第3頁
專題06詩詞鑒賞-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_第4頁
專題06詩詞鑒賞-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專題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6詩詞鑒賞(一)(2022春·江蘇南京·七年級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校考期中)閱讀古詩,完成各題。從軍行(其一)(唐)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①秋。更吹羌笛關山月②,無那③金閨④萬里愁。【注】①海風:從邊地沙漠南海吹來的風。②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③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一作“誰解”。④金閨:對女子閨閣的美稱,指家庭。1.請賞析第二句中“獨”字妙在何處?2.請結合三四兩句中的主要意象,分析詩人情感。【答案】1.“獨”字細膩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秋日黃昏獨上戍樓,感受沙漠寒風凜冽,表現了詩人軍旅生活的空寂孤獨之感。

2.第三句以幽怨的羌笛聲和多為傷離別之辭的《關山月》名曲,以聲寫情,第四句反以妻子思“萬里”外親人之語,襯出自己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愁情。【解析】1.考查賞析詩歌的煉字。本詩前兩句意為: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沙海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一個“獨”字,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詩人于黃昏時分獨自登上“百尺樓”,感受到寒風凜冽的邊塞風光的情景,蘊含著詩人長期軍旅生活的孤寂愁苦之情。2.考查分析詩人感情。“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像親人在呼喚,又像是游子的嘆息。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無那金閨萬里愁”,間接表現邊人的心理。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運用反襯的手法。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二)(2022春·江蘇無錫·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古詩,完成各題。題木蘭廟①唐·杜牧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②。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③。【注釋】①木蘭廟:在今湖北黃岡西一百五十里處的木蘭山上。②畫眉:描眉,這里指梳妝打扮。③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舍身報國、出塞和親的王昭君。3.詩歌一、二兩句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怎樣的木蘭形象?4.這首詩歌最后兩句表達了木蘭哪些情感?【答案】3.虛實結合(想象),塑造了一個既有英勇善戰英雄面貌,又有追求美好生活女兒情態的巾幗英雄形象。

4.表達了木蘭的思鄉之情和對王昭君舍身報國的敬慕之情。【解析】3.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和人物形象。“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可知這是寫到的是現實中木蘭是征戰沙場,但是在夢中還是期待自己可以像女子一樣畫眉,所以這里運用的是虛實結合的手法;由“彎弓征戰作男兒”體現的是木蘭的英勇善戰的形象;由“夢里曾經與畫眉”可知這里體現的是木蘭心中追求女子美好的生活的心態。4.本題考查詩歌主旨。由“幾度思歸還把酒”可知木蘭對于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木蘭向王昭君敬酒,體現的是希望向昭君那樣為國做貢獻,并且體現出來的是對于昭君這樣的女英雄的贊美之情。(三)(2022春·江蘇常州·七年級統考期中)閱讀王昌齡的《送魏二》,完成下列題目。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一個“______________”字寫出了詩人身上的寒冷與內心的凄涼,“瀟湘月”與“夢里長”抒發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心感受。【答案】涼

孤獨、寂寞,對友人的思念與惆悵。【解析】第一空:考查詞句賞析。“江風引雨入舟涼”意為:江風把那細雨吹進小舟,頓感絲絲寒涼。次句字面上只說風雨入舟,卻兼寫出行人入舟;詩中不僅寫了江雨入舟,然而“涼”字卻明白的表現出登舟送客的惜別場景來,“涼”字既是身體上的感觸,更暗含詩人心中對友人的不舍和對離別的傷懷。第二空:考查賞析作者感情。后兩句意為:想象你獨自遠行在瀟湘明月下,滿懷愁緒在夢里靜聽猿啼悠長。“憶君遙在瀟湘月”,友人身在瀟湘,只有“明月”相伴,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牽掛與思念之情。“夢里長”,長得是“清猿”的啼叫,猿啼凄苦,讓作者心生惆悵,這份惆悵來自于友人的遠行,也來自于對友人的思念。所以“瀟湘月”與“夢里長”抒發了自己的孤單寂寞,和對友人的思念與惆悵之情。(四)(2022春·江蘇南通·七年級統考期中)小南帶你品味陸游的家國情懷。請根據詩意,將對話補充完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宋?陸游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①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②又一年。[注釋]①遺民:指在金占領地區生活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漢族人民。②王師:指宋朝的軍隊。(1)“五四”青年節到了,小南聯想到這個節日的起源,想再選一篇課文和一首樂曲,與本詩前兩句組合在一起,拍一組配樂詩朗誦的視頻,與同學們分享。選哪一組合適(

)A.詩歌:《春夜洛城聞笛》,配樂:《茉莉花》B.詩歌:《木蘭詩》,配樂:《二泉映月》C.詩歌:《逢入京使》,配樂:《龍騰虎躍》D.詩歌:《黃河頌》,配樂:《黃河大合唱》(2)“南望王師又一年”中的“又”字一直為人稱道,請說出其好處所在。【答案】(1)D(2)一個“又”字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回百轉的心情。【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及風格的理解。“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由此可知,詩歌的前兩句不管是從內容還是風格上都具有豪放之美。A.《春夜洛城聞笛》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且《茉莉花》《茉莉花》曲調特點是清麗、婉轉,不符合;B.《木蘭詩》熱情贊揚了花木蘭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但《二泉映月》的曲調過于悲傷,不符合;C.《逢入京使》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主題不符合;D.《黃河頌》歌頌了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黃河大合唱》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符合;故選D。(2)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南望王師又一年”,意思是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寫出了“遺民”年年歲歲盼望南宋能夠出師北伐的心情。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表達了詩人對淪陷區百姓痛苦的同情,對南宋統治者不收復失地的憤慨及對早日收復失地的盼望。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五)(2022春·江蘇南通·七年級南通市海門區東洲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東欄梨花蘇軾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注釋:雪:指梨花。7.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詩歌還用了哪些詞來描繪梨花?寫“柳深青”有什么目的?8.看著雪白的梨花,詩人為什么會產生“惆悵”的心情?(請用原詩回答),這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7.淡白、清明,是為了襯托梨花的潔白以及繁盛。

8.“人生看得幾清明”,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解析】7.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作者在寫“梨花”時,除了第3句用“一株雪”來設喻外,還運用“梨花淡白”直接對花的色彩進行描寫;運用“清明”一詞還描繪成型的梨花所形成的清澈明朗的境界。寫“柳深青”運用的是襯托的寫法,把梨花與柳葉的色彩對比,更加襯托梨花的潔白以及繁盛。8.考查對詩歌主旨的理解。詩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寫梨花已盛開,柳葉已深青。柳絮紛飛之景,說明時至暮春,盛極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傷春的惆悵之情。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幾清明”寫如此盛景,人生難得看過幾回,由梨花盛開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無限感慨與惆悵。據此理解分析作答。(六)(2022春·江蘇南通·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思賈至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注】賈至在唐肅宗朝曾因事貶為岳州司馬。“歷亂”:花開極茂盛。9.前兩句描繪出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從整首詩來看,這兩句有什么作用?10.有人評價三、四兩句在情感的抒發上“構思新奇”,說說你的理解。【答案】9.①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春草叢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黃,柳絲飄拂;桃花盛開,李花飄香,花枝披離,花氣氤氳。②前兩句與后兩句形成對照,使所要表達的愁、恨顯得加倍強烈。畫面上的春光點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鬧,就更能從反面襯托出詩人無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出詩人無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

10.①這兩句不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愁情,而是運用擬人的手法借“東風”和“春日”來寫愁思。②“東風不為吹愁去”,不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不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長”,不說因愁悶而百無聊奈,產生度日如年之感,卻反過來說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長。這樣,詩意的表現就更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解析】9.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及作用的分析。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黃”,用嫩綠、鵝黃兩色描繪出春草叢生、柳絲飄拂的生機盎然的畫面;次句“桃花歷亂李花香”,更用暗筆為這幅畫添上嫣紅、潔白兩色,詩人用這兩句詩描繪出了春草叢生、柳絲飄拂、桃李飄香、鮮艷明媚、生機盎然的春景。詩歌的后兩句,則寫詩人深深植根于內心之中的,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愁恨。由此可見,作者之所以這樣描繪春景,其目的是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反襯出詩人無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使所要表達的愁恨顯得加倍強烈。10.考查賞析詩句。后兩句意為:春風依然不能為我吹散煩惱憂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這春天一直滋長。“不為”“偏能”把東風與春日人格化,運用擬人的修辭,作者不直言自己心中的憂愁難以排解,反而卻說東風不能“吹愁去”。不直言自己的怨憤悠長,反而卻說春日“惹恨長”。借東風與春日兩種本為美好的意象,抒發自己心中的愁怨之意,運用曲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得委婉含蓄,感人至深。(七)(2022春·江蘇淮安·七年級統考期中)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11.展開聯想與想象,描繪“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展現的畫面。12.“憑君傳語報平安”中的“傳語”是什么意思?有何表達效果?【答案】11.示例: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日,我又思念起家鄉和親人,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濕了雙袖。

12.“傳語”的意思是“捎口信”,生動形象地寫出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解析】11.考查描繪詩歌的畫面。解答時,首先理解詩句大意,然后抓住主要對象或景物,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繪。“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故園,指長安和長安的家;路漫漫,路途十分遙遠。龍鐘: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樣子。畫面示例:離開長安很久了,碰到入京使以后,詩人久久不語,只是默默凝視著東方。步步西去,家鄉越來越遠,只覺得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人又思念起家鄉和親人,不禁掩面抽泣,揩眼淚已經揩濕了雙袖,可是臉上的淚水仍舊不干。12.考查詩句的賞析。“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意思是: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結合上一句“馬上相逢無紙筆”可知此處寫詩人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只能通過“傳語”的方式報平安。由此可知“傳語”的意思是捎口信。這一句寫的是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向家人報平安,從中可以體會到詩人思念家人、不愿讓親人掛念的情感。(八)(2022春·江蘇淮安·七年級洪澤外國語中學校聯考期中)閱讀陸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13.請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14.請概括詩人游山西村時的所見所聞。并說說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3.山巒重重疊疊,水流曲折回環,草木愈濃,蜿蜒的山徑也愈發依稀難認。正在迷茫,懷疑前面沒有路之際,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個綠柳成蔭、花團錦簇的小山村,令人頓覺豁然開朗。

14.村民的熱情好客;優美的景色;淳樸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解析】13.本題考查畫面描繪。根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意,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來即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意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示例: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14.本題考查內容概括和感情理解。第一問根據“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可知,首聯描繪了山西村民的熱情好客;根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可知,頷聯描繪了山西村優美的自然景色;根據“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的意思“社日將近,一路上迎神的蕭鼓聲隨處可聞,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可知,頸聯描繪了山西村淳樸的風土人情。第二問根據首、頷、頸三聯對山西村村民的熱情好客、美好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的描繪,結合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所表達的時刻想重游山西村的愿望,可知,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表達了作者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之情。(九)(2022春·江蘇鹽城·七年級景山中學校考期中)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春

晚[宋]左緯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試數交游①看,方驚笑語稀②。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注】①交游:朋友。②笑語稀:代指舊友大都不在世了。15.賞析“方驚笑語稀”中“驚”字的妙處。16.這首詩使用了以樂景襯哀情(或襯托,或反襯)的藝術手法,將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在一起。請結合內容分析。【答案】15.“驚”字是驚訝的意思,生動地寫出了詩人高興地將美好春景指點給身邊的朋友看,但回應的僅是稀疏的幾聲贊嘆聲,寫出了身邊友人越來越少,表現了詩人心理的巨大反差和傷感之情。

16.前四句描寫了池塘邊柳樹長條低拂,美麗的蝴蝶隨落葉飛舞,燕子在微波蕩漾的水面上輕輕掠過等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描寫有力地反襯了后四句中表現的詩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對美好時光將逝的傷感之情,情景交融。【解析】15.本題考查詞語的賞析。“方驚笑語稀”意思是“方如夢醒明白同行賞春的老友少了”。詩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的美好春景,高興地將其指點給身邊的朋友看,本來還以為與往年一樣得到了片回應聲,但卻僅是稀疏的幾聲贊嘆聲。這巨大的反差,使詩人從對美景的陶醉中驚醒,猛然意識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邊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陣孤寂悲傷之感不禁襲上心頭。這一“驚”字,把詩人這種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現了出來,詩人感慨于時光匆匆,很多好友已逝,自己也到暮年,漸漸衰老,不由地傷感起來。16.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寫作手法。題干已指出賞析的角度:以樂景襯哀情(或襯托,或反襯)的藝術手法,將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在一起。解答本題要抓住“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本質。首先分析作者在詩中選取了哪些景物,然后分析這些景物在表情達意方面有何作用。前四句寫景,描寫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圖:池塘邊柳樹長條低拂,美麗的蝴蝶隨落花飛舞,燕子在微波蕩漾的水面上輕輕掠過。這些景物描寫有力地反襯了后四句中表現的詩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對美好時光將逝的傷感之情。“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表現的是詩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對美好時光將逝的傷感之情。最后一句用景語作結,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感慨時光的飛逝的同時,又傳達出一種孤獨憂傷之情。(十)(2022春·江蘇鹽城·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重登云臺山【清】陶澍①又踏金牛頂②上行,海風飛舄③上蓬瀛。蛟龍瀑外晴猶掛,雞犬云中夜有聲。為訪仙人④尋舊榻,喜偕詞客證初盟。長松迓⑤路三年別,卻笑公髯雪已盈。【注釋】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間官至兩江總督,兼管鹽政。數次親臨海州督辦海運,整理淮北鹽務。②金牛頂在云臺山前頂(清風頂)之后,俗稱后頂。頂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傳有金、牛二師修道于此。③飛舄(xì);會飛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宮山僧。⑤迓(yà):迎接。17.這首七言律詩的頷聯描寫了怎樣的畫面?18.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17.描寫云臺山景色的優美。白日,晴天飛瀑,水花外濺,如同蛟龍飛掛;夜晚,云中傳聲,雞鳴犬吠,打破夜的寂靜。

18.①對云臺山的喜愛、贊美之情:詩人再登云臺山,所見之景,景色優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踐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詩人來到三元宮尋訪山僧,以踐前約;③時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別后三年,云臺山上長松依舊,自己卻已胡須一片雪白。【解析】17.試題分析:此類試題解答要在理解詩句內容的基礎上,抓住詩句中的具體意象,加上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詩句內容進行生動形象地描繪,使之能呈現出“畫面”效果。本題作答要抓住頷聯“蛟龍瀑外晴猶掛,雞犬云中夜有聲”中的“瀑”“雞犬”和“晴”“夜”等意象,來描繪云臺山優美的景色作答即可。18.試題分析:體味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詩歌的意象來確定詩文的感情基調,從詩歌所表現的意境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古典詩詞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較為含蓄,詩人往往將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寫中。從“蛟龍瀑外晴猶掛,雞犬云中夜有聲”描繪的云臺山優美的景色看,表達了詩人對云臺山美好景色的喜愛、贊美之情;從“為訪仙人尋舊榻,喜偕詞客證初盟”敘寫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從“長松迓路三年別,卻笑公髯雪已盈”寫別后三年,云臺山上長松依舊,自己卻已胡須一片雪白,表達了作者的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據此理解作答。(十一)(2022春·江蘇鹽城·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豐樂亭游春?其三宋?歐陽修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19.詩歌第一、二句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20.詩句“游人不管春將老”中,“老”字的表達效果好在哪里?【答案】19.紅樹、青山、夕陽、綠草。寫出了春景生機盎然,色彩絢爛的特點。

20.“老”字運用擬人手法,將春當人來寫,更能現出憐惜之意,從而表達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老”還有時光、青春流逝的意味。【解析】19.本題考查景物特點。“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意思是:青山紅樹,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無際。前兩句采用白描的手法,直接表現景物特點,有紅樹、青山、夕陽、綠草。其中“紅樹”“青山”“綠無涯”寫出春天色彩的鮮艷斑斕,多姿多彩,展現了春天景物的勃勃生機。20.本題考查從煉字的角度賞析語句。“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意思是:游春的人們,興趣正濃,哪管春天將去;豐樂亭前,人來人往,落花遍地。“老”字將春人格化,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色美好,但是“春將老”,春天即將逝去,表現了詩人對美好春色的留戀(憐惜),表達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引出“踏落花”,花飄落,體現時間流逝、春光將逝。(十二)(2022春·江蘇鹽城·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問題。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春暮西園[明]高啟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注】①本詩描寫的是江南農歷四月農忙時節的情景。②蛺蝶:蝴蝶。21.范詩通過“梅子金黃”“杏子肥”“__________”等詞語,寫出了江南農村初夏的景象;高詩中“___”三字,凸顯了暮春季節的特點。22.兩首詩的后兩句都運用了襯托手法,請作分析。【答案】21.(1)“菜花稀”(或“麥花雪白”)

“花落盡”

22.范詩以蜻蜓蝴蝶紛飛、少見閑人襯托村中的安靜,也從側面透露出初夏農事繁忙、農民早出晚歸的情況;高詩用“花落盡”“蝶來多”襯托菜花盛開的情景,表現了西園的勃勃生機和盎然情趣。【解析】(1)本題考查詩句分析能力,范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具體描寫景色的詩句為前兩句,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因此此題填“麥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對;高詩是一首描寫晚春時景的田園詩,但是清晰描寫暮春時節的詩句則是后兩句,通過百花盡落來展現暮春時節的景象。(2)本題考查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與運用。襯托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的一種表現手法。高詩中“無人”和“惟有”形成了對比,后兩句寫出晝長人稀,蜓飛蝶舞,以動襯靜。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高詩三句“知是人家花落盡”,“花落盡”進一步說明已是暮春時節,“知”字表明“花落盡”是作者的推測,為虛寫。末句“菜哇今日蝶來多”暗點西園,詩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傷,而是描寫“蝶來多”,寫出盡管春盡,但仍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十三)(2022春·江蘇揚州·七年級統考期中)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故鄉杏花(唐)司空圖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23.請你發揮想象,描繪詩歌一、二句的畫面。24.請你從修辭角度,賞析詩歌的三、四兩句。【答案】23.詩人寄情于花,寄情于酒,欣喜于花的盛開,左手捻著鮮嫩的花枝,右手高舉酒杯,昔日與好友在林中共飲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24.擬人,將花枝與杯人格化,作為詩人提問的對象,突出強調詩人是獨自賞花飲酒,表達了詩人當時的落寞心境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解析】23.此題考查的是對詩句的理解。解答此類試題時,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上恰當的形容詞加以描繪即可。“左把花枝右把杯”的意思是“左手拿著花枝右手拿著酒杯”,在此基礎上加上恰當的形容詞,可以想象一下此時作者的心情。據此理解作答即可。示例:春光明媚,杏花盛開。詩人左手捻著花朵繁茂的鮮嫩花枝,右手高高舉起酒杯,似乎邀請杏花共飲美酒。回想起昔日與好友在花叢中共飲的景象,是多么的開心難忘啊!24.此題考查的是對詩句的賞析。“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意思是“想問問花枝和酒杯,老朋友為什么不能一起來呢”,該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作者將“花枝”和“酒杯”人格化,想問問它們,故人都到哪里去了,不什么不來共賞美景?此時詩人獨在異鄉,獨自面對“花枝”和“酒杯”,心情落寞孤寂,內心充滿了對故鄉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十四)(2022春·江蘇揚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渡荊門送別【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注】這是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25.詩的頷聯意境壯美,歷來為人們稱頌,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畫面。26.李白從遠游寫起,描繪了沿途見聞和觀感,你從中讀出了哪些情感?【答案】25.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山勢由山地過渡到平原,山巒從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浩浩浩蕩蕩的江水,奔涌向前,脫離群山的束縛,向著廣闊的平原奔騰。

26.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以及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解析】25.本題考查畫面描述。“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在這一聯,短短十個字,作者描繪了四種景象:起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每一種景象都是那樣的闊大,讓人窮盡目光,思接千里。這句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描繪畫面時,結合句子意思加入適當的修飾成分,展現畫面壯闊的氣勢即可。26.本題考查情感理解。根據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繪的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和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描繪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美好畫面可知,字里行間蘊含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根據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可知,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十五)(2022春·江蘇揚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閱讀古詩,完成各題。秋行(宋)徐璣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停柳邊行。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27.詩歌前兩句選取了鳴蟬等景物,展現了一幅__________(季節)__________(畫面特點)風景畫。28.自選角度,賞析“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3分)【答案】27.秋(早秋)

寧靜恬淡

28.本聯采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前一句秋風微拂,溪水靜謐流淌的靜景,表現環境的寧靜,后一句寫了秋葉飄落,在溪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的動景,襯托環境的恬靜安謐,表現出詩人的閑適寧靜心情。動景與靜景相輔相成,畫面在寧靜安逸中更添靈動。【解析】27.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閱讀詩句,抓住主要意象“秋蟬”,可以得知季節為秋,蟬鳴往往在夏秋時節,盛夏最為響亮,秋日漸涼,蟬鳴漸少,深秋至冬,則無蟬鳴,可以得知此時為早秋。詩人于清秋乘興出游,傍著柳蔭,一路信步徐行,喜聽那蟬聲戛戛,有如彈箏一般。秋蟬長鳴,本是平常之景,不足為奇,可詩人卻凝神細聽,興味盎然。究其原因,乃是緣于詩人以閑適之情追求一種野逸之趣,借寫閑游聽蟬表現出他寧靜安恬的心境。這一心情亦可通過“聽蟬閑停柳邊行(我聽者蟬聲悠閑地在楊柳邊行走者)”推斷而出。28.本題考查對詩句的賞析。“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意思是:小溪里的溪水平靜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忽然刮起里一陣風,吹來的葉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平如鏡”描寫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