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專題五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絲綢之路紙幣古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呈現出以小農經濟為核心,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但受經濟政策制約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條線索進行整理。線索一:古代農業古代農業發展的主線是小農經濟的產生與鞏固,包括土地制度的變遷、耕作方式的演進、水利設施的修建等,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是其突出特征。線索二:古代手工業古代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其中紡織、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業,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線索三:古代商業古代商業發展包括市場形成、市場管理、貨幣演化、內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場貿易管理是核心內容,時空限制經驗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線索四:古代的經濟政策古代的經濟政策以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變法,貫穿于封建社會始終,后者僅實行于明清兩朝,二者均是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第12講古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知能提升課Ⅰ“你耕田來我織布”理解田園風情——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09頁一、生產模式——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1.概念(1)“刀耕火種”:刀耕火種是一種原始的農業耕作法。古代多山地區,農夫播種前,常先伐去林木,燒去野草,以灰肥田,然后開出耕地,以播種農作物。(2)“精耕細作”: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綜合技術體系。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農業體系的總目標,其作用是變更了農業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產率。2.表現(1)耕作技術——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①“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②鐵犁牛耕:春秋戰國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納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漢代牛耕漸漸普及全國,鐵制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東漢時,某些地區出現了一牛挽犁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③基本特點: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2)水利工程和澆灌工具——“大禹和他的繼承人”。①水利工程:戰國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工程兩漢關中農夫創建了“井渠”。王景勝利治理黃河唐至明清政府重視水利設施的修建管理②澆灌工具:隋唐五代北方已運用立井水車作為提水澆灌工具,在長江流域,獨創了高轉筒車以引低處水澆灌高處農田宋代水轉翻車利用水力為動力明清出現了風力水車3.影響(1)精耕細作為中華文明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并對亞、歐農業生產產生深遠影響。(2)中國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局限性或不足,是導致中國在傳統社會逐步落伍的重要緣由。二、經營方式——從“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織”1.“千耦其耘”:由于農具原始,多采納大規模簡潔協作方式進行生產。2.個體農耕(小農經濟)(1)形成緣由: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②土地全部制的確立,農夫不同程度地擁有肯定的生產資料;生產力的發展使勞動者有實力進行獨立的生產活動。③政府為保證財源,多實行重農政策,扶植小農經濟。(2)特點:自給自足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須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男耕女織封閉性相互之間缺少交往與合作脆弱性規模小、水平低,抵擋天災、人禍(苛政、土地兼并等)的實力差落后性生產工具簡潔,阻礙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3)地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傳統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中國專制集權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關系到古代經濟的旺盛和政權的安危。3.地主莊園經濟(田莊經濟)(1)概念:田莊是漢代地主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限制著眾多的依附人口,是一個能夠自給自足地進行生產、生活的實體。(2)形成:①漢代田莊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力的發展,但更離不開它的物質基礎——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是漢代田莊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②唐中期以后,成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莊園地主一般把莊田租給農夫耕種,收取地租。租地農夫對地主有肯定的依附關系。莊田產品多用于自給,少數也出賣,莊園(田莊)經濟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3)影響:①在田莊里,剝削者和勞動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帶有深厚的封建宗法色調。②東漢地主田莊的大量存在,使東漢社會的發展不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強大和統一的鞏固,而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貧弱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三、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從“國有”到“私有”1.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全部(土地公有制)。2.奴隸社會:井田制(土地國有制)。西周時期,土地被劃分成“井”字形方塊,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點:一切土地歸國家全部(即屬于周王全部);土地層層分封;在貴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3.封建社會(1)封建土地全部制:確立春秋時期的稅制改革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類型戰國以來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種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農私有土地。其中地主土地全部制占主要地位,是專制王朝生產關系的基礎。農夫占有的土地較少,為了生存,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把部分勞動成果作為地租交給地主問題土地兼并現象嚴峻①緣由: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夫土地②影響:影響國家賦稅收入,導致租佃關系出現并日趨普遍化,引起階級沖突激化和農夫起義③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依據人丁和田畝收取賦稅等④結果:起到了激勵農夫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擋土地的兼并(2)租佃關系的出現和日趨普遍化: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給別人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制,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租佃關系產生戰國時期發展漢代,“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伍”的現象比較普遍;宋代,租佃經營僅次于自耕農形式普及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特點在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雖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但佃農在選擇雇主方面有肯定的權利,而且在支配產品方面也獲得了適當的自主權作用租佃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大大提高了農夫的生產主動性,有利于農業的穩步發展四、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由人丁到財產的標準轉變1.概念:賦役制度是中國歷代王朝為鞏固國家政權而向人民征課財物、調用勞動力的制度。賦稅主要是田畝稅,有時還包括人頭稅和資產稅。役,即在位統治者強制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雜役和軍役。2.中國古代重要的賦役制度(1)“相地而衰征”和“初稅畝”: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2)編戶制度:是漢代對百姓的一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賦稅制度。被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他們依據人口和資產向國家擔當人口稅、田租、徭役和兵役,國家對他們限制特別嚴格。(3)租調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夫必需向國家交租(即土地稅,征糧)和調(即戶稅,征布帛),還要服兵役和徭役。北魏租調制規定:受田農夫擔當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二石、調帛或布一匹,丁男還要負擔肯定的徭役。(4)租庸調制:隋唐時期推行,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肯定量的谷物,叫“租”;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叫“調”;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庸”。這樣,保證了農夫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夫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5)兩稅法:天寶年間(唐玄宗年號),土地兼并嚴峻,均田制無法實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變更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國家對農夫的人身限制松弛了。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夫的負擔;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正式廢除。(6)“一條鞭法”: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沖突,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耙粭l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說明農夫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賦役征銀的方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須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7)“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康熙時進行局部試點,規定以1712年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雍正時期,在全國推行,并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之中,征收統一賦稅?!皵偠∪氘€”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頭稅,進一步放松了農夫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使中國人口快速膨脹,增加了大量勞動力,有利于當時國家的發展。五、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由北方到南方1.古代中國經濟發展先后形成過兩個重心: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的經濟重心,魏晉南北朝時經濟重心起先南移,南宋至元朝,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北方,到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2.緣由: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1)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供應了有利的社會環境。(2)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溢了南方的勞動力,并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牛耕在南方地區得到推廣。(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東晉),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3.過程特征南移的表現魏晉以前:基礎條件春秋戰國時期,楚、吳、越等對江南有所開發。秦漢時期,中原的鐵器傳到珠江流域魏晉南北朝:南北經濟差距縮小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興修了很多農田水利,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兩晉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隋唐五代:起先南移江南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至唐朝后期,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揚州的經濟地位超過長安和洛陽?!鞍彩分畞y”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遷的其次次高潮兩宋:最終完成“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農業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兩宋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明清:地位鞏固江南出現很多重要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4.影響城市交通和貿易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快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始終影響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遷肯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遷人才教化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化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肯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1頁主題(一)古代中國精耕細作耕作方式的發展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精耕細作在古代農業發展中的表現(1)耕作方式發展: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經不斷完善而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術進步:耕作方法、田間管理系統完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3)改善農業環境:重視農田澆灌,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在牛犁耕作未出現以前,此種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結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運用時間極長的一般耕作方式……宋代葉夢得說:“古耕而不犁,后世變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戰國之世,耕用牛犁,運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中國經濟通史》[思索]依據史料,如何理解春秋戰國時期“耕用牛犁”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教你讀史]史料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變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說明牛耕的運用變更了過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農業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自主分析][提示]耕犁的運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運用,節約了人力。它們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史料二]戰國時《呂氏春秋》總結了利用土地的十大問題,內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墑、除草、通風、生長、健壯、高產等方面,一一形成較為深刻的技術相識?!钊骸掇r業科技史》夫范、中行氏……將耕于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國語·晉語》[思索]史料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有何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教你讀史]第一段史料反映了戰國時期的農業技術狀況。說明農業技術特別細致,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其次段史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牛耕技術。解讀史料時留意對“宗廟之犧”與“畎畝之勤”的解讀。“宗廟之犧”是指用以祭祀的牛;“為畎畝之勤”意為用作耕地的動力。說明當時已經用牛耕地。[自主分析][提示]特點:精耕細作。體現:出現牛耕技術;農業技術精細。
主題(二)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概念闡釋: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自然經濟的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狹小。自耕農經濟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經濟除包括自耕農經濟外,還包括以租種地主土地為主的佃農經濟。三者的關系如下圖所示:2.小農經濟的特點(1)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2)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市場交換少。(3)落后性:留意精耕細作,但簡潔催生滿足的社會心態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災人禍的影響,小農很簡潔破產。(5)保守性:相對簡潔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簡潔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3.影響小農經濟成長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產工具的改進和運用:如鐵農具、牛耕的普及。②農夫自身因素:擁有肯定的生產資料,生產主動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實行重農政策,扶植小農經濟。(2)不利因素:①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剝削,農業始終維持著簡潔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②歷代封建王朝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敗,每遇災荒瘟疫,小農經濟都面臨著破產的危急。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白居易《朱陳村》[思索]史料反映的是怎樣的生產方式?有什么特點?[教你讀史]史料中“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說明中國古代農業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分工簡潔;“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說明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封閉性。[自主分析][提示]生產方式:小農經濟。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史料二]《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盵思索]上述現象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教你讀史]史料強調了農夫為了生計,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了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自主分析][提示](1)個體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個體及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供應了可能,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2)小農經濟漸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農夫成為賦稅的主要擔當者。(3)農夫為了生計,更加留意單位面積內勞動的投入,推動了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主題(三)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從經濟結構看:古代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2)從生產力看:運用牛耕、改良生產工具、改進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3)從生產方式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4)從土地全部制看:實行以地主全部制為主導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從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干預看:一方面國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的發展供應保障;另一方面國家在農業上征收的賦稅成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此外在賑災、救災方面,國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在傳統時代,所謂農業生產結構,其主要生產要素可歸納為四項:(1)耕地,(2)作物,(3)農具,(4)勞力……中國的傳統農業,無論從其現實的經濟效益,還是潛在的發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轉變,而是其自身轉變的通道,受到來自帝國政治、經濟體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農業經濟效果、歷史效應,不只取決于它生產的內環境,還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環境的有利與否。對傳統中國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礙?!跫曳丁吨袊鴼v史通論》[思索]史料認為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內環境,而且更受制于外環境的影響。史料中的“內環境”與“外環境”分別指什么?結合史料和所學學問,你如何相識史料的觀點?[教你讀史]依據史料“(1)耕地,(2)作物,(3)農具,(4)勞力”可知內環境;依據“受到來自帝國政治、經濟體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可知外環境;“相識”可依據史料最終兩句進行歸納概括。[自主分析][提示]內環境:自然環境(耕地),技術和農具,農作物,勞動力。外環境:國家政策(體制)。相識:我國農業經濟在封建社會早期得到較快發展,但受到封建體制(社會環境)的阻礙,無法獲得突破性發展。
[史料二]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部分)時期內容備注春秋戰國牛耕、鐵農具—都江堰、鄭國渠—測知二十四節氣有利于支配農事秦漢耬車提高播種效率選種、育秧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魏晉南北朝翻車—《齊民要術》—續表時期內容備注隋唐筒車、曲轅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彌補耕牛的不足《農桑輯要》元朝政府頒發的農業指導用書十二氣歷—明清《農政全書》—[思索]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顯著特點。依據史料二概括這一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教你讀史]史料說明我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涉及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農田水利、澆灌工具以及農書等多個方面,體現出古代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自主分析][提示]獨創創新農業生產工具;改進耕作技術;興修農田水利;重視農時;總結推廣農業閱歷。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09頁1.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精耕細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下列關于“精耕細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推動了農業生產不斷發展B.突出特點是少投入多產出C.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D.促進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解析:結合所學學問,精耕細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過改進生產工具、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精耕細作突出特點應為多投入,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精耕細作通過改進生產工具,能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精耕細作通過改進生產工具、提高生產技術,促進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B2.下表內容為不同文獻關于唐代土地狀況的記述。出處記述《通典·食貨二》“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唐大詔令集》“寺觀廣占田地……侵損百姓”《冊府元龜·田制》“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吞并,莫懼章程……致令百姓無處安置,乃別停客戶,使其佃食”表格信息反映了唐朝()A.土地的自由買賣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經營基本取代自耕農經營C.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發生變更D.政府對土地的實際限制力有限解析:本題結合歷史說明考查唐代土地制度。綜合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對貧困庶人變賣永業田及富豪之家、寺觀和王公百官等的占田行為無力管控,這體現了政府對土地的實際限制力有限,因此D項正確;材料中體現不出土地自由買賣得到法律保障,A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只有一項文獻提到了租佃經營,其他文獻未提及,因此無法得出唐代租佃經營基本取代自耕農經營的結論,B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社會結構的變更,C項錯誤。答案:D3.宋朝開殆,中國東南閩嶺各地種棉者漸多,由海外引進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進的西瓜、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都有進一步發展;在湖南洞庭湖地區還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專業戶”。這表明()A.商品經濟發展影響農村種植結構B.宋代農村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C.宋代農村經濟作物成為種植主體D.新航路開拓促進了世界物種溝通解析:本題考查宋代農業經濟新變更。經濟作物主要是面對市場,南方一些地區經濟作物種植進一步發展,說明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了農村的種植結構,故A項正確;我國自然經濟起先解體是在鴉片斗爭后,解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經濟作物“成為種植主體”,解除C項;宋朝時期新航路尚未開拓,解除D項。答案:A知能提升課Ⅱ“享譽世界”的名片——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3頁一、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1.基本形態(1)家庭手工業:長期附屬于農夫家庭之中,“男耕女織”,自給自足。(2)田莊手工業:生產生活自給自足,包括釀造加工、紡織、農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3)“工官”和“匠戶”制度——官營手工業:表現從漢武帝時代起,政府壟斷煮鹽、冶鐵等行業,收歸官辦特點特地負責制造官府專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對市場影響小制作工藝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影響“工官”工場的經營,對朝廷來說是一大支出技術獨創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行業間相互隔絕,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易導致失傳“匠戶”職業由子孫世代承襲,匠戶沒有人身自由,嚴峻束縛他們的勞動創建性2.主要成就(1)紡織業——紡織業的發展: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婦功”成為“國有六職”之一漢代絲織品經過絲綢之路遠銷到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中國被稱為“絲國”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絲織工藝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元代黃道婆對紡織工藝進行革新,創建了新式紡車,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漸漸成為當時民眾的主要衣料明代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在作坊中出現了雇工,還出現了具有肯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資本主義萌芽出現)(2)冶金業——先進的冶金技術:①青銅鑄造工藝在西周時期已達到很高水平;春秋晚期出現中國最早的人工冶煉鐵器。②漢武帝時代推行鐵業官營制度,起先運用煤炭作燃料,供風形式也有革命性變更;東漢杜詩獨創水排。③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灌鋼法,用于制作兵器。④北宋時期,已經有了以煤作為燃料冶鐵的明確記載,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3)陶瓷業——陶瓷業的成就:①先秦:主要是燒制陶器。②從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由陶向瓷過渡。③唐代:制瓷業已經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南青北白”的說法。④清代:創制了粉彩瓷器工藝。(4)特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并存。部門眾多,長期世界領先。二、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官營手工業1.概念:官營,指依靠國家權力,官府壟斷經營。所謂官營手工業,指由政府干脆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國家權力,征調最優秀的工匠,限制最好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致。2.官營手工業及“匠戶”的演化西周設工官管理,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壟斷經營春秋戰國壟斷地位被打破,形成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長期并存的局面漢武帝時期煮鹽、冶鐵、冶銅、鑄錢等高利潤行業收歸官辦,由政府壟斷。西漢政府在長安設立服務于皇室的東西織室、齊郡設“三服官”(負責制作衣服滿足皇室須要)唐代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稱作“匠戶”,唐代出現工匠定期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內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漸漸削減,雇匠增多宋代雇匠居多,實行薪酬制元代實行“匠籍制”,工匠被編入特地的戶籍,由特地機構干脆管理,不得脫籍改業;工匠世代相襲,擔當正式的工役明中期后將匠戶制度改為輪班輪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時間可以自制成品進入市場銷售,成為半自由的手工業者;實行“班匠銀”(輸錢代役)代替“匠役制”清朝清順治二年(1645)廢除“匠籍制”,匠人獲得自由身份3.政府管理的措施(1)西周:工商食官。西周時期的手工業者和商賈由官府統一,必需依據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也有人說明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業者、商人靠著官來吃飯。工商食官制至戰國時期徹底終結,但其演化出的官營手工業始終存在。(2)秦漢以后,對官營手工業的管理,始終有特別嚴格的制度。服役于官營手工業的勞動者很多是民間工匠,入籍匠戶世代以無償勞役形式艱苦勞作。官營工匠中有很多是由官奴婢轉成的,特殊是織室、繡房中的女工,其實依舊是女奴。4.官營手工業的特點(1)官營手工業具有肯定的生產規模,內部技術分工特別細密。每一種這樣的生產,又依據不同的生產程序——這些不同的程序原來都是獨立的生產部門——使各個程序成為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的局部操作。(2)安排在各程序上的工匠各從事一種特地化的局部操作,不兼作、不二事,這樣每個工匠都成為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局部勞動者。(3)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其生產過程中“指揮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此外,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交換價值,而只有供統治階級消費或官家運用的運用價值,因而其生產和安排不受價值規律支配。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4頁主題(一)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中國古代手工業各種經營形態的特點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政府干脆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明中葉以后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始終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2.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經營艱難的緣由(1)市場因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自足性,因此,廣闊農夫對市場上供應的商品需求量不大。(2)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規模大、技術精,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3)政策限制——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其征收重稅。(4)社會動蕩——民間手工業力氣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5)技術水平——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難以得到溝通提高。3.古代手工業在明清時期由以官營為主到以民營為主的緣由(1)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物質和技術基礎。(2)農業生產的進步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原料。(3)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市場。(4)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必要的勞動力。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魯人善織屨(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濒斎嗽唬骸昂我玻俊痹唬骸皩諡槁闹?,而越人跣(赤腳)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予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思索]依據史料,可以看出民營手工業有何特點?[教你讀史]史料表明民營手工業者可以自由流淌,到外地謀生,體現了民營手工業的主要特點。與官營手工業為官府服務,由政府干脆經營的特點不同,說明其服務對象和目的不同。[自主分析][提示]由民間商人經營,產品投放市場。[史料二]明初規定:輪班匠須一年或五年一班輪番到官營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個月。住坐匠則是每月赴官營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則須月出銀一錢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清政府確定廢除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為民”?!段臑憽吨袊ㄊ贰穂思索]依據史料,說明明清時期工匠地位的變更,結合所學分析其影響。[教你讀史]史料中“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到“各省俱除匠籍為民”,反映出官府對工匠人身限制的松弛,這是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必定結果。[自主分析][提示]變更:從定期服役到納銀代役,最終到完全廢除匠籍;政府對工匠的人身限制逐步松弛。影響:提高了手工業者的生產主動性;客觀上為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供應了條件。主題(二)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別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2)手工業技術先進。古代中國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4)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明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漸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5)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6)手工業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發生相應變更。(7)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2.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傳承的特點(1)保守性、封閉性。官營手工業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2)世代相傳。手工業市場狹小,實行的這種防止技術競爭的防衛措施,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3)“傳兒不傳女,傳媳不傳女。”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古代手工業技術一般不傳外姓。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官方以法令來愛護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有時,為了技術的世代傳習,官府還要干涉某些手工業者家屬的婚姻,使民間技術的傳習成為固執的傳統。從元稹《織女詞》“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可見一斑。始終到不久以前,各地還有所謂“祖傳秘方”的存在。——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一卷[思索]依據史料回答,手工業世代傳習的特點對古代社會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教你讀史]史料作者認為中國古代出現手工業世代傳習的特點是有緣由的:官府的立法愛護及對手工業者的干涉;手工業市場狹小,手工業勞動者為防止技術競爭而實行防衛措施。[自主分析][提示]手工業成品往往因此保證了工藝水平,但行業之間相互隔絕,使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傳承的封閉性,往往導致失傳,最終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史料二]萬歷三十四年蕭近高說:“(景德)鎮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游徒,每日不下數萬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圖說》中也記載了當時的實況:“景德鎮袤延十余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眾。”[思索]依據史料,說明明清時期制瓷業的發展出現了哪些特點。[教你讀史]史料體現出景德鎮制瓷業在規模、人數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在生產關系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自主分析][提示]景德鎮制瓷業旺盛發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6頁1.隋朝將作大匠宇文愷曾嚴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鄉后亦受到嚴密監視,且不許“收授學徒”和“制作產品”。上述現象反映了()A.官營手工業者有嚴格的從業要求B.隋朝官營手工業發達,產品精致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藝的傳承D.官營手工業者的匠籍制度被廢除解析:由“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鄉后亦受到嚴密監視,且不許‘收授學徒’和‘制作產品’”可以分析出政府對官營手工業嚴格限制,不利于手工工藝的傳承,故答案為C項。答案:C2.《國語·齊語》載:“工之子恒為工?!薄盾髯印と逍А份d:“工匠之子,莫不繼事。”《唐六典》載:“工商皆為家傳其業以求利?!鄙鲜鲇涊d()A.表明白手工業的發展為官府壟斷B.闡釋了手工業技術的傳承特點C.說明白手工業存在人身依附關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賈所壟斷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古代手工業的傳承方式,不涉及官、民營,故A項錯誤;“工之子恒為工”“工匠之子,莫不繼事”“工商皆為家傳其業以求利”體現了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均以父子相傳為傳承的主要特征,故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手工業家族內的傳承,不涉及人身依附關系,故C項錯誤;同理,材料與仕宦之路無關,故D項錯誤。答案:B3.《考工記》中提到:“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乘車之輪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輪,軹崇(車軸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軫(車廂底部的橫木)與幞(車廂與車軸間的木塊)焉,四尺也。人長八尺,登下以為節(即便利上下車)?!边@表明在當時手工業生產過程中()A.采納標準化生產并兼顧人性化B.為滿足市場需求實行定制生產C.冶鐵技術進步促進了工藝發展D.社會發展推動了行業內部分工解析:題干材料反映出兵車、田車、乘車輪徑雖稍有不同,但對輪徑有總的要求,即以人的下體要求為標準,正好適合人們上下車,故“采納標準化生產并兼顧人性化”說法正確,故A項正確。答案:A4.明初,有隸屬官府的工匠,因為不堪官府奴役,常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間,政府允許工匠以銀代役,每人每年四錢五分,稱“匠班銀”。這一變更反映了()A.工匠對官府人身依附減弱B.社會沖突日益尖銳C.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D.雇傭關系逐步普及解析:從“有隸屬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銀”的變更說明白官府對工匠限制的減弱,有利于緩和社會沖突,故A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白銀成為流通貨幣,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勞動力成為商品,故D項錯誤。答案:A
高考探討課本講命題點分析與前瞻預料考綱卷別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業的發展考情分析全國卷Ⅰ2024·漢代莊園經濟;2024·人口問題;2015·小農經濟;2015·經濟重心南移;2015·宋代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2024·北宋民營手工業的發展;2024·明代玉器制造業近幾年來,對本講的考查發生一個顯著的變更,在接著考查我國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起先側重對手工業的考查。例如2024年全國卷Ⅰ考查了明代玉器制造業,2024年全國卷Ⅰ接著考查宋代民營手工業發展的概況,全國卷Ⅲ起先考查戰國以前的冶鐵技術的發展。因此在備考時,一方面接著關注對我國古代傳統農業的考查,留意從經濟文明演進的角度考查農業發展的影響;留意從農戶角色的變更角度考查封建土地全部制的變更;另一方面要關注對我國手工業的發展的考查,留意從手工業發展的概況考查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政治之間的關系,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全國卷Ⅱ2024·漢代土地兼并與自耕農經濟;2024·商朝以來大豆的種植;2024·唐朝經濟重心南移;2024·宋代土地政策調整;2015·唐宋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全國卷Ⅲ2024·清代農業的發展;2024·西漢前期經濟的復原和發展;2024·唐朝后期敦煌的自耕農經濟2024·戰國以前冶鐵技術的發展;2024·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全國卷2012·抑制土地兼并2010·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發展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6頁(2024·高考全國卷Ⅲ)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覺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覺地分布狀況見圖。據此可知,戰國以前()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運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學問定位]本題考查戰國以前冶鐵技術的發展。[素養解讀]全國高考卷命題以素養考查為主,本題主要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說明”兩個方面,詳細解讀如下:本題考查方法指導時空觀念本題明確給出了時間“戰國以前”,鐵器實物的分布狀況反映出考查戰國以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歷史說明本題以地圖的形式給出鐵器實物的分布狀況,考查對這一分布狀況的歷史說明,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可以看出鐵器實物的分布恰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水平的凹凸。[嘗試解答]________[解析]圖中鐵器實物并非就是鐵制農具,故A項錯誤;圖中新疆地區出現鐵器實物,但不能推斷它與中原地區的關系,故B項錯誤;圖中鐵器實物并沒有廣泛分布,可見冶鐵技術還未普及,故C項錯誤;當時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因此圖中黃河流域分布較其他地區更加廣泛,可見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故D項正確。[答案]D(2024·高考全國卷Ⅰ)如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學問定位]本題考查漢代莊園經濟,僅人民版教材涉及莊園經濟。[素養解讀]全國卷高考命題留意考查學科核心素養,本題考查“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兩個方面,詳細解讀如下:本題考查方法指導史料實證本題是實物史料,多人在田間勞動的場景反映出漢代豪強地主在莊園內驅使農夫集體生產的情形時空觀念畫像磚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對探討漢代的經濟生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是不行多得的圖像資料,由此進行時空定位[嘗試解答]________[解析]由圖片內容可知,這一塊地上有6人在勞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著2人播種,這反映了集體勞作的情形。漢代土地兼并加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莊園經濟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因而出現了圖片中的情形,故D項正確。其他選項均不符合圖片狀況,故解除。[答案]D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7頁(一)已考視角1.命題點:清代租佃關系的發展(2024·高考全國卷Ⅲ)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A.土地全部權變更極為頻繁B.農業生產利潤微乎其微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解析:C對:清乾隆時期,隨著江南租佃關系的發展,佃農普遍存在,而佃農也屬于小農,仍舊是個體經營。A錯:“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不是土地全部權的變動,佃農只是以租佃方式擁有了土地的運用權,因此材料沒有體現出土地全部權的變動狀況,且土地全部權的變更極為常見的表述錯誤。B錯:材料中沒有體現農業生產利潤的問題。D錯:農業的商品化生產材料中沒有體現。答案:C2.命題點:北宋民營手工業的發展(2024·高考全國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納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足,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解析:依據“成百上千個采納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可知井研縣制鹽業規模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選擇權,可看出井研縣制鹽業不是官營手工業,而是民營手工業,故A項正確;題干材料所反映的工匠僅是少部分手工業者,無法體現社會地位高和雇傭勞動的普及,解除B、C兩項;D項的“解體”過于肯定化,故解除。答案:A3.命題點:漢代的自耕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2024·高考全國卷Ⅱ)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忱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解析:封建社會始終沿用重農抑商政策,故A項錯誤;由題干材料“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貨幣稅收加重了富商大賈對自耕農的剝削,因而影響自耕農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強調的是稅收狀況而非農夫的生產熱忱,故C項錯誤;由題干材料“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可知富商大賈操縱物價而非稅收,故D項錯誤。答案:B4.命題點:西漢前期經濟的復原和發展(2024·高考全國卷Ⅲ)《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行勝數”。這反映了當時()A.義利觀發生根本變更B.朝廷留意提高工商業者地位C.經濟得到復原和發展D.地方豪強勢力限制了郡縣解析:依據“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行勝數”可知很多人發家致富,說明當時經濟得到復原和發展,故C項正確。答案:C5.命題點:玉器的運用對等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札記讀后感:細節與本質的再思考
- 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食工儀表自動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護理文件書寫規范及要求
- 江蘇省百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期初開學聯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南充科技職業學院《中學生物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化工熱力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城鄉空間分析與規劃新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中華女子學院《食品工廠設計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十堰市茅箭區2024-2025學年小升初總復習數學測試題含解析
-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FPGA數字系統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市朝陽區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模試題 數學 含答案
- 運輸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屆吉林省長春市高三下學期4月三模政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屆江蘇省揚州市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一級注冊計量師考試題庫大全及答案
- 放療皮膚反應分級護理
- 工程造價咨詢服務投標方案(專家團隊版-)
- 2024年廣東省中考生物+地理試卷(含答案)
- 小小科學家《物理》模擬試卷A(附答案)
- 勞務派遣勞務外包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