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線索1古代農業古代農業發展的主線是小農經濟的產生與鞏固,包括土地制度的變遷、耕作方式的演進、水利設施的修建等,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是其突出特征。線索2古代手工業古代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其中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是三大主要行業,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線索3古代商業古代商業發展包括市場形成、市場貿易管理、貨幣演化、內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場貿易管理是核心內容,時空限制經驗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線索4古代的經濟政策古代的經濟政策以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變法時期,貫穿于封建社會始終,后者僅實行于清朝,二者均是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第18講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理學問體系背史論術語(1)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隨著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斷興建,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在中國形成并日臻成熟。(2)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男耕女織”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農村的主要經營方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3)自然條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樣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又一特點,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正是這一特點的充分體現。(4)中國古代素以手工業發達著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5)各種手工業經營形態相結合;官營手工業發達,產品精致;民營手工業艱難發展,青出于藍;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6)中國的手工業長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及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始終是農業經濟的附屬存在,明清時期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中國始終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自主學習——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1.耕作技術——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1)“刀耕火種”: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營田,進行最基本的種植經營。(2)鐵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采納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②發展:漢代牛耕普及全國,出現________犁;東漢時出現一牛挽犁的耕作技術。③成熟: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________。(3)主要影響①主動:耕作技術的改進,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②局限: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耕作技術難以實現革命性的發展。[易錯辨析]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并非富足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滿意自家的基本生活須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在封建制度下,農夫生活特別艱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壓迫,還受到斗爭、動亂和自然災難等威逼。[構圖解史]耕作方式與農業經營方式演進的關系2.土地制度——貧者無立錐之地(1)制度變革①商周時代:實行井田制,土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事實上歸國王全部。②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③北魏到唐前期:推行________。(2)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表現貴族、官僚及豪強霸占良田,役使貧民,土地高度集中影響造成地權和勞動者的分別,導致農耕生產秩序嚴峻破壞引發民眾暴動,“平均”的口號成為傳統社會經濟意識中的重要內容[易錯辨析]封建土地全部制與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全部制分為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國有制、農夫土地全部制三種全部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據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封建土地國有制的詳細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農夫土地全部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卻很規范而分散,由于農夫經濟力氣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3.賦役制度(1)賦稅沉重①名目繁多,以田畝稅和________稅為主要形式。②農戶繳納的賦稅,是專制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力役沉重①勞動者服事徭役,是大型土木工程得以勝利營造的基本條件。②過度征發徭役迫使大批農耕勞動者長期離開土地。(3)主要影響①導致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遭到嚴峻破壞。②引發社會動亂,成為王朝覆滅和社會經濟文化凋殘的干脆緣由。4.水利事業的發展(1)水利文獻:主要有《河渠書》《溝洫志》等。(2)水利工程①戰國時期,李冰主持的________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②漢代關中農夫創建的“井渠”至今還流行于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干旱地區。③東漢王景治理黃河,基本解除水患。(3)澆灌工具①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車,長江流域獨創________。②宋代:水轉翻車利用水力為動力。③明清:出現了風力水車。[教材補缺]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1)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緣由及過程①緣由a.中原人口的南遷,不僅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b.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c.統治者的政策:南方統治者為增加實力,重視發展經濟。d.江南經濟發展: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旺盛。e.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南北經濟趨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經濟發展水平漸漸趕上并超過北方;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2)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特點①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民的南遷。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肯定的影響。④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漸漸轉移。(3)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海外貿易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快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城市發展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人口分布南方人口快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人才教化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化事業的發展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生態環境南方某些地區被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1.手工業類型(1)家庭手工業①特點:自給自足,產品有時也進入流通領域。②地位:長期附屬于農夫家庭之中,形成以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濟形式。(2)田莊手工業①背景:漢代出現豪強地主限制下的田莊。②地位:田莊中的手工業生產是自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3)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①出現:漢武帝時代,政府壟斷煮鹽、冶鐵、鑄錢等行業。②特點:特地制造官府專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工藝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③弊端:技術獨創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具有封閉性;匠戶沒有人身自由,勞動創建性受到嚴峻束縛。[學問拓展]官營手工業與市場的關系官營手工業生產的物品主要是為了滿意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吏的須要,這種把所需產品排斥于市場之外、依靠干脆勞役實行自給的方式嚴峻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封建經濟領域內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官營手工業與市場的聯系漸漸加強。[構圖解史]理解三種手工業的地位2.手工業部門與成就(1)紡織業①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已經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②商代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專職官員。③漢代花色品種多樣,絲織品遠銷到地中海地區,中國因此被稱為“________”。④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規模也相當大。⑤宋代棉花種植普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絲織工藝水平有所提高。⑥元代________創建新式紡車,推廣織造技術。棉布漸漸成為當時民眾的主要衣料。⑦明代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出現了雇工和自由勞動力市場。手工工場和________勞動關系的出現,標記著資本主義萌芽起先產生。(2)冶鑄業①商周時期,黃河流域的青銅鑄造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為禮制的象征,代表著權力和秩序。②春秋晚期出現人工冶煉的鐵器。③戰國中期后煉鋼和淬火工藝有所發展。④漢代冶鐵以煤炭作燃料,并創建出用水力作為動力的鼓風裝置——________。⑤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⑥北宋時期有以煤作為燃料冶鐵的明確記載。(3)制陶業①原始時代的彩陶和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工藝水平很高。②唐代美術陶制品“________”風行一時。(4)制瓷業①早期瓷器是一種釉陶,又稱做原始青瓷。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③唐代制瓷業已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有青瓷和________兩大體系,代表是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④唐宋以來,各地瓷窯所產瓷器各具風格。⑤清代康熙年間,獨創粉彩瓷器工藝;雍正時期,燒制技術達到頂峰。⑥唐宋以來,瓷器成為中國經海路外銷的重要商品,“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________”。互動課堂——核心突破·闡釋概念·提升素養eq\x(考點一)古代農業的基本生產模式(一)歷史概念——“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1)自然經濟的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狹小。自耕農經濟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經濟除包括自耕農經濟外,還包括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佃農經濟。三者的關系圖示如下:(2)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能滿意自家基本生活須要和繳納賦稅,但是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封建制度下的農夫生活特別艱苦。(二)追根溯源——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產生和發展的緣由(1)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為應對自然條件而產生的,它是建立在對農作物和農業環境諸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相識基礎上形成的,是長期農業生產閱歷的升華。(2)各地區各民族人民豐富的農業實踐,以及相互之間農業文化的溝通和融合,為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供應了深厚的基礎。(3)我國古代經濟制度有其特有的強大的自我調整實力和再生實力,從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經濟的自我調整,使農夫進行生產的條件獲得某種改善,從而使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獲得發展。這也是精耕細作傳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緣由。(4)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以“人多地少”為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人多地少”這種狀況迫使人們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三)讀圖明史——古代農田澆灌工具的革新與應用[探究]以上圖片分別為何種澆灌工具?兩種工具有何區分?試答:[系統認知]精耕細作在古代農業發展中的表現(1)耕作方式發展: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經不斷完善而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術進步:耕作方法、田間管理系統完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3)改善農業環境:重視農田澆灌,改善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等的好壞。(四)歸納總結——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1.主動性(1)農夫生活相對比較穩定,且有較高的生產主動性,為中華各民族大團結作出了肯定貢獻。(2)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穩定社會秩序,穩固了統治階級的統治。(3)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2.消極性(1)較小的生產規模和簡潔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阻礙社會發展。(2)受自然災難、戰亂、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體現出了其脆弱性。(3)阻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也體現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eq\x(考點二)古代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一)歷史概念——“租佃關系”“地主莊園經濟”1.租佃關系(1)地主把土地租給佃農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租佃關系。租佃關系形成于戰國時期,宋代時,租佃經營僅次于自耕農形式。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2)在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雖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但佃農在選擇雇主方面有肯定的權利,而且在支配農產品方面也獲得了適當的自主權。租佃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大大提高了農夫的生產主動性,有利于農業的穩步發展。2.地主莊園經濟(田莊經濟)(1)田莊是漢代地主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澤,限制著眾多的依附人口(佃客),以滿意地主的生活和享樂須要為目的組織生產,能夠“閉門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給”,自給自足地進行生產、生活。(2)在田莊里,佃主與佃戶每每聚族而居,帶有深厚的封建宗法色調;東漢地主田莊的大量存在,使東漢社會的發展不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強大和統一的鞏固,而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貧弱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田莊在戰亂時有利于生產穩定,但也簡潔形成割據勢力。(二)史料探史——小農經濟的特點史料一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①。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②。——摘編自白居易《朱陳村》史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③,急政暴虐,賦斂時常,朝令而暮改④。當其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⑤。——摘編自晁錯《論貴粟疏》[探究]據史料一、二,概括歸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有哪些?[解讀](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得信息①說明中國古代農業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分工簡潔,男耕女織②說明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③說明小農經濟易受到天災的影響④說明古代中國農夫擔當著沉重的徭役和賦稅⑤說明沉重的賦稅使貧困的農戶敗盡家業(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兩則史料從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說明白小農經濟的特點,從中概括歸納即可。試答:[系統認知]以通史視角相識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1)政治上:小農經濟的分散性是中心集權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經濟基礎。(2)經濟上: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是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根源;小農經濟的脆弱性,要求統治階級抑制商業,防止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3)科技文化上: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造就了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好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落后性也確定了中國古代科技無法實現根本性的突破;古代很多文學作品多是反映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志向和向往。(4)民族心理與家庭倫理觀念上: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夫具有忠厚醇厚、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有狹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農經濟條件下,導致“重男輕女”“安土重遷”思想觀念的產生;同時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注意孝道、重視鄰里與家庭和諧的觀念。(三)歸納總結——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1.過程(1)戰國時期:租佃方式產生。(2)漢代:租佃現象比較普遍。(3)宋代: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經營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土地出租時,多訂立契約,作為解決糾紛的依據,地租以實物租為主。(4)明清時期:人口增多,人地沖突突出訪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2.特征(1)土地出租者與土地租佃者之間實行了一種契約形式。契約內容包括田畝的位置、數量、類別以及地租償付的方式及數量。(2)租佃制下,佃戶有了遷移的自由,社會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顯著的提高。魏晉隋唐時期的部曲、佃戶都束縛在土地上,沒有遷移的自由,到宋代時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為減弱,佃戶的身份地位提高。(3)實物地租代替勞役地租成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態。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額租兩種。(4)租佃制呈現困難化趨勢。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地區,在土地全部者和實際耕種者之間出現了二地主階層,從而使土地全部權、占用權和運用權分別。3.影響:佃農對地主和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租佃農夫通過抗租、減租斗爭,爭取長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權利,生產主動性提高,有利于農業的穩步發展。eq\x(考點三)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一)史料探史——經濟重心南移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①。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②。——摘編自《史記·貨殖列傳》史料二朝廷在故都(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③,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常熟,天下足。”④——摘編自陸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舉入朝做官的官員統計⑤前期中期后期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探究](1)結合所學學問,分析為何會出現從史料一到史料二的這種改變。(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內容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解讀](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得信息①江南地區地廣人稀,生產方式落后②說明白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③表明宋代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區④說明江南成為國家的重要糧食產地⑤反映了北宋時期南方入朝為官的人數漸漸增多(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由①②所獲得的信息和③④所獲得的信息對比可知江南地區的改變;由⑤所獲得的信息概括其實質。試答:[系統認知]經濟重心南移的緣由及過程(1)緣由①黃河流域人口因動亂大規模南遷,不僅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也帶去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②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2)過程朝代表現特征魏晉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江南得到初步開發中唐以后南方經濟接著加速發展,漸漸趕上北方南北經濟總量基本持平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南方正式成為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二)縱引橫聯——綜合相識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對海外貿易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快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始終影響至今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北方人口的南遷肯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快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對文化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化事業的發展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肯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風俗習慣的影響如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唐中期北方飲茶之風盛行等eq\x(考點四)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一)歷史概念——“工商食官”“官營手工業”“匠戶”“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限制下的手工業者,“商”是官商,他們在官府的監督、限制下勞動,由官府賜予必需的生產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資料,稱之為“食官”。他們的職業世代相襲,沒有經營、遷徙的自由,專為官府和貴族服務。2.官營手工業:是指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運用官府供應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3.匠戶:指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唐代有工匠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戶曾被官府以強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編入特地戶籍,由特地機構干脆管理,不得脫籍改業、世代相襲。明代沿用元代的匠戶制度,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以銀雇工,匠戶可自由從事工商業,人身束縛大大減弱,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到了清代,匠戶制度正式終結,手工業由民間工商業者私人經營。4.私營手工業:指手工業由民間工商業者私人經營,生產資料私有,生產的產品主要面對市場銷售。5.家庭手工業:指中國古代農夫經營的副業,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補充,產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費,剩余部分也少量進入市場銷售。(二)追根溯源——古代中國手工業沒有出現生產領域技術革命的緣由市場因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占據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其規模大、技術精,對民營手工業產生了沖擊政策限制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其征收重稅社會動蕩民間手工業力氣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技術水平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難以得到溝通提高(三)史料探史——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史料一明萬歷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①。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②……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③。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④。——摘編自《蘇州府志》卷三史料二1850年以前,作為明清時期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裝制作、制燭等行業的生產規模上與其城鎮人口肯定數量增加的步態大體一樣。榨油、釀酒、印刷等行業的成長速度較快。紡織業發展更為快速,技術領先于世界⑤。但江南基本沒有煤鐵工業,生產、生活工具用鐵甚少,更遑論其余貴金屬。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業都有肯定發展,但在工業中占比不斷下降⑥。相應地,江南主要運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為主材,但人均消費量不高⑦。在明清江南,人力始終是主要的動力來源,較大規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場不僅不多,而且還有削減的趨勢⑧。——摘編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探究](1)概括史料一中蘇州絲織業出現的新現象。(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19世紀中期以前明清時期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解讀](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獲得信息①蘇州一帶農夫多以絲織業為生②出現了早期資本家(機戶)③出現了早期雇工④形成了自由勞動力市場⑤江南手工業技術領先,發展速度快⑥煤鐵、工具制造在經濟中所占比重不高⑦人均木材消費不高⑧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阻(2)答題用什么——針對篩選信息據①②③④所獲得的信息概括蘇州絲織業的新現象;據⑤⑥⑧所獲得的信息分析總結19世紀中期以前明清時期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試答:[系統認知]全面相識明清的資本主義萌芽(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①從行業和區域上看:產生于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江南地區的絲織行業。②從表現上看:蘇州絲織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這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標記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③從程度上看:只是在局部發達地區一些生產部門中稀疏出現,是特別微弱的,發展緩慢,直到鴉片斗爭前夕也沒有成長為獨立的經濟力氣。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占肯定主導地位。④從歷史地位上看: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2)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相識進步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革命性資本主義萌芽沖擊并侵蝕著傳統的經濟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弱小性資本主義萌芽只在部分地區的少數行業中出現,稀疏而微弱緩慢性發展特別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直到鴉片斗爭前夕,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四)歸納總結——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別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2)手工業技術先進。古代中國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國家。(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4)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民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漸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5)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6)手工業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發生相應改變。(7)明中葉后,民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隨堂訓練——感悟經典·對話專家·發掘高考1.[2024·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內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C.屬于小農經濟范疇D.全部權歸國家全部2.[2024·全國卷Ⅲ,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全部制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沖突3.[2024·江蘇卷,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華堂日記》中,反映土地租佃關系的記事有4條。在日記中,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他的田莊產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場。該日記可以佐證()A.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B.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C.地主收入依靠家庭副業D.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4.[2024·全國卷Ⅱ,27]明代官營手工業實行工匠制度,生產官府所需物資。明中葉后,官府往往干脆向匠戶征收銀兩而不征用其生產的產品,此現象持續增多。這反映了()A.白銀已取代其他貨幣B.雇傭勞動成為主要用工方式C.民營手工業發展受挫D.官營手工業的地位遭到減弱5.[2024·江蘇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農具,有犁、耜、斧、鏟、鐮等,種類較為齊全。某些類型的農具還是首次發覺,更無運用之痕。不少農具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奇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這反映出()A.青銅農具最早出現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銅農具有利于精耕細作C.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D.全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6.[2024·全國卷Ⅱ]戰國后期,秦國建立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A.公田制度漸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實力強大7.[2024·全國卷Ⅲ]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A.土地全部權變更極為頻繁B.農業生產利潤微乎其微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8.[2024·北京卷]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推斷()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溝通廣泛,生活方式趨同9.[2024·江蘇卷]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寶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動B.世襲制度解體C.抑商政策弱化D.禮樂制度崩壞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8講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自主學習一、1.(2)耦曲轅犁2.(1)均田制3.(1)人頭4.(2)都江堰(3)高轉筒車二、2.(1)絲國黃道婆雇傭(2)水排(3)唐三彩(4)白瓷瓷路互動課堂考點一(三)答案:工具:翻車和筒車。區分:翻車以人力為主要動力,筒車以水力為動力。考點二(二)答案: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戶的個體小生產。②穩定性: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自給自足。③封閉性:個體之間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特殊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響。⑤落后性:相對簡潔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簡潔滿意的社會心理狀態。考點三(一)答案:(1)①魏晉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經濟重心,但北方戰亂較多,導致大量人口南遷,從而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②南方相對安定,東晉、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等。(2)從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北宋時期南方地區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的人數漸漸增多,客觀上反映了經濟重心轉移對文化教化的影響,說明文化重心隨經濟重心轉移而改變。考點四(三)答案:(1)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絲織業興起,出現了早期資本家和雇工,形成了具有肯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2)江南手工業發展速度快,技術領先,但煤鐵工業和工具制造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缺乏機器動力和大型工場,這都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隨堂訓練1.解析:結合題中信息“井田制下”“私田”“三年一換土易居”可知,這些規定體現了國家對國有土地的統一管理,D項正確。井田制屬于土地國有制,不允許自由買賣,A項錯誤,解除;井田制下,諸侯國的收獲物由自己支配,每年諸侯依據規定向周王納貢,因此不是全部上繳國家,B項錯誤,解除;小農經濟模式確立于春秋戰國時期,C項與史料時間不符,解除。答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辦公文檔管理中的區塊鏈透明度實現
- 從基礎到高級醫護人員技能進階計劃
- 2025年非調質鋼項目合作計劃書
- 福建南平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工作招聘筆試真題2024
- 投資股權轉讓協議
- 情侶之間訂婚協議
- 買房貸款資金監管協議
- 小學四年級數學游戲學習計劃
- 2025年垃圾分揀裝備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蘇科版小學五年級網絡素養提升計劃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 英語試卷A卷(含答案)
- 人教版2024-2025學年度八年級下冊物理期中模擬測試卷(含答案)
- 2024上海市招聘社區工作者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 國家安全教育教案第五章堅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
- 中國普通食物營養成分表(修正版)
- GB/Z 18462-2001激光加工機械金屬切割的性能規范與標準檢查程序
- 玻璃工藝學:第8章 玻璃的熔制
- 黃元御“下氣湯十二方”治諸多內科雜病疑難重癥
- 《孤獨癥認知訓練》PPT課件
- 晉江文件歸檔目錄
- 醫療設備供貨安裝調試培訓售后組織方案000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