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考點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2019北京文綜,18,4分)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我們必須把黨外大多數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地坦白地商量和解決那些必須商量和解決的問題?!蹦荏w現這一思想的是()①“共同綱領”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政治協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材料主要論述了中國共產黨與黨外民主人士的合作問題,“共同綱領”是中國共產黨與黨外民主人士共同制定的,政治協商制度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①③與材料主旨相符,C項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的是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而不是強調中國共產黨與黨外民主人士合作,②錯誤;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強調的是組織和決策程序,④錯誤。A、B、D三項排除。2.(2022重慶,9,3分)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后,重慶市軍管會在接管城市時明確要求:對舊政權人員一概不許稱偽人員,對企業生產機關必要時可冠以“原”字,對學校除需要更改名稱的外,仍稱原名。這些要求()A.體現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則B.貫徹了團結建國的精神C.落實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D.適應了三大改造的需要答案B材料體現了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后,對城市接管的具體要求。從材料信息看,軍管會要求對舊政權人員、企業、學校采取措施保證其穩定運行,防止出現大的動蕩,這有利于團結有關人員,貫徹了團結建國的精神,故選B項。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排除A項;愛國統一戰線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三大改造開始于1953年,排除D項。3.(2023海南,7,3分)平型關大捷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開展系列慶?;顒?全民族形成了關于該事件的社會共識。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國家權力,借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宣傳等方式,再現了這一史事,使之成為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號。這充分說明了()A.國家權力的介入強化了集體記憶B.共同記憶的構筑有益于價值認同C.學校教育的實施培育了家國情懷D.大眾媒體的宣傳提升了英雄形象答案A根據材料可知,平型關大捷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慶祝活動使全民族形成了社會共識;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國家權力,又使之成為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號,這說明國家權力的介入強化了集體記憶,故選A項。材料無法說明共同記憶的構筑有益于價值認同,排除B項;學校教育和大眾媒體宣傳只是再現這一史事的兩種方式,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D兩項。4.(2020北京,9,3分)建國初期,為改變民間拜神祈福的舊習俗,國家鼓勵創作新年畫。下圖《拖拉機》在1950年全國新年畫評獎中獲甲等獎。該畫“新”在()①選用了年畫創作的新題材②表現出移風易俗的新氣象③展示了合作化運動的新成就④描繪出農業機械化的新愿景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A根據所學可知,傳統年畫內容有花鳥、胖孩、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而圖中獲獎的新年畫,選用了描繪社會現實生活,表現勞動人民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的新題材,①正確;圖中獲獎年畫展現了現實生活風貌,與民間拜神祈福的舊習俗不同,表現出移風易俗的新氣象,②正確;合作化運動主要開展于社會主義改造期間,③錯誤;該年畫描繪了人們使用拖拉機的情景,表達了人們對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新愿景,④正確。A項符合題意。5.(2020海南,12,2分)1949—1952年農民貨幣收入情況項目1949195019511952收入指數收入指數收入指數收入指數農民凈貨幣收入(億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凈貨幣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上表中農民貨幣收入的變化主要得益于()A.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B.農業合作化在全國基本實現C.土地改革的全面開展D.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確立答案C材料表明1949—1952年農民凈貨幣收入顯著上升,原因是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C項正確。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是在1953年,農業合作化在全國基本實現是在1956年底,社會主義公有制基本確立的標志是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均與材料時間不符,A、B、D三項錯誤。6.(2021河北,10,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財經工作方針,轉變為“邊打、邊穩、邊建”的財經工作方針。這一變化()A.促進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開展 B.體現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C.適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加速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答案A由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邊打、邊穩、邊建”并結合時代背景可知,當時的中國,一方面,國內需要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政權,另一方面,國外需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財經工作方針由強調“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變為“邊打、邊穩、邊建”,這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進而為有計劃地開展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故A項正確。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一五”計劃的特點,而材料反映的是財經工作,故B項錯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始于1956年底,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社會主義改造,故D項錯誤。7.(2022遼寧,10,3分)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兼有部分輕工業的23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A.平衡地區差異 B.調整工業結構C.應對朝鮮戰爭 D.恢復國民經濟答案C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將東北南部的23家工廠北遷至安全地帶,既可以減少戰火波及所產生的損失,又能保證后方基地的生產與供給。因此,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應對朝鮮戰爭,C項正確。8.選必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2020海南,11,2分)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戰爭即將勝利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答案B“另起爐灶”的核心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回答的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的問題,故選B。新中國外交中的“一邊倒”方針,解決的是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排除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指的是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適用于處理與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關系的問題,排除D;三條方針中沒有突出對應“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的內容,排除C。9.(2024黑、吉、遼,10,3分)1950年10月22日,鄧小平在西南軍區歡迎參加全國英模代表會議代表歸來的晚會上指出,美帝國主義不單是侵略朝鮮,還想侵略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還想侵略正在謀求解放中的亞洲人民,我們要站起來不倒下去,就要加強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鄧小平旨在強調()A.加強亞洲國家團結B.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性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D.加快西南地區的發展【答案】B考查點:抗美援朝。【解析】據材料可知,鄧小平認為美帝國主義不僅侵略朝鮮,而且意圖侵略新中國以及謀求解放的亞洲人民,面對這一局面,中國要加強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這一觀點旨在強調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性,故選B項。材料強調對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意圖需要“加強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加強亞洲國家的團結和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不是鄧小平強調的重點,故A、C兩項錯誤;鄧小平的觀點主要涉及國防與經濟建設,而非西南地區的發展,且美國侵朝戰爭主要威脅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故D項錯誤。10.(2024湖南,10,3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B.推動了農村宗族觀念消亡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D.改變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答案】A考查點:土地改革?!窘馕觥緼項正確:B項史實錯誤農村宗族觀念至今依然存在C項時間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時期,我國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制度D項無中生有題干反映的是觀念的變化,不能體現出小農經濟的特征11.(2022廣東,10,3分)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周恩來匯報參加日內瓦會議和出訪印度、緬甸情況時,毛澤東指出:“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這說明()A.國內建設需要調整“一邊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了中國影響力C.“求同存異”促進亞非各國了解中國D.不結盟運動興起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B由所學可知,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會上,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材料“需要我們走出去”“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說明支持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故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際局勢問題,而非國內建設,故排除A;“求同存異”方針是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故排除C;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是在20世紀60年代,故排除D。12.(2019海南單科,11,2分)1953年,中共中央發布指示,指出社會上流行頗廣的“技術一邊倒”口號“是不恰當的”,“技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同,并沒有階級和陣營的分別,技術本身是能夠同樣地為各個階級和各種制度服務的”。這一指示()A.推動了“一邊倒”外交政策的調整B.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D.有利于糾正學習蘇聯的教條化傾向答案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外交上實行“一邊倒”的方針,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受此影響,社會上出現了“技術一邊倒”的口號,實際上是盲目向蘇聯學習的教條主義,據此可知,材料中中共中央的指示有利于糾正學習蘇聯的教條化傾向,D項正確。1953年,我國“一邊倒”外交政策并未進行調整,排除A項;“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項;這一目標針對的是“技術一邊倒”的口號,與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無關,排除C項。易錯警示本題易錯選A項,錯因在于對“一邊倒”外交政策把握不準。“一邊倒”政策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現實環境相適應,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破裂而結束。13.(2021山東,8,3分)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彼庠趶娬{中國()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答案D題干中毛澤東的話主要是強調“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這說明中國需要并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故選D?!靶枰撓?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強調的是需要對外經濟交流,但并沒有強調一定是與西方交流,排除A;“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說明強調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對外交往,排除B;1954年中國依然實行的是“一邊倒”政策,排除C。14.(2019課標Ⅰ,31,4分)據統計,1954年1月到4月,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俄文書刊借閱總數為1953年同期的5倍,為1952年同期的50倍,東北各研究所俄文書刊借閱量也大幅增加。這表明當時()A.科學研究已與國際前沿接軌B.科教興國戰略已展開C.對蘇聯經驗的反思蔚然成風D.工業化建設需求迫切答案D1954年,中國的“一五”計劃剛剛開始,而“一五”計劃中的許多工業項目是蘇聯援助建立的,當時中國的建設者們迫切需要了解蘇聯情況,學習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因此才會出現材料中俄文書刊借閱量大增的現象,D項正確。當時科學研究尚未與國際前沿接軌,故A項錯誤??平膛d國戰略正式提出于1995年,故B項錯誤。當時借閱俄文書刊主要是為了學習蘇聯先進的工業技術,而不是反思蘇聯經驗,故C項錯誤。15.選必1·精神文明建設(2020天津,7,3分)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經濟極其落后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各行各業掀起勞動建設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業的工人們在缺少資金設備、沒有圖紙資料的情況下,奮戰數月,研制出第一塊國產手表,用智慧的雙手結束了“四名工人在簡陋的條件下研制手表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由此可以看到當時()A.國民經濟恢復的重要成果B.工業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C.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D.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答案D根據材料可知,天津制表業的工人們在缺少資金設備和圖紙資料的情況下研制出國產手表,這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D正確。1952年底,國民經濟已得到全面恢復,A錯誤;材料只反映了制表業的情況,無法得出“工業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B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艱苦奮斗的精神,而不是勤儉節約的傳統,C錯誤。16.(2019江蘇單科,12,3分)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同時開展了一萬多個工礦建設單位的施工……從而使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此“變化”表述正確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B.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C.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恢復D.實現了農輕重各部門協調發展答案B由材料“全國同時開展了一萬多個工礦建設單位的施工……從而使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實施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故B項正確。“一五”計劃只是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初步完成”表述錯誤,排除A項;我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的時間是1952年底,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前,C項錯誤;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不是農輕重協調發展,D項錯誤。知識拓展“一五”計劃的工業建設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通過“一五”計劃期間的建設,中國過去沒有或者發展薄弱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17.(2024北京,10,3分)1955年,針對中法建交,周恩來與法國議員代表團會談時說,現在世界上有人以為中國可以容許“兩個中國”的存在,“中國人民決不能接受這種情況……中國本來是統一的,中國內戰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新的代替舊的”。這段話()A.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礎B.闡明以“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中法關系的突破C.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D.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早期表述【答案】A考查點:一國兩制?!窘馕觥坎牧媳砻?1955年周恩來在與法國議員代表團會談時強調,中國絕不接受“兩個中國”,即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礎,故選A項?!扒笸娈悺狈结樖侵芏鱽碓趤喎菚h上提出的外交思想,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提出,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說明臺灣應該實行什么制度,因此這段話不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早期表述,排除D項。18.(2021湖北,9,3分)1957年,外國專家沙博理參觀西安時,獲悉城市人口從解放初不足50萬增加到150萬。在訪問已建成的六家國營紡織廠中的一家時,他得知“該廠使用的每一件機器都是中國自造的”。他由此感到這座古城“重新興盛起來了”。這說明()A.“一五”計劃初步改變社會面貌B.西安成為內地省會開放城市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全建立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答案A1957年是我國“一五”計劃的完成之年。從材料信息可知,此時的西安人口大量增長,建成了一些國營企業,古城“重新興盛起來”,這說明“一五”計劃初步改變社會面貌,故選A項。改革開放后,西安成為內地省會開放城市,排除B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于21世紀初期,排除C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D項。19.(2021全國乙,31,4分)1957年,國家統計局《工人階級隊伍情況的調查報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如下表所示。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工人勞動農民轉業軍人個體勞動者及一般市民學生資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陜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據上表可知()A.內地與沿海原有工業基礎差距大B.西部地區工商業改造不徹底C.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D.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更為迅速答案A上海、天津的職工中原本就是工人的比例較高;陜西、新疆的職工中,從其他行業新成為工人的比例比上海、天津高,這說明沿海的上海、天津之前的工業發展水平比內地的陜西、新疆高。由此可知,內地與沿海原有工業基礎差距大,故選A項。西部地區工商業改造情況無法從材料中體現,B項錯誤?!耙晃濉庇媱澋耐瓿墒刮覈_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而非基本實現工業化,C項錯誤。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更為迅速的信息從表格中無法體現,且“一五”計劃期間,很多新工廠布局在中西部地區,內地工業發展也很快,D項錯誤。20.選必1·新中國的民族政策(2021北京,10,3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度嗣袢請蟆穼Υ税l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痹搱F旨在()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A1949年,“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該訪問團“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的做法有助于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②正確;由于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前,國內各民族隔閡很深,該訪問團旨在消除這種隔閡,③正確。故選A項。該訪問團的根本目的不是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①錯誤;材料未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④錯誤。21.(2024安徽,8,3分)下圖所示為1956年4月上海市壽成區人民政府簽發的恢復結婚證,印有“互愛互敬和睦團結,同心協力勞動生產”字樣。這可用以說明()A.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B.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C.傳統婚姻制度亟待改變D.經濟互助穩定婚姻關系【答案】A考查點:新中國新風尚?!窘馕觥坑刹牧峡芍?1956年,離婚的兩人復婚時會由人民政府簽發“恢復結婚證”,反映了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故選A項。恢復結婚證上號召“同心協力勞動生產”,不能說明生產方式發生變革,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新型婚姻制度已經建立,而非傳統婚姻制度亟待改變,排除C項;恢復結婚證上號召“互愛互敬和睦團結”以穩定婚姻關系,而非經濟互助穩定婚姻關系,排除D項。22.選必1·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2022江蘇,9,3分)1951年3月18日,毛澤東致函鄧小平等領導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學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應放手讓他們去看……吳景超、朱光潛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響很好,要將這樣的事例教育我們的干部。”在這里,毛澤東指示()A.應賦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權力B.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C.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進行調研D.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答案D材料背景為1951年土地改革時期,民主人士及大學教授是全國政協的重要組成人員,他們看土地改革的行為可以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D項正確。1951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尚未確立,但人民民主政權已經建立,排除A、C兩項;“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B項。23.(2024北京,17,12分)經略海洋材料一孫中山沿海港口建設規劃示意圖(依據1921年《建國方略·實業計劃》原圖改繪)材料二新中國與海洋相關的文獻及內容(部分)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1982年第六個五年計劃: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1996年《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材料三中國當代海洋資源開發及成就示意圖(部分)依據材料,評析百年來中國對海洋資源的謀劃與開發。(12分)【參考答案】示例:中華民國成立后,有發展經濟的客觀需要;孫中山致力于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謀劃港口建設,港口分為不同等級,并規劃漁業港口,發展漁業。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依然包含了外國占領港。因中華民國成立后軍閥混戰、政治動蕩,孫中山的計劃并未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贏得了主權獨立,中國政府明確領海寬度,聲明領海主權,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后,政府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制定發展規劃,劃定專屬經濟區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海上石油勘探和開發,發展海洋相關產業,海洋資源開發取得諸多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實力增強、海洋開發技術進步、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科學規劃以及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推動我國在油氣資源開發、漁業發展和貨物運輸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綜上,國家獨立是實現海洋資源開發的基本前提,海洋資源開發成為我國民族復興、國家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并在當代持續深入發展。【解析】考查點:北洋軍閥時期的統治,新中國的建設與成就。首先,閱讀材料,分別概括出三則材料體現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對海洋資源的謀劃與開發“是什么”:材料一民國時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謀劃港口建設,將港口分為不同等級,規劃漁業港口,發展漁業。同時,又包含了曾因不平等條約存在的外國占領港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明確領海寬度,聲明領海主權;制定發展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劃定專屬經濟區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海上石油勘探和開發,發展海洋相關產業,保護海洋生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材料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海洋石油及天然氣開發、漁業、港口貿易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其次,分析每個階段我國海洋資源謀劃與發展的原因及影響:原因謀劃影響①中華民國成立后,發展經濟的客觀需要;孫中山致力于推動我國工業化建設②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依然承認不平等條約③中華民國成立后,很快陷入軍閥混戰和政治動蕩中,因此《建國方略·實業計劃》只是孫中山的計劃,并未付諸實施民國時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謀劃港口建設:港口分為不同等級,規劃漁業港口,發展漁業。同時,又包含了曾因不平等條約存在的外國占領港為中國海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實施借鑒。①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獲得了主權獨立②改革開放后,政府重視海洋開發新中國成立后:明確領海寬度,聲明領海主權;改革開放后:制定發展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劃定專屬經濟區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開展海上石油勘探和開發,發展海洋相關產業,保護海洋生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①中共二十大提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依據材料)②國家發展需要開發海洋,我國經濟實力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也使深度海洋開發成為可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海洋石油及天然氣開發、漁業、港口貿易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最后,縱向對我國海洋建設進行評析。24.(2024黑、吉、遼,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百年歷史中,有許多東北地區的革命事件、奮進精神等東北元素。某課題組擬建立“黨史中的東北元素資料庫”,特向社會征集黨史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東北元素。請圍繞“黨史中的東北元素”,結合所學知識,向該課題組推薦一個專題,自擬專題題目,并闡明推薦理由。(要求:題目明確且包含時間尺度,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參考答案】示例1:題目: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人鑄就了東北抗聯精神。理由: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三省,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由游擊隊改編而成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領導民眾堅持抗戰。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三萬多人,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浴血奮戰。東北抗日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長達14年,是東北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堅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北抗聯戰士在敵人嚴密封鎖、敵我力量懸殊、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與敵人展開殊死斗爭,中國共產黨抗聯將領英勇無畏,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以身許國,體現出東北抗聯戰士崇高的精神風貌和深厚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上重要的一部分。示例2:題目: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的工業貢獻。理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我國落后的工業面貌亟待改變。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重點發展的重工業集中布局在東北。哈爾濱、長春、沈陽等一大批重工業城市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沈陽第一機床廠等的建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東北地區在全國工業體系中的地位。這一時期,東北涌現出了大批勞動模范,如“鐵人”王進喜、全國勞動模范孟泰,他們擁有強烈的建設者的榮譽感,他們身上洋溢著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精神,激勵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也鼓舞著今天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示例3:題目: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理由:可以從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性,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精神的現代意義,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方面作答?!窘馕觥靠疾辄c:中國共產黨黨史中的東北元素。第一步,解讀設問:第二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時間尺度與史實對應,確定題目,形成答案:25.(2024山東,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數字里的上海材料一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占比情況1947年,上海有工廠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電力供應、73%的自來水供應、97%的煤氣供應、100%的電話和電車經營。官僚資本企業擁有的煉鋼爐占全市總數的85.7%,鋼產量占89.3%;擁有的紗錠和布機分別占全市總數的38.5%和59.2%?!幾試乐衅降染帯吨袊洕方y計資料選輯》等材料二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業品絕大部分供應全國,不少工廠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生產配套設備。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輕紡類工廠內遷。整個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機器設備計有6000多臺。1956年,上海進行了第一次工業大改組,全市2萬多個工廠分行業成立了83個行政性專業工業公司?!幾浴渡虾=y計年鑒》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たs影”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示例上?!たs影新中國成立前夕,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基本控制了上海關系國計民生的工業部門,反映了當時上海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不占據主導地位;1945—1947年,上海工業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基礎薄弱,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結構不平衡;1947年,上海的工廠和工人數量均占據全國主要城市的一半以上,說明當時中國的工廠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內陸地區比較少,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分布地域不平衡。這一時期的上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縮影。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輕、重工業產值的較快增加,及其對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支持,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恢復和發展經濟;1953—1957年,上海的重工業占比上升,輕紡類工廠的內遷,反映了新中國實施“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開展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工業布局;1956年,上海進行工業大改組等信息,反映了當時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一時期的上海是新中國鞏固政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歷史的縮影??傊?新中國成立前后上海經濟的發展情況,反映了中國結束“三座大山”壓迫,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歷史,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解析】考查點:新中國成立前后經濟的發展變化。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45—1947年”“1953—1957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背景為: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當時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新中國成立后,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人民的歷史,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根據材料一“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電力供應、73%的自來水供應、97%的煤氣供應、100%的電話和電車經營。官僚資本企業擁有的煉鋼爐占全市總數的85.7%,鋼產量占89.3%;擁有的紗錠和布機分別占全市總數的38.5%和59.2%”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夕,外國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基本控制了上海的電力、自來水、煤氣、鋼鐵生產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部門,反映了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不占據主導地位,這是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體現;根據材料一“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占比情況”可知,1945—1947年,上海紡織業的資本占比較大,金屬品的資本占比較小,說明當時上海的工業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基礎薄弱,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結構不平衡。根據材料一“1947年,上海有工廠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可知,1947年,上海的工廠和工人數量均占據全國主要城市的一半以上,說明當時中國的工廠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內陸地區比較少,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分布地域不平衡。根據材料二“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業品絕大部分供應全國,不少工廠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生產配套設備”可知,新中國成立后,1949—1957年,上海的輕、重工業產值均增加較快,以及其對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支持,說明了上海大力發展工業,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恢復和發展經濟;這一時期上海的重工業占比上升,輕工業占比下降,說明了上海注重發展重工業,反映了新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進行工業化建設,中國的工業結構趨于合理;根據材料二信息“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輕紡類工廠內遷。整個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機器設備計有6000多臺”可知,1953—1957年,上海輕紡類工廠的內遷,說明當時上海把一些輕工業遷到中西部地區,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地域分布趨于合理化,國家的工業布局進一步完善;根據材料二信息“1956年,上海進行了第一次工業大改組,全市2萬多個工廠分行業成立了83個行政性專業工業公司”可知,1956年,上海進行工業大改組,反映了當時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根據題目要求以“上海·縮影”為題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新中國成立前后,上海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對研究這一時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26.選必2·新中國的對外貿易(2021全國甲,41,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制定了嚴格管制對華貿易的政策。盡管英國也要“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但由于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英國不愿對除軍火外的其他物資實行嚴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國對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實行全面禁運。在美國一再施壓下,英國同意對戰略物資實行有選擇的禁運。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英國在內的盟國要求放松對華貿易管制,但美國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爾政府任內一直保持下來?!幾蕴瘴尼摰取吨忻狸P系史》材料二1955年,對外貿易部部長講道,五年多來,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貫徹了和繼續貫徹著下列基本政策:進口與出口政策必須貫徹發展生產促進國家工業化的原則;穩步發展同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貿易,同時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材料三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億元1950195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4195519561957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其中:蘇聯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亞非及西方國家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其中:西方國家14.871.597.085.017.429.6911.37——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年代前期美英對華貿易政策存在異、同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特征。(7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8分)答案(1)同的原因:冷戰的局勢,意識形態一致,朝鮮戰爭的影響。異的原因:美國實力強大,企圖稱霸世界;英國實力削弱,香港是東亞貿易中心,全面禁運損害英國利益;中國的態度與策略。(2)進出口總額增加較快;以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為主,其中以蘇聯為主體;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經歷低谷后又逐漸增加,但所占比例較低。(3)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逐步建立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需要的對外經貿體制;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體現了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解析(1)相同的原因,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50年代,世界處于冷戰的局勢下,美英同屬資本主義陣營;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干涉朝鮮內政,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美國對中國實行全面禁運,在美國的施壓下,英國對中國實行有選擇的禁運。不同的原因,美國對華實行嚴格的外貿管制,與美國企圖稱霸全球的政策及實力強大息息相關;據材料一“香港是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英國實力減弱,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考慮,英國對華貿易政策有別于美國的強硬;據材料二“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可知,新中國的態度和策略也是英國對華貿易政策有別于美國的原因之一。(2)據材料三中的表格進行分析,可概括答案要點如下:表中數據分析答案要點1950—1957年,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從41.54億元增長到104.50億元進出口總額增加較快1950—1957年,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在進出口國別總額中所占比重較大,蘇聯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又在其中占了較大比重以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為主,其中以蘇聯為主體1950—1957年,亞非及西方國家在進出口國別總額中所占比重較小,其中,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占比較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所占比例較低1950—1954年,與西方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總體呈下降趨勢;1954—1957年,與西方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增多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經歷低谷后又持續增加材料信息答案要點五年多來,我們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貫徹發展生產促進國家工業化的原則逐步建立了適應國內經濟建設需要的對外經貿體制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加強國營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對私營進出口商的社會主義改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造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采取爭取利用與斗爭、分化相結合的策略,積極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符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體現了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分析概括答案要點如下:27.(2023全國甲,4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在長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毛澤東豪邁地寫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蔽錆h長江大橋已經成為新中國的國家記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結合史實闡釋一則新中國的“國家記憶”。(要求:體現國家意義,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參考答案觀點:武漢長江大橋作為一張“國家記憶”的名片,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政府財力不足、技術缺乏,無力修建橫跨長江、溝通南北的大橋,交通相對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實行“一五”計劃,規劃和開展了包括武漢長江大橋在內的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在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過程中,新中國的建設者們,堅持技術引進和自力更生相結合,憑借著艱苦奮斗的精神,高質量地完成了大橋的建設,讓自古以來的長江“天塹變通途”,創造了新中國經濟發展史和交通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包括武漢長江大橋在內的“一五”計劃的重點工程和建設項目,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些“國家記憶”中所蘊含的拼搏精神、艱苦奮斗精神,至今還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解析本題從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入手,考查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和建設者的奮斗精神。首先,應理解“國家記憶”的內涵?!皣矣洃洝睉摪ㄎ镔|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指的是新中國經濟建設中所取得的一個個成就,極大地改變了祖國的面貌;精神層面是指建設者們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來源于對新中國政權的認同感和作為國家主人的使命感。其次,要結合題目要求組織答案,闡釋時要求體現國家意志,而非單純地論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建設成就,要站在國家的高度上分析建設成就的歷史意義,闡述其成為“國家記憶”的原因。考點2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2023海南,8,3分)有蘇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轎,不騎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燒香點紙馬”“區里登記走一下”“要問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來陪嫁,陪了一頭小花牛,給姐耕地種莊稼”。歌中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答案C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民歌中提到“區里登記”,這表明當時婚姻已經有相應的制度保障,這需要法律作為依托,因此這一現象應當出現于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以后;歌中提到的“陪了一頭小花牛,給姐耕地種莊稼”反映出農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和耕牛,這應當是在土地改革之后,但尚未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因此C項正確。1912—1937年還沒有相關的婚姻制度,也沒有在蘇北地區進行土地分配,排除A、B兩項;1978年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嫁妝彩禮也更加豐富,排除D項。2.(2021廣東,10,3分)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庇纱丝芍?廣交會的創辦()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答案A廣交會是在“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請人家進來看”是請愿意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國家進一步了解中國,這無疑會擴展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A正確。廣交會的創辦加強了同蘇聯以外國家的經貿聯系,B錯誤;廣交會由政府主辦,是計劃經濟的體現,與不結盟運動無關,C、D錯誤。3.(2021天津,8,3分)1962年下半年起,我國國民經濟開始穩步增長。1963年,國家在財力尚有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改善職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年分別提高26.7%、20.1%和22.5%。這反映了我國()A.落后面貌的徹底改變B.調整發展的重要成果C.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D.市場經濟的顯著作用答案B從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6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開始穩步增長,這得益于1961年1月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故選B項。A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始于20世紀80年代,排除C項;20世紀60年代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4.(2019海南單科,12,2分)1963—196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約11%;輕工業產值從404億元增加到703億元;燃料、原材料工業建設的步伐加快。上述變化反映了()A.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改變B.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C.合作化運動促進了生產力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解決答案B為了克服困難,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國民經濟。1963—1965年,我國農業、輕工業等領域發展迅速,說明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故選B。1963—1965年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結構沒有發生重大改變,排除A;合作化運動發生于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排除C;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解決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排除D。5.(2022福建,10,3分)1952—1981年中國工業產值分布及其變動如下圖所示。該圖表明這一時期中國()1952—1981年中國工業產值分布(%)A.工業發展重心的傾斜B.沿海地區工業基礎的雄厚C.工業區域格局的轉變D.社會主義工業體系的建立答案A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通過多年的建設與投資,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工業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調整工業發展策略,力圖改變原有工業發展布局不平衡的結構。本題采用圖表相結合的呈現方式,呈現了四個時間節點,可以看出中國內地工業產值依次遞增,而沿海工業產值不斷下降,這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加強以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三線建設)、改善國民經濟布局以及推進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等史實密切相關,故A項正確。中國自近代以來,工業化發展首先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沿海地區工業基礎一直較為雄厚,這與圖表信息表明的主旨不符,B項錯誤;內地工業產值的增長并不能說明工業區域格局的轉變,C項錯誤;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后,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已經初步建立,D項錯誤。6.選必2·雜交水稻的推廣(2022江蘇,11,3分)據袁隆平回憶,位于井岡山南麓的桂東縣是全國率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地區之一。1975年全縣僅試種水稻98.88畝,次年便在全縣迅速推開。當地民謠傳唱:“層層梯田掛山腰,銀河兩岸種雜交?!边@反映了()A.當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雜交水稻試種成敗取決于環境D.桂東縣率先實現了糧食自給答案A材料重在強調桂東縣雜交水稻由試種到推廣的間隔時間很短,說明當地農民和政府都迫切希望提高糧食產量,故A項正確。材料時間為1975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排除B項;雜交水稻試種成敗關鍵在技術,而非取決于環境,排除C項;材料能夠反映出雜交水稻在桂東縣迅速推廣和農民的喜悅心情,但沒有涉及生產結果,無法判斷該縣糧食是否實現了自給,排除D項。7.(2022湖北,9,3分)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科技人員達19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0名,比1952年增長3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員歸國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兩個五年計劃實施答案D1960年處于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后,而1952年處于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前,這表明材料中變化的直接原因與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有關,D項正確。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并不能徹底改變中國的科研環境,令中國的科研經費、人員數量產生如此大的變化,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之初,有海外科技工作者陸續回國,但人數有限,達不到本題敘述的規模,B項錯誤;“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不可能成為與1952年相比,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和科技人員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C項錯誤。8.(2021福建,9,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類國、私立中小學和大學,轉為公辦學校,統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試制度。上述舉措的主要目的在于()A.推動教育在全國的普及B.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C.回應教育現代化的訴求D.鞏固近代教育發展的成果答案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面接收并改造了之前存在的各類學校,其主要目的是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國家需要的各種人才,故選B項。受當時各種條件的制約,教育并未在全國普及,排除A項;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排除C項;教育變革意在服務國家建設,并非鞏固近代教育發展成果,排除D項。9.(2022福建,9,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農村掃盲工作陸續展開,如山西省部分農民“春天下種分散學,夏天鋤苗地頭學,秋天放假自己學,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學”。由此可見,掃盲工作的開展()A.改變了農業耕作方式 B.發展了農村義務教育C.適應了農村生產特點 D.結合了農業技術推廣答案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村文化落后,對于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實現國家工業化來說,是一個不利因素,為了改變當時農村落后的面貌,黨領導了一場掃盲運動。為此,各級政府根據農村實際、結合農民生活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式,題干材料關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學習方式的表述正是這一現實的體現,故C項正確。掃盲運動是文化學習,不可能改變了農業耕作方式,題干材料也沒有體現文化學習與農業技術推廣相結合的信息,A、D兩項錯誤;1986年我國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B項錯誤。10.(2023北京,8,3分)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答案D材料中,國家號召人民參與廣播體操健身,表明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體質,反映了新中國公共衛生保健意識的進步,選D;做操的目的不在于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A錯誤;“工間操”“早操”“課間操”不屬于競技體育,B錯誤;推行“工間操”“早操”“課間操”屬于國家政策,與民眾休閑娛樂觀念無關,C錯誤。11.選必3·新中國高校課程的調整(2022北京,9,3分)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皬U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課程;1956年,“馬列主義基礎”和“中國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課。這些高校課程的調整()A.貫徹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方針B.標志著國家“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形成C.成為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礎D.推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答案A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建設。由題干信息可知,1950年和1956年,教育部先后把“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等相關課程列入高校必修課,同時將含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糟粕的“反動課程”廢除,這一變化體現了黨和政府的高校建設貫徹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故A項正確?!翱平膛d國”戰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B項。20世紀50年代高校課程調整所產生的思想領域的影響對農村地區影響較小,無法成為全國范圍內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礎,排除C項。“雙百”方針更側重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與高校課程調整關系不大,排除D項。12.(2022河北,9,3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觀看蘇聯電影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據統計,1949—1959年國內放映的蘇聯電影達750多部,如《列寧在十月》《科學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觀眾約19億人次。這一現象說明()A.“一邊倒”方針推動中蘇全面交流B.國家重視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C.“雙百”方針的貫徹豐富人民生活D.“一五”計劃促進了文化事業繁榮答案B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電影成為新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要文化娛樂活動,電影的主題突出了革命性和政治性,說明國家重視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選B項。A項錯在“全面”,排除;1956年2月提出“雙百”方針,主要內容是在藝術上推崇不同流派、題材、手法和風格自由發展,在學術上鼓勵不同學派、觀點自由爭論,與題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題干時間是1949—1959年,而“一五”計劃于1953年開展,D項不能全面解釋材料現象,排除。13.(2020江蘇單科,12,3分)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爺談到種痘運動說:“現在的國家真好,共產黨毛主席處處關心我們,從解放后,沒聽說哪個地方鬧天花,也看不見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個孩子,要是在過去請‘花先生’栽‘花’,頂少也得一石來糧。”這則材料作為例證,可用來說明()A.社會主義改造成效顯著 B.新中國獲得民眾政治認同C.民主政治建設扎實推進 D.衛生防疫體系的全面建立答案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主導“種痘”防疫,保障了民眾的身體健康,減輕了民眾的經濟負擔,深得民眾的擁護,從而增強了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B正確。社會主義改造主要針對的是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A錯誤;材料與民主政治建設無關,C錯誤;材料不能反映衛生防疫體系全面建立,D錯誤。14.(2022海南,8,3分)1952年,以反細菌戰為目的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展開;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蟲害)成為該運動的新內容。在整個過程中,群眾是主體力量,既是參與者也是服務對象。這充分反映了()A.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B.群眾運動取得了成效C.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D.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答案C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展開,從反細菌戰到“除四害”,“群眾是主體力量,既是參與者也是服務對象”。這表明群眾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故選C。解放戰爭結束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排除A;材料雖提及群眾運動,但未說明其成效,排除B;愛國衛生運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但不是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D。15.選必2·中醫藥成就(2023浙江1月選考,10,2分)盡管全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推廣瘧疾消滅計劃,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1967年,為了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一種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的醫學進步,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醫學進步”是指創制出()A.人痘接種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種法 D.青蒿素答案D人痘接種法、牛痘接種法防治的是天花,排除A、C兩項;青霉素的主要功能是殺菌,排除B項;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D項正確。16.(2021遼寧,9,3分)1954年4月15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歷時三個月的鞍鋼技術革新展覽會在北京舉行。展覽會展示了鞍鋼技術革新和基本建設的成就,會上勞模張明山、王崇倫等7人還建議在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各地紛紛赴京參觀學習,由此推動了全國性生產熱潮。這表明當時我國()A.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B.學習蘇聯經驗開展技術革新運動C.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D.工業化建設激發勞動者生產熱情答案D鞍鋼技術革新展覽會上的技術革新和建設成就主要是一線工人積極參與建設而取得的,且展覽會推動了全國性的生產熱潮,說明當時的工業化建設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熱情,故選D。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排除A;鞍鋼技術并不一定是學習蘇聯所得,排除B;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我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排除C。17.(2023全國乙,30,4分)圖1圖2圖1、圖2分別為1955—1956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答案A從題干“1955—1956年拍攝的動畫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等可知,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藝術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出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價值取向,故A項正確。兩部影片的藝術特色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體現的是其世界影響,并不能說明新中國藝術創作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故B項錯誤;《神筆》《驕傲的將軍》都是利用電影這一外來藝術形式進行藝術創作的,故C項錯誤;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故D項錯誤。18.(2021湖南,11,3分)下表所列活動()時間活動名主要獲獎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廣陵散》《陽關三疊》《嘉陵江號子》《祖國頌》《長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眾性電影評獎《董存瑞》《家》《為了和平》《平原游擊隊》《祝?!?957年12月第一屆全國攝影藝術展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有的反映祖國江山秀麗、欣欣向榮,還有的以人像、靜物、花卉及鳥、獸、魚、蟲等為題材A.凸顯新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B.推動了“雙百”方針的提出C.表明文藝領域出現“左”的傾向D.反映我國傳統文化仍占主流答案A1956—1957年,主要獲獎或展演(展出)作品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緬懷英烈,到關注民眾日常生活,這與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1957年底,工業化全面展開相關,故A項正確。1956年春,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B項錯誤;獲獎或展演(展出)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反映抗戰英烈、反映民眾日常生活為主,并未涉及“左”傾傾向,C項錯誤;從材料可知,文化作品越來越多樣,故D項錯誤。19.(2021海南,12,2分)《紅色娘子軍》是劉文韶在海南工作時基于真實的革命斗爭而創作的報告文學,196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1963年底又改編為芭蕾舞劇,次年在人民大會堂首演成功后,受到了各地群眾的喜愛。該作品()A.表明文藝創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B.凸顯了革命性、藝術性與人民性的統一C.說明革命斗爭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D.體現了抽象性、科學性與本土性的結合答案B《紅色娘子軍》是基于真實的革命斗爭而創作的,因此具有革命性;由報告文學改編為電影、芭蕾舞劇體現了其藝術性;該作品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又體現了其人民性,故B項正確。文藝創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故A項錯誤;革命斗爭是當時文藝創作的源泉之一,故C項錯誤;《紅色娘子軍》反映真實革命斗爭,無法體現抽象性,故D項錯誤。20.選必1·大慶精神(2020海南,13,2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凝聚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時代精神。其中,大慶精神產生于20世紀()A.一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C.五六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答案C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20世紀60年代初進行了舉世聞名的石油大會戰,結束了中國人依賴洋油的歷史,集中體現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故選C項。21.(2020江蘇單科,13,3分)下圖是創作于1964年的宣傳畫。該作品旨在()A.宣傳黨開展合作化運動的方針政策B.表達農業服務國家工業建設的訴求C.倡導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風尚D.說明青年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答案C“1964年”正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圖中文字信息表明該宣傳畫旨在號召人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故選C。合作化運動發生于1953—1956年,排除A;宣傳畫沒有涉及工業建設,B錯誤;號召青年“跟前輩學習”,并不能表明青年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D錯誤。22.(2021江蘇,10,3分)東北機器制造廠尉鳳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稱號。她回憶:“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術革新時,我們簡直入了迷、著了魔。從1953年到1965年這12年的時間里,我共實現技術革新177項?!彼麄兊募夹g革新()A.是為了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B.體現了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勞動婦女的社會地位D.有利于東北經濟的均衡發展答案B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東北機器制造廠工人尉鳳英為代表的工人在搞技術革新時,“入了迷、著了魔”,取得了輝煌的技術革新成果,這種忘我的工作狀態恰恰是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的體現,B項正確。技術革新固然會使得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升,但這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無法解釋工人們搞技術革新時的狀態和所取得的成就,A項錯誤;婦女取得技術革新成果并不能直接推動其社會地位提高,C項錯誤;D項中“均衡發展”的表述不當,排除。23.(2021浙江6月選考,15,2分)2005年11月,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堪稱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會在北京召開。與會領導人鄭重宣示,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仡櫄v史,下列項中,體現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有()①1954年,日內瓦協議達成,結束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殖民戰爭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非洲民族獨立國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的不結盟運動誕生④阿爾及利亞等國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萬隆會議奠定了中非交往的基礎,掀起中非建交高潮,②正確;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④正確。故C項正確。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主要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①的敘述雖然正確,但不是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故排除;當時中國沒有參加不結盟運動,③錯誤。故A、B、D三項錯誤。24.(2022江蘇,10,3分)趙國明《中國的立場》一詩寫道:“萬國(聯合國)旗幟欲添丁,孤島、紅旗都有名。山姆(美國)陰謀如獲勝,不教公使到西京(紐約)。”該詩佐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A.與美國的關系趨向緊張 B.在聯合國行使否決權C.抵制美國構建單極世界 D.反對“雙重代表權”案答案D由材料中“聯合國”“美國”“紐約”“孤島”“紅旗”等信息可以判斷,這與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史實有關,而詩中的美國陰謀指的便是其在會上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案,故選D項。1971年,中美關系趨向緩和,排除A項;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正式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談不上行使否決權,排除B項;此時尚處于兩極格局對峙狀態,排除C項。25.(2022北京,17,10分)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珴蓶|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年11月11日)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從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社會主義建設(1956—1978)兩個時期中各選一個實例,闡述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10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參考答案示例:第一個時期: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吸取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失敗的教訓,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總結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經驗,發表了《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創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創造了中國革命的新形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第二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毛澤東吸取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從中國實際出發,撰寫了《論十大關系》。文章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應正確處理的十個方面關系,初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若干新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新的重要認識,對當時和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作用。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首先,需準確把握材料和題目要求,所選實例與相應時期對應。然后,從所選實例的背景、內容、影響等角度,闡述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26.(2024湖南,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1950年,中央發文,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國慶節,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區中心城市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其他重要城市舉行群眾游行,并對國慶紀念活動的內容、慶祝方式進行了具體安排。1950年,第一次國慶典禮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各界群眾一道觀看了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各大城市也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此后,閱兵、群眾游行成為國慶活動的主要內容。1951年,來自蘇聯、東歐國家、部分西方國家等三百余名外賓出席了國慶慶典。文化部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唱祖國》等為國慶節主要演唱歌曲。1953年,中央決定,國慶期間地方不再舉行閱兵式,只進行群眾游行。1959年,中央發文,明確了當年的國慶口號和宣傳重點。相關部門出版了一大批介紹新中國成立10年來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圖書、紀念畫冊。1960年,中央對國慶紀念活動進一步規范,取消閱兵式,群眾游行與之前保持相近規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的慣例。1965年,來自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千余名外賓出席了國慶慶典,蘇聯政府沒有派代表團參加?!木幾詮垵捎?、岳思琪《1949—1965年國慶紀念活動述論》(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49—1965年國慶紀念活動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49—1965年國慶紀念活動的意義。(6分)【參考答案】(1)變化:由每年慶祝到“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日益突出國家建設成就;慶祝規模不斷擴大;參加國家更加多元化;內容和方式日益規范。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高;中蘇關系的破裂。(10分)(2)增強了民眾對新中國的認同;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密切了群眾和中國共產黨的聯系;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提供良好外部環境。(6分,任答3點即可)【解析】考查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國慶紀念活動。(1)第一小問“變化”,首先根據材料中國慶紀念活動的次數和頻率得出,由每年慶祝到“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根據材料“出版了一大批介紹新中國成立10年來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圖書、紀念畫冊”得出,日益突出國家建設成就;根據材料“來自蘇聯、東歐國家、部分西方國家……”“來自八十多個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省武漢市新城區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四月模擬歷史試題(含答案)
- 建設工程內部承包合同(知識研究版本)
-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澄東片重點名校2025屆中考英語試題命題比賽模擬試卷(30)含答案
- 鐵門關職業技術學院《項目前分析和項目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音樂素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模型制作與工藝》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裝甲車輛工程專業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2024-2025學年高三3月調研考試物理試題含附加題含解析
-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倫理與安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03月如東縣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20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檳榔合作協議合同
- 歡樂購物街(教案)-2024-2025學年一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
- 2025年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職業病防護設施與個體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
- TB-T 3356-2021鐵路隧道錨桿-PDF解密
- 心包積液患者的護理查房ppt
- MSCCirc850船舶防火系統和設備保養檢查指南
- 酒店改造工程施工組織方案
- 2022年醫療器械公司年度培訓計劃及培訓記錄
- 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