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_第1頁
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_第2頁
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_第3頁
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_第4頁
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7.6”重大火災事故詳細分析一、概述2011年7月6日18時45分,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2煤431運輸下山底部-250m車場處因空氣壓縮機著火引發重大火災事故,造成28人死亡。二、事故單位基本情況礦井概況: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原名棗莊市薛城區陶莊鎮防備煤礦,隸屬于山東安泰煤業集團有限公司,為國有地方煤礦。1984年建井,1986年3月1日正式投產,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6萬噸。 2010年9月技改完成后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15萬噸/年。開采煤層2、14層,平均厚度,其中2煤厚,常伴有火成巖和天然焦;14煤厚,開采深度為20-620m。2010年末剩余保有儲量萬噸,剩余可采儲量萬

2、噸,剩余服務年限約7年。該礦有職工486人,其中原煤生產職工324人。 1、開拓開采礦井開拓方式為一對立井開拓,主井為混合立井,直徑,擔負礦井提煤、材料、設備、升降人員及礦井進風等任務。副井為專用回風井,直徑。主副井均裝備梯子間,為礦井的兩個安全出口。礦井多水平上下山開采,主井井底標高-117m水平,即礦井第一水平,主要開采井田西部1400采區的14煤;礦井第二水平標高-250m,主要開采井田東部2500采區的2煤。一水平1400采區布置一個回采工作面,二個普掘工作面;二水平2500采區布置一個回采工作面,五個普掘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圖 )。 2、通風系統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抽出式,主井(混

3、合井)進風,副井專用回風,風井安裝型號為FBDCZB18/275KW軸流式對旋主要通風機兩臺。礦井總進風量為2840m3/min,總回風量為2968 m3/min,礦井負壓957 Pa,等積孔;礦井分區通風,發生事故的2500采區為一進一回,采區進風量1178m3/min,采區回風量1236m3/min。(礦井通風系統圖) 3、排水系統礦井水文地質條件為簡單類型,礦井正常涌水量0.5 m3/h,最大涌水量1m3/h。礦井現用兩個水平排水,分別為-117m水平、-320m水平。4、供電系統。礦井供電為雙回路供電,主供線路來自棗礦集團供電工程處,備用線路來自棗礦集團聯創公司,電壓6000V。地面變

4、電所:共有2臺變壓器,型號為:S11-500KVA,下井電纜型號為:MYJV42/8.7/15KV/370mm2-280m,從地面變電所經主井(固定在井壁上)下井至井下中央變電所。井下中央變電所共設2臺變壓器,型號為:。5、壓風系統礦井壓風系統采用地面集中供風方式,地面安裝兩臺L-11/7型水冷空氣壓縮機;通過直徑50無縫鋼管副井井筒敷設至井下分風點,分風點至用風處選用無縫鋼管;用風巷至掘進頭用25無縫鋼管;采用快速接頭連接,與風動工具連接采用內徑25軟管連接。井下2煤431運輸下山底部-250m車場處安設1臺移動式空氣壓風機(事故引火源),供251正巷掘進使用。6、供水、消防灑水系統礦井地面

5、有2個靜壓水池,其中,一個位于工業廣場東部,水池容積200 m3;另一個位于風井上井口附近,水池容積50 m3。井下消防與防塵供水共用同一管路,井下管路按規程要求安裝到各采掘及其他作業地點,其中,礦井主要大巷采用2寸鋼管供水,采掘工作面采用1寸鋼管供水,井下各種防塵設施安裝齊全,使用正常。7、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礦井安裝了KJ76N安全監測監控系統,2008年對礦井監控系統進行了升級,并與區煤炭局聯網。礦井安裝使用了KJ289-K入井人員定位系統,安裝使用了井下無線通信系統、瓦斯智能巡檢系統和語音報警系統。8、瓦斯、煤塵自然發火鑒定情況礦井為低瓦斯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0.3 m3/min ,相對涌

6、出量2.54 m3/t ,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0.68 m3/min,相對涌出量5.69 m3/t;2煤、14煤煤塵爆炸指數分別為37.94%、43.02%。2煤和14層煤屬自燃煤層,自然發火期六個月。礦井自投產以來,沒有發生自然發火現象。9、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情況該礦井屬于陶棗煤田,煤田內褶曲及斷裂構造較發育,斷裂結構面的力學性質較為復雜,礦井位于陶莊窟窿及北山大斷層兩個構造單元之間,地質構造背景和構造環境較復雜,礦井總體構造形態呈一單斜構造。本井田水文地質類型為簡單類型。2煤頂板大部分為中粒石英砂巖,局部直接頂為砂質泥巖,底板大部分為砂巖,煤層結構簡單,局部有夾矸,井田東北部有火成巖侵入,局

7、部變質為天然焦或全部被火成巖蠶蝕。14煤層較穩定,頂板為黑色泥巖及砂質頁巖,底版為黑灰色頁巖及砂質頁巖。事故發生所在區域情況1、事故發生區域。431運輸下山-250m底部車場空氣壓縮機處。2、空壓機位置及通風情況。空壓機放置在431運輸下山-250m底部車場和250平巷交叉處,該處巷道上凈寬,下凈寬,凈高2m。空壓機處在進風風流中。 3、支護情況。連接2500采區的431運輸下山、531回風下山及-250車場巷道均為矩形斷面,巷道支護采用兩幫砌石、頂板工字鋼加竹笆和木材支護;251正、副巷平巷部分為梯形斷面,采用工字鋼架棚,竹笆、木板背幫背頂支護,斜巷部分為半園拱形斷面,采用錨噴支護; 250

8、0運輸下山、回風下山以及2502采煤工作面順槽均為梯形斷面,采用工字鋼架棚、竹笆和木材背幫背頂支護;2503聯絡巷、正巷及2502切眼采用工字鋼梯形棚加竹笆背幫背頂支護。空壓機處巷道支護用工字鋼棚加竹笆和石棉瓦背幫背頂。4、頂底板情況。空壓機所在巷道為全巖巷道,頂底板皆為砂巖。-250聯絡巷門口頂板為的砂頁巖,砂頁巖上方為厚煤層。底板為3m左右的砂頁巖。250底車場進入平巷約50m處有一落差為4m的正斷層,2500運輸下山絞車房位于此處,絞車房頂部木垛接頂,見有焦煤。250平巷變電所位于2層煤中。三、事故發生的經過及搶救過程(一)事故發生前勞動組織及工作情況2011年7月6日13時,當班下井9

9、1人,主要分布在二層煤251正巷掘進、2502切眼掘進、2503聯絡巷修復、2503正巷修復以及14層煤14301采煤工作面、14302補充安全出口掘進。事故發生后,有63人升井,28人被困。被困人員在2煤區域作業地點,當班二層煤區域出勤人數36人。其中:跟班電工1人,空壓機司機1人,250正巷把鉤工4人,副巷把鉤工3人,跟班安全員2人,跟班區長1人,瓦檢員1人,公司駐礦安監員1人,251正巷掘進4人,2502切眼掘進7人,2503正巷修復6人,2503聯絡巷修復5人。事故發生后,該區域安全升井8人,其余28人被困。(二)事故發生過程2011年6月初,事故空氣壓縮機被挪至東翼431運輸下山底部

10、-250m水平車場處,供251正巷掘進使用。空氣壓縮機使用期間,曾發生過氣壓不足、漏油等故障,均由負責維修的工人予以排除。2011年7月6日下午17時許,機修副科長看到該空氣壓縮機輕微冒煙,安排機修工前去修理。機修工到達現場后發現空氣壓縮機已被關上,沒有煙也無人值班,自己憑經驗將風包和調節閥之間的銅管卸下檢查,發現里面存有積炭,便用鐵絲捅通銅管后裝上,并啟動空氣壓縮機進行調試,觀察約20min無異常后便離開上井。 18時45分,絞車工和扒鉤工在251進風巷(正巷)開絞車提升矸石時,發現50m外的-250m水平車場處空氣壓縮機冒白煙,遂到250采區變電所,安排電工斷電。電工將兩路饋電切斷,此時煙

11、霧變大,五人沿回風巷撤離,因該處基本無煙霧,有兩人沿回風巷繞到離空氣壓縮機50m左右的地方查看原因。兩人到達后發現空氣壓縮機已經起火(尚未引燃上方及兩側的竹笆和木板),立刻安排附近安全洞內的職工打電話向調度室匯報。這時聽到空氣壓縮機方向一聲巨響,所有人沿進風巷迅速撤離。有三人到絞車房拿滅火器,返回空氣壓縮機旁滅火(距離空氣壓縮機最近約5m),此時看到空氣壓縮機上方竹笆和木板也都起火。三人將滅火器噴完也未能控制火勢。19時許,機電科值班領導得知空氣壓縮機出現故障,馬上下井,發現巷道內煙氣濃重,帶領機修科工人到著火點附近支援滅火,沒能有效控制火源火勢。21時10分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救護大隊趕到現場展

12、開救援,但火勢已順風蔓延失去控制,滅火人員被迫回撤上井。(三)事故搶救過程7月6日18時45分,棗莊防備煤礦有限公司井下2煤431運輸下山底部-250m車場處空氣壓縮機突然著火,棗礦集團礦山救護大隊20時22分接到求援電話后,立即派出2個小隊趕赴事故礦井,隨后又增派1個小隊趕赴事故現場,21時10分棗礦集團礦山救護大隊趕到事故現場展開救援。魯南監察分局 、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 、棗莊市委、市政府、棗礦集團、省委、省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等領導趕赴事故現場,現場指揮搶險救援。 1、事故初期救援階段該階段從7月6號18時45分至7月7號8時20分,主要是組織撤人和火災初期

13、發展階段。當班調度員接到井下事故報告后,立即通過語音廣播系統通知井下撤人,18時50分2煤作業地點電話已無法打通,當班下井91人,63人安全升井,28人被困井下。調度員又向值班礦領導匯報事故情況,并通知井下帶班礦長-250m車場處空氣壓縮機著火,帶班礦長立即趕往現場組織有關人員滅火,此時空氣壓縮機硐室工字鋼架棚支護背幫背頂的木背板和竹笆也都起火,火勢隨風勢蔓延速度快,未能有效控制火勢。20時22分礦方向棗礦集團救護大隊電話求援,救護隊21時10分趕到現場,下井偵查滅火,實施救援。7月6日21時40分礦井開始反風, 15分鐘后救護指戰員從回風井下井救援。救護隊員在回風立井攜帶裝備入井極不方便,滅

14、火速度緩慢,指揮部決定恢復原通風系統,7月7日8時20分恢復原通風系統。該階段由于火災發生在主要進風巷,火勢發展十分迅速,形成了大量高溫煙霧和有毒有害氣體,火災區域溫度高,搶險救援困難,未能撲滅火災。2、火災區域的滅火控制與打通救援通道階段該階段從7月7日8時21分至7月10日8時20分,主要控制-250聯絡巷、-250平巷火區火源,目的是快速打通-250m平巷至2500運輸巷,為搶險救援打開通道。一是-250m聯絡巷火區的滅火和封堵,主要采用封閉控制、壓注阻燃材料和注水等快速滅火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火勢發展。二是-250m底車場及平巷火區的控制,主要采用2-4根不同長度的水槍向火區不同層位、不

15、同深度反復用水滅火降溫;并隨時監測-250m底車場冒落區的溫度及有害氣體的變化情況;并用羅克休泡沫充實填滿,使火源得到控制。在該救援過程中,三名救護隊員因高溫中暑引起熱痙攣,導致熱衰竭,經全力救治無效不幸犧牲。3、新救援通道掘進貫通至確定火區封閉階段該階段從7月10日8時21分至7月22日14時,主要是新救援通道的掘進和貫通,為搶險救援打開新通道。由于-250m聯絡巷、-250m平巷火區徹底得到控制極為困難,為實現科學、安全、快速施救,搶險指揮部于7月10日18時決定在繼續加大火區滅火的同時,在-251正巷上山段向右施工一條16米長的救援通道,直接與2500運輸下山貫通,避開現-250m平巷里

16、段高溫火區,形成新的安全救援通道。新救援通道在7月13日2時19分開始掘進, 7月19日8時貫通。貫通后礦井通風系統發生變化,火區火勢增大,并未形成有利的救援條件。用調風方法控制火區無法確保災區救援人員的安全,隨采取封閉火區的方法轉入滅火救援。四、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經對“76”重大火災事故著火源分析,“76”重大火災事故引火源從火源發生地點、監控系統數據和火災發生后的現狀推斷著火源有空氣壓縮機著火和煤炭自燃兩種可能。1、煤炭自燃引燃火災分析根據6-7月份的監控日報表,自6月28日開始至7月6日事故發生,二層煤總回(531回風下山)CO傳感器示值變化較大,最大值為57ppm

17、。查詢采掘計劃和詢問相關人員,并結合火源點附近巷道層位分析,存在CO與251正巷恢復掘進時的爆破有關。250平巷是2500采區主要行人、運輸巷道,且空氣壓縮機安設地點在2煤頂板中,此處一直沒有發現自然發火跡象。因此認定這次火災的引火源不是煤炭自燃引起的火災。2、空氣壓縮機著火分析(1)空氣壓縮機自燃和爆炸是火災的起因。原因是內部沉積物(積塵、積炭等)使氣動壓力調節開關(進氣閥)反饋氣路被堵,影響空氣壓縮機壓力調節功能,由于超溫保護、二級排氣壓力保護沒有接入啟動器,不能實現自動斷電停機。且安全閥長期不標定,泄壓值偏高,使排氣溫度急劇升高,排氣閥積炭內燃,使出氣管路和風包升溫引燃積炭,火焰從泄壓閥

18、噴出,隨后發生爆炸。(2)空氣壓縮機排氣溫度保護沒有接入啟動開關,在排氣溫度超限時未能自動停止空氣壓縮機工作,引起著火及爆炸。 (3) 空氣壓縮機為報廢翻修設備,出賣方與礦方合謀偽造產品合格證、礦用產品安全標志證書、產品使用說明書,該空氣壓縮機不具備煤礦井下安全使用條件,為火災事故的發生埋下隱患。分析認定:事故空氣壓縮機為報廢翻修設備,不具備煤礦井下安全使用條件,且保護裝置不全,使用中積炭嚴重,引發了該設備的自燃和爆炸,是這次重大火災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76”重大火災事故擴大的原因分析火災事故發生后,由著火點迅速蔓延到250平巷、250聯絡巷等處,致使災害迅速擴大,其主要原因有:1、空氣

19、壓縮機司機擅自脫崗,火災未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事故空氣壓縮機司機無人值守,空氣壓縮機冒煙、著火初期,未能采取停機和滅火措施;待周圍人員發現時,火勢已經擴大,峒室因著火冒頂砸壞水管,利用滅火器和水滅火已不能控制火勢,火勢在較短時間蔓延到-250平巷、-250聯絡巷。2、應對措施不力,事故未得到及時處理。礦方初始對火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本身應急救援能力遠不能滿足搶險救援需要的情況下,仍抱有僥幸心理,致使火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2500采區里段人員28人被困。3、 事故區域巷道支護采用架棚(砌墻)、竹笆和木背板等易燃材料支護,可燃物充足。事故空氣壓縮機設置在431運輸下山-250下部車場的進風

20、風流中,該處巷道斷面小、風速大,短時間內火勢隨風勢迅速蔓延,引燃250平巷、250采區變電所和250聯絡巷等處的竹笆、支護坑木,燒壞棚頂支護材料、引燃煤炭,形成大面積的火區。火災造成頂板垮落,回風巷道堵塞,同時產生大量高溫煙霧和有毒有害氣體,阻斷了采區被困人員的逃生路線。這是空氣壓縮機起火后火勢迅速擴大蔓延的主要原因。4、著火巷道位于煤巖層中,火源引燃煤炭。著火點引燃的250平巷、250聯絡巷位于煤巖層中。二層煤采區機電硐室,巷道整體位于二層煤中,在250機電硐室與250副巷三叉門交叉口處,巷道頂上3m為煤層,巷道位于煤層中。250聯絡巷在431底車場與531聯絡巷三叉門處,頂板有厚約1m的煤

21、層,底板下為煤層,250副巷開門三叉門中,巷道整體位于火成巖及天然焦中。火災發生巷道所在的2煤層是原陶莊煤礦已開采過的煤層,煤質為氣肥煤,燃點為350,易于氧化、點燃,也是形成大面積火區的原因。250平巷、250聯絡巷(著火巷道)。 5、礦井通風系統抗災能力較弱。礦井2煤層通風系統雖然簡單,為一進一回,但431進風巷、531回風巷及250聯絡巷,均為原陶莊煤礦的廢舊巷道,后修復使用,事故發生后,回風阻塞,負壓增加,造成漏風較大;而火災區域處于主要進、回風巷道的中部,位置特殊,250聯絡巷著火坍塌冒落嚴重,回風阻塞,導致采區進風巷道也處于災區之中,礦井通風系統調節困難、不穩定,火區火勢多次反復,

22、造成搶險救援困難。 6、機電管理存在漏洞。設備入井制度執行不嚴,致使證件不齊全的空氣壓縮機能夠入井;設備定期檢修制度執行不嚴,主要設備不定期拆檢,不按規定周期安全檢測檢驗;安全保護設施不齊全;職工技能培訓流于形式,空氣壓縮機維修工未經培訓,司機雖經培訓,但素質低,職責不清。經過分析認定:“76”重大火災為主要進風巷外因火災。火災直接原因是2煤431運輸下山底部-250m車場處空氣壓縮機著火引燃竹笆、木背板,后又引燃250平巷、250聯絡巷木背板、竹笆與2煤,形成大范圍的火災。(三)事故直接原因空氣壓縮機為“三無”翻修產品,運行質量差,保護裝置不齊全,積炭嚴重,引發了該設備的自燃和爆炸,是這次重

23、大火災事故的直接原因。(四)事故間接原因1、未落實煤礦空壓機管理制度,未設置在機電設備硐室內,而將空壓機布置在周圍有可燃物的巷道中。2、礦方應對措施不力,從7月6日18時45分火災發生到20時22分向棗礦救護隊求援,歷時1小時37分,致使火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2500采區里段人員28人被困。3、431進風巷、531回風巷及250聯絡巷,均為原陶莊煤礦的廢舊巷道,后修復使用,事故發生后,回風阻塞,負壓增加,造成漏風較大,礦井通風系統調節困難、不穩定,火區火勢多次反復,造成搶險救援困難。 4、未嚴格執行機電管理制度,機電管理混亂。五、技術方面的防范措施及建議(一)加強機電管理。建立健全機電管理

24、制度,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設備入井檢查簽證制、干部上崗檢查制,崗位交接班制、主要設備巡回檢查制和設備定期檢查、檢修等制度。設備保護裝置齊全、靈敏、可靠,符合規程、規范要求。加強全員職工技術技能培訓,加強機電技術管理工作。(二)井下機電硐室布置和支護必須符合規程的相關規定。進一步嚴格空壓機管理制度,并認真組織落實。(三)嚴格落實山東省規定的調度員10項應急處置權”和“三分鐘通知到井下所有人員”規定,確保事故初期便能得到有效控制,避免貽誤最佳救援時機,致使事故擴大。(四)加強礦井通風系統管理,及時優化調整礦井通風系統,確保系統合理、穩定、可靠。礦井通風系統的穩定是火區穩定的關鍵,通風系統不穩定極易影響火區不穩定,未能有效控制通風系統是這次火災事故沒能得到處理的主要原因。(五)應加快應急避險設施建設,為遇險人員避險創造條件,盡量減少人員傷亡。”7.6”重大火災事故是主要進風巷火災,且發生在整個系統的中間部位,火災發展速度快,人員撤離路線選擇困難,致使火災以里區域人員被困。(六)加強應急管理。煤礦企業編制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應符合法律法規及規程的規定,并符合企業的實際,加強應急演練,遇到險情時,必須立即撤人。同時,加強礦山救援科技研究與開發,提升救援技術水平。(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