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篇文)_第1頁
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篇文)_第2頁
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篇文)_第3頁
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篇文)_第4頁
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篇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篇文)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志們:中華文化一脈相承、開放包容,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文化基因。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化認同是深蘊在全體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紐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為新的歷史起點上民族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是對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與意識歸屬。面向未來,要根植于中華民族燦爛文明,推動中華文化融合發展,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歸屬,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精神文化力量。一、中華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動力中華文化認同是全體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優秀精神等的認可與贊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生成發展的思想基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根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涵育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面向未來,要矢志不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由文化觀引領民族觀,由民族觀拱衛國家觀”,以共有中華文化認同為支點,切實增進各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文化根脈中華民族是中華各民族在五千多年互動交往中所形成的內涵豐富、結構復雜的民族實體,“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相伴相生、相互促進,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繁榮的精神源泉。面向新征程,堅定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推進中華民族進入不可逆轉的復興征程。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文化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華民族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指引中華民族賡續發展,中華民族的每一次發展進步,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浸潤。古代王朝國家,無論是漢族統治者抑或是少數民族政權,都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秦朝“書同文”、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彰顯了對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強烈認同。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但中華文明并未中斷,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奮勇前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帶領中華民族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探索中,始終高度重視從中華文化中汲取能量。從“民為邦本”到“以人民為中心”,從“協和萬邦”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論斷都根植于中華文化的豐厚沃土。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始終引領著中國人民闊步向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二)中華文化認同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根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強大精神紐帶,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繁榮發展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因此,要以中華文化為依托,著力加強中華文化認同建設,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石。中華文化認同是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徑,是凝聚中華兒女精神力量的情感紐帶。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民族文化交掣匯聚而形成的有機整體。“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內生于中華文化傳承之中,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沃壤”。回望歷史發展,“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中華文化在中國社會發展重要時刻都能發揮其強大的引領力,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立足當代,中華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滋養,中華文化認同是引領中華兒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大潮中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中華文化認同是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基礎。“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是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發展實踐中共同創造、共同培育、共同弘揚的文化體系,是各民族文化長期交流交融的文化結晶”。中華文化認同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鏈接,各族人民在對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化知識整體了解基礎上,切實提升對共有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以共同文化認同拉進各族人民的心理距離,發展相依互補的民族關系,進而“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三)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自覺到自為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基石,“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的力量源泉”,中華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底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保障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華文化認同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涵,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重要情感紐帶,是推動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情感歸屬轉化為行動自覺的重要精神力量。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自覺”到“自為”的內生動力。在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從“自在”到“自覺”的演化歷程,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從自在的民族身份認同轉化為了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新時代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在“多元一體”格局基礎上,逐步走向自為發展階段,由此,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開始由“自覺”向“自為”發展。中華文化認同是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發展的重要依托,有助于推動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歸屬感進一步內化為“中華兒女內生的意志和自主的行為”,成為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動維護和對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等的積極踐行。當前,中華文化認同是聯系國家、民族、政黨、道路認同的精神紐帶,各族人民在對中華文化共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形成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以中華民族認同為支點切入國家政治生活,進而提升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意識,厚植各族人民家國情懷。繼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熔鑄在各族人民內心深處,使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主動踐行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為實現中華民族理想目標共同團結奮斗。二、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理路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對其所屬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并由此產生歸屬意識,進而轉化為行動自覺的過程。中華文化認同是各族人民對共有中華文化真切感知基礎上所形成的情感皈依與價值歸屬,進而轉化為行動自覺的過程。“中華文化認同是整合、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力量”。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共享中華文化知識體系為起點,強化各族人民的身份認同;以共有中華民族精神、共生價值觀念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共同價值,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基石;以共同意識指導各族人民行為實踐,使中華文化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中華文化認同建設深化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全面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一)真切感知:以共享文化強化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人與文化密切相關,“人是文化、歷史的產物”,文化也是由人民所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精華,同時也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創共享的文化精華。中華文化既包含文物、歷史典籍等物質文化,也包含語言文字、書法藝術、價值觀念等精神文化,還包含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行為文化,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的統一。對中華文化的真切感知是各族人民對自己所屬的文化的具體內容、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的認同與了解,是中華文化認同生成的基礎,是全體中華兒女對自身民族身份的確認,和對自身所屬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起點。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是一種實體性認同,包含對中華各民族、中華民族整體認同以及在實踐中對中華民族的主動維護。以共享文化強化中華民族身份認同,要著眼中華文化建設發展全局,全面提升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內涵的認知,通過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和飲食文化等,切實提升各族群眾對共有中華文化的整體認知。要以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塑造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文化符號認同是各民族成員建構文化身份、生成價值觀念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情感紐帶。通過展示、弘揚中華文化符號,“打造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共同文化符號”,將文化符號全面融入社會教育等方式,使中華文化符號內化于各族人民內心深處,切實提升各族人民對共有中華文化的真切感知。要以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深化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賡續發展的根基和命脈。堅持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加深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發展脈絡的認識與了解,深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知。在對共享中華文化真切感知的基礎上,切實增強各族人民的身份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文化根基。(二)情感皈依:以共有精神增進中華民族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是個人對自我共同體身份的理性確認,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心理歸屬和情感皈依,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根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是中華兒女在長期歷史中發展沉淀、共有共享,精粹性的內容與品質,是中華民族形成的原初動力,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情感的重要精神紐帶。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要以中華民族精凝聚各族群眾共同心理,以共同心理塑造共有價值,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歸屬,“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文化基礎”。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生動呈現,是中華兒女勇毅前行的精神動力。“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歷朝歷代各族人民在與封建剝削階級相斗爭、同帝國主義相抗爭以及積極融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共同推動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共同熔鑄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引領中華民族復興崛起。通過大力宣傳各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濡染全體人民。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戌邊等都是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以各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共同情感,使之成為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之源。通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發揮共有民族精神在推進中華文化認同中的關鍵作用,將“中華民族精神深深融進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通過弘揚中國精神,使中華兒女真切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切實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皈依和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三)價值認可:以共生價值形塑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價值是人的需要與滿足這種需要的客體屬性在特定方面的交匯點,“價值認同是民族成員在多元語境中的價值判定,以及自主選擇、自覺接受、真誠遵守的結果”。中國價值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構成,“包括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中國價值認同是中華兒女對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精神認同與心理認可,是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追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素。中國價值根植于悠久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發揚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之中,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普遍適用性、廣泛接受性的共同價值觀念和精神力量。自春秋以降,“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價值觀念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天下大同”“親仁善鄰”等思想,已經內化為各族人民內心深處的價值理念,指引著中華民族闊步向前。從縱向歷史來看,中國價值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并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與時俱進,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價值選擇與精神追求。無論是古代“大一統”的共同理想,抑或是近代“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價值追求,還是當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目標指向,中國價值始終是引領中華兒女闊步向前的精神動力。立足當前,中國價值更是真切影響著人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探索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已然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思想引領。涵蓋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主張,規范著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形塑著中國人民的行為方式。此外,中華文化中蘊含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社會觀與文明觀,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石。中國價值具有凝聚人心、推進發展的重大作用,是規范個人行為、促進民族交融、推動國家交流的精神因子,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源。(四)主動踐行:以共同意識指導中華民族行為認同感性的情感態度需要內化為理性的價值共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文化認同的主動踐行是文化認同由認知、情感、價值轉化為行動自覺的過程,是內化到外化的結果。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行為認同,“表現為愿意為了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克服困難付出自覺性行為的態度和行為傾向”。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使中國價值內化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識,以共同意識影響各族人民的價值選擇和行為方式,指導各族人民的行為實踐,使中華文化浸潤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行為實踐是文化認同的外化表現,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價值旨歸。共同意識是全體中華兒女基于理性選擇的價值共識,“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不斷凝聚的集體意識”,是指導中華兒女行為實踐的內在動力,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支撐。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踐行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學習、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包容、對中華民族共同象征的主動維護以及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積極踐行。在中華文化知識習得方面,全體中華兒女積極主動學習、展示、傳承中國文學、藝術、美食、服飾等文化,使中華文化浸潤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民族風俗習慣尊重方面,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中,主動了解、尊重包容其他各民族風俗習慣,不斷拉近心理距離,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大團結;在中華民族象征的維護方面,各族人民通過懸掛五星紅旗、保護文化遺產等方式,自覺維護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在中華民族價值觀念踐行方面,各族人民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指引,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壯大。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主動踐行,是中華文化認同生成的重要機制,同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指征。在共同意識指引下,各族人民不斷強化集體記憶,厚植家國情懷,共同為中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勇拼搏。三、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所有成員對中華文化的肯定性體認,是夯實中華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石。立足“兩個大局”,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著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中華文化體系深入人心;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推進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一體、共同發展;要發揮多元主體優勢,推動中華文化認同建設深入開展。使各族人民成為維護邊疆穩固、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有生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思想共識。(一)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中華文化宣傳教育和普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當代呈現,是中華民族接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面向未來,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加強中華文化宣傳教育,推動中華文化深入人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利文化條件和堅強思想保證。加強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保障中華文化傳承發展與宣傳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文化體制是文化從業者、文化組織及黨委政府機構根據一定的邏輯和秩序,開展結構化的、聯結的、有序運行的制度機制”,因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文化建設有法可依、有序開展。推動建立中華文化建設宏觀管理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各族人民文化權益。建立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機制,加大對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賡續中華文脈。加強中華文化宣傳教育與傳播弘揚機制建設,使中華文化濡染全體中華兒女。建立健全中華文化宣傳、教育、普及機制,使中華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中。通過將中華文化全面融入大中小學各學段學校教育之中,使中華文化內化于青少年心靈深處,從小種下中華文化的種子。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基層活動,針對各族群眾開展中華文化知識、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民族精神等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切實提升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推進中華文化傳播體系建設,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通過制定統一規范的中華文化傳播制度與政策,構建統一中華文化傳播體系。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機制,發掘中華文化特色,全方面、立體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化覆蓋面和影響力。切實推動中華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向各族人民內心深處。(二)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關系,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在中華族數千多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統一,形成各具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中華文化共同體。“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以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關系,尊重、保護和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互動,以優秀民族文化激發廣大民眾情感上的共鳴和文化價值上的認同;始終堅持多元一體的要求,不斷弘揚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包容性,以共同文化記憶、歷史觀念激發各族人民共同心理、共同情感,引領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發掘各民族文化特色,推動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融合發展。民族文化“凝結著各民族的共同經歷、共同歷史和共同記憶,是民族情感激發與傳遞的重要介體”。依托各民族文化特色,保護傳承好各民族文化精華,通過打造非遺傳承館,展示、傳承好中華各民族的燦爛文化;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比如舉辦民族文化節、民族歌舞匯演等方式,傳播弘揚好各民族節日風俗等文化特色;統籌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等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特色民族文化產業等,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品牌,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同時,帶動地域經濟發展,切實滿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立足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性,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積極發掘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和關聯性,增強各族人民對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了解與認可,進而推動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共同歷史記憶、共享文化符號、共有民族精神等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實現各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形成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大文化合力。積極引導各族人民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深入開展“四個共同”“五個認同”教育,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系統化、常態化,引導各族人民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三)堅持多元主體共建共享,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建設深入開展中華各民族共創的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根基。中華文化認同是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并不能自覺的實現,而是需要黨和政府等多元主體共同發揮作用”。因此,統籌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建設,需要發揮多元主體作用。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和政府主導作用,引領中華文化認同建設;要發揮民族精英引領作用和各族人民的主體作用,共同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建設繁榮發展,切實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發揮黨和政府主導作用,引領中華文化建設深入發展。“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中華文化認同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將黨的領導貫穿于中華文化建設全過程、各方面。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制定中華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切實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文化需求,豐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供給。在我國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民族精英曾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壯大。面向未來,扎實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建設仍然需要發揮好民族精英作用。發揮政治精英紐帶作用,加強少數民族干部與少數民族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各族人民主體意識。發揮經濟精英帶頭作用,共同推動民族產業發展,帶動全體民眾增收致富,在物質條件得到充分滿足的基礎上,堅定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發揮文化精英文化傳承作用,積極開展民族文化的表演與教學活動,激發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發揮各族人民主體作用,廣泛參與中華文化建設,共同推進中華文化繁榮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創新創造的主體。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發揮各族群眾“主人翁”作用,使各族人民成為中華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傳播者與弘揚者。暢通各族人民參與文化建設渠道,及時傳遞黨和國家文化建設的政策,傾聽各族民眾文化訴求;組織各族人民共同參與中華文化的展示及表演活動,通過創辦文化講習所、文化技能培訓班等,動員各族人民共同學習傳統歌舞、技藝、手工藝等,不斷提升各族人民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本領和能力。鼓勵人民群眾成立自發性文化組織,打造文化交流平臺,增進各族群眾文化交流,逐步建構起“以文化促進交往,以交往增進交流,以交流實現交融”的中華文化認同體系,切實提升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知。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課講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志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理念,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中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黨組撰文指出,深刻理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的重大要求。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2022年黨的二十大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和在新疆聽取工作匯報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深刻指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是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著眼“兩個大局”,深刻總結國內外民族工作經驗教訓,深刻洞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趨勢,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從“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拓展成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是黨中央對民族地區工作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要求的進一步升華。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貫穿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切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民族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重大問題。縱觀世界,在影響國家安全穩定諸多因素中,民族問題一直居于重要位置。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民族工作,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因應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審古今之變、察時代之勢,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原創性論斷,這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兩個結合”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重大實踐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民撰文表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馬克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百余年探索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闡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科學內涵,明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推動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