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2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3前13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20年《京報》開辟了“俄事研究專欄”,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此外,《京報》還介紹了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革命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演變。這可用于印證當時()A.馬克思主義受到了挑戰 B.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進展C.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 D.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轉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意可知,1920年的《京報》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了詳細介紹,而且還介紹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革命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演變,這是國人通過介紹其他國家的相關歷史來為中國的國家前途尋找出路,C項正確;“馬克思主義受到了挑戰”與材料“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只是對外國革命、政治、經濟的介紹,并不能說明當時的民主政治取得進展,排除B項;介紹外國革命、政治和經濟內容并不能說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轉折,排除D項。故選C項。2.目前發現古莎草紙實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將這種特產出口到古希臘等地中海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地區。對此現象解釋正確的是,古埃及()A.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B.致力于推動書寫文字的普及C.印刷技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D.推動了區域文明的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埃及。古代埃及人用莎草制作紙張,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促進了古代世界的文化發展和貿易往來,體現古埃及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貢獻,A項正確;古埃及出口莎草紙是為了發展貿易,而非文化普及,排除B項;莎草紙屬于書寫材料,而非印刷技術,排除C項;文明的形成發展有賴于經濟文化發展,區域文明形成有賴于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發展,僅憑古代埃及或莎草紙不足以推動區域文明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3.日本學者木宮泰彥說:“唐朝三百年間,學生、僧生帶回的中國文化產物,不斷給予日本新的啟迪。”日本對中國的優點進行整理提煉,咀嚼吸收,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該學者承認()A.日本社會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B.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華文化C.中華文化促進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發展D.留學唐朝開啟了日本文明發展的進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該學者的言論強調了引入中華文化對于日本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即中華文化促進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發展,C項正確;日本文化獨具特色,是因為其融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而非排斥外來文化,排除A項;該學者并沒有對中日文化的發展水平進行對比,排除B項;大化改新前,日本已進入文明社會,排除D項。故選C項。4.羅馬的首位史學家匹克托采用希臘文撰寫了《羅馬史》,在這部著作中,他將羅馬民族的起源與特洛伊戰爭中的希臘英雄相聯系。在帝國初期,李維的歷史巨著《羅馬建城以來的歷史》卻以頌揚羅馬祖先的輝煌業績為主題,“致力于記述這個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壯麗歷史”。這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A.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 B.史學研究方法不同C.面對的史學傳統不同 D.史學素養存在高低〖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史》著書于羅馬早期階段,受希臘文化影響較大,因此作者將羅馬民族的起源與特洛伊戰爭中的希臘英雄相聯系。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國力強盛且疆域遼闊,因此《羅馬建城以來的歷史》著重頌揚羅馬祖先的輝煌業績為主題。綜上所述,這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A項正確;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材料未涉及二人的史學研究方法,排除B項;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面對的史學傳統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材料未體現二人史學素養存在高低,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A《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阿拉伯文學具有獨特性B瑪雅人發展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阿茲特克人農業的特點之一是“浮動園地”;印加人建造彰顯高超建筑藝術的馬丘比丘城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特征C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慕府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D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俄羅斯繼承了拜占庭文化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瑪雅人發展出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阿茲特克人農業的特點之一是“浮動園地”;印加人建造彰顯高超建筑藝術的馬丘比丘城,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特征,B項正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體現了阿拉伯文學吸收其他文明精華,排除A項;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國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排除C項;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這與拜占庭文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古代西亞、南亞、南歐在游牧民族印歐人到來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歐人進入這些地區以后,出現了赫梯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等奴隸制大帝國。這說明()A.印歐人推動了奴隸制度的產生 B.亞歐文明發展逐漸趨于同步C.民族遷徙推動了區域文明發展 D.游牧文明發展具有后發優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可知,在印歐人進入這些地區以后,出現了赫梯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等奴隸制大帝國,說明民族遷徙推動了區域文明發展,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民族遷徙的影響,而非印歐人推動奴隸制度產生,排除A項;亞歐文明發展逐漸趨于同步,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B項;游牧文明發展具有后發優勢,在材料中沒有描述此類對比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7.據統計,兩漢之際,漢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蘇的絕大部分地區,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減少,而長江以南的漢族人口占比則相應增長。公元280——464年,長江以南的漢族人口增長超過5倍。漢族人口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導C.經濟重心的轉移 D.社會動亂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兩漢之際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人口南遷,長江以南漢族人口不斷增長,這主要和當時北方地區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有關,即社會動亂的影響,D項正確;屯田制度主要是曹魏實行的,且在北方地區,與材料中的現象無關,排除A項;人口的變化主要是受政局的影響,而不是朝廷的倡導,排除B項;經濟重心此時還在北方,并沒有轉移,排除C項。故選D項。8.清朝初年,政府鼓勵其他地區的人民遷移至四川。移民們不僅可以五年不用繳納土地稅,而且還可以得到三十畝水田作為定居的產業。于是,湖南、湖北、廣西等地的窮苦百姓紛紛涌入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清政府此舉()A.促使四川成為南方經濟中心 B.致力于實現民族關系的和諧C.推動了四川經濟的恢復發展 D.解決了湖廣地區的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初年(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湖廣填四川,增加了四川地區的勞動力,從而有利于推動四川經濟的恢復,C項正確;南方的經濟中心并不是四川,排除A項;根據“移民們不僅可以五年不用繳納土地稅,而且還可以得到三十畝水田作為定居的產業”可知湖廣填四川是為了促進四川經濟的恢復發展,并不是致力于實現民族關系的和諧,排除B項;湖廣填四川雖然減少了湖廣地區的人口,但無法說明解決了湖廣地區的人地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9.下表所示為1700—1860年美洲各種族人口構成變化情況(單位:萬人)。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土著人白種人黑種人合計1700年75.022.32.7100.01820年32.5788.4177.2998.11860年16.02724.0400.03140.0A.美洲社會經濟的發展 B.西方殖民者的入侵C.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世界市場迅速拓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700—1860年美洲。據材料數據可知,1700—1860年美洲土著人人口下降,白種人、黑種人人口增長。結合所學,殖民者的入侵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爭相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在此期間,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期間,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B項正確;“美洲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法籠統,可以作為美洲人口總量增長的原因,不能具體說明人口構成變化的原因,排除A項;多元文化的形成是美洲人口構成變化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C項;世界市場拓展主要影響世界經濟格局,不能具體說明美洲人口結構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列有關如圖信息的解讀中,符合史實的是()A.北美洲是人口主要遷入區B.遷入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C.國際人口遷移規模縮小D.新興經濟體成為人口遷出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圖中大多數路線箭頭指向北美洲,因此“北美洲是人口主要遷入區”符合史實,A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足,無法得出“遷入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的結論,排除B項;此時國際人口遷移規模擴大,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新興經濟體也有成為人口遷入區的,排除D項。故選A項。11.新加坡官方語言包括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其中英語作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在商業、行政和法律領域被廣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頭,經常見到英文與其他語言并存的標語以及廣告牌。這反映了新加坡()A.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B.是最具移民社會特色的國家C.民族文化的逐漸喪失 D.忽視了自身的儒家文化傳統〖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題意可知,當今的新加坡多種語言并存,官方語言有多種,而且街頭還有英文與其他語言并存的標語和廣告牌,所以這體現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最具移民社會特色”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而不是說其民族文化逐漸消失。而且新加坡屬于移民國家,沒有形成本土的主體民族,談不上民族文化的逐漸消失,排除C項;新加坡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儒家文化傳統,材料內容并不能體現“忽視”,排除D項。故選A項。12.《商品帝國》一書中,作者舉例談道,僅番薯這樣一種作物,在傳入中國后就使得承載的人口大幅增長,還讓農村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到培育蠶絲、采摘茶葉、種植糖料作物之中,生產中國明朝后期和清代用來出口的商品。這說明該時期()A.列強通過絲路貿易掠奪中國 B.世界市場的拓展影響明清對外貿易C.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主動權 D.中國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僅番薯這樣一種作物,在傳入中國后就使得承載的人口大幅增長,還讓農村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到培育蠶絲、采摘茶葉、種植糖料作物之中,生產中國明朝后期和清代用來出口的商品。”可知,由于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拓展,外來物種傳入中國,養活大量人口的同時,還剩余很多勞動力從事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中去,這些產品最終出口到外國,B項正確;近代以后,列強開始掠奪中國,此時,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順差中,排除A項;此時中國并沒有喪失外貿主動權,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D項。故選B項。13.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西方服裝設計師把龍、梅花、鳳凰等中國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立領、中國紐扣讓西式服裝具有東方的優雅,這類帶有東方韻味的服裝越來越受到西方時尚達人的青睞。這反映了()A.西方服飾拋棄民族文化B.“中國風”引領服裝時尚C.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D.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眾多西方服裝設計師把中國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越來越受到西方時尚達人的青睞,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并不是西方服飾拋棄民族文化,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理解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4.在“紀元前后幾個世紀,希臘雅典語是從亞得里亞海到波斯灣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通用的語言”。塞琉古王國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臘文寫成。凡是希臘人和本地人進行的商業活動,大多用希臘文寫成文書。有人發現,進入近代以來,波斯邊境偏遠鄉村的居民有用希臘文寫租契的事例。這反映了()A.民族交融推動了文化創新 B.希臘政治文明的借鑒價值C.亞歷山大東征的深遠影響 D.古代波斯帝國的繁榮景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后在廣大地區傳播了希臘文化,使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甚至到近代都有波斯邊境偏遠鄉村居民使用希臘文,由此體現了亞歷山大東征的深遠影響,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希臘文的廣泛傳播并不是由于民族交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希臘政治文明的價值,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希臘文化的傳播,并不能體現古代波斯帝國的繁榮景象,排除D項。故選C項。15.蒙古西征帶來的或從阿拉伯和回教人處轉移過來的科技和人文知識,是日后西歐“文藝復興”的先河;蒙古西征帶來的中國火藥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歐君主們打擊封建割據領主們的致命工具。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實現。材料主要強調蒙古西征()A.助推了西歐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C.創造了民族文化互鑒條件 D.直接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蒙古西征帶來的或從阿拉伯和國教人處轉移過來的科技和人文知識,是日后西歐“文藝復興”的先河,說明蒙古西征有利于促進西歐的思想解放,蒙古西征帶來的中國火藥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歐君主們打擊封建割據領主們的致命工具,說明其有利于推動西歐的社會轉型,總體而言,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歐近代文明萌生,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東的傳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文化的雙向交流,排除C項;直接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實,是間接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6.19世紀末,清朝統治者認為日本“專用西方制勝”,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時又有一時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療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這說明()A.清政府主張全面效法日本軍事體制B.晚清統治集團認識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C.學習西方科技已成為當時朝野共識D.甲午中日戰爭制約清朝政治制度的變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末(中國)。根據材料“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時又有一時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療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可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在反思戰敗中已經認識到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兵制也要隨之改革,B項正確;材料僅僅只是現有兵制,并未提及全面效法學習日本,排除A項;材料強調改革兵制,而非科技,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對統治者思想的解放作用,非阻礙,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紀歐洲的封建領主為了對外作戰及鎮壓內部反抗,都擁有一批騎士。騎士文學的產生與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關。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文學的主要成就,最初產生于11世紀下半葉,盛行于12、13世紀,14世紀時走向衰落。騎士文學主要描寫騎士的冒險經歷和騎士的典雅愛情,主要包括三種文學樣式:英雄史詩、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中世紀的美學精神,深受中世紀歐洲民眾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流行,當時歐洲各文學大國均出現過騎士文學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詩繼承和體現了古希臘、羅馬時期荷馬和維吉爾史詩傳統,宣揚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忠君愛國思想,歌頌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紀的騎士身上也懷有古希臘英雄式的理想——張揚個性的欲望和建功立業的抱負。《羅蘭之歌》就突出地體現了這種思想,羅蘭的形象鮮明地體現了中世紀英雄的基本特征——對宗教的虔誠以及勇敢和忠誠。——摘編自張琳琳《論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美學精神》(1)根據材料,概括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廣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騎士文學的史學價值。〖答案〗(1)特征:具有世俗性;帶有人文主義色彩;文學樣式多;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傳統;存續時間較長;影響廣泛。(2)原因:順應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求;騎士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美學精神。史學價值:為人們認識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參考;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的社會生活;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民眾的精神生活。〖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主要特征根據“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文學的主要成就”、“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中世紀的美學精神,深受中世紀歐洲民眾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流行”得出是具有世俗性;根據“騎士文學主要描寫騎士的冒險經歷和騎士的典雅愛情”可知帶有人文主義色彩;根據“主要包括三種文學樣式:英雄史詩、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得出文學樣式多;根據“一些英雄史詩繼承和體現了古希臘、羅馬時期荷馬和維吉爾史詩傳統,宣揚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忠君愛國思想,歌頌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英雄形象”得出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傳統;根據“最初產生于11世紀下半葉,盛行于12、13世紀,14世紀時走向衰落”得出存續時間較長;根據“得到了廣泛流行,當時歐洲各文學大國均出現過騎士文學的繁盛期”得出影響廣泛。【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廣泛流行的原因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首先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了當時的價值觀,能夠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根據“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中世紀的美學精神,深受中世紀歐洲民眾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流行”可知是騎士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美學精神。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文學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所記錄,所以為人們認識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參考;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的社會生活;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民眾的精神生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國人口的流向與分布情況流向地西印度群島英屬圭亞那古巴秘魯南美巴拿馬美國澳大利亞數量/萬人3213.5112.5165.5占比2.34%1.56%10.55%8.6%1.95%12.5%4.3%流向地新西蘭夏威夷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東印度群島加拿大其他數量/萬人0.52.54.5352534占比0.39%1.95%3.52%27.34%19.53%2.34%3.13%——摘編自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制》備注:東印度群島是公元15世紀前后歐洲國家對東南亞盛產香料的島嶼的泛石。西印度群島位于大西洋及其屬海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之間,包括12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1)根據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國人口遷出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1851—1875年中國人口遷出的因素。〖答案〗(1)特點:遷出人口數量較多;人口流向目的地較廣泛;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2)因素:英美等殖民國家廢除了奴隸貿易,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來源;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國門洞開,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前往海外謀生;近代以來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51—1875年中國。特點:根據材料“1850—1875年中國人口的流向與分布情況”可知,遷出人口大約118萬多人,遷出人口數量較多;根據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較廣泛;根據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51—1875年中國。因素:根據材料“1850—1875年中國人口的流向與分布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英美等殖民國家廢除了奴隸貿易,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來源;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國門洞開,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前往海外謀生;近代以來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等角度進行說明。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從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帶動“中文熱”“中國文化熱”,到魯班工坊幫助共建國家的年輕人掌握職業技能;從開展聯合考古項目,到舉辦藝術節,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等聯盟……中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廣泛開展文化教育領域合作,不斷加強人民友好往來,持續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摘編自人民日報《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梁》材料二2023年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動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當地市民在活動現場通過書法、剪紙和工藝品展示等領略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摘編自李奧《中國文化綻放塔什干》材料三2023年9月6日,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200多名嘉賓參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的主要舉措并指出其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的意義。〖答案〗(1)舉措:建立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文化;建立職業學校,傳授職業技能;開展聯合考古項目;舉辦藝術節;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等聯盟;舉行文化展和文化博覽會。特點:領域廣;范圍大;影響逐漸擴大。(2)意義: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與世界)。舉措:根據材料“從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帶動“中文熱”“中國文化熱”,到魯班工坊幫助共建國家的年輕人掌握職業技能”可知,建立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文化;建立職業學校,傳授職業技能;根據材料“從開展聯合考古項目,到舉辦藝術節,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等聯盟”可知,開展聯合考古項目;舉辦藝術節;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等聯盟;根據材料“‘茶和天下·雅集’活動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當地市民在活動現場通過書法、剪紙和工藝品展示等領略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可知,舉行文化展和文化博覽會。特點:根據材料“從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帶動‘中文熱’‘中國文化熱’,到魯班工坊幫助共建國家的年輕人掌握職業技能;從開展聯合考古項目,到舉辦藝術節,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等聯盟”可知,領域廣;根據材料“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200多名嘉賓參會”可知,范圍大;根據材料“中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廣泛開展文化教育領域合作,不斷加強人民友好往來,持續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可知,影響逐漸擴大。【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與世界)。意義:根據材料“中國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廣泛開展文化教育領域合作,不斷加強人民友好往來,持續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當地市民在活動現場通過書法、剪紙和工藝品展示等領略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可知,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創新升華。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根脈,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領導社會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中華文明延續發展中演變而來的,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理論,都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和血脈。——摘編自劉倉、岳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文化底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論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思想,這有利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對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指導。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這對于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價值觀如“誠信”“勤勞”等,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綜上所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至現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擬一個論題,根據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中華文明延續發展中演變而來的,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理論,都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和血脈”,可得出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圍繞觀點進行論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可從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論述,如:孔子、孟子提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思想,這有利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對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指導。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這對于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價值觀如“誠信”“勤勞”等,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最后,回扣觀點,總結提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培養公民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階段性聯合檢測試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選擇性必修3前13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20年《京報》開辟了“俄事研究專欄”,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此外,《京報》還介紹了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革命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演變。這可用于印證當時()A.馬克思主義受到了挑戰 B.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進展C.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 D.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轉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意可知,1920年的《京報》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了詳細介紹,而且還介紹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革命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演變,這是國人通過介紹其他國家的相關歷史來為中國的國家前途尋找出路,C項正確;“馬克思主義受到了挑戰”與材料“對俄國的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只是對外國革命、政治、經濟的介紹,并不能說明當時的民主政治取得進展,排除B項;介紹外國革命、政治和經濟內容并不能說思想解放運動出現了轉折,排除D項。故選C項。2.目前發現古莎草紙實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古埃及人將這種特產出口到古希臘等地中海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地區。對此現象解釋正確的是,古埃及()A.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B.致力于推動書寫文字的普及C.印刷技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D.推動了區域文明的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埃及。古代埃及人用莎草制作紙張,并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促進了古代世界的文化發展和貿易往來,體現古埃及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貢獻,A項正確;古埃及出口莎草紙是為了發展貿易,而非文化普及,排除B項;莎草紙屬于書寫材料,而非印刷技術,排除C項;文明的形成發展有賴于經濟文化發展,區域文明形成有賴于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發展,僅憑古代埃及或莎草紙不足以推動區域文明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3.日本學者木宮泰彥說:“唐朝三百年間,學生、僧生帶回的中國文化產物,不斷給予日本新的啟迪。”日本對中國的優點進行整理提煉,咀嚼吸收,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該學者承認()A.日本社會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B.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華文化C.中華文化促進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發展D.留學唐朝開啟了日本文明發展的進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該學者的言論強調了引入中華文化對于日本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即中華文化促進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發展,C項正確;日本文化獨具特色,是因為其融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而非排斥外來文化,排除A項;該學者并沒有對中日文化的發展水平進行對比,排除B項;大化改新前,日本已進入文明社會,排除D項。故選C項。4.羅馬的首位史學家匹克托采用希臘文撰寫了《羅馬史》,在這部著作中,他將羅馬民族的起源與特洛伊戰爭中的希臘英雄相聯系。在帝國初期,李維的歷史巨著《羅馬建城以來的歷史》卻以頌揚羅馬祖先的輝煌業績為主題,“致力于記述這個世界上最卓越民族的壯麗歷史”。這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A.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 B.史學研究方法不同C.面對的史學傳統不同 D.史學素養存在高低〖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史》著書于羅馬早期階段,受希臘文化影響較大,因此作者將羅馬民族的起源與特洛伊戰爭中的希臘英雄相聯系。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國力強盛且疆域遼闊,因此《羅馬建城以來的歷史》著重頌揚羅馬祖先的輝煌業績為主題。綜上所述,這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A項正確;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材料未涉及二人的史學研究方法,排除B項;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面對的史學傳統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兩位史學家的觀點存在差異主要是因為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材料未體現二人史學素養存在高低,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A《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阿拉伯文學具有獨特性B瑪雅人發展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阿茲特克人農業的特點之一是“浮動園地”;印加人建造彰顯高超建筑藝術的馬丘比丘城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特征C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慕府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D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俄羅斯繼承了拜占庭文化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瑪雅人發展出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阿茲特克人農業的特點之一是“浮動園地”;印加人建造彰顯高超建筑藝術的馬丘比丘城,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現多元特征,B項正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體現了阿拉伯文學吸收其他文明精華,排除A項;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國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排除C項;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這與拜占庭文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古代西亞、南亞、南歐在游牧民族印歐人到來之前只有零星的文明。在印歐人進入這些地區以后,出現了赫梯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等奴隸制大帝國。這說明()A.印歐人推動了奴隸制度的產生 B.亞歐文明發展逐漸趨于同步C.民族遷徙推動了區域文明發展 D.游牧文明發展具有后發優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可知,在印歐人進入這些地區以后,出現了赫梯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等奴隸制大帝國,說明民族遷徙推動了區域文明發展,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民族遷徙的影響,而非印歐人推動奴隸制度產生,排除A項;亞歐文明發展逐漸趨于同步,與歷史史實不符,排除B項;游牧文明發展具有后發優勢,在材料中沒有描述此類對比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7.據統計,兩漢之際,漢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蘇的絕大部分地區,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減少,而長江以南的漢族人口占比則相應增長。公元280——464年,長江以南的漢族人口增長超過5倍。漢族人口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導C.經濟重心的轉移 D.社會動亂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兩漢之際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人口南遷,長江以南漢族人口不斷增長,這主要和當時北方地區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有關,即社會動亂的影響,D項正確;屯田制度主要是曹魏實行的,且在北方地區,與材料中的現象無關,排除A項;人口的變化主要是受政局的影響,而不是朝廷的倡導,排除B項;經濟重心此時還在北方,并沒有轉移,排除C項。故選D項。8.清朝初年,政府鼓勵其他地區的人民遷移至四川。移民們不僅可以五年不用繳納土地稅,而且還可以得到三十畝水田作為定居的產業。于是,湖南、湖北、廣西等地的窮苦百姓紛紛涌入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清政府此舉()A.促使四川成為南方經濟中心 B.致力于實現民族關系的和諧C.推動了四川經濟的恢復發展 D.解決了湖廣地區的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初年(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湖廣填四川,增加了四川地區的勞動力,從而有利于推動四川經濟的恢復,C項正確;南方的經濟中心并不是四川,排除A項;根據“移民們不僅可以五年不用繳納土地稅,而且還可以得到三十畝水田作為定居的產業”可知湖廣填四川是為了促進四川經濟的恢復發展,并不是致力于實現民族關系的和諧,排除B項;湖廣填四川雖然減少了湖廣地區的人口,但無法說明解決了湖廣地區的人地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9.下表所示為1700—1860年美洲各種族人口構成變化情況(單位:萬人)。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時間土著人白種人黑種人合計1700年75.022.32.7100.01820年32.5788.4177.2998.11860年16.02724.0400.03140.0A.美洲社會經濟的發展 B.西方殖民者的入侵C.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D.世界市場迅速拓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700—1860年美洲。據材料數據可知,1700—1860年美洲土著人人口下降,白種人、黑種人人口增長。結合所學,殖民者的入侵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爭相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在此期間,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期間,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B項正確;“美洲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法籠統,可以作為美洲人口總量增長的原因,不能具體說明人口構成變化的原因,排除A項;多元文化的形成是美洲人口構成變化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C項;世界市場拓展主要影響世界經濟格局,不能具體說明美洲人口結構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列有關如圖信息的解讀中,符合史實的是()A.北美洲是人口主要遷入區B.遷入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C.國際人口遷移規模縮小D.新興經濟體成為人口遷出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圖中大多數路線箭頭指向北美洲,因此“北美洲是人口主要遷入區”符合史實,A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足,無法得出“遷入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的結論,排除B項;此時國際人口遷移規模擴大,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新興經濟體也有成為人口遷入區的,排除D項。故選A項。11.新加坡官方語言包括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其中英語作為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在商業、行政和法律領域被廣泛使用。在新加坡的街頭,經常見到英文與其他語言并存的標語以及廣告牌。這反映了新加坡()A.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B.是最具移民社會特色的國家C.民族文化的逐漸喪失 D.忽視了自身的儒家文化傳統〖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題意可知,當今的新加坡多種語言并存,官方語言有多種,而且街頭還有英文與其他語言并存的標語和廣告牌,所以這體現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最具移民社會特色”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而不是說其民族文化逐漸消失。而且新加坡屬于移民國家,沒有形成本土的主體民族,談不上民族文化的逐漸消失,排除C項;新加坡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儒家文化傳統,材料內容并不能體現“忽視”,排除D項。故選A項。12.《商品帝國》一書中,作者舉例談道,僅番薯這樣一種作物,在傳入中國后就使得承載的人口大幅增長,還讓農村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到培育蠶絲、采摘茶葉、種植糖料作物之中,生產中國明朝后期和清代用來出口的商品。這說明該時期()A.列強通過絲路貿易掠奪中國 B.世界市場的拓展影響明清對外貿易C.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主動權 D.中國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僅番薯這樣一種作物,在傳入中國后就使得承載的人口大幅增長,還讓農村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到培育蠶絲、采摘茶葉、種植糖料作物之中,生產中國明朝后期和清代用來出口的商品。”可知,由于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拓展,外來物種傳入中國,養活大量人口的同時,還剩余很多勞動力從事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中去,這些產品最終出口到外國,B項正確;近代以后,列強開始掠奪中國,此時,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順差中,排除A項;此時中國并沒有喪失外貿主動權,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D項。故選B項。13.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西方服裝設計師把龍、梅花、鳳凰等中國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立領、中國紐扣讓西式服裝具有東方的優雅,這類帶有東方韻味的服裝越來越受到西方時尚達人的青睞。這反映了()A.西方服飾拋棄民族文化B.“中國風”引領服裝時尚C.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D.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眾多西方服裝設計師把中國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越來越受到西方時尚達人的青睞,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并不是西方服飾拋棄民族文化,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服飾變化蘊含文化交融,“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理解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4.在“紀元前后幾個世紀,希臘雅典語是從亞得里亞海到波斯灣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通用的語言”。塞琉古王國政府的公文、命令用希臘文寫成。凡是希臘人和本地人進行的商業活動,大多用希臘文寫成文書。有人發現,進入近代以來,波斯邊境偏遠鄉村的居民有用希臘文寫租契的事例。這反映了()A.民族交融推動了文化創新 B.希臘政治文明的借鑒價值C.亞歷山大東征的深遠影響 D.古代波斯帝國的繁榮景象〖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后在廣大地區傳播了希臘文化,使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甚至到近代都有波斯邊境偏遠鄉村居民使用希臘文,由此體現了亞歷山大東征的深遠影響,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希臘文的廣泛傳播并不是由于民族交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希臘政治文明的價值,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希臘文化的傳播,并不能體現古代波斯帝國的繁榮景象,排除D項。故選C項。15.蒙古西征帶來的或從阿拉伯和回教人處轉移過來的科技和人文知識,是日后西歐“文藝復興”的先河;蒙古西征帶來的中國火藥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歐君主們打擊封建割據領主們的致命工具。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實現。材料主要強調蒙古西征()A.助推了西歐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C.創造了民族文化互鑒條件 D.直接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蒙古西征帶來的或從阿拉伯和國教人處轉移過來的科技和人文知識,是日后西歐“文藝復興”的先河,說明蒙古西征有利于促進西歐的思想解放,蒙古西征帶來的中國火藥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歐君主們打擊封建割據領主們的致命工具,說明其有利于推動西歐的社會轉型,總體而言,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歐近代文明萌生,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東的傳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文化的雙向交流,排除C項;直接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實,是間接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6.19世紀末,清朝統治者認為日本“專用西方制勝”,痛切感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時又有一時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療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這說明()A.清政府主張全面效法日本軍事體制B.晚清統治集團認識到兵制改革的必要性C.學習西方科技已成為當時朝野共識D.甲午中日戰爭制約清朝政治制度的變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末(中國)。根據材料“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時又有一時之兵制,未可泥古制以療新病,居夏日御冬裘也”可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在反思戰敗中已經認識到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兵制也要隨之改革,B項正確;材料僅僅只是現有兵制,并未提及全面效法學習日本,排除A項;材料強調改革兵制,而非科技,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對統治者思想的解放作用,非阻礙,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紀歐洲的封建領主為了對外作戰及鎮壓內部反抗,都擁有一批騎士。騎士文學的產生與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關。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文學的主要成就,最初產生于11世紀下半葉,盛行于12、13世紀,14世紀時走向衰落。騎士文學主要描寫騎士的冒險經歷和騎士的典雅愛情,主要包括三種文學樣式:英雄史詩、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中世紀的美學精神,深受中世紀歐洲民眾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流行,當時歐洲各文學大國均出現過騎士文學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詩繼承和體現了古希臘、羅馬時期荷馬和維吉爾史詩傳統,宣揚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忠君愛國思想,歌頌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紀的騎士身上也懷有古希臘英雄式的理想——張揚個性的欲望和建功立業的抱負。《羅蘭之歌》就突出地體現了這種思想,羅蘭的形象鮮明地體現了中世紀英雄的基本特征——對宗教的虔誠以及勇敢和忠誠。——摘編自張琳琳《論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美學精神》(1)根據材料,概括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廣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騎士文學的史學價值。〖答案〗(1)特征:具有世俗性;帶有人文主義色彩;文學樣式多;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傳統;存續時間較長;影響廣泛。(2)原因:順應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求;騎士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美學精神。史學價值:為人們認識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參考;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的社會生活;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民眾的精神生活。〖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主要特征根據“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文學的主要成就”、“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中世紀的美學精神,深受中世紀歐洲民眾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流行”得出是具有世俗性;根據“騎士文學主要描寫騎士的冒險經歷和騎士的典雅愛情”可知帶有人文主義色彩;根據“主要包括三種文學樣式:英雄史詩、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得出文學樣式多;根據“一些英雄史詩繼承和體現了古希臘、羅馬時期荷馬和維吉爾史詩傳統,宣揚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忠君愛國思想,歌頌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英雄形象”得出繼承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傳統;根據“最初產生于11世紀下半葉,盛行于12、13世紀,14世紀時走向衰落”得出存續時間較長;根據“得到了廣泛流行,當時歐洲各文學大國均出現過騎士文學的繁盛期”得出影響廣泛。【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廣泛流行的原因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首先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了當時的價值觀,能夠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根據“騎士文學很好地詮釋了中世紀的美學精神,深受中世紀歐洲民眾的喜愛,并得到了廣泛流行”可知是騎士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美學精神。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文學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所記錄,所以為人們認識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參考;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封建時代的社會生活;有助于人們了解中世紀歐洲民眾的精神生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1850—1875年中國人口的流向與分布情況流向地西印度群島英屬圭亞那古巴秘魯南美巴拿馬美國澳大利亞數量/萬人3213.5112.5165.5占比2.34%1.56%10.55%8.6%1.95%12.5%4.3%流向地新西蘭夏威夷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東印度群島加拿大其他數量/萬人0.52.54.5352534占比0.39%1.95%3.52%27.34%19.53%2.34%3.13%——摘編自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制》備注:東印度群島是公元15世紀前后歐洲國家對東南亞盛產香料的島嶼的泛石。西印度群島位于大西洋及其屬海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之間,包括12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1)根據材料,指出1851—1875年中國人口遷出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1851—1875年中國人口遷出的因素。〖答案〗(1)特點:遷出人口數量較多;人口流向目的地較廣泛;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2)因素:英美等殖民國家廢除了奴隸貿易,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來源;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國門洞開,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前往海外謀生;近代以來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51—1875年中國。特點:根據材料“1850—1875年中國人口的流向與分布情況”可知,遷出人口大約118萬多人,遷出人口數量較多;根據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較廣泛;根據材料“流向地”可知,人口流向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51—1875年中國。因素:根據材料“1850—1875年中國人口的流向與分布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英美等殖民國家廢除了奴隸貿易,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來源;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國門洞開,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前往海外謀生;近代以來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等角度進行說明。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國之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