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1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2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3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4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春季學期期末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75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選定的答案標號涂黑。本卷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唐初有一位統治者,他“安民撫農”、“任人唯賢”“從諫如流”,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從而出現了封建社會少有的治世局面。這個局面被后世譽為()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2.雄偉的布達拉宮是一座宮堡式建筑,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唐朝公主而建,這位受到漢藏兩族人民愛戴的唐朝公主是()A.文成公主 B.金城公主 C.王昭君 D.李清照3.考古發掘還原了某朝西市最初的樣子:西市內有四條街道,以“井”字形排列,各街兩側均設有水溝,在水溝的外側還發現有人行道。考古發掘的朝代應是()A.秦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4.將李白、杜甫、顏真卿、吳道子、閻立本等人的成就匯編在一起,可以探究學習唐朝的()A.科學技術成果豐碩 B.農業生產逐漸發展C.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D.文化交流日益加強5.土地和賦稅問題是農民普遍關注的問題。提出“均田免賦”口號的是()A.黃巾起義 B.朱元璋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6.在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井、三寶亭,在吉隆坡怡保有三寶廟,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文萊、柬埔寨都有三寶廟、三寶宮、三寶禪寺或三寶塔,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海洋之子,給他們帶來文明與和平的中國使者。材料中的“中國使者”是()A.張騫 B.鑒真 C.玄奘 D.鄭和7.明朝建立后,設立了負責侍衛、緝補、刑獄諸事的機構,負責監視官民,保護皇帝,這一機構是()A.通判 B.“三司” C.“廠衛” D.五軍都督府8.戚繼光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這些詩句創作的背景是()A.元朝殘余力量不斷侵擾 B.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C.荷蘭殖民者強占臺灣 D.東南沿海倭寇猖獗9.下列著作,是由明代杰出醫學家李時珍編寫的是()A.《資治通鑒》 B.《本草綱目》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10.一位跟隨鄭和出使西洋的明代宦官在他的回憶錄里記錄了船員們的四個活動場景,其中符合歷史真實的是A.在越南搶奪當地居民們的財物B.出發前搬運精美的瓷器裝船C.拒絕伊朗使節隨訪中國的請求D.在英國的利物浦購買新絲綢11.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這幾十年,王府莊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勛戚貴族莊田比明初增加4.7倍。這反映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A.自然災害 B.農民起義 C.土地兼并 D.皇室內亂12.16世紀初的明弘治年間,蘇州吳江縣只有兩個市鎮,到16世紀中期的嘉靖年間,吳江縣已有十市四鎮。吳江市鎮的大量涌現主要得益于()A.人口的迅速增長 B.耕地面積的擴大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對外貿易的刺激13.梁啟超曾把中國古代的某一機構的官員比喻成“將留聲機器所傳之聲,按字謄出的寫字機器”。據此可知他指的是()A.六部 B.廠衛 C.軍機處 D.議政王大臣會議14.清朝乾隆皇帝時,清軍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設置機構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代表清朝中央政府管理新疆事務的是()A.盛京將軍 B.伊犁將軍C.駐藏大臣 D.烏里雅蘇臺將軍15.清朝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重要時期,據統計康熙時期全國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5億,到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出現這一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發展,國力強盛 B.專制強化,政治黑暗C.科技發達,社會進步 D.教育發達,文化昌盛16.一代國學大師孟森曾經感嘆:“明清之間著述,幾遭盡毀”,“始皇當日焚書之厄,絕不致離奇若此”。他評價的是清朝的哪一現象()A.焚書坑儒 B.特務機構 C.密折制度 D.文字獄17.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遂采取()A.打擊倭患措施 B.限制外商貿易的政策C.“閉關鎖國”政策 D.協商解決互通有無的問題18.明長城東西起止點的正確說法是A.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B.東起遼東半島,西到祁連山C.東起山海關,西到祁連山D.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19.從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主流文學表達形式變化來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是()A.日益平民化 B.追求宗教神學 C.滿足統治者需求 D.逐步走向沒落20.清代小說創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一部作品是()A.《水滸傳》 B.《西游記》 C.《紅樓夢》 D.《三國志通俗演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35分)21.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憑借著勤勞與智慧,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工具創新】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摘編自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課本材料二【技術進步】瓷枕是古代寢具,定窯孩兒枕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它釉色白潤如玉,工藝精巧,孩兒伏臥在床榻上,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兩足交叉上蹺,似乎在床上撒嬌蹬腿,栩栩如生,活潑有趣。孩子的形象寄托著古人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期冀,或帶有祈求多子多福的意義。傳世的孩兒枕稀少,因而十分珍貴。這件定窯孩兒枕不僅是宋代風俗的見證,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摘編自牛葉《探究宋代定窯孩兒枕的藝術特色》材料三【人口遷移】唐宋兩朝南北方人口對比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唐朝天寶年間(742~756)2080萬40%3120萬60%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5500萬65.5%2900萬34.5%——摘編自鄒逸麟,譚其驤《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1)材料一反映唐朝在農業工具上有什么創新?生產工具的創新對古代農業發展起到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孩兒枕”具有的有哪些特點和歷史價值?(3)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宋時期人口分布的變化。它反映了唐朝到北宋的社會發展出現了怎樣的經濟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現象發生的原因。22.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議和之后,武備皆廢。”——《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三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1)材料一涉及的盟約是哪兩個政權之間訂立的?根據材料說一說作者是怎樣看待這一盟約的。(2)根據材料二,指出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宋、元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4)綜合以上問題,談談這些對當今處理民族關系的借鑒意義。2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七年級一班的同學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請你幫他們一起完成。【創立科舉制】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1)科舉制是哪個朝代正式確立的?根據材料分析科舉制對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是什么?【地方行政區劃】(他)進入中原,建立元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以中書省分駐地方……以便直接處理政務……這是秦漢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在我國行政區劃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政治制度史》(2)材料中元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創立了什么制度?根據材料說說這種制度創立的影響。【強化權力】明初鑒于歷代王朝地方權重,導致割據,尾大不掉,對中央離心離德的局面,廢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將權力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負責監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軍事的都指揮司,成為省一級地方行政機構,它們分別直屬于中央不同部門的領導。——摘編自李曉輝《明代督撫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關系為視域的考察》(3)根據材料歸納明初地方政策的特點及采取這種政策的目的。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間的矛盾采取什么措施?(4)自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后,這一制度不斷得到強化。請你從唐朝、宋朝和清朝三個朝代選擇一個皇帝,說說其在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上措施。(要求:參照以下示例仿寫,列出皇帝、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其影響。)示例: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024年春季學期期末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75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選定的答案標號涂黑。本卷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D【17題答案】【答案】C【18題答案】【答案】A【19題答案】【答案】A【20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35分)【21題答案】【答案】(1)創新:曲轅犁。作用:①節省人力;②利于農業上實行精耕細作;③提高耕作效率和質量。(2)特點:①工藝精巧(或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活潑有趣);②帶有古人的情感寄托;③數量稀少;④十分珍貴(或收藏價值高)。歷史價值:①孩兒枕見證了宋代的社會風俗;②孩兒枕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3)變化: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人口(或南方人口增加,北方人口減少;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變大,北方人口占比減小)。經濟現象:經濟重心南移。原因:①南方戰亂少(或北方戰亂多,南方社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農作物生長;④南方統治者政策上的重視。【22題答案】【答案】(1)政權:遼和北宋。這一盟約促進雙方邊境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2)特點:相互吸收。相同之處:創制文字;發展生產;制定法律。(3)模式:宋——第二種;元——第一種。(4)借鑒意義: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等。【23題答案】【答案】(1)隋朝;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2)制度:行省制度。影響:行省從此成為我國行政機構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國省級行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