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3年高考地理一輪復(新高考專用)
09外力作用與地貌景觀
(2013?天津?高考真題)下面為“太平洋部分區域及周邊海岸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用例
*>???(4)
1.據圖中珊瑚礁(島)分布狀況判斷,珊瑚適宜生長在()
A.島嶼周圍的淺海B.有暖流經過的淺海
C.溫暖清澈的淺海D.有河水注入的淺海
2.圖中一些珊瑚島海岸,分布著珊瑚碎屑組成的沙灘。這些沙灘形成于()
A.風化作用B.侵蝕作用C.搬運作用D.沉積作用
【答案】1.C2.D
【解析】L珊瑚礁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
據圖中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大陸架和島嶼附近海域,則可判斷珊瑚適宜生長在溫暖清
澈的淺海,C正確。高緯度地區島嶼附近海域、高緯度地區暖流流經海區以及高緯度地區河流注入海區附
近缺少珊瑚礁的分布。故選C。
2.珊瑚礁體受海浪侵蝕搬運,最終在海岸附近堆積,形成珊瑚碎屑組成的沙灘,沙灘屬于堆積地貌,受
沉積作用影響形成,D正確,排除ABC。故選D。
3.(2022?浙江?高考真題)以下地貌景觀主要由風化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讀圖可知,①是角峰,刃脊,是冰川侵蝕地貌;②是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③是風蝕蘑菇地貌,
是風力侵蝕地貌;④是巖石裂隙,風化作用形成的。因此②④正確,①③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
錯誤。故選D。
(2021?海南?高考真題)下圖為某大洲局部區域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
70°
40°
50°
4.導致甲地附近海岸線破碎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海浪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風力作用
5.造成乙地所在區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降水稀少B.海拔較高C.緯度較高D.冰川廣布
【答案】4.C5.A
【解析】4.讀圖可知,圖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經是南半球冰川發育的地方。冰期冰川從安
第斯山脈下來,在流向大海的過程中不斷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結束,冰川退縮,這些被摩擦
切割的海岸就會因為地勢相對低洼被海水淹沒,出現破碎地形,C正確。甲地附近海岸線破碎與海浪作
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無關,ABD錯誤。故選C。
5.由圖可知,乙處位于西風帶的背風坡,降水稀少,氣候干旱,荒漠廣布,是造成人口稀少的主要原
因,A正確。讀圖可知,圖中乙處位于東海岸,海拔較低,B錯誤。由圖可知,乙處位于中緯度,屬于溫
帶氣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C錯誤。乙處位于中緯度,海拔較低,沒有冰川分布,D錯誤。故選
Ao
(2022?浙江?高考真題)近年來,全球冰川消融日益嚴重。我國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成員跟隨科學家
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無人機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攝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四幅照片,屬于此次拍攝的是()
7.在用無人機研究冰川消融的過程中,可以()
A.利用GPS模擬冰川移動B.利用RS監測冰川面積變化
C.運用GIS測定冰面溫度D.運用VR獲取冰川厚度信息
【答案】6.B7.B
【解析】6.據材料,圖中拍攝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觀察4幅圖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
②是寬廣的谷地,谷中可見大小不一的石塊,可推斷為冰川槽谷,③是石林地貌④是雅丹地貌。B正
確,ACD錯誤。故選B。
7.模擬冰川移動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GPS不具備這個功能,A錯誤;RS可通過對地表各類地物
和現象進行遠距離的感知和識別,因此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冰川監測可分析出冰川面積變化,B正確;冰面
溫度受大氣成分和太陽輻射等因素的影響,可通過紅外線測定,GIS不能實現對冰面溫度的測定,C錯
誤;VR即虛擬現實技術,是運用計算機模擬虛擬環境從而給人以環境沉浸感,不能獲取冰川厚度信息,D
錯誤。故選B。
(2022?全國?高考真題)下圖示意北美東南部沿海沖積平原某區域1890年以來海岸線的變化。讀圖,
完成下面小題。
90o10f90°09,
河流
海岸沙漠
歷史海岸線/年份
8.在圖示區域海岸線變化最快的時段,該區域可能經歷了()
A.強烈的地震B.劇烈的海嘯
C.頻發的颶風D.洶涌的洪水
9.判斷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灣的依據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線基本穩定②百年來變動的海岸線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匯入④甲水域呈半圓形形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8.C9.A
【解析】8.據圖和材料可知,圖示為北美東南部沿海沖積平原某區域海岸線,由1890年到2010年逐漸
向陸地退縮,說明受海水侵蝕作用強烈。其中1950到1970年間,海岸線退縮范圍最廣,變化最快,海水
侵蝕作用最強。地震屬內力作用,通常會引起地表形態起伏更大,對海岸線退縮的直接影響較小,A錯
誤;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壞性海浪,會產生海水侵蝕,但其形成的頻率較
低,不是該海域海岸線退縮的主要原因,B錯誤;結合經緯度,該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緯度地區,靠近熱帶
海域,每年會發生多次颶風,颶風除導致狂風、暴雨的危害以外,還會形成風暴潮,對海岸線產生強烈的
侵蝕和破壞作用,因其頻率較高,使海岸線退縮范圍廣,變化快,C正確;洶涌的洪水會從上游帶來大量
泥沙沉積到海岸,使海岸線向海洋推進,與圖示不符,D錯誤。故選C。
9.百年來海岸線不斷退縮,甲水域北岸岸線基本穩定,說明其與外海并未直接連通,而是受海岸線與海
岸沙漠隔離,使其幾乎沒有受到海浪的侵蝕,①正確。百年來,變動的海岸線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線彎
曲,進一步說明甲水域長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離,與外海分隔開來,形成陸地上的一個湖泊,②正
確。據所學可知,海灣是三面環陸一面連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對封閉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
納的水體,故甲水域有無河流注入、水域形態與其是湖泊還是海灣關系不大,③④錯誤。綜合起來,A正
確,BCD錯誤,故選A。
10.(2012?福建?高考真題)下圖示意中國東某區域。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擴大文化、軟件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
出口。積極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進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表4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經濟區各類用地比重
年份水田早地林地草也因比或慎除地水域灘涂來利用地
199148.0814.4718.721),340.219.657.960.350.22
200841.879.8917.270.040.0323.916.350.630.01
(1)描述圖示區域地形的主要特點。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據表4歸納R河三角洲經濟區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特點,并指出該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
不利影響。
(4)分析R河三角洲經濟區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的社會經濟原因。
【答案】(1)本區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線較平直,南部海岸
線曲折,多島嶼。
(2)河流徑流量大,攜帶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勢低平,流速緩慢,以堆積作用為主,泥沙大
量堆積;地處海陸交界地帶,海水的頂托使堆積作用增強,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眾多的沙洲。
(3)特點:城鎮用地比重明顯增大,灘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類用地比重減少。
不利影響:水資源減少,水質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增強;生態調節功能減弱。
(4)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大;海陸空交通便捷,信息網絡發達,對外輻射能力強;國家政
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質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資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1)此間關鍵是對“地形”的理解,區域地形的特點包括地形類型、地勢高低和海岸線特點。根據
圖中等高線密集程度和數值大小,可以判斷該區域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
低;北部海岸線較平直,南部海岸線曲折,多島嶼。
(2)R河為長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主要從河流攜帶泥沙、地勢、流速和海水頂托作用等方面來
分析,注意抓住“自然”關鍵詞。河流徑流量大,攜帶泥沙量大,含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勢低平,
流速緩慢,以堆積作用為主,泥沙大量堆積;地處海陸交界地帶,海水的頂托使堆積作用增強,利于泥沙
沉積,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眾多的沙洲。
(3)根據表4中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經濟區各類用地比重變化,可以總結出R河三角洲經濟區
城鎮用地比重明顯增大,灘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類用地比重減少;城鎮用地比重明顯增大的這種變
化,說明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自然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生態
環境等方面。
(4)R河三角洲經濟區是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區,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的社會經濟原
因主要從市場、交通、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來分析。長三角地區城市密集,經濟發達,市場需求量
大;交通便捷,信息網絡發達,對外輻射能力強;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素質人才
多;占用土地等資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11.(2021.全國?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為草原,其中沖積平
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367米)監測的年平均氣溫為-
2.6℃,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
(1)說明沖積扇和山坡堆積物中礫石的差異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間遷移過程。
(3)說明沖積平原水分條件比山坡和沖積扇好的原因。
【答案】(1)沖積扇:以沙礫為主,礫石分選較好,有一定的磨圓度;由流水搬運、沉積而成。山坡:以
角礫為主,礫石分選較差(大小混雜),磨圓度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較高處可能
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春季、風力強勁。沖積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啟動。風沙流著
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攜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在山坡上。
(3)地勢較低,山坡和沖積扇流水在此匯集,(沖積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質顆粒較細,利于保
水;深層土壤冰凍時間較長,利于蓄水。
【解析】(1)由圖可知,沖積扇以沙礫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沉積
作用具有分選性,故在此沉積的礫石分選較好,流水在搬運過程中對水中的礫石有磨蝕作用,故沉積在此
的礫石有一定的磨圓度。由圖可知,山坡以角礫為主,表層有沙、粉沙,該處位于較陡的山坡,礫石主要
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積,故礫石分選較差,未經流水的磨蝕,故磨圓度較差。
(2)由圖可知,除山坡外,粉沙還分布在沖積平原和沖積扇,沙、粉沙粒徑小,流速減慢時在沖積扇和
沖積平原沉積。沖積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該地區春季多大風,沖積
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風吹起,風沙流沿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風速減慢,攜沙能力減弱,沙和粉
沙沉積在山坡上。
(3)由圖可知,沖積平原地勢較低,來自山坡和沖積扇的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均在此匯集,地下水容易
出露,為沖積平原提供水源;由圖可知,沖積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組成,顆粒較細,利于保水;該
區域冬季寒冷,深層土壤冰凍時間較長,土壤水分不易被蒸發,利于蓄水。
蟆揪締…
鄉城縣位于橫斷山北端的沙魯里山脈,境內分布有大量的串珠狀湖群,其中“香巴拉七湖”的一至七
湖像巨人的腳印在延伸,考察發現少數湖泊除最冷月湖面一半結冰,大部分時間波光粼粼。下圖為七湖剖
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從成因看,香巴拉七湖屬于(
A.構造湖B.冰川湖C.堰塞湖D.潟湖
2.香巴拉七湖()
A.植被少湖水含沙量大B.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
C.夏季時水流量會增大D.主要分布在山脊地帶
3.推測香巴拉七湖少數湖泊冬季不結冰的主要原因是()
A.湖泊位置海拔較低B.背風坡有焚風影響
C.有地下泉水的補給D.水流迅速不易凍結
【答案】1.B2.C3.C
【解析】L結合材料分析,香巴拉七湖位于橫斷山區北端,海拔高,地質時期冰川活動頻繁,冰川侵蝕
形成起伏不平的冰川谷,后冰川融化積水形成串珠狀湖泊,B正確;構造湖由地殼斷裂陷落積水而形成,
往往較深,也不會呈串珠狀,A錯誤;堰塞湖是由滑坡體阻斷河流后積水而形成的湖泊,不會呈串珠狀,
C錯誤;潟湖是被沙嘴、沙壩或珊瑚分割而與外海相分離的局部海水水域,分布在沿海地區,不會呈串珠
狀,D錯誤。故選B。
2.結合材料分析,香巴拉七湖位于橫斷山區北端,海拔高,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含沙量小,夏
季時水流量會增大,AB錯誤,C正確;能積水成湖,可知主要分布在山谷地帶,D錯誤。故選C。
3.香巴拉七湖少數湖泊冬季不結冰的原因最可能是有地下泉水的補給,地下水水溫季節差異小,冬季水
溫較高,不易結冰,C正確;七湖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對水溫的影響小,A錯誤;焚風效應對七湖泊的影
響是一樣的,B錯誤;七湖泊相對獨立,水流緩慢,D錯誤。故選C。
內蒙古阿拉善高原是我國北方重點防沙區域,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該地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下圖
示意近年來阿拉善高原風蝕氣候因子指數空間分布,該指數變化是風速、降水量、氣溫、相對濕度等因子
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數值越大,氣候對風蝕的影響越大,風蝕越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下列地區風蝕氣候因子指數減小最大的是()
A.額濟納旗B.拐子湖C.阿拉善左旗D.阿拉善右旗
5.近年來,導致該地風蝕程度整體減弱的關鍵氣候因子是()
A.風速B.降水C.氣溫D.相對濕度
6.拐子湖于20世紀90年代干涸,目前生態修復困難,主要是該地()
A.土地鹽堿化B.地形起伏大C.經濟落后D.交通不便
【答案】4.D5.A6.A
【解析】4.結合兩幅圖可知,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對比,額濟納旗風蝕指數變化較小,A錯誤;拐子湖風
蝕指數是增大較多,B錯誤;阿拉善左旗減小較少,C錯誤;四地中阿拉善右旗風蝕氣候因子指數減小程
度最大,D正確。故正確選項為D。
5.近年來,內蒙古阿拉善高原是我國北方重點防沙區域,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該地的生態環境有所改
善。植被覆蓋率提高,風力減弱,風蝕減弱,A正確;該地區地處我國西北地區,降水整體偏少,降水略
微增加對風蝕作用影響有限,B錯誤;該地區溫差變化大,不會導致風蝕減弱,C錯誤;該地空氣水汽含
量少,即使相對濕度增加,與風蝕減弱關系也不大,D錯誤。故正確選項為A。
6.拐子湖地處我國西北,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應是內陸咸水湖。隨著氣候變暖,入湖水量減少,湖水水
位降低,湖床逐漸裸露,鹽堿地逐漸風蝕,甚至出現鹽風暴。20世紀90年代干涸,湖泊四周生態惡化,
生態修復困難,因此該地生態恢復困難主要是因為土地鹽堿化,A正確。該地區地處高原,地形較為平
坦,B錯誤;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對生態修復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因素,C、D錯誤。故正確選項為A。
新西蘭西北部的懷托摩小城,分布著大量鐘乳石溶洞,溶洞里聚居數量巨大的洞穴螢火蟲,如下圖所
示。螢火蟲借“熒光陷阱”捕食,但是遇到強光和噪音,螢火蟲就會“關燈”,回歸黑暗寂靜。據此完成
下面小題。
7.推測螢火蟲溶洞所在地區的氣候特征是()
A.溫和多雨B.寒冷濕潤C.炎熱干燥D.寒冷干燥
8.關于螢火蟲溶洞及景觀形成過程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形成石灰巖②許多穴居昆蟲在洞內生長繁殖
③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溶洞鐘乳石④內力作用使巖層上升出露海面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④③②
9.為維持洞內原貌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A.游覽小船使用繩索拉動B.允許游客用閃光燈攝影
C.增加游覽項目吸引客源D.播放音樂營造藝術氛圍
【答案】7.A8.D9.A
【解析】7.新西蘭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全年溫和多雨,螢火蟲溶洞所在地區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
多雨,故選A。
8.螢火蟲溶洞分布著大量鐘乳石,巖石是石灰巖,是海洋生物死亡后遺體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后在地
殼抬升作用下,巖層上升出露海面;受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溶洞鐘乳石,最后,許多穴居昆蟲在洞內生
長繁殖,形成今天的螢火蟲溶洞景觀,因此,景觀形成過程的先后排序①④③②,故選D。
9.為維持洞內原貌,盡量保護性開發,游覽小船使用繩索拉動,對溶洞的不利影響較小,A正確;由材
料可知,螢火蟲害怕遇到強光和噪音,游客用閃光燈攝影會發出強光,播放音樂會破壞洞內的安靜氛圍,
BD錯誤;增加游覽項目吸引客源,人員大量進入會干擾螢火蟲的正常生長,對洞內環境造成一定的破
壞,C錯誤。故選Ao
2021年汛前黃河調水調沙于7月8日正式結束。此次調水調沙歷時20天,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6374
萬噸。隨著黃河調水調沙的結束,河南省境內的黃河水位下降,河床大面積裸露。從空中俯瞰,河床上的
巨幅“浮雕版畫”蔚為壯觀(如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小浪底進行定期調沙的主要目的是()
①防止水庫淤積②保障下游農業生產
③減緩河口三角洲的退縮速度④擴大下游流域范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形成“浮雕版畫”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積流水侵蝕B.風力沉積風化剝蝕
C.風化剝蝕流水沉積D.風力侵蝕流水沉積
【答案】1。.B11.A
【解析】10.根據材料“此次調水調沙歷時20天,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6374萬噸”,結合所學,黃河含沙
量大,小浪底水庫進行定期調沙,是為了排沙,防止水庫內淤積嚴重,破壞壩體,①正確。小浪底水庫定
期調沙與下游農業生產關系不大,②錯誤。水庫內流速慢,具有攔蓄泥沙的作用,會減少向黃河河口三角
洲地區輸送的泥沙量,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發育,定期調沙,庫區排出泥沙后,會在庫區下游沉積,能夠
減緩黃河河口三角洲的退縮速度,③正確。流域是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小浪底定期調沙可以增
大主槽的行洪能力,但對下游地區的流域范圍沒有影響,④錯誤。綜上所述,排除ACD,B正確。故選
B。
11.結合材料可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浮雕版畫”與小浪底的定期調沙有關。小浪底水庫實施調沙時河水
下泄量增加,河水攜大量泥沙至水庫下游,該地區河水水位上漲,淹沒河流兩岸灘涂,水流速度變緩,泥
沙大量沉積。調沙結束后,河流水位快速下降,河流流速快,灘涂上沉積的泥沙遭受侵蝕,形成大量侵蝕
溝谷。因此形成“浮雕版畫”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積和流水侵蝕,A正確,排除BCD。故選A。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質石灰巖。塔卡波托環穩地處熱帶南太平洋,由
若干原始珊瑚島碎屑合并而成。下圖示意塔卡波托環礁東南部某地沉積物年齡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年)
12.原始珊瑚島碎屑合并期間()
A.海平面較低B.珊瑚發育快C.風暴潮較多D.潟湖面積大
13.環礁朝外海一側和朝潟湖一側組成物質年齡的差異,主要取決于()
A.水深B.坡度C.溫度D.風浪
【答案】12.A13.D
【解析】12.多個原始珊瑚島碎屑能夠合并,反映出海平面下降,礁坪出露面積增大,更易接受海水運動
帶來的珊瑚碎屑的沉積,A正確。珊瑚碎屑主要不是來自當時發育的珊瑚,主要來自歷史上積累的珊瑚,
B錯誤。風暴潮多,但如果海平面較高,礁坪未出露,也難以堆積,C錯誤。海平面較低時期潟湖面積縮
小,D錯誤。故選A。
13.據圖可知,環礁朝外海一側年齡等值線稀疏,說明發育更快,這是因為朝向外海一側風浪更大,風浪
將珊瑚碎屑搬運到礁坪上堆積的過程更快,水深、坡度、溫度對物質的沉積影響較小。故選D。
【點睛】
大尺度區域的主要外力作用
區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磺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貴州紫云一羅甸縣叢里地下河系統內碳酸鹽巖分布廣泛,巖層巨厚。地表里串珠狀展布著巖溶洼地、
落水洞、溶蝕豎井、天窗等。打高地下河(打王坡至叢里)為叢里地下河系統主流,沿斷裂帶延伸(圖中
方位角是指以正北為基準,按順時針方向至目標方位線之間的夾角)。下圖為打高地下河縱剖面圖。據此
完成下面小題。
14.打■高地下河流向變化取決于()
A.地表起伏B.地質構造C.地勢高低D.巖性差異
15.據圖推測,打高地下河的走向為()
A.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南部為近東西走向B.北部為東北—西南走向,南部為近南北走
向
C.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南部為近東西走向D.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南部為近南北走
向
16.打高地下河中部巖溶地貌發育深度大,可能是因為()
A.巖層厚度大B.平均海拔高C.地下水埋藏淺D.巖石性質堅硬
【答案】14.B15.C16.A
【解析】14.由材料可知,打高地下河沿斷裂帶延伸,受斷層構造的影響,打高地下河流向發生明顯變
化,B正確;地表起伏、地勢高低、巖性差異對地下河的流向影響較大,對流向變化的影響較小,ACD錯
誤。所以選B。
15.由材料可知,圖中方位角是指以正北為基準,按順時針方向至目標方位線之間的夾角。結合圖示可
知,打高地下河北部河段的方位角為140。,則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南部河段的方位角為87。,則南部
為近東西走向,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16.圖示中部巖溶地貌發育深度大,是因為中部巖層厚度大,A正確;中部地區巖溶地貌發育深度與平均
海拔無關,B錯誤;冗望至叢里段地勢低,地下水埋藏淺,但巖溶地貌發育深度小,C錯誤;圖示地區的
巖石均為碳酸鹽巖,巖性差異很小,D錯誤。所以選A。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風搬運顆粒的運動方式(圖左)有蠕移、躍移和懸移。顆粒保持蠕移和躍移最多,一般集中在距離地
面0.5?1.5m高度內。礫石地面顆粒的躍起高度大于沙質地面。風攜帶沙粒撞擊巖石表面,雕琢成形態各
異的巖石,塑造了蘑菇石(圖右)等典型的風蝕地貌。
運動形式粒徑沙苞運動圖含沙量
??
?????????
??..
?風向一.?,
縣移<0.10mm<10%
????
??????
0.10~0.15mm70%~80%
0.10~2.00mm20%
(1)描述蘑菇石地貌的形成過程。
(2)指出與蘑菇石地貌景觀的形成關系最密切的一種風力搬運方式,并說明理由。
(3)從下列因素中任選其一,解釋其對磨蝕效果的影響。
①風的特性②被搬運的沉積物特性③被磨蝕的巖石的巖性
【答案】(1)在風沙強勁的地方,近地面沙塵密度大,顆粒較粗,磨蝕作用強;裸露地表的巖石下部巖性
較軟,易被侵蝕,形成頂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狀地貌。
(2)躍移;躍移搬運方式含沙量最高,磨蝕作用強;躍移搬運物質粒徑較大,躍起高度較高,對巖石下
部磨蝕強。
(3)①風的特性:風力強,大風日數多、持續時間長,磨蝕效果明顯。
②被搬運的沉積物特性:被搬運沙粒巖性堅硬,顆粒較大,棱角分明,磨蝕效果明顯。
③被磨蝕的巖石的巖性:垂直節理發育,下部巖性較軟,磨蝕效果明顯。
【解析】(1)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風沙運動較為顯著的地區,蠕移、躍移其含沙量明顯較大;蠕移、
躍移的位置比較靠近近地面,同時其沙粒的粒徑相對較大;風攜帶較大粒徑撞擊巖石表面,其磨蝕作用更
強,對巖石的破壞程度更大。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其巖石下部巖性較軟,在強烈的沙粒撞擊下,其表面易
被侵蝕,巖石下部表面受損嚴重,在重力作用下逐漸崩落,形成頂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狀地貌。
(2)從圖表中可以看到蠕移雖巖石粒徑較大,但其移動速度較慢,且含沙量較小,對巖石造成的破壞相
對較小;躍移其沙粒的含沙量最大,占比70%-80%,從圖中可以看到躍移其沙粒躍起的相對高度較大,其
下落速度較快,對巖石的磨蝕作用更強。懸移其巖石的粒徑較小,且沙粒在空氣中含沙量較少,移動速度
相對較慢,其磨蝕作用較弱。而蘑菇石上大下小的風蝕地貌,其下部受磨蝕作用較為顯著,應與風力搬運
中的躍移關系更大。
(3)①風的特性:風是沙粒移動的動力因素。其風力越強,移動速度越快,所產生的打擊力越明顯。其
次大風日數越多,風力侵蝕效果越顯著。大風持續時間長所能造成的持續磨蝕作用會更為明顯。
②被搬運的沉積物特性:從圖表中可以看到被搬運沙粒巖性較軟的、顆粒較小的,磨蝕作用較弱;巖性堅
硬的,其磨蝕效果會更為顯著。相較于表面圓滑的巖石,棱角分明的巖石,其磨蝕效果更明顯。從圖表中
還可以看到其粒徑相對較大的,躍起高度較高,對巖石下部磨蝕強。
③被磨蝕的巖石的巖性:此類巖石四周均無其他巖石,多孤石分布,垂直節理發育明顯。且此類巖石下部
巖性相對較軟,易被沙粒磨蝕,使得更易形成上大下小的結構。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腿沙雞羽毛為沙褐色、布滿黑色斑點,雙腳長有濃密的羽毛。通常貼地面低空飛行,一般飛行數百
米即降落,不遷徙,但游蕩。柴達木盆地是其主要分布地區之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南省青桐鳴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 數學人教版【含答案】
- 濰坊食品科技職業學院《互動光媒與空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沂市臨沂市蒙陰縣達標名校2025年中考物理試題命題比賽模擬試卷(13)含解析
-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萬物互聯的通信時代》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典型優化問題的模型與算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臨汾市古縣2024-2025學年數學三下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BIM技術與應用C》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市上外附中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次段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廈門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十二)-高考英語試題仿真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南京玄武區重點中學2025屆初三英語試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含答案
- 《中外建筑史》課程標準
- 這個殺手不太冷解析
- 造口袋技術要求
- 國家開放大學(江西)地域文化(專)任務1-4試題及答案
- QCR 409-2017 鐵路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梁管道壓漿技術條件
- 南師地信培養方案
- 采購工作調研報告(3篇)
- 10KV高壓開關柜操作(培訓課件PPT)
- 希爾國際商務第11版英文教材課件完整版電子教案
- 《學弈》優質課一等獎課件
- 2023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第1套)(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