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_第1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_第2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_第3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_第4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件-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唐朝《禮賓圖》壁畫鴻臚寺的官員來自東羅馬、新羅國和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靺鞨族。鴻臚寺、典客署、禮賓院等機構,專門管理和接待外國賓客和少數民族使節。第11課《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融通導圖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秦漢1.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夫余烏桓氐(1)設官:典客、典屬國(2)管理:軍事驅逐: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軍北逐匈奴;修筑長城)行政管轄:南撫夷越,兩廣設郡。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屬國》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思考1:指出兩漢政府對匈奴政策的變化。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秦漢2.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鞏固西漢初,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次出擊匈奴東漢初,匈奴分裂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秦漢2.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鞏固(1)設官:(2)管理:和親、軍事打擊地方行政管轄思考2:列舉兩漢時期對西域的管理措施。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②設“河西四郡”成為前往西域的要道;③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軍政;④設置田官,戍卒屯田。⑤東北:護烏桓校尉文帝時,匈奴數寇邊,晃錯上言:“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無系虜之患。”——《漢書·食貨志》

思考3:結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響?設立軍事要塞和邊防屯田區,用以加強邊疆的防御和控制。屯墾戍邊政策為西域地區帶來了漢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帶來了漢朝的經濟和技術成果為西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鼓勵漢族移民到西域地區,增加了漢族在該地區的人口和影響力。有效地提升了漢朝在西域地區的軍事力量,同時也保證了漢朝在該地區的政治穩定和安全。01020304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1.隋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考1:隋朝面臨哪些少數民族問題,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畫出關系圖)突厥是阿爾泰山地區的游牧民族,6世紀中葉建立政權,后分裂為東、西突厥,隋末唐初,東突厥多次南下進攻。武力冊封交流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中央設禮部(禮部司和主客司)和鴻臚寺設置機構: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1.隋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考2:唐朝面臨哪些少數民族問題,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畫出關系圖)唐朝前期邊疆各族分布唐朝后期邊疆各族分布尚書省的禮部(禮部司和主客司)及鴻臚寺民族事務機構: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新唐書·地理志》思考3:指出材料中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羈縻府州制: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羈縻府州制的特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間接統治思考4:與秦漢相比,唐代的邊疆治理有何異同?同:因俗而治緩和矛盾②軍事防御與教化并重③多層布局,擴大統治范圍①邊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備異:中央政府大都護府都督府

羈縻州思考5:“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刻于哪里?思考6:總結歸納隋唐時期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政策特點及其意義?①方式:軍事打擊、設置機構、冊封、和親、會盟②政策特點:靈活多樣、以和為主、因俗而治、民族平等、開明包容;③意義:A.有利于祖國邊疆的開發與管理B.推動民族融合,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1.隋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2.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①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在統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時,還越來越深入地向中原農耕地區拓展(綱上58);②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③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沒中斷過;舉例說明?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

——綱要上方59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元明清時期1.元朝的民族關系①與漢唐王朝通過冊封和朝貢對邊疆地區實施控制不同,元朝的遼闊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綱上62)②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四等人制”是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的反映。四等人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漢人(北方的漢族以及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原南宋統治區居民)(綱上62)(1)統治政策③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④經略臺灣(2)民族融合元朝滅亡后,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綱上62)征發賦役為什么能一體化管理?2.明朝的民族關系(1)邊疆管理:①防御與交流并存a.防御: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b.交流:明朝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西藏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②實行羈縻政策a.在東北:招撫——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并對部落首領封授官號。b.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c.在西南設土司;d.在西藏敕封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P65思考點:軍事防御的長城,為什么不能完全隔離長城內外的交流?民族事務管理機構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3.清朝的民族關系思考1:結合圖片和教材內容,指出清朝管理少數民族的措施。滿蒙聯姻武力平亂冊封喇嘛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欽定西藏善后章程》先沿襲土司制度后“改土歸流”統一臺灣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中央機構:理藩院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康熙思考2:康熙認為安定邊疆的關鍵是什么?元明清三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漸趨穩定。

——選必一p61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漢隋唐宋元明清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①海路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東漢時期,倭國(日本)派使臣來朝。①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②唐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③唐朝與大食國接觸,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①隋朝: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今馬來半島南部)②唐朝:日本頻繁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交流頻繁北方陸路交通阻隔①恢復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②開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③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①明清政府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實行海禁及閉關鎖國政策②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慢慢轉型。①明朝鄭和下西洋、海禁。②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閉關鎖國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思考1:基于古代交往的史實,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有何特點?③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并舉;①和平交往為主;②海陸并行,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④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西市被稱為金市,波斯和大食的商人把珠寶等奢侈品帶到西市來賣,然后購買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運回轉賣。西市的繁榮超過了東市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拒絕了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

選必一67思考2:清朝對外關系開始出現了怎樣的轉型?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國家都與中國形成了宗藩關系。——綱要上99歷史縱橫平等外交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綱要上80康熙時,開廣州、漳州、寧波和云臺山為通商口岸。——選一圖冊67閉關自守本質:保守封閉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朝貢體系是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9世紀末,在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以儒家價值為基礎而建構的國際關系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朝貢國接受中華帝國朝廷的詰問并作出陳奏說明,并派人質、侍從來中國,以此表示臣服;還要定期向中華帝國朝廷進獻貢品,中國要對其進行封賞以體現皇恩浩蕩、天朝恩典。通過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朝貢國從中原王朝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學習到先進的中原文化,獲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護。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通過“萬邦來朝”的形式來彰顯自身“德化來遠”,以此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正是這種持續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貢體系能夠維系千年之久……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資本的沖擊下,朝貢體系逐漸遜位,在19世紀后期最終解體。——摘編自簡佳星《淺談朝貢體系》閱讀材料,概括朝貢體系的特點。特點:①政府壟斷、控制②依附于各國使節的朝貢活動③“厚往薄來”“倍償其價”(對貢使的貨物給予高額回報);④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④以儒家價值為基礎⑤與中華帝國具有君臣等級色彩⑥結構穩定維系千年

給朝廷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所學知識,分析這一體系走向解體的原因。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秦漢: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隋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