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部分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部分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部分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部分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分學校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保密★啟用前

菏澤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

語文試題(A)

注意事項:

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班級等個人信息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汴河是一條古老的運河,即春秋戰國時期鴻溝水系中的汲水;淮水則是中國古代的“四瀆"之一。汴水與淮水本來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煬帝開通濟渠,汴水始自陳留偏離舊道,在泗州匯入淮水。這種水道地理上的變化,使得唐代文人的運河行旅詩歌在表現汴河與淮水時,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學意象。

自古提及黃河者,除了感嘆其奔騰萬里的氣勢外,多矚目其水色之渾黃。汴河引黃河水為源,因此也便成為一條濁河。唐人行旅來往汴河,也多關注這一相對較為特殊的水質現象。唐人旅居汴河路次,常以“濁水”代指汴河,并將其引為詩歌意象。孟郊《汴州別韓愈》:“不飲濁水瀾,空滯此汴河。坐見繞岸水,盡為還海波。四時不在家弊服斷線多。遠客獨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饒曲流,野桑無直柯。但為君子心,嘆息終靡他。"首兩句因惡汴河濁水之名而生發空滯汴州不歸的焦慮感,中六句以汴水東流入海帶出久客不歸之嘆,末四句則以汴水多曲帶起詩人對韓愈的惜別之情。全詩三用汴水意象比興托意,饒有趣味。汴水渾濁既是常態,則汴水澄清便成為一種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從今不復渾,秋風輦鼓動城根。梁園臺館關東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詩好四方誰敢和,政成三郡自無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績,堪稱“濁汴"意象的絕妙反用。

與提及汴河多關注其水質渾濁不同的是,唐人提及淮河時多稱“清淮”。“清淮"原是清水與淮水的并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清河,在縣治西,即泗水下流也。”可見,將清河與淮河這兩條交匯的河流并稱“清淮”,原本與“涇渭”“汴泗"等河流的并稱一樣,并無特殊的內涵。南北朝時期,“清淮”則逐漸演變成為淮河之代稱。如何遜《與胡興安夜別》云:“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清”在這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形容詞,而與清河無關。

至唐代,“清淮"已經成為具有吟詠價值的詩歌意象。《文苑英華》載楊諫《月映清淮流》賦、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詩,皆唐人的省試作品,乃是用前引何遜詩中的“月映清淮流”一句為題。“清淮"這一意象被引入省試詩賦,說明其文學審美價值已經逐步經典化。唐詩中大量與運河行旅相關的“清淮”意象,既是這種經典化過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視為這種經典文學意象對文學創作所產生的擴散性影響。

綜合以上的分析,獨立來看,唐代運河行旅詩中的“濁汴"與“清淮”意象各有其意義承載。但淮河在中國具有分水嶺的意義,而從唐代的運河交通來看,汴河、淮河與邘溝連接兩京和東南地區,汴、淮交匯處作為不同文化區域的分界線,最易引發“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憶司空文明》)的感嘆。如宋之問《初宿淮口》云:“孤舟汴河水,去國情無已。晚泊投楚鄉,明月清淮里。汴河東瀉路窮茲,洛陽西顧日增悲。夜聞楚歌思欲斷,況值淮南木落時。”崔顥《晚入汴水》則云:“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從運河行旅的角度來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詩人情感的波動,無疑是傳統的地域分野觀念借助運河交通所產生的文化影響。

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動固然與“山川地脈分”(孟浩然《送吳宣從事》)等傳統文化認知相關,但更直接的是與行旅之人的旅途觀感相聯系。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見清淮因寄趙八》云:“自緣遲暮憶滄洲,翻愛南河濁水流。初過重陽惜殘菊,行看舊浦識群鷗。朝霞映日同歸處,瞑柳搖風欲別秋。長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淚獨回頭。"李紳《卻入泗口》云:“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蘆花萬里秋。煙樹寂寥分楚澤,海云明滅滿揚州。望深江漢連天遠,思起鄉閭滿眼愁。惆悵路歧真此處,夕陽西沒水東流。”前詩由“忽見清淮"而引發,由濁汴與清淮交匯處的特殊水質現象,引起“長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嘆;后詩也是由汴淮交匯處“洪河一派清淮接"這一地理現象所觸發,從而使詩人生發“惆悵路歧真此處”的感慨。在這兩首詩里,“濁汴"和“清淮”兩個詩歌意象結合在一起,已經超越了兩者各自獨立時候的內涵指向,重新生發新的意蘊。

除了具象地表現汴淮交匯處的地理現象及抒寫由此引發的心理感受,唐人相關的濁汴清淮意象還進一步引申。如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三云:“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詩由汴淮交匯處渡口的不同水質現象,表達世事人生流變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觀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渾黃。且將琉璃意,凈綴芙蓉章。”用濁汴清淮交匯而淮水自清的現象,喻清凈之心不染塵俗的佛理。這些詩歌中的濁汴清淮意象,超越了對現實中的運河交通地理的書寫,無疑是對基于運河交通所生發的這一文學意象的合理拓展。

(摘編自滕漢洋《唐詩中的“濁汴清淮"意象》)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運河行旅詩歌中“濁汴清淮”特殊文學意象的形成與汴水入淮這一地理變化有關。

B.汴河因渾黃的水質被唐人稱為“濁水”,又因其以黃河水為源而被引入詩歌成為意象。

C.文章引用宋之問與崔潁的詩都是為了闡述汴、淮交匯處最易引發詩人的感嘆這一觀點。

D.李嘉祐與劉禹錫雖都關注到汴淮交匯處特殊水質現象,但其詩作一為抒情一為言理。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作詩時可以在一首詩中多次使用同一個意象,也可以巧妙創新反用某些意象。

B.“清淮”這一意象如果沒有被引入省試詩賦,就不可能實現其審美價值的經典化。

C.研究唐詩有許多視角,從地理區劃分析地域變化對詩人情感的影響是可行的做法。

D.詩人在基于意象本體特點的基礎上對意象所做的合理引申,豐富深化了意象內涵。

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出東苑而遂行,沿濁河而茲始。感隋皇之敗德,劃平原而為此。(高適《東征賦》)

B.我有巖下桂,愿為爐中香。不惜青翠姿,為君揚芬芳。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渾黃。(孟郊《憩淮上觀公法堂》)

C.汴河無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貧屋舍低。早苗多間草,濁水半和泥。最是蕭條處,茅城驛向西。(白居易《茅城驛》)

D.萬艘龍銅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皮日休《汴河懷古》)

4.結合全文內容,梳理說明“清淮"一詞內涵的流變。

5.請簡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燈

卜進善

我爺爺是席匠,敏爺爺是開銀鋪的。敏爺爺跟我爺爺一樣,也就四十多歲,但他看起來比我爺爺年輕。他清瘦,腰板直,衣衫干凈。爺爺說他學問大著呢,請他教我識文斷字。

常有騎馬人過來找敏爺爺,嘚嘚嘚的馬蹄聲由低到高,急促得像在熱鍋里炒黃豆。每次騎馬人來,敏爺爺就彎腰迎著他。給我當老師的敏爺爺,怎么就給騎馬人低頭哈腰了呢。有一回我瞧見騎馬人偷偷塞了一張麻紙給敏爺爺,上面的字有幾個我不認得:

**須征求黨員,擴大本黨組織,望各黨部**事勿**,*盡所能完成之。

國民黨省黨部

我不懂麻紙上的字和敏爺爺有啥關系,但看到敏爺爺老是跟著我爺爺。這不,有人來喊我爺爺:“聶席匠,老劉家的讓我給你捎話,去河口補席。”敏爺爺就說:“我一起去吧,搭把手!"我爺爺瞪了他一眼,帶上我牽著驢就出發了。回來的時候,看到敏爺爺跌在一個小溝岔里,他的馬臥在一旁。爺爺忙去溝岔里搖敏爺爺。

敏爺爺醒后看一眼我爺爺,“今天這事,本不該我管。但縣大隊的人也去了……我想馬比驢快吧,我總趕得上你,誰知馬失前蹄……沒想到你能從容回來。”敏爺爺感覺哪里特別疼的樣子,呲著牙說。

“這不好好的嘛,可你……"

“又欠你一條命。”敏爺爺說,“但我不能死。你也知道,我還想發展你哩。"

“我說,你就省點心吧。”

他倆有一句沒一句說著我不太懂的話。

敏爺爺在他的鋪子里養傷時,我和爺爺一塊兒出了四次門。一次去河口,一次去楊家河,還有一次去任家河灣。每一次,爺爺都問渡口能不能一下子過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事。被爺爺問的人總是愁眉苦臉。過楊家河沒有橋,只有一條小渡船,最多能坐九人。爺爺嘆氣說這里離鎮上最近啊。

第四次走得不遠,就在交河鎮的東頭。那天晌午,爺爺又帶我去補席,這家人的炕席怎么老壞!走進黑暗的屋子,我適應了一會兒,才看清屋里大炕的炕席上,坐著幾個人。爺爺上炕,用手指拾起席上的豎竹片,將新竹片置入下邊,橫茬接好接豎茬。爺爺一下一上,新竹片像奶奶縫衣裳時穿針引線一樣,填補了原先的空位,之后再用篾刀背將它們敲緊。“記住了沒有?就這樣補,"爺爺停下手給我說,“你要全記下,將來還是要這樣當席匠的。”

爺爺抬頭看我一下,還想給我說什么,門口進來一個人。這人健壯結實,看起來也麻利,頭上戴的灰青帽子爛了帽檐。

“都安排好了嗎?橋的事咋樣了?"爺爺問。

“差不多了。橋我試了,就是窄一點,能過人。今晚上潑些水,讓橋面踏實一些。要是能過騾馬就更好了。”戴爛帽子的人說。

爺爺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好,上級組織對你的考察期到了,今天就正式發展你入黨。"戴爛帽子的人兩眼直直地瞅著我爺爺,我爺爺也瞅著他。兩人臉上也沒啥特殊的地方,只是戴爛帽子的男人好像幾天沒洗臉了,臉上有些臟,眉毛黑得跟燒炭人似的。他倆瞅啥呢。我正好奇時,戴爛帽子的人掄起右手把爛帽子從頭上取下,隨手朝炕上一甩,轉身在地下急促地走,先走到炕沿前,幾乎碰到炕沿了,然后折身往后面的鍋臺處走,額頭滲出了汗。他麻布衫敞開著,渾身熱烘烘的,如果我把一根竹篾點著,往他的手上一碰,他的手會燃燒起來,渾身會燃燒起來。爺爺從炕邊的一個舊竹筐里翻出一塊暗紅色的布,抻了抻,平鋪在桌上,然后用黃土在紅布上畫出鐮刀和錘子套在一塊兒的樣子。畫好了,往后退退,瞅了瞅,又笑了。他們將畫了鐮刀和錘子的紅布別在背篼上,立起時,屋里一下子新鮮、豁亮了起來。爺爺走到桌前,叫過甩了爛帽子的人。他們一塊兒站在桌前,舉起了拳頭。

敏爺爺躺著的日子里,爺爺一個人去了五趟敏爺爺的銀鋪后邊,是為了喂敏爺爺的馬。爺爺又專門去河口找人弄來白亮的熊油,裝在小黑罐子里。爺爺提著裝粥的大黑罐,我提著小黑罐,去瞧敏爺爺。爺爺把熊油放在掌心搓了搓,然后再搓敏爺爺的腰背,搓了一鍋煙的時間,爺爺累了。

“老敏,挑明了吧。你們在交河縣,是有著縣大隊,還有一個營的兵哩,但這又能怎樣,沒用!”爺爺突然說。

敏爺爺楞了一下,等了好一會兒,才說,“你都知道?"

“這孩子能認字哩。”爺爺摸著我的頭說。

“這孩子聰敏著哩。"敏爺爺臉上有些泛紅,還能聽到他急促的喘息聲,“老聶,那我想問一下你,你們發展黨員為啥那樣順?”

“識時務者為俊杰,老敏,這是大勢所趨啊,你就認清形勢吧。"

“唉,眼下形勢就跟我現在一樣,就跟這暗夜一樣啊。”敏爺爺嘆息。

“那是你,我可不是。我想,再黑的夜,也要有自己的燈。"爺爺說,眼睛里就好像閃爍著一盞明亮的燈。

連續搽了七天熊油,敏爺爺的傷漸漸好起來。他找到了我爺爺,鄭重其事地說:“我也想加入中國共產黨。”那一刻,我分明看見他們二人眼里亮著一盞不滅的明燈。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敏爺爺想一同去河口補席,實際上是想保護我爺爺,他此時知道我爺爺的身份。

B.爺爺四次出門才解決渡江問題,寫出了許多共產黨人在艱難處境中的付出與不易。

C.爺爺知道對方在交河縣有一個營的兵,是因為我在敏爺爺處看到了他們的文件。

D.給敏爺爺喂馬治傷,是爺爺對朋友的關切,也是爺爺在實施感召他入黨的計劃。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敏爺爺迎接騎馬人時低頭哈腰的細節,寫出了國民黨等級分明的現實,也暗示了下文他發展黨員不順的原因。

B.文中選用“取、甩、轉身、走"等動作描寫,生動鮮明地表現了戴爛帽子人聽到能入黨消息后的激動與亢奮。

C.小說最后以兩個爺爺眼里亮起了不滅的明燈結尾,這樣的藝術處理既照應了題目,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

D.本文采用兒童的視角來敘事,既使情節的展開帶有懸念,也使讀者更真切感受到兩位老人間彼此溫暖的情誼。

8.文中畫橫線的語段寫出了敏爺爺的多重心理感受,請加以梳理概括。

9.本文有較多的對話描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鴻范》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①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復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②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國也,有不聞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刁而蟲出于戶。

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選自《呂氏春秋·貴公》,有刪改)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魯國的第一位國君。②夷吾:管仲,名夷吾。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

桓公行A公去B私惡C用管子D而為五伯長E行私阿F所愛G用豎刁H而蟲出于戶。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表憑借,與《鴻門宴》“所以遣將守關者"的“所以”意義和用法不相同。

B.屬國,指附屬于宗主國的國家,桓公疑慮,不知管仲死后,齊國將依附哪個國家。

C.相,做相,用作動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刑于寡妻"中的“刑”用法相同。

D.其,表示揣測,或許、大概,與《燭之武退秦師》“吾其還也"中“其”意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公正無私。通過研讀古籍記載可以看出,得天下者必以公,失天下者必因私,大凡君主得以確立,都是出于公正無私。

B.對待荊人遺弓不索一事,老聃“復去其‘人’可矣"比孔子“去其‘荊’可矣”更符合“生而弗子,成而弗有"的至公之道,契合圣王之德。

C.管仲病危,面對桓公虛心求相,先是婉言拒答,而后秉公直言,直接否決好友鮑叔牙,而同意讓隰朋接任,表現出他的見微知著和公正無私。

D.作者認為人在年輕時愚昧,隨年齡增大會變得聰明,從而會在行為上摒棄私而選取公,而人之可貴正在于用聰明抵制愚昧,用公心克服私欲。

13.把下面的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2)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14.在管仲看來,隰朋相較于鮑叔牙有哪些不同?請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滿庭芳·夏日漂水①無想山作

周邦彥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飄流瀚海③,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注】①溧水:今江蘇省縣名,周邦彥貶任溧水縣令,本篇為此間所作。②社燕:即燕子,相傳其于春社時飛來,秋社時歸去,故稱之為“社燕”。③瀚海:沙漠。此泛指邊遠荒寒的地區。

15.下列對這首詞上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對仗工整,“老”“肥"兩字活用為動詞,極其生動。

B.“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形象寫出溧水地區地低近山久雨濕重的環境特點。

C.“人靜"句寫出山空人寂,鳥兒逍遙,溪水澄清而水聲濺濺,與前幾句呼應

D.“憑欄久”句從上文的虛寫轉入寫實,點出自己的處境與被貶的白居易相似。

16.本詞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環,請對此作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表現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弟子毫無顧忌地說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陽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練。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國人,每天平均要查看超過100多次智能手機,散步、坐地鐵、聚會等,大量空閑時間都被轉發分享、討論溝通、翻看公眾號填平。甚至等紅燈的司機都常常會()拿起手機。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間!發言與聆聽、表達與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強媒介素養、培養主體意識,并不是要限制你的表達權利,也不是要泯滅說話個性使你(),而是強調對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擔負一份責任,對他人權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這種責任與敬畏,體現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識,也彰顯著“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說,這個時代的標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細分的群仍然是“群”,集體的共識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溝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閉中發展。過好“新集體生活”,不僅需要遵守規則,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識的氣氛,做一個開放包容的“傳播主體”。張口閉口“腦殘”,動不動就“拉黑”,只會不斷強化()者的夜郎自大,無益于讓我們結成的“新集體"進化成和諧共生的有機體。

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四處表述不當,請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19.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寫恰當的成語。

2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關聯詞的使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是”與“并不是"也不是”呼應,在前文否定的基礎上肯定媒介素養中蘊含責任和敬畏。

B.“也"順承上文,表明每個人都保有“責任與敬畏”是一種理性的態度,可以使所有人都獲利。

C.“但"表轉折,不認可上文“人以群分”的說法,強調在細分群中集體共識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D.“更"表示前后句子之間的層進關系,突出想要過好“新集體生活”就應當建立凝聚共識的氣氛。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山被直著劈開,于是當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約是那刀有些彎,結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許,愈近峽口,便愈低。

森森冷氣漫出峽口,收掉一身黏汗。峽口處,倒一棵大樹,連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測之事,把大樹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峽頂一線藍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鷹在空中移來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長,石頭生鐵般銹著。一塊巨石和百十塊斗大石頭,昏死在峽壁根,一動不動。巨石上伏著兩只四腳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爾吐一下舌芯子,與石頭們賽呆。

因有人在峽中走,壁上時時落下些許小石,聲音左右蕩著升上去。那鷹卻忽地不見去向。順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處。臨路立一幢石屋,門開著,卻像睡覺的人。門口一幅布旗靜靜垂著。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墊路。

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若改成“峽口處倒著連根拔起一棵大樹”,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22.上面語段文字精準洗練,這一表達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菏澤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

語文試題(A)簡要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1~5題答案】

【答案】1.B2.B3.D

4.①最初指清水與淮水的并稱;②南北朝時期成為淮河的代稱;③唐代成為詩歌意象,比喻清凈之心。

5.①首先指出受汴淮河道變遷影響,唐代詩歌中出現“濁汴清淮”文學意象;②然后分別闡述“濁汴"與“清淮”意象各自的意義承載;③進而分析“濁汴"清淮”兩個詩歌意象結合所帶來的新意蘊。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6~9題答案】

【答案】6.D7.C

8.①因為縣大隊的人去了,所以不該管的事管了,表現了敏爺爺對爺爺的擔憂和關懷;

②本想趕上爺爺,結果馬失前蹄,表現了敏爺爺對自己失誤的懊悔和氣惱;

③沒想到你能從容回來則表達出敏爺爺對爺爺的敬佩。

9.①提供了故事背景和信息。通過對話交待了爺爺和敏爺爺深厚的情誼,使故事更加完整和合理;

②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戴爛帽子人入黨和爺爺找敏爺爺攤牌的情節是依靠雙方對話推進的,情節因對話得以展開和深化;

③展現了小說的主旨。通過文章最后爺爺對敏爺爺說的話,寫出了爺爺對黨的堅定信仰,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層含義;

④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代入感。本文對話描寫貼近口語,生動形象,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14題答案】

【答案】10CEG11.B12.D

13.(1)每天喝得醉醺醺卻要穿戴整齊,利欲熏心卻想樹立公正,貪婪暴戾卻想稱王天下,就是舜也不能做到。

(2)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的土地,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14.①不恥下交,勸勉、憐惜后進,能做到上下通達;②從不求全責備,更有容人之量。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16題答案】

【答案】15.D16.“如社燕"三句,作者以社燕自比,春來秋去,宦海漂泊,來此寄居棲身,暗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且莫思”兩句,勸自己將身外名利放下,開懷行樂,此一轉;“憔悴"兩句,又一轉,表達自己無法借宴樂排遣心中的悲傷和憔悴;“歌筵畔”三句再轉,歌筵管弦,客之所樂,而醉眠忘憂,暗示作者愁思無已,唯有借醉眠以求得內心短暫的寧靜。下片筆鋒一轉再轉,曲折地表達出作者流宦他鄉的復雜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題答案】

【答案】①.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③.吳楚東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六朝舊事隨流水⑥.但寒煙衰草凝綠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

【18~20題答案】

【答案】18.統計數據顯示(或:根據統計數據),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國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機,在散步、坐地鐵、聚會等場景下,大量空閑時間都被轉發分享、討論溝通、翻看公眾號占用。

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