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NSI 120-2024 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總裝制造企業_第1頁
TCANSI 120-2024 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總裝制造企業_第2頁
TCANSI 120-2024 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總裝制造企業_第3頁
TCANSI 120-2024 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總裝制造企業_第4頁
TCANSI 120-2024 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總裝制造企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47.020.01CCSU04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團體標準T/CANSI120—2024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 總裝制企業Assessmentrequirementofenergyconservationandgreenforshipbuildingenterprises—shipyard2024-8-10發布 2024-10-1實施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發布T/CANSI120—2024目 次前言 II范圍 1規范性引用文件 1術語和定義 1核心要求 2管理要求 2制造過程要求 5環境風險防范及應急響應 9社會監督 11自查、整改及改進 11評價方法和要素分值 11評價方法 11要素分值 11IT/CANSI120—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標準化分會提出。本文件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中國新時代認證中心。IIT/CANSI120—2024船舶行業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要求總裝制造企業范圍本文件規定了船舶總裝制造企業節能與綠色評價的核心要求、評價方法和要素分值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船舶總裝制造企業的節能與綠色評價工作,其他企業可參照使用。規范性引用文件(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3234 用能單位節能量計算方法GB18597 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T18916.40 取水定額 第40部分:船舶制GB/T23331 能源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4 環境管理體系 通用實施指南GB/T36218船舶生產企業主要耗能設備管理要求GB/T37332節水型企業 船舶行業GB/T37535船舶生產企業鋼材利用評價與控制要求GB/T37790船舶行業能源管理體系實施指南GB37822 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GB/T38067 船舶制造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要求CB/T4522 船舶行業綠色工廠評價導則HJ1250 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治HJ1259 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和管理臺賬制定技術導則T/CANSI69 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造修企業碳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節能與綠色 energysavingandgreen1T/CANSI120—2024核心要求管理要求責任制和目標企業應制定節能與綠色責任制和目標管理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管理職責、責任范圍與事項、目標指標的制定和分解、責任書簽訂、培訓、檢查和考核、評估、調整等。企業應制定文件化的年度節能與綠色目標和指標。企業長遠和近期規劃中應有節能與綠色目標和指標,規劃目標和指標應當具體。企業應將年度節能與綠色目標和指標結合具體部門和崗位的節能與綠色工作實際情況,分解為企業領導層、所屬基層單位或部門/車間、作業區/工段、班組的年度節能與綠色目標和指標。企業應簽訂企業領導層、所屬基層單位或部門/車間、作業區/工段、班組、從業人員的各級節能與綠色責任書。企業主要負責人應全面負責節能與綠色工作,并履行下列主要責任和義務:建立、健全本單位節能與綠色責任制;組織制定并實施企業節能與綠色目標、指標;組織制定本單位節能與綠色管理規章制度;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節能與綠色教育和培訓計劃,提高全體員工節能與綠色的意識;保證本單位必要的節能與綠色投入,并有效實施;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環保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簡稱應急預案);及時、如實報告環保事故(事件)。組織機構和人員組織機構企業應制定節能與綠色管理機構管理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管理職責、組織機構、管理事項、人員資質和配備等。企業應建立節能與綠色行政機構,成立節能與綠色工作領導小組,并以文件的形式發布,其職責如下:貫徹落實國家及地方關于節能工作的各項方針和政策;確定企業及所屬基層單位或部門/車間的節能與綠色職責、目標和指標;審定企業節能與綠色管理工作要求和計劃;審查與節能與綠色相關的規章制度、報告;進行節能與綠色績效評定;協調、解決節能與綠色管理方面的問題;其他與節能與綠色管理工作相關的事項。企業節能與綠色工作領導小組應定期召開會議。2T/CANSI120—2024人員企業應指定分管節能與綠色工作的行政領導,并明確其職責。企業應配備專/兼職節能與綠色管理人員,并明確其職責。企業配備專/兼職節能與綠色管理人員應具有節能與綠色相關專業背景。企業所屬基層生產單位或生產部門/(含相關方人員和生產經營情況,配備專職或兼職節能與綠色管理人員。企業及所屬基層單位或部門/計劃、經營、財務、設計、生產、物資部門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參與節能與綠色工作,且職責清晰,相關工作應形成記錄。文件管理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企業應識別和獲取適用的節能與綠色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主要內容包括:管理職責、適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范圍、清單、文本、評估、發放和回收等。企業所屬基層單位或部門/企業應每年發布適用的節能與綠色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清單。企業應編制適用的節能與綠色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匯編或形成文本電子數據庫,并發放。規章制度企業及所屬基層單位或部門/節能與綠色管理規章制度內容宜涵蓋以下方面:節能環保責任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節能環保設備設施運行及維護管理;節能環保檔案管理;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物管理;污水處理站運行管理;作業場所節能環保管理;環境風險防范及應急管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報告;環境監測管理要求;宣傳教育培訓管理要求;相關方節能環保管理要求;節能環保考核獎懲管理要求;3T/CANSI120—2024能源定/限額管理要求;能源使用要求;能源設備管理要求;能源計量監測管理要求;能源統計分析管理要求;節能相關技改技措管理要求。發放企業應根據工作需要,將有效的節能與綠色管理制度、管理規定等發放到相關崗位,并形成記錄。企業應確保各崗位所使用的節能與綠色有關的管理制度、管理規定等均為最新有效版本。評估企業應對節能與綠色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管理制度、管理規定等文件的適宜性、有效性和執行情況進行評估: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每年至少評估一次;管理制度、管理規定每年至少評估一次。評估應形成報告,對節能與綠色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管理制度、管理規定等各項文件作出繼續有效、修訂或廢止的結論。修訂教育培訓培訓要求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制定節能與綠色教育培訓管理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管理職責、培訓分類、培訓程序、培訓組織和實施、效果評價、培訓檔案管理等。企業應確定節能與綠色培訓主管部門,根據管理規定及崗位需要,定期識別節能與綠色教育培訓需求,組織相關的培訓資源,制定各類人員節能與綠色教育培訓計劃。企業主要負責人按上級單位要求參加相關節能與綠色培訓,有培訓記錄。企業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員工每年參加本單位組織的節能與綠色法律、法規、政策等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宣傳日),有培訓記錄。重要崗位人員(節能與綠色管理人員、治污設施操作人員、輻射場所作業人員、電工、鍋爐房運維人員等)應定期參加業務培訓和新法規、新標準、新政策的學習,有培訓記錄。效果評估和檔案管理4T/CANSI120—2024企業節能與綠色相關基層單位或部門//車間應建立節能與綠色教育培訓檔案和從業人員個人節能與綠色教育培訓檔案。信息統計與管理排污申報登記企業應按期進行排污申報登記工作,足額繳納排污費,建立相關管理檔案。凡持有排污許可證的企業應按時上報總量控制月報表。信息溝通及上報制造過程要求節能管理一般要求GB/T23331、GB/T37790企業應依據上級單位要求,定期開展能源審計。企業應開展節能診斷,挖掘企業節能潛力,開展企業節能改造。企業應采取如下節能措施:加工批次、工藝流程兼顧節能;采用高效產品;配備節能裝置。能源及耗能工質管理GB/T38067GB/T38067GB/T38067企業應制定明確的計量器具校驗計劃、數據采集計劃,并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留有記錄。節能監測、能效數據統計與預判標準GB/T38067、GB/T3621860%及以上。GB/T13234對各獨立區域的主要用能及耗能工質系統,每三年開展一次平衡測試和監測,主要用能及耗能工質包括:5T/CANSI120—2024燃煤;燃油;壓縮空氣;乙炔;氧氣;其他。定期開展單位、部門經濟(收入、增加值、產值等)綜合能耗數據統計分析:針對數據變化應每年有應對措施;有效果報告。綠色管理一般要求GB/T24004GB/T18916.40GB/T37332GB/T37535企業應對收集的廢棄產品及固體廢物進行充分利用,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CB/T4522污染源管理建立污染源臺賬,至少包括污染源編號、污染源清單、污染源分布圖、污染物種類、污染物產生及排放量等。定期對污染源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應有相應的檢查和整改記錄。污染源監測建立污染源監測管理檔案,至少包括監測點位、監測計劃、監測報告等。委托或自行對廢水、廢氣、噪聲、輻射等污染源進行定期監測,包括污染物排放口監測、CMA污染治理設備設施管理6T/CANSI120—2024廢水、廢氣、噪聲、固體廢物、輻射等污染物排放應有相應的污染治理設備設施,建立齊全的污染治理設備設施臺賬。污染治理設備設施有效運行,運行記錄清晰、完整。有污染治理設備設施維護保養計劃:定期對污染治理設備設施進行維護保養;維護保養記錄清晰、完整。污染物達標排放管理廢水、廢氣、噪聲、輻射等污染物排放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和要求。100%。100%。凡持有排污許可證的,應按要求排放污染物。危險廢物管理GB18597、HJ1250企業應建立健全危險廢物環境污染防治責任制度:明確負責人,且責任清晰;負責人熟悉危險廢物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標準和規范。企業應制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且應報區縣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內容有重大改變的,應當及時申報。危險廢物管理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危險廢物的產生環節、種類、危害特性、產生量;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和危害性措施;危險廢物貯存、利用、處置措施等。HJ1259企業轉移危險廢物應符合以下要求: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轉移危險廢物前,向環保部門報批危險廢物轉移計劃,并獲得批準;轉移危險廢物前,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如實填寫轉移聯單中產生單位欄目,并加蓋公章;轉移聯單保存齊全。企業應針對危險廢物的產生、收集、貯存、轉運、利用、處置,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并向所在區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針對危險廢物的危險特性,企業應為危險廢物收集和轉運人員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防護鏡、防護服、防毒面具、口罩等。危險廢物收集和轉運過程應有安全防護和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防爆、防火、防中毒、防感染、防泄漏、防飛揚、防雨等措施。危險廢物內部轉運應綜合考慮廠區的實際情況確定轉運路線,盡量避開辦公區和生活區。內部轉運結束后,應對轉運路線進行清理和檢查,確保無危險廢物遺失在轉運路線上。7T/CANSI120—2024碳排放管理企業應制定長期和短期的碳排放目標,并將其納入企業的整體戰略規劃中。企業宜按照T/CANSI 69的要求開展碳排放核算,了解企業碳排放情況,挖掘企業碳排放潛力。企業宜建立實時監測系統,跟蹤碳排放數據,并定期向相關利益相關者公開報告。作業現場管理總體要求作業現場環境整潔安全。作業現場無國家和地方明令淘汰的落后設備。企業應定期對各作業現場進行檢查,應確保檢查記錄齊全。對于發現的問題應及時整改,并做好相關整改記錄。機加工作業機加設備排放粉塵(顆粒物)、油霧應配備:油霧凈化設施;除塵裝置。油霧凈化設施和除塵裝置狀態良好,去除率達到設計規定水平。機加設備及輔助設施采取減振降噪措施。在機加設備和其他必要地方設置集油裝置。作業過程不應存在向環境中滴漏和遺灑乳化液、切削液、冷卻液、潤滑油的現象。盡可能回收利用乳化液、切削液、冷卻液。轉移廢乳化液、廢切削液、廢冷卻液、廢潤滑油過程中不應遺灑。廢乳化液、廢切削液、廢冷卻液、廢潤滑油等使用專用容器盛裝,且標識符合要求。不應將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隨意丟棄,或與生活垃圾混合存放。機加工產生的廢棄金屬屑應統一按規定回收利用。焊接作業焊接廢氣應配備凈化設施,處理達標后排放。焊接廢氣凈化設施運行狀態良好,去除率應達到設計規定水平。焊接作業場所產生的廢清洗液、廢焊料(渣)應作為危險廢物處置。焊接廢氣凈化設施產生的廢吸附過濾材料應作為危險廢物處置。8T/CANSI120—2024涂裝作業涂裝廢氣處理設施狀態良好,去除率應達到設計規定水平。活性炭、吸附棉等及時更換、清理,不存在無效狀態。下列固體廢物應作為危險廢物處置:廢涂料;廢包裝容器;廢活性炭;廢吸附棉。噴砂作業粉塵(顆粒物)排放配備處理設施,且粉塵(顆粒物)達標排放。粉塵(顆粒物)處理設施狀態良好,去除率達到設計規定水平,不擅自拆除、閑置等。定期清理粉塵(顆粒物)處理設施收集裝置。外場平臺作業GB37822污水處理設施應狀態良好,不應擅自拆除、閑置等。環境風險防范及應急響應風險應急救援組織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制定風險應急救援管理制度。主要內容包括:機構和職責、應急預案制定要求、應急演練、應急資源管理和使用、事故救援實施等。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建立應急管理機構或制定專人負責應急管理工作。/車間應建立與生產經營特點相適應的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或指定專兼職應急救援人員。企業應定期組織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或人員進行訓練,并形成記錄。應急預案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的要求,制定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的內容應包括:總則;組織指揮體系;預警;應急響應;后期工作;應急保障;其他。應急預案要素齊全,職責分明,程序合理,與現場處置方案和社會應急救援體系相銜接。9T/CANSI120—2024企業制定風險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的場所、生產線、活動應包括:污水處理站;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危險化學品庫;廢水、廢氣處理設施;輻射作業場所;涂裝作業場所;其他。企業制定的應急預案應要點突出,重點說明:可能的突發風險事故情景下需要采取的處置措施;向可能受影響的居民和單位通報的內容與方式;向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的內容與方式;與政府預案的銜接方式。企業的突發環境應急預案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預案。企業應當至少每三年對應急預案修訂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業應當及時進行修訂:本單位生產工藝和技術發生變化的;相關單位和人員發生變化或者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或職責調整的;周圍環境或者環境敏感點發生變化的;應急預案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等發生變化的;主管部門或者企業事業單位認為應當適時修訂的其他情形。應急設施、裝備、物資企業應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種類特點,按照有關規定設置應急設施,配備應急裝備,儲備應急物資,建立管理臺賬。企業應指定人員保管現場應急用品、設備設施和防護用品。企業應對應急設施、裝備、物資定期進行檢查、維護、保養,確保其完好、可靠,并形成記錄。應急培訓企業應將應急培訓納入單位工作計劃。企業每年應開展應急預案培訓,使有關人員了解相關應急知識和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現場處置方案,建立培訓檔案,如實記錄培訓時間、內容、參加人員等信息。應急演練企業應定期進行應急演練,并積極配合和參與有關部門開展的應急演練。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企業應對應急預案演練結果進行評估,撰寫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問題,對應急預案提出修改意見。10T/CANSI120—2024企業應保留應急演練相關記錄,保證企業相關人員均參與應急演練。應急處置企業應及時將應急事件情況通報給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企業應按規定報告風險事故,并做到不遲報、不漏報、不謊報、不瞞報。企業應對發生的應急事故及時登記,并有總結材料。社會監督企業不應有違法違規行為或受到行政處罰的記錄。企業不應有因節能與綠色失信行為遭新聞媒體曝光的情況。企業不應有對相關方的投訴未及時答復的情況。自查、整改及改進企業應建立健全節能與綠色自查、整改及預防制度。對自查出的問題和隱患,應立即整改并舉一反三。不能立即整改的,應制定整改方案,并做到整改措施、責任、資金、時限、預案“五到位”。對于重復發生的問題,應分析問題產生根源,并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根據上一輪節能與綠色評價結果,制定節能與綠色規章制度、應急預案、作業現場管理等修訂方案并實施,持續改進,不斷提高節能環保績效。評價方法和要素分值評價方法1。企業開展節能與綠色評價時,應按四級要素進行逐項打分,符合要求得該要素的滿分,否則不得分。要素分值10001。11T/CANSI120—2024表1 評價要素分值一級要素一級要素分值二級要素二級要素分值三級要素三級要素分值四級要素四級要素分值4.1管理要求1204.1.1責任制和目標504.1.1.110—104.1.1.210—104.1.1.310—104.1.1.410—104.1.1.510—104.1.2組織機構和人員204.1.2.184.1.2.1.124.1.2.1.224.1.2.1.324.1.2.1.424.1.2.2124.1.2.2.124.1.2.2.224.1.2.2.324.1.2.2.424.1.2.2.524.1.2.2.624.1.3文件管理244.1.3.184.1.3.1.124.1.3.1.224.1.3.1.324.1.3.1.424.1.3.244.1.3.2.124.1.3.2.224.1.3.344.1.3.3.124.1.3.3.224.1.3.444.1.3.4.124.1.3.4.224.1.3.54—44.1.4教育培訓144.1.4.1104.1.4.1.124.1.4.1.224.1.4.1.324.1.4.1.424.1.4.1.524.1.4.244.1.4.2.124.1.4.2.224.1.5信息統計與管理124.1.5.194.1.5.1.134.1.5.1.234.1.5.1.334.1.5.23—34.2制造過程要求7004.2.1節能管理1204.2.1.1404.2.1.1.1104.2.1.1.2104.2.1.1.3104.2.1.1.4104.2.1.2404.2.1.2.1104.2.1.2.2104.2.1.2.3104.2.1.2.4104.2.1.3404.2.1.3.1104.2.1.3.2104.2.1.3.3104.2.1.3.4104.2.2綠色管理2904.2.2.1504.2.2.1.1104.2.2.1.2104.2.2.1.3104.2.2.1.4104.2.2.1.5104.2.2.2204.2.2.2.1104.2.2.2.2104.2.2.3404.2.2.3.11012T/CANSI120—2024表1 評價要素分值(續)一級要素一級要素分值二級要素二級要素分值三級要素三級要素分值四級要素四級要素分值4.2制造過程要求4.2.2綠色管理4.2.2.3.2104.2.2.3.3104.2.2.3.4104.2.2.4304.2.2.4.1104.2.2.4.2104.2.2.4.3104.2.2.5404.2.2.5.1104.2.2.5.2104.2.2.5.3104.2.2.5.4104.2.2.61104.2.2.5.1104.2.2.6.2104.2.2.6.3104.2.2.6.4104.2.2.6.5104.2.2.6.6104.2.2.6.7104.2.2.6.8104.2.2.6.9104.2.2.6.10104.2.2.6.1110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