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1頁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2頁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3頁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4頁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14題,每題2分,共28分)1.(2分)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寫道:“‘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A.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B.使中國和其他各國關系惡化 C.吸食鴉片產生心理和生理依賴 D.吸食鴉片對人體有損害但不危及生命2.(2分)綜合如表信息,得出的結論符合這一時期史實的是()鴉片戰爭(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璦琿條約》沙俄割占中國領土60多萬平方千米。A.清朝主動開放力度加強 B.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減少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2分)“佐圣主東戡閩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鄉侯,實同是鞠躬盡瘁;維賢臣生并湖湘,地下若逢曾太傅,縱橫已萬余里()A.林則徐 B.左宗棠 C.曾國藩 D.鄧世昌5.(2分)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譯151種圖書,其中軍事科學35種、工藝制造21種、工程4種、船政8種、礦學11種、數理化35種等。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6.(2分)甲午戰爭后,中國出現了一個被認為是外資興業的時代。此前帝國主義在華投資總共不過2、3億美元,此后到1902年,當時()A.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B.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 C.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美國和日本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7.(2分)“甲午戰爭,我們被日本一舉打敗,這個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國的士大夫,一邊在應付來自外來的挑戰,另一邊也逐漸緩慢地開始反思。”19世紀末()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8.(2分)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繪制一些簡單的圖示,可以使我們對歷史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與發展有更直觀的了解。對右圖解讀最為準確的是()A.中國民族工業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B.中國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C.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9.(2分)他出生于廣東香山,曾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通過行醫認識到“醫術救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從此走上了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材料中的“他”是()A.洪秀全 B.孫中山 C.康有為 D.魯迅10.(2分)史實是歷史事實,史論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選項中屬于史論的是()A.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B.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C.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D.新文化運動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11.(2分)南京臨時政府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禮服。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A.重視服飾身份象征 B.強制推行服裝統一 C.大力推進社會平等 D.全面學習西方文化12.(2分)1920年初,鄭振鐸等學生返鄉創辦《新學報》,刊發了《破除社會階級》《中國婦女的解放問題》《可造的世界》等一系列文章()A.辛亥革命深刻影響了學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傳播 C.早期黨組織的成立 D.向俄國學習成為所有青年的共識13.(2分)沈從文曾讓兒子讀胡適的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14.(2分)陳獨秀在《說國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國家是什么東西,和我有什么關系呢?到了甲午年,才聽見人說有個什么日本國,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做一國一國的……我生長到二十多歲,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這表明()A.外來侵略促進國家意識覺醒 B.閉關鎖國造成國民意識的落后 C.晚清時期的中國落后于日本 D.國人學習日本開始于甲午戰后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32分)15.(10分)從晚明到19世紀中葉,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醞釀和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但并不意味著中國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喪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機的強烈刺激下,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進步、走向富強,走向民主巨大的內在動力。【殖民化:探險后的侵略】(1)結合以下材料,試分析艦長認為這里將班立一座東方大都會的原因。(2)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到達上海,劃定上海港區界并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開埠。結合所學,指出鴉片戰爭后列強在上海獲得的特權及其影響。【工業化:裂變中的發展】(3)根據所學,任選兩幅圖片說一說近代上海發生的新變化。【民主化:枷鎖中的重生】五四運動后,《新清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以此為陣地,上海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運動有效地結合,為正式建黨做準備。在當年親歷者的記憶中,早期的上海黨組織發揮了“臨時中央”的作用。1921年——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歷史空間》(4)結合材料,試分析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的原因。16.(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外文書籍翻譯簡況一覽表類別鴉片戰爭后甲午中日戰爭后譯自英美譯自日本書籍總數譯自英美譯自日本書籍總數史地、社會科學類63本22本103本34本173本264本自然、科學技術類278本61本399本25本97本168本材料二:近代史上中國人自行創辦的報刊(部分)創刊時間1896年1905年1915年刊物名稱《時務報》《民報》《新青年》主要宣傳思想變法圖強①②共同作用③(1)閱讀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后,我國在外文書籍的翻譯上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所學知識(2)依據所學知識,請為材料二表格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17.(12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下列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以“時代變局”為主題,自擬一個題目,運用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少于150字)材料有學者列表統計了晚清意識到中國步入大變局時期,并倡說“變局”觀的人物共81位。如下:時期時長(年)人數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1844~1860年172黃均宰(下層知識分子):徐繼畬(督撫)1861~1882年2228馮桂芬(一般京官);王韜、褲福成(下層知識分子);李鴻章(總督,北洋大臣)(親王):鄭觀應(商人);曾紀澤(駐外使節)等1883~1894年1225郭嵩燾(駐外使節);康有為(下層知識分子)等1895~1898年425嚴復、譚嗣同(中下層地方官);盛宣懷(一般京官);張之洞(督撫,南洋大臣)等1899~1902年41聶緝榘(巡撫)——據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2023-2024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八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4題,每題2分,共28分)1.(2分)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寫道:“‘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A.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B.使中國和其他各國關系惡化 C.吸食鴉片產生心理和生理依賴 D.吸食鴉片對人體有損害但不危及生命【分析】本題考查林則徐虎門銷煙,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據題干材料“……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吸食鴉片產生心理和生理依賴,故C項符合題意、中國和其他各國關系惡化,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記憶林則徐虎門銷煙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2.(2分)綜合如表信息,得出的結論符合這一時期史實的是()鴉片戰爭(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璦琿條約》沙俄割占中國領土60多萬平方千米。A.清朝主動開放力度加強 B.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減少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分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表格反映的是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C說法錯誤;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2分)“佐圣主東戡閩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鄉侯,實同是鞠躬盡瘁;維賢臣生并湖湘,地下若逢曾太傅,縱橫已萬余里()A.林則徐 B.左宗棠 C.曾國藩 D.鄧世昌【分析】本題考查左宗棠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由材料“東戡閩越,西定回疆”可知。為了加強西北塞防,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復新疆的左宗棠為欽差大臣。他采取“先北后南,率領裝備了新式武器和進行了新式訓練的清軍,B項符合題意,排除A項,排除C項,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及其事跡。5.(2分)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譯151種圖書,其中軍事科學35種、工藝制造21種、工程4種、船政8種、礦學11種、數理化35種等。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史實,重點掌握洋務運動相關知識。【解答】據題干“……近四十年中共翻譯151種圖書,其中軍事科學35種、工程4種、礦學11種,洋務運動期間,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翻譯的書籍主要以實用性技術和軍事有關的書籍為主,A項正確,排除B項,排除C項,是新文化運動的近代化的追求。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的探索史實。6.(2分)甲午戰爭后,中國出現了一個被認為是外資興業的時代。此前帝國主義在華投資總共不過2、3億美元,此后到1902年,當時()A.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B.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 C.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美國和日本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危害,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后外國資本主義企業在中國大量增加,使列強在華建廠合法化,變為資本輸出為主,說明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題干說明了甲午戰爭后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變化,排除A項,排除C項,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危害。7.(2分)“甲午戰爭,我們被日本一舉打敗,這個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國的士大夫,一邊在應付來自外來的挑戰,另一邊也逐漸緩慢地開始反思。”19世紀末()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相關知識,識記戊戌變法相關知識。【解答】A.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開始,排除A項。B.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在光緒帝支持下,B項正確。C.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排除C項。D.新文化運動是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B。【點評】掌握百日維新的時間和背景。8.(2分)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繪制一些簡單的圖示,可以使我們對歷史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系與發展有更直觀的了解。對右圖解讀最為準確的是()A.中國民族工業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B.中國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C.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掌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相關知識。【解答】鴉片戰爭失敗后,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清政府被迫同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圖片信息體現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故選:C。【點評】掌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相關知識。9.(2分)他出生于廣東香山,曾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通過行醫認識到“醫術救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從此走上了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材料中的“他”是()A.洪秀全 B.孫中山 C.康有為 D.魯迅【分析】本題考查孫中山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解答】材料中描述的是孫中山,孫中山早年在香港學醫。他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真誠親切。通過行醫實踐,所濟有限”。從此走上了革新政治。孫中山被譽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孫中山的相關知識。10.(2分)史實是歷史事實,史論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選項中屬于史論的是()A.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B.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C.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D.新文化運動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什么是史實,什么是史論的相關史實。注意掌握區別史實和史論的方法。【解答】史實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陳述,史論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屬于史論;選項ABC是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屬于史實。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史實,什么是史論的概念。11.(2分)南京臨時政府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禮服。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A.重視服飾身份象征 B.強制推行服裝統一 C.大力推進社會平等 D.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分析】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理解社會習俗的變化。【解答】“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大禮服。女子禮服,下穿裙子。題文規定的實質是南京臨時政府大力推進社會平等,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近代生活的變遷。12.(2分)1920年初,鄭振鐸等學生返鄉創辦《新學報》,刊發了《破除社會階級》《中國婦女的解放問題》《可造的世界》等一系列文章()A.辛亥革命深刻影響了學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傳播 C.早期黨組織的成立 D.向俄國學習成為所有青年的共識【分析】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材料“1920年初,鄭振鐸等學生返鄉創辦《新學報》,這些文章宣傳自由、民主,這說明新文化新思想得到傳播;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材料沒有體現辛亥革命深刻影響了學生;1920年夏,材料沒有涉及中共早期組織;“向俄國學習成為所有青年的共識”的表述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分)沈從文曾讓兒子讀胡適的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分析】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解答】題干材料中的胡適的詩《希望》是以白話文寫的,沈從文說新書指的也是以白話文創作的新書,反對舊文學。故選:B。【點評】解答本題需要注意胡適的詩《希望》的創作語言和沈從文說的“新書”。14.(2分)陳獨秀在《說國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國家是什么東西,和我有什么關系呢?到了甲午年,才聽見人說有個什么日本國,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做一國一國的……我生長到二十多歲,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這表明()A.外來侵略促進國家意識覺醒 B.閉關鎖國造成國民意識的落后 C.晚清時期的中國落后于日本 D.國人學習日本開始于甲午戰后【分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關鍵是緊扣題干信息準確理解。【解答】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隨著外國的侵略,這說明隨著外國的侵略,故選項A符合題意,不符合題意,不符合題意,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需要學生題干信息進行理解,這類題目就是要緊扣題干信息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比對,找到正確答案。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32分)15.(10分)從晚明到19世紀中葉,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醞釀和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但并不意味著中國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喪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機的強烈刺激下,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進步、走向富強,走向民主巨大的內在動力。【殖民化:探險后的侵略】(1)結合以下材料,試分析艦長認為這里將班立一座東方大都會的原因。(2)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到達上海,劃定上海港區界并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開埠。結合所學,指出鴉片戰爭后列強在上海獲得的特權及其影響。【工業化:裂變中的發展】(3)根據所學,任選兩幅圖片說一說近代上海發生的新變化。【民主化:枷鎖中的重生】五四運動后,《新清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以此為陣地,上海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運動有效地結合,為正式建黨做準備。在當年親歷者的記憶中,早期的上海黨組織發揮了“臨時中央”的作用。1921年——摘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歷史空間》(4)結合材料,試分析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的原因。【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洋務運動、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原因:根據材料地圖和所學知識可知,艦長所指的“這里”為上海等地,位于沿海或重要的水道附近;從市場和資源上看,這些地區還可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農產品等。(2)特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領事裁判權。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損害了中國的司法主權,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侵犯。(3)變化:圖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制造總局采用機器生產,也促進了機器制造業的發展,輪船招商局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運業開始由傳統帆船向近代輪船轉變,也加強了國內外貿易的聯系。(4)原因:根據所學五四運動相關知識可知,上海工人階級隊伍壯大,成為工人運動中心,《新清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進行社會革命和唯物史觀的宣傳”可知;根據材料“1920年七八月問,建立了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有效結合,早期的上海黨組織發揮了‘臨時中央’的作用”可知。故答案為:(1)原因:位于沿海或重要的水道附近,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和貿易條件,這些地區還可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農產品等。(2)特權: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侵犯。(3)變化:圖1:江南制造總局作為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標志著上海乃至中國開始引入近代機器生產。這不僅改變了傳統手工業占主導的經濟結構。圖5:輪船招商局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航運業開始由傳統帆船向近代輪船轉變。這不僅提高了運輸效率,推動了經濟的發展。(4)原因:上海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新青年》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有效結合。【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6.(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外文書籍翻譯簡況一覽表類別鴉片戰爭后甲午中日戰爭后譯自英美譯自日本書籍總數譯自英美譯自日本書籍總數史地、社會科學類63本22本103本34本173本264本自然、科學技術類278本61本399本25本97本168本材料二:近代史上中國人自行創辦的報刊(部分)創刊時間1896年1905年1915年刊物名稱《時務報》《民報》《新青年》主要宣傳思想變法圖強①民主共和②民主、科學共同作用③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有助于中國人的思想解放;宣傳了的西方先進思想。(1)閱讀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前后,我國在外文書籍的翻譯上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所學知識(2)依據所學知識,請為材料二表格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1)變化:根據材料一表格“晚清外文書籍翻譯簡況一覽表數據”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前后、社會科學類書籍增加、科學技術類著作相對減少,譯自日本的書籍增多。原因:根據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前后;為了救亡圖存,革命派發動了辛亥革命,甲午戰敗的刺激和反思,同時。(2)填空:根據材料二表格關鍵詞“《時務報》《民報》《新青年》、共同作用等”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合稱“三民主義”;1915年,它宣傳民主,故②處應填民主;《時務報》宣傳變法圖強,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故③處應填它們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宣傳了的西方先進思想。故答案為:(1)變化:史地、社會科學類書籍增加、科學技術類著作相對減少,譯自日本的書籍增多。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動;甲午戰敗的刺激和反思。(2)填空:①民主共和;②民主;③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宣傳了的西方先進思想等。【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12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下列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以“時代變局”為主題,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