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素養目標時空坐標1.了解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基礎認知·自主學習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1)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2)表現石器舊石器時代以_____為主,新石器時代增加了_____銅器①條件: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了銅,并逐漸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②概況:青銅器最早出現在_______________。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小件青銅器,由于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資源,所以青銅鑄造的_____數量有限打擊磨制西亞、北非地區農具鐵器①概況:a.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_______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b.中國在_________,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_______制作的農具②特點:鐵器鋒利輕便,易鍛制打磨;隨著熔爐的進步,鐵器大量出現赫梯人戰國時期灌鋼法2.灌溉工具(1)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_________進行灌溉。(3)中國東漢末期已經出現翻車,三國時期_____對其進行了革新,其后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4)唐朝出現了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3.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杠桿原理馬鈞筒車【精要點撥】正確認識翻車與筒車(1)翻車發明于東漢時期,筒車發明于隋唐時期。(2)兩者區別在于翻車需人力或畜力轉動將水從低處汲到高處,而筒車則是隨水流自行轉動,無須借助外力。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地區時間概況中國約3萬年前_________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新石器時代晚期使用_______作為紡線工具漢朝使用_______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元朝以后_______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西方古代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山頂洞人陶紡輪提花機紡織機2.陶瓷工具時期工具用途最初泥條盤筑制造陶器新石器時代晚期_____制坯中國南朝_____防止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唐宋_____防止器物粘連坯車匣缽支釘3.冶煉工具(1)鍛打工具:熔化金屬原料的_____、打擊金屬原料的錘、磨平金屬的銼等。(2)鑄造工具:熔化金屬原料的_____、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三、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1)原因:隨著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___________________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土爐坩堝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2)表現中國古希臘、羅馬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_________生產模式氏族部落解體后,一家一戶的____________日漸普及2.農業莊園式勞作(1)特點: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男耕女織家庭式勞作(2)表現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帶來的大量奴隸涌入羅馬,出現了大型___________中古時期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_________的色彩奴隸制莊園莊園經濟3.手工業勞作方式(1)表現家庭式勞作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作坊式勞作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_____和_____作坊(2)特點:_________,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民營官營世代傳承【教材開發】1.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思考:商鞅變法這一規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2.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思考:史料體現了什么歷史現象?提示:古代婦女從事紡織業生產的狀況。能力形成·合作探究主題一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情境探究】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古代生產工具發展的表現。史料這里(半坡遺址)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還有骨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鏟、石刀,比較精致合用,石斧用來砍伐,石鏟用來掘土,石刀用來收割谷物,這里的農業已經處于“石器鋤耕”階段。——詹子慶《中國古代史(上)》思維交互:史料反映出當時石器屬于打制還是磨制石器?證據是什么?【點撥】抓住關鍵信息:“比較精致合用”“石器鋤耕”。提示:磨制石器。因為史料中記載石器“比較精致合用”,還可以用于砍伐、掘土、收割等,可以判斷石器較為鋒利,符合磨制石器的特征。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古代生產工具發展的特點。史料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翻車的演變歷程思維交互: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農業灌溉工具呈現大型化和去人力化的特點,據史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這一觀點。【點撥】抓住關鍵信息:圖一中人、圖二中牲畜和圖三中水力。提示: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春秋戰國時期,農民耕地是以小塊田地為主,因此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灌溉工具主要是以小型為主,如桔槔、轆轤等。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田耕作面積不斷增大,因此較大型、逐漸節省人力的灌溉工具先后出現,如翻車、筒車等。【史論闡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及特點1.演進類型時間生產工具耕作工具原始社會石器、骨器、木器商周時期石器、骨器、木器;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灌溉工具漢朝翻車唐朝筒車

2.特點

(1)材質經歷了由石器、木器、骨器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銅、鐵等需要加工的金屬材料的變化。(2)制作方法經歷了從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屬冶煉、鑄造的變化。(3)動力經歷了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變化。(4)種類經歷了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變化。【深化點撥】古代生產工具的變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表現,也是古代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主題二古代的勞作方式【情境探究】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古代農業勞作方式史料古代農業生產以繁重的體力勞動換取低微的收獲,企盼以自己的辛勤勞作,維持對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婦之蠶,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內以給吉兇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摘編自朱筱新《論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形成及特點》思維交互:史料體現了古代哪一勞作方式?有何特點?【點撥】抓住關鍵信息:“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婦之蠶,衣有余也”。提示:勞作方式: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漢至清民營手工業發展趨勢史料①漢代民營手工業主要集中于鹽鐵業。唐代以前,民營手工業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后,除紡織品外,城鄉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②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江西景德鎮的民窯達到二三百座,窯身比官窯大三四倍。明清時期,江南出現許多工商業市鎮,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據傅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李龍潛《明清經濟史》等思維交互:根據史料,概括并說明漢代到清代民營手工業發展的趨勢。【點撥】史料中的①主要闡述了從漢代到元代民營手工業的經營范圍、經營規模、經營技術等方面的變化;②主要闡釋了明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主導的主要表現。提示:主要領域的擴大,主要由鹽鐵到紡織、制瓷、礦冶等領域;生產方式的進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產到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如棉紡織技術的進步,規模不斷擴大,由家庭作坊式到手工工場;地位不斷提高,由從屬于官營手工業到超過官營手工業而居主導地位。【史論闡釋】古代的勞作方式1.古代農業的勞作方式方式特點代表家庭式勞作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和古希臘羅馬的家庭式勞作莊園式勞作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歐洲中世紀的莊園和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2.古代手工業勞作方式方式特點共同特點家庭式勞作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散生產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手工業作坊以作坊為場所進行集體生產【深化點撥】古代勞作方式的發展演變體現了古代生產關系的發展演變,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演變的。1.下列圖片可以直接用來印證我國古代 (

)A.商品經濟的發展B.手工業技術的進步C.經濟結構的變化D.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解析】選D。從圖片“石犁”到“骨耜”再到“鐵犁鏵”可以看出,圖片反映的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故選D。學情診斷·課堂測評【補償訓練】據考古發現,戰國時期各地遺址中,犁鏵、鋤、鍤、鐮等鐵農具大量出現。這在當時 (

)A.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 B.進一步鞏固了井田制C.促使鐵農具得以普及 D.推動金屬冶煉業發展【解析】選A。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大量鐵農具出現,這有利于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故選A。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排除B;鐵農具大量出現不等于“普及”,排除C;金屬冶煉業的發展推動鐵農具大量出現,D因果倒置,排除。2.(2024·濰坊高二檢測)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有重大發展,農業上開始使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C.青銅農具 D.鐵制農具【解析】選D。春秋戰國時期,農業上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故選D。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銅農具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就存在,與題干中“開始使用”不符,排除A、B、C。【補償訓練】《北齊書》記載了一種當時的鑄造法:“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熟鐵),數宿則成剛(鋼)。”用此法鑄造出來的兵器堅韌鋒利。這種技術出現于(

)A.西周 B.秦朝C.南北朝 D.明朝【解析】選C。材料“燒生鐵精以重柔鋌(熟鐵),數宿則成剛(鋼)”說明是灌鋼法,該技術出現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故選C。3.古詩云:“江南水輪不假(借)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該詩句描述的農具是 (

)A.耬車 B.水排

C.翻車 D.筒車【解析】選D。材料是對水力灌溉工具筒車的描述,故選D。耬車屬于播種工具,A排除;水排屬于水力鼓風裝置,B排除;翻車的動力是人力,C排除。【深化點撥】筒車:又叫水轉筒車,是依靠水力運轉的灌溉工具,車身下部浸入水中,依靠水流的沖擊而轉動,以竹筒盛水,隨著車身的轉動,將水送到高處流出,從而導灌入田。4.(2024·濰坊高二檢測)下列考古遺存中,可以反映石器時代手工業發展水平的是(

)①燒骨

②骨針

③洞穴中的灰燼

④陶紡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選D。燒骨和洞穴中的灰燼只能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了使用火,不能反映當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因此①③錯誤,A、B、C排除;骨針、陶紡輪等紡織工具反映了石器時代的手工業發展水平,②④符合題意,故選D。5.(2024·煙臺高二檢測)下圖是漢代的江蘇銅山洪樓畫像石,這反映了漢代(

)A.人們使用紡車紡紗

B.紡織業種類繁多C.普遍盛行男耕女織

D.紡織技術成熟【解析】選A。據圖中婦女從事的活動可知,當時婦女使用紡車進行紡紗,故選A。畫像石主要描繪了當時婦女紡紗的情境,無法體現紡織業種類繁多,B排除;畫像石無法體現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C排除;畫像石不能反映紡織技術成熟,D排除。【拓展延伸】紡織工具的演變6.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時間生產工具經營方式農業技術西周耒、耜等,絕大部分用木、石、獸骨和蚌殼制成公社農民聚族而居,集體勞動,“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選種、除蟲等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技術知識戰國耒、耜、犁、鋤、銚等鐵制農具,牛耕推廣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盛行深耕技術普遍推行,施肥、選種等技術進一步發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據白壽彝《中國通史》整理據材料概括西周至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趨勢,簡要分析其影響。【解析】第一問,據材料“生產工具”的變化、“經營方式”的變化以及“農業技術”的發展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生產工具的進步、經營方式的變化、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的形成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問,據西周至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等角度作答。答案:趨勢:生產工具由原始農具發展為鐵犁牛耕,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經營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體勞作到戰國時期小農戶個體經營,封建生產關系形成并發展;農業技術進步,精耕細作。影響: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推動奴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