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力作用詳案P1:同學們,大家好,前面第一章學習了地球運動,從第二章開始我們會進一步學習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表形態、天氣與氣候、水、整體性、地域分異規律等內容,這節課我們就從地表形態開始講起。P2:第二章的學習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節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影響;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影響;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關系。第二節巖石圈物質組成與循環,包括巖石圈的物質組成與循環;人類對巖石的開發利用。P3: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一節地表形態變化的學習,那天津的地表形態是怎樣形成的呢?“閱讀”位于我市薊州區的“大地史書”——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我們可以推斷出天津滄海桑田的變化。P4:根據研究,目前天津地表形態的形成主要經歷了五個時期,元古宙中晚期——天津處于構造沉降階段,晚期地殼抬升;古生代早期——天津整體下沉,接受沉積;古生代晚期地殼再次整體抬升;中生代中晚期——華北發生了“燕山運動”,產生了強烈的構造變動和大規模火山噴發、巖漿侵入;新生代以來——發生了新構造運動,薊縣北部沿斷裂帶間歇性抬升,形成了燕山山脈;斷裂帶以南山區一邊沉降,一邊接受沉積,形成了平原。所以天津地表形態演化經歷了漫長復雜的地質作用。那什么是地質作用呢?P5:地質作用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提取關鍵詞地質作用就是自然力,其中自然力按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P6: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影響。P7:內力作用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那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呢?有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地震和變質作用。好,下面我們就深入分析這些內力作用,先了解什么是巖漿活動。P8:這是巖漿活動示意圖,請同學們,讀圖總結巖漿活動的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巖漿活動是巖漿在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向上運動,其活動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巖漿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巖層的外壓力大于巖漿的內壓力,迫使巖漿停留在地殼之中冷凝結晶,這是侵入活動。另一種是巖漿沖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就是噴出活動,噴出活動主要有兩種,中心式噴發和裂隙式噴發。中心式噴發會形成火山,如果火山口積水會形成火山湖,火山噴出物堆積會形成火山錐。裂隙式噴發,熔巖流動,在陸地上可能會形成面積較大的玄武巖高原。侵入活動一般不會對地表形態產生直接影響;P9:那巖漿活動和火山噴發是一回事么?對,不是一回事,火山噴發只是巖漿活動的一種類型。那地殼運動呢?地殼為什么會運動?P10:對,是因為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P11:板塊運動會對地表形態產生哪些影響?板塊交界處又容易形成哪些地貌呢?請同學讀上面兩幅圖并結合世界地形圖完成下表。板塊運動有兩類邊界,板塊張裂是生長邊界,板塊擠壓是消亡邊界,先看生長邊界,可能會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塊內部張裂形成的;可能形成海洋如紅海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形成的;還可能形成海嶺如大西洋S型海嶺;在消亡邊界,如果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會形成高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與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的,阿爾卑斯山是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如果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可能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如東亞島弧和馬里亞納海溝是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的,北美落基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南美安第斯山脈是美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碰撞形成。過渡:板塊交界處為什么會形成這些地貌呢?P12:請大家讀圖思考這三個問題。先看第一個問題,海嶺是在生長邊界,大洋板塊張裂,地下巖漿噴出堆積形成的。海溝是在消亡邊界,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俯沖拖拽形成的。第二個問題,如果是大陸板塊的生長邊界,因為板塊比較厚,往往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如果是大洋板塊的生長邊界,因為板塊比較薄,板塊下面是巖漿,板塊的張裂就會導致巖漿噴出堆積,形成海嶺。如大西洋中間的“S”型海嶺。第三個問題,在板塊消亡邊界形成島弧還是海嶺主要取決于大陸架的寬窄,如果大陸架窄,這種擠壓隆起可能是在陸地上就形成了海岸山,如北美的落基山脈、南美的安第斯山脈。如果大陸架寬,這種擠壓隆起可能是在海里的大陸架上,就形成了島嶼,眾多的島嶼就組成了島弧。總結:可以說全球的海陸分布和陸地上宏觀地貌格局都是板塊運動的結果。P13:過渡:板塊運動還會引起地殼運動。地殼運動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包括擠壓和張裂兩種形式。垂直運動指沿地球半徑方向的運動,包括上升和下降兩種形式。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會產生什么地貌呢?水平擠壓會形成褶皺山脈;水平張裂會形成裂谷或海洋,這是褶皺山脈。垂直運動會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甚至是海陸變遷,這是垂直運動形成的斷塊山。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常相伴存在,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P14:地殼運動結果會造成巖層永久性的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如下面兩幅圖,當然地質構造又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種——褶皺和斷層。P15:先看褶皺,下面是褶皺形成示意圖,就是巖層因受力而發生的一系列彎曲。褶皺有兩種基本形態——背斜和向斜,看圖,巖層向上突出的彎曲是背斜。巖層向下凹陷的彎曲是向斜。褶皺、背斜、向斜容易形成什么地貌呢?褶皺容易形成褶皺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落基山脈等,世界上高大的山脈大都是褶皺山脈。背斜容易形成山地,向斜容易形成谷地。過渡:背斜一定形成山地,向斜一定形成谷地么?P16:讀美國賓夕法尼亞嶺谷區被侵蝕為丘陵區示意圖,我們發現背斜也可能形成谷地,向斜也可能形成山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呢?背斜巖層向上突出,頂部受張力,巖層較為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向斜巖層向下凹陷,槽部受擠壓,巖層較為堅硬,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山。這種地形倒置,就是在長期外力作用下形成的。P17:那如何判斷背斜、向斜?請同學們讀上面兩幅圖思考。背斜向斜的判斷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巖層形態判斷,背斜——巖層向上突出;向斜——巖層向下凹陷。另一種是通過巖層新老關系判斷,一般來說巖層越靠下越老,越靠上越新,而背斜、向斜形成之后地表會受到外力作用而被侵蝕,所以,從地表看,背斜中心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向斜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P18:再看斷層,請大家參考斷層、地壘、地塹形成示意圖和斷層概念。思考下面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斷層與斷裂構造不一樣,巖層斷裂就是斷裂構造,如果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相對位移,才是斷層。斷層往往成組出現,如地壘地塹形成示意圖中就是一組斷層。地壘、地塹都是由兩個斷層組成的,是斷層兩類特殊的組合,如果中間巖塊相對上升,斷層面相背傾斜的組合是地壘,如果中間巖塊相對下降,斷層面相向傾斜的組合就是地塹。第二個問題,斷層容易形成陡崖,地壘容易形成斷塊山如華山,地塹容易形成狹長谷地如渭河谷地。P19:這是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框架圖,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分別舉例說明框架圖中哪些地理要素屬于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地表形態?2.說明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有什么關系?框架圖中的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地殼運動和外力作用屬于地質作用,褶皺、背斜、向斜、斷層、地壘、地塹屬于地質構造,褶皺山脈、陡崖、斷塊山、狹長谷地、山、谷屬于地表形態。地殼運動結果形成了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會影響地表形態。下面我們對這幾種地質構造做一個總結。P20:看表格,大家要從形成、示意圖、判斷方法、地表形態幾個方面對比掌握背斜、向斜,地壘、地塹。P21:那地質構造又有哪些實踐意義呢?請大家讀圖示,完成表格。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因為背斜巖層封閉,向上突出,石油天然氣密度小,利于聚集;背斜還利于建隧道,因為拱形結構穩定、不易儲水。向斜利于地下水的儲藏,因為巖層向下凹陷,利于地下水匯集;向斜還利于建大壩,因為地下巖層堅硬穩定。斷層處可能有泉水出露、河谷發育,因為地下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河谷;斷層處不宜建工程設施,因為巖層不穩定,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修水庫則水易滲漏。P22:過渡:地殼運動的過程一般極其緩慢,不易被人們察覺,劇烈的地殼運動則表現為地震。下面我們來了解地震。P23:大家最記憶猶新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震級8.0,震中烈度高達11度,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材料中涉及幾個專有名詞,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什么是地震、震級、烈度?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急劇釋放的表現,是地球內部變動引起的地殼震動。震級表示地震能量釋放的大小。烈度表示地表受地殼震動影響的強弱程度。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地表不同的位置可能有多個烈度,當然震級也會影響烈度。過渡:地震又是怎樣發生的呢?P24:請大家結合地殼運動相關知識說明地震成因?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長期作用在巖層上,使巖層傾斜和彎曲,這種作用力一旦超過巖層承受能力,巖層就會發生斷裂或錯位,使能量急劇釋放出來,導致地面震動,也就是地震。P25:這是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請同學們,讀圖總結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并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分布原因?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火山地震帶;這是因為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P26:從成因上說,地殼運動和火山活動都會導致地震的發生。地震會引起地殼移動,比如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區域監測點水平位移達238厘米,沉降量達到70厘米,隆起量達30厘米。地震還可能會導致地表出現地裂,這些都是地震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但總體上說,地震對地表形態影響不大。P27:第四種,變質作用,提取概念關鍵詞,就是巖石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變化,所以,變質作用的結果是形成變質巖,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直接參與地表形態的塑造。P28:對本節知識做一個總結,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巖漿活動、地震、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其中,巖漿活動中的噴出活動和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產生巨大影響,地震對地表形態影響較小,而巖漿活動中的侵入活動和變質作用,一般不直接參與地表形態的塑造,總體來講,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P29:下面我們完成幾組例題,鞏固一下所學知識,也檢驗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效果。先看這組例題。為了解釋某地質現象,某教師在教學時進行了演示,如下圖。讀圖完成下題。第一問,教師演示的地質構造是?根據褶皺的概念,就是巖層因受力而發生的一系列彎曲。可以判斷,該地質構造為褶皺,答案是D.第二問,教師演示了什么?根據褶皺的成因,應該是地殼運動,巖層的水平擠壓,答案是C。P30:看這組例題。下圖為北京房山七渡某山體景觀,讀圖完成下題。第一題,形成圖示景觀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圖中所示景觀是背斜山,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地殼運動,所以答案是B第二題,該景觀圖所示的地質構造是?圖中巖層向上突出,所以是背斜,答案是D.P31:看這組例題。讀部分板塊構造示意圖,完成下題。第一問,上圖中板塊共有幾塊?從圖中板塊的運動方向及分別出現一個海溝和海嶺,這是兩個板塊交界處,可以判斷圖中共有3塊板塊,答案是C第二問,上圖中虛線圈內的板塊邊界可能位于?圖中虛線圈內為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消亡邊界。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大陸板塊抬升隆起形成島嶼,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況,答案是C。第三問,以下地貌單元中,成因與圖示機理無關的是?圖示機理是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消亡邊界,而喜馬拉雅山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消亡邊界,與之無關,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