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同步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1.4地球的圈層結構(解析版)_第1頁
高一地理同步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1.4地球的圈層結構(解析版)_第2頁
高一地理同步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1.4地球的圈層結構(解析版)_第3頁
高一地理同步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1.4地球的圈層結構(解析版)_第4頁
高一地理同步講義(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1.4地球的圈層結構(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節地球的圈層結構001目標任務課程標準學習目標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1.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地震波的特點及其應用2.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區地殼厚度的差異3.通過野外觀測,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4.保護人類生存的圈層,促進人地協調002預習導學1.地震波地震波指的是地震時將震源區集聚的能量向四面八方輻射傳播的一種彈性波。其分類主要按傳播方式分為兩大類:體波和面波。

體波指的是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包括縱波和橫波,是從震源直接發射出來的波。縱波(簡稱P波),是一種壓縮波,其振幅較小、周期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簡稱S波),是一種剪切波,振幅較大、周期較長、傳播速度較慢。二者的主要區別是縱波在固體液體氣體中都能傳播,但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面波指的是由縱波和橫波輻射到達地面時激發的只沿地球表面傳播的地震波,不是從震源直接發出的。特點是振幅大、周期長、傳播速度比橫波慢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面波只作用于地面,且同時使地表發生上下起伏和橫向剪切,所以面波對地面的破壞作用是最強的。另外,面波按質點振動特征的不同分為勒夫波和瑞利波兩種。勒夫波的質點振動平行于地面且垂直于傳播方向(類似于橫波的傳播方式),使地面發生一種蛇形狀前進的波動;而瑞利波的質點振動類似于水波浪,一般只存在于震中以外的地區。地震波的記錄一般是在地震臺用地震儀記錄。地震儀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拾震器和記錄器,二者共同繪制地震波譜圖。由于幾種地震波的速度不同,可以知道最先到達固定地震臺的是縱波,然后是橫波,最后是面波。根據三者到達該地震臺的時間差,我們就可以算出該地震臺的震源距或震中距。當然,如果有三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地震臺的話,我們就可以求出各自的震源距或震中距,再用多點交會法求出震中位置了。2.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形成原始地球是一個接近勻質的球體,那時各種物質混合在一起,沒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地球圈層的分化與地球的溫度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在低溫狀態下,各種物質以固態存在,不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升降。后來,放射性元素在衰變中產生的熱量,以及地球本身因體積收縮而產生的熱能,在地球內部積累,使地球內部溫度逐漸升高,物質具有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物質發生分異,輕的物質上升形成外層,重的物質下沉形成內層,于是形成地球的固體圈層。由于硅酸鹽物質密度低、熔點高,而鐵、鎳物質密度高、熔點低。因此,當地球內部溫度足夠高時,鐵和鎳便熔化,而硅酸鹽物質卻仍能保持固體狀態。這樣熔融的鐵和鎳便流向地球的深處,形成地核;而硅酸鹽物質便上浮形成地幔和地殼。而組成地幔和地殼的物質也有輕重的區別,比如花崗巖最輕、玄武巖次之,橄欖巖最重,因此,較重的橄欖巖下沉形成地幔,而玄武巖和花崗巖上浮形成地殼。知識點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地震波(1)概念: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2)類型: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類型傳播速度通過的物質共同點縱波(P波)快固體、液體、氣體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橫波(S波)慢只能通過固體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線——不連續面(1)不連續面的定義:地球內部地震波的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2)地球內部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不連續面地下深度波速變化莫霍界面平均33km處該面以下,橫波、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大古登堡界面約2900km處在這里,縱波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3.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1)地殼——連續不規則的圈層①地殼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各種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②地殼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大陸部分較厚,大洋部分較薄。③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2)地幔①從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②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3)地核①古登堡界面以下,厚度約3400千米。②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外核是液態的金屬物質,外核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知識點二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1.大氣圈(1)組成大氣圈指環繞地球外部的氣體圈層。主要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2)作用大氣圈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它不僅避免了大多數流星體對地球的撞擊,而且削弱了紫外線對地球生物的影響,從而保護了地球上的生命。2.水圈(1)組成水圈是由地球表層各種水體組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主要由固態水、液態水、氣態水組成的。海洋是水圈的主體。(2)作用地球表面覆蓋著大量的液態水,通過水循環可以塑造地表形態,促進地表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等。3.生物圈(1)組成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圈不獨占任何空間,它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巖石圈上部,厚約20KM。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2)作用自然環境系統中最活躍的圈層4.不同圈層之間的關系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1.自主判斷1.地震發生時,橫波先到達地面,縱波在到達地面。()2.地殼薄厚不一,大陸地殼較厚,海洋地殼較薄。()3.軟流層被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的板塊運動與之有關。()4.上地幔與地殼合成為巖石圈/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組成。()5.地球的磁場與內核的液態物質運動有關。()6.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水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答案:1.×縱波速度比橫波快,縱波會先到達地面。2.√3.√4.×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組成。5.×地球磁場是外核液態物質運動引起的。6.√003核心整合核心0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核心整合】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兩個明顯的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不連續面分布深度地震波的變化特點莫霍界面大陸地面下平均33千米。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約2900千米。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2.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位置特點物質狀態地殼莫霍界面以外。由巖石組成,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地殼厚,海洋地殼薄(一般5~10千米)。固態。地幔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一般認為這里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固態。地核古登堡界面以內。主要由鐵、鎳等金屬組成,分外核和內核兩層。地核的溫度很高,壓力和密度很大。外核:液態。內核:固態。【小試牛刀】下圖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內部構造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④能通過固體、液體傳播,③只能通過液體傳播B.③和④傳到②時,波速突然下降至消失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顯減小D.①②之間縱波和橫波都能通過(2)①上下兩側名稱分別為(

)A.地幔和地殼 B.巖石圈和地殼C.地幔和地核 D.地殼和地幔【答案】(1)D(2)D【解析】(1)根據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③的傳播速度慢于④,則③為橫波、④為縱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可以在固、液和氣體中傳播,A錯誤;②為古登堡界面,縱波到達②界面波速突然下降,橫波消失,B錯誤;①為莫霍界面,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顯增加,C錯誤;①為莫霍界面、②為古登堡界面,縱波和橫波都能通過莫霍界面,①②之間縱波和橫波都能通過,D正確。故選D。(2)地球的內部圈層由外到內的順序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其分界面分別為①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之上為地殼,之下為地幔,D正確,ABC錯誤。故選D。核心02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組成及作用【核心整合】外部圈層概念組成作用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氣體和懸浮物質,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①使地球溫度變化和緩;②為生物生存提供氧氣;③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與人類息息相關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主體是海洋,還包括陸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地下水等①在地球表面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②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①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②促進太陽能轉化;③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組成;④改造地表形態

【小試牛刀】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1)圖中所示的圈層A、B、C、D分別是(

)A.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 B.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水圈C.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大氣圈(2)下列關于地球外部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大氣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②水圈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圈層③生物圈是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④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內部圈層沒有關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1)D(2)A【解析】(1)D圈層位于最上層,應為大氣圈,C圈層位于最底層,應為巖石圈,A圈層占據大氣圈底部、巖石圈上部、B圈層全部,故A圈層為生物圈,B圈層為水圈,D正確,ABC錯誤,故選D。(2)大氣圈為生命生存提供呼吸的空氣,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①正確。水圈通過蒸發、水汽輸送、大氣降水、地表徑流等環節完成循環,②正確。生物圈占據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巖石圈上部,是三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③正確。巖石圈是地球外部圈層與內部圈層的過渡圈層,密切聯系地球的內部圈層,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004重難拓展一、地殼與巖石圈的區別與聯系(1)聯系地殼和巖石圈均由巖石組成,地殼是巖石圈的一部分。(2)區別項目厚度范圍聯系地殼平均33km地表至莫霍界面巖石圈不僅包含地殼而且還包含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典例〕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下列巖層組合表示巖石圈的是(

)A.b+c+d B.a+c+d C.a+b+c D.c+d+e【答案】C【解析】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層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之上,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讀圖可知,d層的深度在80km—400km之間,為軟流層,其上的a(地殼)、b(地殼)、c(上地幔頂部)均屬于巖石圈,故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二、地震波的應用根據地震波在地球介質中傳播的規律,來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礦產資源的分布和油氣資源的分布,分析與大型工程建設相關的近地表地層的復雜結構。(1)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人們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規律,來確定儲層的巖性、物性及含氣性,從而為油田開發提供決策支持。(2)工程探傷在實際工程當中,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施工環境惡劣、施工工藝不規范、工序不嚴格等諸多因素,可能導致混凝土構件存在振搗不實、存有孔洞、出現蜂窩狀等問題,從而給隧道、橋梁及其他土木工程中的結構體帶來質量隱患。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對工程進行探傷。另外,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地震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地震波的利用也會越來越廣泛。示例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典例〕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海底儲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若海底儲有石油,因橫波不能穿過液體,故橫波到達一定深度后會消失。005知識總結006強化訓練考點0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據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甲、乙、丙示意地球的內部圈層,其名稱說法正確的是(

)A.甲是巖石圈 B.乙位于上地幔 C.丙是地核 D.丙是古登堡界面2.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

)A.地質鉆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層和化石 D.實驗室分析3.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2年9月20日18時23分左右在四川甘孜州巴塘縣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這時地面上的人、附近不遠處的飛鳥和池塘里的魚,都會感到(

)A.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擺 B.先左右搖擺,后上下顛簸C.P(縱)波,上下顛簸 D.S(橫)波,左右搖擺【答案】1.B2.B3.C【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其為地殼,A錯誤;乙與丙的界面位于100km附近,故該界面為軟流層頂部,由此可知,乙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B正確;丙也屬于上地幔,CD錯誤。故選B。2.因為人類目前的鉆探技術只能鉆探到地下淺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研究主要根據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的變化來判斷,故A錯誤,B正確;地層和化石可以研究地表形態的變化過程,但地層和化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地下淺層,故與題意不符,C錯誤;實驗室分析需要試驗對象,地球內部尤其是地核人類難以深入,無法取得試驗對象,故與題意不符,D錯誤。故選B。3.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可以在三態中傳播,其傳播速度快于橫波,因而三者都會感到縱波(P波),上下顛簸,但飛鳥和池塘里的魚無法感受到橫波(S波),故C正確,排除ABD。故選C。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的局部圖及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4.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 B.地殼在海洋中常常缺失C.②是軟流層 D.巖石圈的范圍不包括③層5.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 B.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C.上、下地幔之間 D.內、外核之間【答案】4.A5.B【解析】4.莫霍界面為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地殼由硅鎂層和硅鋁層構成,大陸地殼兩層均有,大洋地殼硅鋁層缺失。故圖中①層為硅鋁層,②層為硅鎂層,③層為地幔,A正確,BC錯誤;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其中上地幔頂部屬于地幔,D錯誤。故選A。5.地震波有橫波和縱波,如圖示橫波與縱波都在距地表2900千米深度處傳播速度最快,該處在古登堡面上部附近,B正確,A錯誤;古登堡面不在上、下地幔之間,也不在內、外核之間,CD錯誤。故選B。考點0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地理事物,屬于水圈的有(

)A.湖水與雪 B.草原和森林 C.草原與湖泊 D.雪與森林7.關于圖中森林所屬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C.不單獨占有空間,滲透于其他圈層之中D.其范圍包括大氣圈和巖石圈的全部【答案】6.A7.C【解析】6.水圈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態、氣體和固態的水形成一個幾乎連續的、但不規則的圈層。圖中地理事物中,湖水與雪屬于水圈中的水體,A符合題意;草原和森林屬于生物圈,不屬于水圈,排除BCD。故選A。7.圖中森林所屬圈層的是生物圈,不單獨占有空間,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全部、巖石圈表面,因水圈滲透于其他圈層之中,C正確,D錯誤;生物圈不一定是連續的,B錯誤;氮和氧是大氣圈的主要成分,不是生物圈的,A錯誤。故選C。下圖為風景秀麗的黃果樹瀑布景觀圖。讀圖回答問題。

8.瀑布所屬的圈層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巖石圈 D.大氣圈9.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圖中各圈層(

)A.可以相互轉化 B.獨立發展C.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 D.內部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答案】8.B9.C【解析】8.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瀑布(河流)屬于水圈。B項正確。故排除A、C、D,選擇B。9.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A、B項錯誤,C項正確。巖石圈的能量除了來源于太陽輻射,地熱能來源于地球的內能等,D項錯誤。故選擇C。下圖為青島一拉薩地形起伏與相應地殼厚度變化對比剖面圖,下圖中兩條曲線之間為地殼。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圖中甲為(

)A.地表 B.軟流層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2.圖中信息表明(

)A.距離海洋越遠,地殼厚度越薄B.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變化基本呈正相關C.地殼厚度與距大陸中心遠近呈正比D.山地的地殼一般比平原的地殼薄【答案】1.C2.B【解析】1.讀圖可知,兩條曲線之間為地殼,甲曲線為地殼底部,即為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莫霍面,AB錯誤、C正確。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D錯誤。故選C。2.距離海洋越近,地殼厚度越薄,A錯誤;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變化基本呈正相關,B正確;地殼厚度與距大陸中心及遠近不是成正比,C錯誤;山地的地殼一般比平原的地殼厚,D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選B。下左圖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結構(①~④為地球內部圈層),右圖為媒體報道截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依據左圖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變化可知(

)①地震發生時,震區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動,后感受到上下顛簸②在地幔,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增加③在古登堡界面,橫波完全消失,縱波速度突降④在地球內部,縱波傳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屬于地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4.關于左圖中地球內部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圈層是巖石圈 B.②圈層存在軟流層C.③圈層是下地幔 D.④圈層壓力、密度極小5.下列關于右圖火山噴發的說法,正確的是(

)A.火山噴出的煙霧會進入水圈、生物圈等B.火山噴發和地震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C.火山噴出的巖漿一般認為來自巖石圈D.火山噴發只會對地理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答案】3.B4.B5.A【解析】3.根據所學可知,地震發生時,由于縱波傳播的速度比橫波快,因此震區的人首先感受到上下顛簸然后左右搖晃,①錯誤;橫波和縱波在經過莫霍面以下的地幔部分時速度都增加,②正確;由于古登堡面以下為外核,呈液態或熔融態,橫波無法穿過,縱波的速度也減慢,③正確;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部分是在地幔,④錯誤。綜上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選B。4.根據圖示信息可判斷,①為地殼,A錯誤;軟流層存在于上地幔頂部,在②圈層,B正確;③層是外核,C錯誤;④為內核,壓力、密度大,D錯誤。故選B。5.火山噴發出的煙霧會隨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進入水圈、生物圈,A正確;火山噴發和地震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B錯誤;火山噴發的巖漿一般認為來自軟流層,屬上地幔頂部,不屬于巖石圈,C錯誤;火山噴發會造成人員傷亡,但也會帶來肥沃的土壤和礦產資源,D錯誤。故選A。北京時間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衛星探測結果表明,火山灰最高沖至約28千米高空,衛星云圖上甚至可見噴發而上的蘑菇云。讀火山噴發圖與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圖,回答問題。

6.從海底火山口噴發出的巖漿,一般來源于(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7.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層的厚度海洋較陸地大 B.②層橫波不能通過C.③層可能為液態 D.④層壓力和密度都較小【答案】6.B7.C【解析】6.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分地殼、地幔和地核.圖中①為地殼、②為地幔、③為外核、④為內核,從火山口噴發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對應的是②圈層。排除A、C、D,故選擇B。7.①層為地殼,大洋部分較薄,大陸部分較厚。故A排除;②層為地幔,橫波能夠通過。故B排除;④層為內核,溫度很高,壓力和密度都很大。故D排除;③層為外核,最可能為液態,橫波不能通過。故C正確;故選擇C。2021年10月20日日本熊本縣阿蘇山發生火山噴發,灰柱高達3500米,火山碎屑流到達距火山口1千米以外的地方。讀地球圈層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圖中表示巖石圈的是(

)A.d和e B.e和fC.d和f D.f和g9.阿蘇山火山噴發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氣圖→巖石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答案】8.A9.A【解析】8.根據所學知識,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所以圖中表示巖石圈的是d和e,A正確,BCD錯誤,故選A。9.阿蘇山火山噴發蔓延的火山灰物質,首先進入大氣圈,之后沉降到水圈和生物圈,最后到巖石圈,A正確,BCD錯誤,故選A。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是遠遠沒有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的巨大資源寶庫,是關系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與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為進入而進入”相比,在資源緊缺的壓力下,當前新興戰略資源的探索顯得越來越迫切。據此回答問題。10.在“上天”的過程中所經過的地球大氣圈(

)A.只是由氣體組成的圈層 B.沒有生物生存C.是地球外部的一個獨立圈層 D.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11.如果人類有能力進入地心,則下列關于在“入地”探索過程中所見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密度是均勻的B.地球內部存在兩側物質性質有較大差異的不連續面C.地球的外核為液態物質,該物質是火山活動中巖漿的來源D.自地表至地心,均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答案】10.D11.B【解析】10.地球大氣層主要有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組成,故A排除。地球大氣圈層有生物生存,B排除;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是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所以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彼此獨立的三個圈層,故C排除;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以氮和氧為主。大氣中含有78%的氮氣和21%的氧氣。故D正確。故選擇D。11.地球內部的組成物質有明顯的分層性,各層之間存在物質性質有較大差異的不連續面。故A排除,B正確;火山活動中巖漿的來源主要來自于上地幔的軟流層,故C排除;地殼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地幔由硅鐵鎂等成分組成;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組成,溫度最高,壓力最大。故D排除;故選擇B。地球各個圈層聯系緊密,存在物質、能量交換,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環境。圖為四大圈層聯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2.下列關于圖示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各圈層厚度大致相當 B.各圈層之間相互滲透C.①圈層單獨占有空間 D.都屬于地球外部圈層13.①圈層的主要特點是(

)A.連續但不規則 B.由堅硬巖石組成C.有若干電離層 D.能進行光合作用【答案】12.B13.A【解析】12.由圖可知,①對外提供水蒸氣或水,因此①是水圈;②產生降水、風能、二氧化碳等氣體,因此②是大氣圈;③產生氧等氣體和有機物,因此③是生物圈;④對外提供礦物質和無機鹽,因此④屬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厚度不一樣,但各圈層之間互相滲透、互相影響,A錯誤,B正確。①是水圈,水圈并沒有單獨占有空間,而是存在在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內,C錯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屬于外部圈層,巖石圈屬于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的過渡層,D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13.由圖可知,①對外提供水蒸氣或水,因此①是水圈,水圈的特征是連續但不規則,A正確。巖石圈由堅硬巖石構成,B錯誤。大氣圈中有電離層,C錯誤。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D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14.讀“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下左圖)及“火山噴發圖”(下右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C—H分別表示地球內部構造,D表示界面,該面以上C代表,該面以下E代表。(2)圖中F處,A波完全,B波速度并繼續往深處傳播,F面表示界面,G+H為。(3)地震發生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震通過地震波向外釋放出能量 B.地球的內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C.地震發生時,首先到達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橫波 D.發生在海洋中的強烈地震不會對人類產生危害(4)地震波中橫波表現為左右搖晃,縱波表現為上下顛簸,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及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在這12秒中人們可以決定是躲是逃。根據所學知識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數 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 D.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差異(5)火山噴發的物質來源于(

)A.地殼上部 B.上地幔中的軟流層 C.下地幔 D.外地核【答案】(1)莫霍地殼地幔(2)消失突然減慢古登堡地核(3)A(4)D(5)B【分析】本題以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地球的圈層結構、地震波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詳解】(1)由圖可知,C位于地球表層,應為地殼;E位于中部,應為地幔;G、H位于地球最深處,應為地核,D為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2)圖中F處為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米深度左右,結合地震波速度變化圖可知,自上而下經過古登堡界面后,A波完全消失,B波速度突然下降。G+H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屬于地核。(3)地震發生時,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A正確。地球的內能主要來自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B錯誤。地震波中的縱波傳播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