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 真題按課匯編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頁
高考歷史 真題按課匯編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頁
高考歷史 真題按課匯編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頁
高考歷史 真題按課匯編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頁
高考歷史 真題按課匯編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一、選擇題年題組1.(·北京文綜·16)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術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發現唐長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墻唐代城市中普遍實行坊市制C19世紀中期,英國生活資料及生產原料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95%,約50%的工業產品銷往國外英國已經成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D1951~1955年,蘇聯對農業的投資由年均200億盧布增長到409億盧布蘇聯工農業發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變【考點】中國古代城市、科技;工業革命、斯大林模式【解析】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A、B、D選項的史實正確,但這些結論與史實不相符。史實與結論之間不能形成完整的邏輯關系,只有C史實與結論能夠形成相對準確的邏輯關系。因此正確的答案選C。【答案】C2.(·重慶文綜·3)某中學生參加電視節目的知識競賽,有一道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題,他很難確定其中表述正確的選項,向你電話求助。你應幫他選擇()A.“司南”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B.“蔡侯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紙C.火藥在唐代開始應用于軍事D.活字印刷書籍的出現始于元朝【考點】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知識記憶和運用能力。“司南”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排除A;中國造紙術出現于西漢,“蔡侯紙”是東漢時蔡倫發明的紙排除B;活字印刷術出現于北宋時期;排除D。【答案】C3.(·山東基能·19)古代中國的發明大多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經驗和生活體驗。下列與發明火藥密切相關的活動是()A.耕作B.采礦C.鑄造D.煉丹【考點】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于火藥發明的理解。火藥發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藥的研究始于古代煉丹術。從戰國到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于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藥。故答案D符合題意。【答案】D4.(·海南單科·7)下列中國古代科技著作中,成書于漢代的是()A.《本草綱目》B.《齊民要術》C.《九章算術》D.《石氏星表》【考點】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解析】考查科技書籍的成書時間,《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排除A;《齊民要術》成書于北朝,排除B;《石氏星表》成書于唐,排除D;《九章算術》成書于漢,故選C。【答案】C年題組1.(·四川文綜卷·15)康熙帝晚年曾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這表明康熙帝()A.對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覺B.認為中國迫切需要學習西方文化C.對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經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壓力【解析】關鍵信息:中國恐受其累。從康熙晚年的時間信息入手,結合中國在世界所處的地位來理解,A項正確;BCD項題干無法反映,排除。【答案】A2.(·海南單科卷·8)康熙因西洋歷與中國傳統歷法之爭,命欽天監官員與西洋歷代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辯論。經驗證,證明西洋歷法更為準確,遂“復用西洋歷法”,并任命南懷仁為欽天監副監。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來文化 B.審慎地接受外來事物C.改變閉關鎖國政策 D.承認西方文化超越中國【解析】題干反映了康熙在“經驗證,證明西洋歷法更準確”后,才“復用西洋歷法”說明其審慎地接受外事物,B項正確;A項“全面接受”過于絕對化,說法錯誤;C項無從涉及;題干材料僅限于歷法,因此,D項“西方文化超越中國”說法錯誤。【答案】B3.(·上海單科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歐洲出版了大約4萬冊圖書,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的求知欲。此種情形直接得益于()A.活字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B.新教翻譯出版圣經的需求C.人文學者傳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學發展對圖書需求量的增加【解析】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印刷的大量書籍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傳播,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答案】A年題組1.(·江蘇單科·3)據《與公肅甥書》記載:“憶昔時邸報,至(明)崇禎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寫本。”對“活版”理解正確的是()A.活版技術從明代開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傳遞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發明中出現最晚【解析】活版技術從北宋開始使用;活版之前傳遞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A、B、C表述錯誤。造紙術出現于西漢、指南針出現于戰國、火藥出現于東晉,活字印刷術出現于北宋,在四大發明中活版出現最晚。【答案】D年題組1.(·全國Ⅰ卷文綜·13)歐陽修上疏說:“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為《宋文》者,多是當今議論時政之言……詳其語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體,竊恐流布漸廣,傳之虜中,大于朝廷不便……(請)今后如有不經官司詳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貨賣。”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開始普及 B.書籍出版業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與契丹間關系緊張 D.文化傳播方式變化影響政府管理【解析】題中多次出現“雕印”一詞,說明當時雕版印刷術比較普及,由此可排除A項;再由題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議論時政之言”,并不足以說明當時北宋與契丹的關系,C項亦可排除。B項有較強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經官司詳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貨賣”可知當時宋朝政府并未對書籍出版業進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當時“議論時政之言”廣為流傳的話,則對宋朝政府的統治會帶來不利影響。故D項為正確答案。【答案】D2.(·全國Ⅱ卷文綜·15)宋人邢昺上疏稱:“臣少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不一二,蓋傳寫不給,今(雕)板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這說明()A.藏書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術進步推動了文化發展 D.儒學得到廣泛傳播【解析】解答此題,注意題中關鍵詞“今(雕)板……之幸也”,說明,是由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儒學的發展。故C正確。【答案】C年題組1.(·山東基能·42)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發展,下列左側是繁體“書”字,其活字應該是()【解析】注意活字印刷的活字是篆刻時是反著的。【答案】D2.(·浙江文綜·13)中國古代生產和科技在不斷進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頻繁。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耕作技術大體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耦犁、一牛挽犁的發展過程B.紡織原料使用的先后順序是麻和葛、家蠶絲、棉花C.指南針在明清時期經由海路傳入阿拉伯D.印刷術經由波斯傳到西方【解析】中國的指南針,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再傳入歐洲。明清時期從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到1912年清朝滅亡結束,C項說法在時間上與史實不符合。【答案】C3.(·浙江文綜·23)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步,一些圖書館的紙質歷史文獻已經以電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們應如何歷史地看待這一現象?()A.現代發明比古代發明更為重要B.造紙術的發明已經失去歷史意義C.歷史文獻不應該采用時髦的電子文本D.不論是紙質文本還是電子文本,《論語》終究還是《論語》【解析】電子文獻具有多媒體信息存儲和傳遞功能、檢索方便、信息存儲容量大等優點;紙質文獻則更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更具有權威性等優點。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各有特色,優勢互補,在很長的時期內將共生共存。工具發生了變化,那僅僅是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已,但是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它們對保留民族文化遺產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答案】D年題組1.(·海南單科·5)下列各項中,最早記載蕃薯(甘薯)傳入我國的文獻是()A.《齊民要術》 B.《農書》C.《農政全書》 D.《四洲志》【解析】甘薯傳入我國是在明朝中后期,《齊民要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農書》是中國元代綜合性農書;《農政全書》是明朝由徐光啟所編纂的,《四洲志》是鴉片戰爭后出現的。因此最早記載蕃薯(甘薯)傳入我國的文獻是《農政全書》。【答案】C2.(·上海單科A組·8)中國古代有許多重大發明,下列發明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司南、紙、火藥、活字印刷 B.紙、火藥、活字印刷、司南C.火藥、活字印刷、司南、紙 D.活字印刷、司南、紙、火藥【解析】“司南”的發明時間是在戰國時期,“紙”的發明時間是在西漢,“火藥”的發明時間是在唐朝,“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時間是在北宋。因此正確答案為A項。【答案】A3.(·山東基能·30)下列關于古代文物的說法正確的是()A.殷商時代的甲骨上已有關于日食的文字記錄B.殷商青銅器有屈原向上蒼發出“天問”的圖像C.隋代燒制的陶器上有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詩句D.宋代的詩文扇上有鄭板橋所題“難得糊涂”之語【解析】中國最早的日食紀錄時出現在殷商甲骨文上,故A正確。屈原生活在殷商之后的戰國時期,李白生活的唐代是在隋朝之后,鄭板橋是清代人,故B、C、D三項說法錯誤。【答案】A4.(·四川文綜·13)公元751年,唐朝軍隊在中亞敗于阿拉伯軍隊,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術工匠,這次戰役客觀上促成了中阿之間一次技術轉移.這時中國傳人阿拉伯的技術應該是()A.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C.指南針 D.火藥與火器【解析】造紙術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于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北宋中期平民畢昇發明,時間與題干不符,予以排除,而指南針、火藥與火器不是一項技術,因此,符合題意的只有A項,造紙術傳播到阿拉伯。【答案】A年題組(無)二、主觀題1.(·北京文綜·37)(34分)計時——記時——紀史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軍隊入侵普拉提亞。關于此事發生的年代,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記為:征服優波亞后締結“三十年和約”的第15年,即阿爾哥斯的克里西斯擔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達的埃尼希亞斯擔任監察官之年,雅典的執政官皮托多魯斯的執政任期內……公元前431年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如下記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趙襄子四十五年等。(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紀年特點。(2分)結合所學,分析這一特點所反映的歷史狀況。(6分)【考點】綜合考查古代希臘、中國歷法;【解析】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知識運用以及歸納概括能力。第(1)問“特點”從材料信息看出:比較混亂,沒有統一的紀年。“歷史狀況”主要是因為古代世界各地彼此孤立、隔絕。應從各區域之間的關系、交流、文化發展、社會要求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點:沒有通行、統一的紀年方式。(2分)歷史狀況:當時各區域政治分裂,邦國林立;(2分)經濟交流范圍相對狹小;(2分)文化發展相對多元。(2分)社會缺乏對統一紀年的需求。2.(·海南單科·26)(1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在中國古代,天文和歷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天文學家和君主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是官方政府機構不可或缺的人員。至公元1851年,歷代政權頒行了100余部歷法,《夏小正》是中國最古老的歷書,形成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包含了許多關于氣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敘述,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排列。古代的歷法,現在名為“農歷”或“陰歷”,仍決定人們歡度“春節”以及“中秋”、“端午”等節日的具體日期。天象觀測有助于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古代史書中有著連續的有關日食、月食與星象變化的記錄,并從政治角度解釋這些現象。史書明確記錄了公元前186年呂后當政時發生了一次日食,但現代天文學研究表明,所記日食絕不可能發生。日食記錄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減:統治者殘暴,記載的日食現象就多;統治者開明,日食便很少發生。——摘編自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重視天文歷法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中國古代天文學科學性的因素。(6分)【考點】中國古代的科技。【解析】考查學生閱讀分析材料的能力,第一問對材料的概括天文歷法的表現,第二問說明影響古代天文學的因素,注意從材料和所學知識去概括和說明。【答案】(1)多種天文觀測儀器制造與改進;豐富的天象觀測記錄;不斷完善的歷法;中央政府支持、組織,設置專門機構。(6分)(2)將天象變化與現實政治相聯系,天人感應思想;注重實用性,理論探討不足。(6分)3.(·北京文綜·40)(24分)在長期的抗災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東漢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衰”。張仲景記述道:“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但競逐榮勢……惟名利是務。”“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概括張仲景從醫的社會背景,寫出其醫學著作的名稱并概括該著作的成就。(8分)【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醫圣張仲景從醫的社會背景、醫學著作及其成就的理解。【答案】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傷寒雜病論》成為中西治療學的理論經典(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理論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