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中學高考仿真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中學高考仿真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中學高考仿真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中學高考仿真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中學高考仿真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二中學高考仿真卷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馬克思在《中國記事》中寫道:“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顯然是:歐洲人的干涉,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所引起的現存政權的震動,白銀的外流,外貨輸入所引起的經濟平衡的破壞,等等。”由此可推知,馬克思認為A.歐洲列強的侵略導致中國自然經濟解體B.太平天國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義性C.洋務運動客觀上抵制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D.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帝愛國的進步性質2.以下是兩位史家關于德國統一的歷史論述:甲說:“發生在1871年的‘統一’與其說是德國民族主義發展的結果與表現,倒不如說是普魯士實行擴張主義、并與被排斥在外的奧地利競爭的一種方式。”乙說:“俾斯麥是個徹頭徹尾的普魯士人,他對普魯士的認同高過對德國統一的渴望。只不過俾斯麥明白,普魯士若要以強權姿態迎向未來,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國這個民族國家的領導人。”下列選項與論者觀點一致的是A.兩位史家關于德意志統一動因的看法相互沖突B.乙認為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理想高于普魯士意識C.都肯定普魯士自始至終追求德意志統一的說法D.都不認為民族主義是德意志統一的最主要因素3.曾經有人問梭倫,住在哪一個城邦最好?梭倫回答說:“就是那一種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樣,都盡力懲罰罪犯。”在梭倫頒布的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A.頒布“解負令” B.確立財產等級制度C.設立“四百人會議” D.所有公民都可成為陪審員4.《通考》載:“太祖受命,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主武事,副使佐之。”文中的“太祖”是指A.漢太祖劉邦 B.宋太祖趙匡胤 C.元太祖鐵木真 D.明太祖朱元璋5.如圖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申報》上刊載的一篇關于“哈德門”牌女士香煙的廣告。這反映了當時A.民族企業積極采用輿論宣傳 B.經濟呈現出半殖民地色彩C.民國成立推動社會習俗轉變 D.女性成為煙草業消費主體6.古希臘時期,雅典公民安特米恩從第四等級上升至第二等級,他在雅典市中心樹立起一匹馬的雕像和一塊石碑作為紀念,石碑上寫著“安特米恩謹以此獻給諸神,他已經從‘勞工級’上升至‘騎士級’”。安特米恩的“升級”得益于A.“解負令” B.財產等級制 C.陶片放逐法 D.十將軍制度7.古代帝王將祖宗神位供奉于太廟,并選取少數王公大臣進行供奉,稱為“配享”。漢代以來更是相沿成制度,例如西漢裴秀、宋代司馬光、清代張廷玉等皆“配享”太廟。這一做法旨在A.強化宗法制度 B.彰顯皇權權威 C.宣揚忠義理念 D.體現尊卑有序8.18世紀60—80年代,北美地區“人民主權”的觀念經歷了一個從付諸實踐到走向激進,再到被抑制的發展軌跡。這一變化表明,美國建國之初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顯現B.背離了啟蒙思想的原則C.忽視了對個人自由的保護D.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力9.甲午戰爭后“中國新式產業發展進入民營化為主階段”,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A.洋務運動的誘導B.戊戌變法的措施推動C.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D.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全國的500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苦難的群雄戰亂。同時,也孕育了一場漫長的“除舊立新”。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在動蕩中漸變,在漸變中發展的社會轉型期。提出這種看法的著眼點是A.井田制漸趨瓦解,地主土地所有制確立B.國家形態從封邦建國制走向大一統帝國C.完成了一次結構性和全方位的社會變革D.禮樂文化經歷了戰亂后在思想領域消失11.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1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因此英國推行福利制度改革。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社會欺詐現象嚴重B.政府的財政負擔嚴重C.經濟發展緩慢D.階級矛盾的緩和12.1939年2月,國民黨組織南岳游擊訓練班,邀請中外名人和領導人講課、演說或作報告(見下表)。受邀者主講內容蘇聯顧問炮兵、步兵協同作戰問題日本共產黨鹿地亙對日本軍閥的解剖和日本國內的民主斗爭蔣介石推行基本建設與實現三民主義白崇禧關于游擊戰的問題胡愈之(學者,社會活動家)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分析周恩來中日戰爭之政略與戰略問題此舉表明國民政府A.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B.接受中共倡導的全面抗戰路線C.根據戰場形勢調整作戰方針 D.致力于維護國共合作抗日大局13.1992年,鄧小平再次出現在《時代》周刊封面上。《時代》周刊介紹到:“‘航空母艦’在13年里轉了第二圈。”這主要是因為中國A.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B.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C.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D.實現了香港順利回歸14.下圖所示的陰影部分是古代的哪一帝國?A.羅馬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奧斯曼帝國15.“英國的革命實際上是議會的變革,革命前是國王的議會,革命后是議會的國王”。文中“議會的國王”對應的政治制度是A.封建等級制 B.等級君主制C.君主專制制 D.君主立憲制16.李鴻章建立了上海機器織布局后,規定“合中國各口岸統計,無論官辦、商辦,即以現辦紗機四十萬錠子,布機五千張為額,十年之內,不準添續。”這段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洋務運動有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面B.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發展民族工業C.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國出現了民族工業D.此規定有利于西方資本在中國的擴張17.在古羅馬的法律中引用了這樣一個案件:在一個公共廣場上,一名理發師為一名奴隸刮胡子。另外兩個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個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發師,導致他割了奴隸的喉嚨。依據羅馬法,在公共場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隸本人對該事件負責。這表明羅馬法。A.本質是維護私有制和貴族利益B.有利于調解矛盾,規范行為C.保障平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D.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18.兩漢時期,諫官主要職能是向君主陳明政務大事,此外還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視各州,其監察權遠遠大于刺史。這說明,兩漢時期A.諫官行政權力擴大 B.監察體系完備C.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D.諫官分割皇權19.明代初期實行了嚴格的戶籍制度,人們不得隨意改動戶籍,不得擅自流動,外出百里之外時必須有官府發給的“路引”(通行證)。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許流動人口在當地入戶占籍。這一變化反映了A.科舉取士范圍的擴大B.社會經濟的發展C.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D.等級制度的解體20.1928年的《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1929年的《興國土地法》調整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調整A.有力地回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B.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C.反映了“左”傾錯誤逐步泛濫D.表明中共的右傾錯誤得到清算21.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告誡民眾:“君主政體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勢,同樣地,被人當作權利來爭奪的世襲,則是對我們子孫的侮辱和欺騙。”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是A.人文主義 B.民族主義 C.天賦人權說 D.三權分立學說22.20世紀50年代,黨和政府提出了“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以預防醫學理論為指導,動員全社會進行“除四害、講衛生、消滅主要疾病”的愛國衛生運動。這A.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明意識 B.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順利恢復C.建立了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 D.解決了城鄉的衛生防疫問題23.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帝國議會有權對由皇帝任命的宰相與政府的法案與政策表示反對或支持,而無權選舉或任命宰相及政府。這些規定A.使資產階級無法參與民主進程 B.體現了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C.使議會無法有效監督行政機構 D.嚴重削弱代議制機構立法權限24.16-17世紀,歐洲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這有助于進步史觀的形成和唯物論與辯證法思想的發展。由此可知,科學革命()A.有利于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B.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興起C.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興起 D.促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5.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歷史學家的技藝》中寫道:“令史學家感到遺憾的是,人們并非總是隨著習俗的改變而改變其詞匯的。”以下史學術語的使用符合這一說法的是A.封建 B.人文精神 C.理性精神 D.代議制26.王夫之論史,氣勢恢弘,雖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從不任意評說;王夫之論史,充分考慮歷史背景,不執一概而論。如論西域時,他認為漢和唐歷史背景不同,導致西域地位在這兩個朝代的差異。材料表明王夫之A.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史學意識 B.擅長品評歷史事件C.評史側重歷史事件之間的不同 D.熟悉西域地區歷史27.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同蘇聯的區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中華民主共和國”“幾個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等新的概念以區別“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這些概念的提出A.體現了中共對中國國情的正確分析B.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理論產生C.反映出中共認識到蘇聯模式的弊端D.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28.下圖為光緒三十二年《開通畫報》中的一幅漫畫廣告,畫中某乞丐一邊吃剩飯,一邊看報紙,“我雖然要飯吃,沒事我就買一張瞧瞧,心里開通得多。”這反映出A.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報紙具備一定宣傳功能C.報刊言論不受政府限制D.關注時局已成社會共識29.1864年6月,中國海關稅務司赫德(英國人)在通告中,告誡外籍雇員應時刻銘記“稅務司署乃中國海關而非外國之海關所有.領取中國政府之俸祿因而身為該政府屬員之人”。這反映了A.中國關稅自主權進一步喪失 B.清政府加強了對海關的管控C.契約精神影響雇員職業操守 D.中國外貿完全被英國所控制30.鄭觀應強調,在與外國協定稅率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異邦客商,一切章程,均南各國主權自定。實與公法吻合”。鄭觀應的這一觀點A.體現了近代國家觀念 B.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論C.已突破“中體西用”的觀念 D.開啟了外交觀念的近代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39~1640年,鼠疫在西歐曾爆發過60次之多,倫敦是當時歐洲疫情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意大利各城市以及法國等先后通過官方法令形式實施了隔離、檢疫、加強公共衛生、組建相關防控機構等防疫措施。笛福在《倫敦大瘟疫親歷記》中描述了1664~1665年的倫敦大瘟疫:“在災難面前,很多人沉湎于預言、占星以及古老巫婆的傳說中;某些狂熱分子沖向街頭傳播預言,假稱自己是被上帝派來告誡這個城市的“先知’。”1665年初,倫敦市市長及市議會及時制定、實施了詳細的防疫措施:組建相關領導機構,明確其具體職能;關于舉報患者、實行隔離、物件消毒、房屋封閉、埋葬死者、禁止公共集會等具體細節要求;對每天打掃街道、及時清理垃圾、流浪動物的捕殺等都做了詳細規定,等等。——摘編自陳凱鵬、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國政府的“防疫”對策》材料二1902年,袁世凱用巨款收回了由八國聯軍把持的檢疫機構,改設天津衛生局,“專司防疫清潔事宜”,又下設“時癥醫院”“婦嬰醫院”“育黎堂”和“官廁”等4個部門,推行清潔道路、施治病癥、防疫檢疫等事項。天津衛生局總局設在天津。后因周邊“迭生疫癥”,又在大沽、北塘、營口、唐山、秦皇島等地添置防疫院,“派員檢疫”。各地衛生局的職責主要有:普及防疫知識;嚴格疫情通報;組織居民進行環境整飭;推廣合乎防疫要求的新式廁所,以及收容流浪乞討人員等。1904年初夏,營口、北塘等地瘟疫流行,震動京畿。清政府恐列強借故插手國內防疫事務進而要挾朝廷,故決定自主實施防疫,諭令袁世凱等立即組織疫區防疫工作。經數月努力,北洋地區“疫氣漸消,全活眾多,津郡亦未流行”,防疫取得成功。——摘編自谷永清、張海林《試論清末“新政”中的衛生防疫事業以北洋地區為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7世紀中葉英國防疫對策形成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17世紀中葉的英國和20世紀初的中國防疫對策的異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末防疫對策的意義。32.材料新中國成立后,一些地方在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啟發下,群眾自發集資創辦了具有公益性質的保健站和醫療站。1956年,全國人大賦予集體介入農村社會成員疾病醫療的職責,隨即許多地方開始出現以集體經濟為基礎,互助互濟的集體醫療站。1959年,衛生部正式肯定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隨后這一制度逐步走向普及化。它不僅為農村社會成員提供門診和住院服務,而且承擔著兒童計劃免疫、婦女孕產期保健、計劃生育、地方病疫情監測等任務,并積極開展各種預防工作和飲食及飲水衛生、愛國衛生等工作。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普遍關注,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稱之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范”。——摘編自鐘雪生《中國農村傳統合作醫療制度研究》等文(1)根據材料概括該時期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時期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并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參戰。真正卷入戰爭的中國人,是14萬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危機。……為了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參戰,英國和法國將他們的目光投向中國廉價又豐富的人力資源。……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華工14萬人左右。按照最初約定,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參戰,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處于最前線。他們到歐洲后多從事挖掘戰壕、筑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和戰斗工作,約兩萬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中國勞工旅的大多數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國,留下來的三千人在歐洲扎下了根,構成了當時法國和比利時華人社會的核心。李肇星在憑吊一戰赴歐華工墓地后表示,許多一戰華工戰后成為第一批移居法國的華人,為中法友誼做出貢獻。——摘編自光明網《14萬中國勞工參加一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勞工旅”出現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勞工旅”的歷史貢獻。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據材料中的“歐洲人的干涉”“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所引發的現存政權的動搖、白銀的外流”可知,馬克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國爆發的原因,正是這些原因,使太平天國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義性,故選B;A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義和團運動發生在甲午戰爭后,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C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顯然是:歐洲人的干……白銀的外流,外貨輸入所引起的經濟平衡的破壞”,聯系所學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背景分析解答。2、D【解析】從材料“與其說是德國民族主義發展的結果或表現,倒不如說是普魯士實行擴張主義”可以看出甲認為不應把民族主義當作德國統一的最主要因素,根據“俾斯麥是個徹頭徹尾的普魯士人,他對普魯士的認同高過對德國統一的渴望”可知乙認為俾斯麥普魯士的認同高過對德國統一,兩位史學家都不認為民族主義是德意志統一的最主要因素,D正確;甲和乙的論述可以看出兩種看法是互相支持的,A錯誤;從材料“對普魯士的認同高過對德國統一的渴望”可以看出B、C兩項錯誤。3、D【解析】

材料“就是那一種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樣,都盡力懲罰罪犯”體現的是雅典公民擁有獨立的司法權,其中所有公民都可成為陪審員的史實最能體現這一說法,D正確;頒布“解負令”最大的影響就是穩固公民內部團體,A排除;確立財產等級制度適應了工商業奴隸主階級參與政權的需要,B排除;設立“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作為最高行政機關無審判權,C排除。故選D。4、B【解析】

材料“太祖受命,以宰相專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主武事”表明宰相的權力被參知政事分割,還設置了樞密使掌管軍事權力。依據君主專制的加強可知,這符合宋太祖趙匡胤的措施。B正確;漢朝時期沒有產生參知政事,A錯誤;元太祖晚于宋太祖,不符合題意,C錯誤;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D錯誤。故選B。5、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廣告中的代言人擺脫了封建保守封閉,追求時髦和歐美的消費生活,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滲透,體現了近代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因此B選項正確;駐華英美煙草公司不是民族企業,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民國成立的影響,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信息不能說明女性成為煙草業消費主體,D選項錯誤。故選B。6、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梭倫改革通過財產等級制,使一部分人上升到上一個階層,故B項符題意。7、B【解析】

通過配享顯示了少數大臣的特殊地位,這種特殊地位來源于皇權,從而彰顯了皇權的權威,故選B;少數大臣與帝王并不是統一宗族,無法體現強化宗法制度,排除A;CD是表面現象,無法體現本質,排除。故選B。8、D【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建國之初,由松散的邦聯體制到聯邦制的建立過程中,過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了加強。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人民主權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建國之初沒有實行直接民主制;B選項錯誤,美國并未否定“人民主權”思想,沒有背離啟蒙思想的原則;C選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問題,并未涉及個人自由的問題。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9、C【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了自然經濟,清政府為償還賠款,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使民間出現辦廠熱潮,故C選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的誘導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的原因,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故A選項錯誤;導致甲午戰爭后“中國新式產業發展進入民營化為主階段”的出現主要與當時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有關,而不是戊戌變法的措施推動,并且戊戌變法開始于1898年,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在一戰期間,而不是這時期,故D選項錯誤。10、C【解析】

根據材料“這是一個在動蕩中漸變,在漸變中發展的社會轉型期。”可知著眼點指的是這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C說法全面并符合題意,故選C;A項只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上變革的體現,具有片面性,排除;B項也僅僅從政治一個方面體現,具有片面性,排除;D消失說法有誤,排除。11、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福利國家”制度是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而實行的,因此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這正是材料中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答案為B。考點:羅斯福新政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福利國家政策12、C【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可判斷出這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培訓內容來看可知這是在為調整作戰方針服務,C正確;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全面抗戰路線問題,AB排除;材料未涉及維護國共合作抗日大局,D排除。故選C。13、B【解析】

據所學可知,鄧小平領導的黨中央于1979年決定在廣東、福建設立經濟特區;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思想,對推進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B正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紀初,與材料不符,A錯誤;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與材料不符,故C錯誤;1997年實現了香港順利回歸,與材料不符,D錯誤。14、D【解析】

奧斯曼帝國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東南歐、巴爾干半島之大部分領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故答案為D項;該地圖沒有包括意大利半島,不是羅馬帝國,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主要是在阿拉伯半島,且占有的歐洲部分是西班牙,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主要是在巴爾干半島,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排除C項。15、D【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英國實行的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故D正確。16、B【解析】

材料“機五千張為額,十年之內,不準添續”體現的是李鴻章維護上海織布局的利益,對民間織布設廠進行限制,體現的本質是封建專制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B選項符合題意;A選項屬于表現,排除;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是歐風美雨的產物,C選項排除;此規定的確在客觀上有利于西方資本在中國的擴張,但是這并不是材料的反映的實質問題,D選項排除。17、B【解析】

據材料“依據羅馬法,在公共場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隸本人對該事件負責。”可知,羅馬法對出現的各種事件作出明確規定,從而有利于調節矛盾,規范社會行為,B正確;材料中涉及的是奴隸和平民,跟貴族階層無關,A錯誤;羅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但其本質上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不可能實現社會公平,C錯誤;據所學可知羅馬法只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并不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該項說法夸大了其歷史地位,D錯誤。18、C【解析】

據材料“向君主陳明政務大事……其監察權遠遠大于刺史”可知,兩漢時期,諫官為君主服務并聽命于君主,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故C正確;諫官主要掌握監察權,沒有體現諫官行政權的擴大,故A錯誤;B項中“體系完備”無法體現,故B錯誤;諫官為君主服務并聽命于君主,材料未提及諫官分割皇權,故D錯誤。19、B【解析】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許流動人口在當地入戶占籍。”可知明代戶籍的變化是適應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的需求,故B正確。材料未涉及科舉取士的范圍,故A錯。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與材料表達不符,故C錯。D項史實明顯錯誤,故錯。20、B【解析】

由“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到“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體現了中共的土地政策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不斷調整,革命對象逐步明確,革命策略趨于靈活,這反映了中共土地政策逐步成熟,故B正確;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是在1927年,故A錯誤;材料和“左”傾錯誤無關,故C錯誤;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故D錯誤。21、C【解析】

根據“被人當作權利來爭奪的世襲,則是對我們子孫的侮辱和欺騙”可得知其強調的是天賦人權的思想,故C正確。22、A【解析】

掀起愛國衛生運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講衛生的文明意識,故選A;愛國衛生運動與國民經濟恢復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CD項說法過于夸張,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A。23、C【解析】

根據材料“帝國議會……無權選舉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說明議會無法有效監督行政機構,故選C;帝國議會有一定權力,說明資產階級有機會參與民主進程,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軍國主義色彩,B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帝國議會的立法權限問題,排除D。24、A【解析】

依據材料“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這有助于進步史觀的形成和唯物論與辯證法思想的發展”可以看出科學革命有利于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自然科學誕生在文藝復興時期,因此是文藝復興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而不是自然科學推動文藝復興興起,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資產階級革命,排除C;馬克思主義誕生在1848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25、A【解析】

封建一詞本來是指領主分封土地于封臣所形成的政治關系,后來演變為代指一種社會類型,即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歷史階段,故答案為A項。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理性精神強調重視理性的作用;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制,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項。26、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夫之論史可以“充分考慮歷史背景”,“從不任意評說”的做法符合唯物史觀,A項正確;材料中王夫之從不任意評說與“擅長品評歷史事件”觀點不對應,只有王夫之基于漢唐歷史背景不同,導致西域地位不同的一個觀點,不足以說明其評史側重區別事件差異,更不能得出王夫之熟悉西域地區歷史的結論,BCD三項錯誤。27、A【解析】

根據材料“《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中華民主共和國’‘幾個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根據我國國情,我國走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國建設成在無產階級領導下,聯合一切民主階級統一戰線的政治制度,故A項正確;B項是指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排除;材料“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表明我國實行“兩步走”的戰略,由新民主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故C項排除;D項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的狀況,排除。28、B【解析】

據材料“我雖然要飯吃,沒事我就買一張瞧瞧,心里開通得多。”可知,乞丐一邊吃剩飯,一邊看報紙,認為看報紙心里明白很多道理,故報紙具備一定宣傳功能,B正確;據材料乞丐一邊吃剩飯,一邊看報紙是個例,不能反映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報刊言論不受政府限制,C錯誤;據材料乞丐一邊吃剩飯,一邊看報紙是個例,不帶有普遍性,不能說明關注時局已成社會共識,D錯誤。29、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赫德要求外籍雇員認識到自己領取中國政府的俸祿,就要為中國政府服務,二不能認為是自己國家的海關,告誡雇員要有為“雇主”服務的契約精神,故選C;A表述正確,但是不能體現材料的主旨,排除;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說明絕對化,且不符合史實,排除。30、A【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鄭觀應提出在對外交往之時應獨立自主,應該遵守國際公法,這實際上突破了傳統上中國的夷夏之防觀念,反映出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鄭觀應只是接受了國際外交觀念,沒有涉及對西方民主政治的認識;C選項錯誤,材料不能表明鄭觀應已突破“中體西用”的觀念;D選項錯誤,依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是中國外交觀念近代化的開始。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背景:西歐瘟疫頻發,一些國家防疫舉措日益完備;英國疫情嚴重,防疫舉措滯后;民眾防疫知識匱乏;英國議會和政府權威增強。(2)相同點:政府主導;設置專門機構;內容全面;防治結合。不同點:英國只關注國內疫情;中國兼顧抵制外來干涉。意義:增強了抵御瘟疫的能力;增強了民眾的衛生健康意識;減輕了社會人員損失;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減輕了對列強的相關依賴。【解析】

(1)背景:根據“鼠疫在西歐曾爆發過60次之多”“防疫措施”得出西歐瘟疫頻發,一些國家防疫舉措日益完備;根據“《倫敦大瘟疫親歷記》”“倫敦市市長及市議會及時制定、實施了詳細的防疫措施”得出英國疫情嚴重,防疫舉措滯后;根據“沉湎于預言、占星”“狂熱分子”“傳播預言”得出民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