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泰化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泰化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泰化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泰化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泰化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西省呂梁市泰化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求同存異”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1895—1898年維新派在全國共設立學堂19所,他們不再要求青年學子潛心訓詁詞章,而是引進西方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倡導學生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思想。據此可知,維新派A.開創西式教育先河 B.促成教育形成完整體系C.注重培養技術人才 D.教育理念符合時代潮流3.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周時期,玉器主要服務于禮儀活動。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佩玉替代禮玉成為“風潮”。這體現出A.儒家正統地位確立 B.禮樂制度逐漸完善C.崇德重教漸人人心 D.玉器制造技術進步4.列寧說:“如果沒有戰爭,俄國也許會過上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不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對這句話最正確的理解是:A.沒有“一戰”就不會有十月革命的發生 B.俄國所有革命的必備條件是“有戰爭”C.“一戰”激化俄國內矛盾推動革命發生 D.參與“一戰”是革命爆發的重要原因5.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期間,更曾有儒學大師提出“六經皆我注腳”的論斷,主張利用六經為自己服務,但不要執迷于六經的言論。這個時期當是:A.戰國 B.西漢 C.唐朝 D.宋朝6.近代史專家陳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革命過后的社會民眾心理“呼喚一個能迅速結束動亂、穩定政局的人物……”他還說:“袁世凱是選舉出來的,于法有據。”陳旭麓的論述旨在強調的是A.袁世凱上臺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凱上臺符合法律程序C.社會動蕩需要強勢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會穩定7.19世紀中后期,某國最高統治者面臨國內嚴峻形勢,被迫有所行動,但他同時在國務會議上宣布:“諸位請相信,凡是為保障地主利益能夠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該行動是A.法國頒布《民法典》B.德意志實現統一C.俄國廢除農奴制D.日本明治維新8.唐代有的學者拋棄了漢儒的注疏之學,由注重章句轉向強調經義:有的學者主張“以已意解經”:有的學者提出了“何為性”和“如何修性”的問題。這些現象A.背離先秦孔孟之道 B.導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現 D.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9.獨立后的美國確立了聯邦體制,這一政治架構的理念主要源自A.盧梭 B.霍布斯 C.伏爾泰 D.孟德斯鳩10.一名女子說:“我不知道我算是哪國人,我的祖父因為信奉新教,被教區神父處罰終身苦力;我的父親被老爺打成跛子;我的丈夫從軍去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幫誰打仗。”有人批評這名女子的丈夫及家人愚蠢,竟然為剝削他們的國王、貴族、教士作戰。根據這段資料的內容,該女子最可能生活在A.15世紀初意大利的莊園 B.16世紀末日爾曼北部城市C.17世紀英國的港口農村 D.18世紀末法國中部的小鎮11.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最終通過對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的方針。隨后,人民日報發表論:二戰歷史不容翻案。從國際法層面看,日本“國有化”釣魚島違反了①《聯合國家宣言》②《開羅宣言》③《雅爾塔協議》④《波茨坦公告》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12.1974年,在中美關系的談判中,基辛格希望中國承諾和平解決問題。中國政府則堅持認為問題采用什么方式,是否采用和平方式,將由中國人自己決定。這反映出A.中美關系實現了正常化 B.美國堅持“兩個中國”原則C.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原則 D.和平解決問題成為共識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軍國民體育是以兵式體操為主要訓練手段,倡導尚武精神,以達保種強國之目的。中國的軍國民體育思想始于清末興于民初,主要淵源于德國和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目的在于培養有軍事技能的社會公民。近代知識分子覺醒也是該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1902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首次將體操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體操課成為各級學堂必修課程。1911年6月,中央教育會議決《軍國民教育案》。1912年,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五育”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即體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美育和世界觀。民國初年,軍國民體育思想已經成為主流教育思潮。1915年2月,袁世凱頒布愛國、尚武等七項教育宗旨,尚武即為軍國民體育。1915年,中國傳統武術正式被納入學校體育課程。軍國民體育思想后被自然主義、實用主義等教育思想取代。——摘自律海濤《中國近代軍國民體育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軍國民體育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軍國民體育思想的意義。14.(2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蘇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權,天皇家族沒有什么實權。貴族瘋狂地兼并土地,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聯合貴族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刺殺當時掌握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其父蘇我蝦夷自殺,皇室奪取政權。中大兄皇子等擁立孝德天皇,定年號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權以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發布《改新之詔》,主要內容有: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物(租),服勞役或納布代役(庸),交地方土產(調)。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設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臺;地方分國、郡、里;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實行征兵制,京師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為了使改革順利進行,新政權在全國各地登記人口和檢查田產。701年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改新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開元盛世的唐朝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改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根據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在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的主要不同點。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求同存異”的方針打消了對中國和共產主義持有敵對情緒的有些領導人的顧慮,這符合“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的信息,故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緬甸會談時提出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關系,故C項錯誤;“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這是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方針。【詳解】2、D【解析】

根據材料“不再要求青年學子潛心訓詁詞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派引進西方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思想的做法符合了時代的潮流,有利于推動救亡圖存運動的發展,故D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得出維新派開創西式教育先河的結論,并且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B項完整的體系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維新派不僅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還注重學習西方先進政治制度,因此注重培養技術人才不能體現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3、C【解析】

材料表明隨著玉代表德的思想產生之后,玉器逐漸受到了人民的歡迎,表明當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德教。C正確;儒家正統思想在漢朝確立正統地位,A排除;依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逐漸被破壞,B排除;材料表明因為德的關系,玉才受到人民的歡迎,而不是玉器的制造技術進步,D排除。故選C。4、C【解析】

材料中列寧的意思是因為一戰促使了俄國革命的條件成熟,縮短了革命形勢發展準備時間。根據所學,一戰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促使了革命條件的加快成熟,故C項正確;戰爭只是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促進因素,排除AB;一戰激化了俄國各種矛盾的爆發,不是說.參與“一戰”是革命爆發的重要原因,排除D。故選C。5、D【解析】

“六經皆我注腳”為南宋時期陸九淵的觀點。“主張利用六經為自己服務,但不要執迷于六經的言論”說明儒家的思想受到沖擊,南宋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佛道形成一種新的儒學——理學。故D正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是完善時期,排除A;西漢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排除B;唐朝時期不符合材料中“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的信息,排除C。故選D。6、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史料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社會民眾心理、法律兩方面說明袁世凱上臺的原因,表明袁世凱當時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當時形勢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因此A符合題意。而B不合題干主旨,C、D與題意無關。故選A。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7、C【解析】

據材料“19世紀中后期……面臨國內嚴峻形勢,被迫有所行動……凡是為保障地主利益能夠做的一切,都做到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和特點,故C正確;法國頒布《民法典》在1804年,故A排除;德意志實現統一并不是“面臨國內嚴峻形勢,被迫有所行動”,故B排除;日本明治維新并不是“保障地主利益”,故D排除。8、D【解析】

唐代學者拋開漢儒的研究方法,強調經義,關注經義中的人性和修養等問題,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D項正確;唐代研究儒家經義,并未背離孔孟之道,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佛、道的傳播與教義,B項錯誤;人性與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說明其為唯物思想,C項錯誤。9、D【解析】

獨立后的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總統共和制,其中的三權分立原則來源于孟德斯鳩,答案為D;盧梭主張人民主權說和社會契約論、霍布斯主張國家通過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伏爾泰認為信仰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C。10、D【解析】試題分析:從題干材料“我的祖父因為信奉新教,被教區神父處罰終身苦力”可知這個時候新教已經出現,只是在題干這個女子所屬的地區是舊教勢力較強大的地區,所以才會受到舊教勢力的迫害,故A項在時間上與題意不符;B、C所屬的區域均是新教勢力較強的地方,故不會出現題干材料中的現象。由材料“……竟然為剝削他們的國王、貴族、教士作戰”可知,該地區屬于階級差別非常嚴格的社會,故D符合題意。所以應選D。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近代政體在歐洲大陸的擴展·法國的封建專制統治1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期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宣布釣魚島等為中國領土,日本將其國有化違背了這些國際法,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協議》沒有專門明確釣魚島等是中國領土,①③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BD三錯誤。12、C【解析】

本題考查新中國外交。材料指出,在1974的中美關系談判中,中國強調在問題的解決方式上,由本國自己決定,凸顯了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故C項正確;標志著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的是1979年《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美國“希望中國承諾和平解決問題",并未提到其堅持“兩個中國”原則,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是強調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并未體現“和平解決問題成為共識”,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以救亡圖存為目的;學習借鑒西方;知識分子起到推動作用;政府通過學校教育推廣;重視民族傳統體育。(2)意義:沖擊傳統的“重文輕武”觀念,促進近代中國國民性改造;推動學校體育普及;增強國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促進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再興;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改革和發展;奠定了現代體育運動的基礎。【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倡導尚武精神,以達保種強國之目的”可歸納出:以救亡圖存為目的;根據材料“主要淵源于德國和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可歸納出學習借鑒西方;根據材料“近代知識分子覺醒也是該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可歸納出知識分子起到推動作用;根據材料“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體操課成為各級學堂必修課程”可歸納出政府通過學校教育推廣;根據材料“1915年,中國傳統武術正式被納入學校體育課程”可歸納出重視民族傳統體育。(2)意義:結合近代中國軍國民體育思想的特點和所學知識可知,關于意義可從促進近代中國國民性改造、推動學校體育普及、增強國民體質、促進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再興、推動中國近代教育改革和和奠定現代體育運動的基礎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14、(1)原因:改革前,改革派發動政變,實現了政權的轉移;結合本國國情學習借鑒隋唐先進政治經濟制度或文化;廢除豪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采取全面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