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北京市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北京市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北京市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北京市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清華大學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間,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別占上海人口總數的13.4%和8.1%。出現這一變化的合理解釋是A.戰爭影響人口布局 B.租界內生活設施較為完善C.上海經濟發展迅速 D.上海外來人口大幅度增加2.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頒布《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次年4月,頒布的《興國土地法》修改:“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一變化()A.標志土地革命路線正式形成 B.有利于促進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C.有利于孤立和打擊地主階級 D.標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3.鴉片戰爭之后,英國認識到隨著傳統中國對外關系體制被打破,其他國家也必定會向中國要求條約特權。為維護英國在列強對華關系中的領導地位,英國遂從中國攫取了A.領事裁判權 B.片面最惠國待遇 C.居住及租地權 D.協定關稅的特權4.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獨立行動的人的手里,所以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如果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里,不管它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該主張A.推動了福利國家制度的發展 B.與凱恩斯主義理念相一致C.20世紀70年代后得到重視 D.反對極權,推崇民主政治5.1854年夏,到訪天京的英國駐上海領事館官員麥華陀指出:“(他們)構成了整個中國社會體系的中堅,是大眾輿論的領袖……對于他們,叛軍不是用心地爭取其歸順,而是宣布他們的榮譽頭銜無效和非法,抨擊他們所珍愛的古代典籍,焚毀他們的公共藏書地,使他們變成了自己的敵人。”這里的“他們”是指A.封建官僚地主 B.工商業者階層 C.知識分子群體 D.駐華公使領事6.“通過一定的程序來對皇帝進行合法的制約,使皇帝無法行專制之實”。上文描述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明朝的內閣制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軍機處7.1493年,哥倫布完成第一次遠航以后,帶回了他在新大陸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并廣泛種植,極大地緩解了饑荒對舊大陸人類生存的威脅。據此理解正確的是A.哥倫布是徹底解決亞歐大陸饑荒問題的有功之臣B.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美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系C.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形成D.新航路的開辟證實了地圓學說8.1913年,美國汽車產業最大的獨占企業之一福特公司原來每生產一輛汽車所需勞動時間為12小時8分鐘。當引進T型車裝配線后,時間縮短至2小時35分。后來繼續擴大T型車裝配線后,平均每輛車所需時間降低為一個半小時。這說明A.壟斷有利于提升產品競爭力B.行業壟斷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C.自由競爭的企業法則遭拋棄D.商業壟斷行為破壞了社會公平9.有學者說:“光榮革命自身也就成為一種傳統,為以后的英國人們提供歷史依據。”該學者意在說明光榮革命A.清除了政治體制中的君主殘余 B.開啟了保守而漸進的民主之路C.推動了代議制民主的迅速發展 D.完成了國家權力中心成功轉移10.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45.1%,農業總產值增長了53.5%,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提高了70%,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這些成就的取得A.促使國民經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B.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C.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D.表明國家整體經濟狀況根本好轉11.英國人赫德在《雙周評論》撰文說:“中國如被瓜分,全國將協同一致來反對參與瓜分的那幾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該材料用于幫助我們理解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影響 B.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C.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危害 D.《辛丑條約》簽訂的重要原因12.羅馬法學家吉拉爾力證《十二(銅)表法》的真實性。他從三個維度表明《十二(銅)表法》并非虛構:歷史羅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銅)表法》的記載,且常引用其律文。法律《十二(銅)表法》的內容適合于公元前五世紀的農村公社解體后的自然經濟社會,而不適合于公元前二世紀末手工業和商業已有了相當發展的羅馬共和國時代。語言學《十二(銅)表法》條文所用的文字,都是當時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二世紀以前所習用的拉丁文,其體裁大不相同。吉拉爾的撰述過程表明A.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B.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C.利用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互證能形成更具說服力的解釋D.文學作品中關于《十二(銅)表法》的記錄準確可信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中世紀之光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而且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它任何地區所沒有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1)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說的“支離破碎的歐洲”?(2)結合史實說明,城市的興起對西歐社會發展的影響。14.(20分)材料陳宏謀作為雍正、乾隆時期的理學名臣,也是一名積極倡導“理學以經世”的經世學者。陳宏謀所謂的經世是著眼于當下的,而非為后世立法,這從他多次強調士人要關,心“時事”,學者要“援古證今”“酌古宜今”的言論中即可看出。1745年,陳宏謀在陜西發布了著名的《申飭官箴八則檄》,針對當時官場的一些陋習進行了箴規,其后還陸續發布了一些整頓官場陋規的檄文。除了注重對官場陋習、士風的批評與治理外,重視社會教育和書籍的傳播亦是其經世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所謂社會教育,并非一確切概念,或用陳宏謀自己的話說即“宣諭教化”。其教育的對象廣泛,從童蒙到仕子,對平時人們所忽視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陳宏謀認為都是可以通過讀書教育而改善的。——摘編自由長海《理學與救世——陳宏謀經世思想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陳宏謀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陳宏謀思想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19世紀60年代初期,太平軍攻入上海,引起人民的恐慌,紛紛躲到租界尋求庇護,因此戰爭會對人口布局產生影響。A正確;生活設施完善與否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上海經濟發展與人口涌入租界無關,C錯誤;材料未說明租界增加人口是外來的,D錯誤。故選A。2、C【解析】

由之前不沒收地主土地到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的變化,有利于孤立和打擊地主階級。故答案為C項。A項發生在1931年,排除;B項此時國共合作已破裂,排除;D項是1935年遵義會議,排除。3、B【解析】

最惠國待遇指的是締約國雙方在通商、航海、關稅、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給予的不低于現時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惠、特權或豁免待遇。但清朝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該締約外國得享受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則無對等權利,是片面的。因此據材料“英國認識到隨著傳統中國對外關系體制被打破,其他國家也必定會向中國要求條約特權”可以判斷出是片面最惠國待遇,B正確;領事裁判權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A排除;居住及租地權與材料無關,C排除;協定關稅便利了英國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破壞的是中國的關稅自主權,與材料無關,D排除。故選B。4、C【解析】

材料“如果生產資料都落到一個人手里,不管它是屬于整個社會的還是屬于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體現的是哈耶克反對生產資料公有制,強調放松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進入滯脹狀態,為擺脫經濟困境,西方國家紛紛放松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因此C選項符合題意;福利國家屬于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種,A選項排除;凱恩斯主義強調的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材料反對對經濟的干預,B選項排除;材料反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與政治形態無關,D選項排除。5、C【解析】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抨擊他們所珍愛的古代典籍”、“焚毀他們的公共藏書地”可知這些與知識分子有關,說明太平天國運動對知識分子的不重視,也預示著將來必將走向失敗,C正確;封建官僚地主本身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對象,A排除;工商業者階層和駐華公使領事與材料不符合,BD排除。故選C。6、C【解析】

材料信息“通過一定的程序來對皇帝進行合法的制約,使皇帝無法行專制之實”體現的是程序性分權。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體現的是程序性分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故C正確;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明朝的內閣制、清朝的軍機處體現不出程序性分權,故ABD錯誤。7、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理解。從材料的信息來看,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美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系。其它與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選B。8、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壟斷的出現適應了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它提高勞動生產率,導致汽車成本下降,從而價格降低、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故答案為A項。B項,材料沒有涉及“行業壟斷”信息,排除;C項,自由競爭的企業法則遭拋棄的說法材料沒體現,排除;D項,商業壟斷行為破壞了社會公平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C【解析】

據材料“光榮革命自身也就成為一種傳統,為以后的英國人們提供歷史依據。”可知,“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正常的統治秩序確立,為代議制民主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C正確;據所學可知英國政體中保留了“君主”,A說法與史實不符;開啟了保守而漸進的民主之路應該是1660年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開始,B與題意不符;據所學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D說法錯誤。10、D【解析】

依據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國1952年我國恢復工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D正確;國民經濟體系指由物質生產部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組成的國民經濟總體。包括農業、商業、教育、科學技術、衛生保健、文化藝術等。材料中的數據不能體現“國民經濟完整體系”,A排除;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的是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B排除;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C排除。故選D。11、D【解析】試題分析:“中國如被瓜分”,是指看到了列強割占、瓜分中國領土的危害;“全國協同一致來反對……幾個外國統治者”、“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是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清軍和義和團曾經配合抵抗侵略,這顯然會危及列強在華利益,所以《辛丑條約》才會不割占土地、也不新增通商口岸。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12、C【解析】

依據題干和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從歷史史料、法律史料以及語言學史料等方面論證《十二(銅)表法》的真實性,說明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互證能形成更具說服力的解釋,故C項正確。歷史事實不僅僅需要歷史敘述,還需要實物史料,故A項錯誤。歷史文本記錄、文學作品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只是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故BD項錯誤。故選C。【點睛】本題考查羅馬法和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題的關鍵是對表格材料的解讀與分析。本題考查對羅馬法和史料的重要作用相關知識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答案1:能指出歐洲分裂并指出原因。在封建等級制度之下,歐洲處于分裂割據狀態。采邑改革后,歐洲呈現封建割據狀態。答案2:指出歐洲分裂或分裂原因歐洲是分裂的。當時歐洲實行封建等級制度其它答案(2)答案1:能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與文化各方面說明城市的歷史作用。城市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培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在爭取城市自治斗爭的過程中與王權結盟,推動等級君主制確立,逐步瓦解西歐封建制度。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市民階層對于世俗教育的需求增強,推動了近代大學的出現,它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答案2:從兩個方面說明城市的歷史作用。答案3:從一個方面說明城市的歷史作用。其它答案【解析】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