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_第1頁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_第2頁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_第3頁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_第4頁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五篇700字以上

命運在一瞬間轉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于還沒開啟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著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著。今日我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接下來隨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1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陜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始終有個愿望,待有了一筆錢后,要連續學習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愛做的事,她特殊寵愛唱歌、跳舞,盼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許多擔心分因子。村里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愛拉著高壓線線桿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松開并碰上了高壓線。

從那以后,家里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支配:父親帶著弟弟留在家里,而母親帶著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漸漸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敏捷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晰殘疾人要獨立,必需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假如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依據自身的條件,去查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后努力學習、鉆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幻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學問,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愛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幻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幻想并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悄悄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哪怕乞討,也是為了飛行。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2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志堅的一代楷模,自學成才的聞名作家,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放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我的德國筆記》等,翻譯了《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她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

她用堅韌的意志粉碎了醫生對她生命長度的預言,她用樂觀的態度努力過好每一天,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在上世紀80年月,她堅韌不拔的精神,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斗的力氣,鼓舞了一大批中國青年。她就是被譽為“八十年月新雷鋒”和“當代保爾”的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9月誕生于濟南一個學問分子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歡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處處飛行。惋惜,蹦蹦跳跳的時間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突然跌倒了。從今,雙腿丟失了知覺,張海迪也丟失了關于腿的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特別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終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成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全都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伙伴們高興奮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最終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由于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全部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無情的,每當病痛熬煎她時,頑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留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準備用一種痛苦來代替另外一種痛苦。慢慢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3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臨安市。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頭自學攝影,他先后在國內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并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于20年5月20日在家鄉浙江省臨安市啟動“生命之光”——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兩年多的時間,他先后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臺地區,行程達6。3719萬公里,采訪了各行業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采訪手記19。86萬字。20年5月,鄭龍華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范。

由他拍攝的100位勝利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勝利人士》,展現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勝利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我選擇展現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注他們肢體的殘缺。盡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沖擊力,但我盼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盼望和鼓舞。”為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間。

他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個勝利的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立了“譚木匠”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于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立“江民軟件”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于先天佝僂身高不足1米卻坐著輪椅宣揚環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店子村袁建明……鄭龍華要展現殘疾人的“健全”生活。“我盼望這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己: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做事都能勝利,每個人都更應當專心做事。”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舞了許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特別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著一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9歲的劉建超用手語說:“我來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許多人和我們一樣,不幸成為殘疾人,他們更需要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勵志教育,英勇地面對生活。”

從1歲落入火炕失去雙手后,鄭龍華對于生活的磨礪便不再生疏。他用雙腕夾筆寫字、兩次考上高校卻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頓中,同學寄給他臺舊相機,22歲的他開頭用雙腕操作這臺“精密儀器”,走街串巷為村民拍照,兩年后在上海第一次獲獎。

“攝影讓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內向、封閉自己,由于我清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鄭龍華說,“當別的攝影師,拍拍我的肩膀說,‘老鄭,拍的不錯啊’,我才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在藝術上也能制造出好作品。”

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與他人不同,鄭龍華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難多于順當,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許多”,“殘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在他看來,對殘疾人最致命的打擊是“失去信念”。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工作,這段經受讓他更熟識殘疾人的感受:“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么,但對于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來,社會對殘疾人的保障近年來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業等,但“仍滯后于社會進展”。此次殘奧會對志愿者培訓中有一條原則廣為傳播:關心殘疾人時,要先征得對方的允許。“他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比如殘疾人有時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4

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懊喪和沉淪,她以堅韌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布滿了信念。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學校、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高校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高校和碩士討論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頭從事文學創作,她以堅韌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放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頭,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閱歷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月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特別關懷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抱負、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后,張海迪成為道德楷模。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殘疾名人的艱苦事跡5

“懂事起,我就想找到父母,但始終沒敢向別人透露。直到收獲殘奧首金,渴望見到父母的心情愈加劇烈……”2022年10月中旬,一條尋親微博快速傳遍網絡。發這條微博的人叫江建,也是摘得第八屆殘運會首枚金牌的冠軍。但沒有人會想到,賽場上頑強自信的江建,其實早在21年前就因患重病,被父母無奈遺棄,成了福利院里的一名孤兒。支撐他以殘疾之身邁進高校校門和摘得殘奧桂冠的,正是那份對親情的思念……

無奈父親異鄉棄子

故事要從23年前說起。

那年,在浙江溫州鶴溪鎮一個一般農家里,一對年輕夫妻的孩子哇哇墜地。丈夫陳叔國欣喜若狂地從接生婆手里接過孩子,抱到妻子余麗輝面前說:“友愛的,是個兒子,就取名叫陳藝吧!”

在余麗輝的細心照料下,陳藝從小就乖巧聽話,也特殊聰慧,不到一歲就會說話了。當第一次聽到從孩子嘴里斷斷續續地喊出“爸爸”、“媽媽”時,余麗輝忍不住和丈夫商議?,將來不管吃多少苦也肯定要將孩子培育成才,讓他能有一番作為。

然而,就在陳叔國和妻子幸福的向往將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落到了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

一天晚上,余麗輝發覺原本寧靜可人的陳藝突然哭鬧不停。余麗輝一摸孩子的身體立刻嚇呆了,陳藝全身發燙,像火爐般特別酷熱。她連忙將兒子抱到村衛生所。醫生經過簡潔檢查后告知余麗輝,孩子只是感冒了,隨后給陳藝打了一針青霉素,便囑咐她回家留意給孩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