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七單元第一篇課文。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本課又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故都的秋的特點。把握作者筆下自然景物的特點,體會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寫法。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審美鑒賞與創造:了解郁達夫生平經歷,體會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從而理解作者所展現的審美情趣。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教學重難點1.誦讀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故都的秋的特點。2.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妖嬈,冬有冬的莊重,而秋,更是風情萬種,千姿百態。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似乎都有一種悲秋情結,無數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筆、去詮釋心中的秋。你能背誦有關于秋的詩詞嗎?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2.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劉禹錫《秋詞》4.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枚《山行》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6.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7.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今天,我們攜手步入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來品味他筆下那獨有的“故都秋味”。二、
知人論世(一)認識作者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1932年12月發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寫了不少山水游記和詩詞,1935年發表《出奔》,抗戰爆發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戰。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師補充:郁達夫(1896—1945)是我國現代文壇上負有盛名的重要作家,郭沫若把他比為“俄國文學中的屠格涅夫”。從小喜愛文學,七歲入私塾啟蒙,“九歲題詩四座驚”;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學預科,不到半年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1930年作為發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3月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8年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12月攜妻兒抵新加坡,主編《星州日報》等,發表大量政論、短評、詩詞聲援抗日斗爭;1942年5月由于日軍進逼撤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被日軍強迫任翻譯七八個月,在此期間暗中救助不少印尼群眾和華僑;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時年49歲。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二)解題提問:將“故都”換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明確:不用“北京”因為民國期間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為北平。不用“北平的秋”,因為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當時的都城是南京,“故”有“從前的”、“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秋”------表明描寫內容。因此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作者結對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憶,表達對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戀。三、文體知識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是最自由的文體,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散文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揭示其社會意義。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于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郁達夫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家都來得強。現代散文,更帶有自傳的色彩。四、初讀感知(一)正音:潭柘寺(zhè)馴鴿(xùn)落蕊(ruǐ)
平仄(zè)橢圓(tuǒ)
頹廢(tuí)
一椽破屋(chuán)
橄欖(lǎn)
蟋蟀(shuài)
細膩(nì)
嘶叫(sī)
普陀山(tuó)
歧韻(yùn)(二)、聽配樂朗讀(第一、二段和最后兩段)聽后四人小組討論(5分鐘)⑴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找出體現全文基調的一個關鍵句(文眼)。⑵作者認為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最大的區別在哪個方面?
請用一個字來概括。⑶“黃酒、白干,稀飯、饃饃,鱸魚、大蟹,黃犬、駱駝”八個比喻分成兩組,說出本體。討論后明確:⑴可以見仁見智,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關鍵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清閑、恬靜安謐;靜——幽靜深邃;悲涼——蕭條凄涼)。(板書)⑵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的最大區別在于:味。⑶“白干、饃饃、大蟹、駱駝”——北國之秋
“黃酒、稀飯、鱸魚、黃犬”——南國之秋前三對比喻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飯食中的“味”去領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國之秋讓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濃、味久,而南國之秋讓人感到味潤,味淺、味淡、味短。令人讀后回味悠長。五、文本研讀鑒賞故都的秋景,理解文中所蘊含的情:⑴賞析《故都的秋》寫景的五幅畫面,具體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學生賞析結合原文)小院秋色①“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②“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③“一椽破屋”“破壁腰”:這是境的寧靜。落蕊秋意①“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②“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寒蟬秋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這嘶叫的秋蟬”:本身就是一種悲涼。話涼秋雨①“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這是境的寧靜。②都市閑人的互答:這里是心和境的悲涼。秋棗奇景“淡綠微黃的顏色”:清、靜的淡色。⑵故都的人在這秋色中有哪些行動,怎樣體現“清、靜、悲涼”?明確: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濃茶賞天色,聽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細數日光,靜對牽牛花的藍朵,踏秋槐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聽秋蟬嘶叫,用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都市閑人)行動——清閑概括:故都的人
語調——平靜感嘆——悲秋提示:天的顏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綠”,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開的有“味”,因為它多藍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眾人腳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襯;那蟬叫得有“味”,因為在南方,則“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樣;那風刮得有“味”,因為它使故都成了塵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閑人侃得有“味”,因為那方言的合轍而美妙,“倒來得正好”。六、
思考探究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為何不選諸多皇家氣象的名勝,卻要選秋院子、秋樹、秋槐、秋雨的這些平常的意象?郁達夫這種苦澀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寫亭臺樓閣、皇宮園林,不寫香山紅葉、陶然亭的蘆花、潭柘寺的鐘聲、玉泉的夜月等等,雖然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太遙遠,也跟當時的現實不協調,跟作者的心境難吻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