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綿城市施工圖設計說明1設計依據(1)與建設方簽訂的設計合同(2)建設方提供的控制性詳細規劃(3)設計采用的規范標準:《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2014年10月《重慶市海綿城市規劃與設計導則》(試行)2016年12月《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1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給水排水工程管道結構設計規范》(GB50332-2002)《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17)《城鎮給水排水技術規范》(GB50788-2012)《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2008)《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T82-2012)《砂基透水磚》JG/T376-2012《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2014年10月《重慶市城市道路與開放空間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DJBT-103)《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低影響開發設施施工及驗收標準》(DBJ50/T-290-2018)《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海綿城市綠地設計技術標準》(DBJ50/T-293-2018)《城市雨水利用技術標準》(DBJ50/T-295-2018)《低影響開發設施運行維護技術標準》18DBJ50/T-276-2017《重慶市城市道路與開放空間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標準設計圖集》DJBT-103《海綿城市綠地設計技術標準》DBJ50/T-293-20182設計原則1、道路LID設施的主要是以滲透、滯留、凈化城市道路徑流雨水為主要功能,對大足海綿城市規劃中提出的總目標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中的不外排指標主要通過其他地塊中的相關設施實現。2、道路LID設施的選擇應與規劃用地性質相協調,因地制宜、經濟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結合道路紅線內外綠化帶進行設計。3、道路LID設施的選擇應充分考慮設計道路及周邊的土壤、地質特征。4、道路LID設施的選擇及施工應盡量減少對綜合管網及附屬設施設計的調整。5、對于人行道較窄段的道路:商業、交通站場及教育用地段——僅采用透水鋪裝;居住、綠化用地段——生物滯留帶與滲透鋪裝結合。6、道路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應滿足洪澇水的順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應存在低洼地點,若因地勢受限應保證低洼處設計雨水塘等雨水調蓄設施。3工程概況3.1平面設計本次燕尾山路平面線型與規劃道路一致,道路全長為3743.553米,最小平曲線半徑100米,標準路幅寬度為29米、31.5米、26米。3.2縱斷面設計燕尾山本項目共設置5個坡段,設計最大縱坡為3.48%,道路最小縱坡為0.5%,最小坡長331.987米,最小豎曲線半徑為2550米。3.3橫斷面設計本次方案共3種路幅:K0+000-K0+745.787段為29米,K0+745.787-K1+433.289段為31.5米,K1+433.28-K3+743.533段為26米,總長度為3743.533米。5.5m(人行道)+3.5m(綠化帶)+8m(車行道)+8m(車行道)+3.5m(綠化帶)+3m(人行道)=31.5m。3m(人行道)+3.5m(綠化帶)+8m(車行道)+8m(車行道)+3.5m(綠化帶)+3m(人行道)=29m。5m(人行道)+8m(車行道)+8m(車行道)+5m(人行道)=26m。4設計方案4.1功能設施比選道路工程LID系統包括雨水花園、滲水路面(人行道)、生態樹池、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往往具有補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減峰值流量及凈化雨水等多個功能。低影響開發設施比選一覽表單項設施功能控制目標處置方式經濟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計,%)景觀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削減峰值流量凈化雨水轉輸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徑流污染分散相對集中建造費用維護費用透水磚鋪裝○●◎◎○●◎◎√—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瀝青混凝土○○◎◎○◎◎◎√—高中80-90—綠色屋頂○○◎◎○●◎◎√—高中70-80好下沉式綠地○●◎◎○●◎◎√—低低—一般簡易型生物滯留設施○●◎◎○●◎◎√—低低—好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中低70-95好滲透塘○●◎◎○●◎◎—√中中70-80一般滲井○●◎◎○●◎◎√√低低——濕塘●○●◎○●●◎—√高中50-80好雨水濕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調節塘○○●◎○○●◎—√高中—一般調節池○○●○○○●○—√高中——轉輸型植草溝◎○○◎●◎○◎√—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溝○●○◎●●○◎√—低低35-90好濕式植草溝○○○●●○○●√—中低—好滲管/渠○◎○○●◎○◎√—中中35-70—植被緩沖帶○○○●—○○●√—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滲濾●○○●—○○◎—√高中75-95好注1●——強◎——較強○——弱或很小;2S去除率數據來自美國流保護中心(CnterForterhdPotetion,CP)的研究據。各類用地中低影響開發設施選用一覽表技術類型(按主要功能)單項設施用地類型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滲透技術透水磚鋪裝●●●◎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瀝青混凝土◎◎◎◎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簡易型生物滯留設施●●●◎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儲存技術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雨水罐●○○○調節技術調節塘●◎●◎調節池◎◎◎○轉輸技術轉輸型植草溝●●●◎干式植草溝●●●◎濕式植草溝●●●◎滲管/渠●●●○截污凈化技術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人工土壤滲濾◎○◎◎注:●——宜選用◎——選用○——不宜選用。本次設計道路為新建道路,結合道路匯水區特征和設施的主要功能、經濟性、適用性、景觀效果等因素,道路LID設計考慮選用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及透水磚鋪裝,透水鋪裝做法見道路部分。4.2設計思路1、本次設計道路道路兩側基本為居住用地,本次設計考慮沿人行道雙側布置2m生物滯留帶(內部凈寬1.7m),生物滯留帶與人行道自然銜接,盡量保證視覺上的整體效果。2、生物滯留帶在斑馬線處設置人行開口供行人通行,滯留帶斷開處上下游通過管道連通;公交停車港處不設置生物滯留帶。3、采用豁口將道路雨水引入生物滯留帶(公交停車港及道路交叉口處仍需根據實際情況布置雨水口)。4、生物滯留設施或透水鋪裝與車行道路基之間與污水檢查井交界處均應采用防滲措施,于與車行道路基之間敷設的防滲膜按下列原則敷設:≤6米的填方段防滲膜敷設在靠近車行道路基一側(后簡稱半包);>6米的高填方防滲膜敷設于整個滯留帶下(后簡稱全包);在填挖交界處防滲應與土工格柵相協調。5、2%以內采用直行雨水生物滯留帶;2%-7%采用階梯狀雨水生物滯留帶;7%以上不設置生物滯留帶。6、人行道(不含樹池位置)至少保證2m以上的人行通道寬度,人行道狹窄處可以結合道路后退紅線綜合考慮人行通行寬度。7、污水管道布置于生物滯留帶時所有污水檢查井需采用防滲檢查井。8、道路LID設施的雨水滯留時間不超過72小時,植物盡量選擇對污染物去除作用佳的耐旱耐澇本土植物。4.3設計內容根據《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渝府辦發[2018]135號),全市范圍內應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水生態。本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參考上述指標進行控制,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等技術規定及相關管理辦法,采用低影響開發設施(LID)雨水綜合利用技術進行建設。本次設計根據相關要求,遵循海綿城市理念,針對道路紅線范圍內匯水面積的雨水,優先將道路紅線范圍內的雨水徑流匯集進入生物滯留設施帶,通過生物滯留帶對雨水的滯留、過濾、蒸發、抑制降雨徑流,使匯流時間延長,峰流減小,發揮控制面源污染、洪峰流量削減等方面的作用。本LID工程中采用的雨水綜合利用措施不改變現狀道路的雨水管道系統,但是道路范圍內雨水在排放到雨水管道系統前需先通過生物滯留帶進行雨水洪峰、面源污染、徑流總量進行控制。人行道按照海綿城市城市理念進行透水鋪裝。5目標根據《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第4.2.1條,本項目路側帶寬度比大于4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5%;根據第4.2.2條,年徑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50%。道路的LID設施主要是實現以下三個功能滲——提高雨水下滲率,降低道路綜合徑流系數;滯——設計0.30m蓄水層,實現雨水緩排,延長匯流時間,削減雨水峰值,達到每萬平方米緩排容積為191.0m3的目標;凈—滯留帶土層的過濾、植被的緩沖對雨水有一定凈化作用,SS去除率為30~90%,發揮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目標如下:1、道路LID設施的主要是以滲透、滯留、凈化城市道路徑流雨水為主要功能,對提出的總目標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中的不外排指標主要通過其他地塊中的相關設施實現。2、在道路路幅分配滿足條件時設置相關LID設施延緩雨峰,滿足總目標提出的實現有效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的目標;3、在道路路幅分配滿足條件時設置相關LID設施對道路路幅范圍內初期雨水進行凈化,滿足總目標提出的50%污染物控制率,查《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附表A可得,設計流量為19.1mm,對應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5%,則年徑流污染物去除率=0.75*0.8=60.0%,滿足50%的要求);4、在道路路幅分配不滿足設置生物滯留帶、植草溝等相關LID設施時,應將人行道全幅采取透水磚鋪裝。6生物滯留帶6.1原理道路雨水經過路緣石豁口流入沉砂井后經沉砂井雨水篦溢出,流經卵石區實現均勻布水和再次過濾后匯入種植區,通過種植區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的下滲、緩沖,凈化徑流,緩排雨水,當雨水量超過生物滯留帶的容量經溢流雨水口溢流排到現狀雨水系統。路面雨水路面雨水緣石豁口沉砂井卵石區種植區種植土、過濾層、礫石層溢流雨水口盲管雨水系統雨水量超過生物滯留帶容量道路雨水系統收集示意圖6.2橫斷面布置生物滯留帶設置寬為2.0m,內部凈寬1.7m。具體詳見道路LID建設標準橫斷面圖。6.3縱斷面布置生物滯留帶蓄水層高度20cm。當道路坡度≤2%時,生物滯留帶縱坡同道路坡度;當道路坡度>2%且<7%采時,為保證生物滯留帶充分發揮對雨水的過濾、儲存等作用,采用階梯狀雨水生物滯留帶;道路坡度≥7%時,坡度大,雨水流速快,雨水基本順道路坡向流向下游,生物滯留帶收水功能較小,只按照生物滯留帶的尺寸及植物配置進行綠化帶的布置,保證景觀的整體性。6.4豎向布置生物滯留帶最小深度:H=H1+H2+H3+H4+H5……①式中:H1—為了滿足灌木生長需求,種植土厚度取50cm;H2—設計持水區深度,取30cm;H3—砂濾層厚度,取10cm;H4—礫石層厚度,取30cm;H5—道路或人行道地面標高(以低點為準)與最高持水區高差,10cm;生物滯留帶豎向布置示意圖6.5設計計算1、下墊面分析(1)現狀下墊面分析燕尾山地貌屬于呈淺丘地貌,現狀主要為耕地、田地,本次設計時按流量徑流系數ψ=0.3考慮開發前雨水徑流量。(2)開發后下墊面分析本次設計未考慮設置透水瀝青混凝土車行道路面。考慮人行道采用透水鋪裝,路側帶設置了生物滯留帶形式,不考慮道路縱坡變化對匯水的影響,雨水按照沿道路均勻流入旁邊的生物滯留帶。可控車行道雨量徑流系數為0.9,不可控車行道雨量徑流系數為0.9,透水鋪裝雨量徑流系數為0.2,生物滯留帶雨量徑流系數為1.0;車行道流量徑流系數為0.95,透水鋪裝流量徑流系數為0.4,生物滯留帶流量徑流系數為1。計算道路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及綜合流量徑流系數,見下表:開發后下墊面一覽表道路總面積(㎡)可控車行道面積(㎡)不可控車行道面積(㎡)生物滯留帶面積(㎡)透水鋪裝面積(㎡)綜合雨量徑流系數Rv綜合流量徑流系數ψ106675.651337.79927.212545.632865.10.6960.7352、設計計算以下容量計算均為每延米的容量。(1)生物滯留帶設計進水量海綿城市徑流控制指標設計調蓄量(容積法)V=Hs(Ψ1A1+Ψ2A2)……②式中:V——設計調蓄統計,m3Hs——設計降雨量,mm(道路總面積按照年徑流控制率75%計,取19.1mm)Ψ——綜合雨量徑流系數,按照用地性質加權;A——對應可控匯水區域面積,m2;根據《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滲透設施的滲透量按照下式(達西定律)計算:Wp=αKJAsts……③式中:α—綜合安全系數,一般可取0.5-0.8,本次取0.5;K—平均滲透系數,m/s,本次設計取1x10-5m/s;(覆土層以粘性土夾砂巖砂質泥巖塊石、碎石、粘性土為主;粗顆粒粒徑一般20~100mm,最大可達500mm以上,含量30~70%,稍濕,厚度一般為2.00~10.00m)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滲透面積,m2;ts—滲透時間(s),取值7200s。生物滯留帶的設計有效調蓄容積Vs=V-Wp……④Vs——生物滯留帶的設計有效調蓄容積;(本次設計將設施頂部蓄水空間作為有效調蓄容積,設施結構內部的介質主要是作為雨水的過濾和緩排作用層)Wp——滲透量,m3;1)生物滯留帶計算表生物滯留帶計算表序號服務面積(㎡)下墊面類型雨量徑流系數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設計降雨量(mm)所需控制容積(m3)滯留帶有效面積(㎡)2小時下滲量(m3)蓄水容積(m3)蓄水深度(mm)151337.7車行道0.98532.41903.510663.8383.91519.630012545.6滯留帶1.0根據《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蓄水容積和2小時下滲量為383.9立方米,受生物滯留帶控制區域面積平方米,能滿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5%。2)人行道透水鋪裝計算人行道透水鋪裝計算人行道透水鋪裝下墊面面積(㎡)雨量徑流系數年徑流總量控制率32865.10.280%人行道透水鋪裝為自然受控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滿足75%的指標要求。3)項目整體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年徑流污染物去除率的計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年徑流污染物去除率計算表下墊面及低影響開發設施控制面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單項設施污染物去除率(%)年徑流污染去除率(%)生物滯留帶12545.685(0.599)8068受控車行道51337.7透水鋪裝32865.180(0.308)7056不受控車行道9927.2000合計106675.675.658.0設計指標完成表規劃值設計值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去除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去除率(%)不透水下墊面控制比例(%)755075.658.083.83、生物滯留帶緩排能力校核綠地植物的耐淹時間過長將會影響綠地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滲透設施容積深度確定以后,需要用綠地的淹水時間進行校核。綠地淹水時間與持水深度、土壤滲透系數有關,校核是按照最不利情況進行計算,即空池標準水深(滲透設施蓄水高度達到擋水堰的高度)時,雨水全部下滲所需的時間。⑤式中:t0—有效蓄水容積排空時間,h;h2—設計持水區深度,取15cm;A0—滲濾設施直接接受降雨的面積,m2;K0—滯留帶介質層滲透系數,m/s,本次設計取10-5m/s;to=0.15×2/(3600×1×10-5)=8.3h生物滯留帶排空時間t0=8.3h,滿足規范要求的8-24h,既能夠起到一定緩排作用,也能保證蓄水時間過長影響植物正常生長。4、豁口設計計算本工程車行道的路緣石采用等間距豁口形式(具體詳見大樣圖),盡量使雨水以片流的形式沿道路縱坡均勻進入設施中,集中入流處散鋪礫石消能。1)車行道匯流時間計算公式(JTGTD33-2012,《公路排水設計規范》)如下,設計重現期P=5a:(min)……=6\*GB3⑥式中,m—地表種類參數,瀝青路面取0.013L—匯流長度,本工程中,,其中L1為道路長度(m),L2為單側路幅寬度,本工程L1取100m;i—道路坡度,本工程中,,其中i1為道路橫坡(0.03),i2為道路縱坡,本工程取0.03354。經計算本工程100m道路長度范圍內匯水時間為3.5min。②設計峰流量Qmax計算如下:(m3/s)……=7\*GB3⑦式中,Ad—匯水面積(m2);—徑流系數,瀝青路面取0.95;q—重慶市巴南區暴雨強度。 本工程100m單側道路設計峰流量為0.039m3/s。3)路緣石攔水高度h路緣石攔水帶構成了淺三角形形式,如圖3.4所示。對于復合淺三角形溝的水力計算采用修正的曼寧公式來計算泄水能力(JTGTD33-2012,《公路排水設計規范》):圖3.4攔水帶處淺三角形過水斷面(m3/s)……=8\*GB3⑧式中,n1—曼寧粗糙系數,粗糙瀝青路面取0.013。由=8\*GB3⑧式可得出本工程路緣石攔水高度h=0.032m。4)路緣石豁口泄水流量計算路緣石豁口為立孔式側向進水,進水狀況類似于側堰,可按寬頂堰堰流公式計算。由于側孔前的水深是沿縱向變化的,其誤差用系數K修正:(L/s)……=9\*GB3⑨式中,B—路緣石豁口寬度(m);K—修正系數,0.52。根據=7\*GB3⑦式求得的Qmax和=8\*GB3⑧式求得的h,代入式=9\*GB3⑨,可求得路緣石豁口寬度B。本工程中,對于長度100m的道路,經計算需要7.28m,需要進水豁口總長度為B’=7.28m,取7.5m,另取每個進水豁口寬度0.4m。路緣石豁口間距計算式如下:……=10\*GB3⑩式中,B’—100m的道路長度所需的總豁口長度;按道路縱坡2.6%為例考慮,計算得,路緣石豁口間距為H=7.5m。路緣石豁口從每段生物滯留溝起點處開始設置。為保證整條道路生態設施的進水充分性和設施美觀性,道路路段均每隔7.5m在路緣石設置凈空為上底0.6m,下底0.4m,高0.2m的進水孔洞。豁口具體做法以道路部分為準。豁口間距計算表路段計算長度(m)重現期(年)匯流時間(min)單幅路寬(m)設計流量攔水高度(m)單個豁口泄水能力豁口間距(m)K0+860-K0+96010053.57.50.0390.0320.0037.55、溢流口校核溢流口位于生物滯留帶,用于排除受控車行道和生物滯留帶的雨水,車行道流量徑流系數為0.95,透水鋪裝流量徑流系數為0.4,生物滯留帶流量徑流系數為1。本次設計平均30米設置一個溢流口,溢流口的溢流能力為50L/s。溢流口過流能力計算表計算面(m3)下墊面類型流量徑流系數綜合流量徑流系數計算流量(L/s)溢流口設計流量(L/s)過流能力(L/s)300受控車行道0.950.9614.545507其他附屬設施(1)種植土種植土層厚度視植物類型確定,當種植草本植物時≥400mm,灌木≥500mm,土壤透水性能力宜為10-5m/s,小于10-5m/s時,為增加滲透性能,種植土可摻入20%細砂。(2)砂濾層砂濾層厚度為100mm,采用中粗砂,上下兩側布置土工布。(3)礫石層礫石層厚度為300mm,淘洗干凈的卵石層15cm(粒徑3~5cm),淘洗干凈的卵石層15cm(粒徑5~10cm)。(4)透水盲管及土工布透水盲管的鋪設坡度同路面坡度。盲管周圍應包裹透水土工布,規格300g/m2。選用的塑料管的直徑為dn200,環剛度不應小于8kN/m2,透水盲管的開孔率宜為1%~3%,孔徑宜為16mm。(5)防滲膜防滲膜布置原理:生物滯留設施或透水鋪裝與車行道路基之間、與污水檢查井交界處均應采用防滲措施,于與車行道路基之間敷設的防滲膜按下列原則敷設:≤6米的填方段防滲膜敷設在靠近車行道路基一側(后簡稱半包);>6米的高填方防滲膜敷設于整個滯留帶下(后簡稱全包);在填挖交界處防滲應與土工格柵相協調。防滲采用兩布一膜防滲土工膜,土工布規格不得小于600g/m2,斷裂強度≥8.0KN/m,CBR頂破強力≥1.4KN,耐凈靜水壓0.4Mpa。防滲膜采用HDPE膜(1.5mm)層。防滲膜施工參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防滲系統工程技術規范》(CJJ113-2007)。(6)路緣石及雨水口路緣石做法參考路緣石結構大樣圖,路緣石雨水口低于道路路面10cm,每隔7.5m布置一處豁口,于道路邊緣布置,采用直接連通生物滯留帶沉砂井方式。混凝土路緣石抗壓強度≥30Mpa,骨料采用碎石,嚴禁采用卵石或礫石。路緣石應有足夠的埋設深度、合適的背后支撐、填土應夯實。路緣石應以干硬砂漿鋪砌,保證砌筑穩固,路緣石背后及基礎以下填土按設計要求夯實,避免出現差異沉降后產生路緣石失穩傾斜現象。路緣石鋪設應勾縫均勻,密實平整,相鄰兩塊縫寬允許偏差±3mm,相鄰兩塊高差允許偏差3mm,頂面高程允許偏差10mm,以達到整齊美觀的效果;暴露面應平整光滑,安裝后用1:3水泥砂漿抹縫,縫寬不大于10mm。(7)溢流雨水口本次設計檢查井位于生物滯留帶內,將雨水檢查井設計為圓形雨水溢流口,溢流口按高于滯留帶底200mm設計,既與生物滯留帶水面齊平,根據設計需要溢流水位標高可調整,鑄鐵溢流口為成品,采用鑄鐵材料,滿足《鑄鐵檢查井蓋》CJ/T3012標準要求,承載等級滿足輕型井蓋強度要求。圓形溢流口最大過流量為50L/s,圓形溢流口井體參考雨水檢查井大樣圖做法,溢流口做法參考及《圓形溢流雨水口大樣圖》。(8)沉砂井本次設計在生物滯留帶雨水豁口處設置滯留帶沉砂井,滯留帶沉砂井做法詳見本冊大樣圖。滯留帶沉砂井池體采用C30混凝土,池內壁必須扁光,地基承載力應大于0.2MPa。(9)生物滯留帶日常維護措施生物滯留溝中植物定植后,為保證其良好運行,需要進行建植后養護和日常維護。建植后的養護護措施:當植物定植后,為了阻止雜草的生長,保持土壤的濕度,避免土壤板結而導致土壤滲透性下降,需要給生態溝內覆蓋5cm左右的覆蓋物,最好選擇高密度的材料,比如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總包商付款(分包)委托保證合同
- 2025年廣州市全日制勞動合同書范本
- 2025合法宅基地轉讓合同范本(律師審查版)
- 2025年廣州市民用房屋租賃合同范本
- 《精準血壓管理》課件
- 2025室內裝修涂料施工合同范本
- 房產產權約定協議書
- 解除照顧老人協議書
- 拆遷棚改合同協議
- 公司上市協議書范本
-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表電子表格版(帶公式-自動計算)
- 2024年中國BIM行業市場動態分析、發展方向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 (正式版)JBT 2930-2024 低壓電器產品型號編制方法
- 滅火器檢查的流程與步驟詳解
- 2023年漳州市醫院考試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
- 可伸縮便攜式刺梨采摘器的設計
- 廠內檢驗員基礎知識培訓
- 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第二版》課后習題詳解
-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 有趣的故事 大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 員工雇主責任險操作管理規定
- 鄉村醫生藥品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