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區市級名校新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上海市崇明區市級名校新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上海市崇明區市級名校新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上海市崇明區市級名校新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上海市崇明區市級名校新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崇明區市級名校新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王韜在《紀英國政治》中提到:“論者徒夸其水師之練習,營務之整頓,火器之精良,鐵甲戰艦之縱橫無敵,為足見其強;……遂以為立國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強之末,而非富強之本也!英國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親,本固邦寧,雖久不變。”材料意在表明A.倡導實業救國和變法圖存 B.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C.有助于推動當時思想啟蒙 D.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探索2.在國際聯盟的主導下,1933年6月,66個國家的代表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試圖重建金本位制,限制金融領域的投機,由中央銀行進行合作來建立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但羅斯福表示不能“聽任別的國家對我們的行動強加限制”,導致會議不歡而散,反而促使貿易戰日益激化。這說明A.國際合作共贏的意識尚未產生 B.英美爭奪世界貿易領導權斗爭激烈C.自由放任的經濟理念根深蒂固 D.經濟民族主義不利于世界經濟恢復3.北宋名臣李沆曾當著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詔燒掉,并讓使者回話“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另一名臣韓琦曾對神宗皇帝說:“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兒子,做得好,臣便面闊;做得不好,臣亦負慚愧。”上述現象說明宋代A.君主權力受到了威脅 B.士大夫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C.士大夫參與政治決策 D.重文輕武的國策被嚴格執行4.羅馬法規定,當“某人通過建造或拆除某一部分的方式,改變了建筑物的原有結構有害于公共利益時,新施工行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這表明羅馬法A.保護關注弱勢群體利益B.維護羅馬全體居民的合法權益C.注重對私有財產的保護D.注重協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5.古代文書不加標點,會給未加訓練者造成閱讀困難,因此1919年胡適等人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寫作的第一部“新書”。標點符號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業開始蓬勃發展B.“尊孔復古”逆流受到批判C.白話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D.“文學革命”的影響力擴大6.漢唐“頭枕三河(黃河中下游地區),面向草原”,兩宋則“頭枕東南,面向海洋”。這一立國態勢的轉變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B.順應了社會經濟的變動C.受制于北方氣候的惡劣D.得力于航海技術的進步7.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盧溝橋即爾等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與該命令相關的事件是A.西安事變 B.八一三事變C.七七事變 D.九一八事變8.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舉考試時務策試題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備考、舟師御敵、團練鄉勇、火攻制度、海道羅針、平海綜要。這反映出當時科舉考試A.表現出關注現實的求變意識 B.全力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服務C.追求社會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標志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啟動9.一則新聞報道:某國有一對來自不同種姓的青年情侶被村里人處以極刑。以上新聞很可能來自于A.埃及 B.印度 C.法國 D.美國10.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是A.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B.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C.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 D.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11.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初令郡國鑄五銖錢。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鑄造五銖錢,規定“三官錢”為全國通行的統一貨幣。其做法旨在A.統一財政經濟 B.打擊王國勢力 C.加強中央集權 D.方便賦稅征收12.觀察下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獲得的歷史信息是A.英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B.英國成為對外輸出資本最多的國家C.英國已取得統治世界的地位D.工業革命促使英國的資本總額迅速增加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觀點的辨析——鴉片戰爭的緣起問題(1)“危機加劇”是因為“中國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引起的嗎?為什么?(2)馬士以為鴉片戰爭的目的是什么?你認為這一“目的”的實質是什么?14.(20分)材料日本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歷程(節選)1871年成立文部省,領導教育改革工作,提出“文明開化”政策1872年頒布《學制》,提出普及國民教育,并規定開辦農工、水產、商業等10種實業學校,興辦師范學校。1886年頒布《師范教育令》,規定師范學校的設立,必須與它所在地區學齡兒童數量增長相適應;確立兩級師范體制,培養專業教師。1890年天皇下達《教育敕語》強調德育“以儒教為根本,西洋哲學為參考”,明確教有目的是造就“義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皇運”。1894年通過《徒弟學校規程》《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等法規,從課程設置到資金來源全方位規范實業教育。——摘編自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維新教育改革及其歷史史作用》等(1)根據材料,歸納日本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2)極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教育敕語》頒布的歷史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據材料“王韜……英國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親,本固邦寧,雖久不變”,可知,王韜不僅主張學習器物,而且還認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才是“富強之本”,故倡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B正確;作者主張政治制度的變革,而不是“倡導實業救國和變法圖存”,A錯誤;據材料可知是強調王韜的主張,而不是其作用,“有助于推動當時思想啟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探索”都是強調的作用,C、D不是材料主旨。2、D【解析】

所謂“不能‘聽任別的國家對我們的行動強加限制’”實質是經濟民族主義,從而加劇了這次經濟危機,故D項符合題意;從材料無法得出國際合作共贏意識是否已經產生,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國聯(英法)主導,但美國奉行單邊主義不予合作,材料不足以支撐美國對貿易領導權的爭奪,B項不符合題意;羅斯福的意見不等同于自由放任的經濟理念,C項不符合題意。3、B【解析】

通過材料信息“李沆將皇帝的手詔燒掉”“韓琦對宋神宗的談話”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官員對政治行為的態度,說明士大夫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B正確;宋代加強了皇權,皇權并未受到威脅,排除A;題干主旨是對官僚對皇權的限制,而非士大夫參與決策,排除C;重文輕武與題無關,排除D。4、D【解析】

由材料“有害于公共利益時,新施工行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可知,羅馬法注重協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故選D。材料并沒有提及弱勢群體,排除A;羅馬法顯然未將奴隸的權益包含在內,B項不符合事實,排除;如果只是強調對私有產財產的保護,則新的施工行為不會被限制和禁止,排除C。5、D【解析】

材料無法體現近代出版業的發展情況,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尊孔復古”逆流受到批判,排除B;C中“完全取代”太絕對,排除;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提倡白話文,而胡適是提倡新文學的代表。材料中胡適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寫作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的影響,故選D。6、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唐時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依靠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而兩宋時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同時海外貿易發達,出現了兩宋“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態勢,這一轉變說明古代社會經濟以及經濟依靠的轉移。B選項符合題意。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處于強勢狀態,A選項排除。北方氣候的惡劣與材料無關,C選項排除。航海技術的進步不屬于轉變的根本原因,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條件,D選項排除。7、C【解析】

根據“二十九軍”“盧溝橋”可知,這是七七事變,選項C正確;選項A、B、D與盧溝橋這一地點不符,排除。8、A【解析】

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備考、舟師御敵、團練鄉勇、火攻制度、海道羅針、平海綜要”反映了鴉片戰爭爆發后,當時國家面臨海戰、海防方面的重要問題和急需了解的知識,材料體現了科舉制對現實的關注,A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尚未興起,排除B;時務策試題圍繞的主題局限在海戰海防,無法追求人才多元化,排除C;近代教育起步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D。9、B【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種姓”與印度存在的種姓制度有關,故B正確。10、A【解析】

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是7世紀;佛教創立的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創立的時間是1世紀,故選A。其他順序錯誤,排除。11、C【解析】

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規定“三官錢”(上林三官鑄造五銖錢)為全國通行的統一貨幣,其目的是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C正確;五銖錢的鑄造與使用只是貨幣的統一,不能體現“統一財政經濟”,A錯誤;B不是主旨;D與材料無關。12、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獲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只提到了英國,沒有涉及其他國家;材料中只能看出英國資本的增長,看不出英國成為對外輸出資本最多的國家,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從圖中的年代只能得到的信息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業資本迅速增加,故選D項。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不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需要市場和原料。即使沒有禁煙運動,英國人也會尋找其他的借口。(2)馬士認為中英戰爭的目的是維持中英雙方長期的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維持中英之間的正常貿易。這一目的的實質是:將中國納入英國的世界殖民體系,變中國為英國的原料來源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解析】

(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危機加劇”的原因不是中國實行的禁煙運動。理由:結合鴉片戰爭的原因進行分析即可。(2)根據“決定東方與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得出馬士認為中英戰爭的目的是維持中英雙方長期的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維持中英之間的正常貿易。這一目的實質:結合所學可知,實質是英國為了擴大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14、(1)內容:成立領導教育改革機構,頒布相關教育法規;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發展實業教育;完善師范教育體系。(2)歷史影響:一方面傳承了日本傳統儒教文化,造就了具備忠勇等品質的社會公民;另一方面又極力鼓吹天皇崇拜和軍國主義思想,進而走向對外擴張的侵略道路。【解析】

(1)內容:根據材料“成立文部省,領導教育改革工作”可知,明治維新中成立領導教育改革機構;根據材料“頒布《學制》,提出普及國民教育,并規定開辦農工、水產、商業等10種實業學校”可知,頒布相關教育法規,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發展實業教育;根據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