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礎上的16―18世紀中西園林軸線差異淺析_第1頁
基于文化基礎上的16―18世紀中西園林軸線差異淺析_第2頁
基于文化基礎上的16―18世紀中西園林軸線差異淺析_第3頁
基于文化基礎上的16―18世紀中西園林軸線差異淺析_第4頁
基于文化基礎上的16―18世紀中西園林軸線差異淺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基于文化基礎上的16―18世紀中西園林軸線差異淺析摘要:在君權專政的年代,中西方園林的軸線盡管政治背景相同,但形式各異,而這些差異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所引起的。在文化趨同的今天,中西方的軸線形式差異逐漸消失,推土機式的規劃模式導致人們失去了對景觀的認同感及歸屬感。本文通過橫縱向上古今軸線差異的論述來給當今軸線的設計提出一些借鑒。

關鍵詞:軸線;文化;景觀;差異

一、概述

16-18世紀中國處于皇家園林的繁榮發展時期,而歐洲國家則興起了樂諾特爾式園林,中西方的帝王園林更是分別代表了中西方當時造園藝術的最高成就,因此本文主要以16―18世紀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園林中軸線做法作為參考。

中軸線在中國及歐洲出現有其共同原因,但基于文化影響上的差距,他們又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本論文則從文化視角分析了基于中西古典園林軸線差異的深層原因。提出當今全球化的景觀規劃設計軸線設計趨同的問題,并呼吁文化識別性在規劃中的重要性。

二、中西文化比較對軸線的影響

1地理背景影響下的軸線差異

從地理區位上來說,中國地大物博,屬大陸文化,而西方臨近地中海,是海洋文化。大陸文化因受山嶺江河阻隔而造成狹隘性與封閉性,因對土地的私人占有而產生封疆與世襲觀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積大小與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級制度。這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軸線多以封閉院落形式組構而成,而軸線上的建筑高低起伏象征著等級制度。

海洋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天風海濤,最能啟迪人們想象與幻想;而險惡的風波,又能培養人們的冒險精神,使航海成為勇敢者的事業。海洋是流動的,變化的,寬容的,有較大自由度,較少狹隘觀念與保守思想。因此,西方的軸線往往更為寬敞開放,像一幅平面的圖案,有較大自由度,常見各種地毯式花壇,非常壯麗1。

2社會心理引起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中國古典園林的軸線中我們常見到那種院落圍合而成的軸線,園林以靜幽取勝,而西方園林中的軸線形式則非常張揚,體現西方人外向的特征。

中國人生活方式有明顯內向的特征,不是向外探索自然界規律,而是向內探索人的心靈世界,重視人格修養,追求道德意識的完善。修身養性成為知識分子讀書人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不同于西方人外向型的認知取向,向外探索自然物的結構成因,追求純知識是基本特點。在對于自然之物的探索,中國人不是追求對自然界純規律性的認識,而是用自然界的規律來說明人身道德意義和做人的道理。這些都表明了一些內傾的取向。這些內傾的取向在園林中就要求達到兩點要求――啟迪人心與賞心悅目。而西方人把宇宙自然看作是對立面,人要認識宇宙,征服自然。因而西方17到18世紀的軸線變現的極為理性。

3思維模式

密西根大學研究小組通過心理學實驗科學證明,西方人在觀察物體時,專注于中心物體,而中國人會用更多的時間觀察背景,透過環境看物體。西方人把事件看作具體動因的結果,而中國人則把事件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員表示:東亞人生活在相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有固定的角色關系,因此關注背景對有效的職能運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會約束較少,強調獨立性,他們較少關注環境。西方人雖也講究關系,但西方整個社會建構在法律和契約之上,個體的發展與其出身背景和社會關系的相關性已相對降低。

中國依環境設置軸線,注重軸線與周邊環境的聯系,中軸線上注重于周邊山水環境的關系,軸線更虛,而通過點景物聯系,這是在歐洲園林軸線布置中所沒有的。而規劃中功能分區的理念也是由西方傳入中國。

4

在人情與契約上,中國人重人情,人情是維系中國人際關系的主要紐帶,而西方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自由,契約也就成了西方人際關系的基礎;在罪感與恥感上,“恥”為中國的基本道德底線,因而中國人強調內心的自律,而西方文化則是一種“罪”感文化,強調由外向內尋求解釋,以實現對“道”的追求。

在園林軸線中的表現,中國有著嚴密的宗法禮教制度,中軸線上的建筑及空間的錯落布置表現了等級秩序,尊卑有序,表現了中國人重人情及復雜的人際關系。而西方軸線則以主體建筑為中心,沒有其他建筑與其構成錯落有致的尊卑秩序,表現了西方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2。

5審美情趣

中國人總是努力把美直感化、直覺化、使之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尤其是融入自我。相反,西方美學從古希臘的柏拉圖時代開始,就一直與哲學、科學密不可分。西方美學家傾向于讓科學意識統攝生命意識。因此,中西方美學從本質上就不同。

中國文化以和諧、含蓄、體悟與綜合為其主旋律,并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觀的獨特性――模糊性。西方的審美思維更注重個體性和精確性,是一種解析性思維,習慣于從個體上把握描述對象,長于對整體中各個細節的精密分析,能比較深入的觀察事物本質,卻少了一種朦朧美感,少了一絲含蓄,多了一種直白。

中國式軸線不拘泥于形式,更加自由,但注重的軸線上各點之間的含蓄的聯系,更臨近自然,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西方的軸線邏輯性強,強調理性的秩序,西方常通過大水渠作為軸線、幾何的水池及有規律的噴泉、雕塑或修剪整齊的花壇作為軸線上的視覺焦點,這些元素都是人類對自然界理性的創造。

6傳統價值觀念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重風水思想,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如我國的寺廟園林,深山藏古寺,安徽休寧縣的寺廟園林太素宮為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中軸線上的建筑群左、右、后三面群山環抱,山勢前低后高,前緩后陡。山門、真武殿以及對面的香爐峰剛好形成中軸線4。體現了中國人的風水思想及天人合一的觀點。

三、對當今規劃的啟示

從我國的世紀大道的建設與法國香榭麗大道的規劃對比可以看出,香榭麗舍大道的歷史比較久遠,其演變同巴黎的市政發展緊密相連。三百多年來這條街道見證了法國的許多歷史時刻早已成為巴黎最具景觀效應和人文內涵的街道。巴黎香榭麗舍大道這條軸線既傳承了歷史,又憧憬了美好的未來。而世紀大道較為年輕,由法國事務所規劃,規劃初期就有很高的定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規劃,當規劃建成后,毫無歷史積淀及文化傳承,不符合人性化的需求,破壞了城市原有肌理。西方的那種寬大恢宏的尺度不適應民主化時代要求,西方的那種對軸線直白的表現手法更不符合我國的文化體系,在規劃中不顧本國文化歷史及市民的需求而刻意模仿將國外的軸線形式將導致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的缺失,該場地將最終成為城市的失落的空間。

四、結語

中國人的老祖宗在每個中國人出生前,就把這種“炎黃基因”的大部分覆制傳遞到中國人身上,就是說,還沒出生,中國人就不由自主地成為特定意義上的“中國人”。而德國人,或者說歐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樣,也只能將他們祖先的基因傳承下去。這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的根之所在,設計師應努力將中國魂通過軸線展示給世界。

參考文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