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測評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1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測評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2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測評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3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測評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4頁
江蘇專版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測評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其次章測評(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共23題,每題2分,共46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下圖為某同學設計的地貌成因模擬試驗設備示意圖。試驗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斜坡上鋪一層較厚的土壤(顆粒粗細不一),打開水管,使水流呈線狀,待甲處模擬的地貌較為明顯后,關閉水管。其次步:甲處晾干后,打開電吹風并限制風速,待部分積累物被吹離甲處后,關閉電吹風。據此回答1~3題。1.第一步試驗在甲處模擬了()A.三角洲 B.河漫灘 C.洪積扇 D.U形谷2.第一步試驗中,甲處模擬的地貌()A.沉積物分選性較好 B.地勢低平,河網密布C.山高谷深,坡度大 D.土層較薄,土壤貧瘠3.其次步試驗中,甲處模擬的地貌()A.經風力磨蝕作用形成 B.形成過程與丹霞地貌相像C.經風力沉積作用形成 D.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區下圖為長江流域示意圖。據此回答4~5題。4.圖示四地與下列地貌景觀匹配的是()A.甲地—④ B.乙地—③ C.丙地—② D.丁地—①5.地貌景觀④主要特征表現為()A.河網密布 B.土層較薄 C.砂礫質地 D.扇狀分布下圖為江漢平原某河段示意圖。據此回答6~7題。6.下列能正確表示MN河床橫斷面示意圖的是()A. B.C. D.7.下列有關該曲流地貌與人類活動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河漫灘多洪澇,不利于農耕 B.河流階地接近水源,相宜農耕C.河流凸岸流速緩,不利于建港口 D.聚落宜臨水分布于河流凹岸讀某地地質災難頻次示意圖,回答8~9題。8.下列有關該地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地形坎坷②全年降水豐富③地表基巖廣布④巖石破裂,地表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該地防治此類地質災難的主要措施是()①提高植被覆蓋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護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我國某地雅丹地貌廣布,由于地層巖性、風力剝蝕、流水作用等因素的影響,地貌形態多樣,成為旅游勝地。下圖為雅丹地貌單體景觀,圖中陡面朝向東北方向。讀圖回答10~11題。10.該地貌單體形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該區域()A.盛行風方向單一 B.晝夜溫差大 C.降水季節性較強 D.太陽輻射強11.能描繪圖中地貌單體剖面的示意圖是()A.① B.② C.③ D.④在我國西北內陸沙漠之中,由于風力作用的影響,沙丘地貌成為最常見的風積地貌。據此回答12~13題。12.下圖中符合流淌沙丘剖面圖的是(圖中箭頭表示風向)()A.B.C.D.13.流淌沙丘可侵害農田村莊,因此防護林應種在()①陡坡一側 ②緩坡一側③迎風坡一側 ④背風坡一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下圖示意某地貌的發育過程。據此回答14~16題。14.該地貌()①為喀斯特沉積地貌②可溶性巖石以石灰巖為主③為喀斯特溶蝕地貌④可溶性巖石以玄武巖為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圖中沒有體現的地貌是()A.溶洞 B.凹地 C.峰叢 D.峰林16.圖示地貌的演化依次是()A.c→b→e→f→a→d B.c→e→b→f→a→dC.c→e→b→f→d→a D.c→b→a→d→e→f位于青島海岸、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是基巖海岸典型的海蝕柱景觀,巖石表面有大片燒焦樣蜂窩狀石孔。2024年10月2日晚,青島遭受數小時的雷雨大風天氣,次日早晨人們發覺“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經坍塌。下圖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區海蝕地貌景觀。據此回答17~19題。17.“石老人”與海蝕崖之間距離的改變趨勢是()A.漸漸變近 B.漸漸變遠 C.先變遠,后變近 D.先變近,后變遠18.“石老人”形成與消亡過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A.海蝕柱—海蝕懸崖—碎屑積累物 B.海蝕柱—海蝕拱橋—碎屑積累物C.海蝕拱橋—海蝕柱—碎屑積累物 D.海蝕拱橋—碎屑積累物—海蝕柱19.造成“石老人”坍塌的緣由可能是()①常年風化②地殼運動③風雨侵襲④海水侵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下圖為我國廬山世界地質公園冰川地貌素描圖。讀圖回答20~21題。20.圖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別是()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21.下列對圖中③地貌特點的描述最貼切的是()A.金字塔形尖峰 B.三面巖壁陡峭,底部較平緩C.兩壁陡立,谷底開闊 D.兩壁陡立,谷底下切下圖是四種較常見的地貌類型。讀圖回答22~23題。22.四種地貌中,屬于風力侵蝕地貌的是()A.a B.b C.c D.d23.下列有關四種地貌成因、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A.a地貌是流水侵蝕形成 B.b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C.c地貌是風力積累形成 D.d地貌主要分布在高山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54分。2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河流兩側階梯狀的地形稱為河流階地。每一級階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傾斜的階地面和陡峭的階坡組成。一條經驗長期發展過程的河流,兩岸常出現多級階地,由河流河漫灘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見下圖)。平原河谷沖積層剖面圖材料二河流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河流在以側向侵蝕為主擴展谷底的基礎上,轉為下切侵蝕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灘或谷底平原,后者將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灘或谷底平原以下。下圖a、b、c按依次表示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河流階地形成示意圖材料三半坡村落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多年。先民把村落選在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它高出河床9米,西距浐河有800米。半坡村落遺址示意圖(1)讀材料一推斷,河流階地屬于(地貌類型),該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與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又有什么不同之處?(8分)(2)讀材料二,按a、b、c三個階段依次,簡述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6分)(3)讀材料三,先民把村落選在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有何好處?(4分)2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距今2.7億年前,該地景區還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積有厚厚的石灰巖,海陸變遷,海洋變成陸地。200萬年來,形成千百萬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其中最聞名的要算阿詩瑪峰了。阿詩瑪峰位于石林邊緣,從某個特定角度看,宛如一個身背花籃、亭亭玉立的漂亮少女,她就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彝族撒尼人傳聞中的姑娘阿詩瑪的化身。下圖為我國某景區的一處景觀。(1)該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為。(2分)(2)說明阿詩瑪峰形成過程。(8分)(3)該地區年降水較多,屬于潮濕地區,但地表水缺乏,說明其自然緣由。(8分)2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甲、乙兩圖分別為兩個地區的地貌景觀圖。甲乙材料二安徽省某山(118°E,31°N旁邊)是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境內海拔多在50米到450米,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區。丙圖為該山景觀圖。丁圖為該山喀斯特地貌成因過程圖(依次已被打亂)。(1)甲圖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2分)(2)乙圖是,多形成于我國地區。(2分)(3)依據材料二推斷,該山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丁圖)的先后排序是,圖中石鐘乳是在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受作用影響。(3分)(4)結合材料二,從地質作用角度說明該山喀斯特地貌發育的主要過程。(4分)(5)簡析丙圖所示地貌對當地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7分)其次章測評1.C[解析]第一步試驗在斜坡上鋪一層較厚的土壤(顆粒粗細不一),打開水管,使水流呈線狀,而甲處模擬出山口,地形平坦,水流在甲處流速減慢,流水積累形成洪積扇,C正確;三角洲應在河口地區,A錯誤;河漫灘應在平原地區,B錯誤;U形谷應在河流中下游地區由流水侵蝕而成,D錯誤。故選C。2.A[解析]甲處地形平坦,流速減慢,流水積累作用具有分選性,先沉積大的,再沉積小的,故選A。3.D[解析]其次步試驗甲處模擬的是風蝕地貌,用電吹風吹積累物,模擬吹蝕作用,A錯誤;丹霞地貌是在潮濕、半潮濕地區的流水侵蝕地貌,而不是風蝕地貌,B錯誤;甲處模擬的是風蝕地貌,而不是風力沉積地貌,C錯誤;風蝕地貌多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干旱,風力強勁,D正確。故選D。4.B[解析]甲地位于河流源頭,處于青藏高原,河流水量較小,兩側高山多冰川,對應景觀②,A錯誤;乙地位于云貴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對應景觀③,B正確;丙地長江切穿巫山,形成三峽景觀,對應景觀①,C錯誤;丁處位于長江入???,形成三角洲地貌,對應景觀④,D錯誤。故選B。5.A[解析]地貌景觀④為河口三角洲地貌,主要特征表現為地勢平坦,河網密布,A正確;由河流積累作用形成,土層深厚,土質顆粒粒徑細小,土質肥沃,呈三角形分布,且砂礫質地和扇狀分布是沖積扇的特點。故選A。6.B[解析]據圖可知M處為河流凹岸,侵蝕作用強,河岸陡;N處為凸岸,以積累作用為主,河岸坡度小,對應B圖。故選B。7.D[解析]河流凹岸侵蝕作用強,不宜建聚落。故選D。8.C[解析]該地7月份滑坡、泥石流災難較多,說明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泥石流必須要有豐富的水源);若基巖較為穩定,則難以為滑坡、泥石流供應豐富的疏松物質來源。故選C。9.D[解析]修建水利工程、清除河道淤泥是治理洪澇災難的主要措施。故選D。10.A[解析]絕大多數雅丹地貌分布在極端干旱區,風蝕作用劇烈,圖中景觀陡面朝向東北方向,風蝕作用導致雅丹地貌的走向與當地主導風向一樣,迎風坡較陡,所以當地的盛行風以單一的東北風為主,風蝕作用強,導致朝向東北方向出現陡面,A正確;晝夜溫差大導致的風化作用不會出現差異化風化,不能說明陡面朝向東北方向,B錯誤;該區域氣候特別干旱,終年降水少,降水季節性差異不明顯,C錯誤;太陽輻射強不是導致景觀差異的緣由,D錯誤。故選A。11.D[解析]圖中陡面朝向東北方向,相對朝向西南方向為緩坡面,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且東北高,西南低,①剖面顯示雅丹地貌的海拔最高處在中部,不符合圖示景觀特點,A錯誤;②剖面為西北—東南走向,不能直觀反映圖中地貌單體形態,B錯誤;③剖面為西南高,C錯誤;④剖面能反映出陡面朝向東北方向,且東北高、西南低的特點,D正確。故選D。12.C[解析]沙丘的迎風坡坡度較緩,背風坡坡度較陡,流淌沙丘不斷向前移動,使得沙質積累層理與風向垂直。故選C。13.D[解析]在沙丘的背風坡(陡坡一側),風力、風速較小,蒸發較弱,水分條件較好,因此種樹種草簡單成活,且防護林種在背風坡一側也可以阻擋沙丘的移動。故選D。14.C[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推斷該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必備條件:一是可溶性巖石以石灰巖為主,二是流水溶蝕形成。②③符合題意。故選C。15.A[解析]圖中沒有顯示喀斯特地貌地下發育的溶洞。故選A。16.B[解析]其形成過程是首先大氣降水在平坦的石灰巖表面溶蝕出溶溝,溶溝進一步加深加寬就形成了溶蝕凹地,溶溝相互交織,將巖石分割形成底座相連的峰叢,之后溶溝加深切割,分開峰叢相連的底座,形成高聳如林的峰林,最終大量山峰被溶蝕變矮甚至消逝,剩余孤峰,孤峰進一步被溶蝕形成殘丘。因此演化依次是c→e→b→f→a→d。故選B。17.B[解析]由于海水不斷侵蝕,海蝕崖不斷后退,漸漸向陸地推移,與海蝕柱“石老人”的距離增大,漸漸變遠。18.C[解析]海水不斷侵蝕相對松軟的巖層,使巖石表面出現石孔,這些石孔不斷被侵蝕變大,發展成海蝕拱橋,在外力作用下拱橋門最終倒塌,海蝕拱橋外側的部分形成形態各異的巖石柱,并從海岸巖石體分別出去,隨著侵蝕作用的進行,“石老人”不斷坍塌,形成碎屑積累物,“石老人”形成與消亡過程的海岸地貌可能依次是海蝕拱橋—海蝕柱—碎屑積累物。19.B[解析]“石老人”坍塌的緣由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常年風化使巖石破裂,風雨侵襲和海水侵蝕會加劇海蝕柱的破裂、坍塌和消逝,①③④正確;地殼運動屬于內力作用,②錯誤。20.C[解析]據圖中各冰川地貌的特點可知,圖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別是冰斗、角峰、U形谷。故選C。21.C[解析]金字塔形尖峰為角峰;三面巖壁陡峭,底部較平緩為冰斗;③地貌為U形谷,其特點是兩壁陡立,谷底開闊。故選C。22.B[解析]a為河谷,流水侵蝕作用形成;b為風蝕蘑菇,為風力侵蝕地貌;c為山前沖積扇平原,流水積累作用形成;d為海岸地貌,為海水侵蝕作用形成。故選B。23.A[解析]a為河谷,流水侵蝕作用形成,A正確;b為風蝕蘑菇,為風力侵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帶;c為山前沖積扇平原,流水積累作用形成;d為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故選A。24.(1)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河谷地貌、河流侵蝕地貌);流水作用;長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河流階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蝕作用而形成。[解析]河流階地是河流下切侵蝕,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屬于河流侵蝕地貌類型;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長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積作用而形成,在河口處受到海水頂托作用,泥沙沉積形成,河流階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蝕作用而形成。(2)a階段,河流以側蝕為主;b階段,河流以下切侵蝕為主;c階段,河流再一次轉為以側蝕為主。[解析]讀材料二可知,河流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河流在以側向侵蝕為主擴展谷底的基礎上,轉為下切侵蝕為主加深河谷。a階段以側蝕為主,b階段以下切侵蝕為主,c階段再轉為以側蝕為主。(3)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會被洪水沉沒。[解析]讀材料三可知,二級階地高出河床9米,西距浐河有800米,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會被洪水沉沒。25.(1)流水溶蝕[解析]外力的類型有流水、海浪、風力、冰川等。石林屬于喀斯特地貌,也稱巖溶地貌,主要受流水的溶蝕作用而形成。(2)早期為淺海環境,沉積形成石灰巖層;隨著地殼抬升,石灰巖層出露地表;長期受流水溶蝕作用,由于巖石巖性和結構不同,侵蝕程度不同,形成石林。[解析]結合材料可知,早期該景區是一片汪洋,以沉積作用為主,形成了厚厚的石灰巖層;后來由于地殼抬升,海陸變遷,石灰巖層出露地表,由于氣候高溫多雨,流水對石灰巖的溶蝕作用劇烈;因為巖層性質和結構不完全一樣,所以出現了差異侵蝕,溶蝕較少的部位形成了石峰。(3)地處云貴高原,地勢起伏較大,土層薄,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實力差;喀斯特地貌廣布,巖層多裂隙,地下多溶洞,地表水易滲漏,導致地表水缺乏。[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喀斯特地貌區,地勢坎坷,峰嶺眾多,地表徑流速度快,且土層淺薄,加上人為破壞,地表植被少,形成石林,涵養水源實力弱,地表水簡單流失??λ固氐孛驳乇韼r層多裂隙,地下多巖溶洞窟,明、暗河相連,地表水易通過裂隙流入地下暗河,在地表難以存留。26.(1)流水沉積;三角洲[解析]甲圖表示的是三角洲,是河流在入???,因水流受海水頂托作用,流速緩慢,泥沙不斷沉積形成的。(2)風沙地貌(沙丘等);西北內陸[解析]乙圖是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沙丘,往往形成于降水少、風力作用強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如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