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書筆記_第1頁
理想國讀書筆記_第2頁
理想國讀書筆記_第3頁
理想國讀書筆記_第4頁
理想國讀書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理想國讀書筆記理想國讀書筆記1《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結的關系,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人民。所以,通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現了很多我并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治,掌權者可以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這些都體現了柏拉圖所倡導的“理想國”的實質——封建貴族專職的奴隸制國家,特權橫行、等級森嚴,壓迫沉重,人與人之間嚴重不平等。我認為,柏拉圖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已經是具有創新意識、目光深遠、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以及階級的局限性,柏拉圖代表的是封建貴族的利益,這決定了他的政策主張都是為封建貴族服務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張都不見得是正確的,他的主張也不見得是真正正義的。理想國讀書筆記2除了自己描述的理想整體,還存在4種政體,分別是類似斯巴達和克里特的榮譽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僭主政體。這四種政體是逐漸退化的,并和四種人物性格類型相關。榮譽政體的人愛好榮譽,寡頭政體愛好金錢,民主政體則無所謂,個人選擇可以很多,今天干這個,明天干那個,因此民主式的個人容易被煽動家利用,煽動家搖身一變成為民主領袖,這些民主領袖從控制民眾中得到樂趣之后,就會漸漸淪為暴君僭主,而僭主式的個人則釋放了人類最隱秘的邪惡欲望,而他們自己也成為欲望的奴隸,在柏拉圖看來他們是最不幸福的人。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圖根據有沒有法律,將一個人掌權的政體分為君主立法的政制和僭主政制,將少數人掌權的政體分為貴族政制和寡頭政制,多數人掌權的政體為民主政制。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圖提到判斷一種政制的真正標準不是少數人統治還是多數人統治,不是強制的還是自愿的,也不是統治者是貧窮的'還是富裕的,而是看有沒有一門指導性的統治技藝,而這門技藝必然只是由城邦的極少數人掌握,從這個意義上說柏拉圖根本沒有考慮過一個好的城邦會采用民主的統治,因為民主的統治不可能是一種好的統治。總之,理想國中柏拉圖的確描述了一個由哲學家構造的理想城邦,可謂符合城邦的"理念"。但這個城邦能否在現實中實現那是另外一回事情,這個理想的城邦存在的作用就是可以讓現實的城邦和它做比較,看看現實的城邦有多壞。正如柏拉圖所說,只是用詞句創造一個善的國家(472e)。后代有自由主義者批評柏拉圖是所謂"建構理性主義",即想單憑理性在塵世上建立天國。我想柏拉圖沒有這么單純幼稚,正如他探討正義的概念一樣,他說得很清楚:我們當初研究正義本身是什么,不正義本身是什么,理想國讀書筆記以及一個絕對正義的人和一個絕對不正義的人是什么樣的(假定這種人存在的話),那是為了我們可以有一個樣板。我們看著這些樣板,是為了我們可以按照它們所體現的標準,判斷我們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們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這些樣板能成為在現實上存在的東西(472d)。很清楚,柏拉圖知道他在說什么,理想國只是哲學家的一次勇敢的智力游戲,在現實中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用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實現理想國的標準去衡量這篇對話是毫無意義的。當然,在后面柏拉圖接著又說除非哲人成為國王或者國王成為哲學家,這種理想城邦永遠只是空中樓閣(473d),但在現實的城邦實現這兩種情況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柏拉圖認為在遙遠的古代或者遙遠的野蠻民族或者某種必然命運的迫使讓哲學家掌權,這樣的理想才能實現(499d),這無異于說在現在的希臘這樣的情況不可能出現,柏拉圖是悲觀的,遠沒有后世革命家慷慨激昂的樂觀主義。因此柏拉圖的這篇對話與其說是建立一個理想國,改變現實的政治,勿寧說是一篇為哲學家正名的宣言,正如他所說:哲學家中的最優秀者對于世人無用,這話是對的;但是同時也要對他說清楚,最優秀哲學家的無用其責任不在哲學本身,而在別人不用哲學家。理想國讀書筆記3哲學一直是我的核心愛好之一,盡管現在在書店里的哲學書漸漸地都變得多起來,但經典的卻真的很少見了,大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哲學”這個名詞正在漸漸從神臺上走下,走進尋常百姓家,但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哲學應該是幫助人們更好地去思考,更好地去生活,而不是用一些生澀的字眼將哲學的高度生生地捧上去,真正的哲學應當是淺顯易懂,簡明而深刻。談柏拉圖不能不談《理想國》,這是大多數人的見解,借著讀這本書的契機,記下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以后回頭再來看看時,能夠溫故而知新,有所裨益。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的人悔恨,有的人遺憾,有的人暴躁,有的人安詳,看起來,衰老真的是不怎么讓人愉快的字眼,但這種不愉快究竟是衰老本身給予我們的,還是別的東西在影響我們的情緒。從之前這些人的表現來看,我們之所以感到恐慌或是難過,并不是衰老本身給我們的感受,更多的首先應當是我們對于因為自己的衰老而漸漸衰退的行動能力、思考能力等等的憤懣所以常常說,人是貪婪的,不滿足的,有人辯駁,正是因此,人類才有前進的動力,才有進步的可能性。但是我始終無法承認一種非正義的品性能夠成就一種正義的結果,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好是壞,總有有利的一面,但我認為,含有非正義屬性的事物,其有利面永遠戰勝不了其陰暗面,除非有一天這種屬性被人們重新利用,向正義化轉變。人們的遺憾,以及所有他們對于冷酷的人際關系的.反感,如此等等,并不是來自他們的年老,而是來自他們的性格。因為,對于任何一個生來心態平衡良好的人來說,年齡無足輕重。但是對于相反一類的人而言,年輕也好,年老也罷,都是產生煩惱的根源。其次是因為我們對于自己一生的認識,在精神領域里,無論東方或是西方,都把死后的世界歸為兩類。東方叫作仙界和陰曹地府,西方稱為天堂和地獄。所以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免會權衡,自己死后會去向什么地方。我們沒辦法知道一個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是他自己一定知道自己干過些什么,所以自我的審判是最具真理性也是對自我觸動最大的審判。做盡壞事的人腦子里會不斷描繪出地獄中那些厲鬼可怕的模樣,那些情景越發清晰,讓自己夜不能寐。但對于一個自覺地不做壞事、一生恪守正義的人而言,用古希臘詩人品達的話說,他就會“懷著美好的希望度過最后的時光”。這種感覺我想真的只有真正已經感受到死神的呼吸的人才能有。塞法洛斯說,“錢最大的好處是讓人不必因為錢的緣故而有意或無意地對別人做壞事。”這句話很概括,的確,金錢本身只是一般等價物,應當是將正當的勞動物質化為金錢,然后用于去與別人的勞動產物作交易。塞法洛斯的這種說法我想應該讓每一個用不光彩的手段侵害別人利益從而得到財富的人感到羞愧。當然,資本的原始積累有其罪惡性,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我想,如果還是用原始積累的借口來搪塞,卻是很低劣的。蘇格拉底說,“對于不肯掌權的人主要的懲罰,就是讓他被某個比他自己壞的人所統治。據我看,這就是為什么比較好的人要掌權的原因;他們不是處心積慮地期望從掌權得到快樂和利益,也不是把這當做好事,而是當作一件非干不可的倒霉事,只是因為找不到比他們自己更好的人可以讓賢而已。”再來看我們身邊的公仆,有多少是真正為了能夠能更高地為人民服務才去爭取這個職位,我們的媒體現在已經把某個干部大干實事當做新聞材料,可以看到究竟有多么可悲。對于同一個問題,如果調查的樣本數達到一定數量,一定可以反映問題,百姓對于公務員這個職位的看法和態度,讓人很難過。爭斗、仇恨以及互相拆臺都是不正義的結果。不正義必然會導致不和諧,無論是一個人也好,一個隊也好,一個國家也好。那我們自己來說,做不正義的事情,一方面要承受外界輿論的壓力,另一方面更重的是要承擔自己良心的譴責,心理學上認為,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正面動機和動力方向的一致性,那么這件事是不會被做好的,縱使看上去還不錯,但也和原本應該到達的程度難以媲美了。所以,這種不正義讓我們內心產生混亂、猶豫、掙扎,這也是我們應當盡力擺脫不正義的緣由。《理想國》的中心話題是正義,可見在柏拉圖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眼中,一個理想國家的正義是多么重要。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自己的哲學體系構筑的國家,我們若想建設好它,若想讓它幫助自己更好地生活,正義就應該存在于我們自己的心中。理想國讀書筆記4伯羅奔尼撒戰爭,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癘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門的偉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國》,從此,西方有了一顆堪與《圣經》爭輝的明星,震古爍今。這位眼眸與思想都深邃得如同歷史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這一部巨著中,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涉面之廣、言論之精、思慮之深,無不令人拍掌、起敬。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探討正義為由,創制了一個極盡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國度,其中包括國家的組成、成員的分工、管理者的職責、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為王以及哲學王的標準和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同時還穿插著他一些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論的哲學思想。《理想國》一書,燃燒著改造世界的熱情,以兩千年來的哲學史為注腳,“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在《理想國》中,對于國家與各個階層,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家即正義的國家,是智慧、勇敢、節制三者的和諧有序的結合,三種品質的載體相應的就是社會上的三個階層。為數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識階層,叫做統治者;處在中間階層的是擁有勇敢品質的人,叫做護國者,處在最底下的階層的是那些無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須由統治者統治。只要各個階層實踐了與自身相適宜的美德,正義的國家就實現了。初讀不免被其的大膽構建所吸引與感動,然細讀之,會發現,在那華麗的語言、縝密的邏輯、豐富的想象、精彩的闡述背后,是唯心主義的對人性的違背,這,使得他的國家,注定只會也只能成為,理想國。對于教育,柏拉圖認為,教育和培養是當政者應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國的建立和保持,賴于教育,一個人得到的培養如果不合適,那么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會比最差的天賦還要壞。理想國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歌詞、曲調和故事內容都要經過嚴格審查,禁止不健康的東西。10歲時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鄉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閱讀。道德教育外,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理論。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考察其有無辯證法的天賦。30歲時,根據第一次被挑選出的人的綜合表現,做第二次篩選并進行考試。被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煉。撇開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不談,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與影響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對于今天我們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將教育視為與經濟、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國家進步的重要生產力,有重大幫助。教育能使人們對于秩序有更好的了解與理解,從而使秩序的到完善與發展,最后得到最好最穩定的政制。對于哲學,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識的擁有者,他們能夠引領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們不熱愛權力,但是出于對城邦的責任,在統治者請求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出馬為新城邦的建立出謀劃策。也只有他們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間制造出善的復制品——正義的國家,簡而言之,哲學家作為統治者,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這便是“哲學王”的政治主張。《理想國》的哲學觀,充分體現了柏拉圖作為哲學家的自負以及完美主義情結,也正是這種完美的苛求,使得它在政治實踐中很難行得通,甚至,顯得荒唐。對于法制,柏拉圖認為,治國靠人治,法律的條款固然能限制國民的行動使其不向陰暗面發展,然而人類自身的貪欲是任何制度都難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從人性善惡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貪欲,致力于建立一個有節制的城邦。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物質的影響力遍布精神領域,競爭的殘酷與激烈,導致人們產生人性本惡的觀念,在此情況下,雖然柏拉圖的觀念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但對于現今的法制建設,仍有相當的參考和指導價值。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個哲學王,看來對人的本性即貪婪、欲望與自私是沒有辦法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性的本質即貪婪可惡決定了法律的必要性;眾人的智慧優于一人的智慧;眾人之治優于一人之治。從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論基石。因此西方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矯治,不同于中國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與自然,而后者注重社會與教化。西方認為不能一人獨大、一權獨大,而私法的契約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范國家隊私權的侵犯,主張小政府大社會,主張罪刑法定、無罪推定。因此,近現代西方法制的發展與完善,柏拉圖對于法制的認識過程,功不可沒,影響甚遠。《理想國》,作為正義的源頭,學者與政治家的必備書,盡管它的評價史上毀譽參半,其歷史地位始終不容動搖。不管它的部分觀點在今看來如同空中樓閣,虛幻、站不住腳;不管它的理念有悖人性,荒唐、難以實行,其中深湛的智慧與哲思,強勁的生命力與感染力,終究抵過一個個世紀的遺忘,傳承至今。我相信,正如拉斐爾的傳世名作《雅典學院》所繪,以手指天的柏拉圖與以掌向地的亞里士多德,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兩大支柱,那么,作為支柱之思想精華的《理想國》,定當與它的作者一并,長存人間。理想國讀書筆記5《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現在我們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這個問題要辨證的看待,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華,從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么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代的一些人整日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我經歷了許多事,見過了許多美好的和丑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可以讀出深刻的感受。辨證的看待,堅持矛盾的方法也許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會讀出更多的內涵。理想國讀書筆記6今年的上課老師讓讀柏拉圖《理想國》,對于這樣的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的名著,似乎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是不怎么樣的,因為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我們看到書中的一些對話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實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我們忽視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東西,我們只是知道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東西或許是不怎么樣的,在我的老師組織的課堂的討論上邊,很多人都在從這樣的理解上誤解柏拉圖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許在我們閱讀的首先應該更加的關注柏拉圖的寫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們必須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許我們的了解會更加的寬容一點,我們或許在我們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來面對自己的閱讀的困難。我們知道,柏拉圖的《理想國》寫作于古希臘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的背景讓我們知道柏拉圖的思想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當然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說他的思想不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的人們,相反的是,柏拉圖的著作啟發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開發他們自己的思想的領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古希臘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學”的意思,這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是一個名字,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說的一個內容,在后來人們的翻譯的過程中西方人將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時是翻譯為了今天的英文“TheRepublic”拉丁文詞根,所以英文的翻譯自然就是“TheRepublic”,我們的國人在翻譯英文的時候翻譯為了"共和國","國家篇"或者是我們今天在理解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一種關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設的一種期待,你是否理解這樣的目的,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或者理解那樣的文本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無法回避的想到我們自己的環境和我們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適合于我們自己的生存,于是我們翻譯的理想國也就在這樣的了解中定了下來,其實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圖的是一個十分的現實的政治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理想的環境中想象的東西,可是我們曲解了柏拉圖的理解,從題目的翻譯上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我們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國是空想的`,卻不知道那是一個經過當時現實的思考而做出的一個高于我們的實際的制度建制的一個政治的東西。關于柏拉圖,蘇各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一個出生在雅典的貴族的后裔,在當時雅典和斯巴達交戰的時候出生,那個時候雅典的民主的代表人物伯里克利已經去世,其實當時的人從荷馬世界降落到了民主的世界中,同時,人們開始思考一些東西,在柏拉圖成長后,那個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戰爭的結果驗證了斯巴達人在圣廟中乞求的預言,雅典戰敗了,于是,外受到斯巴達人的壓迫,內受到自己的統治者的壓迫,人民的生活可以想象,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柏拉圖開始在進行了自己的考察結束后開始創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柏拉圖的理想國也就展現在我們自己的面前。關于正義的一種理解,或者是一種另類的想法。《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需要從我在上一次的筆記中說的,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那么在哲學王的統治下或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需要分的清楚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難免要走向偏激,或者說我們那樣的理解是一個狹窄的理解,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所以,嚴格的區分的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中正確的理解柏拉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樣的原因我們在分清了這樣的正義的劃分后,我們就要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在我的理解中或許和古羅馬的烏爾比安說的法律的追求:使人各得其所。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是一個級別的劃分,或許還有一個秩序的要求,這一點是我在課堂的討論中從同學的言論中得到的啟發,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中說到的法律的理解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秩序的理解,秩序在法律的要求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柏拉圖要建立自己的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所以,柏拉圖的關于人應該各做個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的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所以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這是柏拉圖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倒出個人的正義,但是在我自己的理解中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的,在我們今天的時代,關于正義的描述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對于這些,在我們今天討論的更多的或許是個人的正義了,所以對于這樣的問題對于今天的時代是個艱難,所以在這里不做更多的論述。理想國讀書筆記7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么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并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么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拉圖的《理想國》里面不僅有著他對理想國的闡述,也包含著一種樸素的辨證主義觀點和應變的思想,他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給出正義的定義,也暗示著人們,這里沒有什么正確的定義,還需要繼續的探索研究,只不過他的想法是讓人們去利用這個探索研究構造他那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國。中國孔子的《論語》可以與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比肩。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在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巨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盡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層次含義,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爬的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盡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么是正義?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說: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于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說明,需要借助于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說明。柏拉圖采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借助于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這就是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斗不和、相互間管閑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理想國讀書筆記8《理想國》作為柏拉圖的遺世著作,不僅是古希臘哲學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們接觸哲學必不可少的營養之作。《理想國》開篇以正義爭辯入題,借助其他人的悖論引出柏拉圖自己的看法。何謂“正義”?每個人對正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堅持各自的分工,堅守崗位是正義;也有說智慧勇敢是正義;有說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義。而柏拉圖一一予以反駁,不斷地疑問,引出了相悖的論點。其實這也暗藏了辯證法和歸謬論。這種爐火純青的辯論手法在整個理想國中貫穿。究竟什么是正義?柏拉圖并沒有直接告訴大家,而是層層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論據,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在《理想國》中,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是一個城邦的問題。城邦跟個人的靈魂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正義的城邦是理性的,個人分工明確,婦女兒童共產,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哲學王。哲學王以哲學治城邦,讓整個城邦能在哲學探究中成就正義。而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可不說,柏拉圖盡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局限性的。而這本書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柏拉圖式非常看重兒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但是這樣完全將婦女兒童當成了一種附屬品的態度,局限了其對婦女作用的正確估算。他不將婦女當成一種完全的客體,而是當成一種貴族政治的統治需要,這也表現出他對貴族生活的渴望。眾所周知,柏拉圖式一個落魄貴族。而最能體現其對貴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學王的理論。其實,一個擁有哲學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治理這個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而這種統治的基石便來自于他的金屬血統理論。這種理論完全統治了整個城邦的思維。理想國讀書筆記9《理想國》是柏拉圖政治主張的集大成者,在書中,他運用蘇格拉底與其他人物對話的方式,勾勒出一個集正義、美德、善念、真實于一體的理想城邦,也就是天下最完美的理想國,這種模范國度可謂“只應天上有”。在他的理想國里,柏拉圖把國家劃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軍人”階層、普通民眾階層。柏拉圖認為,統治者是一個國家的保護者和輔助者,只有一個極其完美的人才有資格和能力統治整個城邦。哲學家是最能把握永恒不變事物的人,而那些做不到這一點,被千差萬別的事物多樣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根本不能與哲學家媲美。哲學家的本質是要有知識,有智慧、正義、善念和美德,所以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國家最高理念——即善念的認識和把握。衡量讓誰做城邦護衛者的標準是看誰能守衛城邦的法律和習慣,而哲學家是懂得實在知識和捍衛一切美德的人。治國作為一門知識和技藝,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和治理。治理城邦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定的認為在他的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學家掌握政權,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只有哲學家才可能拯救城邦和人民,拯救可能出現的一切危機。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統治者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哲學家就是當之無愧的領袖。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書中,討論的話題始終圍繞“正義”展開,認為“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向往。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就討論什么是正義,詢問了他周圍形形色色的人物,玻勒馬霍斯借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得的觀點,認為欠債還債就是正義;色拉敘馬霍斯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認為正義可以有兩個層次,即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當把正義視為個人德行的時候,它應當是希臘城邦當時普遍重視的四種德行之一,一個治理得好的城邦應當是兼具正義、智慧、勇敢和節制的,而正義高居四種德行之首,對整個城邦的構筑和發展起到統領性的作用。柏拉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這就是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部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當人們把自己心靈中的智慧、勇敢和節制加以協調發揮的時候,就能在做一切事情的過程中保持和符合這種和諧狀態,這就是正義的好行為。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斗不和、相互管閑事、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反對另一個部分或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一切的邪惡,就是智慧、勇敢和節制這三者的混淆和迷失。因此,正義的人是活得快樂的,而不正義的人則是痛苦的。除了個人正義之外,柏拉圖認為還存在城邦正義,或者說國家制度的正義。在他眼里,無論是個人正義還是城邦正義,其衡量的標準不應當有差別,“我們以什么為根據承認國家是正義的,我們也將以同樣的根據承認個人是正義的”。縱觀人類歷史的`各個時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后果,根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無論是奴隸社會下還是封建社會下,君主制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不可改變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柏拉圖的政治主張具有空前性,其思想當為古今中外所崇拜,他不愧為卓越的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此外,柏拉圖還大篇幅敘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以為,教育是一種藝術,也是該產生實在影響的東西,一個人從小受到怎樣的教育將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誠然,在漫長的人性教育中,后天的教育與實踐是具有非凡意義的,對人性教育起到不可或缺的關鍵影響。在各類必須教受的課程中,柏拉圖認為教受算術和算學能把靈魂引導向真理,教受體育能增強體格,教受音律則使人身心和諧。前面說過城邦的領袖非哲學家不能勝任,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百無一用的書生,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教育就是政治教育。辯證法作為哲學科目的最主要組成部分,集合了算學、音律、美學、體育、藝術等眾學科之精華,能夠讓人看到實在,能夠不用假設就可以直接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讓人們找到學習和研究其他東西的最初原理以及本然依據。“當靈魂的眼睛陷入無知的泥淖時,辯證法能夠輕而易舉的將它拉出來,引導它向上。”因此,教受辯證法才是教育科目之中最重要的,其他一切教學都只是為了給其作鋪墊。在法律治理方面,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立法家不應當把力氣花在法律和憲法一類的事情上,因為在政治秩序不良的國家里,憲法和法律是無濟于事的;而在秩序良好的國家里,法律和憲法有的不難設計出來,有的則可以從前人的法律條例中很方便的引申出來。在立法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宗廟祭祀,法律可以由神使來傳達并作相應的解釋,這些宗教律令和祖先之法就構成了穩固城邦秩序的堅強堡壘!柏拉圖從各個方面對理想城邦做了勾畫、設計,最終形成一個集真善美和正義于一體的國家!這是不朽的作品,值得時時拜讀!理想國讀書筆記10說真的本人之前從來不對介紹政治的書目感冒,因為特殊的原因我看到了理想國這本書。當我打開書看下去時,我發現這本書與我想象中的那些煩悶,冗長的`政治書目不大一樣。理想國主要談及的是國家問題,涉及文化,教育,政治等幾個方面。它是借蘇格拉底和他人的談話來體現一個完美國度的誕生,也就是所謂的烏托邦。他認為具有正義,美德的哲學家才是當時政治腐敗的城邦的救贖者,從而達到賢人賢治的功效。與此同時也對于人類的正義與善做出探討。他認為國家的一切法制,制度都應與人密切相關,體現的是一種以人為先的理念。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國家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提出與理想國中的理念的相似,所以我相信隨著我們的努力,傳說中的烏托邦肯定會出現。理想國讀書筆記11一拿起《理想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個中的道理。《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于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著眼于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并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務必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為所謂的空中樓閣了。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我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就應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就應是經歷恩師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政治家就應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理想政體而游歷的12年中,游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帶給了現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許多知識部門的先驅,個性在數學和力學方面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在阿啟泰的領導下,塔侖它木推行著溫和的民主政體,政治上比較穩定,經濟上比較發達,文化上比較進步。塔侖它木的政體和阿啟泰的為人、學識,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夠說,柏拉圖與阿啟泰的交往和友誼,99。,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哲學王”的信念,堅定了柏拉圖對理想政體執著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學家,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的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由哲學王統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哲學王所肩負的職責也得到了初步確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導教育。一次辯論課上,楊士進談到政治家為哲學王不可取,我認為是可取,但是在現實的實際上卻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為哲學家即“哲學王”,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一種唯美的理想。一個國度能有幾個真正好處上的純粹的哲學家,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國。話又說回來,哲學家又是比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濁物的,在政治的環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個問題。再者,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夠選舉產生得了嗎?此刻的民主狀況尚且不能讓我們滿意,何況又是推舉出一個哲學王出來,老百姓會買帳嗎?他們能夠理解嗎?理想總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實際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又不可能沒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則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會失去奮進的方向。因此,一個國家只有懷揣這種夢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滯不前,失去奮斗的航向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真是一場思想的洗禮啊!理想國讀書筆記12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并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我懷著畏懼的心理捧著《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于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讀經典的書猶若制作和品茗我們云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一、作者與作品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于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于蘇格拉底,一生至于鉆研哲學,并游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于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致,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了,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于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鑒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系。正如最后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于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為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為,并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了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著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于你的態度。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于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系;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么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回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于老人的關系,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并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著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后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系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于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于國家的需要。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于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于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于膨大、強盛,對于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為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為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么守衛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為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并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為一體。為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為財富而奢侈,卻因為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為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并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理想國讀書筆記131.精神狀態不僅是反映精神的,更是影響物質的。生活、工作、學習的效益、收獲和成功都源自良好的精神狀態。2.所謂瘋狂的愛,其實不是真愛,因為任何的“瘋狂”都不是可持續的。3.各就各位,各安其業,恪盡職守,是秩序,是自然,是美德之源,是和諧之源,是幸福之源。4.因為任何的美,都不是完美無缺、完美無瑕,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是美好的過程,但,欲得完美,則未必是真的美。對美,如果貪得無厭,反而不美。5.“‘在某種意義上半多于全’這句話確是至理名言!”,是的,有所不足,便有爭取;有所缺點,便有進步;以此類推……6.“狗兒向著扔中它們的石頭狂叫,卻不過去咬扔石頭的人”,是啊,日常中,很多人,很多事,往往也是這樣。7.“一個真正專心致志于真實存在的人是的確無暇關注瑣碎人事,或者充滿敵意和妒忌與人爭吵不休的”,是的,這也正說明懂得不去做什么事和該放棄什么事,是人生的大智慧,不要事事都想插手,不要物物都想得到。理想國讀書筆記14第一段對話主要是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對話。探討的主題是克法洛斯介紹作為一位長者對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克法洛斯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并非源自于年齡,也并非源自于貧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人的性格,有點像此刻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了。金錢對于人最大的好處是能夠使人更加從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靜氣地應對生活。“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而這一段世俗智慧其實只是蘇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圖需要的楔子罷了。蘇格拉底話鋒一轉,從債務問題轉向“欠債還債是不是就是正義”的討論了。這時候,克法洛斯告退,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接過了這個話題。第二段對話是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的對話。探討的主題是正義。玻勒馬霍斯的觀點一開始是“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經過蘇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這個觀點被明確成為了“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那里其實涉及到倫理學的一個黃金法則:道德回報的對等性。《論語》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老夫子對于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么用什么來報答德呢,所以應當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個觀點同玻勒馬霍斯的所引用的觀點十分類似。當然那里面也有一些紕漏,比如說如何確定報的對象,這些都在后面被蘇格拉底抓住了。蘇格拉底是如何駁斥“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個觀點的呢蘇格拉底首先經過一系列例子說明在生活實際中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技術上的幫忙,而不是寬泛的“正義”——“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這樣會推出一個悖論,也就是說正義是無用的東西,技術才是有用的東西。蘇格拉底這番“助產術”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說明“正義”是一種專門適用于國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種技術。之后蘇格拉底談論到如果一個人既能夠把善給予他人,又能夠把惡給予他人,那么這個人本身也很難說是一個正義的人。這一點在后面還有一些具體展開。第三個部分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討論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敵人,也就是確定道德回報的對象。得出的結論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當待之以善,假如敵人真是壞人,當待之以惡,這才算是正義。”也就是說,對正義進行進一步的限定。第四個部分蘇格拉底從這個點出發,討論說正義是人的一種德性,那么人不能用一種不正義的行為使他人正義,也不能用一種正義的行為是他人不正義。說得有點繞,可是意思還是明白的。那里其實能夠和《孟子》的一段話相互參證:“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扭曲自我,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用不正義的手段,是不可能實現正義的目的的。用此刻的時事來說就是打著高尚目的的旗號,比如說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權啊,人道主義啊,然后用暴力恐怖手段來推進,這其實就是一種不正義。就像當年小日本宣稱他們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其實是為了“大東亞共榮”,為了“把亞洲國家從殖民主義解救出來”這樣的論調。被蘇格拉底繞了四次之后,玻勒馬霍斯徹底暈了,倒向了蘇格拉底這邊,反對“正義就是助友害敵”這個提法。以上讀到第15頁。第三段對話主要是蘇格拉底和色拉敘馬霍斯的對話。這段對話討論的主題有兩個,一是正義是否是“強者的利益”,另一個是“不正義的人和正義的人,哪個更加歡樂”。色拉敘馬霍斯在對于蘇格拉底的裝B作出了批評之后,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我的看法——“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這個觀點看起來似乎有點像此刻的所謂“強權即是公理”這樣的提法。蘇格拉底先對這個觀點的確切含義進行界定。之后蘇格拉底找到這種提法中隱含的悖論,統治者有可能制定出對自我利益有損的法律,搬起石頭砸自我的腳,在這種情景下,正義就不能說是“強者的利益”,相反,卻有可能成為“強者的損害”了。可是色拉敘馬霍斯立刻就對這個觀點進行了修正,他認為,所謂的“統治者”是指那種最貼合“統治者”標準的“統治者”,也就是最夢想的,沒有錯誤的“統治者”。那里其實就有一個“共相”和“殊相”的問題,就好比圓,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圓”總不是最夢想的“圓”,最貼合“圓”的標準的“圓”只能是存在于人們對“圓”的理性思考中。蘇格拉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這個理論的辯駁。“任何技藝都不是為它本身的,而只是為它的對象服務的。”從醫生和舵手的例子,同理能夠推出,統治者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這樣一來,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就被倒了過來,正義變成了“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強者的利益”了。在接下來的一段當中,色拉敘馬霍斯大談了一通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利,更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如魚得水,“所以說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自我有好處、有利益。”在這一段當中,色拉敘馬霍斯的主要觀點其實就是莊子以往說過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胠篋》)不正義的人掠奪人們的錢財、剝奪人民的身體和自由,給別人帶來恐懼。所以,正義不如不正義來得更加歡樂。蘇格拉底的任務就成為了駁斥色拉敘馬霍斯“不正義比正義有益”的觀點了。他主要分為幾個步驟來論證。首先,每一種技藝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這些功能本身并不能對自身產生利益,所以需要使一個統治者放棄自我的利益去服務他人和社會,要么要給統治者名利,要么要給統治者懲罰,也就是說或者給糖、或者給鞭子,才會有人愿意辛苦操勞的去管理城邦。最大的懲罰莫過于如果賢人不出山的話,有可能會被暴君統治。第二步,就是討論“極端的不正義是否比極端的正義有利”這個觀點了。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的人很單純,往往受到欺騙;不正義的人很精明,總是能夠得利。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會壓制正義,卻只會抵制不正義;相反,精明的不正義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會既壓制正義者,也和不正義的人勾心斗角。然后蘇格拉底偷換了一下概念,用類比的方法,先舉了音樂家和醫生的例子,認為技藝好的人總是揚善抑惡,技藝差的人卻總是嫉妒強者,欺負弱者。由此證明,正義也是如此,正義者總是又聰明又好,而不正義者卻是又笨又壞。那里其實有個問題,就是用專業知識來說,音樂也好,醫術也好,當然能夠有個技藝的比較,可是政治的`現實卻往往并非如此。蘇格拉底慣用的是類比的方式,并且用這個方式讓對手的觀點不攻自破。第三步,蘇格拉底要論證“不正義比正義強有力”的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