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每日一題周末培優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0304186語文備課大師_第1頁
高中語文每日一題周末培優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0304186語文備課大師_第2頁
高中語文每日一題周末培優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0304186語文備課大師_第3頁
高中語文每日一題周末培優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0304186語文備課大師_第4頁
高中語文每日一題周末培優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0304186語文備課大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周末培優【2018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懸(3)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4)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取材于《荀子》)注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3)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輕。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1)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取材于《呂氏春秋》)注釋:(1)且:連詞,表示轉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時不勝月時間:季節B.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戚:為……悲傷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相與:一同、都D.取其金,則無損于行行:行為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事之至也數小事出現得很頻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國家就會滅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業很顯赫D.賜失之矣賜,你丟失了機會啊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①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②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5.以上兩則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物。請根據要求作答。①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②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標題字數限定2—5字)【參考答案】1.D2.C3.D4.①道德的分量輕得像毛發,民眾(卻)很少能舉動它;②你不肯拿回贖金,(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同胞贖身了。5.①第一則短文: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第二則短文: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②第一則短文:擬標題:“積微”。理由:短文圍繞重視積累微小事物,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稱王天下的結論。第一則短文:擬標題:“察微”。理由:短文論證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會出現過失,作為論據的兩個故事,通過“孔子見之以細”,得出“觀化遠也”的結論。【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D項,行:品行,德行。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答題時把實詞和虛詞含義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是辨析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方法。A項,“日”:作名詞,每天的日常事情;B項,“勝”:作副詞,完,全都。D項,“其”,作代詞,那。C項,“之”: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以不譯;助詞,表停頓,不譯。5.第①題題干是“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能作為中心論點的一個句子”。本題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論點的句子。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注意篩選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論點句,再概括文中的要點,為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的能力。通讀兩則短文,了解短文都講到要重視微小的事情,做事要從小處著眼,善于從小的地方發現問題。由此可知第一則短文采用的是先舉例分析論證在得出結論的結構方式,故其中心論點在文后,即“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第二則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論點,在舉例分析論證的結構,故其中心論點在短文的開頭:“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第②題題干是“分別為兩則短文擬定標題,并簡要說明理由”本題考查給短文擬寫標題的能力。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能夠透過標題知道短文的內容。兩則短文的中心論點分別是: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和“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故標題可以從中提取:第一篇的題目是《察微》;第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過分析三種人對比論證。對比論證證明關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開篇通過比喻說明世間萬物區別非常細微。【參考譯文】積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記不如一日一記,一季一記不如一月一記,一年一記不如一季一記。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來的時候奮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過那些專事小事的人們。為什么?因為小事情經常發生,其每天發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積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發生,其每天發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計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從每天的日常事務做起的人可以稱王,善于每季統計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稱霸,只會亡羊補牢的人很危險,荒淫無度不務正業的人必然滅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個季書發生的事情,勉強維持的邦國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難受。而亡國之君直到滅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國破家亡,死到臨頭才知道自己要掉腦袋。亡國之禍往往是悔不勝悔。霸者之顯赫可以以時記載;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記也記不完。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與之相反,能積微者則速成。《詩經·大雅·蒸民》上說:“懿德就像鴻毛,人們卻舉不動它。”說的就是這的道理。(取材于《荀子》)假使治亂存亡如同高山與深溪,如同白堊與黑漆,則用不著智慧了,雖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亂存亡則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見,似乎不可見。所以智士賢者共同積心處慮來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所以治亂存亡,其開始時如秋毫,察其秋毫,則大事就不會有過錯了。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后,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從細小的事情上看到結果,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看得多遠啊。(取材于《呂氏春秋》)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于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后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號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擊筑,一坐稱善,賜酒。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筑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傳客之,聞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皇帝惜其善擊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擊筑,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進得近,舉筑樸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節選自《史記·刺客列傳》)【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國家或許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幫工,伙計。庸,同“傭”。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東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1.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B.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C.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D.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B.皇帝,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自己的封號。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D.諸侯,周初的諸侯由中央統一控制。春秋時,諸侯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脫離周天子控制并出現割據紛爭的局面。漢以后也稱分封的諸王和列侯為諸侯。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王被燕國派刺客的行為激怒,立即增派軍隊前往趙國,并在十個月后攻克了燕國的都城薊。B.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高漸離改變姓名藏匿在宋子做傭工。C.高漸離在得知別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擔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換上了自己原來的行裝。D.秦始皇憐惜高漸離擅長擊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讓他擊筑。4.把文中畫橫線翻譯成現代漢語。(1)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2)宋子傳客之,聞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烏江自刎(節選)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為諸君潰圍,斬將,刈(yì割)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乃刎而死。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王:稱王(《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B.持短兵接戰兵:兵器C.項王身亦被十余創被:遭受(《荊軻刺秦王“秦王復擊軻,被八創”》)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乃:竟然、卻6.以下句子分為四組,全都能表現項羽勇猛善戰的一組是()①身七十余戰,未嘗敗北②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③項王乃馳,復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④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⑤乃刎而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⑤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譯文:②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譯文:一1.B2.A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常識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A項,“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錯。3.C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墓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高漸離在得知別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擔驚受怕地躲藏了”有誤。原文“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意思是高漸離考慮到長久地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沒有盡頭。4.(1)燕王就派使者殺了太子丹,準備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秦王又進軍攻打燕國。(得分點:使使;獻之秦;復;句意。)(2)宋子城里的人輪流請他去做客,這消息被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他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說:“這是高漸離。”(得分點:客;于(被動句);高漸離也(判斷句)。)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后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病句。第一句得分點:使使:派使者;獻之秦: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復:又。第二句得分點:所以:表……的原因;者也:判斷句;出入:偏義復合詞,進入;非常:意外的變故。于是秦王大發雷霆,增派軍隊前往趙國,命令王翦的軍隊去攻打燕國。十月攻克了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著全部精銳部隊向東退守遼東。秦將李信緊緊地追擊燕王,代王嘉就寫信給燕王喜說:“秦軍之所以追擊燕軍特別急迫,是因為太子丹的緣故。現在您如果殺掉太子丹,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一定會得到秦王寬恕,而社稷或許也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軍追趕太子丹,太子丹隱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殺了太子丹,準備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秦王又進軍攻打燕國。此后五年,秦國終于滅掉了燕國,俘虜了燕王喜。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號為皇帝。于是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門客們都潛逃了。高漸離更名改姓給人家當酒保,隱藏在宋子這個地方做工。時間長了,覺得很勞累,聽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擊筑,走來走去舍不得離開。常常張口就說:“那筑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說:“那個庸工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漸離到堂前擊筑,滿座賓客都說他擊得好,賞給他酒喝。高漸離考慮到長久地隱姓埋名,擔驚受怕地躲藏下去沒有盡頭,便退下堂來,把自己的筑和衣裳從行裝匣子里拿出來,改裝整容來到堂前。滿座賓客大吃一驚,離開座位用平等的禮節接待他,尊為上賓。請他擊筑唱歌,賓客們聽了,沒有不被感動得流著淚而離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輪流請他去做客,這消息被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說:“這是高漸離。”秦始皇憐惜他擅長擊筑,對完全赦免他感到為難。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讓他擊筑,沒有一次不說好。漸漸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漸離便把鉛放進筑中,再進宮擊筑靠近時,舉筑撞擊秦始皇,沒有擊中。于是秦始皇就殺了高漸離,終生不敢再接近從前東方六國的人了。二7.D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項對司馬遷寫本文的目的敘述有誤,文章沒有表現出“為項羽的結局深感惋惜”。8.①縱使他們不說(什么),我項籍難道在心中沒有羞愧嗎?②(項羽)驕傲自大,夸耀戰功,只知道運用自己的智謀而不學習古人的經驗。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達東城(秦縣名),才剩下二十八個騎兵。漢軍騎兵追擊的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不能逃脫,對他的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至今八年了,親歷七十余次戰斗,凡是所遇上的敵人,我都打敗了;我所攻擊的,也都降服從了,于是稱霸,占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