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本課重點:關稅的起源與演變;本課難點:古代賦稅結構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知識梳理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賦稅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1)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取泰半之賦”。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直至降到三十稅一。(2)秦朝口賦極重。漢朝人頭稅分田賦、算賦,還征收財產稅。(3)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與戍卒3種。2.隋朝主要征收租調役。唐朝繼承,成為租庸調制。租,指地租。調,指絹、布等。庸,指繳納一定的絹、布來替代徭役。基礎(前提):均田制的推行。3.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具休內容何在?4.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多且重。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5.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實行于北方與南方;另外還有科差。6.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麥實物。7.1581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部分丁役攤入田畝;折銀繳納。背景: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白銀流通量的增加。8.1712年,康熙帝規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開始征收固定丁銀。9.雍正帝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即把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統一征收。影響:徹底廢除了人頭稅,進一步減弱了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附錄中國古代賦稅的特點及發展趨勢特點:結構上,以農業稅為主,商業稅比重較輕。依據上,歷代王朝都編訂戶籍,作為依據。發展趨勢:標準由人丁為主到以土地為主,方式由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種類由繁雜向簡單轉變,時間上由不定時逐漸到基本定時。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關稅問題1.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關稅的出現要早于海關機構的設立。2.關稅出現后,長期都是國內關稅與國際關稅并立。1937年,中國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3.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4.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發起“改訂新約”運動。(1)主要事件:與美國簽訂《中美關稅條約》;1930年,日本同意《中日關系協議》。(2)結果:取得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到建國后,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5.建國后,政務院頒布了《海關進出口稅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6.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進出口關稅條例》和《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背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適應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7.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海關法》,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個人所得稅問題1.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1936年,國民政府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2.1980年,全國人大通過《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歷史作用:調節個人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有利于社會穩定。達標檢測1.有學者評價某一制度:“是全面實現人丁徭役稅從土地稅里征收的制度,使得人口稅與財產稅合4……實質上是政府從分征人口稅、財產稅轉變為征收單一的財產稅。”“做到賦役合一”。這一制度是()A.租庸調制 B.里甲制度 C.一條鞭法 D.攤丁入畝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國務卿米克塞爾將蘇聯的國民收入估計為320億美元(約為美國的一半)。最終計算出國際穩定基金總額為101億美元,美國29億美元,英國13億美元,蘇聯7.63億美元。蘇聯配額有了極大的增長,達到初稿數額的近5倍,從而以一個大國的面貌出現在美國方案中。美國此舉的目的是A.力求實現戰后國際廣泛合作 B.打垮經濟實力薄弱的蘇聯C.維護美蘇兩國之間均衡狀態 D.拉大兩大陣營的經濟差異3.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總體關稅水平過高,稅率結構不盡合理,稅則的商品分類目錄不適應對外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交流的需要等。1985年頒布的同名稅則對這些方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改變商品分類目錄,調整進口稅率。1985年稅則調整旨在()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維護國家關稅自主權C.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 D.促進科學、技術交流4.下面是780年唐朝開始實行的兩稅法的主要內容。它的實施A.增加了財政收入 B.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C.使稅制更加紊亂 D.加劇了人口南移趨勢5.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黃冊制度,黃冊以人戶為母,田土為子,備載各戶的戶主姓名、鄉貫、役籍以及戶下的人丁事產,并且規定,財產的買賣和產權的轉移等須登錄在冊。黃冊制度()A.防止了土地兼并 B.強化了租佃關系C.便利了賦役征收 D.促進了人口增長6.北魏孝文帝頒布了某項制度后,大量“年儉流移,棄賣田宅,漂居異鄉,事涉數世”的州郡之民,紛紛返回家鄉,開始新的生活。當時統治者實行的是()A.屯田制 B.均田制 C.三長制 D.俸祿制7.據秦簡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貳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