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一、選擇題1.先秦著作《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從考古發現來看,在河南、山西、江蘇、浙江、上海、廣西、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時期的石犁。這說明()A.考古發現是辨別歷史記述正誤的唯一佐證B.文獻資料不能作為一手史料C.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鐵犁牛耕D.我國使用牛耕技術的歷史久遠2.據歷史記載,秦漢時的農民,五口之家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形態。從當時全國的人口統計看,則一戶亦為五人左右。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B.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C.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的確立3.據史料記載:明中期以后,江蘇江陰縣“農無田者十有七”“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傭作者什九”“鄉間富戶,田連阡陌,合一二里饑餓之民,皆其佃戶”。由此可知,當時江陰縣()A.租佃經營方式盛行B.商品經濟比較發達C.人們生活比較富足D.富商大賈橫行鄉里4.秦漢時期,鹽鐵等官營手工作坊中勞動者的主要來源: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發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藝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見秦漢時期官營手工業()A.不計勞動力成本B.效率極其低下C.產品與市場無關D.工藝水平不高5.明末清初,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明朝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工人就有數千人。至康熙六年,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材料本質上反映出()A.自然經濟趨向瓦解B.雇傭關系全面盛行C.紡織業經濟高度發展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6.(2023河南濮陽入學測試)“文化”一詞源于拉丁語cultura和colere,本義為“耕作”“栽培”“養育”等,在印歐語系kwel字根,則有翻動土地、運轉與耕作之意。據此判斷,中國文化源頭應始于()A.一萬多年前新石器時代B.文獻與考古中考證出的夏朝C.進入青銅時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國體制確立后的西周7.(2023湘贛皖長郡十五校第一次聯考)曹魏時期的馬鈞居住在京都,“城內有地可為園,患無水以溉之”,馬鈞制作工具,可用腳踏或者手搖,既可以把低處的水引上高坡進行灌溉,也可以排澇。該工具為()A.筒車 B.耬車C.水排 D.翻車8.(2023甘肅一模)《考工記》認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這是對()A.工匠精神的絕佳闡釋B.社會產業分工的準確描述C.地域經濟的準確記載D.產品制作所需條件的闡述9.唐代京兆府(今西安)盛產隔紗,至宋代,“越州(今屬浙江)尼皆善織,謂之‘寺綾’者,乃北方‘隔織’耳”。唐代前期的貢品中,彭、漢州(今屬四川)有交梭羅,越州有交梭績,北方不見,而唐代后期絳州(今屬山西)也上貢了交梭羅。這說明唐宋時期()A.絲織品生產的地域特色強化B.北方絲織業比南方發達C.絲綢工藝存在南北雙向交流D.南北之間長途貿易活躍10.明清時期,江南的蘇州地區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達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絲織業出現了生產綾、絹和羅等紡織品的專門織機。這說明蘇州地區()A.經濟結構已出現變化B.成為江南地區的工商業中心C.社會生產力水平較高D.絲織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1.據《后漢書》記載,東漢后期出現了“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現象。該現象所反映的農業經營方式()A.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B.破壞了小農經濟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稅D.緩和了階級矛盾12.唐代瓷器注重異國情調、自然風格、雄渾的氣質與彩繪的裝飾;宋瓷則追求紋飾低調、冷色系的單色色調,體現輪廓、釉色和紋飾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種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點折射出()A.唐宋政治體制的變革B.國際市場范圍的擴大C.中國文化心態的變化D.中國制瓷工藝的進步二、綜合題13.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于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堧地,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蓄積。——《漢書·食貨志上》材料二竊惟四民之中,惟農最苦。農夫寒耕熱耘,沾體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蠶婦育蠶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間為之災。幸而收成……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己有矣。農夫、蠶婦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綈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畝,不知舍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材料三在傳統時代,所謂農業生產結構,其主要生產要素可歸納為四項:①耕地;②作物;③農具;④勞力……農業負擔過重,這是一個比起小農經濟的生產結構不符合現代要求更為嚴重、更為致命的病癥。……中國的傳統農業,無論從其現實的經濟效益,還是潛在的發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轉變,而是其“自轉變”的通道,受到來自帝國政治、經濟體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農業經濟效果、歷史效應,不只取決于它產生的內環境,還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環境的有利與否。對傳統中國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礙。——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進步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技術的進步對農業產生了怎樣的作用?體現了怎樣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歸納司馬光認為“惟農最苦”的原因。導致農民“不知舍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內環境”與“外部環境”分別指什么?結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如何認識材料三的觀點?發達的古代農業和手工業一、選擇題1.先秦著作《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從考古發現來看,在河南、山西、江蘇、浙江、上海、廣西、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時期的石犁。這說明()A.考古發現是辨別歷史記述正誤的唯一佐證B.文獻資料不能作為一手史料C.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鐵犁牛耕D.我國使用牛耕技術的歷史久遠答案:D2.據歷史記載,秦漢時的農民,五口之家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形態。從當時全國的人口統計看,則一戶亦為五人左右。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B.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C.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答案:C3.據史料記載:明中期以后,江蘇江陰縣“農無田者十有七”“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傭作者什九”“鄉間富戶,田連阡陌,合一二里饑餓之民,皆其佃戶”。由此可知,當時江陰縣()A.租佃經營方式盛行B.商品經濟比較發達C.人們生活比較富足D.富商大賈橫行鄉里答案:A4.秦漢時期,鹽鐵等官營手工作坊中勞動者的主要來源:官府奴婢、犯罪刑徒、官府征發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藝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見秦漢時期官營手工業()A.不計勞動力成本B.效率極其低下C.產品與市場無關D.工藝水平不高答案:A5.明末清初,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明朝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工人就有數千人。至康熙六年,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材料本質上反映出()A.自然經濟趨向瓦解B.雇傭關系全面盛行C.紡織業經濟高度發展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答案:D6.(2023河南濮陽入學測試)“文化”一詞源于拉丁語cultura和colere,本義為“耕作”“栽培”“養育”等,在印歐語系kwel字根,則有翻動土地、運轉與耕作之意。據此判斷,中國文化源頭應始于()A.一萬多年前新石器時代B.文獻與考古中考證出的夏朝C.進入青銅時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國體制確立后的西周答案:A7.(2023湘贛皖長郡十五校第一次聯考)曹魏時期的馬鈞居住在京都,“城內有地可為園,患無水以溉之”,馬鈞制作工具,可用腳踏或者手搖,既可以把低處的水引上高坡進行灌溉,也可以排澇。該工具為()A.筒車 B.耬車C.水排 D.翻車答案:D8.(2023甘肅一模)《考工記》認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這是對()A.工匠精神的絕佳闡釋B.社會產業分工的準確描述C.地域經濟的準確記載D.產品制作所需條件的闡述答案:D9.唐代京兆府(今西安)盛產隔紗,至宋代,“越州(今屬浙江)尼皆善織,謂之‘寺綾’者,乃北方‘隔織’耳”。唐代前期的貢品中,彭、漢州(今屬四川)有交梭羅,越州有交梭績,北方不見,而唐代后期絳州(今屬山西)也上貢了交梭羅。這說明唐宋時期()A.絲織品生產的地域特色強化B.北方絲織業比南方發達C.絲綢工藝存在南北雙向交流D.南北之間長途貿易活躍答案:C10.明清時期,江南的蘇州地區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達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絲織業出現了生產綾、絹和羅等紡織品的專門織機。這說明蘇州地區()A.經濟結構已出現變化B.成為江南地區的工商業中心C.社會生產力水平較高D.絲織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答案:C11.據《后漢書》記載,東漢后期出現了“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現象。該現象所反映的農業經營方式()A.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B.破壞了小農經濟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稅D.緩和了階級矛盾答案:B12.唐代瓷器注重異國情調、自然風格、雄渾的氣質與彩繪的裝飾;宋瓷則追求紋飾低調、冷色系的單色色調,體現輪廓、釉色和紋飾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種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點折射出()A.唐宋政治體制的變革B.國際市場范圍的擴大C.中國文化心態的變化D.中國制瓷工藝的進步答案:C二、綜合題13.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于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堧地,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蓄積。——《漢書·食貨志上》材料二竊惟四民之中,惟農最苦。農夫寒耕熱耘,沾體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蠶婦育蠶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間為之災。幸而收成……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己有矣。農夫、蠶婦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綈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畝,不知舍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材料三在傳統時代,所謂農業生產結構,其主要生產要素可歸納為四項:①耕地;②作物;③農具;④勞力……農業負擔過重,這是一個比起小農經濟的生產結構不符合現代要求更為嚴重、更為致命的病癥。……中國的傳統農業,無論從其現實的經濟效益,還是潛在的發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轉變,而是其“自轉變”的通道,受到來自帝國政治、經濟體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農業經濟效果、歷史效應,不只取決于它產生的內環境,還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環境的有利與否。對傳統中國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礙。——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進步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技術的進步對農業產生了怎樣的作用?體現了怎樣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歸納司馬光認為“惟農最苦”的原因。導致農民“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鋼筋運輸途中檢驗合同
- 2025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農產品交易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合同范本大全下載
- 山林轉讓合同
- 公司股權代持協議范本
- 2025年大連市商品供銷合同模板
- 2025標準固定期限雇傭合同
- 合伙門店轉讓協議書
- 保潔服務用工協議書
- 2025年03月河南省黃河科技學院納米功能材料研究所公開招聘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中考二模化學試題(無答案)
- 村辦公樓可行性研究報告
- MOOC 知識創新與學術規范-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MOOC 企業文化與商業倫理-東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高考物理二輪復習課件力學三大觀點在電磁感應中的應用
- (2024年)小學體育籃球規則課件
- 吳明珠人物介紹
- 2024年北京京能清潔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穴位貼敷治療失眠
- 于東來人物故事
- 痛經(中醫婦科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