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單元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江蘇專版)_第1頁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單元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江蘇專版)_第2頁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單元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江蘇專版)_第3頁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單元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江蘇專版)_第4頁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單元訓練(含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江蘇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交通與社會變遷一、選擇題1.[2023湖南衡陽高三調研]如圖所示信息反映了浙贛鐵路局工作報告中的浙贛鐵路線米鹽運輸量、軍車開行次數等狀況。下列對該圖信息的解讀中,合理的是()浙贛鐵路貨運數量波動圖A.米鹽戰略物資大量運輸說明浙贛鐵路有助于抗戰B.各類物品運輸量的差異反映了沿線經濟發展不平衡C.浙贛線軍車開行的次數與米鹽運輸量呈正向關系D.圖中的數據波動是因為中國尚處于獨立抗戰階段2.[2023遼寧沈陽高三調研]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傳中說:“生產T型車需要7882個獨立工序,其中949個需要‘強壯而訓練有素的體格健全的人’;其余工序‘670個可由失去雙腿的人,2637個可由一條腿的人……715個可由獨手的人,10個由盲人來做’。”這反映出()A.福特不僅是實業家也是慈善家 B.現代化機器生產對身體損傷大C.流水線生產降低了對人力要求 D.機器完全取代人類成為主導者3.[2023江蘇南京高三調研]1938年,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通過的《抗戰建國綱領》中寫道:“整理交通系統,舉辦水陸空聯運,增筑鐵路、公路,加辟航線。”國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發展交通事業,趕筑多條省際和國際交通要道,同時加快航運的整治和開辟新的空中航線。這些舉措()A.表明了抗戰相持階段已經到來 B.體現了國民黨全面抗戰的意圖C.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時輸送 D.促進了后方經濟建設的良好發展4.[2022江蘇蘇州高二期中]1905年京漢鐵路正式通車后,武漢鬧市區不再局限于長江邊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稱為“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諶家磯一帶,也變得“三十里幾比室直連矣”。由此可見,近代中國鐵路建設()A.促進了城區面貌的變遷 B.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改變C.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功能 D.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5.[2022山東聊城高二期末]1874年,李鴻章上奏清廷《籌議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濱海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靈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數千百里,則統帥當不至于誤事”。在此,李鴻章奏請修建鐵路的主要理由是()A.師夷長技,以夷制夷 B.填補空白,求強求富C.效法西方,發展交通 D.南北聯動,加強國防6.[2023山東濱州高二期末]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對該詩解讀正確的是()A.指出了隋朝滅亡的根源 B.蘊含了歷史的鑒戒價值C.否定了隋煬帝的歷史功績 D.說明了大運河開通的原因7.[2023湖南長沙高三調研]下面所示內容是1978—1988年中國客運量結構分布表(單位:萬人)。年份鐵路公路水運航空1978年8149114922923042230.911988年122645650473350321442表格中客運量數據的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A.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口流動 B.經濟發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樣化C.現代交通體系已改造升級 D.航空業正成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8.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用智能交通控制技術,對各個方向交通車輛的數據進行分析,按照最優算法自動控制各個方向紅綠燈的關閉與點亮,提高路網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見()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 B.科技杜絕了嚴重交通事故的發生C.科技推動政府機構職能的轉變 D.信息技術顛覆了人們的社會生活9.[2023江蘇南通期末]“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由此可推斷,這條馳道修建的目的是()A.快速防御北方匈奴襲擾 B.保證蜀地物資供應中央C.開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10.[2023江蘇徐州高三期末]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揚州等城市在唐代便“當南北大沖”而“百貨所集,城市繁榮異常”,宋時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東,南至五嶺、蜀漢,十一路百州之遷徙、貿易之人,往還皆出其(揚州)下,舟車南北,日夜灌輸京師者,居天下十之七”。這表明()A.揚州成為南方經濟重心 B.交通改善推動城市經濟發展C.京師地區完全依賴南方 D.大運河取代了傳統交通要道11.[2023江蘇淮安高三調研]下表所示內容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羅馬帝國)的部分記載。據此判斷,漢魏時期()內容出處“永寧元年,撣國(今緬甸東北)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后漢書》“從加那調州(今緬甸丹那沙林,一說在孟加拉灣西岸)乘大伯舶,張七帆,時風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國也。”《吳時外國傳》“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鄰),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海陸交通都可到達大秦 B.中國與大秦直接往來頻繁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為主 D.史籍對大秦已有詳盡記載12.[2023江蘇泗洪高三調研]在使用傳統交通工具的時代,陌生男女同處某一交通工具內的情況是很少見的。近代以來,隨著輪船、火車和公共汽車的相繼傳入,男女同處一個公共空間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從開始的憂慮、防范,逐漸過渡到習以為常。這反映出()A.民眾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B.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層次性日益突出C.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觀念 D.近代交通運輸擴大了人們的私人空間二、綜合題13.[2023江蘇無錫高三調研]交通運輸的變革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下表所示內容為近代世界鐵路的發展歷程。年份成就1761年第一條鐵路在英國巴茲鋪設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能轉動輪子的蒸汽機1803年英國人特愛維狄制成蒸汽機車1829年羅伯特(斯蒂芬森的侄子)發明的火箭號機車創下47千米的最新紀錄1857年英國首先使用了鋼軌1863年世界第一條地下鐵路在倫敦通車1883年柏林商品交易會首次展出電氣火車1890年第一條電氣化地下鐵路在倫敦通車——中東鐵路紀念館館藏資料材料二鐵路幫助歐洲人將統治強加于非洲內地,但他們也傳播了其他東西;不僅有花生和樹膠的貿易,而且有西方醫學知識。因為沒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鐵路將會傳播疾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險。——摘編自[英]尼爾·弗格森《文明》材料三從1840年至1919年,我國鐵路總長達10926千米。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吳淞間修筑了一條14.5千米的窄軌鐵路,被清政府看作奇技淫巧,花費巨款贖回拆毀。清末30年中,建成京奉、京漢、京張、津浦四條官辦鐵路干線以及華北的正太等線;西南的滇粵等官商所辦各線,總長約達9292千米。其中列強利用各種方式侵奪路權在華建筑的鐵路達3718千米,占鐵路總長度的40%以上。縱觀民國初期的鐵路,除京綏、隴海、粵漢等鐵路稍有成效外,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十一卷)》(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世界鐵路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5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鐵路的發展狀況并分析其原因。(9分)14.[2022江蘇揚州高三校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至道光初年,大運河已千瘡百孔,處處淤塞難通,整個河道僅存一線河形而已。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洪水北瀉,殃及山東、河南、直隸三省部分地區。清朝政府無暇顧及治黃、治運之事,漕運逐步轉為海運。1872年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1901年,清廷頒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開始,直省河運海運,一律改征折色(折價征銀),責成各督、撫等認真清厘整頓,節省局費、運費,并查明各州縣征收浮費,勒令繳出歸公,以期匯成巨款。”——摘編自王頻《清代運河衰落原因論析》材料二目前歐洲公路興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發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個交通運輸業總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歐洲公路交通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其GDP的0.5%,歐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00億歐元,隨著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員增加、旅行機會增多、購買力提高等,國際間客運量強勁增長,鐵路客運市場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而物流與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歐盟單一市場的誕生與發展,為開拓歐洲的鐵路貨運業務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鐵路、城市和城際軌道交通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在歐洲,一個新的鐵路時代已經到來。——摘編自耿志民、季令《歐洲鐵路聯盟交通政策對中國鐵路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時期漕運衰落的原因。(3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分析歐洲“新的鐵路時代”到來的社會背景。(4分)(3)綜合以上材料,從中外交通方式的變遷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5分)交通與社會變遷一、選擇題1.[2023湖南衡陽高三調研]如圖所示信息反映了浙贛鐵路局工作報告中的浙贛鐵路線米鹽運輸量、軍車開行次數等狀況。下列對該圖信息的解讀中,合理的是()浙贛鐵路貨運數量波動圖A.米鹽戰略物資大量運輸說明浙贛鐵路有助于抗戰B.各類物品運輸量的差異反映了沿線經濟發展不平衡C.浙贛線軍車開行的次數與米鹽運輸量呈正向關系D.圖中的數據波動是因為中國尚處于獨立抗戰階段[解析]解答此題注意時間“1939—1941年”,正是抗戰時期,這一時期的鐵路物資運輸、軍車的開行與抗戰密切相關,故A項正確。2.[2023遼寧沈陽高三調研]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傳中說:“生產T型車需要7882個獨立工序,其中949個需要‘強壯而訓練有素的體格健全的人’;其余工序‘670個可由失去雙腿的人,2637個可由一條腿的人……715個可由獨手的人,10個由盲人來做’。”這反映出()A.福特不僅是實業家也是慈善家 B.現代化機器生產對身體損傷大C.流水線生產降低了對人力要求 D.機器完全取代人類成為主導者[解析]由材料信息T型汽車的“7882個獨立工序”中“949個需要‘強壯而訓練有素的體格健全的人’”,其余大部分工序殘疾工人也可以完成可知,流水線生產降低了對人力的要求,故C項正確。3.[2023江蘇南京高三調研]1938年,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通過的《抗戰建國綱領》中寫道:“整理交通系統,舉辦水陸空聯運,增筑鐵路、公路,加辟航線。”國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發展交通事業,趕筑多條省際和國際交通要道,同時加快航運的整治和開辟新的空中航線。這些舉措()A.表明了抗戰相持階段已經到來 B.體現了國民黨全面抗戰的意圖C.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時輸送 D.促進了后方經濟建設的良好發展[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938年”和“整理交通系統,舉辦水陸空聯運,增筑鐵路、公路,加辟航線”并結合抗日戰爭的背景可知,這些舉措有利于外部援助的及時輸送,故C項正確;1938年10月,廣州、武漢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與材料措施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國民黨全面抗戰意圖,排除B項;促進了后方經濟建設良好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4.[2022江蘇蘇州高二期中]1905年京漢鐵路正式通車后,武漢鬧市區不再局限于長江邊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稱為“草廬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諶家磯一帶,也變得“三十里幾比室直連矣”。由此可見,近代中國鐵路建設()A.促進了城區面貌的變遷 B.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改變C.增強了城市的經濟功能 D.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京漢鐵路通車后,武漢鬧市區的范圍擴大,原來偏遠荒涼的郊區也逐漸繁華起來,這反映了鐵路建設對城區面貌的影響,故A項正確。5.[2022山東聊城高二期末]1874年,李鴻章上奏清廷《籌議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濱海七省,自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靈通……何況有事之際,軍情瞬息變更”,“有內地火車鐵路,屯兵于旁,聞警馳援,可以一日數千百里,則統帥當不至于誤事”。在此,李鴻章奏請修建鐵路的主要理由是()A.師夷長技,以夷制夷 B.填補空白,求強求富C.效法西方,發展交通 D.南北聯動,加強國防[解析]依據材料,1874年,李鴻章上奏朝廷《籌議海防折》,指出南北洋濱海七省,必須聯為一氣,方能呼應靈通,特別是有軍情時,有火車和鐵路,能夠一日數千百里,統帥方不至于誤事,這說明李鴻章奏請修建鐵路的主要理由是軍事方面的需要,故D項正確。6.[2023山東濱州高二期末]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對該詩解讀正確的是()A.指出了隋朝滅亡的根源 B.蘊含了歷史的鑒戒價值C.否定了隋煬帝的歷史功績 D.說明了大運河開通的原因[解析]皮日休認為隋朝修建大運河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對于后世而言,隋朝修筑大運河的功勞不亞于大禹治水,可見皮日休對大運河的評價蘊含了歷史的鑒戒價值,故B項正確。7.[2023湖南長沙高三調研]下面所示內容是1978—1988年中國客運量結構分布表(單位:萬人)。年份鐵路公路水運航空1978年8149114922923042230.911988年122645650473350321442表格中客運量數據的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A.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口流動 B.經濟發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樣化C.現代交通體系已改造升級 D.航空業正成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解析]表格數據顯示,1978—1988年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的客運量均大幅度提升,這說明改革開放促進了人口流動,故A項正確;當時交通方式并沒有太多變化,排除B項;表格數據不能體現現代交通體系已改造升級,排除C項;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分析可知,航空客運量與鐵路、公路、水運的客運量相比并不多,反而少,不能由此得出航空業正成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的結論,排除D項。8.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用智能交通控制技術,對各個方向交通車輛的數據進行分析,按照最優算法自動控制各個方向紅綠燈的關閉與點亮,提高路網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見()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 B.科技杜絕了嚴重交通事故的發生C.科技推動政府機構職能的轉變 D.信息技術顛覆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政府應用現代智能交通控制技術,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結合所學可知,人工智能應用于現代交通運輸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故A項正確。9.[2023江蘇南通期末]“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由此可推斷,這條馳道修建的目的是()A.快速防御北方匈奴襲擾 B.保證蜀地物資供應中央C.開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解析]根據材料“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可知,馳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框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故D項正確。10.[2023江蘇徐州高三期末]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揚州等城市在唐代便“當南北大沖”而“百貨所集,城市繁榮異常”,宋時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東,南至五嶺、蜀漢,十一路百州之遷徙、貿易之人,往還皆出其(揚州)下,舟車南北,日夜灌輸京師者,居天下十之七”。這表明()A.揚州成為南方經濟重心 B.交通改善推動城市經濟發展C.京師地區完全依賴南方 D.大運河取代了傳統交通要道[解析]材料體現不出揚州是南方的經濟重心,排除A項;從材料可以看出,隨著大運河的開通,揚州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能夠看出交通改善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京師地區完全依賴南方,排除C項;大運河并沒有取代傳統的交通要道,排除D項。11.[2023江蘇淮安高三調研]下表所示內容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羅馬帝國)的部分記載。據此判斷,漢魏時期()內容出處“永寧元年,撣國(今緬甸東北)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后漢書》“從加那調州(今緬甸丹那沙林,一說在孟加拉灣西岸)乘大伯舶,張七帆,時風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國也。”《吳時外國傳》“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鄰),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海陸交通都可到達大秦 B.中國與大秦直接往來頻繁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為主 D.史籍對大秦已有詳盡記載[解析]根據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從加那調州……乘大伯舶,張七帆……乃入秦”“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水道通益州、永昌”等信息可知,漢魏時期海陸交通都可到達大秦,故A項正確;材料中只記載了如何到達大秦或者是從大秦如何到達中原,并不能得出中國與大秦直接往來頻繁,故B項錯誤;材料明顯提到有陸路交通,而且中西方交往先是以陸路為主,后以海路為主,故C項錯誤;材料中史籍記載的只是從大秦到中原或者是從中原到大秦的交通路線,并不能說明史籍對大秦已經有了詳細的記載,故D項錯誤。12.[2023江蘇泗洪高三調研]在使用傳統交通工具的時代,陌生男女同處某一交通工具內的情況是很少見的。近代以來,隨著輪船、火車和公共汽車的相繼傳入,男女同處一個公共空間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從開始的憂慮、防范,逐漸過渡到習以為常。這反映出()A.民眾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B.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層次性日益突出C.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觀念 D.近代交通運輸擴大了人們的私人空間[解析]由材料中的“隨著輪船、火車和公共汽車的相繼傳入,男女同處一個公共空間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們從開始的憂慮、防范,逐漸過渡到習以為常”等信息可知,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觀念,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民眾出行方式更新的速度,排除A項;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層次性日益突出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近代交通運輸擴大了人們的公共空間而非私人空間,排除D項。二、綜合題13.[2023江蘇無錫高三調研]交通運輸的變革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下表所示內容為近代世界鐵路的發展歷程。年份成就1761年第一條鐵路在英國巴茲鋪設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能轉動輪子的蒸汽機1803年英國人特愛維狄制成蒸汽機車1829年羅伯特(斯蒂芬森的侄子)發明的火箭號機車創下47千米的最新紀錄1857年英國首先使用了鋼軌1863年世界第一條地下鐵路在倫敦通車1883年柏林商品交易會首次展出電氣火車1890年第一條電氣化地下鐵路在倫敦通車——中東鐵路紀念館館藏資料材料二鐵路幫助歐洲人將統治強加于非洲內地,但他們也傳播了其他東西;不僅有花生和樹膠的貿易,而且有西方醫學知識。因為沒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鐵路將會傳播疾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險。——摘編自[英]尼爾·弗格森《文明》材料三從1840年至1919年,我國鐵路總長達10926千米。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吳淞間修筑了一條14.5千米的窄軌鐵路,被清政府看作奇技淫巧,花費巨款贖回拆毀。清末30年中,建成京奉、京漢、京張、津浦四條官辦鐵路干線以及華北的正太等線;西南的滇粵等官商所辦各線,總長約達9292千米。其中列強利用各種方式侵奪路權在華建筑的鐵路達3718千米,占鐵路總長度的40%以上。縱觀民國初期的鐵路,除京綏、隴海、粵漢等鐵路稍有成效外,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十一卷)》(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世界鐵路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5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鐵路的發展狀況并分析其原因。(9分)(1)特點:英國鐵路發展長期領先;科技進步推動了鐵路發展;機車和鐵路技術不斷升級改造。影響:加速了工業化進程,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增加了流行病的傳播風險。(2)狀況:多渠道(官辦、官商合辦和列強)興辦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鐵路建設進展緩慢;鐵路分布不平衡。原因:政治上,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內外交困;社會政局動蕩不安;清政府腐敗無能。經濟上,國家經濟基礎薄弱;中國民族資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