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一、選擇題1.下表為1978—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這反映了()年份19781980199020002010城市化率(%)17.919.426.436.247.5A.城鄉二元結構差別已基本消失 B.改革開放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C.我國初步改變了工業落后局面 D.中國城市化發展具有不均衡性2.2007年1月,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娜·蒂貝瓊卡夫人在77國集團會議上發出警告:“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增長最快的社區是貧民窟,貧民窟是日益增長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當代的城市發展()A.導致失業率大為提高 B.存在著社會危機隱患C.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 D.制約了市民生活改善3.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國東部地區發生了農業技術革命。其中一項新技術叫作“四區輪作制”,即分別在農場的四塊土地上種植蕪菁、小麥、蘿卜、大麥,四年里輪流更換,不讓任何地塊休閑,同時又能保持地力。這一革命()A.導致英國東西部經濟差距擴大 B.促成英國實現糧食自給C.推動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D.揭開英國圈地運動序幕4.1858年是倫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連河邊議會大廈的窗上也不得不掛起一條條浸過消毒水的被單,原本清澈宜人的“母親河”變成了奇臭無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A.帶來環境污染問題 B.城市化進程加快C.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D.產業結構的調整5.如下圖所示,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從B階段到D階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A.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 B.處于動蕩不安時期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 D.以輕工業為主的產業比重上升6.下表呈現了中國近代后期城市化發展的狀況。對此解讀正確的是,中國()統計時間城市化率文獻依據民國初年21%卜凱《中國土地利用》1941年20世紀30年代28%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1946年1949年17.4%羅時凡《中國國情大事典》1993年A.城市化未引起社會關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質基礎C.民國時期研究結論失實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環境7.“1700年時,英國總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紀末時,只剩不到33%。”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近代交通促進了人口遷移B.環境嚴重污染導致了人口死亡C.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D.工業化發展加劇了耕地的減少8.19世紀后半期,上海郊區的農戶通過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襪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進城務工,使得家庭生活狀況趨于穩定甚至走向富裕。這一現象直接得益于()A.城市化進程推動B.工業化水平提高C.國際市場的擴大D.自然經濟開始解體9.1801—1850年,英國住房壓力巨大。19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標準,市政機關直接參與住房建設經營,鼓勵地產開發,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這反映了英國()A.政府大力干預經濟B.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C.加速建設福利國家D.階級對立的日漸加劇10.1832年,紐約鋪設了第一條用于運行公共馬車的鐵軌;1863年,第一條由蒸汽機牽引的地鐵在倫敦投入運營;1870年,第一條使用蒸汽驅動的城市高架鐵路在紐約誕生。這說明當時()A.新型交通方式引領工業革命B.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競爭加劇C.城市生活促進鐵路交通創新D.城市交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11.1854年,英國作家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描寫英國工業城鎮: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的煙囪,上面冒著長長的黑煙;運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個樣,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們在同一個時間上班下班,做同樣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今天和昨天、明天沒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樣。這表明了()A.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B.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C.城市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D.工業革命中人們沒有人生追求12.1835年,美國巴爾的摩、波士頓、紐約和新奧爾良的煤氣公司,為一些工廠以及少數有錢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美國的煤氣公司達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氣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鎮和農場的美國人仍依賴蠟燭和油燈。這反映了()A.美國農村更注重環境保護B.電的廣泛使用造成煤氣照明的衰弱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術推廣D.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工業發展遲緩二、綜合題13.某學習小組以“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為課題展開研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31—1839年英國農村地區的死亡率約為18.2‰,而城市則高達26.2‰,尤其是新興的工業城鎮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間,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從14.6上升到27.2,曼徹斯特從30.2上升為33.8。——摘編自趙秀芬《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發展與國家權力》材料二1832年,曼徹斯特棉紡織家詹姆斯·菲利普·凱出版了《曼徹斯特棉紡織廠工人階級的道德和身體狀況》一書,認為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這些貧民窟則成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廠的空間里充滿灰塵、濕熱與有毒氣體。——摘編自李宏圖《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建立》材料三英國查德威克被認為是“公共衛生觀念之父”和英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創立者,1843年發表了《英國勞動人口環境衛生狀況調查報告》,認為環境衛生不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事關全社會每一個人。從1844年開始,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向社會宣傳倡導公共衛生的觀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機構,如促進清潔協會、城市衛生健康協會等群眾衛生組織。1848年,議會通過了《公共衛生法案》,同時政府建立了第一個衛生機構——中央衛生署。1875年,英國議會通過《公共衛生法》,標志著英國公共衛生體系開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來水和地下排污系統,并拆除貧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對公共衛生的管理逐漸放棄自由放任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干預,這對20世紀以后英國實施福利政策產生深遠影響。——摘編自李宏圖《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建立》(1)圍繞課題,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結論?并指出其運用的研究方法。(2)材料二是從什么視角進行課題研究的?(3)依據材料三,歸納推動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建立的因素。(4)通過本課題研究,談談你的收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一、選擇題1.下表為1978—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這反映了()年份19781980199020002010城市化率(%)17.919.426.436.247.5A.城鄉二元結構差別已基本消失 B.改革開放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C.我國初步改變了工業落后局面 D.中國城市化發展具有不均衡性解析: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來我國城市化率在不斷提高,說明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促使了城市化進程加快,故選B項;材料并未提及鄉村發展,無法看出城鄉二元結構差別,排除A項;我國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是“一五”計劃的結果,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中國城市的地區差別以及產業差別,無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項。2.2007年1月,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娜·蒂貝瓊卡夫人在77國集團會議上發出警告:“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增長最快的社區是貧民窟,貧民窟是日益增長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當代的城市發展()A.導致失業率大為提高 B.存在著社會危機隱患C.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 D.制約了市民生活改善解析:根據“增長最快的社區是貧民窟,貧民窟是日益增長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可知,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存在著社會危機隱患,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貧富差距加大,不是失業率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論述的是城市化發展帶來的影響,而非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項;城市化發展是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排除D項。3.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國東部地區發生了農業技術革命。其中一項新技術叫作“四區輪作制”,即分別在農場的四塊土地上種植蕪菁、小麥、蘿卜、大麥,四年里輪流更換,不讓任何地塊休閑,同時又能保持地力。這一革命()A.導致英國東西部經濟差距擴大 B.促成英國實現糧食自給C.推動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D.揭開英國圈地運動序幕解析:英國工業革命前的農業技術的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大量勞動力和技術積累,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而推動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故答案為C項。A、B兩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圈地運動在15世紀晚期就開始了,排除D項。4.1858年是倫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連河邊議會大廈的窗上也不得不掛起一條條浸過消毒水的被單,原本清澈宜人的“母親河”變成了奇臭無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A.帶來環境污染問題 B.城市化進程加快C.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D.產業結構的調整解析:材料“河邊議會大廈的窗上也不得不掛起一條條浸過消毒水的被單,原本清澈宜人的‘母親河’變成了奇臭無比的污水河”表明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城市化進程,B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生產力的提高,C項排除;材料未涉及產業的結構調整,D項排除。5.如下圖所示,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從B階段到D階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A.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 B.處于動蕩不安時期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 D.以輕工業為主的產業比重上升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也促進了西方國家的城市化進程,C項正確;西方國家的城市化與世界政治格局無關,A項排除;西方國家在二戰后處于穩定發展時期,B項排除;材料未涉及產業結構,D項排除。6.下表呈現了中國近代后期城市化發展的狀況。對此解讀正確的是,中國()統計時間城市化率文獻依據民國初年21%卜凱《中國土地利用》1941年20世紀30年代28%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1946年1949年17.4%羅時凡《中國國情大事典》1993年A.城市化未引起社會關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質基礎C.民國時期研究結論失實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環境解析:據表格信息可知,民國初年至20世紀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1949年是解放戰爭關鍵的一年,戰爭影響了城市化進程,D項正確;表格中民國初年至20世紀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經引起相應關注,故A項錯誤;我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為城市化奠定物質基礎,故B項錯誤;據所學可知,民國前期,民族工商業發展較快,城市化率確有一定提高,故C項說法錯誤。7.“1700年時,英國總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紀末時,只剩不到33%。”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近代交通促進了人口遷移B.環境嚴重污染導致了人口死亡C.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D.工業化發展加劇了耕地的減少【解析】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使工業化進程加快,工人增多,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故C項正確;近代交通工具的改進為人口遷移提供了方便,但不是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故A項錯誤;工業革命期間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在城市而非農村,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未涉及耕地面積的減少,故D項錯誤。8.19世紀后半期,上海郊區的農戶通過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襪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進城務工,使得家庭生活狀況趨于穩定甚至走向富裕。這一現象直接得益于()A.城市化進程推動B.工業化水平提高C.國際市場的擴大D.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解析】城市化進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材料“上海郊區的農戶通過種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襪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進城務工,使得家庭生活狀況趨于穩定甚至走向富裕”的現象得益于城市化進程的推動,故A項正確。9.1801—1850年,英國住房壓力巨大。19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標準,市政機關直接參與住房建設經營,鼓勵地產開發,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這反映了英國()A.政府大力干預經濟B.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C.加速建設福利國家D.階級對立的日漸加劇【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801—1850年”“鼓勵地產開發,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住房緊張,政府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故B項正確;政府對經濟大力干預是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0.1832年,紐約鋪設了第一條用于運行公共馬車的鐵軌;1863年,第一條由蒸汽機牽引的地鐵在倫敦投入運營;1870年,第一條使用蒸汽驅動的城市高架鐵路在紐約誕生。這說明當時()A.新型交通方式引領工業革命B.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競爭加劇C.城市生活促進鐵路交通創新D.城市交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鐵路交通的創新和發展都出現在城市中,說明當時的城市生活促進了鐵路交通創新,故C項正確;新型交通方式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競爭加劇,排除B項;“城市交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11.1854年,英國作家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描寫英國工業城鎮: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的煙囪,上面冒著長長的黑煙;運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個樣,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們在同一個時間上班下班,做同樣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今天和昨天、明天沒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樣。這表明了()A.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B.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C.城市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D.工業革命中人們沒有人生追求【解析】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故選C項。12.1835年,美國巴爾的摩、波士頓、紐約和新奧爾良的煤氣公司,為一些工廠以及少數有錢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美國的煤氣公司達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氣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鎮和農場的美國人仍依賴蠟燭和油燈。這反映了()A.美國農村更注重環境保護B.電的廣泛使用造成煤氣照明的衰弱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術推廣D.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工業發展遲緩【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美國的大城市煤氣照明普遍,而鄉村仍舊使用相對落后的蠟燭和油燈,說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術推廣,故C項正確;材料與環境保護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電的廣泛使用,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看不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工業的發展情況,故D項錯誤。二、綜合題13.某學習小組以“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為課題展開研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31—1839年英國農村地區的死亡率約為18.2‰,而城市則高達26.2‰,尤其是新興的工業城鎮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間,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從14.6上升到27.2,曼徹斯特從30.2上升為33.8。——摘編自趙秀芬《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發展與國家權力》材料二1832年,曼徹斯特棉紡織家詹姆斯·菲利普·凱出版了《曼徹斯特棉紡織廠工人階級的道德和身體狀況》一書,認為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這些貧民窟則成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廠的空間里充滿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