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課程歷史Ⅲ教材將其整合為六個單元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1頁
必修課程歷史Ⅲ教材將其整合為六個單元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2頁
必修課程歷史Ⅲ教材將其整合為六個單元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3頁
必修課程歷史Ⅲ教材將其整合為六個單元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4頁
必修課程歷史Ⅲ教材將其整合為六個單元公開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課程----歷史(Ⅲ)歷史(Ⅲ)著重反應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1.中國老式文化主流思想演變

(古代思想)2.古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3.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時尚

(近代思想)4.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現代思想)5.現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來源及其發展7.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歷史足跡

8.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教材將其整合為六個單元第1頁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與科技單元學習提醒:1、兩條線索:一是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由“百家爭鳴”演變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老式思想文化主流;二是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獲得杰出成就,推進了世界文明發展。2、分析理解:“一定期期文化,是一定期期政治、經濟反應”(善于分析思想文化形成社會原因)第2頁孔子在中國祭孔大典精彩瞬間第3頁孔子在世界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孔子在柏林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第4頁第1課孔子與老子第5頁熟悉孔子、老子重要思想。課標解讀:理解孔子由凡入“圣”過程,并與知識鏈接簡介相印證。

探討孔子、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第6頁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產力發展,中國社會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在這此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時出現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亂不安.文化上,私學興起,文化下移,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并開始成為社會上一支重要力量。時代背景第7頁一、孔子學說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他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小吏,直到50歲之后才相繼任魯國司空、司寇,后因與魯國執政季孫氏不和而棄官,開始環游列國,宣傳自己政治見解。他晚年回到魯國,全力從事教育文化事業。孔子曾整頓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他思想重要保留在由其弟子整頓記錄《論語》一書中。第8頁孔子走近孔子知其生平閱讀經典悟其思想縱橫古今看其影響第9頁﹡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含義:“仁者愛人”

(2)途徑:“忠恕”之道(3)治國:“為政以德”二、孔子思想1、“仁”仁含義:第一層面:規定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第二層面:倡導廣泛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來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第10頁2、孔子思想——禮材料二:子曰:“周監(通“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1、孔子追求“禮”是什么?2、他主張怎樣實現“禮”?第11頁1、含義:西周時所追求等級名份制度(1)狹義:指周禮(2)廣義:指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2、途徑:克己復禮、正名按照周禮制度把當時已混淆了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抵達名正言順貴賤有序3、禮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秩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一面。第12頁“仁”與“禮”關系?“仁”“禮”“仁者愛人”道德、修養“克己復禮”規范、準則內在自覺自律外在約束他律第13頁﹡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態度:敬而遠之優先處理實際問題二、孔子思想3、哲學思想體現了他人本主義思想。第14頁孔子環游列國,推行儒家學說孔子思想在當時行得通嗎?為何各國沒有采納孔子思想,而在后來儒家思想卻成為中國封建思想主流?第15頁參照答案: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社會動亂,缺乏一種實行禮制強有力中央政權;當時諸侯熱衷于爭霸戰爭和富國強兵,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思想不符合當時統治者需要,因此不受重視。后來通過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改造,逐漸形成完整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老式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尊崇為圣人,人稱素王,受到后人景仰。第16頁二、孔子思想4、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2.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認為師矣。”(論語·為政);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5.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7.子曰:“當仁不讓于師。”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1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第17頁二、孔子思想5、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學思結合堅持真理第18頁總結:孔子之思想學說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政以德“鬼”:敬而遠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與思結合;當仁不讓于師“仁”:“禮”:“德”:(2)哲學思想(1)政治思想(3)教育思想思想關鍵第19頁(2)后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改造,形成完整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老式文化主流;(3)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4)孔子也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三、孔子學說影響(1)孔子思想在當時未受到重視;第20頁“禮崩樂壞”歷史場景:場景:前5,魯定公即位,魯國或有轉機,孔子回到魯國….前5(孔子四十八歲),季孫氏家臣陽虎發動政變,囚禁季孫氏,迫得他立誓屈服,然后放他;更挾持魯君,做了魯國獨裁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假如陽虎請孔子出仕,你認為孔子會不會去?闡明理由。學以致用不會去。由于陽虎如下犯上與孔子推崇禮不符合。第21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簡介第22頁孔子拜謁老子第23頁道是萬物本原第24頁“道生一,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萬物本原和規律(摒除了“天命”絕對權威)哲學思想第25頁辯證法第26頁“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任何事物均有矛盾對立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辯證法哲學思想第27頁無為而治第28頁老子思想主張1、道是萬物本源“道生一,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辯證法思想:任何事物均有矛盾對立兩方面且可以互相轉化。主張“守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3、主張“無為而治”。4、小國寡民、愚民政策。“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29頁老子歷史地位及影響:春秋時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種探討宇宙本源哲學家。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深遠影響。第30頁人物學派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歷史影響孔子老子復習鞏固,梳理知識儒家道家仁、禮、為政以德以禮治國無為而治敬鬼神而遠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措施中國老式文化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道是萬物本原辯證法第一種探討宇宙本原;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第31頁

1.四川大學專家、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謝謙說:“儒家文化關鍵就是重人生、中親情、重人倫、重友好。”孔子思想中“重人倫”重要體現是

A.仁者愛人B.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D.有教無類第32頁2、古代儒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但愿君主像堯、舜同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

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

理想化政治訴求

D.

以復古為政治目旳

【答案】:C

【解析】:儒學者寄但愿于統治者效法先賢,目旳就是為了營造自身理想政治環境,這既是自身渴望,又是時代需求。第33頁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材料二

約之二:吾族務要恪遵祖訓,以倫理為紀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處,須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強莫欺弱;卑幼者不許冒犯長上,富貴者宜憐窮困。循規蹈矩,宗族稱孝,鄉黨稱弟(悌)。——何茲全《中國文化六講·訓約十四條》材料三

宣圣諭。圣諭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盡做人道理,件件當遵守。能遵守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惡人。愿我一族長幼會集祠(堂)中,敬聽宣讀,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過即改,共為盛世良民,貽子孫無窮福澤。——明《虎墩崔氏族譜·族約》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仁主線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有關仁政治主張。(3分)第34頁(2)歷代許多家訓體現了以仁為關鍵儒家倫理。據材料二,歸納儒家倫理重要內容。(3分)(3)儒家倫理思想深刻影響中國社會。據材料三,指出明代統治者與民眾對儒家倫理所持態度及其各自做法。(3分)(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儒家倫理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積極作用。(3分)答案:(1)主線:孝悌。政治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實行仁政。(2)重要內容:家庭和睦;宗族團結;鄉里友好。(3)態度:崇尚儒家倫理。做法:統治者倡導;民眾遵守。(4)積極作用:維系家庭家族和睦;維護政治、社會穩定;傳承民族道德,影響思想文化發展。第35頁1、孔子思想體系關鍵是()

①“仁”②“禮”③“為政以德”④“有教無類”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學以致用2、如下孔子思想中最能體現以民為本是()A.“仁”和“禮”B.“仁”和“德治”C.“克己復禮”D.“忠恕”之道DB第36頁3、如下對老子哲學中“道”理解不對旳是()A.萬物本原B.抽象概念C.詳細物質D.不可名狀自然本體4、老子主張無為,但愿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狀態,這在當時重要反應了()A.新興地重規定B.沒落奴隸主貴族規定C.手工業者規定D.富裕商人規定CB第37頁5、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是祭祀祖先、哀悼死者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A6.如下哪些觀點不屬于老子主張()A.“無為而治”B.“忠恕”之道C.“守靜”D.“天法道,道法自然”B第38頁7、如下各項中最能反應孔子和老子階級立場是A.“仁者愛人”“無為而治”B.“克己復禮”“小國寡民”C.“為政以德”“以弱勝強”D.“克己復禮”“無為而治”D8、如下對孔子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