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附件2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從農村衛生實際出發,為鼓勵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療服務人員運用適宜技術服
務農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制定了鄉鎮衛生院中醫適宜技術推
廣項目。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療服務人員應掌握規定的針灸、推拿、刮癡技術以及
應用針灸推拿技術至少治療總綱第一條所列的20個常見病。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總綱
一、中醫適宜技術治療25個常見病
1.掌握25個疾病的簡單診斷;
2.掌握25個疾病的治療操作。
感冒頭痛、偏頭痛、麥粒腫、急性結膜炎、牙痛、急性咽痛、急性胃痛、痛
經、急性腰扭傷、落枕、腱鞘囊腫、肱骨外上牌炎(網球肘)、是跟痛、腮腺炎、
小兒泄瀉、小兒食積、小兒遺尿、肩周炎、頸椎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
并坐骨神經痛、膝關節骨關節炎、中風后遺癥、面癱、三叉神經痛。
二、針灸技術
1.掌握針具選擇、體位選擇及消毒;
2.掌握毫針刺法一-進針手法、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捻轉)操作規范;
3.掌握得氣的表現,熟悉得氣的意義、不得氣原因及如何促使得氣;
4.熟悉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5.掌握留針和出針;
6.掌握針刺注意事項;
7.掌握針刺異常情況(暈針、滯針、彎針、斷針、出血、血腫)處理及預防;
8.掌握灸法-一艾條灸、溫針灸的操作規范;
9.熟悉腌穴的定位方法;
10.掌握60個常用腌穴的定位,包括:
列缺、少商、商陽、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鶻、迎香、四白、地倉、頰車、
下關、頭維、天樞、梁丘、是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內庭、三陰交、地機、陰
陵泉、血海、后溪、肩貞、天柱、風門、肺俞、脾俞、胃俞、委中、腎俞、大腸
俞、關元俞、秩邊、承山、昆侖、至陰、太溪、水泉、內關、肩髏、外關、關沖、
瞳子髏、率谷、風池、環跳、陽陵泉、太沖、關元、承漿、百會、水溝、神闕、
中皖、大椎、印堂、太陽、魚腰、耳尖、夾脊。
11.掌握拔罐法--火罐(閃火法);
12.掌握三棱針法-點刺法;
13.熟悉耳針療法。
三、推拿、刮痣技術
1.掌握成人推拿常用手法,包括:滾法、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按法;
2.掌握推拿的適應癥、禁忌癥;
3.掌握常用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手法;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天門、坎宮、太陽、耳后高骨、腹、腹陰陽、臍、七節
骨、脾經、大腸、八卦、三關、六腑。
4.掌握刮癡的操作規范。
鄉鎮衛生院中醫適宜技術具體推廣項目
一、中醫適宜技術治療25個常見病
(一)感冒頭痛
毫針刺:太陽、風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陽、風池及疼痛部位
刮癡:前額、太陽穴、背部脊柱兩側,可配刮肘窩、胴窩。
(-)偏頭痛
毫針刺:太陽、風池、率谷、頭維、外關
按摩:太陽、風池及疼痛部位
(三)麥粒腫
三棱針點刺放血:太陽、耳尖及肩胛區的紅色反應點
(四)急性結膜炎
三棱針點刺放血:太陽、耳尖
(五)牙痛
毫針刺:合谷、頰車、下關、內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針點刺放血:少商、商陽、魚際、耳尖
(七)落枕
毫針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癡:疼痛部位
(A)急性胃痛
毫針刺:中院、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院、足三里、神闕;隔姜灸適用于寒性胃痛
刮癡: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院、天樞;上肢部:內關、手三里;下
肢部:足三里
(九)痛經
毫針刺:關元、中極、合谷、地機、三陰交、次髏
艾灸:關元、中極
刮癡:關元至中極、地機至三陰交、次髏
(十)急性腰扭傷
毫針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絡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癡: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腫
好發于關節和腱鞘附近,囊腫表面光滑,質軟,有波動感
圍針刺法:囊腫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牌炎(網球肘)
肘關節外側疫痛,絞毛巾時疫痛加重
阿是穴圍針加灸
(十三)足根痛
毫針刺:昆侖、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燈心草蘸食油點燃:雀啄狀快速灸灼雙耳尖
毫針點刺:少商、關沖放血
(十五)小兒泄瀉
1.辨證
(1)傷食:腹脹腹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大便酸臭,狀如敗卵,或便
質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殘渣,曖氣酸腐,苔厚膩,脈滑,指紋紫滯。
(2)陽虛:食后作瀉,時瀉時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黃神疲,久則泄瀉不
止,或五更瀉,形寒肢冷,脈沉細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兼惡寒發熱,鼻流清涕,苔
白潤,脈浮為風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黃或綠,惡臭或少許粘液,肛門灼熱發紅,
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
2.推拿治療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經、內八卦、大腸、小腸、臍、腹、七節骨、龜尾。
(2)操作:
1)患兒坐位或仰臥位:補脾經200次,運內八卦100次,推大腸300次,
清小腸200次;
2)患兒仰臥位:以掌逆時針揉臍,逆時針摩腹各200次;
3)患兒俯臥位:按揉龜尾50次,推上七節骨300次。
辨證施治:
(1)傷食瀉:加揉中皖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陰陽30次,推箕門
100次,揉板門100次。
(2)陽虛瀉:加補腎經200次,推三關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
遍。
(3)外感瀉:加開天門100次,運太陽100次,推坎宮100次,推天柱骨
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揉一窩風100次。
(十六)小兒食積
1.食積夾寒型
(1)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士、腹陰陽、三關、八卦、足三里、臍部及臍周圍之腹部。
(3)操作:
1)補脾士: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由拇指橫側緣的遠端推至近端。
推300次;
2)分推:使患兒掌心向上,用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分別從
患兒腕部及手部的兩側背面托住患兒之手;以兩拇指自患兒腕掌面部橫紋的中
點,同時分推至腕橫紋的才堯側及尺側100次;
3)推三關600次;
4)運八卦:使患兒掌心向上,以一手指遠端的掌側面作為接觸面,在患
兒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稱之為“運八卦”,約300次;
5)分推腹陰陽:患兒仰臥位,以左右兩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
指和中指),分別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兩側的腋中線,分推200次;
6)摩揉臍腹:患兒仰臥位,在患兒的臍部及其周圍用掌摩法,持續數分
鐘后,再在臍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較強的溫熱感。
2.食積夾熱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士、腕陰陽、三關、六腑、四橫紋、外勞宮、腹陰陽、足三
里。
(3)操作:
1)清脾士:患兒掌心向上,醫者用指推法,自患兒拇指的近端推向遠端
300次;
2)補脾土:先用“清脾士”的方法對患兒進行治療,接著再用“補脾士”
的方法,稱之為“先清后補”,食積夾熱時,常采用“先清后補”的方法;
3)分推腹陰陽100次;
4)推三關200次;
5)退六腑600次;
6)推四橫紋:四橫紋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掌指關節掌側橫紋
處。以推法依次分別在上述部位進行治療,約數分鐘;
7)揉外勞官一般作順時針方向的指100次。
(十七)小兒遺尿
1.毫針刺并艾條溫和灸:關元、中極、三陰交、腎俞、膀胱俞
2.推拿治療:
(1)取穴:腎經、上馬、三關、外勞宮、腎俞、八髏、龜尾、百會、丹田、
三陰交
(2)操作:
1)患兒正坐位:補腎經200次,揉二人上馬100次,推三關100次,揉
外勞宮100次;
2)患兒俯臥位:以掌擦兩腎俞200次,擦八槌200次,拇指揉龜尾100
次,按揉百會、三陰交各100次;
3)患兒仰臥位:以掌心按丹田lniin,再逆時針方向掌揉200次。
(十八)肩周炎
1.診斷
(1)多見于50歲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
常于肩部受寒后發病。
(2)肩部疼痛,漸進性加重,晝輕夜重,并可向頸、耳、肩胛及前臂和手
放射。肩關節上舉、后伸時疼痛加劇,肩部活動受限,嚴重者不能做穿衣、梳頭、
洗臉等動作。
(3)肩部腫脹不明顯,肩關節周圍有廣泛壓痛,日久可見肌肉萎縮。
(4)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部分患者可有骨質疏松。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1)取穴:條口透承山、肩t禺、肩修、肩前、曲池、外關、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臥或坐位,取對側條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
行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使之出現強烈針感,并囑患者抬舉活動患肩,行針3~
5min,常獲良效。
取俯臥或坐位,使肩關節充分外展,肩鶻、肩髏分別向極泉方向透刺L5~
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達明顯的針感;曲池直刺1.0~1.5寸,
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針刺得氣后,持續捻轉,力求針感向肩部傳導。
諸穴均取患側,每日治療一次。
(2)刮癡治療:頸部(啞門、風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
部(中府、云門、缺盆)、上肢部(肩貞、外關、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
里、條口)
(3)推拿治療
(十九)頸椎病
1.診斷
(1)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變;
(2)頸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頸后伸時加重;
(3)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或一側肩胛骨內上角有壓痛,可觸
及條索狀硬結;
(4)上肢肌力減弱,受壓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感覺減退,腱放射異常;
(5)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或壓頂試驗陽性;
(6)頸X片顯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
小;
(7)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網球
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為主的疾患;
(8)癥狀、體征與X光片的異常所見在椎節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標準或(2)(6)(8)+其余一項者可
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病變頸椎夾脊穴2~3個,肩|禺、曲池、外關、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臥位或坐位,頸部夾脊穴直刺0.8~1.2寸。肩鶻、曲池直
刺寸,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諸穴盡
量使針感向遠心端放射。留針20~30niin,中間行針1~2次,每日治療一次。
(二十)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根性坐骨神經痛
1.診斷
(1)疼痛好發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壓痛點;
(3)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
(4)皮膚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5)脊柱姿態的改變;
(6)X線腰椎正側位片提示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MRI提示有椎間盤突出。
其中(1)~(3)項必備,并具備(4)~(7)項的任意1項即可診斷。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依次取腰椎間盤突出節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夾脊穴
依據下肢疼痛感覺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陽經出現疼痛,取環跳、風市、陽陵
泉、丘墟、足臨泣;
太陽經出現疼痛,取秩邊、承扶、委中、承山、飛揚、昆侖。
操作方法: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夾脊穴直刺L5~2.0寸,邊刺邊問患者感
覺,以患者針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脹感為度;秩邊或環跳直刺3.0~4.0寸,
以患者針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脹感為度;承扶直刺2.0~3.0寸,風市、陽陵
泉、委中、承山、飛揚直刺L0~L5寸,昆侖直刺0.5~1.0寸,諸穴均力求較
強針刺得氣感,諸穴均取患側,留針20~30min,中間行針1~2次,每日治療一
次。
(2)刮疼治療:腰做部(命門,患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患肢(環
跳、殷門、承扶、風市、陽陵泉、委中、承山、懸鐘、昆侖等)
(3)推拿治療
(二十一)腰肌勞損
1.診斷
(1)持續性腰部隱痛,易感疲乏,即使臥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經常反復急性發作;
(3)查體見腰肌輕度痙攣,但活動受限不明顯,局部有壓痛。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侖
配穴:三焦俞、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針多向透刺),用中強刺激;委中穴可直刺L0~
L5寸,使局部酸脹或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昆侖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
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脹感并向小趾擴散。三焦俞、腎俞、大腸俞、
關元俞、腰眼針感為局部酸脹或向臀部放射。留針20~30niin。
(2)刮瘍治療:腰部(疼痛部位、患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
(3)推拿治療
(二十二)膝關節骨關節炎
1.診斷
(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
(2)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
(3)晨僵<30min;
(4)年齡》38歲;
(5)膝檢查有骨性肥大;
(6)X線示關節邊緣骨贅。
滿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
可診斷為膝骨關節炎。
2.治療方法
(1)取穴:梁丘、血海、內膝眼、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鶴頂、阿是
穴
(2)操作方法:取仰臥位,患膝關節胭窩處置一軟物使膝關節屈曲,梁丘、
血海穴直刺1.0~1.5寸,陽陵泉可向陰陵泉透刺,并使針感向下放射;鶴頂直刺
0.8~1.2寸。
內、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溫針灸,內、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針
感向下擴散,阿是穴毫針刺入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2min,
然后將2cm左右長的艾條置于上述穴位針柄上點燃,至燃盡后取下,更換另一段
艾條,每次每穴灸3壯。諸穴均取患側,每日治療一次。
(二十三)中風(腦血管病)后遺癥
1.診斷
(1)主癥:偏癱,神識昏蒙,言語騫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2)次癥: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急性發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年
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上肢取肩鶻、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
溪、昆侖。語言蹇澀、失語加廉泉、通里、啞門;口角歪斜加地倉、頰車、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臥位,肩t禺向臂腌方向透刺L5~2.0寸,曲池直刺1.0~
1.5寸,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環跳直刺3.0~4.0寸,陽陵泉、足三里
直刺寸,解溪、昆侖直刺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啞門向喉結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
0.5~0.8寸。
也可用“醒腦開竅法”。
(2)推拿治療
(二十四)面癱
1.診斷
(1)起病急驟,病前多有感受風寒史。
(2)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部分患者初起有
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進餐時食物常常停滯于病側齒頰
之間,但無昏迷、偏癱等表現。
(4)查體: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病側額紋、鼻唇溝變
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1)取穴:陽白、四白、下關、地倉、頰車、風池、合谷、太沖
(2)操作方法:取仰臥位或坐位,風池向對側眼球針刺0.8~1.2寸,陽白
透魚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關直刺0.8~1.2寸,
地倉與頰車穴相互透刺L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勻捻轉手法,
促使針感向上傳導,太沖直刺0.5~0.8寸。
(3)翳風穴艾條溫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二十五)三叉神經痛
1.診斷
(1)疼痛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
(2)疼痛劇烈難忍,為單純性面痛;
(3)在面部或口腔內有一個引發點,稱為“扳機點”。說話、咀嚼、刷牙、
漱口、洗臉均可誘發。
2.治療方法
(1)取穴:
1)額部痛:頭維、陽白、太陽
2)上頜痛:四白、藪髏、下關、地倉、迎香
3)下頜痛:夾承漿、頰車、下關、翳風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內庭、合谷
(2)操作方法:取仰臥位或坐位,頭維向上平刺0.5~0.8寸,太陽直刺
0.5~0.8寸,陽白透魚腰平刺0.5~0.8寸,有麻電感傳至眼及前額為佳,四白
向下斜刺0.5~0.8寸,下關直刺0.8~1.2寸,有麻電感傳至上唇及上齒部為佳,
地倉與頰車穴相互透刺1.0~1.5寸,夾承漿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電
感傳至下唇及下齒部為佳,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勻捻轉手法,促使針感
向上傳導,內庭直刺0.5~0.8寸。
二、針灸技術
(一)毫針刺法
1.毫針的結構
毫針的結構分為5個部分: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
2.針刺前準備
(1)選擇針具
1)選擇硬度、彈性和韌度較好的不銹鋼針具
2)應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形體的肥瘦、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虛實、
病變部位的表里深淺和腌穴所在的部位,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毫針。
(2)選擇體位
體位選擇以患者舒適并能持久,便于醫者取穴和操作為原則;有條件情況下
盡量采取臥位。
臨床上針刺的常用體位主要有: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
坐位、側伏坐位。
(3)消毒
針刺前的消毒范圍應包括:針具器械、醫者的雙手、病人的施術部位、治療
室用具等。
針具器械消毒
高壓蒸氣滅菌法藥液浸泡消毒法(3種)煮沸消毒法
將毫針等針具用布①放入75%乙醇內浸泡30-60水沸后煮15-20分鐘,
包好,放在密閉的分鐘,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可達到消毒目的。但煮沸
高壓蒸氣鍋內滅擦干后使用。消毒法對鋒利的金屬器
菌。一般在98~②“84”消毒液,可按規定濃度械,易使鋒刃變鈍。如在
147kPa的壓強,和時間,進行浸泡消毒。水中加入重碳酸鈉使成
115℃~123C的高③戊二醛溶液(保爾康)浸泡2%溶液,可以提高沸點至
溫下,保持30分鐘10-20分鐘,達到消毒目的時120℃,且可降低沸水對
以上,可達到消毒才能使用。器械的腐蝕作用。
滅菌的要求。
針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壓蒸氣滅菌法為佳。
醫者手指消毒
在針刺前,醫者應先用肥皂水將手洗刷干凈,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
方可持針操作。
針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針刺的臉穴皮膚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
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脫碘。擦拭時應從腌穴部位的中心點向外繞
圈消毒。當腌穴皮膚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保持潔凈,防止重新污染。
3.進針手法
持針操作的手--刺手;輔助進針的手-一押手
進針操作時,一般應雙手協同操作,緊密配合。
(1)常用單手進針法:一般用右手持針,以拇、食、中指夾持針柄,狀如
持毛筆。
(2)常用雙手進針法:包括4種
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
適宜于短針的進適用于長針的進主要用于皮膚松主要用于皮肉淺
針針弛部位的臉穴。薄部位的腌穴
4.針刺角度和深度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
直刺斜刺平刺
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
垂直刺入。此法適用于人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
體大部分腌穴。于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度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
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肉少部位的腌穴,如頭部
刺的腌穴。的腌穴等。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在臨證操作時除了遵循每個腌
穴的常規針刺深度外,還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年齡、病情、部位等方面決定。
(-)行針與得氣
1.行針:行針,又稱“運針”,是指針刺入腌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
感以及進行補瀉而行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1)手法:行針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
基本手法:行針的基本手法是毫針刺法的基本動作,從古至今臨床常用的主
要是提插法和捻轉法兩種。兩種基本手法臨床施術時即可單獨應用,又可配合應
用。
手法種類操作方法刺激量大小
提插法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作行針時提插的幅度
手法。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大,頻率快,刺激量
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就大;反之,提插的
反復構成了提插法。指力一定要均勻,幅度幅度小,頻率慢,刺
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激量就小。
快,每分鐘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
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捻轉法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轉動作,捻轉角度大、頻率快,
針在臉穴內反復前后來回旋轉的行針手法。刺激量就大;捻轉角
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在180度度小,頻率慢,其刺
左右,不能單向捻針。激量就小。
輔助手法:行針的輔助手法,是行針基本手法的補充,是以促使得氣和加強
針刺感應為目的的操作手法。臨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以下六種:
分類操作作用
循法是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循行徑路,在腌穴的循法可催氣。推動氣血,
上下部輕柔地循按的方法。激發經氣,促使針后易于
得氣。
彈法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加強針感,助氣運行。本
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刮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以
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
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
與擴散。
搖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
動的方法,分直立針身而搖和臥倒針身而搖氣感應;臥倒針身而搖,
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飛法針后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指執持針柄,催氣、行氣,并使針刺感
細細捻搓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應增強。
反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
震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加針
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刺感應。
法
的方法。
毫針行針手法以提插、捻轉為基本操作方法,并才艮據臨證情況,選用相應的
輔助手法。
2.得氣
得氣,又稱“氣至”,“針感”,得氣,是指針刺入腦穴后所產生的針刺感
應。《黃帝內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得氣的表現:
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反應醫者刺手指下的
感覺
針刺入腌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醫者的刺手能體
應,有時還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會到針下沉緊、澀
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的現象;少數患者還會滯或針體顫動等
出現循經性肌膚隅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針刺臉穴反應。
部位的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
(三)留針和出針
L留針:指進針或得氣后,將針留置穴位內一定的時間。在留針過程中,還
可間歇行針,以促使得氣或加強針感及保持針刺的持續作用。留針與否及留針時
間的長短應視病情而定。
2.出針:又稱起針、退針,是指將毫針拔出所刺臉穴的操作方法。出針的方
法,是以干棉球輕壓于針刺部位,右手持針作輕微的小幅度的捻轉并順勢將針緩
慢提至皮下,靜留片刻,然后拔離。
(四)針刺注意事項
1.患者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時不宜針刺;
2.婦女懷孕不易針刺腹部、腰舐部腌穴;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肩井
等穴不宜針刺;
3.有自發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皮膚感染、潰瘍、瘢痕等部位不宜針刺;
4.胸、脅、背部腌穴;眼睛周圍腌穴及項部腦穴針刺應注意角度、方向及深
度等。
(五)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
暈針
原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后或體
因位不當,或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
癥針刺過程中突發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多汗,心慌,
狀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
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立即起針。患者平臥,頭低足略高,輕者仰臥片刻,飲溫開水或糖水后,
處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髏、內關、足三里、
理灸百會、氣海、關元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
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
①初次針刺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先作好解釋,消除對針
刺的顧慮;②最好采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③若饑餓、疲勞、大
預
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后少許時再予針刺;④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
防
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
適等暈針先兆,應及早采取處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滯針
原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腌穴后,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
因單一方向捻針太過,或留針時間過長。
癥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病
狀人痛不可忍。
若病人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于滯針腌
處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
理肉的緊張。若行針不當,或單向捻針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并
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即可消除。
預消除患者精神緊張,注意行針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單向捻轉,若用搓法時,
防應注意與提插法的配合,則可避免肌纖維纏繞針身而防止滯針的發生。
彎針
原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速,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的組織器官或
因病人在針刺或留針時移動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外力壓迫、碰擊等。
癥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
狀而患者感到疼痛。
彎針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柄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
處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若由病人移動體位所致,
理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
行拔針,以免將針體折斷,留在體內。
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避免進針過速、過猛。選擇適當體位,在
預
留針過程中,囑患者不要陵意更動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針柄不得受
防
外物硬碰和壓迫。
斷針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針刺前失于檢查;針刺時將針身
原全部刺入臉穴內,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
因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
癥行針時或出針后發現針身折斷,其斷端部分針身尚露于皮膚外,或斷端全
狀部沒入皮膚之下。
醫者要從容鎮靜,囑患者切勿更動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層陷入。
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于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鑲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
處
相平或稍凹陷于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
理
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鑲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
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認真仔細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避免過猛、過
強地行針;行針或留針時,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針刺時不宜將針身
預
全部刺入腌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于針根折斷時取針。在進針、
防
行針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針。對于
滯針等亦及時正確地處理,不可強行硬拔。
血腫
原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癥出針后,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
處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
理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作冷敷止血
后,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預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干
防棉球揉按壓迫針孔。
(六)灸法
灸法種類很多,常用灸法有多種,我們僅介紹常用的:
1.艾條灸:又稱艾卷灸,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施灸的一種
方法。常見艾條灸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腌穴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
處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
膚紅暈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退或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
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
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
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施灸。
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
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2.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可發揮針與灸的雙重作用,達
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適用于即需要針刺留針又需施灸的病證。在針刺得氣后,留
針時在針柄上放置一段長1.5~2cm的艾條施灸,或在針柄上搓捏少許艾絨點燃
施灸,待燃盡后,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應用本法時應注意在穴位皮膚上,放置
一紙板,以防灰燼落下燙傷皮膚。
(七)三棱針刺法
三棱針,古稱“鋒針”,是一種柄粗而圓,針尖鋒利的針具。常用來刺破人
體的一定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以達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又稱
為“刺血絡”、“刺絡”,現在稱為放血療法。
三棱針刺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
點刺法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方法。
點刺法操作方法:
1.在預定的針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積聚針刺部位;
2.消毒醫者雙手和點刺部位;
3.右手持針,針尖露出3~5nini,對準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隨即出針;
4.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注意:臨床可用采血針代替三棱針行點刺放血治療。
(A)拔罐法
火罐的種類很多,臨床常用玻璃罐。拔罐方法很多,臨床常用閃火法(注意
切勿將罐口燒熱)。
閃火法:用鑲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并迅
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
的是點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
刺絡(血)拔罐:此法是在應拔罐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或采血針)
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刺,然后將火罐吸拔于點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強
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
(九)耳針療法
【耳廓表面解剖】
耳郭分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輪耳郭卷曲的游離部分。
耳輪結節耳輪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輪尾耳輪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耳輪腳耳輪深入耳甲的部分。
對耳輪與耳輪相對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對耳輪體、對耳輪上腳和對
耳輪下腳三部分組成。
對耳輪體對耳輪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體部分。
對耳輪上腳對耳輪向上分支的部分。
對耳輪下腳對耳輪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窩對耳輪上、下腳與相應耳輪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
耳屏耳郭前方呈瓣狀的隆起。
屏上切跡耳屏與耳輪之間的凹陷處。
對耳屏耳垂上方、與耳屏相對的瓣狀隆起。
屏間切跡耳屏和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輪屏切跡對耳輪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耳垂耳郭下部無軟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輪和對耳輪、對耳屏、耳屏及外耳門之間的凹窩,由耳甲艇、
耳甲腔兩部分組成。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門耳甲腔前方的孔竅。
【耳穴的分布規律】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區域。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
根據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圖看到:與頭面相對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
位在耳舟,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
應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耳輪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耳中耳輪腳處呃逆、尊麻疹、皮膚瘙癢癥、小兒遺尿、
咯血,出血性疾病
直腸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耳便秘、腹瀉、脫肛、痔疾
尿道直腸上方的耳輪處尿頻、尿急、尿痛、尿潴留
外生對耳輪下腳前方的耳輪處睪丸炎、附睪炎、外陰瘙癢癥
殖器
肛門三角窩前方的耳輪處痔疾、肛裂
耳尖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發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牙
痛、失眠
結節耳輪結節處輪頭暈、頭痛、高血壓
輪1耳輪結節的下方的耳輪處
輪2輪1區的下方的耳輪處發熱、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
輪3輪2區的下方的耳輪處
輪4輪3區下方的耳輪處
耳舟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指耳舟上方處甲溝炎、手指麻木和疼痛
腕指區的下方處腕部疼痛
耳
風溪耳輪結節前下方,指區與尊麻疹、皮膚瘙癢癥、過敏性鼻炎
腕區之間
肘腕區的下方處舟肱骨外上踝炎、肘部疼痛
肩肘區的下方處肩關節周圍炎、肩部疼痛
鎖骨肩區的下方處肩關節周圍炎
對耳輪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跟對耳輪上腳前上部足跟痛
趾耳尖下方的對耳輪上腳后上部甲溝炎、趾部疼痛
踝趾、跟區下方處踝關節扭傷
膝對耳輪上腳中1/3處膝關節腫痛,坐骨神經痛
就對耳輪上腳的下1/3處雕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腰覦部疼痛
坐骨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神經對
交感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
內緣相交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臀對耳輪下腳的后1/3處耳坐骨神經痛、臀筋膜炎
腹對耳輪體前部上2/5處腹痛、腹脹、腹瀉、急性腰扭傷、痛經、產
后腹痛
腰射椎腹區后方輪腰能部疼痛
胸對耳輪體前部中2/5處胸脅疼痛、胸悶、乳腺炎、肋間神經痛
胸椎胸區后方胸脅疼痛、經前乳房脹痛、乳腺炎、產后泌
乳不足
頸對耳輪體前部下”5處落枕、頸椎疼痛
頸椎頸區后方落枕、頸椎綜合癥
三角窩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角窩上在三角窩前1/3的上部司血壓
內生在三角窩前1/3的下部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遺
殖器精、早泄、陽痿
角窩中在三角窩中1/3處角哮喘
神門在三角窩后1/3的上部失眠、多夢、痛癥、戒斷綜合癥、神經衰弱、高血
窩壓
盆腔在三角窩后1/3的下部盆腔炎、附件炎
耳屏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上屏耳屏外側面上1/2處咽炎、鼻炎
下屏耳屏外側面下1/2處鼻炎、鼻塞
外耳屏上切跡前方近耳輪部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鳴
屏尖耳屏游離緣上部尖端耳發熱、牙痛、斜視
外鼻耳屏外側面中部鼻前庭炎,鼻炎
腎上腺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低血壓、風濕性關節炎、腮腺炎、鏈霉素中毒、
眩暈、哮喘、休克
咽喉耳屏內側面上1/2處聲音嘶啞、咽炎、扁桃體炎、失語、哮喘
內鼻耳屏內側面下1/2處屏鼻炎、上頜竇炎、鼻蛆
屏間前屏間切跡前方耳屏最下部咽炎、口腔炎
對耳屏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額對耳屏外側面的前部偏頭痛、頭暈
屏間后屏間切跡后方對耳屏前下額竇炎
對
部
題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偏頭痛、頭暈
耳
枕對耳屏外側面的后部頭暈、頭痛、癲癇、哮喘、神經衰弱
皮質下對耳屏內側面間日瘧、神經衰弱、假性近視、失眠
屏
對屏尖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哮喘、腮腺炎、睪丸炎、附睪炎、神經性皮炎
緣中對耳屏游離緣上,對屏遺尿、內耳性眩暈、尿崩癥、功能性子宮出血
尖與輪屏切跡中點
腦干輪屏切跡處眩暈、后頭痛、假性近視
耳甲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口耳輪腳前1/3處面癱、口腔炎、膽囊炎、膽石癥、戒斷綜合癥、牙周炎、
下方舌炎
食道中1/3處食管炎、食管痙攣
賁門后1/3處賁門痙攣、神經性嘔吐
胃耳輪腳消失處胃痙攣、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前額痛、
牙痛、失眠
十二耳輪腳及后1/3處耳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石癥、幽門痙攣、腹脹、腹
指腸部分耳輪瀉、腹痛
小腸與AB線中1/3處消化不良、腹痛、腹脹、心動過速
大腸之間前1/3處腹瀉、便秘、咳嗽、牙痛、座瘡
闌尾小腸區與大腸區之間單純性闌尾炎、腹瀉
艇角前部前列腺炎、尿道炎
膀胱對耳輪下中部膀胱炎、遺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經痛、后頭痛
腎腳下方后部腰痛、耳鳴、神經衰弱、腎盂腎炎、遺尿、遺精、陽痿、
早泄、哮喘、月經不調
輸尿腎區與膀胱區之間輸尿管結石絞痛
管
胰膽耳甲艇的后上部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偏頭痛、帶狀皰疹、中
耳炎、耳鳴、急性胰腺炎
肝耳甲艇的后下部脅痛、眩暈、經前期緊張癥、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癥、
高血壓、近視、單純性青光眼
艇中小腸區與腎區之間腹痛、腹脹、膽道蛔蟲癥
脾BD線的下方,耳甲腔甲腹脹、腹瀉、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
的后上部過多、內耳眩暈癥
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無脈癥、神經衰弱、瘠
病、口舌生瘡
氣管心區與外耳門之間哮喘、支氣管炎
肺心、氣管區周圍處咳嗽、胸悶、聲音嘶啞、皮膚瘙癢癥、尊麻疹、便秘、
戒斷綜合癥
三焦外耳門后下,肺與內便秘、腹脹、上肢外側疼痛
分泌區之間
內分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癥、座瘡、間日瘧、甲狀
泌的前下部腺功能減退或亢進
耳垂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牙前上部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舌中上部舌炎、口腔炎
頜耳垂后上部耳牙痛、顆頜關節功能紊亂癥
垂前前中部神經衰弱、牙痛
眼中央部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近視
內耳正面后中部垂內耳性眩暈癥、耳鳴、聽力減退、中耳炎
面頰與內耳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座瘡、扁平疣、面肌痙攣、腮腺
區之間炎
扁桃體下部扁桃體炎、咽炎
耳背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耳背心上部心悸、失眠、多夢
耳背肺中內部哮喘、皮膚瘙癢癥
耳背脾耳背中央部耳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背
耳背肝中外部膽囊炎、膽石癥、脅痛
耳背腎下部頭暈、頭痛、神經衰弱
耳背溝對耳輪溝和對耳輪上、下腳溝處高血壓、皮膚瘙癢癥
耳根穴位
穴名部位主治
上耳根在耳根最上處鼻蛻
耳迷根在耳輪腳后溝的耳根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內科護士述職報告(16篇)
- 《精心規劃職業生涯:制作高效職業規劃課件》
- 小學數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一 兩位數乘兩位數第四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 Module 7Unit 3 Language practice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外研版九年級英語上冊
- 翔安隧道施工方案
- 廣場雕像施工方案
- 2025年德州貨運從業資格考試題
- 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7 認識時間第3課時教案及反思
- 2025年朝陽貨運資格證模擬考試題庫下載
- 2025年珠海a2貨運資格證模擬考試
- (二模)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物理試卷(含標準答案)
- 小班健康活動:我會吃魚
- 2025年注冊會計師(專業階段)題庫完美版帶答案分析
- 專利代理師考試題庫含答案2024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物理試題及答案(武漢四調)
- 云南師大附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物理試卷含解析
- 市政排水移交協議書
- 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實驗高中-雙休背后: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高三家長會【課件】
- 精神病專科醫院可行性研究報告.docx
-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建設規劃
- ISO22000-2018和ISO22000-2005新舊版本標準條款的對照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