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93-2016 井中磁測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1頁
DZ∕T 0293-2016 井中磁測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2頁
DZ∕T 0293-2016 井中磁測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3頁
DZ∕T 0293-2016 井中磁測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4頁
DZ∕T 0293-2016 井中磁測技術規程(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井中磁測技術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前言 Ⅲ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符號和計量單位 13.1術語和定義 13.2符號和計量單位 24總則 24.1應用條件 24.2應用范圍 25技術設計 35.1資料收集 35.2工作精度 35.3設計書編寫 35.4設計書審查 36儀器設備 36.1儀器種類 36.2儀器選擇 46.3儀器檢查與調試 46.4使用與維護 47野外工作 57.1測井準備 57.2井場布置 57.3安全要求 57.4技術要求 67.5質量要求 68資料整理 68.1正常場確定 68.2誤差計算 78.3井中磁測資料整理 88.4數據整理 88.5圖件編制 89質量評價與驗收 99.1井場資料驗收 99.2礦區野外工作驗收 910解釋推斷 910.1異常識別 910.2定性解釋 Ⅱ10.3定量解釋 11成果報告編寫 11.1編寫要求 11.2單孔和全區測井報告 11.3單孔測井報告附圖 11.4勘查區成果報告附圖 附錄A(規范性附錄)井中三分量儀器的檢查 附錄B(規范性附錄)井中磁測工作記錄表 附錄C(規范性附錄)右手系井中磁測資料的計算方法 附錄D(規范性附錄)左手系井中磁測資料的計算方法 附錄E(規范性附錄)井中磁測常規圖件的內容及說明 附錄F(規范性附錄)誤差統計表格 22附錄G(資料性附錄)特征點半定量解釋方法 24附錄H(資料性附錄)不同產狀、不同方向板狀體旁側異常圖 25Ⅲ本標準遵循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安徽省勘查技術院。1井中磁測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井中磁測的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符號和計量單位、應用條件和范圍、技術設計、儀器設備、野外工作、資料整理、資料質量評價與驗收、解釋推斷、成果報告編寫等的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探測具有磁性差異目標體的所有井中磁測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100—310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單位標準GB/T14499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符號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圖示圖例及用色標準DZ/T0071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程DZ/T0196測井儀通用技術條件3術語和定義、符號和計量單位3.1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井中磁測magneticlogging通過井中磁場強度和磁化率測量探測目標體的一種井中物探方法。磁化率測井magneticsusceptibilitylogging在鉆孔中測定井壁巖(礦)石的磁化率參數的方法。井中三分量磁測three-componentmagneticlogging確的井斜方位角數據時)還可獲取△H、△H、△H⊥、△T、△T、△T⊥等參數。井中二分量磁測two-componentmagneticlogging測量井中△H'、△Z的磁測方法;在斜孔中(能獲得準確的井斜方位角數據時)還可獲取△H、△H、井中高精度△T測量high-accuracymeasurementofATinborehole測量總場模量差的井中高精度磁場強度測量方法。23.2符號和計量單位各術語對應的符號和計量單位見表1。計量單位(名稱)1nT(納特[斯拉])2nT(納特[斯拉])3nT(納特[斯拉])4nT(納特[斯拉])5nT(納特[斯拉])6nT(納特[斯拉])7nT(納特[斯拉])8nT(納特[斯拉])9△T’nT(納特[斯拉])縱剖面磁異常總強度nT(納特[斯拉])nT(納特[斯拉])nT(納特[斯拉])MA/m(安[培]每米)K量綱為一各參數計量單位符合GB3101-3102相關要求,符號標注符合GB/T14499相關規定。4總則4.1應用條件井中磁測用于研究與圍巖有磁性差異的目標體,且磁性差異能被儀器觀測到。4.2應用范圍4.2.1井中低精度井中磁測適用于對中、強磁性體的探測;井中高精度磁測的應用范圍可擴大到探測弱磁性體(含多金屬礦床)。4.2.2單井井中磁測的應用范圍包括:a)推斷鈷遇(含地質編錄遺漏的)磁性體(含礦體,下同)的厚度、產狀與延伸;c)在地質、地球物理條件具備的勘查區,磁化率測井在有利的情況下用以估算磁鐵礦層的全鐵品3設計書編寫前,應根據工作任務要求收集下列資料:a)工區的地質情況,尤其已知磁性體的賦存情況(規模、分布、產狀)b)地面磁測工作成果和其他有關的物化探資料,含磁測基點網的設置情況,以往巖(礦)石的磁性資料;c)工區的地磁要素,如地磁正常場垂直分量Zo、水平分量H?、地磁偏角Do、地磁傾角I?;d)待測鉆孔數、鉆孔深度、井口坐標以及鉆孔分布情況,井徑、井斜、井液性質、鉆孔安全等情況:e)與工作有關的交通、氣象、人文資料,必要時進行現場踏勘。5.2工作精度根據地質任務,在設計書中明確測量精度要求,參照表2。表2井中磁測質量指標級別△T測量磁化率平均垂直分量ZI土450士1005Ⅱ5.3設計書編寫設計書編寫的主要內容如下:a)井中磁測的地質任務及工作量;b)井中磁測方法及儀器選擇;c)測區概況、地質及地球物理特征;d)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質量要求;e)數據處理與解釋推斷;f)進度安排;g)人員組成和儀器設備的配置、安全生產、組織與管理;h)經費預算;i)有關附圖及附表。5.4設計書審查設計書由項目管理單位或委托單位組織審查。設計書經批準后方可實施。在施工過程中,因客觀條件的影響,需對設計內容做調整時,應報項目管理單位或委托單位審批,變更被批準后方可執行。6儀器設備6.1儀器種類井中磁測儀器包括井中三分量磁力儀、井中二分量磁力儀、井中高精度△T磁力儀、磁化率測井儀;4地面儀器包括測井主機、絞車及絞車控制器等。各類測井儀應符合DZ/T0196相關要求。6.2儀器選擇根據設計確定的質量指標要求和本標準表2選擇相應的儀器。6.3儀器檢查與調試6.3.1儀器設備在投入生產前應做全面檢查:a)檢查儀器有無輸出,采集數據是否正常;b)絞車動力裝置、傳動機構、剎車系統、集流環是否正常c)儀器設備的絕緣是否滿足要求。6.3.2儀器設備檢測校驗不符合要求或在檢查過程中出現不正常現象時要進行調節和維修。6.3.3井中三分量磁力儀每年檢測一次,檢測應選平穩場區在校驗臺上進行,檢驗方法符合附錄A的規定;儀器轉向差要符合儀器的技術指標要求。6.3.4磁化率測井儀每年校驗一次。校驗應在全部刻度裝置中刻度,刻度點在刻度曲線上要均勻分布,刻度范圍應超過工區鉆孔巖(礦)心磁化率值。6.3.5井中高精度△T磁力儀每年檢測一次。檢測應在霍爾姆線圈產生的標準磁場內進行。6.3.6新絞車使用前需做深度修正系數校定。絞車使用時間超過一年、深度誤差大于0.1%、更換鎧裝電纜或更換光電編碼器時,需重新校定深度修正系數。修正方法參見各儀器廠家說明。6.3.7儀器通過檢測與校驗合格后,應進行性能測試,包括儀器的穩定性和重復性質量檢查。a)井中三分量磁力儀穩定性每三個月測定一次,測定時間應不少于4h,零漂應不大于100nT;b)磁化率測井儀穩定性每三個月測定一次,測定時間應不少于4h,零漂應不大于200×10-5SI;c)井中高精度△T磁力儀穩定性每三個月測定一次,測定應在無干擾的平穩場區進行,通過日變校正后的不同方向、不同傾斜角測得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均方誤差應優于±5nT。6.3.8儀器設備的絕緣應滿足下列要求:a)儀器各種連接線對地絕緣電阻應大于10MΩ;b)在潮濕條件下,井下電纜纜芯間對地絕緣電阻大于2MQ。6.3.9生產和備用的儀器設備配套情況良好,檔案完整,具有產品出廠合格證和檢定證明。6.4使用與維護6.4.1各種儀器設備都必須按說明書進行操作、使用和維護。6.4.2儀器設備發生故障要及時維修,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6.4.3儀器設備保養與檢修應由熟悉儀器設備的專業人員進行,保養與檢修主要內容如下:a)工作結束后應及時擦凈塵土,轉動部分應定期注油,發電機應定期更換機油;b)鎧裝電纜與電纜接頭應連接可靠,鎧裝電纜外層鋼絲有磨損應停止使用,更換新電纜;c)每三個月全面保養、檢查一次;d)檢查和修理結果,應做記錄;e)各類儀器在未使用時應將開關置于“關”的安全位置,運輸及搬運時,儀器必須放入儀器箱內妥f)對每臺儀器建立相應的檔案,其內容應包括儀器的檢測、校正、性能測試、使用與維護等,并以此作為考核儀器性能的依據。57野外工作7.1測井準備7.1.1了解鉆孔進度、鉆孔狀況和地質情況,以確定能否進行井中磁測。a)測井前應使用終孔孔徑的鉆頭掃孔并循環井液,待測井人員到達后提鉆;b)在使用泥漿護壁的鉆孔中,要求泥漿含沙量不大于5%,黏度不大于30s,密度不大于1.3×c)保留必要的鉆探設備、器材和防寒、防暑、防雨、避雷等設施;d)鉆孔在穿越磁性礦層后終孔時,出礦層以后的終孔距離至少大于20m。7.1.2根據測井通知書,與項目管理單位或委托方共同商定該孔井中磁測的工作方案,并記入操作員記錄。7.1.3在新區,當地球物理前提不明時,應在地質、鉆探資料較完整的鉆孔中進行方法有效性和測量條件試驗研究。7.2井場布置7.2.1絞車和井口滑輪要固定平穩牢靠,絞車與滑輪應保持一定距離,電纜經過井口滑輪應從鉆孔中心下放。7.2.2使用發電機時,發電機要有接地線,在給儀器供電前,先檢查電壓與頻率是否正常,電壓范圍(220±10%)V,頻率范圍(50±10%)Hz。7.2.3電源線與測量線應分開布放,排列整齊,以防有干擾信號,防止踩破和刮斷。7.2.4測井前應對地面儀器、井下儀器、儀器的接線、鎧裝電纜等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儀器各接線連接良好且無接觸不良、短路和斷路現象,儀器的接線、鎧裝電纜纜芯間對地絕緣電阻應大于10MΩ。井下儀器下井前,要確保各地面儀器各連接線、井下儀器與鎧裝電纜接頭連接可靠,井下儀器密封良好,工作正常時方可下入鉆孔。7.3安全要求7.3.1儀器設備應做好防震、防塵、防火、防潮等工作。7.3.2井中磁測所涉及的儀器、設備、交通運輸及井下施工安全問題,應制定具體措施,并指定專人負責各項安全的管理工作。7.3.3在井場工作時,鉆機應停止一切影響人員和儀器設備安全的工作,工作場地在夜間施工必須有足夠的照明,在高山井場作業或雷雨天作業時應檢查避雷裝置是否可靠。7.3.4確認供電電壓符合要求,供電線路連接無誤后,方可接通電源。7.3.5井下探管與電纜連接的拉力應小于電纜的允許拉力,井下探管提升至距井口20m處時應有警戒信號。7.3.6井下探管下井前必須擰緊“O”形密封圈,并要檢查密封圈壓緊后是否完好,以防下井后密封不良造成漏水。7.3.7絞車和滑輪要安裝牢固,以免發生翻倒事故;絞車要有完好的剎車,不準在運轉情況下檢修絞車和滑輪。7.3.8下放電纜速度應均勻,嚴禁急剎車;井下儀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靴、套管變徑處和孔口附近時必須提前減速。7.3.9下放儀器遇阻時,不得用井下探管沖擊阻礙物;提升電纜遇卡,應立即停車,上下活動電纜以求解67.4.1采用提升測量模式;在全孔所有可測井段測量。7.4.2井中磁場強度測量,連續測量時采樣間距0.1m~1.0m,連續測量達不到精度要求時,應采用點測工作方式。點測時應根據下井時的連續測量數據所確定目標體的大小采用相應的點距,磁場變化平緩段采樣間距5m~10m。在有旁側異常和礦層的井段采用加密測量,加密測量應以突出異常的細節為7.4.3磁化率測井測量采樣間距0.1m~1.0m。磁化率原始曲線應清楚,出現畸變(與孔內巖石磁性無關的零值、跳動、鋸齒等)的井段進行補測。磁化率測井可在地面或孔內無磁異常井段定出零線。7.4.4同一鉆孔分段測量時,應使用同一儀器測量。在測量連接處重復觀測段不少于20m(最少應有3個重測點),其誤差應滿足質量檢查的規定要求,否則應重新進行全孔測量。7.4.5測井速度一般不得超過15m/min,在有異常段一般不得超過10m/min。7.4.6各種井下儀器記錄的深度零點應與鉆探采用的深度起算點一致;起始深度要記錄清楚,計算準7.4.7測井深度誤差不得超過0.1%的要求。7.4.8井中高精度△T測量應做日變改正(DZ/T0071)。7.5質量要求7.5.1井中磁測的野外工作均應做檢查測量,檢查測量應在相同點位和井段上進行,且檢查工作量應符a)井中磁場測量檢查工作量應不少于磁性礦層以外測量總工作量的10%。當測井段較短時,檢查工作量應不少于30個測點,若工作量少于30個測點應100%檢查。b)井斜檢查工作量不少于總工作量的10%。c)磁化率測井曲線檢查工作量不少于總工作量的5%。7.5.2磁測質量檢查分為平穩場檢查(用于計算均方誤差),旁側異常與井底異常段檢查(用于評價異常的重現性和計算相對誤差)。質量檢查要求在可檢查的測井段內盡量分布均勻,并對異常井段或曲線變化較大井段以及質量存疑的井段加大檢查工作量。7.5.3井中磁場強度總精度須滿足本標準且達到設計中的具體指標。7.5.4有零點漂移的磁化率測井儀,需進行漂移校正,原始測量與檢查測量的曲線形態應一致,校正以后的異常幅度的平均相對誤差應小于或等于10%。7.5.5提交井斜參數資料(鉆孔磁方位角β和頂角δ)時有兩種方法:a)三分量儀器磁方位測量;b)陀螺儀的真北方位測量。鉆孔方位角統計需在無磁性礦層段頂角大于5°時進行,方位角的均方誤差ep優于±5°,頂角的均方8資料整理8.1正常場確定井中磁場強度正常場可在以下幾種方法中任選一種a)用井中磁力儀在工區附近地面磁測總基點或平穩場區讀數的均值作為正常場值;進行正常場測7定時,儀器應接上測井電纜在四個不同方位角上進行測量;四個方位的最大讀數差不得大于儀器觀測精度的2倍;b)利用國際地磁參考場(IGRF)在線求取正常場值;c)通過對比分析井中磁場測量平穩段,選擇其中一段作為正常場值;d)對局部磁異常進行定量反演時,應針對具體反演異常單獨確定其正常場。8.2誤差計算8.2.1井中磁場強度測量均方誤差計算公式。σ;——第i點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之差;Bn,B?——第i個檢查點上不同時間兩次等精度的觀測值。8.2.2井斜參數均方誤差計算公式。井斜磁方位角β均方誤差計算式:△β:——第i點磁方位角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值之差;δn,δn——第i個檢查點上不同時間兩次等精度的觀測值。8.2.3平均相對誤差計算公式(磁化率)。 (4) (5)n——檢查曲線中抽樣計算誤差的點數;pi——第i抽樣檢查點的相對誤差;a?——第i抽樣點原始幅值;a?——第i抽樣點檢查幅值。8.2.4統計誤差時,原則上須使用所有同類質量檢查的數據,刪除量最多不得超過1%。88.3井中磁測資料整理8.3.1原始資料整理應包括下列內容:圖或巖心編錄資料、鉆孔方位角和頂角以及地質剖面方位資料、各種計算整理表格和圖件);c)井中磁測工作記錄表;8.3.2二分量、三分量儀器要根據左、右手規則選擇相應的資料整理方法(見附錄C和附錄D)。8.3.3相應的測量參數的計算:a)井中二分量計算磁異常垂直分量△Z、水平分量模差△H'、磁異常總強度模差△T';井中三分量還應計算水平元件上磁異常X方向分量△X和Y方向分量△Y;在斜孔中,井斜方位角能夠準確測量時,應計算磁異常垂直分量△Z、磁異常水平分量△H、橫剖面磁異常水平分量△H⊥、縱剖面磁異常水平分量△H/、磁異常總強度△T、縱剖面磁異常總強度△T,,和橫剖面磁異常總強度△T⊥(計算方法見附錄C和附錄D);b)儀器有系統誤差時應進行系統零點校正d)磁化率測井資料可根據刻度情況采用面積法或加權法,求取巖(礦)層的磁化率平均值。8.3.4資料整理必須專人核對,確保資料準確無誤。8.4數據整理8.4.1數據整理的目的是壓制數據8.4.2對于見礦段,判斷磁性體產狀和走向時不宜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8.4.3數據整理的編輯和圓滑不得改變原始曲線的基本形態。8.5圖件編制8.5.1一般要求圖件編制應符合以下要求:a)深度比例應與地質柱狀圖相同,橫向比例除礦層外在同一礦區要統一。多孔測量時,各孔曲線橫向比例應一致。b)圖件必須經專人核對,項目負責人審查后才能作為正式成果提交。8.5.2單孔成果圖的編制單孔成果圖件編制包括:b)在有準確井斜方位角數據時應繪制△H、△H⊥、△H,矢量圖及相應的磁異常總矢量圖△T、c)單孔圖件中應給出地質柱狀、鉆孔磁參數、解釋結果說明和圖示d)進行井中高精度磁測應提交高精度△T曲線圖;e)磁化率測量繪制磁化率曲線圖;f)井中磁測資料整理圖件要求見附錄E;9g)圖件繪制應符合DZ/T0069相關要求。8.5.3成圖比例尺成圖比例尺應符合以下要求:a)在井場工作時可根據所解決的地質任務選用不同的深度比例,1:1000或1:2000常用于未見目標層井段,用于發現井旁和井底盲礦;目標層井段可采用1:200或1:500比例尺;b)井中磁測成果圖件的深度比例尺應與鉆孔柱狀(或剖面)圖相一致,其參數比例尺在同一工區內應統一;c)參數比例尺依據觀測精度確定,圖上1cm代表的相應數值一般不小于均方誤差的3倍;對于強異常可選擇能同時完整顯示強磁和可靠的弱磁異常對數或其他第二比例尺;d)磁化率測井一般根據測量值的大小和變化范圍,選擇能同時完整顯示強和可靠的弱磁化率值的合適橫向比例尺。9質量評價與驗收9.1井場資料驗收9.1.1單孔測量結束后,應在確認資料齊全、測量數據準確無誤時,方可進行鉆孔封堵、鉆機拆遷。在單孔井場工作結束前,應由井場負責人(或驗收人員)對資料進行驗收,填寫單孔資料驗收文據,驗收內容為:a)儀器性能的各項校驗測定是否符合要求;b)按設計或規定完成了各項觀測,各項資料是否完整,原始采集數據是否準確、清晰、齊全;c)測點距的布置是否滿足解釋要求;d)檢查工作量、質量和檢查井段布置是否符合要求;e)資料的計算整理是否正確;f)井場解釋及時,能滿足完成地質任務的要求。9.1.2井場資料若精度、點距、完整性不合要求,不得撤離現場,應補測或重測。9.1.3測井技術人員應會同地質等有關人員一起分析研究資料,當日做出初步解釋。主要內容為:a)發現孔底磁異常時,應提出繼續鉆進的建議;b)如見磁性礦體,應定性推斷礦體的延伸情況及產狀(質量統計相關表格見附錄F);c)確定被鉆探打丟或打薄的磁性礦層的深度和厚度;d)如有旁側異常,應初步分析異常方位,及時通報項目管理單位或委托方。9.2礦區野外工作驗收9.2.1對于有多個鉆孔的礦區,在完成所有鉆孔井中磁測工作后,要對項目進行二級驗收,即測井組、測井項目部(或測井組主管部門)。9.2.2在一個工區有多個鉆孔時應進行總體質量評價,編寫多孔總體驗收文據。10解釋推斷10.1異常識別10.1.1剔除不可靠數據點,一般可靠異常的強度應大于3倍觀測均方誤差,且具有地質找礦意義。10.1.2井底異常往往不夠完整,難以識別,需認真分析孔底附近磁異常的變化規律。10.2定性解釋10.2.1分析井中磁異常與地面磁異常的相關性;10.2.2依據鉆孔巖(礦)心的磁性和地質資料,推斷磁異常的地質起因,重點分析孔旁、孔底異常的10.2.3當存在地質干擾體(即存在多解性)時,應采用定量方法論證異常的地質起因。半定量解釋包括:a)對鉆遇的磁性體,根據磁異常特征分析磁性體的產狀和主體延伸方向;b)發現孔旁、孔底異常時,根據磁異常特征分析宜磁性體相對鉆孔的大致方位與距離,參見附c)本標準提供了來自不同方向及不同產狀板狀體旁側理論異常圖,可用于快速判斷磁性體的方定量反演解釋包括:a)當推斷孔旁、孔底異常具有找礦意義時,應進行定量反演,推斷異常源的位置、埋深、產狀、厚b)要針對異常和礦區地質特點,選擇相應的計算方法。一般二度體應選擇二維反演方法,三度體應選擇三維反演方法;宜采用人機聯作反演和井一地磁測聯合約束反演方法。10.3.4質量保障措施10.3.4.1對于定性解釋和定量解釋的結果,應由第二人進行獨立復核。果的可靠性做出說明。11成果報告編寫11.1.1工作結束后,應及時編寫成果報告。所有鉆孔需提供單孔測井報告;一個勘查區還需提供總體成果報告;當工區工作量少時,只需提供單孔測井報告和總體成果說明書及有關圖件。11.1.2報告要求全面反映工作成果,重點突出,論述及推斷有據且充分,文字簡練,邏輯嚴密,結論a)前言(含工作任務工區概況);(規范性附錄)井中三分量儀器的檢查井中三分量儀器的檢查要求如下:a)儀器的檢測應在室外空曠無磁干擾的地方進行。b)在地面使用羅盤找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然后將探管分別指向四個方位(探管要有一定的傾角,應將探管固定在校驗架上),觀察各參數的變化情況。c)計算探管在四個方向的水平分量值和Z分量值。水平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為水平分量轉向差,Z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為垂直分量轉向差。d)在測量儀器轉向差的同時,根據X、Y分量的指向可以區分出儀器的測量坐標系統(即左、右手法則)。(規范性附錄)井中磁測工作記錄表錄表。井中磁測二分量磁測下降二分量磁測鎧裝電纜纜芯間磁偏角D/(°)磁傾角I/(°)水平分量H?/nT垂直分量Z?/nT總場F?/nT井中磁測三分量磁測下降三分量磁測鎧裝電纜纜芯間對地絕緣電阻/MΩ絕緣電阻/MΩ磁偏角D/(°)磁傾角I/(°)水平分量H?/nT測量者:檢查者:表B.3井中高精度△T測量工作記錄表井中磁測下降鎧裝電纜纜芯間對地絕緣電阻/MΩ絕緣電阻/MΩ磁偏角D/(°)磁傾角I/(°)水平分量H?/nT垂直分量Z?/nT總場F?/nT(規范性附錄)右手系井中磁測資料的計算方法△H'——磁異常水平分量模差;H——磁場強度水平分量;X、Y——H的兩個分量;△H的整理計算需在鉆孔頂角大于5°且有準確的井斜磁方位角β及工區正常場資料時進行。特別注意:針對右手系在計算時,儀器讀數的Y值要取相反值(即用一Y代替Y)。由圖C.1得計算公式為HnA-β√xA△H——磁異常水平分量矢量;H、Hy——正常場在兩水平元件上的投影;i、j——水平計算坐標系單位矢量;△X、△Y——兩個水平元件上磁異常水平分量。△Hγ——縱剖面磁異常水平分量矢量;△H⊥——橫剖面磁異常水平分量矢量;Hγ、H」——H在縱橫剖面上的投影;圖C.2△H磁方位角φ的計算圖示由圖C.2得△H磁方位角φ的計算公式如下:式中:式中:△T——磁異常總強度矢量;(規范性附錄)左手系井中磁測資料的計算方法D.1△Z、△H'的計算整理式中:△Z——磁異常垂直分量;Z——磁場強度垂直分量;Z。——正常場垂直分量。 式中:△H'——磁異常水平分量模差;H——磁場強度水平分量;X、Y——H的兩個分量;H。——正常場水平分量。D.2矢量△H(△H⊥、AH)的計算方法△H=(X-H)i+(Y-H)j=△X+△Y式中:△H——磁異常水平分量矢量;H、Hw——正常場在兩水平元件上的投影;i、j——水平計算坐標系單位矢量;式中:b——△H與△X的夾角。△H=(Hγ-H?)i+(H?-H?⊥)jHγ、H⊥—H在縱橫剖面上的投影;H??、H?⊥—H?在縱橫剖面上的投影。式中:△Hγ——縱剖面磁異常水平分量矢量;DZ/T0293—2016△HI——橫剖面磁異常水平分量矢量;β——井斜磁方位角;分別取△T」與△T/矢量沿井軸分布的向線簇,按下式計算:△T——磁異常總強度矢量;△Tγ——縱剖面磁異常總強度矢量;△T⊥——橫剖面磁異常總強度矢量。(規范性附錄)井中磁測常規圖件的內容及說明E.1井中磁測整理圖件圖E.1為井中磁測資料整理的基本圖件,從左至右分別為:圖a)為鉆孔地質柱狀圖;圖b)為磁化率△Y)曲線圖;圖f)為△T⊥矢量圖;圖g)曲線。圖E.1井中磁測資料整理圖件E.2鉆孔地質柱狀圖地層柱狀圖以深度為縱坐標,巖性花紋填充,記錄下鉆孔不同深度的巖性。E.3磁化率測井x曲線磁化率x曲線以深度為縱坐標,x值為橫坐標,記錄下井壁巖礦石的磁化率大小。△Z(磁異常垂直分量)曲線圖以深度為縱坐標,△Z為橫坐標,正常垂直磁場為零線,左負右正取值,沿深度展點聯展成曲線。負值表示向上,正值向下,用來做定性和半定量解釋。△H'水平模差曲線圖以深度為縱坐標,△H'為橫坐標,正常水平磁場為零線,左負右正取值,沿深度展點聯展成曲線。在一定的應用條件下,負值表示△H'偏向南,正值通常向北。用來與△Z曲線綜合判斷礦體相對于鉆孔的位置,做定性解釋。△T'(磁異常的磁北剖面投影)矢量圖是在△H'應用前提下的△Z與△H'的合成量。沿深度取相應點的△Z與△H'合成的矢量,近似地當作磁異常矢量在磁北剖面中投影沿井軸的分布。此圖以矢量圖的形式表示,它表征了磁性體在所測鉆孔內產生的磁場的水平分量,△H為實測磁場水平分量H與正常場水平分量H。的矢量差,即△H=H-H。作圖時假定圖紙上方為磁北方向,但需要和理論圖冊進行對比時,則應將圖紙上方定為垂直礦體走向的北方向,或東西方向。由于目前可供整理的井斜方位資料精度較低,故整理后的△H圖準確度較差,主要應用是粗略地判斷礦體與鉆孔相對位置,指示礦體賦存方向。它以曲線圖的形式表示,分別為△H在橫剖面上的分量△H⊥和在縱剖面上的分量△Hγ、△H⊥,一般選用剖面北端(北東或北西)或東端(東西剖面或磁性體南北走向)為正,反之為負。當剖面方向不明時,亦可將△H投影到十字剖面上,得出分量為△Y和△X。由于△H⊥和△Hγ是基于△H相同條件下整理得出,△H√、△H⊥(或△X、△Y)的準確度和△H大體相同。E.7△T⊥、AT矢量圖矢量。能形象地描述磁性體假想的磁力線在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主要用來推斷礦體的空間位置。通過解析法做半定量解釋和用于判別井底或井底旁盲礦。以深度為縱坐標,β'值為橫坐標,右向為角度增大方向,沿井深取β'值展點連成曲線。表征在井軸磁方位的基礎上,疊加了△H方向引起的方位差異沿井軸的變化狀況。一般不作為附圖。常,說明△H指向偏東。常用來結合△T⊥、△T,做礦體定位解釋。制圖方式與β'曲線相同,是井軸頂角沿深度的變化狀況。δ曲線可判斷β'曲線的可靠程度,頂角大高精度△T曲線以深度為縱坐標,△T值為橫坐標,記錄△T沿深度的變化狀況。正常磁場為零線,左負右正取值,沿深度展點連展成曲線。△T主要用于精細旁側異常的測量。(規范性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