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_第1頁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_第2頁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_第3頁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_第4頁
(高清版)JTG 2111-2019 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echnicalStandardofLowVolumeRuralHighwayEngineering2019-02-19發布TechnicalStandardofLowVolumeRuralHighwayEngineeringJTG2111-20192規定了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線圓曲線最小半徑、最大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郵編:100191;電話傳真:-1- 1 3 5 5 5 6 6 7 8 8 9 21 23 27 31 35 35 35 36 37 38 38 39 39 39 40 40-2- 41 45 47 49 51 53 57 65 67 69 71 73 75 77 811---1.0.1為規范農村公路工程建設,補充完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保證工程質1.0.3農村公路建設應遵循安全耐久、經濟適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原1.0.7交通安全設施、防護工程設施、排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1.0.9應因地制宜,充分吸收地方成功經驗,鼓勵采用新材料、新設備、新3---2.0.1小交通量農村公路lowvolumerural2.0.4速度控制設施speedlimit2.0.5村鎮路段villages5---2小交通量農村公路交通組成中有大型、重載型車輛時,應按《公路工程1四級公路(Ⅰ類)為適合中小型客車、中型載重汽車、輕型載重汽車、2四級公路(Ⅱ類)為適合中小型客車、中型載重汽車、輕型載重汽車、6---------3.3.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的設計交通量宜按10年預測。3.3.2交通量換算采用小客車為標準車型。各汽車代表車型及車輛折算系數---3.4.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的設計速度應為15km/h。7----3.5.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的建筑限界應符合圖3.5.1的a)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b)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隧道L——側向寬度,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側向寬度為路肩寬度減去8---2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凈高應為4.5m。3.6.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災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防4做過地震小區劃的地區,公路工程建設應按主管部門審批的地震動峰值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用地范圍為公路路堤兩側排水溝2在風沙、雪害、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地帶設置防護、整治設施時,-9-2應綜合考慮平、縱、橫要素,整體均衡,并注重與環境和自然景觀的協3大橋及中長隧道應為路線走向控制點,中小橋、短隧道及一般構造物的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214.0.3單車道公路應設置錯車道。錯車道宜保持通視,每公里設置不宜少于四級公路(Ⅱ類)69圖4.0.3錯車道平面布置圖4.0.4路基寬度為行車道寬度與路肩寬度之和,典型橫斷面如圖4.0.4-1和圖4.0.4-1四級公路(I類)典型橫斷面圖4.0.4-2四級公路(Ⅱ類)典型橫斷面1停車視距、會車視距與超車視距不應小于表4.0.5的規定。設計速度(km/h)停車視距(m)會車視距(m)超車視距(m)-11-2四級公路(Ⅰ類)應間隔設置滿足超車視距的路段。4.0.7圓曲線半徑小于表4.0.6“不設超高最小半徑”時,應設置圓曲線超250~<200~<150~<100~<70~<50~<30~<25~<20~<15~--12-123567894.0.15公路縱坡變化處應設豎曲線,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應符合表---3路基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工程地質條4路基通過特殊地質和水文條件的路段,應結合當地實踐經驗,采取綜合5路基設計洪水頻率應參考當地水文要素,結合村鎮發展規劃、排洪、泄5.0.2路肩宜采用當地材料硬化,1路基設計高度應使路肩邊緣高出路基兩側地面積水高度,同時考慮地下2當填土高度受限時,應做好排水設計,并采取換填、設置隔離層等處治3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邊緣高程,應滿足設計洪水頻率的計算水位加壅-14-533>1.502>1.504填石路基應通過試驗路段,確定合適的填筑層厚、壓實工藝以及質量控2利用既有公路路基邊坡時,邊坡的形式、坡率及防護可綜合工程實際情---2拓寬路基的基底處理、填料最小強度和壓實度等應滿足改建后相應等級-17--881路面結構應由面層、基層組成,根據需要可選擇設置底基層或功能-18--19-9急彎、長大下坡、村鎮路段及視距不佳的交叉口等位置前,應設置塊體6.0.4路面結構應優先選用當地路面典型結構,當缺乏相應資料時,可根據---7排水圖7.0.2典型邊溝或排水溝形式-22-4邊溝砌筑宜充分利用當地材料,可采用漿砌卵石5邊溝縱坡應結合路線縱坡、地形、土---2橋涵結構形式應根據公路功能、通行能力8.0.2橋涵設計的汽車荷載等級不應低于公路-Ⅱ級。-24-2設置人行道的橋梁,可通過路緣石等分隔設施將人行道與行車道進行分3涵洞及小型排水構造物設計洪水頻率應參考當地水文要素,結合村鎮發4漫水橋的設計洪水頻率,應根據容許阻斷交通的程度和時間長短,橋梁1不設置人行道的四級公路(Ⅱ類)橋面凈寬不應小于4.5m。2跨線橋橋下凈空應符合被交叉的公路、鐵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規8.0.9橋梁及其引道的平、縱、橫技術指標應與路線總體布設相協調,并應3位于村鎮混合交通繁忙處的橋梁,橋上縱坡和橋頭引道縱坡均不得大于-25-2對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寬利用的原有橋涵,應進行檢測評估并滿足原設計---2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隧道宜采用中、短隧道。3隧道選址應對該區域的自然地理、場地與生態環境、工程地質、水文地5四級公路(Ⅱ類)隧道宜采用雙車道。條件受限時,可采用單車道,長6四級公路(Ⅰ類)隧道應采用雙車道。雙車道隧道設計應執行《公路工-28-道寬度W余寬C9.0.4洞門及襯砌結構設計應符合下1應根據隧道進出口地形及地質條件,結合環境保護,合理選擇洞門結構2隧道襯砌設計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條件、埋深、斷面形狀、施工條件4單車道隧道襯砌可采用直墻式或曲墻式,設9.0.5隧道防排水應遵循“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9.0.6隧道改擴建應結合地形、地質、路線總體、既有隧道現狀等,進行增-------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與公路相交時,應根據地形條件、----1在每條岔路的轉彎車道上都應提供與行駛速度相適應的引道視距,如圖2兩相交公路間,由各自停車視距所組成的三角區內不得存在任何有礙通-33-10.0.11采用立體交叉時,應充分利用現有通道和橋梁進行穿越,當地形條---3急彎、陡坡、連續彎道、村鎮、學校、隧道等路段應根據需求設置相應交口,應在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上設置停車讓行標志。---3在滿足視認性時,交通標志可利用路側山體巖石、木板、磚砌體等結構11.3.1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1四級公路(Ⅰ類)應施劃車行道分界線。2四級公路(Ⅰ類)可跨越對向車行道分界線為單黃虛線;不能滿足超車2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的其他路段可施劃車行道邊緣線。3在出入口、交叉口及停靠站點等允許車輛跨越邊緣線的地方,可設置車---11.4.3行車道外側3m內有下列情況時,應設置護欄,防護等級不應低于11.4.4行車道外側3m內有下列情況時,宜設置護欄,防護等級不應低于---11.5.5在未設置指路標志和警告標志的公路沿線平面交叉路口兩側宜設置------12.4.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可根據需要進行綠化、美化,-41-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細粒式瀝青混凝土(≥5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4cm)穩定細粒土(18~20cm)/級配碎石(16~穩定細粒土(16~20cm)/級配碎石(16~碎(礫)石功能層(≥10cm)碎(礫)石功能層(≥10cm)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貫入式瀝青碎石(≥4cm)貫入式瀝青碎石(≥4cm)穩定細粒土(18~20cm)/級配碎石(16~穩定細粒土(16~20cm)/級配碎石(16~碎(礫)石功能層(≥10cm)碎(礫)石功能層(≥10cm)-42-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上拌下貫式瀝青碎石(≥7cm)貫入式瀝青碎石(≥5cm)穩定細粒土(18~20cm)/級配碎石(16~穩定細粒土(16~20cm)/級配碎石(16~碎(礫)石功能層(≥10cm)碎(礫)石功能層(≥10cm)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碎(礫)石功能層(≥10cm)碎(礫)石功能層(≥10cm)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碎(礫)石功能層(≥10cm)碎(礫)石功能層(≥10cm)-43-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碎(礫)石功能層(≥10cm)碎(礫)石功能層(≥10cm)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路面結構砂礫土(碎石土、粗砂)(≥2cm)/粒料改善土保護層(≥2cm))(泥(灰)結碎石(15cm)/級配碎石(15~/手擺片(塊)石(10~20cm)/手擺片(塊)石(10~15cm)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水泥混凝土(≥22cm)水泥穩定天然砂礫(18~20cm)/漿砌片-------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49----程的農村公路。為適應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建設,采用合理、適當的技術指標,保------四級公路(Ⅰ類)的年平均日設計交通量按式(3-1)計算:AADTCDRD/KCD——四級公路(Ⅰ類)的設計通行能力(pcu/hRD——四級公路(Ⅰ類)的方向分布修正系數;設計推薦采用的四級公路(Ⅰ類)年平均日設計交通量如表3-1。表3-1四級公路(Ⅰ類)年平均日設計交通量考慮到當前公路建設的政策和各等級公路年平均日設計交通量范圍的連續性,四級公路(Ⅱ類)年平均日設計交通量為400pcu/d及以下。3.2.1設計車輛外廓尺寸、載質量和動力性能是確定公路幾何參數的主要依----3.2.2選擇本標準等級類型修建的農村公路項目,有大型農用機械、消防車3.3.2~3.3.3本標準車輛折算系數主要依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3.6.1農村公路在搶險救災中起著重要作用,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57-根據四級公路(Ⅱ類)適應的車型情況,經過計算,確定錯車道的有效長四級公路(Ⅱ9從調研情況看,部分省區錯車道設置不夠規4.0.5停車視距由兩部分組成:①駕駛者在反應時間內行駛的距離;②制動S停=36t+()2(4-1)2;-58-22127(φ+ih)h——超高值(%h=0.04。表4-3圓曲線最小半徑計算表1設計速度(km/h)最大超高對應的極限最小半徑(m)最大超高為6%時最大超高為4%時一般最小半徑(m)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足車輛的實際轉彎能力,計算如下:按上式計算及選定結果如表4-4:-60-符號abdeLmxyr1rb+r(m)RW---根據以上兩種計算結果,結合現場調研情況及測素,確定了最終的規定值,本條規定的極限最小條件控制,而非速度因素。在地形、地質等條件-61-4.0.7四級公路(Ⅰ類)、四級公路(Ⅱ類)設計車速較低,為保證行車安車道寬3.5m的四級公路(Ⅱ類)加寬值經計算并取整結果如下表4-5:250~<200~<150~<100~<70~<50~<30~<25~<20~<15~對于雙車道的四級公路(Ⅰ類),采用四級公路(Ⅱ類)加寬值的2倍。2;-62-9-63-),長,但下坡時如果不設置坡長限制和緩和坡段,將坡長和緩和坡段的設置。各級坡度對應的最大坡長本標準適應的車輛不包含重型載貨汽車,只有中型載坡時對剎車產生的磨損有所減少,而且運行速度較低及時采取措施。因此,本標準規定“不能滿足上述要證,并采取增設安全設施等措施”,如設置貨車臨時停-64-min——豎曲線最小半徑(m---4根據調研,部分地區農村公路水毀嚴重,影響居民安全通行及正常的生20年一遇的洪水,劃分為較大洪水,鄉村防洪區的最低防護等級為Ⅳ級,防洪5.0.2路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護行車道,有效防止行車道兩側雨水下2路基填料最小承載比CBR是表征材料的水穩性和抵抗局部壓入變形能3路基壓實質量是公路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最重要的內在指標之一,是施工推薦的路堤和路基結構的最小壓實度均要求大于95%,對部分土組甚至要求5.0.6根據調研,農村公路防護排水設施不完善情況較普遍,特別是山區公---7砂石路面和塊體路面結構對變形的適應性較強,即使路基產生不均勻沉8采用塊體類等抗滑性能較高的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通過增加刻槽深度9急彎、長大下坡、村鎮路段及視距不佳的交叉口等位置前存在一定的安6.0.4在我國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設計中,累計當量作用軸次是重---3農村公路村鎮路段邊溝考慮村民出行4公路的邊溝硬化一般多采用漿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