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天津四十七中高三12月月考 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屆天津四十七中高三12月月考 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屆天津四十七中高三12月月考 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屆天津四十七中高三12月月考 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屆天津四十七中高三12月月考 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天津四十七中高三12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1卷供13小題;滿分39分)

一、(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其中開詩學詩藝課的林

黛玉,講的是老一套,沒有的驚人之語。脂硯齋評析

說,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觀園,而

又沒有她入局的機會,便鬧出個她要學詩來。此說不無道理,但因此就寫出半回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來,那就成了以意強為文了,那可是寫小說的大忌。香菱

是的甄士隱的女兒,她的基因高尚,而曹雪芹是重視

門第的,看看他對趙姨娘的描寫就能體會到這一點。()《紅樓

夢》中出現這樣一個命途多舛的人物,對于警告讀者不要對人生抱太多的天真玫

瑰夢十分必要。但整個說來,曹雪芹筆下的香菱,卻遠不像把其他幾個“釵”寫

得那樣動人。這說明曹公寫作中也有筆不逮意的情

形。

《紅樓夢》是小說,但是頻頻出詩談詩賽詩,寫得生動活潑。昔日中國,詩與文

章是雅的,夠得著高大上的;而小說是之流的低俗段

子,離高大上遠了去了。曹雪芹替那么多小說角色吟詩論詩,可能還有顯示自己

也夠得著詩作的用意。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特立獨行心灰意冷力不從心引車賣漿

B.獨樹一幟心灰意冷志大才疏稗官野史

C.獨樹一幟大徹大悟力不從心引車賣漿

D.特立獨行大徹大悟志大才疏稗官野史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人販子拐賣香菱,讓她有了呆氣,但奪不去她的雅氣與正氣。

B.香菱被人販子拐賣,留下了呆氣,同時仍保持著雅氣與正氣。

C.香菱被人販子拐賣,雖仍保持著雅氣與正氣,但留下了呆氣。

D.香菱被人販子拐賣,留下了呆氣,還有雅氣,更留下了正氣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所以整個說來,曹雪芹筆下的香菱,卻遠不像其他幾個“釵”寫得那樣動人。

B.但整個說來,其他幾個“釵”,都遠比曹雪芹筆下的香菱寫得更加動人。

C.但整個說來,曹雪芹筆下的香菱,卻遠不像被其他幾個“釵”寫得那樣動人。

D.但整個說來,曹雪芹筆下的香菱,卻遠不像其他幾個“釵”寫得那樣動人。

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的小說,也和世界各國一樣,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

是把人神化,這兩者之間的()很難確切劃分。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

怪、志人小說。神話傳說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為一種史實記載下來的,

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因此叫做“志”。

《山海經》也是神化傳說,《漢書》中卻把它歸于“地理志”中。

我國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還是進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

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這時傳奇小說(),

如陳鴻寫的《長恨歌傳》,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不再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從

此,小說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這時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

變成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宋代

之后,再發展,便成為文人的獨立的創作。《紅樓夢》的問世,標志中國古代現

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小說發展的一條規律一一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

人民群眾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實際的(),。

4、依次填入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A.界限脫穎而出反應B.界限應運而生反映

C.界線應運而生反應D.界線脫穎而出反映

5、在選文中橫線處填入句子,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

民間創作而取得的

B.每次中國小說的發展、進步都是由于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加工、參

與民間創作而取得的

C.中國小說的每次進步、發展都是由于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加工、參

與民間創作而取得的

D.每次中國小說的進步、發展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

民間創作而取得的

6、對選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識解說不恰當的是()

A.《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

《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

并稱為“前四史”。

B.志怪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形式之一,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容。

《莊子?逍遙游》中曾寫道:“齊諧者,志怪者也。”志怪小說的代表作有干寶

的《搜神記》,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C.傳奇小說,是古代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一種,產生和流行于唐代,又稱唐傳

奇。代表作有陳鴻的《長恨歌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王實甫的《西廂記》、

李朝威的《柳毅傳》。

D.《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

義小說。小說借鑒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

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

三、(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詞原是歌筵酒席間演唱的歌辭,然而后人卻又往往從這種歌辭中看到了比興寄托

的深意。比興寄托有廣義的解釋,也有狹義的解釋;有字面的解釋,也有引申的

解釋;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說法,也有就讀者方面而言的說法。我們可以從不同

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先講“比”“興”二字。詞天生有這一特質;容易把作者引向比興寄托的路子,

也容易引起讀者比興寄托的聯想。本來“比”“興”二字是寫詩的兩種作法,如

果換一種較新的說法,我以為比興就是指心與物相結合的兩種基本關系,“興”

是見物起興,是由物及心。

見物起興是說你看到一個物象,引起你內心的一種感發。以《詩經》來說,“關

關雎鳩,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謂“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見的,耳朵所能

聽見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統稱物象。這在中國詩歌中有很久遠的傳統。即如

《詩品?序》中就曾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又

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陸機的《文賦》也曾說“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都是說你看到外界的

景物后引起了你內心的感發,是由物及心的物與心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興”。

李后主《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

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種由于看到“林花謝了春紅”而引

起的感發就屬于此類。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說你內心中有一種情意,要借助于外在

的物象來傳達,因為詩歌這種美文,如果只講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

讀者直接的感動,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與具體的物象聯系起來,才能引起

讀者的感發。由心及物的例證如《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

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糧

食的大老鼠來比喻剝削者,這是他心中先有一個剝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碩鼠這一

形象來表現的,是先有內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來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與物的關

系,這就是所謂“比”。秦觀的“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減字木蘭花?天

涯舊恨》),說你要看到我內心中那千回百轉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

篆香一樣,寸寸燃盡,以此形容他回腸的寸斷。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腸的

情緒而后以小篆香來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說來,比興就是表達情意的兩種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

心及物。這是對“比興”最簡單的解釋。

不過,“興”的情況比較復雜,因為“興”只是純粹直接的感發,并沒有明顯的

理性的衡量和比較,所以有時是正面的感發,有時是反面的感發,而且同樣的物

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發,所以“興”這種感發的范圍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

能夠完全掌握的。相對而言,“比”是比較有理性的。總之,“比”與“興”基

本上原該是指詩歌創作中“心”與“物”相交感時的兩種方式和作用,但是漢儒

卻對“比興”有了另一種解釋,說“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

之”,而“興”則是“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周禮?春官?大

師》鄭注)。不過,這種說法并不完全可信,因為從《詩經》的作品分析,用興

的方法寫的對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寫的對象也不一定都是惡的。總而

言之,在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上,“比興”就開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

此意在彼”的一種美刺托喻的意思。這以后,在詩歌創作中說到“比興”就再難

只以單純的心物交感的比興來衡量,而有了一種言外之意可以追尋體會的意思了。

(摘編自葉嘉瑩《詩顯而詞隱》)

材料二: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讓一個詩人亡一次國,然后李煜才

會寫出分量那么重的幾個句子出來。就是如果不是遭遇這么大的一個事件,他的

生命情調不會從早期的有點輕浮、有點淫樂轉到那么深沉。就是一個亡國,忽然

讓這個才華橫溢的人領悟到繁華到幻滅。所以我們讀到《虞美人》,讀到《浪淘

沙》,讀到他這些后期的作品的時候,忽然帶動了一個很不同的生命經驗。這種

在亡國之后產生出來的創造力,其實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五代詞剛好是詩詞這兩種文體的連接,因為在唐詩的黃金時代之后,你要寫詩超

過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徑,另辟一條新路出來,反而走到了

通俗的這個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開創新經驗。當時有一批傻傻的人,還在那邊

繼續模仿唐詩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這批人出現了新的東西,這

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五代詞的變革意義,就是詞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今天讀到“林花謝了春紅”這樣的句子,我們會

隱約感覺跟唐詩不一樣。“太匆匆”,就是一個很直接的民間感情,就是覺得好

快啊。所以你會發現,把這些東西變成歌,變成現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為

它本來就是歌。我們現在讀的《虞美人》《烏夜啼》都不是文學的名字,而是音

樂的名字,等于現在我們講的“降G大調”之類的意思,升調、降調的意思。

(摘編自蔣勛《為什么唐詩會變

成宋詞》)

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葉嘉瑩認為,詞天生就有“比”“興”的特質,作者容易運用比興寄托,而

讀者也容易產生比興寄托的聯想。

B.漢儒對“比興”興美比惡的解釋,葉嘉瑩認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種言

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釋。

C.葉嘉瑩認為比興是表達情意的兩種基本方式,“興”是由物及心,“比”則

是由心及物,也是寫詩的兩種作法。

D.蔣勛認為,李煜遭遇了亡國破家的大事件,從而產生出藝術上的創造力,創

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8、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興”感發的范圍非常自由,其情況也比較復雜,所以只是純粹直接的

感發,并沒有明顯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較。

B.葉嘉瑩引用《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是為了解說“比”的概念,蔣勛引用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是為了說明五代詞與唐詩不同。

C.“比興”有各種解釋,在材料一中葉嘉瑩選擇的是最簡單的、廣義的和引申

的解釋,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說法來分析的。

D.唐詩達到了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繼續模仿唐詩是沒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徑

將通俗的詞進行創新,反而超越了唐詩。

9、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見物起興”的一項是()

A.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B.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C.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甚。

D.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四、(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萬木圖》序

《萬木圖》者,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為善施義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恥為

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當得而即乎

其心之安庶幾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饑瑾,民困窮凍餒無食,至相食以茍活。雖父子夫婦,相視不能

相保恤,所在皆然。時先生藏谷甚富,將發縻振之,指某山號于眾曰:“有能相

吾力樹木者乎?樹一木,予谷若干。”于是爭愿出力來請谷。既悉飯之,乃如所

言。愿樹木者予之谷,不籍識其姓名,卒亦不視其功,而所活不可勝計矣。先生

之樂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備歟!

居數歲,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孫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

其毋茍自為利!將有為學宮、為釋老之宮、為橋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給之;

有貧欲為居室、沒欲為棺而不得材者,給之。毋茍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聞而高之,命工作萬木圖表之。縉紳君子多為詩文紀之詠

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孫,佩服訓戒,至于今不違。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違,

此圖所以繼作也。

嗚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豈計樹之木后當何如

哉!而受施者必盡力焉,不可以茍,蓋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

此,惜乎其僅施于衰亂艱虞之際,吠畝之間,而徒布衣以終其身也。不然,使遇

治平之時,得一命為所欲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訓,推廣是

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諸其來者。

(選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

略有刪節)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昭:彰顯。

B.為釋老之宮為:建造。

C.悉中于材中.中等。

D.兵戈饑瑾饑瑾:災荒。

n、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至相食以茍活雖董之以嚴刑

B.乃如所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其毋茍自為利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既皆失于兵不拘于時,學于余

12、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當得/而即乎

其心之安/庶幾可也

B.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當/得而即乎

/其心之安/庶幾可也

C.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當得/而即乎

其心之安/庶幾可也

D.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當/得而即乎

/其心之安/庶幾可也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榮祖父熱心公益事業,楊榮在字里行間充滿了崇敬之情,所以本文不是一

般的泛泛應酬之作。

B.《萬木圖》畫有萬木,這幅畫是翰林侍講楊榮為了讓后人知曉他祖父的美德

而創作的。

C.元末,戰亂饑荒,楊榮的祖父打算開倉救濟饑民,而饑民領取救濟的前提條

件是幫楊榮的祖父種樹。

D.楊榮祖父的善行僅涉及方圓幾里之內,如果他的祖父受到重任,那么就會讓

更多人受益。

n卷主觀題(共in分)14、把文言文閱

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愿樹木者予之谷,不籍識其姓名,卒亦不視其功,而所活不可勝計矣。

(2)而受施者必盡力焉,不可以茍,蓋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五、

五、詩歌鑒賞(本題共2小題,共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送李端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離別正堪悲”這一

句寫得直白,但是因為是承接上句而來,應接自然,并無平淡之感,反而為本詩

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

B.“人歸暮雪時”處處與上句相對應。比如“人歸”照應“路出”,“暮雪”

照應“寒云”,自然和諧,構成一幅嚴冬送別圖。

C.“風塵何處期”,將筆鋒轉向對未來的預測,委婉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

D.全詩用白描手法繪景抒情,語言自然,哀婉感人,情真意切。

16、詩歌尾聯中的“淚”包含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六、默寫(本題共6分)

17、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凡在故老,。(《陳情表》)

(2),任重而道遠。(《論語》)

(3),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4)天下云集響應,。(《過秦論》)

(5),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6)《大學之道》中,用“”來表達大學之道的最高

境界。

七、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錦城夜雨杜陽林

①成都的雨夜,適合思接千載心游萬仞,酣眠似乎成為一種浪費。而我對這座常

有夜雨的城市,更喜歡她另一個別名一一錦城。

②錦城自古養蠶業發達,古蜀王名為“蠶叢”,西漢揚雄在《成都賦》中也稱成

都為“錦官城”。東漢時期,蜀錦暢銷全國,成為朝廷重要的貢賦來源,于是成

都又被稱為“錦官城”或“錦城”。

③錦,與之成詞的大多是讓人沉醉的美好事物,比如錦緞、錦繡、錦書、錦心,

錦上添花、繁花似錦、錦囊妙計、錦繡前程……念及這個錦字,我的舌尖便仿佛

嚼著一片桑葉,暗自生香,綢般絲滑,清新怡人。成都既然自古被稱為“錦城”,

她是如何從內里生長出這種風流婉約氣質,來匹配這個“錦”字的呢?

④地理上看,成都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適于種桑養蠶。早在商

周之時,古蜀先民就在這片廣袤肥沃的土地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絲綢文明,并

由此開拓了中國最早的對外貿易通道南方絲綢之路,使絢麗多彩的絲綢享譽中外。

漢唐以蜀錦、蜀繡為代表的成都紡織業,號稱“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十三世

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行來到成都,贊嘆這里是“錦繡之都”。遙想那

歷史氣象,錦之城,麗之都,頓覺熠熠生輝。

⑤李白曾歌詠“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

此間無”。讀此瞬間覺得滿目錦繡,純真自然,尤其這個“錦”字,立時仿佛整

個成都都流光溢彩,隨處都是風景。而若深究“九天”是如何“開出一成都”,

就會發現,成都的出現,是造物主的恩賜,是大自然的杰作,似險峭懸崖上開出

的一朵絕世雪蓮。

⑥當滄海變成桑田,大海退去波濤,成都平原周圍的大山漸漸隆地而起。放逐于

漫漫歷史長河去追尋,海山之變,有多么驚心動魄,就有多少愛恨糾葛。

⑦我瞬間明白,錦城的夜雨,其實來源于一場天際的奔赴和邂逅。

⑧如果以浪漫之心來解讀,錦城上空的云,既矜持又熱情。白天她文靜安然,寵

辱不驚,一派平和,到了夜深人靜之時,揣著熱切而雀躍的念頭上升,再上升,

仿佛要將一腔話語向星星和月亮傾訴,讓心思變成歡愉的雨水,拋灑人間。杜甫

在《水檻遺心》中寫道:“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多少纏綿怫惻,多少此

情此景,都在這短短詩句里,有了景的動態,也有了情的波瀾。

⑨我喜歡錦城夜雨落地的聲響。窗外雨水無盡,纏綿輕柔,雨霧和燈光相裹。房

前的芙蓉和紫薇,銀杏和梧桐,洋槐和香樟,水杉和雪松,無分你我,都浸潤在

朦朧的雨夜。雨絲從天而降,從枝葉樹莖,流淌歷朝歷代的文人佳句。

⑩我不禁揣測,倘若沒了這從古到今的夜雨,錦城還是那個錦城嗎?帶著濕漉漉

的深情,浸著三千年的詩意,在磚瓦木石之中,成都還能生長出另一種靈秀出塵

的輪廓和肌理嗎?一場春雨在夜間飄散,清晨才止歇腳步,在那個乍暖還寒時分,

我走進了浣花溪的杜甫草堂。靠近這里的茅屋,我眼前仿佛浮現了杜甫的背影,

他就在蒙蒙雨霧中穿行,灰衫舊袍,踽踽獨行。踏著春雨的濕痕而來,我就是為

赴一場隔世的崇敬之約。

?沐浴過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氣,氤氤出一個久遠而動蕩的時代。頂戴雨珠的

小草搖搖擺擺,大唐的高樓傾了,廟堂散了,而詩句還在流淌,還在生長,超越

了時間和空間,成為一種頑強而永恒的存在。我踏著昨晚的雨痕,縈繞于心的卻

是大唐千年不散的詩篇。

?當詩圣杜甫輾轉入川時,已人到中年。可他筆下所書寫的錦城夜雨,卻大有青

春氣息,此時的杜甫,多年漂泊,四下流徙,終究一家大小能在成都團聚,妻兒

繞膝,家人有了一處安身立命的草堂,無論富貴或貧瘠,那都是杜甫珍愛的家。

睡在自己家中,夜雨落下的感覺真好,有屋檐遮頭,有寒室棲身,曾經的浪漫因

子,在悲苦吟哦的詩人心中復活。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審美,而是生活極

少為他創造相宜的機會。感謝成都,容留了一個風塵仆仆的詩人,也用一場春天

的夜雨,滋潤出一派天真純粹的喜意。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鮮明注腳,

每個毛孔都書寫著他對當下的滿足和愜意。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勾起杜甫喜悅之情的夜雨,她更像是夢之精靈,

周身澄澈通透,只閃爍一點魚鱗般的水光,在錦城的街巷游走,洗琉璃瓦之塵,

拂青石路之灰。即使側耳去聽,也難以捕捉她灑向地面的聲音,她靈動活潑,腳

步輕巧細碎,一個“潛”,一個“潤”,實在是神來之筆。

?在杜甫離開一千多年后,我剛到成都,驚訝于這里春雨的“含蓄”與“體貼”,

像是含羞帶怯的深閨女子,輕易不肯見人,非要等到夜里,雨絲才如繡花針一般,

輕輕飄靜靜舞,在清寂寥廓的空間,盡情抒發自己的喜悅。那一刻,我驟然懂得

了千年前的杜甫,懂得了他的歡喜,也懂得他清晨望見“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

城”的盛大喜悅。

?夜雨和杜甫相逢,將年輕還給他,將欣喜還給他,讓他在一夜好夢之后,驚訝

于花葉清雅的眼前盛景。雨雖停了,薄霧未散,萬物得以沐洗滋養,蓬勃生機,

詩人也在剎那感受到了內心歡愉的力量。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

哀流民不太一樣,這是另一種美,自然而純粹,剔透而純真,讓他暫時忘記了世

間的苦難深重、哀鴻遍野。夜雨似乎是無情的,她并沒有與百姓血淚混流一處,

也沒有故作時代的大悲之音,她就這樣安靜地出場,淡然地落幕。她的清淡內斂,

卻又是最大的憐憫,幫助一個詩人找回內心蟄伏的浪漫溫柔,也用亙古不變的從

容,夜夜叩訪,將錦城浴洗一新。

(選自2022年第7期《四川文學》

有刪節)

18、下列文中詞語的讀音和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A.縈(yin)

繞糾葛(g3)邂逅纏綿怫(琵i)惻

B.貧瘠(ji)殺U(chd)那純粹風塵仆仆(pil)

C.氤氤(yfm)廣袤(mdo)寥闊熠熠(yi)生輝

D.蜚(zh6)伏亙(g?n)古險峭踽踽(yti)獨行

19、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兩項是()()(4分)A.文章開篇點

題,第②段介紹了錦城名字的由來。“舌尖便仿佛嚼著一片桑葉”“生香”“絲

滑”“清新”,作者調動味覺、觸覺、視覺等多重感官,形象表達“錦”讓人沉

醉的美好感受。

B.第⑤段”成都的出現,似險峭懸崖上開出的一朵絕世雪蓮”運用比喻的修辭

手法,表達出作者對成都極高的贊譽,由衷的喜愛噴涌而出。

C.第⑦段“錦城的夜雨,其實來源于一場天際的奔赴和邂逅。”這句話采用擬

人手法。“奔赴”,即主動奔向、趕赴的意思,表現夜雨降落錦城的急切與渴望。

“邂逅”,即一場偶然又美好的相遇,表現傷感之情。

D.第?段“沐浴過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氣,氤氟出一個久遠而動蕩的時代”

暗指歷經“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E.第?段“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可見杜甫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其代

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可作為

佐證。

20、賞析?段文章劃線的句子。(5分)21、綜觀全文,概括錦城夜雨的特點,

分析夜雨與錦城的關聯。(8分)

八、語言運用及名著閱讀(本題共2小題,共8分)

22、下列加點的交際用語使用得體的一項是()(3分)A.您的舞蹈跳得真棒,

本年度最佳舞蹈演員評選,您一定可以忝列其中。

B.我的鼎力相助使你獲得比賽的成功,所以你送我的禮物我也就笑納了。

C.奉茶就不必了,無事不登三寶殿,今天來找龍寨主卻是有個不情之請。

D.前年我在家中找到貴刊合訂本一冊,欣喜不已,愛不釋手,惠存至今。

23、《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不朽名著,書中為我們塑造了眾多耳熟能詳

的形象,其中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元春、賈探春等更被認為是“花的精

魂,詩的化身”。請從上面所列人物中任選一人,每人以一種花為喻體寫一個比

喻句,并簡要陳述這樣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據原著,能自圓其說。(3分)24、

填空: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是常態,

遷移是。(2分)

九、作文(60分)

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顯眼包”,是用來形容那些在同類中不合時宜地愛出風頭、張揚顯擺,又有點

丟人現眼的人和事物。“內卷高壓”時代,“顯眼包”逐漸褒義化,“顯眼包”

的行為既是當下人們的一種解壓方式,也是人們個性釋放的人生態度;然而,這

種狀態往往是非常態的,它更多的是對當下個人處境與時代語境的反抗。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聯想?結合你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

于800字。

參考答案

1C第一處,特立獨行:形容人有操守,有見識,不隨波逐流。獨樹一

幟:單獨豎起一面旗幟,比喻自成一家。此處的使用對象是“驚人之語”,

應該用“獨樹一幟”。

第二處,心灰意冷:形容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大徹大悟:形容徹底醒悟。

結合文段意思和《紅樓夢》中寫甄士隱的有關內容來看人物形象,該詞形

容徹底醒悟,看透塵世的甄士隱,應該用“大徹大悟”。

第三處,志大才疏:志向雖然遠大,可是能力不夠。力不從心:心里想做,

可是能力夠不上。這里與“志向”無關,說寫作方面的問題,故應該用“力

不從心”。

第四處,引車賣漿:指平民百姓。稗官野史:指小說之類記載軼聞瑣事的文

字。這里指的是人,應該用“引車賣漿”。2BA.主語是“人販子”,

與上下文不夠連貫;C.根據上下文,強調的應該是正面的因素,重點不

應該是“呆氣”,所以不恰當;D.“呆氣”與“雅氣”應該是對立的,

“正氣”與“雅氣”不存在遞進關系,所以不恰當。3D劃橫線的句子

“遠不像把……寫得”結構混亂。A.“所以”不合邏輯,根據上下文語意,

這里應該是轉折關系,不是因果關系;B.主次倒置,從語意上看,重心

應該是香菱,所以主語是“釵”就不恰當。同時,語序不當,“曹雪芹筆

下”應該放在“其他”前面。C.“香菱”被“釵”寫,這樣說顯然不合

邏輯。

4B第一處,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盡頭處,限度。界線:兩個地

區分界的線;不同事物的分界;某些事物的邊緣。界限與界限在含義上有

交叉,但“界限”所適用的對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線”所適用的對象

往往側重于具體事物。對象是“神話”與“傳說”,應選則“界限”。

第二處,脫穎而出: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應運而生:舊指應天命而產

生。現指適應時機而產生。語境是“唐代文化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文人

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于是傳奇小說在合適的時機出現,應選擇“應

運而生”。

第三處,反應:機體受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相應的活動或變化;事

情所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動。反映:物體的形象反著映射到另一個物體

上;把情況、意見等告訴上級或有關部門;把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出來。語

境是“小說”表現了人人民群眾思想、愿望等,應選擇“反映。5A“每

次”是狀語,修飾“發展、進步”,應為“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

據此排除BD;應該先“發展”,再“進步”,據此排除C項。還有,應該

先“參與民間創作”,再對其進行“加工”,據此排除BC。6C“傳奇

小說……代表作有……王實甫的《西廂記》、李朝威的《柳毅傳》”錯誤,

王實甫《西廂記》為元曲。

7B文中說的是“這種說法并不完全可信”,選項說法太絕對。

8BA.“因為……所以……”錯誤。原文"因為'興’只是純粹直接

的感發,并沒有明顯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較,所以有時是正面的感發,有時

是反面的感發,而且同樣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發,所以‘興'這種感

發的范圍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夠完全掌握的”可知,因果關系顛

倒。C.“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說法”錯誤,也有“就讀者方面而言的說

法”,例如“如果只講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讀者直接的感動,

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與具體的物象聯系起來,才能引起讀者的感

發”,這是從讀者方面而言的。D.“反而超越了唐詩”錯,原文只是

說“所以要另辟蹊徑,另辟一條新路出來,反而走到了通俗的這個世界上

去,把通俗重新開創新經驗”,詞并沒有超越唐詩。9D“見物起興”

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內心的一種感發。A.由鹿鳴食蘋句引出禮遇嘉賓,

善待人才。B.由看到的“桃花”而引發對新婚女子的美好祝福,是由物

及心。C.由看到的“桑葉”而引發對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思考,是由物

及心。D.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達內心的情意,先有“我心”

的特征,再選取了“匪石”“匪席”來比,是由心及物,不屬于“見物起

興”的范疇。

ioc中:動詞,符合。句意:都符合用材(的標準)。ncA.

連詞,表目的,來;/介詞,用。句意:到了人吃人勉強活下去的地步。/即

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B.副詞,就;/副詞,竟然。句意:就

像他所說的那樣。/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C.均為副詞,

表祈使語氣,千萬,一定。句意:希望你們千萬不要只用它們來為自己謀

利。/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的父親的志向。D.介詞,在;/介詞,表被動。句

意:不久(這些繪畫、表章和詩文)都在戰爭中丟失了。/不被時俗所限制,

向我學習。12A句意:施恩于人,卻讓受施者常常感到慚愧羞辱,還

不如不施恩。一定要使那些接受我的施舍的人,(接受施舍)就像他應當得

到的一樣,并且在內心覺得安寧,大約這樣才可以。13A“楊榮在字里

行間……”錯誤,本文是給楊榮作的《萬木圖》寫的序,作者并非楊榮。

14、(1)愿意種樹的人給他們谷物,不登記他的姓名,最終也不看他的功勞大

小(就給了他谷子),因此救活的饑民多得數不勝數。

(2)那些接受救濟的人一定是盡力種樹,不隨便應付了事,大概是世人心中都

存有天理,(善心好事)會傳遞延續下去吧。

參考譯文

《萬木圖》這幅畫,是擔任翰林院侍講的建安人楊榮先生,為了彰顯他的祖父楊

達卿的美德,畫出來留給后代看的。

楊達卿先生有孝順的品行,對于行善做好事一直急切努力地追求。然而不喜歡以

施舍聞名,認為接受別人施舍的人,總有一種慚愧羞辱的心理。施恩于人,卻讓

受施者常常感到慚愧羞辱,還不如不施恩。一定要使那些接受我的施舍的人,(接

受施舍)就像他應當得到的一樣,并且在內心覺得安寧,大約這樣才可以。

元朝末年,戰亂饑荒,老百姓饑寒交迫,衣食無著,到了人吃人勉強活下去的地

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卻難以互相保全,這種慘狀到處都是。當時,楊

達卿先生家儲藏了很多糧食,將打開糧倉救濟饑民,(他)指著某座山對饑民喊

話說:“有能夠出力幫我種樹的人嗎?種一棵樹,我給他一些糧食。”由此(饑

餓的人)爭相出力來換取糧食。(楊先生)讓他們都吃上飯,就像他所說的那樣。

愿意種樹的人給他們谷物,不登記他的姓名,最終也不看他的功勞大小(就給了

他谷子),因此救活的饑民多得數不勝數。楊先生的樂于施舍,多么忠厚、委婉

又考慮周全啊!

過了幾年,樹木長得郁郁蔥蔥,高大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標準)。楊先生指著

樹木告誡子孫們說:“我沒料到樹木現在長得如此繁茂!希望你們千萬不要只用

它們來為自己謀利!將來有建學校、建寺廟道觀、造橋梁以及擺渡小船需要木材

的人,送給他們;有家貧要建造房屋、死后做棺材卻買不起木材的人,送給他們。

(千萬)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利!”于是先生施舍給人們的好處就更加多了。

當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聽說這件事后,認為楊先生的行為很高尚,命令畫工繪

制了《萬木圖》并上表奏報給朝廷。士大夫和讀書人寫了很多詩文記載這件事,

歌頌這件事,不久(這些繪畫、表章和詩文)都在戰爭中丟失了。而他的子孫,

感念佩服他的教導,至今沒有違背。然而,想讓他的后世都感念佩服、不違背先

祖的教導,這就是楊榮重新繪制這幅圖的原因啊。

唉!開始時楊先生只是想施舍谷物糧食而已,只是想讓被救濟的人(因出力才獲

得救濟而)內心安寧而已,哪想到樹木長大后會這樣呢!那些接受救濟的人一定

是盡力種樹,不隨便應付了事,大概是世人心中都存有天理,(善心好事)會傳

遞延續下去吧。楊先生留下了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僅僅施展于社會

衰敗混亂、充滿艱難禍患的時期,僅局限于方圓幾里之內,并且僅以平民身份過

完一輩子。不這樣的話,假如楊先生生活在太平盛世,得到某種任命可以做他想

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舉的受益者難道不是會更廣泛嗎?如果他的后人能夠世代

繼承他的教導,推廣他的善心,并且堅持不停地做下去的話,那么這種善心善行

帶來的好處將會更加普遍。(我)寫下這篇序以告訴后人。

15C“風塵何處期”直接表達出相會無期的痛苦,應該為“直率明

白”。16、(1)故園衰敗之悲。詩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寫出了對故園衰

敗的悲情。

(2)送別友人之悲傷。直言“正堪悲”,別后“掩淚空相向”,寫出難舍的悲

情。

(3)感嘆自己身世之悲。小時喪父,多年客居他鄉,在外漂泊,歷經磨難,晚

逢知己。

(4)社會動亂之悲。“多難”寫出了社會之動蕩;“風塵何處期”寫出了因為

社會動蕩與友人相見無期。

17、(1)猶蒙矜育(2)士不可以不弘毅(3)無邊落木蕭蕭

下(4)贏糧而景從(5)棄擲遮迤(6)在止于至善

18B“縈繞”的“縈”應讀作“ying”;“糾葛”的“葛”應讀作

“g"。"氤氤”的“氯”應讀作“ytln”。“踽踽獨行”的“踽”應讀作

“訕”。19、ACA.“作者調動味覺、觸覺、視覺等多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