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人教版_第1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人教版_第2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人教版_第3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人教版_第4頁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1-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一、研究范圍:第三單元課堂教學研究

二、研究目標:語文第三單元備課要點

【單元說明】大自然的美景,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們愛美的心靈,鍛煉了人們發現美的能力。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等。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思想感情。

學習這幾篇課文,要注意以下幾點:

注重誦讀,通過富有感情的美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養成良好的語感。

理清思路,學習作品精巧的構思。

注重品味語言,“披文以入情”。

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注重拓展延伸知識,開闊學生視野。

三、教學設計參考

第課

【教學目標】: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學習并欣賞作品準確生動的語言;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導語(略)

、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并簡述理由。

二、感知課文

學生聽教師范讀《春》,摘錄不認識的字詞。

想想文章描述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聽后回答,形成板書:

(朱自清)

一、盼春(喜悅殷切)

二、繪春(熱情贊美)

先總體勾勒、再細描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三、頌春:新、美、壯

三、朗讀訓練

以“老師來了”一句為例,設置不同的語言環境,如驚喜、歡呼、失落、害怕等,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氣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引導他們領悟《春》的感情基調和相應語氣。(喜悅

殷切)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段進行試讀。

請幾名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其他學生和老師一起點評。四、理解內容,品味語言

學生四人一組,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說說喜歡的理由。

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對喜歡的句段進行講解。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伺機點評,結合完成課后練習二、三,使學生了解比喻、擬人的修辭及寫作知識。)

五、感情朗讀課文,教師小結

《春》結構嚴謹優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后又總結,用三個比喻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語言清新樸實,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

六、課外延伸

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為我們表現了“春”的美好與活力,你還讀過哪些寫春的詩文?

、布置練習:

()

收集含有“春”字或描寫“春”的詩

、詞、歌曲、成語、對聯、俗語、諺語等。

()

從“春的暢想”“夏雨”“秋風”“冬雪”中任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字左右的文字。

()

根據課文畫一幅描繪春天的畫。

(以上三個練習任選其一,聯系過程中可以自由結組交流、探討。)

教學設想:

反復誦讀:學習文學作品,要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從讀準字音,疏通字詞到了解課文內容,再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品味語言與作品風格。

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語句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宜用跳讀的形式進行。

品味語言:《春》的語言非常精美,準確生動,樸實清新,可品味的地方很多,這一個步驟,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體會。

聯想拓展: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第課

濟南的冬天

【教學目標】

了解老舍筆下描繪的濟南冬天的美和可愛;

理解文章布局謀篇和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品味語言的妙用;

感受老舍對進難冬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借前一課《春》作引子,提問學生由春天想到的相關詞語或成語,然后引導學生聯想描寫冬天的詞語,引出本文:冬天通常給人留下寒風刺骨,大雪紛飛,萬物蕭條

的印象,那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是不是這樣的?它會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呢?

二、學生與教師朗讀(有條件可用錄音)課文,思考:

濟南的冬天給你的感覺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是否相同?它給你的總體印象是什么?

(學生回答溫晴、慈善、美麗、絢麗多彩等詞語均可。)

三、默讀課文,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賞析課文。

思考:濟南的冬天為什么會給你這樣的感覺?課文寫了哪些景物?

學生可以四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提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濟南的天氣特點: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溫晴

濟南的山的特點:()溫暖、可愛

()美麗多彩

()是張水墨畫

濟南的水:不結冰、清亮、空靈等。

四、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抓住了濟南的天氣和山水景物,把濟南的冬天寫得那么的與眾不同,作為一個語言大師,他調動了哪些寫作方法,才把濟南的冬天描繪得如此美麗與可愛呢?

小組展開討論,品味文中語言的情景交融、選詞講究的特點,同時理解運用對比、比喻、擬人修辭的作用,完成課后練習二。

討論結尾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與題目“濟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提示:題目指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是別處的冬天,而結尾句在上文具體描繪了冬天里濟南特有的明麗色彩后,用“冬天”來修飾濟南,就反映出濟南在冬天這個特定季節里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魅力,總結全文,既點題,又深化題意。

小結:

通過過程的分析討論,我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筆下冬天的濟南,她溫暖入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比喻、擬人修辭的運用,使字里行間到處流露出作者對濟南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五、課外延伸

、與《春》比較,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

、你能說出濟南有關山水的一些名勝嗎?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

、推薦閱讀《大明湖》,從《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找出能引證濟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地理特點的詞句。(此題做參考)

六、布置作業

閱讀《濟南的秋天》

模仿本文的一些寫法,以《家鄉的秋天》為題,寫一段字左右的文字。

教學設想:

、采取多種形式反復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時要突出重點,集中賞析寫山水的幾個重點語段,不要面面俱到;

比較閱讀,引導學生理解寫作文必須寫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拓展延伸,模仿課文寫法,抓住景物特點,寫情景交融的文章。

、夏

按語:本屆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用梁衡的《夏感》替換了李漢榮的《山中訪友》。因何而換,也許是李的文章不足以明顯表現夏天,而梁先生的文章則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從而使整個單元把春、夏、秋、冬,不僅從字面上,而且在內容上都體現得異常分明。

《夏感》教

一、【教學目的要求】:

知識目標: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標:精彩的比喻、擬人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感受語言的魅力。

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精彩的比喻、擬人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感受語言的魅力。

教學難點:精彩的比喻、擬人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感受語言的魅力。

三、教學時間:—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從小學到初中,我們學過不少吟詠四季的古詩和文章。但寫夏天的歌文我們卻學得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當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教師做口述)

梁衡,(——

),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誦讀文章時,同學們要在腦海里想象畫面,朗讀時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并且善于提出問題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物?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精彩的幾個比喻句和擬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認真品味課文中的你認為精彩語句:

(四)學生自由放聲朗讀。

掃清字詞障礙。對不識、不懂的字詞句,自由發問。

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邊小結邊板書。

(五)精讀課文:

齊讀第一段:

①這一句話中哪些詞語概括了夏的特點?(緊張

熱烈

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

(概述夏季總體特點)

指名一生讀第二段。學生概括段意?(夏季的自然景象)哪些畫面突出了夏的特點?(山坡上密密的草

林帶上長墻般的黛色上綠煙

煩人的蟬兒

火紅的太陽

翻滾的麥浪

浮動的熱風

香味)——實寫;(爐子上的一鍋水

海灣上的艦船

)——虛寫、想象、比喻。

男生讀文章第三段:

()本段段意思?(夏天的色彩)

()找出采用對比手法的句子并體會其作用。(要點:春天秋天的對比,襯托出夏天的金黃色,象征著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承前啟后)

()

哪個句子呼應第二段?(第一句)

女生讀文章第四段:

()農民的辛勤體現在哪里?

(神經繃緊

揮鐮刀

彎著腰

流著汗

快打快打

早起睡晚

半夜探聽是否有風雨

給秋苗追肥

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請用一句話概括第四段。(通過農民勞作來寫夏天緊張的旋律)

全體學生齊讀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對比手法的句子。

②請同學說說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熱愛

贊美)

作者為什么贊美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夏季的金黃色象征著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承前啟后,生命交替,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六)學生總結全文。(學生分小組討論、總結)

(七)文章的寫作特點:

.文中哪些內容體現了對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文中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試舉例分析。

.優美語句感悟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句式有什么特點?你能發揮想像再仿寫一兩句嗎?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認真讀這句子,究竟什么像艦船?(是汽車)

().“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應該怎樣朗讀?(逐漸升調)

().“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憫農)

(八)師生歸納文章主題:

本文抓住夏天熱烈、緊張、急促,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的特點,描繪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對夏天的喜愛之情,深情贊美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九)布置作業:

你心中的夏是怎樣的?

①學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寫成習作《我心中的夏》。

③課本頁練習一、二

附錄:歷代描寫夏季的詩詞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觀刈麥》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芝勞夢想。——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夏首云物變,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掃園。縈叢蝶尚亂,依閣鳥猶喧。對此殘芳月,憶在漢陵原。——唐代韋應物《始夏南園思舊里》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開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宋代蘇舜欽《夏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宋代司馬光《客中初夏》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宋代蘇軾《鷓鴣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代楊萬里《小池》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代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小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

過頭番筍,木筆初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余誰共午甌茶?——宋代陸游《幽居初夏》

.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藤簟,玉人羅扇輕縑。——元代白樸《天凈沙?夏》

第課

秋天

【教學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詩歌的感情基調,感知詩歌的形象;

通過合作學習和教師點撥,能概括詩歌中的三幅畫面;

能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簡單賞析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教師范讀課文(

有條件放音樂《秋日的私語》),學生描述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

說說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樣的。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數遍,說說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朗讀時應用什么語調?

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

聽錄音讀,學生齊讀

三、深入鑒賞

教師出示探討鑒賞的題目:

()

劃出每節詩中帶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概括本詩歌的三幅畫面內容。

()

你最喜歡哪幾句詩?為什么?

()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

學生分組討論質疑,教師參與問題的探討

討論明確:在這首詩里,詩人用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節詩是一幅圖畫,三節詩組成三幅復合畫面。這三幅畫面分別是:“農家豐收圖”(松弛、嫻靜)、“霜晨歸漁圖”(寧靜、悠遠)、“少女思戀圖”(含蓄、朦朧)。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秋天,詩人以多姿多彩的畫筆,以明朗純凈的詩風,表達了對鄉村秋景的深情贊美。

四、熟讀全詩至背誦

五、比較閱讀

讀狄金森《秋景》,討論: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點?

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與杜甫的《登高》,體會與課文中詩人感情的不同點。

六、布置作業

讀了什么幾首寫秋天的詩,你覺得自己印象中的秋景和他們寫的十分一樣?請以秋天為題寫一兩節詩。

課外收集寫秋天的詩文閱讀。

教學設想:

注重誦讀;

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能讓學生自由發揮的題目來引導學生鑒賞;

指導比較鑒賞。(此要求教師只初步的要求,讓學生能夠感覺得出不同詩歌在情感、意境等方面有區別即可,不必做深入的考究。)

第課

古代詩歌五首

【教學目標】:

、背誦詩歌,了解作者;

、讀懂詩的內容,能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改寫詩歌,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長廊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同學們都讀過哪些古詩詞?

學習古詩詞的要求:詩歌的語言凝練生動,我們學習時要能成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從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詩歌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學習《觀滄海》

、請學生談談對曹操的了解情況。(教師結合學生發言補充介紹本詩寫作的歷史背景,并簡要說明《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區別。)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吟詩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巔,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聲吟詠《觀滄海》,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聽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意境。

、學生多種形式讀,并對照注解疏通詩歌的意思。

、教師出示檢測題:

《觀滄海》的作者是

_

時期的_

,全詩以“

”字統領。先交代觀景地點

,再具體寫了

等景物,其中實寫的句子是

,想象的詩句是

。使用了

修辭方法,這樣寫的作用是

、結合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開討論:上述內容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學生談談自己最欣賞詩中的哪些詩句?

、運用聯想,用自己的話具體描述詩歌所展示的圖景和情懷。

、師生共同朗讀,總結賞析寫景抒情類詩歌的基本方法:

朗讀(感知詩中內容)——想象(身臨詩中之境)——聯想(體會詩人之情)——品味(欣賞語言意境)

三、學生根據《觀滄海》的學習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第二課時

一、背誦前三首詩導入,本課學習兩首詞

二、簡介詞的知識和辛棄疾

三、讀詞,讀準節奏和停頓

、師范讀

、生跟讀再自由讀

、指名讀,師生共評

四、釋義,把握內容

(一)學生再讀全詞,思考:

、詞人這次夜行的路長不長?從何看出?

、為什么要夜行?猜測這時上什么季節?

的散文,文筆流暢,語言優、

為什么要夜行?猜測這時上什么季節?

、和他一起說豐年的會是誰?

、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

、知識“兩三點雨山前”,詞人著急嗎?

、驟雨將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見”二字說明什么?

(二)用自己的話敘述上下片的內容,說說這首詞表達詞人怎樣的心情?

(《天凈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較閱讀過,留給學生自學、背誦。)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這五首詩歌

、課外收集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一次有關古詩詞的活動課。

教學設想:

、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氣氛;

、重在讀懂詩詞,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教師要啟發、誘導,排疑解惑,講得精練,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說出自己的體會。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

感受自然

活動目標:

、熱愛自然,體驗自然,陶冶情操。

、學會觀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過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自然的理解,實現與自然的溝通。

、通過“認養”樹木、草地,培養學生與大自然進行對話,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環境的責任感。

學會在觀察與欣賞過程中與他人交流。

活動準備:

、學生提建議,制定計劃。

、學生可自由結合,分組觀察、體驗。

、組織一次秋游,走進大自然,“認養”樹木、草地。

、與大自然對話的同時,側重于對自然美景的沉浸與遐想。

活動過程:

一、播放一些自然風景的有關錄像片段,激發學生欣賞詩情畫意的大自然的興趣。

二、分小組交流:

、你喜歡哪一個季節的畫面?

、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季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